浅论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处世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老子的《道德经》可谓人生之智库,处世之宝典。
一、后身、外身、无身、无我、无私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1)宠辱若惊:宠,宠爱;辱,屈辱。
受宠或受辱都感到吃惊。
(2)贵:珍贵,看重。
解读:受宠或遭辱感到吃惊,把大患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为什么“宠辱若惊”呢?受宠本来是卑下的,得到它感到惊喜,失去它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为什么把大患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自身,假如没有自身,我有什么大患?所以,只有视天下如同自己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寄予天下;只有爱天下如同爱自己生命一亲的人,才可以托会天下。
评述:本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观概念,即无我无身。
无身,即忘掉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达到超乎生死的境界。
二、论理想人格十五章古之善为道①者,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之容:豫③焉,若冬涉川;犹④兮,若畏四邻;俨⑤兮,其若客;涣⑥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⑦;旷⑧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静。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⑨新成。
注释:①道:王本作‚士‛。
据傅奕本及时性帛书《老子》乙本改,更合原意。
②玄通:指思想深邃博大。
③豫:古通‚预‛,谨慎、戒备之意。
④犹:犹豫不决的样子,意反复考虑。
⑤俨:恭敬、庄重。
⑥涣:涣散,散开。
⑦朴:未加工的素材。
⑧旷:旷远,辽阔。
⑨而:王本作‚不‛。
任继继愈注:‚‘不’字可能是‘而’字错写的,古代篆文‘不’与‘而’字形很相近。
‛根据上下文以及二十二章‚敝则新‛之意,我认为用‚而‛列确切。
解读:古代那些善于为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测。
正因为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对其进行描述:谨慎小心,像冬天涉水过河;反复斟酌,像谨防邻国的攻击;恭敬庄重,像出席的贵宾;自然随和,像冰雪将融;敦厚淳朴,像未经加工的素材;胸怀宽广,像旷远的空谷;处世随俗,像混沌的江河。
处世哲学:老子的道德观

处世哲学:老子的道德观导言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老子的道德观展开讨论,探究其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启示。
道德观概述在《道德经》中,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概念,认为宇宙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本原即为“道”,而“道”是超越世俗的普遍规律。
在老子看来,“道”具有无为而治、自然无为、以柔克刚等特点,与个体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个基础上,老子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观源于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道”的要求,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是处于一个无穷变化和运行规律之中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彼此和谐相处,并力图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德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老子主张尽可能减少外力干预,在行事处世中保持内心安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或者名利。
他认为过度干预只会扰乱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导致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以“无为”之心对待事物,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变化。
温良恭俭让老子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处世态度。
他强调内心平和安定,待人处事要温柔礼让、谦逊有节,并重视精神修养与人格涵养。
老子认为,温良恭俭让是稳固社会秩序和个体内心平衡的关键所在。
和谐共处老子提倡天下大同的境界。
他认为天地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种事物都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在个体行为上也应当追求共同体现和谐、共存、互助、互利等价值取向。
小结老子的道德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通过对老子道德思想的重新审视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从而实现内心平和、心灵宁静,以及社会与谐共生。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私 欲 的 “宠 辱 ”,无 论 是 得 宠 还 是
受 辱 , 都 会 到 ”的。 一 个
夹 杂 着 私 欲 ,一心只想着自己前
途 命 运 的 人 ,一旦得到上级的宠
爱 信 任 ,他 会 尽 其 能 巴 结 逢 迎
这赋予他所谓的“宠 爱信任”荣誉
的赋予者,也 失
被宠者自
的 尊 严 和 人 格 独 立 性 ,同时他
,不
。 “D
而不
辞 ,生 而 不 有 ,为 而 不 恃 ,功成而
弗 。”只有做到这样, 能“夫唯
弗 居 , 以不去”。 不属于自
不 会 失
失去
?
