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读后感心得体会(4篇)
![《创业史》读后感心得体会(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fc2c7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5.png)
《创业史》读后感心得体会《创业史》是一本关于创业历史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历史上创业者的故事进行剖析,探讨了创业者的心态、创业环境以及创业成功的因素等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背后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书中讲述的创业者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在经济大萧条、战争和政治动乱等条件下,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些故事告诉我,创业者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不轻言放弃。
其次,这本书也强调了创业者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业者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市场机遇,还需要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新的能力。
书中有很多创业者通过发现市场的空缺,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这启示我要时刻保持对环境和市场的观察,寻找机遇,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成为有竞争力的创业者。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创业往往需要集合各种资源和优势,而没有合作和团队的支持,很难取得成功。
书中讲述了很多团队合作的案例,那些懂得与人合作、团结协作的创业者们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因此,我意识到要学会倾听、沟通和协作,发挥集体智慧,搭建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
最后,这本书也警示我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和风险。
书中讲述的创业故事中,有许多案例是因为创业者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竞争风险等而导致失败。
这提醒我在创业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和应对。
同时,我也意识到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综上所述,读完《创业史》这本书,我对创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明白了创业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和牺牲,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同时,创业者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寻找市场机遇,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
此外,团队合作和风险管理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创业史》读后感10篇
![《创业史》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ba1dd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4.png)
《创业史》读后感10篇《创业史》读后感1社会主义这样的一个新事物,他的出生是要经过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的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样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
——题记创业史的梁生宝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角,女主角暂且不知道,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死于文革。
原计划写四部,但是写了两部下卷第四章。
而且刚刚卡再小说的高潮。
梁生宝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即使他只认识几个字。
但是他的演讲能力很强,号召性很强,他的爸爸不是亲爸爸,是陕西大饥荒他和他妈妈走到了下堡村,梁三(梁生宝的爸爸)光棍熬到头了。
梁生宝一开始做长工,买了吕老二的小牛,在当时很少人能养得起牛,可梁生宝做到了。
后来梁生宝做了共产党。
开了互助组,办了农业社。
他爸爸一开始不支持他。
后来态度慢慢的转变了。
改霞是一个很好的农家姑娘。
有很多人追她,因为她长得漂亮。
但是和梁生宝是两个性子,改霞然后去为祖国工业出一份力,离开了蛤蟆滩。
郭振山不喜欢梁生宝,因为梁生宝抢了他的风头。
郭振山一开始是整个蛤蟆滩有名的人,他是村干部,和他一样有名的是郭世富一个富农也可以说是地主。
柳青的《创业史》心理描写用的很多,外貌描写也写的很多。
人物也很多比如说有万,金姐娃,刘素芳,王瞎子,梁大,,白占魁,韩培生,陶书记,姚世杰,欢喜,姚世杰,孙水嘴……《创业史》讲的是梁生宝团结农民,走向创业之路。
出现了很多很多困难,比如说有一些人想退团。
农田太多,畜力不够,小麦的种类,肥料,资金不够……不知道,梁生宝是不是的刘淑良的。
家业使兄弟们分裂,劳动把一村子团结起来。
——尾记《创业史》读后感2一、贫苦农民想要依靠个体劳作、自发创立家业很是艰难;二、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与自身的私有性作斗争、走集体主义道路也并非坦途。
首先,梁三老汉几十年的创业经历就可以明证第一点:梁三上承老父的微薄基业和遗愿,独自创业过程中非但妻死牛亡,守业都宣告失败;四十岁的梁三在幸得寡妻继子之后重燃创业热情,可十年后除了一身病痛,一无所成;在继子成年时,父子俩劲头百倍狠干一年,收成却分别被地租、肥料欠债和保公所瓜分;继梁生宝被拉壮丁赎回后进终南山,梁三老汉卖掉了牲口也退还了租地,从此对创业再无指望。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ca4edd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a.png)
《创业史》读后感《〈创业史〉读后感》读完《创业史》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柳青先生笔下的《创业史》,生动地展现了农村合作化运动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农民们的精神世界。
书中的主人公梁生宝,一个朴实而又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农民,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梁生宝带领着蛤蟆滩的农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探索着发展的道路。
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有自然环境的恶劣,有资金的短缺,还有传统观念的束缚。
但梁生宝从未退缩,他那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梁生宝在购买稻种时的经历。
为了节省开支,他不住旅店,而是在车站里凑合着过夜。
那夜晚的寒冷,那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梁生宝都默默地承受着。
他心里想的,全是如何能为合作社买到好的稻种,如何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当他躺在车站的长椅上,把自己的衣服裹得紧紧的,试图抵御那侵入骨髓的寒意时,我仿佛能看到他微微颤抖的身体,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执着和坚定。
他知道,自己多吃一点苦,合作社就能多一份希望,乡亲们就能离富裕更近一步。
还有梁生宝组织大家进山割竹子的情节。
那陡峭的山路,那茂密的竹林,无一不是巨大的挑战。
但梁生宝带着大家,一步步地向前迈进。
他们的手上磨出了水泡,肩膀被竹子压得红肿,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
