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保德_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王越;陈世悦;梁绘媛;王剑;李天宝【摘要】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本溪组和太原组发育的煤层是主要的烃源岩,深入研究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保德地区扒楼沟剖面露头实测为基础,通过岩性和岩石组合、沉积相分析,建立了不同沉积体系的沉积序列,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上古生界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保德地区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本溪组、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识别出障壁海岸、碳酸盐台地、曲流河和辫状河4种沉积相,并建立8种典型的沉积序列;受区域构造演化控制,本溪组与太原组时期发生大规模海侵,山西组至石千峰组时期海水逐渐退出盆地,研究区晚古生代经历了障壁海岸—碳酸盐台地—河流相的沉积演化过程.【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4【总页数】10页(P775-784)【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沉积序列;沉积演化【作者】王越;陈世悦;梁绘媛;王剑;李天宝【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大型含油气—含煤盆地,其上古生界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盆地北部已发现苏里格、大牛地、榆林、乌审旗等多个大型气田,并且依然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1-5]。
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主要含气层系,以低孔、低渗、低丰度、大面积分布的砂岩岩性气藏为主[6-8]。
目前对于主要含气层系的沉积相类型、沉积序列及储集砂体类型存在多种认识。
保德矿区煤岩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
保德矿区煤岩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李建新;胡博文;李斌【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22(31)S01【摘要】保德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属于河东煤田,是晋北大型煤炭基地。
为了揭示保德矿区不同煤岩煤质的形成环境,利用煤岩煤质等技术参数,分析了煤层镜/惰比、灰分、煤灰组分、硫分等参数指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地层沉积相特征,探讨了保德矿区主采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演变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主采煤层物理性质相似,以半亮型煤及半暗型煤为主,显微组分以有机组分为主,无机组分以黏土矿物为主;镜质组反射率相近,煤化程度整体较低;各主采煤层水分含量较低,差别较小;灰分以中~低灰为主,煤灰组分以SiO_(2)、Al_(2)O_(3)为主;挥发分含量较高,以中高~高挥发分为主;硫分含量差别较大,8^(#)煤层为低硫煤,10^(#)煤层和11^(#)煤层属于低中硫煤,13^(#)煤层为中高硫煤。
保德矿区太原期至山西期成煤环境整体为半咸水海陆过度环境,氧化性逐渐增强,盐度减少,受海水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太原期至山西期主要成煤期经历了一次周期性海侵海退大旋回,侧面揭示了保德矿区海侵成煤(10^(#)煤层和11^(#)煤层)和海退成煤(8^(#)煤层和13^(#)煤层)两种成煤模式。
【总页数】6页(P192-197)【作者】李建新;胡博文;李斌【作者单位】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韩山师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相关文献】1.黑龙江绥滨煤田福兴矿区城子河组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2.永陇矿区南缘煤岩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分析3.鸳鸯湖矿区延安组煤岩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4.高头窑益阳露天矿3煤组煤岩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5.吐哈盆地大南湖矿区煤岩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赋存地质特征
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赋存地质特征池斌;孙鹏杰;石彦强;黄辅强【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通过对区内地质成果分析,本区太原组沉积环境由河控三角洲到潟湖、潮坪交替出现,期间发育两次碳酸盐台地,岩性主要以灰岩、泥岩、中粗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9煤层;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泛滥盆地相和泥炭沼泽相,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4-1、4煤层;4-1号煤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4和9号煤层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本区主要煤类均为焦煤,资源量丰富,煤质较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总页数】5页(P40-44)【作者】池斌;孙鹏杰;石彦强;黄辅强【作者单位】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大地特勘分公司,北京 100040;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大地特勘分公司,北京 100040;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大地特勘分公司,北京 100040;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大地特勘分公司,北京 1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山西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质特征分析 [J], 唐跃刚;程爱国;王海生;王绍清;张正喜;解锡超;张庆辉;王聪;贾龙2.潘集深部勘查区山西组煤层发育及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 [J], 卜军;沈书豪;谢焰3.山西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类分布特征及变质作用分析 [J], 解锡超;贾龙;张庆辉;唐跃刚;张正喜;王海生;侯贤旭;陈小栋;苏育飞;王聪4.山西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的煤岩特征分析 [J], 解锡超;张正喜;唐跃刚;王海生;张庆辉;王聪;陈小栋;苏育飞;贾龙5.山西桑峨勘查区煤层赋存状况与沉积环境分析 [J], 吕凡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省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山西省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摘要:通过对山西省地区新生代盆地物质组成及盆地边界断层性质、排列方式、运动学标志以及夷平面、盆地内阶地特征的分析,得出了喜马拉期有NW向、近SN向褶断带,局部并有逆冲推覆构造的认识,总结了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构造应力特征。