做 ,为 “万物
作焉”
所能
,去 “生 ”、去 “为 ”、去 “功
成 ”,一 旦 这 一 切 都 做 了 ,剩下
而已。所 以 ,人应
子 》说 知 之 为 ,
已
知善之为善, 不善
已”。人们在评价某一
%善”
的 同 时 ,在 人 们 的 观 念 里 或 者 说
潜 意 识 里 ,“恶 ”同时也就存在了。
与 说 是 世 间 有 “善 ”之 ,
不如说是人们意识里的两个同源
异流的支。 或者人无善
恶 之 分 ,所 谓 的 “善 恶 ”不过是人
而不同
的
人的社会
性 。 ,强调《老子》的寡欲思想
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老 子 》 为人
寡 欲 ”,
”的 功 夫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吾以
观 复 ”。 的 ”即是 心灵
,
欲的本
而
”是
不 ,外物不
的 是 欲 , 到心
”无非 ,
不物,
能物
作 , 以 ”。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它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与人处世相关的哲学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的生活和处事方式都有很大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
1. 谦虚谨慎:道德经认为,谦虚谨慎是人类处世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要妄自菲薄或自以为是。
同时,我们也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易冒险或决策。
2. 以和为贵:道德经主张以和为贵。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与他人
和平相处,不要轻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如果真的发生了冲突,也要以和解为目标,不要追求胜利。
3. 顺应自然:道德经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应该顺应
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或改变自然。
在人类的生活和处事中,也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违背人性的本质。
4. 学习谦虚:道德经认为,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关键。
我们
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5. 知足常乐:道德经主张知足常乐。
我们应该满足于自己已经
拥有的东西,不要贪得无厌或过度追求物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以上是道德经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都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保
持谦虚和满足。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道德经·八章》)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不张狂,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不争胜有争,最后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托,而为万民所托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十三章》)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内心沉稳,坦然面对,时刻提醒自己平淡对待,关键还是修身养性。
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不仅伤身,而且难有所成。
三、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提出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中的处世哲理——读《老子》有感

《老子》中的处世哲理——读《老子》有感发表时间:2019-07-23T12:17:41.5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作者:廖国沁[导读] 《老子》作为道家经典著作,历来被众多学者翻阅解读。
文章中所阐释的“道”,就连老子本人,恐怕都无法百分之百的说清楚,说明白。
本人才疏学浅,思索半天亦无法真正摸透“道是是什么?而什么是道”。
在我看来“道”最有可能指的是规律,但读完书又觉得单单“规律”一个词显得略为片面。
故本文仅谈谈本人从《老子》中领悟的处世之道。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老子》作为道家经典著作,历来被众多学者翻阅解读。
文章中所阐释的“道”,就连老子本人,恐怕都无法百分之百的说清楚,说明白。
本人才疏学浅,思索半天亦无法真正摸透“道是是什么?而什么是道”。
在我看来“道”最有可能指的是规律,但读完书又觉得单单“规律”一个词显得略为片面。
故本文仅谈谈本人从《老子》中领悟的处世之道。
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创者,与主张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大不相同,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太上,下知有之”,即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但不曾知道他曾经发号施令。
百姓们各司其职,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能够很好的运转,此为道法自然。
但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真的无所作为,一名统治者当然要有很好的管理才能,懂得合理协调分配各种社会资源,还要有一定的政治手段,才能统治得顺其自然,看似无为,实质上大有作为。
所以,“无为”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在家葛优躺,食物和衣服会顺其自然的来到家里。
我们应当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充分的准备。
等到大功告成,万事顺利,便可是自己如此的。
在奋斗的过程中也要守住自己的本心。
“上善若水”,是我较为喜欢的一句话,初看时并无多少感悟,多读了几遍才恍然觉得其中蕴含的哲理深远。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孕育了世间的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居于卑下却心怀大众。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无为而治、自然和谐、谦虚谨慎、包容宽容以及淡泊名利。
正文内容:1. 无为而治1.1 顺应自然《老子》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能够使人们更加从容自在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和挑战。
1.2 少即是多《老子》中提倡“少即是多”的理念,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只会让人们陷入无尽的欲望和困扰之中。
相反,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能够让人们更加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2. 自然和谐2.1 尊重自然《老子》中强调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过分侵犯和破坏自然环境。
惟独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干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2.2 追求内心平静《老子》中提倡追求内心平静的境界,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要被外界的纷扰和诱惑所干扰。
惟独保持内心的平静,才干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夸姣。
3. 谦虚谨慎3.1 谦虚待人《老子》中强调了谦虚待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不要自负和傲慢。
