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创作的浅探

梁衡散文创作的浅探
梁衡散文创作的浅探

梁衡散文创作的浅探

[内容提要]:梁衡在散文世界中找到了人生永恒的切入口,他将人生融入到散文之中,他不图量多,只求精品,他始终如一的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以“求真”、“求新”、“求美”为艺术导向,以追求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为艺术目标,他辩证吸收古今中外散文成果,博采众长,找角度、品性情,悟哲理、师法自然、超越着他人、超越着自已,为振兴当代文学作出了不朽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梁衡创作浅探

梁衡,生于1946年,山西霍州人,1968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曾长时间担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研究。在评论界首先提出对杨朔——自然模式的批评,提出山水散文的真实美、自然美。倡导写大事、大情、大理,并身体力行创作了一大批影响较大的政治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有大无周恩来》、《红毛线,蓝毛线》等。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川感思录》、《人杰鬼雄》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代表作《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课本。

梁衡散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写人散文,二是山水抒情散文,三是杂感随笔。他的写人散文,尤其是写伟人的散文,独辟蹊径,篇篇都能以新的角度、新的观点给读者以启迪,以思考。

梁衡是当今文坛中一位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别具特色的散文作家。他继承了我国悠久的散文传统,广采古今中外诸家所长,坚持“求真、求新、求美”的艺术追求,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篇篇都渗透出作家在艺术追求上艰苦跋涉的苦恼和乐趣,无论是他的艺术特质、美学追求,还是他的感情世界、观念学识等,都值得我们广泛且深入学习及研究。

梁衡散文是一个林林总总、活活脱脱、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既可以品味颖异隽拔的山水之思,又能够感受别开生面的情理之悟;既可以观赏各有风采的人物之林,又能够领悟真实生动的社会之影……而无论是写山水、写情理的文学,或写人物、写社会的笔墨,又都始终贯穿着和充分体现着作家对“真”、“新”、“美”的自觉追求。

一、求真——梁衡散文的内在魅力

冯牧在《散文创作需要精品》一文中说“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要写真情实感,现在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

完美结合又是难乎其难,梁衡给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典范。作为一个长期敏锐于时代风向的记者,梁衡逐渐悟到,散文最根本的“质”,那就是“真”。

说真话不虚伪是梁衡散文质美的显著特征。他的散文都是“带着作者‘我’的意见和感情,真实地表现自然,表现人物,以采集标本的方式向读者提示真理。”尤其是他的人物散文最让人回味,他对那些伟人先贤了如指掌,好像心灵相通似的,不能不令人叹服。

《觅渡,觅渡,渡何处?》中的瞿秋白,《红毛线、蓝毛线》中的共和国的五大伟人,还有《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武候词:一千七百年的深思》中的诸葛亮,《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中的范仲淹,《读柳永》中的柳永,都具有一种历史的凝重感和真实感,将领袖人物和古代先贤刻画得形象鲜明、呼之欲出。作者还满怀热忱地将使命感、责任感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勾画平凡人物的风采,挖掘生活的内蕴。在《桑氏老人》中,作家素描般地勾勒出一位几十年坚贞不屈为民喊冤的桑氏老人形象,言简意丰,传神画真,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深广的社会容量,引人深思。再如受尽冤屈而无悔的枣树专家解进保,一辈子致力于改造沙漠绿洲的高富老汉,与大西北生死相依的老人,历经坎坷的女林业工程师张效英,炕头老师贾淑珍等,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的一生奉献给了西北大地。作家的笔端凝聚出崇敬与自豪,散文渗透了作者作者真实的感受。

梁衡散文的起初不仅在于写真人,现真理,而且在于绘真景,抒真情。在梁衡的山水散文中,流泻于作家笔端的自然万物、域外风情均以自然本色的魅力感染人们,陶冶人们,启迪人们。梁衡充分发挥自己独到的创新精神,立意于一个个新的观点,带领人们漫游高山、飞泉、草原、大海,甚至辽阔的星际夜空……虽“一切景语皆情语”,发自作家内心深处的情丝或热烈高亢,或悲愤抑郁,但点化之处无不在大自然流动的七彩中得以体现。写从晋陕流过的黄河,他赞颂“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过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梁衡正是从这真实的黄河、真实的山水中看进去,看出沉淀其中的思想精髓来。