关键词:新生代褶皱断层构造山西省地区新生代最为明显的构造形迹是形成贯穿山西南北呈左阶式斜列的NE向汾渭裂谷带,基岩山区并件随有NE向张性正断层及次级NW向、近SN向褶皱、压性断层。
同时,基岩山体隆升,形成不同级别的夷平面。
而盆地内则形成了三级河流阶地。
(一)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新生代汾渭裂谷带其间被隆起相隔,其总体呈一系列NNE向展布、NE向斜列的多字型盆地,总体表现为:1.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南部运城盆地中有古近纪砾岩(石)及红色土松散沉积、北部繁峙一带古近纪玄武岩喷发。
其余盆地新生界最老地层均为新近纪。
大同盆地、晋中盆地有新近纪火山岩存在,大同盆地并有晚更新世火山活动。
表明盆地多期次的活动。
运城盆地中古近系底部及其余盆地连同运城盆地新近纪底部以及晚更新世—全新世砾岩层巨厚表明,该时各盆地强烈沉降及基岩山体的快速隆升。
而各盆地中多有中更新统离石组组成的次级隆起以及盆地内有四级阶地并且基岩山区较高处有中更新统残留,表明盆地及各大山区在中更新世之后有大规模隆升[1][2][3]。
2.该裂谷盆地呈NE向左阶式斜列,单个盆地向NE或NE-SW有同方向次级盆地存在,局部次级盆地呈NW向。
向两侧次级盆地有范围减小、深度变浅的规律。
如忻州盆地北东侧五台诸盆地向北东呈级次变小、变浅。
3.盆地边缘有两种排列方式的大型同沉积断裂带。
一种是延续燕山期断层为边界,由一系列呈左阶式斜列的NE向或NNE向、NEE向断层组成,NW向或近SN向断层追踪。
主断裂性质为拉张应力作用下的张扭性正断层,而NW向或近SN向断层追踪断层为压扭性断层;另一种是喜玛拉雅期新生断层带,该带由一系列NE或NNE向、NEE向断层呈右阶式排列组成,NE向、NNE向边界并由NEE向追踪,几者均为张性正断层。
论静乐式铁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关键词 静 乐式铁矿 岚河群前马宗组 ; 石英岩;古元古代花岗岩
币 分 类号 r + o 7
一
l | ? 受磁搽 码 A| |
文章编号: t 6 7 2 - 7 4 8 7 -( 2 0 1 5 ) 0 3—8 4—2
静乐式铁矿 于 1 9 6 6年发现 ,位 于 吕梁 山西 部静 乐县 张 发育的皱褶和断裂。 地层走 向及构造线方向均为北东一 南西向。 家 山,经西马坊 、岚县前马宗 ,南西至岚县正家沟 ,出露 面 构造 部位属 于J C : I C 东 向皱 褶带 的北 中部 ,成矿 区的范 积6 0 k m ,长 约 2 2 k n,呈 N i E向产 出。经 1 : 2 0万 、1 : 2 5 万、 围基本上与西 马坊复背斜相吻合 。次级构造主要 有前 马宗倒 1 : 5 万地 质调查 ,研究程度有较大提高 。 转 向斜 、马涧倒转背斜 、后长安倒转 向斜 、正沟倒转 背斜 和 正 沟西侧倒转 向斜等 。岩层 皆倾 向北西 ,倾角大于 3 0 。。 1 地 质 概 况 断裂 构造 可分北东 及北西 走 向两组 ,以前者 为主属 压 1 . 1 地 层 纽性断裂 ,分布 于本 区东侧边缘 ,规模大 ,贯穿全区。断层 本 区 主要 含矿 地层 为古元 古界岚 河群前 马宗 组 ,其北 面倾 向北 西 ,倾角 大于 6 0 。。后者属 张纽性 断裂 ,多被 黄 西与新太古代交楼 申片麻岩呈韧性剪切接触 ,南东 由榆湾 大 土覆盖 ,该组断裂切穿 了前者断裂 。上述两组断裂皆破坏了 断裂分割 ,与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接触。 矿体 的连续性 。 前 马宗组岩性 自下而上为 : 2 物化探概 况 变质砾 岩段 :由砾岩及 云英 片岩组成 。 . 1 物探概 况 石 英岩 段 :主要 由一 套长石 石英 岩一石 英岩组 成 ,夹 2 砾岩及钙质石英岩 ,铁矿层即位于该段定部。 该矿 区位 于野鸡 山一近周 营高 磁异 常区于 内 ,以新 舍 大 理岩 千枚 岩段 :根 据岩性 可分 为上下 两部分 :下部 窠 、大 坪头 、大 蛇头 、马跑泉一线 以东 ,罗家岔 、岚县 、新 为含锰矿岩系 ,是 区内唯一的不稳定锰矿层 位 ;上部 由千枚 堡一线 以西 属于该高磁异 常区。方 山县一野鸡山一带呈一宽 岩或板岩组成 。其间夹似层状 白云大理岩十余层 ,其 中已知 约 8 k m狭长带状高磁异常分布 区, 其 间有醒 目的尖峰正异常 , 七层是较好 的含铜层位 。前马宗组 各段 均由南东 向北西急剧 异 常背景值高达 5 0 0 ~ 7 5 0 n T ,两侧梯度 陡立 ,呈 密集 而规 整 变薄 ,并趋 于尖灭 。 的梯 级带 ,对称分布 。近周营一袁家村一带为轴对称的极 高 1 . 2 岩浆岩 正磁异 常区 ,磁异 常值 高达 8 0 0 — 1 0 0 0 n T,系 吕梁 群袁家 村 组铁矿 的反 映。而在其周 围普 明、寺头一带存在有较高的负 区域上 主要分 布有新 太古 代交楼 申片麻 岩 :中细一 中 磁 异常 为岚河群及盖家庄花 岗岩所引起 ,该高异常区内局 粗粒黑云角 闪二长片麻岩 ;新堡片麻岩 :细粒黑云二长片麻 部地段 出现有顺走 向中断 、错动及等值线转折与扭 曲现象 , 岩 。北 东部 分布有 古元 古代黑 云母变 质花 岗岩及北 西 向变 反映这一带褶皱 构造 、断裂构造较 为发育 。 质 辉绿岩 脉三 条 ,约等 间距 穿过本 区 ,岩 脉产状 直立 ,宽
对山西隆起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
对山西隆起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魏荣珠;李好斌;徐朝雷;张兆琪;刘成如【期刊名称】《中国地质调查》【年(卷),期】2017(004)001【摘要】对山西隆起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是探讨华北陆块演化、破坏等科学问题的基础.在中新生代期间,不论是岩石圈的差异演化、构造体制转换、岩浆活动,还是地貌反转,位于华北陆块中心部位的山西地区总是处于过渡带的位置.该地理位置说明了该区在华北陆块演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在近年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及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中生代区域性断裂、新生代汾渭裂谷及山体隆升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山西隆起区中新生代岩石圈从增厚到减薄、构造体制从挤压到伸展转换,以及随华北陆块一起经历地貌格局从东高西低到西高东低转换的构造演化进程.研究认为,山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体系的发育从属统一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周边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深部软流圈变化:软流圈下沉,岩石圈则相对增厚,地壳垂向伸展,横向收缩;软流圈上涌,岩石圈相应减薄,地壳水平伸展.