谦虚待人能够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2 谨慎行事《老子》中提倡谨慎行事的原则,认为人们应该在做出决策和行动之前,深思熟虑,避免冲动和轻率。
谨慎行事能够减少错误和懊悔,使人们更加理智和成熟。
4. 包容宽容4.1 包容他人《老子》中强调了包容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宽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不要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包容他人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4.2 宽容自己《老子》中提倡宽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苛求自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
宽容自己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使人们更加自信和积极。
学学老子的处世之道

学学老子的“处世之道”《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具有“音韵之美、修辞讲究、语言精辟”等特点,全篇采用对偶、排比、比喻、设问、联珠等方法,成为道德文章、至理名言。
有些典句,还演化为成语、格言、座右铭、人的处世之道。
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要柔。
柔弱胜刚强。
“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
其二,人要知止知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不可为名利所惑。
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其三,人要慈爱。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
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
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
其四,要节俭。
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
“治人事天下,莫若啬。
”啬,节俭。
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
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
其五,不敢为天下先。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做贡献,不是缩头缩脑,而是“只知奉献,不知索取”。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无有私利,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处下,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
有此修养,堪称君子也。
曹志明小楷《道德经》手卷原大610㎝×33㎝曹志明书法作品的内容,以国学名著为主,如《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在书写中重温国学之要义,获得思想启迪,这是他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撑,更是他寻求个人修为的一种方法。
不争而善胜:老子的处世哲学

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 骋 畋 猎 令 人 心 发 狂 ,难 得 之 货 令 人 行 妨 ”,[1]也 就 是 说 虽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难以控制的,但是如果放 纵自己为所欲为的话,只会落得个好吃懒做、贪图享 乐的结果,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就难以进步。 因此,个 人 对 于 自 己 私 欲 的 控 制 尤 为 重 要 ,只 有 做 到 “制 欲 ”、 “不争”才有可能实现。 做到了“制欲”,下一步就应该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八章)。 [1]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对待个人地位 上,要避高趋下,善于位居众人之后,不计个人地位的 低微;在心境上要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与人结 交时,要善于友好仁爱且不求报答;与人交谈时要做 到恪守信用;执政时要能做到清正廉洁、公平不倚,达 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处事方面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能 力并尽量融入团体;行动时要善于随顺天时,把握时 机,合乎时宜。 此外,老子在第八十一章直接提到了 “为而不争”的说法。 “为”即进取,“不争”即指在进取 的过程当中要处下谦卑,不能只顾一己私利,更应包 容万象。 这一点即使用到现代社会也丝毫不嫌落后。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到处充斥着诱惑与争斗,这些争 斗有为金钱,有为名利,有为面子,有为生存。 现代社 会上的人往往“为”的多,“不争”的少,确实应该多向 老子学习这种超然的处世哲学。 四、结语
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内容中,其处世哲学无疑是占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老子的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
”老子一直认为道不仅在时序上先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
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以自然而归的。
相比之下的儒家,孔子则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去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
而老子作为到家的代表之一,与儒家是有所区别的。
他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都是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我们只要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在《老子》的处世哲学里面存在这三大体系——淡泊名利和善待善恶、柔弱与不争、以德报怨。
一、淡泊名利、善待善恶老子认为对名利,善恶要采取超越的态度。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方面的诱惑甚多,然而,人们常常容易为周围的名利欲声色所诱惑,甚至逐步迷失自己原有的本性。
为此,我们要保持真我,那么就要做到淡泊名利,超越善恶,不趋炎附势,不做墙头草,以提高自己甄别事物的能力。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盲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
其实,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为“腹”和为“目”。
为“腹”即求建立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
基于此,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而对待善恶问题,老子一方面承认“美言可以使誉,善行可以加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善美丑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第二十章)因而,老子主张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
含了他的三种处世之道。
第一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
地运行,人类也应该像自然一样,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政
府应该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要过度干预社会,而是让
