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二概括和赏析文意教案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六节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六节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f46f4d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0.png)
第六节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是高考语文卷的必考题,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往往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
其题型特点是:1.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来源于文章主要情节。
利用这一特点可帮助我们破解文中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2.选项通常是先用一两个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错误选项中的表述并非全错,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错,即只在印证分析的某一点上出现错误。
故我们做题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
一、比对分析法对应学生用书p145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从人物、时间、地点、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方面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题目的较好方法。
第一步:定比对区间。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的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
第二步:选项切片,层层比对。
将选项内容进行切片,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作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
具体流程请看下面的演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徽宗立,(X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某某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X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X右丞不可。
”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节选自《宋史·X纯礼传》)[题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以本题C、D两项为例]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
江苏专用版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分析概括文意教案
![江苏专用版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分析概括文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bb18e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d.png)
训练二分析概括文意练前提示1.选择题(1)把本题的选项作为阅读的起点,带着选项的信息,比照着阅读有关文段、文句。
(2)先读选项再对文(将选项放入文中核对),按序阅读,逐项比对。
(3)四项中有一项错误,即便该项有错误,也只是极细小的点,肯定要细心。
2.主观题(1)仔细读题干。
明白题干所问,明确对象、事务,分析回答要求。
(2)仔细读原文。
确定阅读区域,按对象或时空变更切分语段小层次。
立足“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什么”找寻相关语句,即筛选有效信息,明确事务或现象及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立足“在什么状况下发生事务或出现现象”找寻相关语句,即筛选有效信息,明确事务或现象发生的背景或缘由。
(3)概括内容要点。
在理解相关语句意思的基础上,概括相关语段(层次)的要点。
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①抓住小层次表达的对象、事务、现象来概括。
②抓住作者的争论句、抒情句,明确一层或一段的中心句。
③留意层次间的关系。
若是“联合关系”,则需将“要点”累加整合;若是“偏正关系”,则以其“正”为主概括要点。
一、选择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
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
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
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缺。
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
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
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
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
为政初虽如碎密,最终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后迁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堰,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嘉平六年卒。
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
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文言文解析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文言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e89e2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2.png)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文言文解析文言文解析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掌握文言文的解析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解析方法,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1.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形成于秦汉时期,流传至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文言文有其特殊的语言特征,包括用词、语法、句式和修养等方面。
学生应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例如:多用双音节词,用被动语态多于主动语态,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2.文言文的解析方法文言文的解析方法包括:句子结构分析、语言风格解析、古代文化解读、修辞手法分析等。
在解析文言文时,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复杂的文言文句子,通过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理解来解读文言文中的深刻意义。
3.文言文的运用能力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门文化艺术。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运用能力,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成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转换技巧,将文言文的思想和文化精华运用到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中。
