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与吐谷浑

合集下载

“吐谷浑”怎么读?吐谷浑历史简介

“吐谷浑”怎么读?吐谷浑历史简介

“吐谷浑”怎么读?吐谷浑历史简介“吐谷浑”这个名词怎么读?很多人都读错。

“吐谷浑”的读音是:tū yù hún,发音:突欲魂。

吐谷浑简介吐谷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

及涉归卒,廆嗣位,而二部马斗。

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

’于是遂行。

廆悔之……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

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

吐谷浑历史吐谷浑历史建立国家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

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

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

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叶延传子辟奚。

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

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

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南凉。

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

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中兴时期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

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

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

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

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

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

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

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

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

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吐谷浑的历史与文化

吐谷浑的历史与文化

吐谷浑的历史与文化文/周伟洲吐谷(音yu)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之一。

据中国史籍载,其原为居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庶出长子名,分有部众一千七百户(一说“七百家”)。

公元3世纪末,吐谷浑率部从慕容部中分离出来,西迁至今内蒙古阴山;西晋永嘉末(公元312~313年)又经陇山,徙居今甘肃临夏西北。

不久,又向西、向南扩展,统治了今甘、青及四川西北的羌、氐等族。

至吐谷浑孙叶延时(公元329~351年在位)正式建立政权,以祖父吐谷浑之名为姓氏(隋代后还以“慕容”为姓),亦为国号和族名。

西北诸族也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以后吐蕃沿用,也称其为“阿柴虏”;南朝诸政权因其地在黄河之南,又称之为“河南”国。

其最盛时,疆域东起今甘肃东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

后期国都在青海湖西伏俟城(今青海共和铁卜卡古城)。

从叶延建立政权始,吐谷浑先后与北方的西秦、南凉、北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方的宋、齐、梁,以及隋、唐等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曾一度为隋朝所灭(609-618年),后又为唐朝所征服(公元635年)。

至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国最终为兴起于西藏高原的吐蕃灭亡,其在甘青等地立国凡三百余年。

此后,吐谷浑人一部分迁入内地,散居于今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内蒙古及陕西、山西、河北北部等地;而余留在青海等地的吐谷浑各部则为吐蕃所统治,为其小邦国之一。

直到宋代以后,内地吐谷浑的活动才基本上不见于史籍;而留居于青海、甘肃的吐谷浑人以后有的融入今天的藏族,有的则与今天青海的土族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像吐谷浑那样建立政权时间之长、活动地域之广,以及与国内外各民族关系之密切,还不多见。

原为东北鲜卑族一支的吐谷浑人,徙居西北甘青等地,与当地羌、氏、汉、匈奴(铁弗)等族长期共同生活,大致在隋代逐渐融合形成为吐谷浑族。

在中国历史上,吐谷浑的文化颇具特色,其在开发、建设西北青藏高原及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均作过巨大的贡献。

历史寻踪:神秘消失的古国——鲜卑

历史寻踪:神秘消失的古国——鲜卑

历史寻踪:神秘消失的古国——鲜卑展开全文鲜卑——建立国家最多的北方民族鲜卑,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

附属于匈奴。

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强盛。

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立制,组成行军事政联合体。

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

檀石槐死后,联合体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两晋南北朝时,有慕容、乞伏、秃发、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及西北地区建立政权。

内迁的鲜卑人多转向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合。

从大鲜卑山走出来的强大民族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首《敕勒歌》,意境深远,旋律优美。

它是敕勒族的歌谣,确实经鲜卑人的传唱才在中原大地上流传至今。

匈奴击破东胡部落后,一支退居乌桓山,就是前面提到的乌桓;而另有一支退居鲜卑山附近,这就是鲜卑。

鲜卑族名的“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也常常被写作“师比”、“犀比”、“胥纰”。

“鲜卑”这个名称是由中原人对东胡人发明的革带上的金属构件称呼而来的,含义是“带钩”或“祥瑞、吉兆、美好”。

鲜卑各部基本是奴隶制社会,同乌桓一样,社会组织分为“部”和“邑落”。

部的首领同样叫作是“大人”,邑落的首领是也同样叫作“小帅”。

与乌桓一样,鲜卑没有文字,使用东胡语。

他们居无常处,随水草放牧,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畜牧和狩猎。

鲜卑部落集团,先秦时就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但由于鲜卑山还在乌桓山之北,所以,乌桓兴盛的时候,鲜卑和中原的接触还比较少。

直到东汉初年,,随着乌桓的衰落以及南迁,鲜卑人乘机占据了这块地方,才开始活跃起来。

当时,鲜卑人仍处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在匈奴强迫下不时骚扰汉朝边境。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鲜卑也向汉朝示好,与汉朝、南匈奴及西域各族共同出兵攻击北匈奴。

