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

作者:山东省立医院王海泉

摘要

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系统,经脉是微循环相对集中的区带,络脉是经脉区带以外的微循环,穴位是微循环开放的集中点。经络现象是人体微循环血管的肌肉,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经脉、穴位在人体的存在部位是一定的。

新的经络假说必须能解释有关的现象功能,本文试用微循环理论解释了循经感传、经络实质模型、其他经络实质理论、针灸、一般气功过程等有关的经络问题。也仅仅是对经络的肤浅认识,缺乏深入的实验依据。只希望能为中医、针灸、气功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医学家和气功家在长期医疗和练功实践中发现了经络,并逐步完善创立了经络学说,成为针灸和气功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古代医学家和气功家始终没有停止对经络实质的探讨,但由于手段的限制,对经络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直观感觉和解剖肉眼所见的水平。自五十年代起,随着科研方法的进步,对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络实质提出了各种假说,由于中医工作者受知识结构和试验手段的限制,不能充分运用先进的科研方法,而西医工作者往往忽视了中医理论的整体性,把经络孤立起来进行解剖分析,实验,在认识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仅仅是对经络实质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现象的描述,不能完整的将经络系统的奥秘揭示出来,因而也无法圆满解释经络在针灸,气功,中医中的功能和现象。

现代研究已表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在功能上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包括淋巴系统),肌肉组织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基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本人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将经络理论与微循环学说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经络与微循环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诞生了“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

现在对经络和微循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提出“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以一种并未完全认识清楚的理论来解释“经络”这个谜似乎有些荒诞,但由于对他们研究的角度和深度不同,将他们相提并论的对比研究,必然对双方都有促进作用。我们不要忘记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谜。生命起源从无机物,有机物到产生生命以至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生命的过程,仍然存在着许多未揭开的奥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探索中,许多重大发现,往往是以想象和假说为前奏的。

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

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系统,经脉是微循环相对集中的区带,络脉是经脉区带

以外的微循环,穴位是微循环开放的集中点,经络现象是人体微循环与包围微血管的肌肉纤维,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经脉和穴位的存在部位是一定的。

经络系统还包括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在体表部位还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微循环区带,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其功能也包括了神经及体液对微循环的调节、控制作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起着沟通脏腑,加强联系的作用。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环到的器官和组织,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环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也即体表微血管。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即体表毛细血管。《素问气血论》称它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①。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联属部分。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②。主要是人体的肌肉组织,对经络即微循环的生理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针灸、气功、推拿等治疗过程中,经筋起到了中间介质的辅助作用,同时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对肌肉生理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经筋与经络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带血管的新鲜动物肌肉割下来浸入营养液中,并将其中的动脉和静脉主血管吻合到一台血液流动系统的管道上,然后用一定频率的电脉冲刺激肌肉,他们发现肌肉像心脏一样不断地收缩和放松,血液在其中循环起来。由此可见肌肉纤维有未被发现的潜在能力,有人称为“第三心脏”,这就是与经络即微循环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③。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人体直接感应自然界的变化,并相应地产生反应的结构就是经络,穴位是人与自然界相同的窗口。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场”的形式(主要是电磁场)作用于微循环中的离子运动形式的生物电流(即经络之气)是经络之气的运动按照宇宙场的变化而变化。宇宙场的变化随着各个天体的运动而变化,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天干地支是代表宇宙场在不同时刻变化的符号,也代表了经络之气的运动规律。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所谓按时开穴即此时某穴位微循环开放较为集中,比较容易感受刺激(如针刺)并使机体发生相应的反应,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灵枢海论》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区域,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经络者,所以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

在中医经络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营养脏腑肢节的通路,是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全部来源于血液,而将血液运输,并进行物质交换,营养脏腑组织作用的器官,只有微循环系统。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也包括淋巴液与组织液的流动,是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质交换,向各种组织运送氧气,养料和排出废物。

微循环有三条通路:一是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多,又称营养通路。在安静

时大约只有20%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其余的真毛细血管在应激或其它条件下才转入开放状态。这是人体出现经络现象的基础之一。二是直捷通路。三是动静脉短路。在安静的情况下,大部分血液经直捷通路,小部分血液经迂回通路。

微循环中的微动脉受交感神经和体液调节。交感神经使其收缩和舒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取决于缩血管活性物质与舒血管活性物质两者浓度的对比关系。这一关系和肌原性反映成为微循环的自身调节。微循环血液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舒缩状态,而血液在微循环中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状态和真毛细管的交替开放。

微循环有四个基本特点:

1. 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的结合,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哺乳动物中不存在没有微血管的脏器,也没有完全脱离实质细胞而单独存在的微血管。这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形态结构正相吻合。十二经脉连属于十二脏腑,并且在外络属于五官五体四肢,将人体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在形态上既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腑的特征。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现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这是脉管共同形状。但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各脏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小的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都不完全相同。十二经脉分为外行和内行两部分,外行部分主要作用是运输及供养肌肉骨骼的营养,因而在形态上有脉管的共性,其内行部分直接参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而有不同的形态。这在古典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从其不同脏腑的络属中可以推断出来。

3.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和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经络能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说明经络不仅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还能营养肌肉,骨骼,这是血液的作用。通利濡润关节,是组织液的作用,而抗御病邪反映症候则是淋巴液和血液中的免疫物质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与物质交换分不开的。

4. 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受局部的调节。

微循环不仅在边缘系统、丘脑、脑干及脊髓有准确的定位,而且在大脑皮质亦有定位准确的“微循环综合性感觉中枢”和“微循环运动中枢”,以及植物神经对微循环的血压,容量,流速,血液分配或微血管的通透性都有调节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感知微循环变化的经验,如害羞时颜面红润——颜面皮肤微血管舒张,血液增多。同时体液中的某些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5—羟色胺等对微循环都有调节作用④。

在古典经络理论中,对经络经气的调节论述较少。主要是奇经八脉的调节作用。这与中医理论不重视脑与脊髓的作用有关,而脑的部分作用归于与脑相连代其行使功能的其它部分。《圣济总录》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