同样,当他写苏州园林,写“美得自在”、“轻软得可爱”的武夷山水时,当他探着域外写平壤的雪,莫斯科的秋时,因为有了真实的景,把握了山水美的各自特点,再加之作者身临其境时独特真实的感悟,便使他的山水散文及他笔下的山水有了使人向往的永久魅力。如他写武夷山:“在武夷山的怀抱里……细品着溪水清、凉、静、柔,……回想与水相交相识,那南海的狂涛,那天池的冰冷,黄河壶口的‘虎啸’,长江三峡的‘龙吟’,今天我才找到水之初的原质原貌,原来她‘最是那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梁衡通过勾勒、比较,如实传神地描写出了武夷山的美,令人

流连不止。梁衡描写西北三绿,得了各自性情,把握了各自的特点,不但细腻地刻画了西北三绿各自的特点,而且找到了它们各自的自然成因。可见,梁衡对自然山水美的把握是发现,是感受,而不是想象,不是移情,这是梁衡的“真实”。

总之,真实,使梁衡散文有了内在的魅力;真实,使梁衡散文有了新鲜感和美感。

二、求新——梁衡散文的独特魅力

“没有新意不为文”,这是梁衡经常告诫自己的话。对一个城市、一个景观、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梁衡都要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必求发现和提炼出不同于别人的东西。他笔下的晋祠、壶口、平遥、泰山、悬空寺、娘子关、五台山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写武夷山的文章何止千百,我国古代的朱熹和萨都刺都写过,但梁衡的《武夷山——我的读后感》与前从都不一样。

“学别人的样,走自己的路”,这是梁衡一篇文论的标题。梁衡的风景散文和人物散文,从题材上来说,大都是被人写过无数次的了,更有不少名篇佳作在那里,空泛地写容易,模仿地写不难,只是那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跟“某某到此一游”没有什么两样。梁衡则是用心去揣摩他的写作对象,真正地有了感受和体会,然而从属于自己发现的视角,深入地进行开拓性再写作。因此,就有了《草原八月末》中的“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永远的桂林》中的“像桂林山水一样珍贵的是桂林人与自然相契合的精神”;《冬日香山》中的“冬天来时却有幸见了她的骨气”;《觅渡,觅渡,渡何处?》中的“如果秋白是一个李逵式的人物……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写范仲淹的那篇散文中“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等等。选材上的独到视角、情理并用的构思方式,使梁衡总是带着新发现、新感悟,造就新意境,做出新文章。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儿”,梁衡没有停留于此,“吃自己嚼过的馍也没味儿”。如何不重复自己,如何超越自己,永远给读者一个新的面貌,这是梁衡始终如一的艺术追求。“莫以量多论英雄,为文要有霹雳声。路长空余尘与土,碑厚才好计里程。”这是梁衡的自勉诗。“《这思考的窑洞》是酝酿三年之久后才定出来的,《觅渡,觅渡,渡何处?》酝酿时间更长。他每到一处,总是留心观察,仔细记录,过后并不马上写,往往查了许多资料,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才动笔写作。”梁衡做到了“篇无新意不出手”。正如他所言:“我每写一篇作品,都自问是否与别人重复,是否与自己以往写过的作品重复。”他在文学创作的艰难历程中,不断地探讨,在攀登文学艺术的高峰时,尽情领略无人迹处的奇观。

三、求美——梁衡散文的感官魅力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形象体现,美的事物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形象地体现和展示规律,这就使其不仅具有了审美价值,而且包含着充实的内容,具备了认识意义和思想教育意义,符合人类的健康发展需求。”梁衡是一个美的追求者、一个美的发现者、一个美的谛造者。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山川美的追求,对历史文化美的追求,对生活真谛美的追求,对中国语言文采美的追求。他把自己作品中美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描写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哲理美。最初的层次是描写美,客体本身美,把它捕捉进来,描写进来,同时选取的是自己的独特的角度。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美,他也叫“主观美”。第三个层次是前二者的结合,进入更高的境界,他叫做“哲理美”。这很有点黑格尔三段论的味道。

1、描写美

梁衡散文的描写很有特色。他写景状物,擅长精雕细刻,抓住特色,精描细写,充分展示其动人的美丽。笔触细致,着色鲜明,在细节上不吝笔墨,渲染刻画,把天池雪水的色、形、态,尤其是质感描摹得淋漓尽致。

梁衡在刻画山水胜景时还善取动势,好比中国画的大泼墨,其意不在细部而在渲染其势,但求神似,无论浓墨或重彩,都给人以生动酣畅之感。像《壶口瀑布》中写那水势,只用“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排排黄浪”、“堆堆白雪”等极有气势的想象,和“除了水气涛声,什么也看不见”的总体感受,写出了壶口瀑布撼人心魄的巨大声势。