社会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自由
发展。
第二种处世之道是“无欲而安”。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平
静和安宁,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和权力。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
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第三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过度干预和控制,让自
然的力量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
更加自由和自然。
总之,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这种思想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总结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之一。
老子对于处世哲学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无为而治、自然观、道德道、虚无缥缈等。
以下是对老子处世哲学思想的总结:首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过分干预和控制自然、他人和事物的欲望,适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事物的本然状态。
他认为过分干预会导致无休止的争斗和冲突,而无为而治则能够使事物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和和谐。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控制欲,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老子提倡自然观。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无穷无尽的存在,宇宙万物都是由自然的力量所创造和运行的。
因此,人们应该学会观察和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试图征服和改变自然。
这种自然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三,老子强调“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源,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与“道”合一的状态,即追求真、善、美的无我境界。
他认为归于本然、追求无为、融入自然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虚无缥缈”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于虚无缥缈中的不可捉摸的实体,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所有的欲望和烦恼,从而达到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境界。
这种思想对于人们摆脱纷繁杂乱的欲望和纷争,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崇无为而治,注重追求与道合一的真善美境界,并倡导虚无缥缈的生活态度。
这些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方向,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挑战和困难都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遵循自然的规律,以这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RADIO &TV JOURNAL 2015.3老子的《道德经》,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上至宇宙起源,下至自然演变,包含了老子的人生理想、玄学哲思、治国之道等诸多内容。
老子的思想本源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字,他以“道”为核心概念,建立起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哲学体系。
而在这个哲学体系当中,老子以水喻道,认为“水”具有“道”的诸多特征,从而赋予了“水”韵味悠长的生命哲思。
一、以水喻道的生命旨趣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水,首先具有空明清澈的特性。
致虚守静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虚”是形容清明空灵的心境,“静”是指心灵宁静安和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心境和状态之下,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杂念不生,外物不能侵扰本心,以利于对客观事物、客观形势的分析和认识。
内心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毫无阻滞,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与“道”相融,复归自然。
其次,水具有柔弱的特性。
因为水的柔弱,使任何东西都无法改变水的本性,因而也无法胜过水,但水滴石穿,水却可以改变坚强的东西的形状,寓刚于柔,内敛却不失其锋芒。
其三,水具有谦下的品德,水能“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忍辱谦让,淡然泊居。
最后,水具有不争之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人相争,不追名逐利,却在无声无息中滋养万物,顺其生长。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先于万物而存在,并且创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之所以备受尊崇,是因其对外物的生长不加干涉,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具有“不有”“不恃”“不宰”的特性,使“道”既存在于万物之外,又内化于万物之中,促使万物的发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而水所具有的这些柔弱、谦下、不争的品德,最接近老子所认为的“道”。
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
”水正因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德行,才能润万物,普生灵,而君子也应学习这些品质,在处世之中更好地修养其身,锻炼其能。
道:《老子》之道——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道:《老子》之道——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道:《老子》之道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
本文将水之德与处世之道相结合, 从“柔弱胜刚强”、“川谷之于江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三个方面分析老子的处世哲学, 探讨其现代意义。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 它把丰富的哲学内容、政治内容和人生价值内容都归于一个最高的范畴“道”。
“道”表面上以天道自然为宗, 但深究其本意, 则与儒家思想一样都是关注现实人生的;“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 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 水“几于道”) 。
老子将具备天性物性的“水”, 与万物之灵———人的心灵相结合, 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包含了作为人类行为准则的处世之道。
一、“上善若水”———老子处世哲学之总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的人格, 他认为水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 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水之德相契合的。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就应是这种心态和行为。