在这次行动中,鲜卑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

北匈奴逃离漠北,向西迁徙,鲜卑占据了广大的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10余万落匈奴人也加入了鲜卑,从此鲜卑开始强盛起来。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指的是公元304年至439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出现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吐谷浑五个民族的入侵和统治。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国家政权频繁更迭,人民生活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以下是对五胡乱华时期的详细解释。

1. 匈奴匈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草原民族之一。

公元前3世纪,匈奴部落开始崛起,对中国北方进行频繁的掠夺和侵略。

公元前209年,匈奴统一各部落,形成了强大的北方草原帝国。

匈奴帝国迫使中国朝代进行频繁的交好和贡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

2. 鲜卑鲜卑是另一个在五胡乱华时期对中国起到重要影响的少数民族。

公元3世纪中叶,鲜卑部族逐渐崛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公元334年,鲜卑首领慕容部开始入侵中国北方,很快占领了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

3. 羯族在五胡乱华时期,羯族也是对中国北方产生影响的重要民族之一。

公元4世纪,羯族崛起于中国西北地区,对中国北方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战争。

公元338年,羯族攻陷长安,开始统治中国北方。

4. 氐族氐族是五胡乱华时期出现的另一个民族。

公元4世纪,氐族在中国西南地区逐渐崛起,建立了氐人政权。

氐族与鲜卑、羯族等民族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和争夺。

5. 吐谷浑吐谷浑是五胡乱华时期出现的西北少数民族。

他们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对中国北方进行了侵略和战争。

吐谷浑的统治给中国北方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

五胡乱华时期持续了130多年,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不仅北方地区的农田被草原民族频繁侵占和破坏,还导致了国家政权的频繁更迭。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统一和稳定遭到了极大的挑战,人民的生活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总的来说,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草原民族的入侵和统治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告诉你真正的吐谷浑人的后裔

告诉你真正的吐谷浑人的后裔

安多藏族的另一源头是“党项羌”,其地于巴颜喀拉山与阿尼马卿山之间,含今青海果洛州和四川阿坝州北隅,是黄河源头水草丰美的牧场。唐初吐蕃军兴,党项部落奔散,一部迁至陕甘宁边地,宋代建立“西夏”政权,元蒙称西夏为“唐兀特”或“唐古特”(即“党项特”),吐蕃谓之“弭药”或“木雅”。蒙古语和清代文献称安多藏族为“唐古特”,可见满蒙两族是将它视为“党项”之裔的。
康巴、嘉绒族民众体格高大,长脸而俊秀,与山东人的体质面目很相近,其祖先苏毗—象雄部落所含东夷—通古斯血缘成分,可能较党项和吐谷浑更为浓重。安多地区人才辈出,近世班禅、达(审核)赖都来自青海河湟地区,他们的祖先可能与吐谷浑民族比较接近。据说达(审核)赖的亲戚都已汉化,连藏话也不会说了。
党项”或“唐兀”,有中原族名“唐虞”或满洲族名“董鄂”可比;惟“弭药”或“木雅”还须深究。十四世纪藏文名着《西(审核)藏王统记》言及金人攻陷汴梁一事,说“赵宋以后,王都又为木雅所攻陷”,似乎是将女真说成西夏了。以吐蕃与西夏和两宋的密切关系,作者连二百年前的事都搞不清,实在匪夷所思。然若“木雅”是“□□”的转音,是藏语对通古斯民族的通称,那末女真为“木雅”就没有错;而将西夏亦称为“木雅”,则表明藏(审核)民族认为西夏是女真的同类。
至今,藏语安多方言中还保有少量通古斯语词汇。例如,方向字“东”,安多方言和康方言分别为xhar或xha,与满语中的“左”字“哈速”相通;众所皆知,北方民族是以“左、右”为“东、西”的。又如,安多方言之“烟”(指烧火的烟)字to-wa,恰如满语之“火”字“脱委”。而安多藏区的着名地名“毛儿盖”和“俄界”恰是通古,现在已经融入藏族的安多人是吐谷浑人即河西鲜卑的真正后裔。
安多藏族之生成
藏语的“人”字既作“巴”,亦作“娃”,安多方言区的藏族称“安多娃”。安多是藏区的外缘,含青海黄南、果洛州、环青海湖地区,甘肃甘南州,四川阿坝州北部牧区和甘孜州色达县,“安多藏族”是唐代“吐谷浑”、“党项”等羌系部落蕃化而成的。

吐谷浑历代君主列表

吐谷浑历代君主列表

吐谷浑历代君主列表吐谷(谷、读音“玉”)浑王朝是十六国时期至隋唐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青海、甘肃及四川部分地区的游牧民族,源出自辽东鲜卑陡河部慕容氏。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西晋初年辽东鲜卑族首领慕容涉归之子。