梁衡散文中的描写美,不仅有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一面,而且有白描勾勒,生动传神的一面。如在《泰山——人向天的倾诉》一文中勾画着天街,没有雕琢,不施颜色,意简言真,形神皆备,生动异常。

2、意境美

王国维曾把意境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我之境”,另一种叫“无我之境”。但归根到底,无我之境也有我,有我之境也有客观的存在。其实,意境美就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一种美。梁衡散文的意境美就是作家对客观事物的逼真描写与作家内在感情激流的完美结合,给读者无穷的美感享受。在梁衡的散文中,泉石花树,亭台楼阁,山川名胜,人物风景,无不情态如生,动人心魄,他为何能写得这样精彩?套用梁衡自己的话说,就是写出了“动势”,写出了“个性”,写出了“心得”。《武夷山——我的读后感》一文,从意境上讲,作者刻意追求一种安详、平静、宁和、柔美的气氛。如在《冬日香山》一文中作家这样创设冬日香山的“骨气”之美。再如《马列公园赋》中对中共中央党校校园环境的描写等。梁衡总是用他那支饱含激情的笔借山水人物为我们创设出了各种美妙的意境,引导读者热爱人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向往正义。

3、哲理美

散文总是与哲学有缘,它不独表现情感,也表达理趣。所谓“一颗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于风吹动之间,表达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和反思。这样的文章才会内涵深刻,意味深长。梁衡也把哲理美推为最高境界,这在《我的苦苦追求》一文中作了明晰的表达。当然哲理美不是裸露的直白思辩,而是消融于文学形象之中。《海思》里出现这样的意境:“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海风海浪的细语,身子轻轻摇着,不由想起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她亿万年来哼着歌儿,不知疲倦地摇着、摇着,摇出了浮游尘物,摇出了鱼类,又摇出了两栖动物、脊椎动物,直到有猴、有猿、有人。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从大海里起来……原来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血统、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足迹……人们只有在这面深蓝色的明镜里才能发现自己。”像两组电影镜头,波涛起伏的大海与一位摇着婴孩的母亲形象叠印在一起,虚实变幻,形象地诉说着人与海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联系。迷人的意境中流露出浓浓的理趣。特别是最后一句如格言让人反思再三,哲理的美隐含在艺术的妙境之中。

写《马列公园赋》,作者融知觉于一片绿荫之中,酿出了这样的感悟:“只有1848年的欧洲革命而没有大英博物院里被马克思双脚磨下的沟痕,便没有马克思主义;只有太行山上呼啸的大刀,而没有延安窑洞里的整风学习,便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因此,中央党校校园内那浓浓的绿荫便显示了一种内涵,成为一种象征。那是相对于火的冷静,相对于喧闹的沉思。梁衡的反思凝于翠柏,翠柏就变为思维的凝聚。“它们盘地而起,每一棵都如塔如钟。贮满沉思。然后又渐渐收拢枝叶,束成一长矛似的尖顶,带着一种神圣的启示直向云天刺去。”诗化的意象里充满睿智的妙语,含着耐人咀嚼的理趣之美。梁衡散文的不少篇章都显示着这种深邃的思想力量,从而带给读者以启示和思想的美丽。梁衡散文的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不是独立分割的各种美,而是一个整体。梁衡总是在描写美中创设意境美,在意境美中悟出哲理美,它们共同显示着梁衡散文的艺术魅力。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梁衡散文的“求美”是以“求真”为基础,“求新”为途径的,对“真”、“新”、“美”的挚着追求,是梁衡散文创作的艺术之路。

四、梁衡散文创作特色成因探寻

1、写作是梁衡人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梁衡说:“我始终认为工作和写作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两个内容。我的座右铭是:‘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我也曾写过一首打油诗:‘能工作时就工作,不能工作时就写作。二者都不能,就读书、积累、思索。’”16年的记者生涯铸就了他成熟的人生观。他说:“我觉得自己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之后由天真变得实在,由浮躁变得深沉,上任之初的那种职业的新鲜感、自豪感换成了一种人生的使命感、紧迫感,使我能以新的态度对待以后的人生。”

梁衡认为“记者是专门管‘杂事’的,工农商学无事不问,东西南北无处不跑,接触面宽。”因此他认为一名记者不能只是“传声筒”,而应是一个学者,要研究问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因此,梁衡在

当记者的空闲研究了科学史和散文理论,以便更好的采访,写出更好的新闻。研究散文,起初只是为了过语言关。1990年当他出版《没有新闻的角落》为自己的记者生活画上一个句号之后,他才发现他对散文的挚爱,其实他已爱上了文学。