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都相信只要跟着梁生宝,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在那艰苦的劳作中,我看到了农民们团结一心的力量,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梁生宝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普通人。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就像我家隔壁的大哥,他一直梦想着能在家乡开办一个养殖场。
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他,觉得风险太大,又辛苦。
可他就是凭着一股倔劲,四处筹措资金,学习养殖技术。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经验不足,损失了不少家禽。
但他没有放弃,不断总结教训,改进方法。
《创业史》读后感(9篇)
![《创业史》读后感(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77081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0.png)
《创业史》读后感(9篇)《创业史》读后感(9篇)《创业史》读后感1有执着的信念在心,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
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富得流油的他偏偏期望那些困难户来找他,因为他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创业史》读后感2读《创业史》后我深受鼓舞,伟大的著作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觉得《创业史》就像维拉斯的.雕塑一样完美,虽然她是残缺的,可是给我们大脑中的印象却是完美的。
感激《创业史》,感激柳青,永远怀念他。
《创业史》读后感3《创业史》看完,对于书中塑造的“主人公”梁生宝却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很多人之前也谈论过这个问题,似乎在整部小说中梁生宝这一形象并没有怎样的出彩之处,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是正因梁生宝这个人物塑造的过于完美,可能作者是为了表达党的.完美性,毕竟在这部小说里梁生宝就是代表着党,是党这一权威的个人表现。
《创业史》读后感4阅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以后,我明白到,虽然每个的文化水平不一样,可是只要坚信路在前方,每个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
为什么会提到作者正因我坚信仅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齐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创业史》读后感5《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了陕西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
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创业史》读后感6读完《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执着的信念。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平凡的'我们也许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c18303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2.png)
创业史读后感创业史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创业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业史读后感篇1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
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反对了父亲的想法,按自我的想法去做。
之后,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
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他却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坚持跟党走。
梁生宝之所以能坚持自我的创业,一是因为他自我本身的不服输、善于思考、坚韧不拔的品质;二则是因为...对他的支持,给了他前进的期望。
两者促使他坚持下了自我的创业。
近期,我读了《创业史》,我深受感动。
创业史读后感篇2《创业史》看完,对于书中塑造的“主人公”梁生宝却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很多人之前也谈论过这个问题,似乎在整部小说中梁生宝这一形象并没有怎样的出彩之处,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是正因梁生宝这个人物塑造的过于完美,可能作者是为了表达党的完美性,毕竟在这部小说里梁生宝就是代表着党,是党这一权威的个人表现。
教师之前在课上也提到过其实整部小说的主角就应是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通篇读完,不难发现,作者透过一个乡村的互助组的兴起和建设诠释着农业的合作化,梁生宝在这场社会主义的户外中扮演了一个领头人的主角,但正是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正因他是党员,所以被赋予了太多的神性,他本是个农村的庄稼人,却对党的指导理论领会得极其透彻,对于“私有财产”、“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这些他也竟能深有体会,虽然他是来自农村,是一个庄稼人,可是理论与实际不是那么一致的,而一个致力于实际工作的人,没有太大文化素养的人,竟也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如此之好,这不免让人有怀疑之心,认为作者是有意吹嘘梁生宝这一人物的伟大性,个性是文中谈到他去找王书记,正好碰到杨书记在跟他谈话,在这一个谈话过程中梁生宝思想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党的力量无限大,竟能够将一个人改造的对未来如此明了。
创业史读后感6篇
![创业史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0c89e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0.png)
创业史读后感6篇创业史读后感1《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
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讨饭娃出身的梁生宝,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总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带领群众进终南山割竹子,运扫把、邀请省上专家培育"扁浦秧"、把带领贫农渡春荒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了让梁三老汉那样的贫苦人"第一次把大米当主饭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
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他谦逊、处事公道、有胆有识、敢想敢为,有着为集体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善于思考。
这些品格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使得"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然而,梁生宝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他坚定的信念、准确的判断都来自于各级党员干部对他的正确引导。
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得到乡支书卢明昌等党员的鼓励和帮助,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为了集体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这样一些干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会装腔作势。
他们联系着不知其数的群众"。
正是这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好干部,才使得像梁生宝这样觉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壮成长,党的政策才能够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