软流圈的变化对该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沉积格局、岩浆活动等方面起着控制作用.【总页数】11页(P24-34)【作者】魏荣珠;李好斌;徐朝雷;张兆琪;刘成如【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 030001;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太原030001;山西省区域地质调查队,榆次 030600;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 030001;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 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鲁西隆起区晚中生代地层碎屑石榴石分析及物源区构造演化示踪 [J], 卜香萍;石永红;李忠2.塔北隆起-库车坳陷区中新生代基底-盖层构造变形机理 [J], 鲁如魁;高天山;张志树;刘家云;吴海权3.华北克拉通中部沁水盆地热演化史与山西高原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 [J], 孟元库;汪新文;李波;蔡志东4.对山西隆起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 [J], 魏荣珠;李好斌;徐朝雷;张兆琪;刘成如;5.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的制约——来自伊盟隆起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王少轶;程银行;吏成辉;李艳锋;张天福;程先钰;杨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环境变迁与新构造运动响应
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环境变迁与新构造运动响应闫小兵;李自红;郭瑾;赵晋泉;陈文;扈桂让;苏宗正【摘要】系统解读了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结合近年来笔者的研究给出了各时代古地理分布图。
上新世的构造运动和地理环境演化奠定了现今地理环境的基础,尤其是奠定了现今地貌、水系的轮廓。
早更新世地理环境最突出的事件是各断陷盆地中的湖泊广泛发育,出现淹没整个盆地的大湖景观;黄土广泛发育,但主要堆积于吕梁山分水岭以西;黄河在早更新世已经发育,并形成5级阶地。
中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事件是湖泊的衰退,黄土堆积范围几乎遍布全省,厚可达200 m左右,表明气候较早更新世进一步明显变干。
晚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特征是湖泊消亡,其地理环境更加接近现代。
最后,笔者预测未来山西断陷盆地将持续断陷,各盆地内水系不再外流,形成贯通的大湖景观,类似现今的贝加尔湖。
%The Late Cenozoic paleogeography of Shanxi was affected by geomorphology,rivers, sedimentaryenvironment,animals,plants,climate,loess,and ancient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Pliocene and Pleistocene epochs,from about 5.5 million to 12 thousand years ago.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geography formed the basis of the modern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particularly the modern landscape and water systems.Understanding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is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r predicting future ing infor-mation from our recent field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throughout Shanxi Provinc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gives explanatory notes on the paleogeographical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for all epochs of the late Cenozoic inShanxi Province.During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early Pliocene,the Shanxi rift zone began to subside.In the Datong,Xinding,Taiyuan,and Linfen areas a rift basin began to form,with the corresponding emergence of small lakes.In the middle and late Pliocene,these basins formed large-scale rift lake because of the intense tectonic movement.The neighboring mountains were uplifted significantly.From then on,the basic geomorphological pat-tern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current basin.In the late Pliocene,the rift basin subsided sig-nificantly,the climate became cooler,and large lakes began to appear in the rift basin.The early Pleistocene is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lakes in rift basins.In general,the climate at this time was a temperate forest and grassland monsoon climate alternating between wet and dry.It was moister and cooler than the Pliocene period,warm and humid in the earlier part,and cool and hu-mid later.Loess deposition began,but mainly in the west of the Luliang Mountain watershed;the Yellow River developed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during which five terraces formed.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he lakes in the first basins began to recede,and loess deposits up to 200 m thick were deposited throughout the province,indicating a fairly arid climate.During this time,large-scale ba-salt flooding and eruptions occurred in the Datong Basin,caused by Himalayan orogenic move-ments.