2、精美是梁衡散文创作的永恒追求。

李万武说梁衡是“苦吟出华章”,深称梁衡为“苦吟派”。的确如此,梁衡自己曾写过一首打油诗,说他写作之苦:“创作苦,朝朝暮暮,梦魂萦绕,牵肠又挂肚。创作苦,崎岖小道,山重水复,时时疑无路。创作苦,沙海征途得蜃楼,割爱一笔涂!”梁衡为什么觉得“苦”,而又乐于“苦”呢?因为他“篇无新意不出手”,篇不精美不见世。这是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不像一些人只讲究“快节奏”,只讲究经济效益,但他们的作品能有几篇会成为传世之作呢?梁衡的作品能入选中学课本那都是他“苦”的硕果。作为新闻记者的他,不要说一天写一篇散文,就是一两周写一篇并非难事,但他确是一年写几篇,他追求的是“精品”,是“美文”,是“持久”,是“永恒”。他的“苦”主要表现为:

(1)、肯下苦功

梁衡自喻为在探索中“艰难跋涉的‘苦行僧’。每当他提笔创作时,别人的作品,自己过去的作品就会突然跑到面前,四周环立,壁垒森严,要杀出这重围,另辟蹊径,其难可知。为在旧山水中写出新意,他总是要不辞劳苦跋涉攀登以寻找新角度,总要苦苦思索直到品出山水新性情;悟出人生新哲理,总是要不厌其烦地在景物、情思、技巧三者之间构思新的组合,直到找到一个最佳方案。除了立意和构思之苦,还有文字推敲和文稿修改之苦。特别是梁衡追求那种可“背”的散文,文字要求精当、传神并富有音律美感,且精雕细琢又不露斧凿之痕,抑扬顿挫又如流水般自然成文,这番炼字炼句功夫更非寻常。写出初稿他总要反复修改,有时万余字初稿最终改篇千字文,有时一篇文章放了一年才改出来,他的架上,总是有一沓“未定稿”。如他写晋祠的那株左扭柏:“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硬是向极普通的词语要来了神奇的表现力。再如《冬日香山》里的一组组句子:“当秋气初收,冬雪欲之时,这山感受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这真是欲多一字无法添,欲少一字无法删,语言精当流畅,气韵传神。这样的文字在梁衡散文中比皆是,这都是他肯下功夫的结果。

(2)、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温故而知新,习故而擅新,这是求新的辩证法。梁衡散文显得很老到,显然得益于潜心研读古代散文的功底。那语言的精炼,那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那“文眼”的选择和渲染,那写景状物的逼真、传神,那构思立意

的高远考究,那谋篇布局的严谨与自然,都可见出他深受古代散文的熏陶。他的散文浸润于民族的、历史的、传统的、古典的文学文化的痕迹,尤其是他的山水散文似乎是唐宋八大家在今天遥远的回声,同时也是当代散文中古风犹存的典型和审美判断饱含民族色彩的范本。正因善于“暗收百家之长”,秉承南北朝、唐宋、明清以来的山水名家气质,他探求新路时才有个较高的起点,也才能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以自信、饱满、练达的笔触,在中国山水散文发展的长河中,注进了十分清新的一股甘泉。

(3)、重视理论研究

梁衡“总想做个明白人”,总是要“先弄懂道理再干”,因而他在“理论上花的力气比创作上多”,读的写的理论文章比散文作品多。他总是先从理性上或反思自身的不足与局限,或探究流行模式的弊端与缺陷,从而拧得创作的突破口。他曾经很喜欢杨朔散文,认真剖析了它的模式化的特点、缺陷、危害及产生的原因,并从哲学高度认识了形式规律之后,才坚决抛弃它而走新路的。他提出了“文章自然相似论”,要求师法自然而然,文章体裁要千姿百态,反对形式主义,务求神似,创造高于自然美的艺术美。他还提出了“散文美的三个层次”,倡导写大事、大情、大理。可以说,他在创作上每上一个新台阶,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先导。他说“理论和创作是我摸索前进的两条左右腿”,“创作上的自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理论高度”。

梁衡散文是当代文学中一朵秀丽的奇葩。他的山水散文,描写精细,语言优美,情理并茂。他的人物散文,以小见大,注重永恒意义的开拓,是历史人物真实心灵的记录,是开拓人生的引航灯塔,融大事、大情、大理为一体,以“求真”、“求新”、“求美”为艺术导向,以追求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为艺术目标,倾倒了无数读者。他散文创作水平的每一次飞跃,总伴有理论的先导,既是散文理论的研究者,又是散文创作的身体力行者,他给今后有志于文学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为经济大潮中精神贫乏的人们带来了食粮。他成就卓越,必留青史。

