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文化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哲理往往体现于扶持阳刚君子,贬 抑阴邪小人。孔子以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北宋哲人张横渠先生揭出“《易》为君 子谋,不为小人谋”的观点,至为精辟。这对于 今天,我们的道德文明的建树与改良,不正有深 刻的借鉴作用吗?
十曰,《易》涵“未济终焉”的精神。
《未济》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终,喻示 “未成功”之理,展示了事物的“完美”或“成 功”只是相对的,“缺陷”或“未成”却是时时 伴随着前者而存在。清人龚自珍《己亥杂诗》有 云:“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到 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诗中透露着因 缺陷而求完美,俟夕阳以成朝日的积极理念。于 是,悟得“未济终焉”的旨趣,则不难明白—— 不论事业的成功达到何种境界,我们脚下的路都 不应该划上句号吧!
清华大学的校训写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 这是当年清华首任校长梅贻琦先生所充分认可的《周易》 的警策之语,其寓意何等深邃!谓之“自强不息”者,乃 是对君子奋发向上精神的深切期盼;谓之“厚德载物”者, 乃是对君子宽和厚实胸怀的高度赞美。中国历代有多少卓 越之士,便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中 华民族的历史辉煌。同样,今天真正欲有作为的人,倘无 这种精神,亦难以有效地开拓前景。
来自百度文库
儒邵雍《击壤集》有《君子吟》曰:“君子思兴,小人 思坏。思兴召祥,思坏召怪。”所吟即为阴阳之道。事 实上,阴阳是相依互存的,譬如我们在提倡君子风范的 同时,往往基于小人行径在处处作祟。因此,透过对立 与和谐的重重夹缝,我们探索着易学思维的重大准则。
二曰,《易》涵“变化发展”的精神。
《周易》哲学的“奇特”之处,在很大程度上体 现于它所反映的事物永恒地发展变化的闳奥哲理。司马
金质大讲坛
38 2011年 第3期
迁《史记》指出《易》“长于变”(《太史公自序》),颇为 精到。我们生存的世界在变化,我们步入的人生在变化, 我们的事业发展在变化。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如何 把握无可回避的事物变化规律?这或许仍然是今天的人们 研读《周易》所欲寻求的一方面哲理启示。
三曰,《易》涵“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周易》与中华文化精神之关系何在呢? 换言之,《易》中含有哪些展示中华文化精神的内容 呢?今择其关乎宏 者论之,略举如下十端为说:
一曰,《易》涵“对立和谐”的精神。
事物总是寓含着对立的两方面因素,而真正的和 谐又往往于对立之中求得——这便是辩证的思想,是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庄子》曰“《易》以道 阴阳”,此语甚确。阴阳又可为君子、小人的象征。宋
七曰,《易》涵“原始要 终”的精神。
事物的发展,始和终是两大关键,往 往与因果密切联系。《诗》云“靡不有初,鲜 克有终”,谓始终当如一。南北朝间学者颜之推 撰《颜氏家训》,有“教子婴孩,教妇初来”之 语,即言“初始”之重要性。显然,“始因终果” 与“善始善终”的喻旨,统属《周易》“原始要 终”的哲学义理,值得我们时刻重视。
金质大讲坛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
FUJIAN QUALITY & TECHNOLOGY SUPERVISION
周易 与中国文化精神
■文/张善文
何谓《周易》? 何谓文化精神? 这两个概念,用最简约的语言可试为界定如下: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哲学著作。它盛行于西周时期,以八卦、六十四卦为象征符号,配 以阐释六十四卦哲理的卦爻辞文字,以及相传孔子所作《易传》七种十篇(也称《十翼》)。其内容揭示事 物的变化哲理,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最重大影响的“十三经”中的第一部经典作品。 文化精神,指人类历史上创造的辉煌文明,在历代先哲(或智者)极力推广并蔚为教化的过程中,所 逐步积淀而形成的足以体现文明渊源、教化内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诸方面交互融贯的民族气质特 征,即因民族文化之熏陶而产生的具备诸多传统美德的精神总和。以此言之,中国文化精神所涵盖的传统 思想道德之丰厚,是可想而知的。
古人十分注重天地自然,“三才”之旨,便是“天地 人”三者相互协调的道理。汉代学人强调“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即属此理。今天的人类,逐渐远离了大自 然,甚至在恶性地破坏着大自然。有识之士正在担忧着人 类的生存前景。当此之时,回思《周易》“三才”之道的 哲理,思索如何科学地“协理”之,无疑是极有意义的。
古代不少学者对《周易》中所含藏的深厚的 文化精神探之甚笃,用情至深。
时至今日,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来认真领会 《周易》思想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的问题, 则当又有更深一层的寓义。面对世界文化日新月 异的急速发展,我们期盼着振兴中华“国学”, 期盼着挖掘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价 值,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建立健全富有东方 思维特色的华夏国学体系,甚至期盼着我们的国 学思维足以为新世纪所亟需创立的“人类生存哲 学”的肌体注入不可或缺的思想理论的基因—— 对《周易》与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入细密的探讨, 显然十分有益于诸方面“期盼”的实现,这无疑 也是我们拥有悠久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一种无与伦 比的自豪。
如前所述,以上十点只是就“关乎宏 者”论及《周易》所涵中国文化精神之大端,其 中各项之间的思想蕴蓄或哲理指向往往是旁通互
联 的; 而在相互 紧密联通的同 时,则呈现着中华文化 精神的不可分割的“融贯性”或“综合性”。因 此,分析探讨《周易》与中华文化精神,务必以 互为联系的观点为指导,将之视为一种哲学的或 思想的“文化精神体系”,切不可把每项“精神” 孤立起来作呆板的理解。
四曰,《易》涵“进德修业”的精神。
古代圣贤的教育思想,往往含有超越时空的真理蕴蓄。 读到“进德修业”这样的名言,我们不禁萌起要对今天的 教育进一步审思的冲动。当今教育的根本宗旨,各类学校 培养学生的目标,岂不尽在此四字中吗?中国教育家一贯 强调“道德文章”的精神实质,古今中外文化教育的最终 归宿,外此又将欲何求呢?德业兼备,内修外美,实是我 们应努力追求的“大道”。
注:该文为福建省质监局“金质大讲坛”第75期演讲辞(摘要) 全文可进入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或《金质大讲坛选粹》第 三辑查阅
39
作者简介: 张善文,福建长乐人,1949年生。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 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带头人。兼任国 家《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特约编委、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东方国际易 学研究院学术委员。
37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
FUJIAN QUALITY & TECHNOLOGY SUPERVISION
八曰,《易》涵“敬慎无咎”的精神。
所谓“无咎”,即指“善补过”之意。我们 今天不断强调的“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不就 是追求尽可能少犯错误而“善补过”吗?孔子赞 赏颜回,便在于这位弟子“不迁怒,不二过”的 品格。《周易》的“敬慎无咎”之道,实亦不乏 深厚的现实意义。
九曰,《易》涵“为君子谋”的精神。
五曰,《易》涵“忧患立身”的精神。
《易》为“忧患之作”,这是前代圣哲的不刊之至言。 孟子有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的人们,若能带着 当代的“忧患感”(含个人的、国家的、伦理的、政治的等 等),深入领悟《周易》思想,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一座沟通 古今的愈经忧患愈坚不可摧的精神之金字塔。
六曰,《易》涵“协理三才”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