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he climate was temperate humid and semi-arid forest steppe, warm and humi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is interval,cold and drought-prone later,and in general col-der and drier than the early Pleistocene.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d cultural sites have beenfound at the He River in Ruicheng,containing mainly stone and also burned bones.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loess was deposited almost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which formed the thickest deposits are still preserved today.The most prominent event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was the demise of the lakes,and the geography became much closer to its current form.During this time,the mountains were being uplifted and undergoing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occurred in the rift basin,with ac-cumulation of thick lacustrine,fluvial-lacustrine and fluvial-alluvial deposits,which formed the present-day plain and became the main sit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human activity.During this in-terval,the humid,semi-arid forest steppe climate gradually became a steppe climate.Finally,we predict that the Shanxi basin will continuously subside,and,ultimately,the rivers in the basin will not drain,forming a great-lake landscape,similar to modern Lake Baikal.【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10页(P338-346,352)【关键词】晚新生代;古地理;沉积环境;新构造运动【作者】闫小兵;李自红;郭瑾;赵晋泉;陈文;扈桂让;苏宗正【作者单位】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030021;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 030024;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1;P5460 引言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特征及演化的科学[1]。
浅析山西神池一带矽卡岩型铜铁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
浅析山西神池一带矽卡岩型铜铁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刘超【摘要】山西神池一带铜铁多金属矿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吕梁-太行断块西北角的偏关-神池块坪,出露地层以寒武系、奥陶系为主,局部残留石炭系,新生界分布较广.北东向构造为该区主要构造,主要有利民堡断层和上八角断层.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分布于本区中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岩浆岩与寒武系、奥陶系地层接触的破碎蚀变带内,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岩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文中分析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以期为区内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11【总页数】2页(P143-144)【关键词】矽卡岩型铜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作者】刘超【作者单位】山西中晋冶金地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神池一带铜铁多金属矿是山西省神池县境内发现的一个重要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位于神池县北西约30km处。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吕梁-太行断块西北角的偏关-神池块坪,出露地层以寒武系、奥陶系为主,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分布于本区中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岩浆岩与寒武系、奥陶系地层接触的破碎蚀变带内。
研究发现,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岩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矽卡岩型铜铁矿化是该区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
本文对神池一带铜铁多金属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总结该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标志,希望能够为区内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区域地质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吕梁-太行断块西北角的偏关-神池块坪,出露地层以寒武系、奥陶系为主,局部残留石炭系,新生界分布较广。
北东向构造为该区主要构造,主要有利民堡断层和上八角断层,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零星分布。
区域矿产主要有铁矿、铜金矿、铝土矿、煤矿等。
2 矿区地质2.1 地层本区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第三系、第四系。
吕梁山区兴县--静乐一带新生代构造研究