慕容涉归生有二子,长子吐谷浑,为庶妻所生;次子慕容廆,为正妻所生。

284年,慕容涉归死,由嫡子慕容廆继位,称鲜卑单于或“可汗”。

慕容涉归临终前,哀怜庶长子,分给吐谷浑700余户(一说1700余户)分立门户。

于是,吐谷浑告别故乡,西迁至今青海、甘肃一带,与羌族混居。

312年吐谷浑在袍罕(今甘肃临夏)建国,并以此为中心驻牧,疆域北起甘松,南至白兰,东临洮河,西至于阗,幅员数千里。

389年,慕容廆迁居陡河(辽宁锦州),经常思念兄长,于是作《阿干歌》以纪念。

“阿干”鲜卑族方言即兄长之意。

所以,慕容廆子孙建立大燕国后,以《阿干歌》作为“鼓吹大曲”,在皇帝出行或祭祀宗庙、社稷之时,多演奏此曲。

吐谷浑终年不详,《晋书西夷传》说他活了72岁,有子60人;死后,其长子吐廷继为酋长。

吐延勇力过人,生性暴躁,后因争抢草场,被昂城羌族首领姜聪用剑刺伤,“剑犹在体”,便召其大将纥拔泥,吩咐他辅佐年仅10岁嫡长子叶延,说完拔剑而死。

329年,叶延在沙洲(今青海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总部,设司马、长史等官职,正式建立政权,以吐谷浑为姓氏、族名、国名。

因吐谷浑居于青海省黄河以南,故南朝称之为“河南国”,又因吐谷浑第七世酋长叫阿柴,故当地其他民族称其为“阿柴虏”或“野虏”,后吐蕃称之为“阿柴王国”。

吐谷浑建国早期仍习惯于游牧生活,善于养马,也从事农耕、开采铜、铁矿,到中后期才建筑固定都城。

吐谷浑初期,势力甚衰。

371年向前秦纳贡,吐谷浑王碎奚被苻坚封为“安远将军”、“湟川侯”。

碎奚生性淳谨,当时有三个兄弟争权,碎奚不能制止;部将将他们杀掉,碎奚内疚,感到没能尽到兄长的责任,忧郁成疾,于是立长子视连为嗣子,委以政事,自称“莫贺郎。

鲜卑人称父亲为莫贺郎,相当于汉人的太上皇之意。

吐谷浑君主列传

吐谷浑君主列传

吐谷浑君主列传吐谷浑(313-663年)亦称吐浑,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所建国名。

本为内蒙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为阿柴,发源于内蒙的西拉木伦河,西晋至唐朝位于祁连山脉和青海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的一个独立国家。

西晋末期,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陇上,建立国家。

其孙叶延,以祖名为国号,南朝称为河南国,西北各族称阿柴虏或野虏。

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

与隋朝进行联姻,663年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慕容诺曷钵为最后一位国君。

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为退浑,武周时期,吐谷浑土地尽归武周。

吐谷浑君主列表慕容吐谷浑 313-317年慕容涉归子可汗吐延 317-329年吐谷浑子可汗叶延 329-351年吐延子可汗碎奚 351-371年叶延子白兰王视连 371-390年碎奚子可汗视罴 390-400年视连弟可汗乌纥提 400-405年慕容视罴弟武王树洛干 405-417年慕容视罴子威王阿豺 417-424年慕容树洛干弟惠王/陇西王慕璝 424-436年乌纥提子可汗/西平王慕利延 436-452年慕璝之弟可汗/西平王拾寅 452-481年树洛干子可汗度易侯 481-490年慕容拾寅子可汗伏连筹 490-529年慕容度易侯子可汗呵罗真 529-530年慕容伏连筹子可汗佛辅 530-534年慕容呵罗真子河南王可沓振 534-535年慕容佛辅子可汗夸吕 535-591年慕容伏连筹幼子可汗世伏 591-597年慕容夸吕子步萨钵可汗伏允 597-635年慕容世伏弟甘豆可汗慕容融/慕容顺 635年慕容伏允子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诺曷钵 635-663年663年归附唐朝,吐谷浑灭亡,同年册封青海王。

青海王/可汗青海王慕容诺曷钵 663-688年慕容融子青海王慕容忠 688-698年慕容诺曷钵子勤忠可汗慕容宣超 698-714年慕容忠子慕容曦光 714-738年慕容宣超长子慕容曦轮 739-740年慕容宣超次子慕容兆 738-739/740-762年慕容曦光子慕容政 762-798 慕容相子慕容复 798-802 慕容兆子吐谷浑政权图1慕容吐谷浑(246-317)内蒙古赤峰人,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长子,前燕慕容廆兄长,吐谷浑政权建立者。

鲜卑人发源地鲜卑山在哪里?拓跋鲜卑祖居地鲜卑石室在嘎仙洞吗?