4.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也是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结构,把握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含义,把握文言文的整体思想,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核心。
学生还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分组合作、问题解析和小组展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解析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包括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解析方法、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的运用能力等方面。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13ff36a2af90242a895e57d.png)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2)(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妄人:狂妄的人C.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脸色、面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臣请为王言乐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指代“毛公”、“薛公”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D.平原君门下闻之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2 文言文阅读 学案36 精准分析概括文意—读细比“狠”,走好“3步”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2 文言文阅读 学案36 精准分析概括文意—读细比“狠”,走好“3步”](https://img.taocdn.com/s3/m/062b187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4.png)
学案36精准分析概括文意——读细比“狠”,走好“三步”课堂学案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文体题干(第12题)设题角度命题特点表述选项2021全国甲《契丹盟好》/纪事本末体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曲解人物行为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每个选项常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
2020全国Ⅲ《王彪之传》/人物传记(2017—2020年高考卷均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C项: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
永曲解人物行为④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弄选人物传记)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混关系等。
⑤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全国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
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
嘉靖十四年进士。
除芜湖知县。
献皇后梓宫南祔,所过繁费不赀。
永明垩江岸佛舍为殿,供器饰箔金,财用大省。
寻擢南京刑科给事中。
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
已,又劾兵部尚书张瓒黩货误国,又劾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贪污状。
已,又劾兵部尚书戴金为御史巡盐时,增余盐羡银,阻坏边计。
疏虽不尽行,中外惮之。
全国通用 高考语文复习 2古代诗文阅读6文言文的概括分析
![全国通用 高考语文复习 2古代诗文阅读6文言文的概括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657fa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d.png)
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 愿以死自效”后,“遂立授甫为京营副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 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 总兵”,由此看来,应该是被皇帝召见
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 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 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
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 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 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 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原文
对应选项
比对分析
1.(2010·山东卷)愍帝召致便殿,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 从时序错位角度设误,原文中是“愍帝
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 挫折,后得到刘之纶、 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臣不才,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 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 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 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遗漏要 点等陷阱。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 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 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
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 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 仗义执言。
从张冠李戴角度设误,“韩丞相因
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 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是 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 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
失当而战死的。
四、比对因果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多重比对, 做好概括 分析题
比对方法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ada9a765ce0508763213e1.png)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教案南宁市三十三中语文组阳春教学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教学重点: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教学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考纲考题分析进入高三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套题,进行了那么多次月考,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阅读很难,而文言文阅读3题选择题里,分析归纳题又是一个难点,在全国卷里常常设在第10题。