D20o吕梁山区兴县一静乐一带新生代构造研究张建中(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研究区位于吕梁山北端,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构造特征以继承性断裂活动和地壳间歇性抬升为主导,造就了山体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山体之间盆陵区接受沉积完整的山麓冲积体系,形成一系列夷平面、黄土丘陵、河流阶地、冲洪积扇等构造地貌单元,造就了现今盆岭相间的构造景观和河流网络格局。
关键词:吕梁山区;兴县一静乐;新生代;构造研究中图分类号:P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487(2019)03-20-3研究区位于位于吕梁山北端,中生代以来,华北陆台进入了一个相当活跃的活动时期,燕山运动在区内活动强烈。
进入新生代以后,区内总体表现为在地壳强烈拉伸构造环境下,以继承性断裂活动和地壳间歇性抬升为主导形式,水平运动已占次要地位。
山体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山体之间盆陵区接受沉积完整的山麓冲积体系,形成一系列的夷平面、黄土丘陵、河流阶地、冲洪积扇等构造地貌单元,造就了现今盆岭相间产出的构造景观和河流网络格局。
1断裂特征区内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断裂活动,在继承了中生代燕山期断裂的基础上,由于新生代应力场的转变而逐渐形成的。
所谓断裂的继承性是指早期断裂的复活与沿反向发展。
新生代断裂是在地壳的水平伸展应力控制下,利用原来逆断层软弱面反向滑动或切割逆断层中部而向深部与其归并,其上被遗弃部分仍保留在山前地带,即断裂性质"先逆后正”。
区内该期断裂断裂方向多数呈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小,断距一般100-200m,主要断裂特征如下。
1.1马坊一岚县断裂主断裂北起岚城镇向南西途经普明、王狮、开府、马坊直至离石县(研究区外),区内全长约70km,走向约30-40°,主断裂是在燕山期逆冲断裂基础上喜山期沿早期断面复活而成,主断面主体倾向北西,表现为上盘(北西盘)由南东向北西正向滑动,属张性正断层。
开府、马坊一带北川河谷两侧,基岩中片麻理相背倾斜,陡缓变化较大,两侧基岩错位明显,航卫片上,赤坚岭一马坊北川河谷西侧有较为明显的线型影像,位于基岩与新生界的分界线上,直观反映该断裂分布特征。
保德地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特征分析
保德地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特征分析【摘要】通过对保德县黄土梁地区的勘察,得出该地区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区,湿陷性黄土层厚度20~30m,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及上更新统的风成及坡积堆积物,湿陷类型为自重湿陷性,湿陷等级为Ⅱ~Ⅲ级,属中等~严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力学性质差异较大。
【关键词】保德县黄土梁区;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湿陷性特征1. 概况(1)保德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北部,西靠黄河,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内黄土浅沟、冲沟、宽谷等黄土地貌发育,有黄土梁、峁、塔、小台坪等黄土地貌,有陷穴、漏斗、黄土桥等黄土溶洞地貌,还有崩塌、滑坡、错落等黄土重力地貌。
地表千沟万壑,梁峁交错,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
(2)山西省某氧化铝厂厂址位于山西省保德县杨家湾乡霍家梁村的黄土梁上,厂址地势相对开阔,为一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周边黄土冲沟发育,属典型的黄土地貌,场地海拔高程介于960~1020m 之间。
2. 场地地层情况场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及上、中更新统的风成及坡积堆积物,其中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的堆积物属湿陷性黄土,厚度约20~30m,属自重湿陷性黄土;中更新统的堆积物属黄土,但基本无湿陷。
各地层具体情况如下:(1)第①层黄土状粉土(Q41eol):浅黄、黄色,干,稍密,具孔隙,虫孔发育,砂粒含量较高,结构较松散,局部含少量钙质结核及钙质菌丝,层厚4.0~12.0m,平均厚度8.5m,主要分布在黄土冲沟内。
(2)第②层湿陷性粉土(Q3eol):浅黄、黄、黄褐色,干,稍密,局部中密,具大孔隙,层厚16.4~25.6m,平均厚度21.5m。
(3)第③黄土(Q3eol):浅黄、黄、黄褐色,稍湿,中密,局部稍密,垂直节理较发育,砂粒含量稍高,含大量钙质结核,低压力下基本无湿陷,高压力下偶具湿陷性,层厚3.0~10.0m,平均厚度6.2m。
(4)第④层粉土(Q2):黄褐、黄红、褐红色,稍湿,中密~密实,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含大量钙质结核,无湿陷,层厚10.7~18.0m,平均厚度13.1m。
小保当煤矿新近系保德组沉积古环境恢复
2 古环境特征
2.1 古气候 2.1.1 风化强度指数
用沉积区泥质岩分析化学蚀变指数(CIA)、化 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指标 能够定量分析物源区风化程度和古气候特征。物 源区母岩 物 质 是 复 杂 的,单 个 指 标 都 或 多 或 少 存 在着一些 限 制 因 素 导 致 分 析 结 果 不 够 准 确,因 此 要综合分析古气候特征 。 [8,22-23]
<7%:$45&&9:2
C2:9+%&195 A$%:&D#2 E%*%+925%?6& "2E F @ .-
'J
GHI()*+,
宁武-静乐盆地永定庄组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究 区 内 在原 大 同组 底 部 可 见 一 套 杂 色 的不 含 煤 层 ( )的岩石 组 合 ,其岩 性 组 合 特征 和产 出层 位 基 线 本 符合 上述 永定 庄组 的含 义 。故将 其划 分 为永 定 庄 组 。其底 部 以 一 层砾 岩 、砂砾 岩 或 含 砾砂 岩 为 界 ,
1 永定庄 组 的发 现及 其特征
11 剖 面介绍 .
为不整合接触 。而研究区内永定庄组与下伏地层仅 为延长组 。存在平行不整合面 。主要表现为 :一是 研究 区内。永定庄组底部可见 1 2 ~ 层砾岩 、砂砾岩 或含砾砂岩 。特别在陈家半沟该组底 部可见 2 层厚
约 2I 的硅 质砾 岩 ( I T 见图 1 , ) 砾石含 量 约 7 %~ 0 0 8 %,
部 层 位 。说 明区 内缺失 该组 上部 地 层 。三是 二 者分 界 面上 、下 层位 产状 一致 。 22 古脊 椎动 物恐 龙化石 的发现 . 本 次调 查 在舍科 西 永定 庄组 中上部浅 黄 绿 色砂
早侏 罗世 。
本次工作在 永定庄组 下伏 的延 长组 中采集 到 A nl i— 0gh ai h u 植 物 化 石 组 合 及 以 na ps T ncun pl m e o l E et r e s ni E e hr .i t 为代表的 us e a hn1 s — us eic mn a h iS ‘ s e t af u 叶肢介组合 , 反映了早 中三叠世古植物特征。 在其上 覆的大同组中采集 到 C n pe s y echl i s b i t iH m np yo e— o r ld
砾石磨圆度好 、但分选差 。砾径一般 2 1 ~ 0 m,最 c 大 可 达 2 m。砾 石 成 分 几 乎 全 为硅 质 ( 英 岩 、 0c 石
保德煤田地质钻探设计
保德煤田地质钻探设计保德煤田位于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是国内重要的大型煤田之一。