鲜卑人发源地鲜卑山在哪里?拓跋鲜卑祖居地鲜卑石室在嘎仙洞吗?

鲜卑人发源地鲜卑山在哪里?拓跋鲜卑祖居地鲜卑石室在嘎仙洞吗?东胡人鲜卑属于中国先秦史籍中的东胡的一支,因此我们先从东胡说起。

“胡”指的是匈奴,聚集在今日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广大草原上,“东胡”族群,顾名思义,在匈奴以东的另一支游牧民族。

“东胡”一词出现在战国末期。

而根据其聚居地以及史书记载的一些史实,也可大概追溯其渊源。

简而言之,夏商时期的土方、西周时期的屠何、春秋时期的山戎应该都是东胡的前身。

在先秦时期,匈奴势力不强,东有东胡,西有月氏,都远胜匈奴。

秦时东胡直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而自立才改变了这种形势。

冒顿单于继位之初,东胡对他很是轻视。

先向冒顿讨要千里马,再向冒顿讨要阏氏,冒顿都一一依从了。

此后,东胡认为冒顿不值一提,便不加防备了。

前206年,冒顿趁机突袭东胡,东胡王被杀,东胡部落联盟崩溃,残部分为两批向东逃亡,一部逃往乌桓山,称“乌桓”,另一部逃往鲜卑山,称“鲜卑”。

两者都以山名作族名,也有可能是先命族名,再命山名。

如“乌桓”有聪明之义,“鲜卑”有瑞兽皮带之名。

汉初匈奴和鲜卑、乌桓下面先来谈一谈乌桓。

乌桓族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乌桓山为今日何山?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西北140里有一座乌辽山,应该就是昔日乌桓人迁驻之地乌桓山。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听命于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大破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

公元49年,汉光武帝刘秀又把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到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

并在上谷宁城置乌桓校尉对乌桓各部加以管辖。

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两军相遇于柳城境内的白狼山。

张辽率军突击,大破乌桓,胡、汉降者达二十余万口,乌桓单于蹋顿也在此战中被张辽临阵斩杀。

乌桓自此散落,分别被汉、鲜卑、铁勒等族同化。

曹操征乌桓谈完乌桓再来谈鲜卑。

就地理位置而言,在西汉初期的鲜卑逃得更远,已至大兴安岭一带,因为有乌桓相隔,所以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

吐谷浑君主世系表

吐谷浑君主世系表
可汗号
姓名
在位时间
慕容吐谷浑
吐延
叶延
329年—351年
碎奚
352年—371年
视连
372年—390年
视罴
391年—400年
乌纥提
401年—405年
树洛干
406年—417年
阿豺
418年—424年
慕璝
425年—436年
慕利延
437年—452年
拾寅
453年—481年
度易侯
482年—490年
伏连筹
491年—540年
吐谷浑君主世系表
吐谷浑君主世系表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一支,313年左右,慕容吐谷浑从阴山南下。
317年,慕容吐谷浑逝世,由他的长子吐延继位。
329年,叶延继位,在沙洲建立慕克川总部,并以吐延为氏,以吐谷浑为姓、族姓及国号。
7世纪,吐蕃兴起,向青海地区扩张。663年,吐蕃举兵灭吐谷浑,首领诺曷钵率领残部投唐凉州。
672年,唐高宗放弃了收复吐谷浑故地的念头,命令吐谷浑百姓迁居鄯州,但也不断遭受吐蕃攻击。
之后吐谷浑百姓迁居灵州,在那里建立了羁縻州——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史学家以663年或672年作为吐谷浑的灭亡时间)
688年,诺曷钵去世,其子慕容忠继安乐州刺史之位。刺史之位又传了四代才废除。
慕容诺曷钵在位时间为636-672年。
夸吕
541年—591年
世伏
592年—597年
伏允
598年—634年
甘豆可汗
慕容顺
635年
乌地也拔勒豆可汗
诺曷钵
636年—672年
前仇池君主世系表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吐谷浑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吐谷浑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吐谷浑国号西晋末期,鲜卑族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陇上(河西),建立的国家。

到了叶延成为国王后,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

【吐谷浑疆域图】吐谷浑政权从西晋至唐朝时期,共350年,我们只讲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

国姓从慕容吐谷浑开始国姓为慕容,到了慕容叶延改国姓为吐谷浑。

《晋书四夷传》:“《礼》云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吾祖始自昌黎光宅于此,今以吐谷浑为氏,尊祖之义也。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吐谷浑的国姓又改回慕容。

