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以来日本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分析及展望

合集下载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面临着一片废墟和巨大的困境。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发展能力,实现了战后复兴,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可谓是惨不忍睹。

城市遭受了大规模的轰炸,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

同时,日本还面临着资源短缺、粮食匮乏等问题,民众生活困苦。

但日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而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逐步踏上了复兴之路。

美国的援助在日本战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美国为了在亚洲地区建立一个稳定的盟友,对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

这使得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基础设施建设,重建工业体系。

同时,美国的市场也为日本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路,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本政府在战后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他们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日本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产业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重点扶持了钢铁、汽车、电子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迅速崛起。

日本企业在战后的发展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他们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等管理方式,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日本企业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在战后迅速崛起,丰田、本田等品牌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

教育在日本的战后复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普及了义务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得日本能够在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

科技创新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驱动力。

日本在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众多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例如,日本在半导体技术方面曾经一度领先世界,为日本的电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的产业

日本的产业

• 日本资源贫乏,80%以上依赖进口。主要资源蕴藏量为:金矿 689.6万吨,银矿1689.7万吨,铁矿62.1万吨,煤826.5万吨(以 上数字为2000年统计)。铅矿为4317.9万吨(1996年统计), 铜矿为1155.3万吨(1996年统计)。石油100%依靠进口。核能 开发较早,截至2003年11月,拥有52所核能发电站,总发电装 机容量为4574.2万Kw(千瓦);此外正在建设的有5所,准备建 设的有6所,总计发电装机容量为5935万Kw(千瓦)。截至 2001年底,森林面积约为2423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3,是 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截至2001年,木材自给率 仅为18.4%,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日本山地与河流较 多,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约为每年1353亿Kwh(千瓦时)。 日本的专属经济区面积约相当于国土的10倍,渔业资源丰富, 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资源量近年逐渐下降。

【对外投资】截至2003年9月,海外投资国家主要约有 60个。2002年度(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投资额约 38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2003年度上半期(3 月至9月)对外投资额约21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8.6%。2002年度主要投资部门及所占百分比分别为制 造业40.2%,金融业35.3%,商业9.1%,服务业4.9%。重 点投资的国家及地区为美国、欧洲、中国、新加坡等。 2003年,日本在华投资企业超过26000家。截至2003年 底,对华直接投资累计28401项,协议金额574.85亿美 元,实际投入413.94亿美元。(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 网站、日本贸易振兴会网站) 【外国资本】日本国内外国直接外资额对经济的影响较 小,约占GDP的1.1%。近年日本政府将外国直接投资视 作重振经济的关键,加大吸引外国投资力度。2003年3 月27日,以首相小泉为会长的日本“对日投资会议”通 过一份由专家制定的“对日投资促进计划”,旨在扩大 外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重振日本经济。2002年度 (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外资额为21863亿日元(约 合174亿美元)。主要投资国及投资数额为:美国5944 亿日元(约合48亿美元),荷兰3926亿日元(约合32亿 美元),德国1195亿日元(约合10亿美元),日本国内 外资企业投资5439亿日元(约合44亿美元)。主要部门 有通讯业、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该构想建议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 准”作为选择理想产业结构的标准。所谓“需求的收入弹性标 准”,即以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重点开发那些因收入 的提高而需求人幅度增长的产品及产业,以促进出口及经济的增 长。所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即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 理,着重培育那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的产品及产业,充分 发挥其潜在优势,使之成为出口的支柱。
(三)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73—1985年是日本稳定增长时期时期。由于重化学工业的 迅速发展,产业的公害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日本政府 提出要把产业结构由当前重化学工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业结 构,提出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一是以据此实行的行政措施为基本的政策支柱;二是调整 长期萧条产业;三是调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四是提出综合能源 对策,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节能对策以及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 与利用;五是资助尖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并扶植有关产业;六 是限制公害和中小企业对策。
这一阶段,日本产业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 政策重心从经济恢复转向来经济振兴;二是政策手段从直接控制
转向间接控制。
(二)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60—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 是实现赶超。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 望》,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 策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 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一是 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二是 调整设备投资政策。三是在机械产业中,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 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四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最 终成功地实现了目标,超越英、法、德等国家,跃居为世界第二 经济强国。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产业政策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 政府干预过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竞争力。此外,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存 在着腐败和低效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些不足,日本政府逐步调整了产业政策的方 向和手段,例如加强市场竞争、优化政府职能等。
展望未来,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随着 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日本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适应和引领这些变化。其次, 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日本产业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 展和创新。此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日本产业政策需要 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背景、特点、实施效果,以及不 足与改进措施,以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经济现象。
在战后初期,日本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短缺。为了迅速恢复经济,日本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如倾斜生产方式、产业合理化等,以重建国家经济。 这些政策旨在通过对特定产业进行扶持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这些产业政策的实施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运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家经济层面,产业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升级。例如,通 过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生产国。 在社会发展方面,产业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在企业运 营方面,产业政策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优化能源消耗结构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必 然趋势。未来,日本汽车产业将继续致力于提高燃油效率、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措 施优化能源消耗结构,以适应环保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城市化为废墟,工业生产停滞,经济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在战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物资短缺、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