“上善若水”, 这是老子的人生态度, 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接着老子对“上善若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列举了水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在老子看来, 人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 居善地) ; 心境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 心善渊) ; 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 与善仁) ; 说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 言善信) ; 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政善治) ; 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事善能) ;善于把握机会, 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 应时而止。
只有这样,才能“夫唯不争, 故无尤”。
老子从水的品格娓娓道来, 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 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老子的处世艺术

老子的处世艺术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处世原则。
老子的处世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老子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顺应,不要过分干涉和抵抗自然的运行。
2.追求无为: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最好的结果。
他认为过度的行动和努力只会带来紧张和矛盾,而应该学会放下执着和欲望,顺其自然。
3.尊重和谦逊:老子强调谦逊和退让的美德。
他认为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争斗和攻击,而在于柔弱和谦逊。
只有保持谦逊,才能真正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合作。
4.自我反省:老子提倡自我反省和自我觉察。
他认为人应该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超越物质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5.无私和善良:老子强调无私和善良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关心他人,以爱和善意对待他人,以达到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老子的处世艺术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谦逊与反省、无私和善良等价值观。
这些原则旨在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与他人和谐相处,并追求
真正的自我成长和幸福。
这些原则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善良,关心他人和自然,以实现更加有意义和和谐的生活。
处世哲学:老子的道德观

处世哲学:老子的道德观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处世哲学,深刻揭示了人生道路上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老子的道德观贯穿于其思想体系之中,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的道德观出发,探讨其对于处世哲学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老子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他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本源。
在老子看来,人们应当顺应“道”的运行,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势而为,不要强求,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是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心的处世态度。
老子的道德观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只会破坏事物本来的平衡和和谐。
在人际关系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即不要刻意去追求功利和私利,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泊,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
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当是无私的,不图名利,不图回报,只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他强调了“为无为”,即在无为中做事,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欲所困,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道德的高尚和纯粹。
老子的道德观还包含了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会变得复杂和扭曲。
老子主张“去私欲”,即要摒弃私心和私欲,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才能真正体现出道德的高尚和纯粹。
老子的道德观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做到真正的无为而治,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明智。
总的来说,老子的道德观融贯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去私欲等重要理念。
他的道德观对于当代人们的处世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如何摒弃私心和私欲,如何顺应自然的规律,如何做到无为而治。
老子智慧与为人处事之道 (一)

老子智慧与为人处事之道 (一)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撰写的《道德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书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一直在被后人探索研究。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道德经》,各自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和智慧。
我们今天尝试从为人处事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看看老子的处事哲学是什么,对我们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一、《道德经》主张以“柔弱处下”而处事,不争而善胜。
许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在我们的教育中,争强好胜似乎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然而《道德经》却认为,真正成功的处事之路,不是争强好胜,而是柔弱处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论述人和万物生死的客观现象、客观规律为我们阐明了这个道理。
《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意思是说,人生下来就是柔弱的,死后就变得非常坚硬;万物草木在春天生长时很柔脆,秋天死后就变成枯黄。
这两句话揭示了动植物从生到死的一个客观现象、客观规律,即所有的动植物,在初生时和生长发育期都是十分柔弱的,生命力却十分旺盛,只有当死亡后才会变得坚硬。