一名党员一面旗,每到关键时刻,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带动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
《创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创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3eadf159eef8c75ebfb34e.png)
Hot summer, but still can't warm my hear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创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创业史》读后感范文一《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了陕西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
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讨饭娃出身的梁生宝,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总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带领群众进终南山割竹子,运扫把、邀请省上专家培育"扁浦秧"、把带领贫农渡春荒作为自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实现了让梁三老汉那样的贫苦人"第一次把大米当主饭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
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他谦逊、处事公道、有胆有识、敢想敢为,有着为团体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善于思考。
这些品格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使得"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齐".然而,梁生宝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
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他坚定的信念、准确的确定都来自于各级党员干部对他的正确引导。
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得到乡支书卢明昌等党员的鼓励和帮忙,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为了团体的事忘了自我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这样一些干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会装腔作势。
他们联系着不知其数的群众".正是这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好干部,才使得像梁生宝这样觉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壮成长,党的政策才能够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
刘青《创业史》读后感
![刘青《创业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9d574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b.png)
刘青《创业史》读后感篇一刘青《创业史》读后感读完刘青的《创业史》,我整个人仿佛被拉进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年代。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创业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有着无尽的风光和荣耀。
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却是满满的艰辛与苦涩。
主人公那一步步艰难的前行,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就拿书中主人公面临资金短缺的那段情节来说,哎呀妈呀,那真叫一个惨!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地借钱,可能还得看别人的脸色,这得多难啊!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那个境地,也许早就打退堂鼓了,可人家愣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吗?我觉得可能够呛。
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遇到点困难可能就想逃避。
但这本书里的人物告诉我们,成功哪有那么容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过,说实在的,书里有些地方我也觉得有点夸张了。
比如主人公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还能一次次地化险为夷,这是不是有点太幸运了?但转念一想,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信念,一种永不放弃就能迎来希望的信念。
读完这本书,我心情挺复杂的。
一方面为书中人物的坚韧所感动,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我在想,以后我要是创业,能有他们一半的勇气和坚持吗?总之,《创业史》这本书真的让我思考了很多,这一路的阅读体验,真好!篇二刘青《创业史》读后感哇塞,读完刘青的《创业史》,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就是讲一些创业的大道理,没啥意思。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我错得离谱!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奋斗史。
书里的主人公,那可真是一路坎坷啊!有时候我都替他着急,心想:“这可咋办呀?” 比如说,有一次他好不容易谈成了一笔生意,结果半道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子,这不是要人命嘛!可人家主人公没放弃,我就在想,这要是我,可能早就崩溃了。
这本书里描写的那些困难,真的是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有点害怕。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小说,夸张了点。
但我觉得,现实中的创业可能比这还难!谁能保证一路顺风顺水呢?还有啊,书里的人物关系也特别复杂。
刘青《创业史》读后感
![刘青《创业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8395d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07.png)
刘青《创业史》读后感篇一刘青《创业史》读后感读完刘青的《创业史》,我这心里头啊,就跟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书里的主人公那股子拼劲,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硬是咬着牙,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稀奇的?可你想想,在那个啥都缺的年代,能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容易吗?我觉得太不容易啦!就说主人公面临的那些困难,简直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就像打地鼠游戏,刚解决一个,另一个又冒出来。
可人家愣是没退缩,这要是换成我,可能早就哭天喊地,喊着“臣妾做不到啊”!但人家就是有那股子倔劲,不服输,不认命。
我就在想啊,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可比那时候好多了,可为啥有时候还觉得不满足,还抱怨这抱怨那的?难道咱们还不如书里的那些人有韧性?这可真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
也许是现在的诱惑太多,咱们的心变得浮躁了,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想打退堂鼓。
可看看《创业史》里的他们,咱们是不是应该脸红?是不是应该给自己两巴掌,让自己清醒清醒?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浑身充满了劲儿。