为了恢复经济,日本政府首先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如实施价格管制、配给制度等,以稳定物价和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同时,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这为其经济的初步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日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制定了明确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持钢铁、汽车、电子等工业部门的发展。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日本的制造业迅速崛起,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的汽车工业从模仿起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如今已享誉全球。

教育在日本经济崛起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同时,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使得日本能够迅速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注重团队合作和员工的忠诚度,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营造了稳定的工作环境,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日本企业强调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不断追求卓越,以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金融领域,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低利率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升级。

同时,日本的银行业也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

国际贸易对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同样不可或缺。

浅析日本产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日本产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强国 。通 过分析 战后 日本 产业政 策和 总 结 日本 产 业政 策 的特 点 , 有 具
针 对 性 的提 出我 国 产 业 政 策 发 展 方 向 。 【 键 词 】 业 政 策 ; 变 ; 示 关 产 演 启
这一时期在“ 实现 地球 时 代 人 的 价 值 ” 信 念 指 导 下 , 导 “ 的 倡 环 策 。 日本 以 “ 学 领 先 、 术 经 社 的 科 技
2日本 产业 政 策 主 要 以 产 业结 构 为 重 点 。在 经 济 发展 的不 同事 . 情 , 据 国 民经 济发 展 的状 况 , 照 一 定 的标 准 , 择 重 点 产 业 加 以 根 按 选 扶 持 , 成 “ 长 地 带 的产 业 优 势 群 ” 带 动 整 个 国 民经 济 的 发 展 。 形 狭 , 3日本 产 业 政 策 重 视 产 业 手 段 的 选 择 与 配 合 。 在 不 同 的 事 . 情 , 用 的 产 业 政 策 手 段 有 很 大 的 区别 , 业 政 策 整 体 上 经 历 了 从 采 产 战 略 性 产 业 从 政 策 向 补 充 性 产 业 政 策 的 转 移 过 程 , 府 手 段 上 也 政 很 快 由战 后 的直 接 干 预转 向诱 导性 政 策 手 段 。
2 日本 产 业政 策 的演 变 根据 战后 E本 经 济 发展 的特 点 和 国 情 , 合 国 际形 势 的 变 化 , t 结 日本 产 业 政 策 的演 变 可 以分 为 四个 阶 段 。 21 经 济 恢 复 时期 ( 9 5 一 16 年 ) . 14 年 90 这 个 时期 E本政 府一 方 面迅 速恢 复被 战争 破 坏 的国 民经济 , 一 l 另 方面为 日本 经济 的进 一步 发展 奠定 物 质基 础 。主要 的产 业政 策 有 : 1 斜 生 产 方 式 政 策 ( 9 6 14 ) 主 要 采 取 诸 如 原 材 料 分 . 倾 14 — 9 8 。 配 , 兴金 融 贷 款 , 口物 资 的 分 配 等 一 些 直 接 控 制 手 段 , 策 倾 复 进 政 斜 的对 象 是 煤 炭 和 钢 铁 产 业 。 2 业 的 合 理 化 政 策 ( 0 纪 5 代 前 期 ) 主要 的政 策 目标 . 产 2世 O年 。 是 进 行 结 构 调 整 和 资 源 在 产 业 之 间 的 合 理 分 配 , 实 质 是 通 过 设 其 备 更 新 和 技 术 改 进 促 进 基 础 工 业 的成 本 降 低 。