题型大致是这样: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阶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考试大纲要求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这一题常常让同学们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
就上次一模分析归纳题,我们班只有19个同学作对这题,还有60%的同学在这题丢分。
同学们普遍反映,读过去,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一对照答案,感到这题出得也太巧妙了。
那么,对于分析归纳题,出题者有没有出题的规律呢?答案是,有。
今天我们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分析归纳题的设题陷阱以及对策。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古文阅读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古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f5ed295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0.png)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是高中语文复习中的重点之一。
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情节,更要理解古文的用词语法,因此,对于古文阅读的复习,一定要有计划、有重点。
一、基本语法我们要了解古文的基本语法,包括两个方面:字义和句法。
字义是指古人使用的词语含义和用法,而句法则是指古人在构造句子时使用的语言规则和结构。
1.字义古文中的语词有许多现代汉语里已经不用或者不常用的字,比如“怍然”“狎”“诳”等等。
为了学好古文阅读,我们必须熟悉这些字的含义和用法,比如“怍然”就是害羞、羞愧的意思,而“狎”则是亲近、交往的意思,而“诳”则是指欺骗、说谎的意思。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注意一些两义字的使用,比如“事”,既可以表示具体的行动和活动,也可以表示言谈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2.句法古文的句子构造有时较为复杂,句式多种多样,要想理解清晰,就必须学会分析句子,掌握句式的套路和规律。
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文中表达时不太直接,经常采用典型的排比、夹句等修辞手法。
例如:“五岁能识龙、虎,七岁能习弓,十岁能射箭,十三能骑射,垂白之年又能入山林,不知人世居处,如此才干,世所罕有。
”二、选择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古文阅读材料是学好古文的前提,简单易懂的古文阅读材料是我们学习的好的选择。
建议选择与自己核心兴趣相关的古文,比如热爱历史的同学可以选择大量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史记》,而对于文化爱好者来说,可以选择诗文散文等等。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古文,我们都要按照不同的阶段来分别进行阅读,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
三、阅读技巧1.注重语言感知能力古文阅读的复杂之一在于语言,因此,我们要注重我们的语言感知能力,这需要我们仔细地阅读古文,处理每一句话,记住每一个句子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一些更加深奥的语言,如谶纬、论语等。
2.学会理解难句古文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复杂的句子,我们要学会理解难句,对于句中的各种复杂成分进行分析,深刻理解具体意思。
3.注重上下文语境在古文阅读时,我们要注重上下文语境,因为上下文语境也是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文的重要工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讲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讲](https://img.taocdn.com/s3/m/d3713d96a2161479171128d6.png)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讲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筛选概括【高考典例】1、【2020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二概括和赏析文意教案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二概括和赏析文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f6e35cc5da50e2524d7fe6.png)
训练二概括和赏析文意练前提醒该题一考对文意的概括,二考对文意的赏析,设误的重点放在前者,解题关键在于“比对”。
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
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湘灵诗集序刘大櫆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其喜为诗同,其嗜酒同,饮酒既酣,其狂言震于广座也同。
余弃于时,而湘灵亦屡试不举,为同遇;余生三子皆夭,而湘灵亦未有子息,为同病。
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
而亦有不同者,盖湘灵之为人,余固尝兄.事焉;若其所为.文章,则余方欲师事之而未能。
此其不同也。
忆昔与湘灵同在京师,一日日已晡.,湘灵过余施舍,余出酒肴共酌。
时余兄奉之亦在坐。
湘灵被酒..,意气勃然,因遍刺当时达官无所避。
余惊怖其言。
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
湘灵命酒连举十余觞,大醉欢呼,发上指冠,已复悲歌出涕。
余见湘灵言之哀,亦泣涕纵横不自禁。
湘灵乃指谓余兄曰:“彼乃.同心者。
”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
余读之,风翻云涌,而喉间气郁不得舒,于是相对黯然,罢酒别去。
忽忽二十年,则闻湘灵已老病,不复能远游,或扁舟自放于九龙、三泖之间,间则归里与缙绅之去位而里居者连为吟社①,寻山钓水而已。
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②,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奈何窘琢浮湛③,抱能不一施,遂为山泽之癯④以老也。
癸未之秋,湘灵橐⑤其所为诗遗余数百里之外,使为之序。
余诵湘灵之诗,循环往复,益叹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
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固不藉余言以增重。
若其人之磊砢⑥,不犹高出时俗人万万,则非余言莫之显。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第二部分 专题二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第二部分 专题二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7062f4941ea76e58fa0490.png)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二