[参考文献]:

1、门文:《梁衡散文研究》,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华散文珍藏本·梁衡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华散文珍藏本·梁衡卷·壶口瀑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华散文珍藏本·梁衡卷·武夷山——我的读后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郑伯农:《薄酒中的大气—读梁衡的两篇散文》,见《梁衡散文研究》,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6、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梁衡散文集选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夏感: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棗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活生生的“这一个”苏教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二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活生生的“这一个”苏教版知识点练 习二十二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叱咤/姹紫嫣红木讷/方枘圆凿瑕疵/龇牙咧嘴熨帖/钟灵毓秀 B、泥淖/绰绰有余嗔怪/瞋目而视逡巡/怙恶不悛修葺/提纲挈领 C、勒索/悬崖勒马纤绳/纤尘不染稽首/无稽之谈巷道/街头巷尾 D、伺候/伺机而动吭声/引吭高歌蹊跷/独辟蹊径落枕/落英缤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 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 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王林待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本文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写的是______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______”,《把栏杆拍遍》正是实践其创作主张的一篇代表作。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熟语释义 惟妙惟肖:______。 神游八表: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引出甲、乙两方辩题。要求:双方辩题语言要简洁,具有可辩性,各不超过10字。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景: 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将要接近那面墙壁的那一刹那,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怎么那么自信而执着!我是人,难道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经典散文阅读——梁衡《爱国的理由》

爱国的理由 (一)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一句话,国家养育了你。这好比问我们为什么要爱父母。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你与他们有了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同理,人与国家也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点、文化修养。你的身躯,你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这是我们爱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理由。人必须爱父母这叫孝;人又必须爱祖国这叫忠。忠孝二字是人类的基本道德,是人类对自己的母体:父母和祖国的回报,是天然的法则,属天理良心一级的最高的又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无论哪个民族概莫能外。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且然,况于人乎?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种无法割舍、无法忘怀,如影随形、伴我终身的恋国之情。这是爱国的第一个理由,天然的无可辩争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你既在国中,就要为国效力,就要关心这个“家”。当年方志敏见祖国积贫积弱,被强敌欺侮,他在《可爱的中国》中说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这四万万的孩子都白生了吗?”公民如果不爱国,这公民又有何用?真这样,这个国家怎能生存?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家,是民族的大家庭,她也需要持续维持,持续发展。对内来说,祖国的繁荣发展得靠子女们的辛劳建设,如蜂酿蜜,如燕垒窝,不能有一时的停顿。对外来说,祖国必须有人来保卫。一国既处于世界各个国家之林,必然会有各种利益冲突和竞争,甚至会遭遇欺侮和侵略。任何国家的独立、发展和强盛都是靠它的全体人民,万众一心,竭力奉献换来的,每个国民都有出力费心,直至牺牲的义务。这是爱国的第二个理由。如果哪个人身处国中却漠视国运,那是最大的不忠不义。虽然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汉奸、有败类,但这些人总是被人所唾弃。 (二) 大致有三:一爱祖国河山;二爱祖国人民;三爱祖国文化。 一要爱祖国河山。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享受至尊、至敬的荣誉。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村里必为土地神换一次春联:“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我们的一切一切都是祖国这片土地所承载,所养育。主权、人民、事业、财富等都因国土而存有。希腊神话,大力士安泰其力量只源于土地,只要他不离开大地,任何人都不可能将他战胜。中国古代皇城里专建有社稷坛,用五色土拼成,皇帝每年要祭坛拜土。土即代表社稷。国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它的第一物质形态,是硬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土不存,国将不再。历来的侵略战争都是先侵城掠地,犯人国土。而战败国最大的屈辱就是割地赔款,是去国逃亡或在已沦陷的国土上做亡国奴。“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曲”何其凄凉。1937年起,日本全方位发动侵华战争,掠我大半个国土长达八年。抗日烈士吉鸿昌临刑前赋诗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祖国的土地岂容外人蹂躏?“还我河山”这是古往今来一切爱国志士泣血而呼的口号;“爱我家乡”是一切爱国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共同呼唤。爱国首先就要爱河