日本经济复苏的创新产业分析

日本经济复苏的创新产业分析

日本经济复苏的创新产业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逐渐恢复,日本作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复苏。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产业成为了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日本经济复苏的创新产业进行深入分析。

**1. 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日本一直以来都以其丰富的科技实力闻名于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来推动科技创新,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技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领域,日本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领域的创新产业成为了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2. 电子科技产业的崛起**日本的电子科技产业一直引领全球的发展。

诸如索尼、松下、NEC等跨国公司在电子产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智能手机、电视、数码相机等产品领域,日本的电子科技一直领先世界。

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广,电子科技产业有望继续创新,为日本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3. 生命科学产业的蓬勃发展**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的热门领域之一,而日本在这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例如,日本的制药公司制造的药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认可,日本的生物技术公司也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关注越来越高,生命科学产业将成为未来日本经济复苏的一大引擎。

**4. 绿色环保产业的崛起**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绿色环保产业成为了世界各国发展的重点之一。

作为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日本在环保技术和绿色产业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日本的太阳能、风能、环保材料等产业逐渐壮大,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5. 制造业智能化的推动**传统的制造业一直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之一。

为了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日本的制造业不断推动智能化生产。

通过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确保了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产业将为日本经济的增长带来新的机遇。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关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综述

关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综述

一、引言战后,日本经历了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经济高速增长期(1956-1973年)、经济低速增长期(1974-1990年)和经济全球化时期(1991年至今)四个经济发展时期。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经济恢复期,日本政府以筱原三代平的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动态比较费用论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并发展了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即倾斜生产方式)和产业合理化政策,到1955年底,日本经济已经全面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日本政府随即制定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以重化学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大量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电力、钢铁、造船、石化等重化工产业,不仅实现了主导产业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期内累积的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为标志,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神话破灭,转而进入经济低速增长期。

为应对危机,日本政府再一次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将主导产业由重化学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重点发展汽车、家用电器等产业,并制定了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通过技术驱动、能源节约和能源替代等路径,克服资源约束。

本文考察了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下行为低速增长过程中,在国内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政策措施,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提供镜鉴。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一)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内,日本确立的以重化学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上世纪60年代得以迅猛发展。

1955年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为44.6%,到196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56.4%,并于1970年进一步提升到62.1%。

【管理课件】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

【管理课件】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

1
政策支持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投资和创新。
2
企业竞争力
日本企业秉承精益生产和质量控制,产品竞争力强。
3
教育系统
重视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了人才储备。
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精益生产
追求高效率和质量控制,提高生产效益。
社会责任
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和员工福利。
长期雇佣
注重员工稳定和培训,增强企业凝聚力。
【管理课件】日本国战后 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
日本战后经历了从经济重建到高度增长的蜕变。本课件将介绍日本的经济发 展历程以及影响因素,展望日本未来经济前景。
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重建
1 战争遗留问题
战后日本面临废墟、失业和物资匮乏等问题,通过国际援助和产业重组实现经济复苏出口贸易。
3 技术创新和改革
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昭和时期的经济发展
高速增长
通过政策引导和外贸助推,日本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消费主义
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追求生活品质和奢侈品成为潮流。
世界工厂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械、汽车、电子产品和纺织品生产国。
日本的产业结构和模式
团队合作
强调团队精神和共同目标,推动创新和效率。
传统产业
农业和渔业在日本经济中占据 重要地位。
制造业
汽车、电子、机械制造业是日 本的支柱产业。
服务业
日本的服务业包括金融、零售 和旅游等领域。
日本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投资
1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通过出口贸易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成为重要的贸易国。
2 国际投资
日本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参与全球产业链,扩大经济影响力。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结构政策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日本经济政策始终坚持的一个着力点。