《道德经》从这个客观现象、客观规律中启示人们来领悟强弱与生死的关系,《道德经》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意思是说,所以坚强的就是要死亡的,柔弱的就是生长的。
《道德经》从人和万物生死的客观现象、客观规律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客观真理,就是弱者生,强者死,越坚强越接近死亡,而柔弱的却是生长的,越柔弱则意味着生命力越强。
《道德经》还进一步用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
”意思是说,兵强的要打败仗,木强则只能作器皿。
结论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强大的走下坡路,柔弱的走上坡路。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
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兵强则不胜,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典型史实。
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当时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率兵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方。
浅谈老子的处世思想

浅谈老子的处世思想
老子提倡:善与人同;
老子提倡俭,俭:包含朴素的物质生活这个意思(服之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持而盈之,不如其过;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速其咎;俭啬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也;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
),即俭的关键是不要劳神费心,不要妄思妄食。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死”。
《老子》一书,凡涉及人事之处,无一非出于自然,亦无一非出于反弱二途。
运动有一定的方向,这是表面,深入一层便不难发现,进包含退;往包含返;得包含失;生包含死,总之,一定方向的运动总是包含相反方向运动的潜在趋势。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自然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是这样,既不认为受了谁的恩赐,也不觉得自己在有意而为之。
即不为而成。
反其真也,也就是力图恢复自我之本来面目。
由文返朴,由博返约,不聚敛,不积蓄,不居功,不矜,少造作伪饰,不要耍小聪明,知止不殆。
这就是老子的处世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老子》的几道测试题(此为修改稿,第2楼为草稿)
按:显然,出题人是站在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老子》,并且还设了不少的陷阱。
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也是对自己老学素养的一个测试: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了解道家思想的立论根据,即老子的“道论”
1)老子的“道”具有双重属性,即既具有物质的特性,又具有精神的特性,你如何理解?
答:拿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总原因,使人整体感觉老子就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但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根据陈鼓应先生的说法,“道”只是人们概念中的一个创造物,这似乎又表明老子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但是,《老子》在二十一章却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又成了有形有象的物质实体(虽然这个实体是模糊的),这里论述的显然是“道”的物质性。
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等对“道”的解说,则明确地展示了“道”既具有精神又具有物质的双重属性。
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非要拿西方哲学分类中的那些帽子硬要往老子的头上戴的话,无论哪一顶都是不合适的。
2)《老子》中有一个命题,即“道法自然”,它是不是道生万物的意思,那么,道和万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这里要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的一个完整论述,才能弄明白老子的“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
在此我们看出,老子的“道”具有世界的本体属性,它可以通过“道→一→二→三→万物”的顺序,产生出整个世界(万物)来。
但是,“道”又不是一个像西方哲学中“逻各斯”、“绝对精神”和西方文化的“上帝”那样一个绝对的世界本体,她也不是一个具有能量无限大的永动机,她也还要从她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
这样来看,在老子眼中的世界结构,就是一个“道→一→二→三→万物→道”的循环形式,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圈子,它类似于现实中“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这样的循环。
最后一个环节(关键环)“万物→道”、“树叶→树根”与前几个环节(普通环)“道→一→二→三→万物”、“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有很大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环属于“以强克弱”型,关键环则是“以弱胜强”型(详见田茂著《似与不似——“三”的哲学智慧》“第二章绳子与链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3)如何理解《老子》中“道”的本原性特点和终极性特点?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什么地位?
答:根据逻辑学中内涵和外延成反比的规则,老子的“道”在空间上具有内涵无限大,外延无限小,同时,内涵无限小,外延无限大的特征,即所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同理,在时间上,老子的“道”也具有万物之始和万物之终的特征。
这一点,和现代数学射影几何中的“无穷远点”的特性不谋而合。
自从老子对“道”进行定义以后,整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就成了一部解说“道”的历史,《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表明“求道”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3.《老子》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代表性的名言就是“反者道之动”
1)如何理解《老子》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名言,能不能把这句话绝对化,为什么?
答:反,既有返还的意思,也有相反的意思。
反者道之动,指的是矛盾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运动规律。
弱,既有弱小的意思,还有柔弱(灵活)的含义。
弱者道之用,则讲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柔和与灵活。
老子在这里解释的正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道理。
但任何道理都不是绝对的,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定的条件之下才能保证其通用性。
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2)老子》中有很多关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句子,它表达的基本意思是不是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思想,为什么?