名家散文优美段落摘抄

名家散文优美段落摘抄 导读:导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语文更加如此,阅读文章的时候,遇到优美的段落不妨摘抄下来吧! 《要做“一品百姓”》 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到“一品百姓”的口号。他毕生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爱老百姓,学老百姓”,是光彩耀人,彪炳历史,比那些一品大员、一品高官、一品诰命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一品百姓”,是百姓之佼佼者,平民之精英,居之不易,体现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怀、一流的爱心上。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在非洲行医时,有天黄昏看到河马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断崖》 石头很小,山群很大,生命繁忙。 时间在头顶上的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 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 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里。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恪守心灵的绿色》 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心灵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呕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 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精神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 《胡杨祭》 走一路,寻索一路。每有胡杨树,我必仔细浏览,驻足长久,如急于兑现一个久远的梦。

朱自清散文集的好句好段摘抄

朱自清散文集的好句好段摘抄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集的好句好段摘抄,一起来看一下吧。 1、如果说:“坚强是一棵常青的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如果说:坚强是 一朵不败的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心中不落的太阳;如果说:坚强是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 2、清晨,透过窗照进几抹斜阳,随着时光的悄然逝去,那金灿灿的阳光移到了书桌上,精准 地落在那三张有些泛黄的照片上。第一张,里面一脸稚气的小孩便是七年前的我。照片中,我手中捧着一大堆崭新的玩具,或许是站着太累,我索性坐在冰凉的地面上,玩弄着手中的东西,脸上挂着比映山红还灿烂的笑容。 3、阳光明媚,普照的阳光洒落在万物的身上,使一切变得生机勃勃。不经意眼光扫到了那片 草地。草尖已露出苍老的黄色,仿佛预示着他生命的枯竭。静观沃土草盛草衰,随想人生潮起潮落,不觉心里沉重了几番。 4、一袭思念的霓裳,起舞在婉约的宋风里,诉着一腔的细腻思情。古韵声声,缠绵着心中不 灭的梦魂。满眼忧伤的风尘,在你走过的浸满离愁的尘世,遗落一地哀戚的痕迹。世间的繁花似锦,毫不留情的`在年华的窗幔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剪影。 5、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 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6、残落的叹息,该如何拾取?逝去的红颜,又该如何寻觅?却隔着一个时空,徘徊在晓风残 月里,为你低吟浅唱,再用风的颜色,陪着你辗转轮回每一世。 7、就连那马路两旁人行道上的树木,不久以前,它们还是光秃秃地兀立在寒风中,现在也都 绽出了嫩芽,披上了绿装,兴高采烈地迎着行人,倾吐着浓郁的春天气息。 8、指尖轻点,柔黑的发丝在指间飞跃,绕满淡白茉莉与翠绿嫩叶的秋千,脚下轻轻一旋,荡 起欢愉的弧线,风儿在耳畔奔跑跳跃,绚烂的天空,一片晚霞燃烧着红彤彤的画卷,烂漫飞花落叶,伴着一声声休闲的爱恋,在上扬的嘴角中,慢慢收敛。 9、生活中,我们最需要亲人朋友的支持鼓励,尤其是在我们陷入困境时,他们像天使般张开 翅膀,守护着我们。 10、风,悄悄的,把美梦埋葬,枕着一缕馨香恬然入眠。一份无法抑止的忧伤,一份永远痴 缠的记忆,翻开一生的惆怅,那些遥远的往事,重复着久违难忘的铭心。蓦然回首,却恍若隔世! 11、听歌仿佛是心灵的一种选择,总感觉我喜欢的歌好像就默默地在那里等待着我的召唤。 的确,听歌可以帮助你消除烦恼,振奋精神,可以帮助你从失败的阴影中重新找回自我。每一首歌都包含着它所要抒发的情感,如果我们都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华,那么听歌也就不只是单纯的享受了。 12、雪花似乎是倾刻而至,没有任何前兆,就那么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站在窗前,我望着 雪花儿,眼前似乎又出现了他的影子,在雪中缓缓走来… 13、盈满爱的每一天,岁月大笑着细数缀花彩裙划过的岁岁年年,凝心青春燃烧的红霞飞舞,聆听碰撞摇曳的风铃独奏静谧之曲,岁月的年轮,看着,看着,又画圆了一圈。光滑洁净的心间,奏响爱的新乐,闭目,那爱的新光,幽幽地显现。 14、天空是沉碧的,太阳像海绵一样温软;风吹在人们身上使人着了魔一样地快活。人们迷 醉了一样快要溶解在这种光景里了。 15、种子第一次播种,那是希望在发芽;圣火第一次点燃,那是希望在燃烧;荒漠披上绿洲,富饶代替了贫瘠,天坠变成了通途。这都是希望在绽放,坚强在开花。 16、我是一个平凡人中的平凡人。如果你跟我相处了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我有很多的缺点。比如:胆小粗心大意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只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我有很多缺点,但我也并不是没有优点。