60年代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指向知识集约化,80年代探索高度技术集约化,90年代则追求知识创造型结构。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1)提出产业结构设想。

通产省每隔10年要提出一个通商产业展望,经济企划厅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发表经济计划。

1997年5月,日本政府发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促进创造行动计划》,提出要促进医疗·福利、生活文化、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物流、环境、事业支援、海洋、生物技术、城市环境改造、航空·宇宙(民用)、新能源·节能、人才、国际化、住宅等15个新兴、成长领域的发展,争取到2010年,使上述领域雇用规模从1997年的1060万人增加到1800万人,市场规模从200兆日元增加到550兆日元。

除了经济及产业整体的长期展望外,还有主要产业的长期展望(如50年的钢铁合理化计划、纤维工业结构改善计划等)、区域开发计划(如日本列岛改造计划、技术开发区构想)等。

(2)培育成长产业。

日本战后初期,曾对钢铁、煤炭、肥料、纤维等产业的振兴采取了积极的对策。

进入高速增长期后,日本通过制定法律(例如机械工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等),并配合日本开发银行的低息贷款,先后花大力气对机械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之后是振兴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

但最近,日本培育成长产业,已改变了过去那种针对个别产业采取振兴对策的做法,而主要通过支持创业投资,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例如,目前静冈县正在通过积极实施“静冈梦起业推进事业”(创业者支援事业)和积极的招商引资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活跃县内经济。

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对创业者进行支援指导,举办中小企业大学创业家培训讲座等,启发创业活动;提供人才、信息、技术开发援助;建设滨松、沼津、富士、静冈等四个孵化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廉价的事业场所;通过向创业者提供支援资金、研究开发支援资金、风险投资资金等,对创业进行金融层面的支持;通过举办展销会等提供新产品市场开拓支援。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

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

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经验与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

经验与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

经验与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摘要】日本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是其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日本产业政策的背景和竞争政策的历史出发,探讨其重要性和特点。

进一步分析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案例以及竞争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经验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日本的政策实施方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这些经验包括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优质基础设施等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日本、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经验、借鉴、成功案例、经济发展、实施方式、特点、历史、影响、结论、重要性1. 引言1.1 日本产业政策的背景日本产业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战后重建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国家几乎陷入崩溃状态。

为了重建经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工业发展局、制定工业振兴计划、实施金融政策等,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补贴措施,支持本土产业的发展。

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在日本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许多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尤其是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

这些行业不仅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日本赢得了国际竞争力。

日本产业政策的背景可以概括为在战后重建的背景下,政府致力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本土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复苏。

这为日本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日本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日本竞争政策的历史日本竞争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

在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国家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重建经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制定竞争政策。

在战后的美国指导下,日本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反托拉斯法和反垄断法,以打破垄断和促进市场竞争。

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日本政府逐渐意识到竞争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日本战后经济

日本战后经济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战后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战争结束时,日本的国民财富45%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变为废墟。

然而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的经济就能崛起并且位于世界前列。

50年代末日本经济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从5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了日本占领初期,美军通过解除军国主义武装,实行民主政治、制定和平宪法,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通过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劳动立法等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

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日本政府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开支小的有利条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向日本提供了21.28亿美元经济援助和贷款,支持日本复兴经济,重整军备。

1950年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受了美国几十亿美元的“特殊订货”,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首先,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的军事“特需订货”。

其次,朝鲜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出口贸易的增长。

再次,“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的商业迅速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最后,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了高额利润,反过来又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其中大力吸收国外最新科学技术,为己所用,推陈出新,成为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翅膀。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战后初期科学技术落后二三十年,为尽快缩小差距,日本政府采用了“吸收性技术革新”战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再加以模仿、消化与创新,从而走出一条“引进、改良、吸收与创新”的新路子。

在日本人的经营思想中,没有“日本”这一概念,它的产品是面向世界的,引进观念也没有国界的分别,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都引进。