我告诉自己,以后可不能再那么怂了,遇到困难不能先想着逃避,得像书里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迎上去,说不定就把困难给解决了呢!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刘青《创业史》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刘青的《创业史》,我这小心肝可是被狠狠震撼了一把!这书里的故事,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纪录片,把那个年代的艰辛和奋斗都摆在了咱眼前。
我一边读一边忍不住想,那时候的人可真是不容易啊!你看他们为了创业,啥苦都能吃,啥累都能受。
这让我不禁怀疑,要是我生在那个年代,我能行吗?可能我早就哭爹喊娘,撒丫子跑了。
书里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那么鲜活,就好像从书里蹦出来站在我面前一样。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和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
我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想,他们怎么能这么坚强呢?也许是生活逼得他们不得不坚强,可难道我们现在就不需要坚强了吗?咱们现在总说压力大,可跟他们比起来,咱们这点压力算个啥?咱们有吃有穿,还有各种便利的条件,可为啥还总是唉声叹气的?我觉得吧,《创业史》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人们是怎么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
创业史读后感1500字优秀6篇
![创业史读后感1500字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cb6ea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e.png)
创业史读后感1500字优秀6篇创业史读后感篇一《创业史》(第一部)描述的是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堡乡蛤蟆滩农民在农业合作化户外中的经历。
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的互助组形式。
实际上,作为一种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产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建国后又在一些地区推广这种互助生产方式,这就是农业合作化户外的最初阶段。
《创业史》的叙述从那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户外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群众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
正如作品开篇的“题叙”所言:“梁三老汉草棚院里的矛盾和统一,与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矛盾和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头几年里纠缠在一齐,就构成了这部‘生活故事’的资料”。
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写进小说,这便不仅仅是一幕农家院的悲喜剧了。
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经历,发生在20世纪农业礼貌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渭河流域。
梁三老汉的父亲是地主“最讲‘信用’”的佃户,他凭着力气,“居然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盖起了三间正房,给梁三娶了媳妇”。
父亲把创业的期望留给了儿子,但时运不济,梁三竟几番创业不成。
解放后,梁三老汉分得土地,创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了,但他也老了,只好像父亲那样,把创业的期望寄托在儿子梁生宝身上,一心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合头瓦房院”和这院里“猪、鸡、马,加上孩子们的吵闹声”……然而,在依旧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间的老农看来,生活的现实如此差强人意,创业的梦想在不断地加剧他与儿子的矛盾。
让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不和他一条心?难道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果吗?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好处和特有的艺术价值。
《创业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创业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ab123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8.png)
《创业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业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创业史》的读后感1阅读柳青的《创业史》,是处在这个时代的我终生享受不尽的精神盛宴。
因为它凝重浑厚,反映的是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展页细读,我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可以体会到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和发奋精神,可以感受到中国农民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
在这部皇皇巨著里,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也早已跃然纸上。
梁三老汉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
他继承父辈遗愿,创造家业,租种田地,拼命苦干十年,结果一身重病,创业失败;后与渐渐长大的养子梁生宝共同创业,但因地租沉重,兵荒马乱,他创业的幻想再次宣告破灭;解放后,梁家分得土地和农具,梁三老汉猛地挺直弯曲多年的腰杆,与梁生宝重新点燃了创业之火。
对于梁三老汉来说,所谓创业的成功标准,或者说他创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仅此而已。
这就将一个背负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的个人意识和局限性暴露无疑;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但土地的获得、创业失败的痛苦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梁三老汉精神上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从他身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的本质性格特征。
与梁三老汉不同的是,梁生宝是一个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业者。
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子弟,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与苦难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而父辈们惨败的事实和个人贫穷的生活经历,使他意识到接受党的教育的紧迫性。
书中梁生宝的角色近乎圣徒,天生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的仇视。
《创业史》的读后感
![《创业史》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1853f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0.png)
《创业史》的读后感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作者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创业史》的读后感系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创业史》的读后感(篇1)说不清楚为什么,最近读书颇杂,这几天又读了柳青名著《创业史》,受益不小。
小说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两代人的创业历史:小说第一部是描写梁三老汉的一生,旧社会给地主耕地,苦苦打熬养活一家三口,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住上三间瓦房。