解读课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语文素质 具有初步的文言语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 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 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 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 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阅读中国古代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 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 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 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应试技巧
一般来说,文言试题阅读解题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弄清梗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 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明确方向。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 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 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内容概括题。此题相当难,但题目往往说有一项不符合题 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即使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 问题。通过看这一题,就可以基本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 半功倍。
诛杀。D.弛:松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的一组是( )(3分)
【答案】D 【解析】D .副词,竟然。 A .代词,代李迪;副词, 表祈使,当,可。B.代词,代亡卒;助词,用在主谓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1974b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0.png)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二、教案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3.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如抓住主旨、理解上下文、分析句子结构等。
3. 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词序调整等。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给学生发放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阅读和翻译任务。
2. 课后作业:给学生发放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家完成阅读和翻译任务。
3. 考试评估:在考试中设置文言文阅读和翻译题目,评估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选择一些适合高考水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如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
2. 教学参考书: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以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技巧。
七、教学时间:1. 每节课时:45分钟。
2. 课程总课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建议至少10课时。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学生通过阅读和翻译实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阅读理解: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内容。
3. 翻译练习: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4.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十、教学作业:1. 学生回家后,完成教师发放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和翻译练习。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自主阅读和翻译练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文言文翻译教案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文言文翻译教案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4bc326c5da50e2524d7f53.png)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文言文翻译教案 Word版含解析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难点: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探究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学习中是一项综合知识的整合,要考虑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综合知识。
高考分值一般为10分。
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做好文言文翻译是学会文言文的基础,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考纲要求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考点透视(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1.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考试题型主观题。
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精选2篇)
![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精选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010b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e.png)
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精选2篇)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篇1文言文翻译练习(1)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曰:“不然。
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d27c2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04.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3.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4. 通过对文言文实例的分析,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的句式、词汇、语法等特点。
2. 阅读方法: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3. 文言文虚词、实词的学习:常见虚词、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4. 文言文翻译技巧:翻译原则、翻译方法、注意事项。
5. 文言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和高考中的分值占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讲解文言文的句式、词汇、语法等特点。