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提要本文介绍了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特点,并详细分析了其历史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认为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特点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

日本产业政策二战后就开始出现,并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战后复兴时期(1946年~1960年)。

二战后,日本经济体系受到严重打击,面临恢复生产、重建经济秩序、恢复物价稳定等任务,同时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有待恢复。

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应用得最为广泛,并为以后各期的产业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产业立国,希望通过重要产业的复兴来推进整体经济增长和重新启动工业化过程,重点支持了钢铁和煤炭两个基础产业的发展。

产业政策体现为“倾斜生产方式”。

在第二阶段,开始采取“产业合理化”政策,希望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来促进工业的发展。

日本的产业政策开始以法规的面貌出现,重点支持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石化、合成纤维等行业。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缺乏,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对外国原材料及技术严重缺乏。

(二)高速增长时期(1961年~1970年)。

岸信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56年~1962年)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一项基本政策。

而池田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年~1970年)继续该政策,并提出实施重化学工业的具体计划,并开始采用筱原两基准原则来筛选重点发展的产业,同时以包括政府、民间企业与学者的产业结构审议会成为承担产业结构制定的主要机构。

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面临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现了反对市场过度竞争,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讨论。

虽然同时也采用其他的政策手段,但产业组织政策的推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的特征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的特征
得到 了迅 速发展 。 然而石油危机 以后 , 由于原 油价格的上
正是在 这种稳 定而廉 价 的中东石油 供应 的前提 下 , 日 才得 以确立 了以重化工业 为龙 头带动整个经济增 长 本 的产 业结构 。在 高速 增长时期 ,由于采 用大规模生产 方 式 。 大限度地发挥批 量生产优势 的条件下 , 以及 在最 钢铁 采用 石化原料生产 出来的新材料 , 如聚氯 乙烯 、 乙烯 等 聚 产 品的价格迅速 下降 。由此带来 了相关 领域 的生产规模
制造业 中原材 料型 产业 , 以及 金属产 品工业 、 纺织 工业 、
中石 油 已占到 了7 . 4 %。以 17年为例 , 7 91 中东石油 总产 量 的8. 都 控制在 西方石 油公 司手 中,这 就保证 了包 括 7% 6 日 在 内的发达 国家稳定 的石油供应 。而且2世纪7年 本 0 0 代前 石油价格非 常低 廉 ,国际石油市场 价格长期在每 桶
技 干 术 部 学学 院院

转 换 更 替 。 方 面 反 映 了一 国 经 济 发展 的 历 程 , 一 方 面对 该 国的 经 济 增 长 以 及 国 际分 工 角 色 的 转 换 都 一 另 会 产 生 深 远 的 影 响 。 产 业 政 策 是 一 种 系统 性 、 用性 很 强 的 政 策 ,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以政 策手 段 引 导 产 业 实 它
维新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 ,日 本确立了贸易立 国的战略 。但是 , 直到2t纪5 年代 中期 以后 , 本才逐 o! 0 t 日 渐实 现 了贸易立 国。贸易立 国战略决定 了 日 本产业结构
调整 的重点主要是在 产业发展方 向上 , 围绕进 口 料 、 原 能 源. 来实现加 工制造 , 建立面 向国际市场 的以制造业为 主 体 的产业结构 。95 15年后 日 经济的高速发展 , 本 就是建立 在利 用中东地 区廉价 石油而大力发展重 化工业 的基础之 上 的 。据统计 ,93 17年 间 , 日本石油 的进 口年 均 16- 92 8. 6 %都来 自中东地 区 。 8 在西方工业化 国家中 , 日 本率先建立 了以石油为 主 的能源结构 。从2世 纪5 年代 中期后相继建 立了一 系列 O O

日本产业结构

日本产业结构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特征分析尹秀艳(海淀走读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之中,日本舆论界称之为"失去的10年"。

据统计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尽管有个别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但都是昙花一现,10年来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达到战后创记录的5.4%的水平。