但是这个梦一直都没有实现。
儿子梁生宝长大后终于碰上了新中国成立,农民斗倒了地主富农,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宝也实现了老人的愿望。
并且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当上了社主任。
读过《创业史》后我深受鼓舞,伟大的著作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部书中的两点对我震动最大,我想细致的讲讲。
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无畏精神。
梁生宝组建了互助组,富农和一些党员都在看笑话,他们不相信一个老贫农捡来的儿子会办成这样的大事。
梁生宝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有去找这些富农借贷,甚至最后这些富农出组他都没有阻挡。
他走了另外一条路,他组织这些贫雇农一起去终南山割竹子,虽然出了一点意外,一个人的脚被扎伤了,但是他们依然按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最后办好了互助组,退组的人又都回来了。
我们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就是当我们去干一件事的时候,旁边总是有很多人说长道短,更有一些人在看我们的笑话,他们希望我们干不成,希望我们失败、倒霉,最后的结果是不如他们。
其实,读完《创业史》我们就会受到启发:为什么不学学梁生宝呢?生活中、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要买房钱不够,职务提升后担心自己干不好等等。
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迎难而上,不要指靠任何人,所有问题都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创业史读后感(精选6篇)
![创业史读后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b59b3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d.png)
创业史读后感(精选6篇)创业史读后感1《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
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讨饭娃出身的梁生宝,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总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带领群众进终南山割竹子,运扫把、邀请省上专家培育扁浦秧、把带领贫农渡春荒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了让梁三老汉那样的贫苦人第一次把大米当主饭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
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他谦逊、处事公道、有胆有识、敢想敢为,有着为集体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善于思考。
这些品格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使得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然而,梁生宝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他坚定的信念、准确的判断都来自于各级党员干部对他的正确引导。
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得到乡支书卢明昌等党员的鼓励和帮助,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为了集体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这样一些干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会装腔作势。
他们联系着不知其数的群众。
正是这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好干部,才使得像梁生宝这样觉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壮成长,党的政策才能够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
一名党员一面旗,每到关键时刻,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带动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
农技员韩培生在少数人欢迎、部分人观望、一些人等着看热闹的氛围中稳步推广实施新技术,就连固执的梁三老汉也竖起拇指连呼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以表达他质朴的赞扬;王亚梅作为县委书记的爱人,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弃有着非议的素芳,手拉着手,用宽心的话语安慰她,使素芳动容,使我们感慨!梁三老汉是小说中塑造最为精彩的形象。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e6362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e.png)
《创业史》读后感《〈创业史〉读后感》读完《创业史》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中的主人公梁生宝,他那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让我深受触动。
他带着蛤蟆滩的农民们,在一片贫穷与迷茫中,勇敢地迈出了创业的步伐。
梁生宝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我的大舅。
大舅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可大舅却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着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改变家乡的面貌。
记得那是一个春天,大舅决定在村里搞养殖业。
一开始,家里人都不支持,觉得风险太大,可大舅却铁了心要干。
他四处借钱,好不容易凑齐了启动资金。
买了几十只小鸡仔,又搭起了简陋的鸡舍。
那段日子,大舅整天泡在鸡舍里,眼睛时刻盯着那些小鸡仔,生怕出一点差错。
他给小鸡仔们喂食、喝水,清理鸡舍,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那些小鸡仔就像是他的宝贝疙瘩,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有一天夜里,突然下起了暴雨。
大舅从睡梦中惊醒,一骨碌爬起来,穿上雨衣就往鸡舍跑。
等到了鸡舍,发现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漏雨了。
大舅赶忙找来盆子接水,又把小鸡仔们往干燥的地方挪。
折腾了大半宿,雨停了,大舅也累得瘫倒在地。
好不容易小鸡仔们长大了一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不少小鸡仔生病了。
大舅急得满嘴起泡,四处打听治病的方法。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生病的小鸡仔喂药,观察它们的病情。
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在大舅的精心照料下,小鸡仔们终于慢慢恢复了健康。
可大舅却瘦了一大圈。
等到第一批鸡可以出栏的时候,大舅满心欢喜地等着买家上门。
可由于市场行情不好,价格压得很低。
大舅咬咬牙,还是把鸡卖了出去。
虽然没赚到多少钱,但大舅并没有灰心丧气。
他总结经验教训,又去参加各种养殖培训,学习新的技术。
慢慢地,大舅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养鸡,还养起了鸭和鹅。
如今,大舅的养殖场已经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带动了不少村民一起致富。
他也成了村里的名人,大家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回过头来再看《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他不也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吗?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还要有不断学习、勇于尝试的精神。
创业史读后感(通用6篇)