地质钻探在煤矿勘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煤矿预测和掌握煤田地质情况提供直接依据。
本文将对保德煤田地质钻探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一、煤田地质钻探概述煤田地质钻探是对煤田地质情况进行探测和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通过钻孔方式穿过地表,钻探到地下各层土层和岩层,采集样品,对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得出深层地质结构和地质体特征的基本信息。
地质钻探是衡量煤矿勘探成果的重要标志,也是确定煤矿开发和管理方案的依据之一。
二、保德煤田地质特征保德煤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边境的山区,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
保德煤田是一座多煤层序含气煤田,共分为10个工作煤层,主控断层为清水沟断层,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构造带。
煤层厚度一般在 2.5-6.0米之间,煤质大致相同,低灰低硫大块无粉煤的居多。
三、保德煤田地质钻探设计(一)钻孔布点设计钻孔布点是确定地质钻探方案的第一步。
对于保德煤田,钻孔布点应该均匀分布在可疑煤田的两侧,形成一系列“十”字型的钻孔网格,钻孔网格的线间距应根据煤田地质特征以及勘探目的等因素确定。
对于保德煤田可选取0.5公里x0.5公里或1公里x1公里的网格布点方案。
(二)钻孔直径和深度设计钻孔深度应该依据勘探目的和煤田地质情况而定。
钻孔深度一般应达到煤层顶板以上2-3米处,并按煤层厚度增大相应的深度。
在保德煤田的实际钻探中,钻孔的深度在150-500米之间。
钻孔直径主要根据煤层及岩层特征而定。
保德煤田钻孔直径一般不小于75毫米。
(三)杂志质量设计杂志质量是地质钻探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之一。
钻孔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深度、不同地层的特点,选取适宜的冲洗泥浆类型和配比,调整冲洗压力和流量,保证岩芯的完整性和各种样品的质量。
保德煤田根据勘探方案在钻孔过程中,应根据煤层岩性特征,合理选取冲洗泥浆类型,并尽量避免冲损岩芯。
(四)岩芯取样和标本制备设计取样和标本的制备是地质钻探中关键的环节之一。
山西静乐道情调查报告
山西静乐道情调查报告
袁云霞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静乐道情的历史、剧目、艺术特征及它的传统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从调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出发对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总页数】2页(P230-231)
【作者】袁云霞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赋存地质特征 [J], 池斌;孙鹏杰;石彦强;黄辅强
2.山西静乐县净居寺石窟调查报告 [J], 忻州市文物管理处;静乐县文物管理所
3.山西静乐县“静乐期”地层及大哺乳动物化石 [J], 陈晓峰
4.山西省静乐一带"三稀"矿产资源潜力调查 [J], 白新宏
5.山西静乐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J], 温映红;丁超;李素娟;杨丽;李毅;楚东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德煤田地质钻探设计
保德煤田地质钻探设计
保德煤田位于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是晋城市主要的煤炭资源产区之一。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煤层结构多样,为了有效地进行矿产资源勘探工作,进行地质钻探设计是非常关键的。
1.地质情况简介保德煤田属于华北地块,其构造特点为斜坡型和垂向褶皱型,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变化较为复杂,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2.钻探方法的选择钻探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地质条件、煤层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保德煤田地质条件复杂,需要选择适合的钻探设备,常用的有钻机和岩心钻探等方法。
岩心钻探厂家的出现为我们的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支持。
3.钻探参数的制定在进行钻探设计时,钻探参数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钻探参数包括钻机类型、穿透深度、钻探地层等等。
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钻探方案,确保煤层的勘探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展开。
4.钻探方案的制订在确定了钻探参数之后,我们要制订出详细的钻探方案,方案包括钻探目的、钻探层位、钻探孔直径等,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钻探的效果。
5.现场管理在地质钻探现场,要做好现场管理工作,确保钻探作业能够顺利进行。
现场管理的任务包括钻探设备的安全操作、设备维护等,同时还需要进行安全防护工作,确保钻探作业过程中的人员安全。
6.钻探结果的处理在钻探结束后,需要对钻探结果进行处
理和分析,得出煤层结构和性质等信息,用于后续的勘探和开采。
在进行保德煤田地质钻探设计时,我们需要注意上述方面,做好实际作业,确保科学、合理、有效的完成煤炭资源的勘探工作,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山西省静乐县前文锰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山西省静乐县前文锰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本文从前文猛铝土矿的地质特征入手,总结了该区铝土矿的分布及富集规律,探讨了该区铝土矿成矿原因,分析了该区铝土矿的找矿标志,为今后该地区的铝土矿勘探及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标签:铝土矿地质特征成因1概况前文猛铝土矿区位于宁武—静乐成矿盆地东部边缘宁武—原平铝土矿集中区,行政区划属山西省静乐县杜家村镇管辖。
矿区内铝土矿资源较为丰富,铝土矿含矿层厚,质量好,受古地貌的影响较明显,水文地质复杂、工程地质中等、环境地质中等,开采技术条件复杂。
矿区构造简单,主要为单斜构造,断裂不发育。
矿体多为层状、似层状,属典型的沉积型铝土矿床。
2矿床地质特征2.1矿床规模及特征本区铝土矿为一水硬铝石沉积型铝土矿床。
全区共圈定一个矿体,走向长4000m,倾向宽180~500m,按规模属大型沉积型铝土矿矿床;本区铝土矿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边界不规则,呈港湾状,矿体形态简单;矿体平均厚度3.27m,厚度变化系数43.89%,矿体厚度变化较稳定;矿体内部结构简单,没有无矿天窗;矿体倾角17~50°,倾角中等,矿体呈单斜产出,未发现断层对矿体产生破坏。
2.2含矿岩系地质特征矿体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铁铝岩段,俗称“G层铝土矿”,厚度为1.4--30.5m,平均19.4m,自下而上依次由由山西式铁矿、含铁粘土岩、铝土矿、粘土矿、粘土岩等组成。