人们开始淡忘了日本曾经在经济增长上的辉煌,淡忘了曾经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的日本,现在只要一说起日本就是零增长、政策失误、复苏乏力等。

实际上,笔者认为这既不是国家政府的失误,也不是企业的失误,产业结构刚性却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这种产业结构在战后初期发挥了积极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今天却已经开始阻碍经济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有必要深刻地剖析战后形成的产业结构的特征。

一、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是相对于低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而言,是以重化学工业中高加工度产业--机械工业为贸易和生产中心的产业结构,是以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

在1955~1965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机械工业首先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后来又逐渐成为出口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

它以机械工业占出口和生产的比重为具体表现,也以60年代中期出口贸易急剧扩大,出现大量的贸易盈余为标志。

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垂直型加工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状况可以用纯出口构成比(出口构成比-进口构成比)来表示。

如果是正数,说明这个产业是出口型产业,如果是负数,说明是进口型产业,如果是零或接近于零,说明出口和进口几乎差不多,或既没有出口,也没有进口。

日本产业结构中可以发现汽车、电器机械、一般机械的正数较大,从1985年的0.54,上升到1993年的0.57。

二战后日本对东南亚政府开发援助

二战后日本对东南亚政府开发援助

二战后日本对东南亚政府开发援助汇报人:2024-01-07•引言•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概述•日本对东南亚政府开发援助的项目目录•日本对东南亚政府开发援助的影响•日本对东南亚政府开发援助的问题和挑战•结论和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背景二战后,日本在战后经济重建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此背景下,日本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以支持其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

东南亚地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了日本ODA的重点区域。

意义研究日本对东南亚的政府开发援助对于深入理解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研究日本对东南亚的援助政策和实践,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和问题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日本对东南亚政府开发援助的动因、政策演变、实施方式和影响,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问题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日本对东南亚的政府开发援助在政策和实践方面有哪些特点?这些援助对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日本对东南亚的政府开发援助对于国际发展合作有哪些启示?02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概述二战后,日本政府开始对东南亚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以支持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历史背景目前,日本仍然是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援助提供者之一,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专业知识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现状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历史和现状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机构和政策援助机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和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OECF)是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两个主要机构。

援助政策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管理政府开发援助,包括优先支持领域、援助分配机制、合作条件等。

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社会福利日本政府开发援助还关注了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福利问题,如减少贫困、改善卫生和教育条件等,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日本产业政策

日本产业政策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产业政策
成功之处
产业政策
失败之处
对我国的
启示Biblioteka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坚持产业结构高
•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
坚持“技术立国”
• 日本始终把技术创新看作经
产业政策随国际
• 20世纪6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
级化战略
战略
规则变化而变化
后加入了IMF、GATT和 OECD,因此必须承担起贸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像日本那样有如此完整的政策体系,并有 如此有效的政策工具搭配,在战后西方发
达国家中实属少见。也许正是由于日本的
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的经济政策,结果 导致市场机制的逐渐僵化,并成为目前产 业结构难以迅速调整的症结所在。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面积:38万km2 人口:1. 3亿 居民:大和族 经济:世界第三 盛行佛教、神道教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日本民族与武士道精神
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日本民族与武
• 古代日本社会
士道精神
• 近代日本社会
• 武士和武士道
日本民族与武士道精神
90年代以来(1990年至今)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时期(2000年至今)
• 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信念 指导下,推行“宏观结构调整、微观经济改革、产业结构
政策”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改革。
• 在产业结构中注重技术革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 实现全体国民的生产富裕化,在考虑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 系的同时,确保能源需求供给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产 业技术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 本 研 究二○○四年第一期战后以来日本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分析及展望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 潘素昆 日本的重点产业政策在日本战后经济的起飞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重点产业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一、战后初期日本实施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战后初期,为恢复经济日本重点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和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快于其它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从而缓解了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紧张状态,为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为重新启动工业化进程,日本政府推行倾斜式的生产方式。

所谓倾斜式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社会再生产链,特别是工业再生产链的纵向接续关系中,从最初投入的上游向最终产出的下游产业逐步推移、顺序发展的方式。

