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与生活审美的关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传统文化与生活审美的关系

作者——————丁国良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西方有独特的语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它因具有“反审美”的因素而实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其语境特征在中国具有不可还原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以体验并超越有限日常生活世界而获得无限心灵自由为特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其可能性源于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人与对象的自由关系。其必须性源于:一是“异化”的普遍与必然,二是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三是中国独特而深刻的民族文化。

儒道禅互补、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最高审美理想“意境”以及“意境”说能够给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多角度

的启发。正因为此,中国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才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传统的“意境”理论也具有了巨大的当代价

值。

关键词:意境;生活审美化;儒道互补;禅宗

目录

一、何为“日常生活审美化”————————————————————3页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可能性和必须性————————————————4页

三、意境和“意境”说中的儒家因素及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发—————7页

四、意境和“意境”说中的道家因素及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发—————9页

五、意境和“意境”说中的禅宗因素及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发—————11页

六、注释—————————————————————————————13页

七、参考文献———————————————————————————14页

八、致谢—————————————————————————————15页

一、何为“日常生活审美化”?

——从西方式的生活消费本身到中国式的体验和超越中国有学者认为,西方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正式命名权却当属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包含三种含义1。第一,指那些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艺术亚文化。如一战以后出现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先锋派运动。第二,‘指那些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如福柯、罗蒂等人把生活伦理看作艺术作品的思想。第三,‘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符号与影像之流。’”2这里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实有一个特定的历史维度。首先,它是19世纪后期西方艺术要求走出古典主义以及20世纪现代派主张要描写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情绪、本能和幻觉)推动的结果。其次,它有着“生活模仿艺术”(王尔德语)、“生活即艺术”(福柯语)等非主流文化反叛主流文化的积极历史意义。第三,它依赖于经济与技术力量使得文化与商品紧密结合而出现蓬勃的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因此“在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现象,也是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现象。它不是一个随处可用的理论学说,而是对西方国家最新审美现象的理论概括,有其不可还原的语境特征。”3

由此,在西方语境中,尤其是依据费瑟斯通所解释的第三种含义,“日常生活审美化”多指一些新兴的泛审美或准艺术活动,如广告、时装、流行音乐、影像传播甚至房产规划、居室装修等等。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中的人的消费,它所依赖的是技术力量。其发展与发达是借助现代传媒使“审美”“民主化”的结果。其“审美”其实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官的享受与满足,它更大程度上是生活消费本身。所以说,它与传统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所必需的精神超越截然不同。

而事实上,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是以快感代替了美感,以生活消费本身代替了精神超越。因此它实是非审美甚至是反审美的。它只是以“审美”为名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代名词。在表面上它能够实现人的感官愉悦,而其实质上却因经济与技术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侵占与统治而使人陷入到更为严重的“异化”牢笼。

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指出,当今社会有一个“审美化”过程,这一方面见于现实,一方面见于经济策略。在我们看来,无论是现实中购物场所格调不凡的装修、城市与乡野公共场所的美化,还是商品与美学的联姻,它都与生活消费有关。这种情形下的所谓“审美”只是生活消费本身。在这种意义上,“审美”只是粗浅的外壳。正如韦尔施所强调的,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我们从艺术中抽取了最粗浅的成分,然后用一种粗滥的形式把它表征出来。从而,美失落了它深邃的感人内涵而游移在肤浅的表层。它非但不是美学的进步,相反是把传统的美学精神引进现实,带着经济与享乐目的,依靠技术力量泛滥复制,其结果导致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审美疲劳。我们看来,这实际上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是技术对审美的操纵,功利对情欲的利用,是感官享乐对精神愉悦的替补。……是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依附。”4如在中国有房产广告打出“美茵湖”、“水木清华”等文字与画面招牌,它正是韦尔施所言的商品与美学的联姻。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倘若这种广告或居住条件真的具有动人的审美力

量的话,那也是源于人们对山水田园梦想的渴望,其实质也非生活消费本身,而是数千年来人们一以贯之的审美体验与情感积淀的结果。它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世界而又超越有限时空而获得无限心灵自由的审美享受。

这种真正审美享受的实现有赖于韦尔施所主张的认识论的审美化,即根本的思维方法的审美化,它促使人们用审美的、体验的和建构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一切事物,并看待自己的认识过程。在我看来,这种主张在实际中践行的结果,一是实现中国式的重体验型的对物质生活的审美超越;二是建构起人们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与审美的关系在哲学上的依据。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前一种是最为适用的。中国也有学者指出,费瑟斯通所言的与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尚不具备必需的两个条件,“第一,文学或艺术(专门指音乐、绘画等所谓合法艺术)的终结构成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内部条件;第二,中产阶级的勃兴为日常生活的审美要求提供了使这一符号生产得以可能的实现条件。……在中国大部分人还尚未摆脱生活的必然性困扰,还在向着小康社会迈进的时候,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课题,虽然很有吸引力,但还不是一个普遍性命题。”5

所以,本文要着重探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即体验并超越有限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无限的精神自由。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它在普遍意义上,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不但具有着极大的可能性,而且更有其必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