3. 教授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快速准确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 学习文言文虚词、实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常见虚词、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5. 翻译技巧讲解:讲解翻译原则、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文言文实例,讲解和演示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和总结文言文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3.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5.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文言文梳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的教案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869f2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d.png)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的教案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的教案(共含4篇),欢迎阅读! 篇1: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的教案教学目的: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践导学式教学过程:一、引言前面我们重点复习了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和虚词,并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串讲式地复习了文言文的句式及句子的翻译。
这些基础知识的复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分析综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集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揭示课题:篇2: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的教案三、考试要求: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今年高考对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1、筛选文中的信息: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各种信息——加以正确的判断。
(板书)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进行逻辑思路分析——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及主题。
(板书)3、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概括出作者对某一事件或道理的观点态度。
(板书)小结:根据对高考说明的分析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加强阅读,提高文言词句的理解、疏通能力,是增强我们提高阅读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前提。
因此,我们首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疏通能力。
四、阅读下面语段,分组设擂翻译要求:1、以组为单位,全班分为二组,每组选1#2人为组长。
2、每组各读一遍。
(读得准确、流畅的,计5分;相对的,计3分)3、以设擂台的形式,相互设疑、相互翻译。
以翻译数量的多少和正误与否,确定胜负。
每组最多只能设二句。
(每句5分。
翻译正误分。
计:5、3、0分)4、简述解题思路和方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概括分析题 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概括分析题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6c1da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3.png)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概括分析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设置错误类型2.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正确理解文言文大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言文大意,学会提炼概括文言文大意。
【教学过程】1.从人物角度设误(1)【原文】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传》【错误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吴起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吴起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2)【原文】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吴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错误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吴起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吴起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3)【原文】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颜太初杂文序》【错误选项】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4)【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二概括和赏析文意练前提醒该题一考对文意的概括,二考对文意的赏析,设误的重点放在前者,解题关键在于“比对”。
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
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湘灵诗集序刘大櫆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其喜为诗同,其嗜酒同,饮酒既酣,其狂言震于广座也同。
余弃于时,而湘灵亦屡试不举,为同遇;余生三子皆夭,而湘灵亦未有子息,为同病。
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
而亦有不同者,盖湘灵之为人,余固尝兄.事焉;若其所为.文章,则余方欲师事之而未能。
此其不同也。
忆昔与湘灵同在京师,一日日已晡.,湘灵过余施舍,余出酒肴共酌。
时余兄奉之亦在坐。
湘灵被酒..,意气勃然,因遍刺当时达官无所避。
余惊怖其言。
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
湘灵命酒连举十余觞,大醉欢呼,发上指冠,已复悲歌出涕。
余见湘灵言之哀,亦泣涕纵横不自禁。
湘灵乃指谓余兄曰:“彼乃.同心者。
”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
余读之,风翻云涌,而喉间气郁不得舒,于是相对黯然,罢酒别去。
忽忽二十年,则闻湘灵已老病,不复能远游,或扁舟自放于九龙、三泖之间,间则归里与缙绅之去位而里居者连为吟社①,寻山钓水而已。
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②,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奈何窘琢浮湛③,抱能不一施,遂为山泽之癯④以老也。
癸未之秋,湘灵橐⑤其所为诗遗余数百里之外,使为之序。
余诵湘灵之诗,循环往复,益叹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
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固不藉余言以增重。
若其人之磊砢⑥,不犹高出时俗人万万,则非余言莫之显。
虽然,后之人苟能读湘灵之诗,亦可以想见其人矣。
注①吟社:诗社。
②謇(jiǎn)谔:忠正直言。
③湛:通“沉”。
④癯(qú):瘦。
⑤橐(tuó):袋子。