日本在这一阶段,确定了以钢铁和煤炭两个生产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为优先发展产业。

战后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把扶植本国企业,提高其竞争力,振兴出口作为推行产业政策的出发点。

“贸易立国”战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鉴于资源贫乏,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制成品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出口导向战略。

但就战后的生产水平,还不具备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条件。

因此,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先是推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日本政府确定了本国比较发达的轻纺工业为出口主导产业,把尚待进一步发展的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重化学工业,置于国家的积极干预下,加以扶值保护。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主要运用税制、财政投资等措施支持倾斜式生产方式,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

重点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有政府对特定产业的物资配给制、价格控制及价格补贴、政府的复兴金融公库贷款等。

由于当时重化学工业程度很低,为实现替代,振兴出口,日本一方面对幼稚产业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刺激其发展;另一方面对这些产业的进口产品和外国直接投资进行限制,设置关税壁垒,通过外汇配额和进口限额,保证重点发展的产业能够优先获得稀缺的外汇资源,以进口的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和技术。

日本对重点产业如电力、海运、钢铁、煤炭等加大投入,重点投资,实行利率优惠等优先政策,使工业起飞的基础有了保证。

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一)对重点产业的贸易保护政策。

日本入关后,国际社会要求其实行贸易自由化。

然而,日本能够达到一定规模、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实行贸易自由化对日本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一方面抵制外国进口产品对本国重点工业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努力为本国重点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成长环境。

日本最初的产业保护措施主要是限制进口。

其基本方式主要是利用外汇配额制度。

60年代以后,在国际压力下,限制进口的行政性措施被迫废止,关税措施成为抑制进口的主要措施。

但由于日本已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其国际收支开始出现顺差,关税保护遭到了国际社会的非难,贸易摩擦日益激烈。

日本不得不宣布“贸易自由化”大纲。

但日本政府仍然采取三方面措施继续利用关税壁垒来实行产业保护。

一是尽可能推迟自由化的实施时间;二是根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陆续开放,扶持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产业掩护继续保护扶持的产业;三是利用有效保护率的差别来实行保护。

(二)产业技术政策。

日本非常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入关后日本先后确立了三个主导产业部门作为技术扶持重点:能源工业部门(以电力工业等为代表)、基础工业部门(以钢铁、机械、造船工业等为代表)和新兴工业部门(以汽车、电子、石油化学工业等为代表)。

通过产业技术政策鼓励这些重点产业实行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产业技术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产业技术结构选择和技术发展政策,主要涉及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规定各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鼓励采用先进技术、以及及时对产业主体技术进行经济性评价等方面;二是促进资源向技术开发领域投入的政策。

主要包括技术引进政策、促进技术开发政策和基础技术研究的资助与组织政策等。

(三)产业组织政策。

入关后,日本一方面对重点产业实行贸易保护,一方面通过产业组织政策,加速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和集团化,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入关后,日本推动了企业合并。

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企业合并的速度和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统计,1955年日本企业合并件数为338件,1956~1960年年均上升为403件,而1961~1965年平均件数更增加到796件。

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电子、机械、汽车、钢铁、电力、石油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直到1965年,当上述产业成熟并能够抵挡国际竞争时,日本才逐渐实行贸易自由化。

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产业组织政策虽以追求规模效益为主要目标,但并未忽视对中小企业的保护。

在推行大公司战略的同时,为防止垄断,使经济保持竞争活力,日本政府特别注意保护中小企业,制定了中小企业政策。

政府从财政、金融和政府订货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待遇,在培训人才、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增强其竞争力。

(四)财政与金融政策。

财政与金融政策是日本政府扶持重点产业的重要政策。

财政与金融政策在扶持重点产业方面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直接实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分配与再分配,例如政府补贴和政府贷款;二是对民间经济活动和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分配过程产生影响和间接调控,例如利用特别折旧制度促进特定产业的设备投资,利用政府贷款影响民间利率等。