分家慕容吐谷浑是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廆的哥哥,也是慕容皝的叔叔。

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带领自己的部众西行。

公元312年慕容吐谷浑在袍罕建国,并以此为中心驻牧,疆域北起甘松,南至白兰,东临洮河,西至于阗,幅员数千里。

公元317年,慕容吐谷浑逝世,由他的长子慕容吐延继位成为国王。

公元329年,吐延遭羌族酋长姜聪刺死,他的长子慕容叶延(吐谷浑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

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公元352年吐谷浑辟奚承袭父亲叶延担任国王。

公元372年吐谷浑视连承袭父亲吐谷浑辟奚担任国王。

•当时西秦强盛,公元390年向西秦进贡,金城王乞伏乾归封他为沙洲牧、白兰王。

公元391年,吐谷浑视罴承袭哥哥吐谷浑视连担任国王。

•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

公元401年,视罴之子吐谷浑乌纥提担任国王。

•乌纥提性格懦弱,耽酒淫色,不恤国事。

妻子念氏专权国事,多次侵入西秦的故地。

•公元405年,乞伏乾归返回故地,率军攻打吐谷浑,他大败,逃到南凉,他在南凉去世。

吐谷浑乌纥提去世后,他弟弟吐谷浑树洛干上位,成为新的国王。

他率领部落数千户保莫何川,自称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号戊寅可汗。

吐谷浑在他在位时间复兴。

鲜卑族的简史,简单又明白

鲜卑族的简史,简单又明白

鲜卑族的简史,简单⼜明⽩西汉初期,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退保鲜卑⼭,世属匈奴奴役。

汉武帝时期,击败匈奴,将乌桓迁到上⾕、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也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今西拉⽊伦河)流域。

此前,鲜卑由于在乌桓北⽅,⼀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联系。

直到东汉建武⼆⼗⼀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49年,鲜卑⾸领偏何归附东汉。

54年,鲜卑⾸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

随着匈奴分裂,鲜卑强⼤。

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败北匈奴,北匈奴势弱。

91年,东汉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开始强盛。

东汉桓帝时,檀⽯槐统⼀鲜卑各部,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为中部,上⾕以西为西部。

三部各置⼤⼈管理,直属檀⽯槐。

统⼀后,鲜卑连年侵扰东汉边境。

多次⼤败汉军三国时期鲜卑⾸领轲⽐能志在统⼀鲜卑,所以同曹魏保持良好关系。

此后轲⽐能开始兼并其他部落。

233年,轲⽐能统⼀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

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独⽴发展时期东部鲜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带);秃发部也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以前,就已经⼤规模迁⼊雍、凉⼆州西晋建⽴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

虽然鲜卑时有反叛,但总体来说,西晋和鲜卑保持着良好的⾪属关系。

但在⼋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天下⼤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中原。

此时的鲜卑,特别是辽西鲜卑各部也趁机分⼀杯羹,段部、拓跋部两部投靠西晋边疆重⾂,参与中原纷争段部鲜卑发源于辽西⾛廊⼀带,其始祖为段⽇陆眷,原是乌桓⼈的家奴,在辽西郡附招诱亡叛,逐步强盛。

关系介绍1

关系介绍1

目录人物关系介绍 (1)新手村关系 (1)金新手村 (1)木新手村 (2)水新手村 (3)火新手村 (3)土新手村 (4)四大门阀关系 (5)长安李家 (5)洛阳寇仲 (5)江都宇文 (5)长沙宋家 (5)人物关系介绍新手村关系金新手村村长(贺兰苍)贺兰苍,鲜卑人,原本是隋朝边卒,隋文帝开皇年间戍戎丰利山屯所,因功升为屯所卫长。

后因隋备战灭陈,丰利山屯所渐被遗忘。

而卫长贺兰苍丝毫不知中原变故,依然守命维护屯所安定。

就这样,在没有丝毫中原援助的情况下,贺兰苍率众苦守数十载。

其间,为了让卫所能继续为大隋戎守边关,他带领麾下袭击吐谷浑人的村落,掠夺妇女和孩子,所以深为吐谷浑人所憎恨,直称其为“鬼贺兰”,一度让藏边一带闻其名而止婴孩啼哭。