100篇名家经典散文摘抄 [美文欣赏]

100篇名家经典散文摘抄 [美文欣赏] 母亲的坚守 唐厚梅 自懂事起,三个姐姐都告诉我,母亲太傻。 当年,父亲与母亲已经有了我们四个女儿,她却主动放走了他。 父亲是北京来的大学生,下放在母亲所在的偏远小村。母亲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村小的代课老师兼扫盲班的老师。父亲来了之后,经常帮她,成了她的老师,爱情就不知不觉地降临了。 结婚后,父亲成了村里第一个钓鱼的人。其实,沿河的人家都在河堤边架着渔网,想吃鱼,网一撒就有,可父亲总爱在河边,执着一根鱼竿。母亲总是看着父亲笑,由着他钓,饭熟了也只低低地轻唤他,生怕惊跑了他的鱼儿。 父亲被调回北京之前,彻夜流着泪。母亲却无忧无虑的样子,说:“回去吧,安顿好了来接我们!”然后就打起了呼噜,睡得很熟的样子。然而我们都知道,母亲是从不打呼噜的。 初回北京的父亲,情况并不如预想那样好。他提出过接我们过去,却被母亲拒绝了,让他先安心顾好自己。 两年后,父亲再婚了。自然,先与母亲离了婚,我们四个女儿也都跟着母亲。

二十多年一晃而过,我们一个个从母亲身边飞走,她依然独自一人,沿河住着。 母亲不会钓鱼,却喜欢在河边坐着,呆呆地盯着水,看那水里的鱼虾快活地游来游去,她似乎也快活起来。 久而久之,村里的人都开始说母亲傻。 母亲是村里最俊的女子,却守着活寡。父亲离开了再婚了,她却始终不肯再嫁,只是坚守着老屋,拉扯着我们四个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她卖过血,和男人一样去建筑工地抬过砖。直到代课教师转正,她的日子才稍稍轻松一点,可生活已偷走了她的青春,一点不剩。 那么多年,父亲居然没回来看过我们一次。连大姐都记不清父亲的模样了,恨恨地对我们三个妹妹说:“我们的爸爸早死了,要记住,我们只有妈妈!” 谁也没有料到,在母亲七十岁那年,父亲却回来了。 送父亲回来的是他后来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小弟。小弟歉疚地告诉我母亲:“阿姨,本不该再打扰您宁静的生活,可是父亲退休不久就开始迷糊了,老年痴呆。他不认识儿子,不记得自己是谁,出了门就不清楚回家的路。可是,却记得您,对着我妈的遗像,叫的却是您的名字,然后闹着要找您,偷偷跑出门,不是邻居发现得及时,可能早就跑丢了。迫于无奈,我只好带他来见您!” 父亲对着母亲傻笑,很显然,他不认识面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母亲叫父亲的名字,他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竟然也喊出了

夏的阅读题及参考标准答案.doc

夏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色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有些人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夏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夏》阅读原文 ①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梁衡散文集《复感与秋思》,有删改) 《夏》阅读题目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2分) 2.作者描写景物用词贴切,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的一艘艘舰船。 3.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4.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耍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5.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文段,说说该

朱自清散文集好句

朱自清散文集好句 导读:1、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 4、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分;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分。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7、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8、"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9、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10、过来的日子如轻烟,被和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1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12、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

梁衡散文阅读《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附答案

,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梁衡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所以他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惟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2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B.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蜜”。C.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D.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对遥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E.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美丽的草原、

名家励志散文摘抄

名家励志散文摘抄

名家励志散文摘抄 【篇一:名家励志散文摘抄】 名家美文摘抄及赏析(一)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快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的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自我挑战。即使远方是永远的地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赏析: 尘世浮华,人心浮躁,很多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很难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因人心难以宁静,烦恼多了,快乐少了;伙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灯独坐者多了,闲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颓废者多了,积极进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好一个宁静致远。是的,只有宁静,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才会有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向的顶峰。让心宁静吧,你会变得更加美丽而有内涵,你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又稳重,你会和快乐结缘和成功握手。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也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名家美文摘抄及赏析(二)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着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散文片段欣赏

《荷塘月色》《背影》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二、写作背景 。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体感知 1.解题:荷塘月色