利用财政与金融政策扶持重点产业主要包括:对重点产业提供低息贷款,实行“资金倾斜”的金融政策;实行税收优惠和特别折旧制度,加速企业的资本积累;资助与直接参与基础技术、高技术开发的投资政策;实行进口补助金制度,尤其对新兴产业更是提供大量的进口补助金。

规定凡进口新机械的企业,其进口价格的50%由政府支付,同时对国内生产类似机械的企业,同样给予相当于生产成本50%的补助金。

另外,为了支持重点产业政策,作为金融配套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大力发展和完善了政策金融制度。

政策金融的活动,补充和完善了特定领域内的民间融资,健全了国民经济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提高了日本产业界的总体投资效率。

(五)重点产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

为了扶持国内新兴产业和成长产业,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的具体法规,使重点产业政策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如,1950年的《外资法》,1956年的《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1971年的《振兴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等。

这些法规具有突出重点,注重连续性、灵活性、时效性的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法规的实施往往与有关的“补助金”制度,条件优惠的特别贷款以及特点折旧制度等直接挂钩,所以企业非常乐于接受,促进了新兴产业和成长产业的发展。

三、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石油危机的发生以及日元贬值,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大幅上涨,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此,1971年日本政府公布了“70年代展望”,以“知识密集化”产业为主轴,积极支持集成电路、电脑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以抑制工业污染,促进产业结构由重化学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变。

20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时期,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集中力量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工程、航天等先进技术为内容的新兴产业。

1971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在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四个方向:(1)研究开发工业。

如电子计算机、飞机、电气机车、产业机器手、原子能、机密化学、海洋开发等;(2)高级装配工业。

如数控机床、防止公害机器、工业生产住宅、自动仓库、高级成套设备等。

(3)时兴型工业。

如高级服装、高级家具、电器音响等;(4)知识产业,如信息处理服务、信息提供服务、咨询服务等。

1976~1979年间,为了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赶超美国,日本政府出面协调五家国内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共同组成科研机构,由政府预算投入各种补贴进行研究。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面临的主要竞争威胁有从发达国家转向赶超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趋势。

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和一些传统工业产业,这些国家或地区已不仅在本国市场排斥日本产品和与日本争夺第三国市场,而且开始直接进军日本市场。

因此,在实行贸易自由化以后,日本并没有完全放弃对重点产业的贸易保护政策,但保护手段从关税壁垒转向了非关税壁垒。

如提高卫生检疫标准、排污标准等商检标准、强化行业组织等。

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的基础研究经费(包括企业投资)在总研究费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长期以来,日本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较低。

但1978年达到17.6%,超过同年美国的12.8%的比重。

这一时期,财政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有所减弱,这是由于政府在国内外压力下不得不把政策的重点由经济增长转向促进技术发展和调整衰退产业。

政府对重点产业的扶持由运用补助金、低利贷款、税收优惠等“硬性”产业政策手段为主转向以提供有关国内外市场、技术和政府政策的资料和信息等“软性”政策为主。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重点产业扶持政策的作用下降 80年代以来日本重点产业政策的作用明显下降了。

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削弱,产业结构受到冲击。

但日本已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运用重点产业政策来推动新产业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 (一)重点产业的选择越来越难于确定。

首先,尽管日本的产业主管部门在重点产业的选择方面提出了许多标准,但是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并不是按照所确定的标准来进行的。

80年代日本已完成了赶超的任务,在国际上很难再找到直接或间接模仿的样板。

日本的信息产业虽然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但这一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而不是模仿是这一产业成功的关键。

没有企业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政府的产业开发方向很可能造成大规模的无效投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鼓励开发的第五代计算机和高清晰度电视虽然投资很多,但是都没有取得成功。

90年代,日本政府再次陷入误区,指望靠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刺激经济,结果是新建基础设施闲置,效益不高,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出现。

其次,对国民经济仍起重要作用的传统商业作为政府扶持、保护的既得利益集团的联合抵制也使日本政府在确定产业目标方面困难重重。

日本政府曾设想冻结对资本密集的钢铁等重化工业的扶持以集中力量加大对计算机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扶持。

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反对使日本知识集约化产业结构设想的实施受到很大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