铝土矿矿体其底板一般为铁铝质粘土岩、山西式铁矿或奥陶系峰峰组灰岩,顶板为本溪组粘土岩或粘土矿,二者界线不清,呈渐变过渡关系。
2.3矿石质量特征(1)矿物成分:本区铝土矿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一水硬铝石,含极少量的高岭石及金属矿物。
(2)矿石结构:肉眼观察主要为粗糙状结构,次为致密状结构,偶为鲕状、稀鲕状、豆鲕状等结构。
镜下鉴定鲕状铝土矿为泥质结构、鲕状结构、砂状内碎屑结构;稀鲕状铝土矿为鲕状结构、隐晶质结构;豆鲕状铝土矿为豆鲕状结构。
(3)矿石构造:粗糙状、致密状结构铝土矿为块状构造;鲕状、稀鲕状铝土矿为层状构造;豆鲕状铝土矿为层纹状构造。
山西保德黄河最高阶地形成的时代
Formation Age of the Highest Terrac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Baode Area
作者: 刘运明 李有利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页码: 101-103页
主题词: 山陕峡谷 河流阶地 年代 黄河 古地磁
摘要:野外调查发现山西保德地区存在六级阶地序列,其中第四级阶地在保德保存最为完好,而最老的第六级阶地为晚第三纪阶地。
保德地区各级阶地上砾石的岩性都以灰岩为主,砂
岩次之,表明晚第三纪阶地与黄河低阶地物源相同,应该是黄河阶地。
在磨扇沟T6阶地上覆厚度超过51m的红粘土层,磁性地层的研究表明,该红粘土的底部年代在6.5Ma左右,这与保
德冀家沟的研究结果吻合,说明保德地区黄河最高阶地形成的时代约在6.5Ma左右。
而黄河
则可能是伴随着8.0Ma左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强烈隆升而形成。
宁武—静乐盆地的地质构造发展史
宁武—静乐盆地的地质构造发展史
田智勇
【期刊名称】《华北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6(0)4
【摘要】宁武—静乐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期次构造.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田智勇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太原03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9
【相关文献】
1.论宁武-静乐盆地恐龙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J], 王瑞军
2.宁武—静乐盆地侏罗系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J], 李振宏;董树文;渠洪杰;胡健民
3.山西宁武—静乐盆地侏罗系砂岩碎屑组分及物源分析 [J], 程剑波;邹雨;周瑞
4.宁武-静乐盆地永定庄组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卫彦升;谢飞跃
5.华北克拉通中部宁武-静乐盆地侏罗纪构造变形与燕山期造山事件的启动 [J], CHEN Xuanhua;LI Jiangyu;DONG Shuwen;SHI Wei;BAI Yanfei;ZHANG Yiping;DING Weicui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SABS-InSAR的保德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基于SABS-InSAR的保德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樊昱初;吕义清;杨娜【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24(24)3【摘要】煤炭开采是保德县的主导产业,长期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矿区内地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形变,地质灾害频发,对进一步采矿作业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进一步探究矿区地表变形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以及地表形变的驱动因素,利用SBAS-InSAR技术对覆盖研究区的32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保德矿区2020-06-24—2022-09-13期间的地表形变信息。
在监测时间段内,研究区整体以沉降为主,形成多处由中心向四周发展的漏斗状下沉区域,主形变区内形变量与时间大致呈线性关系。
依据计算得到的形变结果将保德矿区划分为6个重点研究区,以5号重点研究区中的泰安煤矿为例,通过分析其工作面的采掘工程,得出以下结论:①煤矿地表并未达到稳定状态。
②发生地表形变的区域与工作面空间分布相吻合。
③作为矿区形变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采矿工程的推进,主形变区域的范围和沉降速率将会进一步增大。
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对研究区整体形变的趋势和范围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断层两侧上盘、下盘的相对运动以及不同区域地表的可压缩层厚度差异均对地面的形变速率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叠加对比重点监测点累积形变量与区域降水量信息,得出研究区地表形变与降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且降水对地下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的地表影响结果有所不同。
【总页数】11页(P941-951)【作者】樊昱初;吕义清;杨娜【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6【相关文献】1.基于时序InSAR的新疆阿希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2.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高寒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与时空分析3.基于SBAS-InSAR的鞍山露天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4.基于小基线集技术的鹤岗煤矿区地表形变监测5.基于单轨道InSAR的矿区地表三维形变监测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7-09;修订日期:2007-11-24地调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华北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格架厘定》(任务书编号:科[2006]03-03;工作项目编码:12120106117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大岗(1951-),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区域地质、沉积相与古环境研究。
E-mail:dagangzhu@sohu.com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7卷第4期2008年4月Vol.27,No.4Apr.,2008山西保德—静乐地区地处山西省中西部与陕西省交界的黄河流域(在北纬38°27′~39°00′、东经111°07′~111°57′一带),属于汾渭地堑中晚新生代断陷盆地的西缘山地。