![创业史读后感(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648ba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2.png)
创业史读后感创业史读后感(通用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创业史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向以为以自己这个年龄还不足以评价中国共产党,但是阅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以后才明白,虽然每个的文化水平不一样,但是只要坚信路在前方,每个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
为什么会提到作者?正因我坚信只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齐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会这样说是正因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
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之后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
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之后,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
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因此有很多人不认同,但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路就在前方,因此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必须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必须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必须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
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
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正因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坚信前方有路,因此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创业史》读后感大全
![《创业史》读后感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f9d163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e.png)
《创业史》读后感大全《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那么关于《创业史》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业史》读书心得6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创业史》读书心得范文一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
故事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之后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
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反对了父亲的想法,按自我的想法去做。
之后,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
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他却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坚持跟党走。
梁生宝之所以能坚持自我的创业,一是因为他自我本身的不服输、善于思考、坚韧不拔的品质;二则是因为共产党对他的支持,给了他前进的期望。
两者促使他坚持下了自我的创业。
读完此书,我不由感叹道:如果是我,我会像梁生宝一样坚持下来吗?我反复地问自我,我可能会因为碰到对于他而言那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甚至放弃创业,而他却能坚持下来。
如果是我,我会像梁生宝一样在被抓去当壮丁后,死里逃生回来就立刻去继续创业吗?不,我做不到,我会放弃事业,也许会自暴自弃,并不会像他一样越勇,坚持创业。
如果是我,我会像梁生宝那样在穷苦的时候不向姚世杰低头吗?不,我不会,如果是我,我早就向他低头了,为了自我的生存。
《创业史》读书心得范文二社会主义这样的一个新事物,他的出生是要经过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的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样同样的人又能够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be9a3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5.png)
创业史读后感创业史读后感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业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业史读后感1读完这部书后,首先是对于旧社会的农民生活状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在农村土地私有制下,雇农关系广泛存在和发生着,农民的流动性也并不是那样固化,而是随着生计不断跋涉着,雇农们频繁主动地流动到一个可以讨个活计的地方,债务关系是雇主同雇农之间附庸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个呢,就是对于建国初期开展互助合作的必要性有了直观的认识。
建国后一段时间,在社会主义改革完成前,我们都维持着土地改革后的土地私有制度,保护富裕中农和富农的合法权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获取了土地的贫雇农在缺乏其它必要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又由于基本工业生产的落后和市场交易的不便性,导致了贫雇农单一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开展独立的生产活动,这就可能使贫雇农的土地通过买卖再次集中到富农或富裕中农手中,从而危害到土地改革的成果,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重要原因。
在那个时候,富裕中农和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的中农,当然,只占比较少的一部分,能够自发地开展独立生产,并且由于社会环境的稳定和生产秩序的恢复,不断拥有着实现独立生产的有理要素,能够在生产中不断积累,利益不断得到扩充,因此,这些人在建国初期是最主动的生产者,也是土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但是这些人在土地改革后就自然地丧失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先进性,埋头生产,在那个历史阶段就成了发展的阻碍因素。
因此,在这时,农村的大多数人因为生产资料匮乏,仍然不能充分享受到土地改革的福利,生活状况亟待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人就有着要去改变谋生方式的诉求,但是也有对于改变的惮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承担改变的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推进互助组的初期,难免出现大部分人不合作的问题,因为农民都是看事实说话的最实在的实用主义者,不为任何口号和和主义所动,只相信结果,只要你结果好,那过程肯定是没问题的,因此,经过一年时间的成功试验,互助的模式很快为大多数贫雇农所接受,这个时候他们就表现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力量,进而推动了合作化运动不断走向深入,最终完成了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创业史》读后感(通用26篇)
![《创业史》读后感(通用2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2c311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0.png)