年纪老迈以后,心态渐变,不想再牵涉进与吐谷浑的恩仇,再加上妖乱渐趋严重,所以他带领剩余的人遗弃了屯所,寻找到白虎圣坛,此后就一直在此处繁衍生息,渐成金村。

铁匠(尚通)尚通,汉、吐谷浑混血,父亲尚进是贺兰苍的副将,母亲是吐谷浑小部落族长的女儿。

关于他父亲和母亲的结合颇为旁人所诟病,特别是他母亲,更是背负着“吐谷浑叛徒”的恶名。

在尚通十二岁那年,父亲被母亲部落的人杀死,不久以后,他的母亲也郁郁而终。

变成孤儿的尚通为贺兰苍收养,并成为他的女婿。

虽然从小父母双亡,但是尚通并没有太过悲观,总是很乐观的看待每一个问题,只是有时候,为人太过乐观,总喜欢夸夸其谈,在这一点颇为尚氏所不喜欢。

裁缝(尚氏)尚氏,原名贺兰小草,鲜卑、吐谷浑混血,母亲是普通吐谷浑牧民,被父亲用三头羊的代价娶进了门。

为人善良温柔,从小为整个屯所的人喜欢。

后来屯所与吐谷浑人开战,母亲被流箭射死,屯所再也不能成为庇护她的世外桃源。

一度跟随父亲贺兰苍迁移,期间颇受尚通照顾,互生情愫,结为夫妻。

小贩(孙院)孙院,字伯文,汉人,原本属于宋家商队,在遇到吐谷浑人袭击以后,仅有他为贺兰苍所救。

有感贺兰苍的救命之恩,自愿留在金村,一度成为宋家和金村的中间人。

鲜卑与吐谷浑

鲜卑与吐谷浑

鲜卑族——神秘的北方游牧民族v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

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

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

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

语言与乌恒相同。

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元狩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劣随之南迁至乌桓人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拓跋部远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东汉初,乌桓由5郡塞外内迁,鲜卑也随之自饶乐水一带南迁至5郡塞外。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10余万落,亦自号鲜卑。

当汉桓帝在位时(147~167),鲜卑首领檀石槐(?~181)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

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

以其军事力量,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北拒丁零,南扰汉边。

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稍能号令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

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

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客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秃发氏展甘青间,实与拓跋同源,同音异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

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

吐谷浑古国

吐谷浑古国

吐谷浑古国吐谷浑又称吐浑、退浑,是中国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

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徒河青山(今辽宁省义县东北)。

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即晋太康四年至十年(283—289年)左右,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因与以母贵继单于位的嫡弟若洛廆(慕容廆)不和以及开拓新牧场的需要,率所部1700户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到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

南朝南齐书称呼『鲜卑慕容廆庶兄吐谷浑为氐王。

在益州西北,亘数千里。

其南界龙涸城,去成都千余里。

大戍有四,一在清水川,一在赤水,一在浇河,一在吐屈真川,皆子弟所治。

其王治慕驾川。

多畜,逐水草,无城郭。

』南朝梁书称呼其为河南国。

『河南王者,其先出自鲜卑慕容氏。

』313年(西晋永嘉末)左右,又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度陇山,至陇西之地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的罕原。

以此为抿点,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今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的氏、羌等族。

317年(东晋建武元年),吐谷浑卒,长子吐延嗣位。

329年(咸和四年),吐延为昂城(今四川省阿坝境)羌酋姜聪所刺,临终时嘱长子叶延速保白兰(今青海省巴隆河流域布兰山,即柴达木盆地都兰县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立总部,仿汉族帝王传统,以其祖吐谷浑之名为氏,“亦为国号”。

初步形成了一套简单的管理国家的政治机构。

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族名乃至国名。

由于地处黄河之南,其首领受大夏、刘宋等封为河南王,故又被称为河南国。

此外,西北诸民族又以“阿柴虏”或“阿赀虏”、“赀虏”等作为对吐谷浑部众的贱称。

疆域东起洮水,西至白兰(今青海省都兰县、巴隆县一带),南抵昂城(今四川省阿坝境)、龙涸(今四川省松潘县),北达青海湖一带。

最盛时辖地西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且末县;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毗邻。

后期的政治中心在伏俟城(今青海湖西15里,共和县铁卜卡古城)。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原为辽东鲜卑一支的吐谷浑逐渐与羌、氏、汉、匈奴、西域胡、高车等一些民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简论吐谷浑西迁之后与慕容鲜卑的历史分野