⑥磊砢(kē):比喻人才气卓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余固尝兄.事焉 兄:当做兄长 B .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同里:同一个乡里 C .一日日已晡.晡:黄昏 D .湘灵被酒..,意气勃然 被酒:喝酒 答案 D解析 被酒:喝醉了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彼乃.同心者今君乃.亡赵走燕B.⎩⎪⎨⎪⎧ 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相如因.持璧却立C.⎩⎪⎨⎪⎧ 若其所为.文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 以湘灵之才与其.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副词,于是。
A 项副词,是/连词,却。
C 项动词,写/介词,被。
D 项代词,他的/副词,一定。
3.下列有关马湘灵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马湘灵与“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喜诗同,嗜酒同。
B.马湘灵为人于“我”可尊为兄,为文于“我”可尊为师,这是与“我”不同的地方。
C.马湘灵酒醉后,意气勃发,痛斥达官的不是,又拿出自己的诗作吟诵,颇为慷慨。
D.马湘灵老病之后,不能远游,但有时也泛舟游山玩水,偶尔也参与居乡缙绅的诗社。
答案 C解析马湘灵拿出自己的诗作是给“我”看,自己没有吟诵。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认为凭马湘灵的才与志,若在朝堂为官定能正直敢言,不同于世俗之人云亦云者。
B.“我”十分惋惜马湘灵的窘困失意,抱负不能施展,终羸弱贫困以老。
C.“我”感叹马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这是后世的人所不能知晓的。
D.此文序马湘灵诗,但不言其诗而只言其人其遇,以抒身世感慨,于雄肆中寓悲怆。
答案 C解析“后世的人所不能知晓”错,原文是“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像每个人的面目都不相同一样,但我和湘灵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
(“面”“几”各1分)(2)湘灵情绪激昂地说:“你认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吗?”我道歉说不敢。
(“慷慨”“以……为……”各1分)(3)啊!凭湘灵的才华和志向,假使让他在朝廷做官,忠正直言,难道会和现世那些这里倡导了那里就盲目响应随行的人相同吗?(“以”“庙朝”“倡”各1分,反问句式1分)参考译文马湘灵和我居住在同一个乡里,出生于同一年,学习着同一门学业,我们喜欢作诗(的性情)相同,喜欢喝酒(的爱好)相同,在喝酒喝到畅快之际,我们高谈阔论语惊四座的情形也相同。
我为时运所抛弃,而湘灵也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这是(我们)同样的际遇;我有过三个儿子,都夭折了,而湘灵也没有后代,这是(我们)同样的忧虑。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像每个人的面目都不相同一样,但我和湘灵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
如果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大概是凭湘灵的为人,我向来将他当做兄长来侍奉;如果凭他所写的文章,我正想着把他当做我的老师来侍奉但是一直未能如愿。
这是我们的不同之处。
我回忆起往日我和湘灵一起在京师的时候,有一天已近黄昏,湘灵经过我的住所,我拿出美酒与他共同品味。
那时我的兄长奉之也坐在我们旁边。
湘灵喝醉了酒,气概勃发,于是对那个时候显达的官员们斥责了个遍,一点也不避忌。
我对他的言论感到惊恐。
湘灵情绪激昂地说:“你认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吗?”我道歉说不敢。
湘灵叫我倒酒,连喝十多下,大醉而欢呼,他的头发竖起来直指着帽子,停止欢呼后又悲壮高歌,直唱到流出眼泪。
我见湘灵言语哀伤,也泪流满面不能控制自己。
湘灵于是指着我对我的兄长说:“他是与我同心意的人啊。
”于是他拿出了平生的诗词歌赋给我看。
我读着那些作品,感觉到翻涌的风云,喉头间也仿佛郁结着一股怨气,不能舒畅,于是相对坐着彼此沉默,最后撤酒告别。
倏忽之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我听说湘灵已经垂老染病,不能再出远门游玩,只是有时自己乘一艘小船任其漂流在九龙和三泖之间,间或回到家乡与那些辞了官位回乡闲居的人们一起结一个诗社,大家一起到山中寻访在水间垂钓罢了。
啊!凭湘灵的才华和志向,假使让他在朝廷做官,忠正直言,难道会和现世那些这里倡导了那里就盲目响应随行的人相同吗?没有办法,只能这样窘困失意,浮沉不定,不能一展抱负,只好做个山水间清瘦的隐士慢慢老去。
癸未年的秋天,湘灵把他所写的诗稿装在袋子里,从好几百里之外送到我手中,想让我给他的诗集写一篇序。
我诵读着湘灵的诗,一遍又一遍,更加赞叹湘灵虽然年纪老了,但少年时那一股英武锐利的气概却一点也不衰减。
这是他的诗必然会在后世流传、为世人所理解的原因,因而我就不借自己的言语来增加它的分量了。
至于他的卓越才气,不知高出时下一般人几万倍,这一点如果不借助我的言语就可能显示不出来。
即使是这样,后代的人们如果真的能够读懂湘灵的诗,也是可以想象得出他这个人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古正音序[明]宋濂予少时则好琴,尝学之而患无善师与之相讲说。
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
后闻冷君起敬以善琴名江南,当时学琴者皆赴其门。
予尤慕之,以为安得一听以.偿夙昔之好乎?及入国朝,予既被命起仕,而冷君亦继至。
时天子方注意郊社宗庙之祀,病.音乐之未复乎古,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
冷君实奉明诏,定雅乐,而予豫执笔,制歌辞,获数与冷君游。
抱琴为予鼓数曲,予瞑目而听之。
凄焉而秋清,盎然而春煦。
寥寥乎.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砯砯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嬉游笑谈,弗知日之夕也。
予倦为之忘寝,不自知心气之平、神情之适。
阅旬日而.余音绎绎在耳。
诚知其美而欲学焉,而予已老耄,不可勉矣。
既而冷君出其所次.琴谱,曰《太古正音》者示予,且曰:“子之所闻者皆出乎此。
所未闻者,可按谱而学也。
子可以序之。
”予重有感焉。
乐之为教也大矣。
古之人自非居丧服,有异故,则乐未尝违乎左右。
所以摄忿戾之气,通神明之德。
其.助岂为细哉?后世古乐浸久浸亡,今之所存若琴者无几。
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
况不若予之质固者乎。
诚以有其器而无其谱,而其制不全故也。
今冷君独不自私.其艺,将使人人可按谱而学,岂非古人用心哉?然予恐人见其易而忽之也。
故道愿学之意,以见其为术之难,述所闻者以告之,使人知冷君之用志于琴甚久,非特空言而已也。
冷君名谦,某郡人。
今为协律郎。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病.音乐之未复乎古 病:以……为病,担心 B .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 更张:改变 C .既而冷君出其所次.琴谱 次:顺序 D .今冷君独不自私.其艺 私:私藏 答案 C解析 次:编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以为安得一听以.偿夙昔之好乎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 寥寥乎.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阅旬日而.余音绎绎在耳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D.⎩⎪⎨⎪⎧ 其.助岂为细哉其.翼若垂天之云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代词,它的。
A 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B 项形容词词尾/介词,对。
C 项表转折/表修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为协律郎冷先生的琴谱《太古正音》作序,肯定冷先生高超技艺的同时,高度赞扬冷先生将琴谱公之于众的良苦用心。
B .古人有名有字,文中冷先生名谦,字起敬,正文中作者称他的字,表达对他的尊敬;“郊社”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大典。
C .文章第二段用一系列比喻描写自己听琴的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化抽象的音乐为具体生动的画面,给人丰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