《创业史》读后感《创业史》读后感(通用2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创业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创业史》读后感篇1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
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
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乡谚说,创业难……也有那么一句中国农村格言如是说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就是在那解放初的时期,在那秦岭山脚下栖息了几辈子的朴实的农民,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可就是在这群憨厚的农民中,就有那么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偏要跟党走,从创家业到创党业,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只是让别人得到了收获,而自己却连爱情都被自己擦肩而过,创业难,难创业啊……意志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它有时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这片黑土地上养育着坚强的人,梁生宝就是这样一个人民的代表,党的代表,他就那样义无反顾的站在了汤河边的那片土地上,任风雨无情地吹打,却始终毫无怨言。
就是这样的一个年代,养育了一群不一样的人民,有执拗的人,也有优柔寡断的人,有高级趣味的人,也有低级趣味的人。
可社会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拿自己的低级趣味,忖度旁人崇高的心情。
就如灌输新思想的改霞就是踏着刚入轨的新社会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解除早期的父母定下的婚约,入学校学文化,当团委,开党会,积极地活跃在这个新搭建的舞台,即便最后没能与自己心仪的生宝牵手,去步入了工业化的大营之中。
只是在心里对着那个心爱的人说:盼望你成功,盼望你胜利,盼望你找个可心对象。
可人活在世上,怎能马马虎虎呢?应付谁呢?欺骗自己吗?人要用咬牙的沉默,抵抗命运给他的一切打击。
就像那汤河边上风吹不倒的杨树,坚强地守护着这群庄稼人……没有什么可以打垮一个人,除了他自己,就像海明威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史》的故事发生在陕西渭河平原的乡村。
第一部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第二部则写到试办农村合作社。
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
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在《创业史》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
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
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
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
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
讨饭娃出身的梁生宝,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总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
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忍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
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
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
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
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
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
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
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
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
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
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
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
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有执着的信念在心,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
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难户来找他,因为他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有执着的信念在胸,梁生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外出去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所有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显功。
执着的信念使他变得更热情:吸收白占魁加入农业社组,耐心帮助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正山的矛盾这份追求执着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
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伟大的著作总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读完《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执着的信念。
梁生宝为了让乡亲们度过春荒,他主动外出购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所做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摆功劳。
正是这份执着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披荆斩棘的品质。
“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只有坚守着内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在想,要是梁生宝生活在现在的时代,他的执着又怎么会发挥多大的力量,他的社会主义觉悟,会不会为中国现在巨大的贫富差距愤愤不平,也许这些根本就不能拿来一起做比。
我们只是希望,现在的企业家们,能有一些像“梁生宝”的觉悟和精神,还有中国的官员们,只有大家的作为,才能解决中国现阶段的问题。
现在中国房地产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制度、政治的问题,当然如果要追究文化根源,自然中国式文化也是脱不了关系的。
也许,我们应当更多地从精神的层面探索,一部作品给予我们的东西,《创业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整部《创业史》我们不难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对农民而言,土地革命史一场内在的革命,农民是这场革命的主体,对土地的追求成为革命的强大动力,但是公有制的建立,需要农民交出他们的土地,这对农民是个很大的冲击。
在这个大背景下,《创业史》呼之欲出,成为这个问题的回应者,成为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著作”。
文章的作者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
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
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因为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干出如此这般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将是我们取之不竭的财富。
在困境中,我们不能忘记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