简论吐谷浑西迁之后与慕容鲜卑的历史分野
[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1 6 [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为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点 基 地 重 大 项 目 “ 两 千 年 来 西 北 地 区灾 荒 与灾 害 地 理 研 究 ” ( 编号 : 1 0 J J D 7 9 0 0 3 5 ) 、 青 海 师 范 大学 科 技 创新 计 划 “ 青海 游 牧 社 会历 史 演 进 研 究 ” 的阶 段性 成 果 [ 作 者 简 介 ]丁柏 峰 ( 1 9 7 2 一 ) , 男, 天津 人 , 在读博士生 ,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主要 从 事 西 北 区域 史 及 历 史 地 理
要 的根 据地 。
慕容部 和宇 文部 为 主体 的东部鲜 卑最初 的居住地 在鲜卑 山 , 即今 大兴安岭 北段东麓l 2 ] 。在公元 1 世纪 中期 时主要生 活在饶 乐水流域 , 即西拉 木伦河 流域 。早 期社会 的主要 经济生活是 狩猎和游 牧 , 前燕慕 容俊 就 曾经 说过 : “ 吾本 幽漠射猎之 乡 ” 。《 后汉 书 ・ 乌桓 鲜卑 传》 《 三 国志 ・ 魏志 ・ 乌桓 鲜卑传 》 等史料 均记 载 , 牲畜 是鲜卑 人最 主要 的财产 , 他们 的婚丧 嫁娶 、 祭祀 、 刑罚 等等 , 无 不 与牲 畜有 关 。公元 三世 纪上半 叶 , 在 吐谷 浑与慕容 庞 的曾祖莫护跋 时期 , 慕 容鲜卑 开始进入 辽西 。《 十六 国春秋 ・ 前燕 录》 记载 : “ ( 吐谷 浑与慕容 魔的 ) 曾祖 莫护 跋 , 于魏 初 率其诸部 入居 辽 西。从 司马 宣王讨公 孙 渊有功 ,
吐谷 浑原 为鲜卑 慕容 部首 领涉 归 的庶 出长 子人 名 , 公 元4 世纪初 , 他 率其部 跋涉 万里从 辽河 流域来 到 了西 北 的甘 青地 区 。迁 徙到 西北 以后 , 吐谷 浑部 征服 了当地 羌族部 落 , 在与 当地羌 、 氏、 汉、 匈奴 ( 铁弗 ) 等 族 长期共 同生 活 , 互 相交 往 的过程 中逐渐 融合 形成 为吐谷 浑族 。“ 作 为 中 国古 代西北 民族 的吐谷 浑 , 事 实 上应 为原慕 容鲜卑 的一 支与羌 、 氐、 汉、 匈奴、 高 车等 一些 氏族 、 部落 , 经过 长期 历史发 展融合 而成 ” [ I ] 。吐 谷 浑部 虽然 与 留居辽 河 流域 的慕 容鲜卑 同根 同源 , 但 在 其西 迁 以后 , 由于双方 所处 的 自然 环境 与人 文 环 境迥 然相 异 , 走上 了截 然不 同的发 展道路 。地 理环境 是人 类活 动 的大舞 台 , 人类 的生 存 、 社 会 的发展都 离 不开 一定 的地 理环境 。吐谷浑 民族万 里跋 涉 , 由东北 出发 , 在 西北扎 根 , 其 赖 以生存发 展 的 自然 环境和 人 文环 境 都发 生 了翻天 覆地 的变 化 , 他们 与 留居 故地 的其 他鲜 卑族 走上 了截 然不 同的发 展道 路 , 吐谷 浑 文 化 自然也就 呈现 出迥然不 同的面貌 。可 以说 , 吐谷 浑 民族 文化 的形成过 程 , 就是 与鲜卑 文化发生 历史分 野

论吐谷浑鲜卑之西进及其兴旺

论吐谷浑鲜卑之西进及其兴旺
叠 一
、 ; ;
口 、 , ∽

v垂
乏 亘

季, ) ) ( ’ 之之 6 I 乏 凄 v 乏 乏 6 2 I u 呈
v. ( I


:乏 疋 q 口 口 l , = 》 垂 l , 口 、 , 冀J 命 ÷ 宝
叉 :
一疋

_ ) . .



差 t

量 寻 u 宅 乏


未 壹 才 6 l
v .习1 习
^ 习
乏 r ] 哭v
, n ∽ u:
复- 】 5
2 毛一 彳 § 6 I q 可 6 I 3 ^ ∽ ∽● ∽ ∽ 乏萎 1 ) £ . ] . 垂 口 、 , 乏 2 妻 一 t习
泰 一
要 金 未 Jm
丈 ( I
: = 1 要
a 6 I t
1 . .萋

真 J


. q 可 口 、 ,
文垂

委 室

金 _ 萋 ] 荸



童 2



《 =

^ 季

乏 v
. 主 委 鼋

誊 霉
口 、 , 芝 薯 摹 一 妻 一 : i 一 q 口 q 口 习 、 参 手 v( 、

乏J
, [ 6 u:壹 、 一 孚


妻、 宇 . j 口 、 ,


. 至
§
芝 ^ :