最新名家经典散文摘抄

《要做“一品百姓”》 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到“一品百姓”的口号。他毕生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爱老百姓,学老百姓”,是光彩耀人,彪炳历史,比那些一品大员、一品高官、一品诰命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一品百姓”,是百姓之佼佼者,平民之精英,居之不易,体现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怀、一流的爱心上。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在非洲行医时,有天黄昏看到河马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断崖》 石头很小,山群很大,生命繁忙。 时间在头顶上的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 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 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里。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恪守心灵的绿色》 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心灵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呕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名家作品精练:梁衡专练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名家作品精练:梁衡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感悟九华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 ②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如有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搬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妇女。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这个道场要多少钱?”“少说也得有几十万。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我说:“看样子你是在家的居士吧。”她说才入佛门,知之不多。问及身上的尼姑黑袍,她说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

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一)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二)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细雨如牛毛,扬州称为毛雨。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

梁衡散文读后感3篇

梁衡散文读后感3篇 梁衡散文读后感3篇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这样一些人被历史记住,甚至使山河易姓。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涛起伏,一时思绪万千。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

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被社会所承认,被人们托举出来。 梁衡散文读后感3篇 我喜欢阅读梁衡的散文,梁衡的散文就像一曲曲动听的歌,令人着迷,又令人陶醉。这些年来,我先后读过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读韩愈》、《读柳永》、《晋祠》、《夏感》等文。读梁衡的文章,有一种愉悦、一气呵成,欲罢不能,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我颇为感慨,当今散文诸家中,梁衡的散文不仅动听,而且最富有“真、善、美”的内涵。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梁衡散文》,在给人以散文艺术美享受的同时,更给人散文创作对“真与善”追求的启示。这种艺术美

优美段落:名家经典美文摘抄_作文素材

优美段落:名家经典美文摘抄美文的美与奥妙,恐怕只有阅读过的人才知道,真的很令人受益,美文鉴赏和美文赏析都是不错的选择,以下是橙子整理的名家经典美文摘抄,欢迎大家参阅。 名家经典美文摘抄(一) 曾有多少人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你变了,还是他变了?是发现了婚前未曾暴露的诸多缺点,还是岁月冲淡了你们的感情?你们也曾信誓旦旦地说过要相爱到永远,为什么现在却不能好好地相互爱怜? 其实,真正的爱情只有在婚姻中才能得到最好的诠释。美满的婚姻并不是因为两个人都优秀,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包容彼此的缺点。 不要埋怨妻子爱睡懒觉。当你做好早餐,叫她起床,她还不肯起来时,不要满腹委屈,将她的胳臂环在你的脖子上,拉她起来吧!即使再慵懒的妇人,睡眼惺忪的,也会给你一个甜甜的微笑。 不要埋怨丈夫因看足球赛电视直播而冷落了你。当你做好晚餐,叫他吃饭,他还不动时,不要发脾气,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悄悄地告诉他你有多爱他,然后,牵起他的手,即使再冷漠的丈夫,也会乖乖跟你走到餐桌边。 当你出差远在千里之外,仍不忘收听他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并用电话提醒他天气变化要多加衣时,他的心里一定是暖暖的;当他劳1 / 6

累一天往家赶,远远看到你为他亮着的一窗灯光时,他的心里一定是美美的;当你们为每一次成功而欢呼雀跃,高大的丈夫把娇小的妻子高高举过头顶,妻子伸手便可摸到天花板上美丽的吊灯时,那是"手可摘星辰"的感觉,是在天堂里才会有的感觉啊!你会由衷地感叹,原来人生是如此快乐,婚姻是如此美妙。 也许你们已失去往日的激情,觉得眼前的日子平淡得像白开水,那么给生活加点调味剂吧!翻开你们的相册,看看你们从前相偎相依的身影,读一读你们当初的日记和书信,回忆一下你们初恋时的感觉吧,你们会一下子回到若干年前,一个是含羞少女,一个痴情少男,也许你们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做丈夫的多陪你的妻子逛逛商场吧!不要觉得那毫无乐趣,当你提着大包小包跟在她后面转,她不经意地回头看到你殷勤的身影时,一定会对你心存感激。做妻子的热情地招待丈夫的朋友吧!不要嫌麻烦,当他的朋友在他面前夸奖他娶了一个贤妻时,他肯定会对你格外疼爱。 不要怕付出,付出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当你心爱的人因为你的付出而快乐,那么你也会得到最大的满足。待到你们不再年轻貌美,不再青春年少,你们成为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扶相携时,你们也就真正实现了古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对爱情最郑重的承诺。正如窗外悠悠飘来的歌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2 /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