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都是老子中关于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的论述。
一般认为,《老子》特别强调柔弱,提倡无为,这并不是说老子就否定刚强,否定有为,而是由于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正面、阳面、上面,往往忽视事物的反面、阴面、下面的缘故。
事实上,老子看问题很全面,他在许多地方都明确地提醒人们要注意事物的两面性。
尤其是他还特别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才是老子要向人们表达的核心观点。
3)《老子》中的辩证法有时候有诡辩论的味道,你是否看出这一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所谓诡辩,就是把事物的两面性推向绝对化,认为真的就是假的,黑的就是白的,主张对事物的两极要进行平均分配。
类似的语言在《老子》中比比皆是,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等等,关键是如何解读这些语句。
事实上,老子对两端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有所倚重的。
4.《老子》对“道”的态度是不可言说,因此才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说
1)对于《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段话如何加以理解?个“道”的意义是不是一样的?
答:在更原始的简帛《老子》中,“常”为“恒”。
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可以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够称呼的名也不是永恒的名。
三个“道”字意思均不一样,第一个指“小道”,第二个指“表达”,第三个才是老子主要论证的“大道”。
在现实中,只要具有“无限信息”的认识,总是不能彻底言说的,更遑论老子的“大道”了。
2)在《老子》中往往是:不说“道”是什么,而说“道”不是什么,比如“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和“博之不得”等,这体现了什么思维特点?
答:由于老子的“道”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又有点神妙莫测、难以捉摸的特性,所以用“是什么”来定义是行不通的,只好用“不是什么”的排除法来解说。
这虽然是个无奈之举,但它也显示了老子善于应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3)读《老子》,你有没有注意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个风格就是否定性语言表达特别多,具体而言就是“不”和“无”两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为什么?
答:《老子》中善用否定性语言的独特风格,就是提醒人们特别要注意事物的反面、阴面和下面。
也反映了老子善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5.《老子》中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理论上的设计和规划,即“小国寡民”的模式
1)《老子》一书为什么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定位在“小国寡民”这样一个模式上,它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联系?
答: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发展最终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的规律,由此推论,原始社会部落型的“小国寡民”,经过夏商周春秋这样的“大国众民”,通过否定之否定,最后也一定会再次走向“小国寡民”。
现代社会的种种迹象(如各国幸福指数、人均收入指数排名靠前的大都是“小国寡民”类型的国家)表明,老子的理想很可能会逐步变为现实。
2)《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与其否定性的思维方式有联系,这表明了《老子》中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什么特点?
答:《老子》七十章有云:“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因此,《老子》中的社会历史观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提倡顺乎自然,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减少人为干扰,这样才能使社会尽量避免动荡而平稳发展。
3)《老子》中的理想社会的构想也表达了其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这个态度是什么,它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老子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显然是不满意的,但更不满的,则是儒家提倡仁义礼的主张。
认为人为地提倡某些理念,反对另外一些理念,会更加促使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追求眼前利益,这样的结果,损失的一定是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6.关于社会控制和治理,《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理念
1)《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理念的立论根据是什么?其中的“无为”和“无不为”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答:“无为而无不为”理念的立论根据还是“道法自然”,老子主张人类要以自然为师,认为只有仿造大自然“非以其无私邪”的做法,就能达到“故能成其私”的效果。
只有“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而“有为”得来的仅仅是一些小有为,有时甚至会把事情弄糟。
2)《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中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之说,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消极意义,今天我们能不能推行这种主张?
答:“不尚贤,使民不争”指的是过分地提倡树立所谓的道德模范,就会使人们变得虚伪和势利,追求虚名,不干实事。
但是一般人们对此都会有误读,认为老子在这里反对使用有才能的人,实际上,老子只是反对使用那些耍小聪明的人。
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能因为社会竞争激烈,而不顾长久,只顾眼前。
这样只能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3)《老子》的“无为”主张中还反对“以智治国”,认为这是“国之贼”,认为“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结合实际加以理解。
答:反对“以智治国”,指的也是过分地提倡机巧,得到的也只能是眼前利益,丢掉的是长远利益。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使人们过上了暂时优裕的生活,但却是以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为沉重代价的。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