鲜卑篇(六)吐谷浑

鲜卑篇(六)吐谷浑

鲜卑篇(六)吐谷浑吐谷浑上面讲到了慕容鲜卑建立的几个燕国,从后燕和南燕覆灭后,慕容家族在中原和东部的政权没有了,退出了历史舞台,并且在历史大融合里面消失了,虽然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面还有一个慕容复,但是那毕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在慕容家族从中原消失的时候,另外一支慕容家族却在中国的西南部茁壮成长,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吐蕃消灭,他就是慕容吐谷浑。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700使别部来放牧。

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

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

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叶延传子辟奚。

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

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

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南凉。

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

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

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

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420年左右,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青海省贵德县),处诸羌中,号为强部。

曾登上西倾山,寻找江源,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建康,通贡于刘宋,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

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

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为西秦王,占有金城、陇西等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卑族——神秘的北方游牧民族v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

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

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

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

语言与乌恒相同。

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元狩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劣随之南迁至乌桓人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拓跋部远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东汉初,乌桓由5郡塞外内迁,鲜卑也随之自饶乐水一带南迁至5郡塞外。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10余万落,亦自号鲜卑。

当汉桓帝在位时(147~167),鲜卑首领檀石槐(?~181)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

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

以其军事力量,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北拒丁零,南扰汉边。

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稍能号令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

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

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客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秃发氏展甘青间,实与拓跋同源,同音异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

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

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为羌人(见羌)诸部,直到唐代初叶才被吐蕃所灭。

晋与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互相交往与斗争中而自然同化。

尤其北魏(386~534)在统一中国北部过程中和统治148年的年代里,尽量吸收中原汉人先进文化,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名门大姓结合,并吸收到统治集团之中。

而孝文帝时的一系列改革,使鲜卑人进一步封建化,北魏制度也完全中央集权化。

同时鲜卑人将许多有益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在其改革过程中,与中原固有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均为隋、唐两朝所承袭。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

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

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

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吐谷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

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

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

居庐帐,后渐有城居。

使用汉文。

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纪中叶,其王夸吕自号可汗,都伏俟城(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591年,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

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隋末复其故地。

635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

640年,唐以弘化公主妻诺曷钵,加封青海王。

663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

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

672年,唐迁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

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

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

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

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

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

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

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叶延传子辟奚。

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

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

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南凉。

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

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

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

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420年左右,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清海省贵德县),处诸羌中,号为强部。

曾登上西倾山,寻找江源,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贡于刘宋,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

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

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为西秦王,占有金城、陇西等郡。

慕瞶传弟慕利延。

这时吐谷浑土地广袤,除总部在沙州外,还有4座大城,分别在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

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始邑于伏罗川,总部西移。

拾寅受宋封为河南王,又受魏封为西平王。

拾寅传子度易侯。

度易侯传子伏连筹。

伏连筹传子夸吕,居伏俟城(位于清海湖西15里,遗址即今共和县石及亥铁卜加古城),始称可汗。

后来隋朝两次征战吐谷浑,曾在吐谷浑地区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

隋末,吐谷浑渐复故地。

夸吕传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

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风俗,仍以公主为妻。

唐初,吐谷浑累为边患,唐贞观九年(635)伏允兵败,奔走至鄯善,自杀。

从此吐谷浑分成东西二部。

西部由伏允子达延芒结波率领,居鄯善,后来降伏吐蕃,吐蕃称作"阿柴"或"阿辖"。

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居伏俟城,唐朝封为西平郡王。

不久,慕容顺死,子诺曷钵继位,唐朝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国王。

他的两个儿子又娶唐朝的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为妻。

吐谷浑最盛时有王、公等号及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官职。

伏俟城中有小城、宫殿,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

王公服式略同于汉族。

使用汉文。

主要从事畜牧业,马、牛、羊、驼数量很多。

有良马号为"青海骢"。

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地。

喜射猎。

以肉酪为粮,兼营农业,农作物有青稞、麦、豆。

北界祁连山一带,气候较冷,产蔓菁、青稞。

出产铜、铁、丹砂,善作兵器。

吐谷浑商队很活跃,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至波斯。

国无常赋,需要时向富室、商人收税以充国用。

刑罚简略,杀人及盗马者处死,其余则征物以赎罪。

其宗教,原信奉萨满教,西迁后,逐步信仰佛教。

吐蕃兴起以后,向甘青地区扩张。

唐龙朔三年(663),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奔凉州,后率数千帐内附唐。

唐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直至贞元(785~804)时为止。

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吐浑。

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曾附属于沙陀李氏,后属后晋石氏。

天福初(936)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人附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

吐蕃灭吐谷浑后,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附落犹存,达延芒结波与素和贵等仍拥重兵。

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

12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聚会。

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

依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浑的后裔,此说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