山地的基底为二叠纪灰岩、砂岩和浅变质岩,上面不整合堆积了厚近百米至数百米的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地层,产著名的三趾马动物群[1],为研究华北地区新近纪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有利的记录。
笔者在保德—静乐地区开展《华北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格架厘定》项目的工作中,根据野外实测地层剖面、系统样品采集和室内古地磁法、ESR法同位素测年、古生物化石鉴定、孢粉分析、介形虫化石鉴定等资料,结合不整合面、岩石组合等特征,将山西原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保德组(N2b)和芦子沟组(N2l),从新到老重新划分为: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新近系中新统上部保德组(N12b)和中新统下部芦子沟组(N11l)(图1)。
现报道如下。
1保德—静乐地区河湖相地层研究沿革山西省境内的新近系出露较好,也较发育。
对山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雷伟志,王津,韩建恩,余佳,吕荣平,王艳ZHUDa-gang,MENGXian-gang,SHAOZhao-gang,LEIWei-zhi,WANGJin,HANJian-en,YUJia,L9Rong-ping,WANGYan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KeyLaboratoryofNeotectonicMovementandGeologicalHazardsofthe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InstituteofGeo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摘要:通过对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获得了新的ESR和古地磁测年数据,并结合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系地层的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新近系中新统上部保德组(N12b)和中新统下部芦子沟组(N11l)。
关键词: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系;电子自旋共振;古地磁;生物地层中图分类号:P534.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4-0510-07ZhuDG,MengXG,ShaoZG,LeiWZ,WangJ,HanJE,YuJ,LüRP,WangY.AgesofNeogenestrataintheBaode-Jinglearea,Shanxi,China.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4):510-516Abstract:Throughfieldgeologicalinvestigationsandmeasurementsofcrosssections,theauthorshavemadeadetailedstudyanddivi-sionoftheNeogenestrataintheBaode-Jinglearea,Shanxi,andobtainedelectronspinresonance(ESR)andpaleomagneticdatingda-ta.Accordingtothesedata,combinedwiththebiostratigraphicdivision,thesequenceoftheNeogenestrataofthestudyareaisdefinedindescendingorderasfollows:thePlioceneJingleFormation,upperMioceneBaodeFormationandlowerMioceneLuzigouForma-tion.Keywords:Baode-Jinglearea,Shanxi;Neogene;electronspinresonance(ESR);paleomagnetism;biostratigraphy第27卷第4期图1山西保德—静乐地区地质构造简图Fig.1GeologicalsketchmapoftheJingle-Baodearea,Shanxi1—花岗岩;2—断层;3—山峰;4—采样点及编号;Q4—全新统;Q3—上更新统;N1—中新统;N2—上新统;J—侏罗系;T—三叠系;P—二叠系;C—石炭系;O—奥陶系;∈—寒武系;Pt—元古宇;Ar—太古宇;B!—辉绿岩;"—二长岩西保德—静乐地区河湖相地层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师丹斯基[2]发现了采自山西红土层中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把“保德红土”确立为地层单位,归为上新统,把“三趾马红土”之下的一套河湖相沉积物命名为芦子沟组,划入中新统。
德日进等[3]认为芦子沟系为三趾马红土的底砾层,它们属同一时代的不同相。
安德森[4]、李锐言与桑志华(E.Licent)、Berkey等[5]、汤道年(M.Trassaet)、杨钟键等[6],也在华北许多地区做了地层工作,建立了上新统静乐层(山西现称静乐组)。
对新近系比较系统的地质调查工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由山西省区域地质调查队进行的。
此后,王择义[7]、裴文中等[8]、黄万波等[9]、李传夔等[10]等也对山西新近纪地层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就新近系而言,目前山西省区调队根据2个组均产著名的三趾马动物群,均以(红)土状面貌出现,而将保德组(N2b)及静乐组(N2j)统统划归上新统。
同时,山西仍将保德组之下的芦子沟组也划归上新统。
李传夔等[10]和邱占祥等[11]认为保德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晚中新世,且与欧洲的Turolian期相当;保德组的时代在《中国地层典》和《中国各地质时代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均已划为中新世晚期[12-13];山西、河北①两省则仍将该组的时代置于上新世中期[1,14]。
对此应作出解释和统一。
综上所述,前人虽然对山西保德—静乐地区的新近纪河湖相地层多次进行了划分,但对群、组内的岩相变化、岩性变化、沉积韵律和各组间的接触关系所做工作甚少,尤其对年代地层基本未予以重视,因而造成了山西新近系的时代划分与全国不一致的局面。
当时主要的划分依据是古生物和岩性,而缺少地层年龄资料。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野外工作期间对静乐组、保德组、芦子沟组的层型剖面进行了实测,朱大岗等: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511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年系统地采集了各种样品,尤其是增加了年龄样品的取样密度,以期得到地层的确切年龄数据,用以解决静乐组、保德组、芦子沟组的时代归属问题。
2保德—静乐地区河湖相地层的重新厘定与划分2.1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系的厘定在保德—静乐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工作中,通过大量的路线观察、剖面测量、样品采集等细致的野外工作,确定了3个组的顶、底和该套河湖相地层的厚度,并采集了大量的测试分析样品。
新近系在保德—静乐一带十分发育,据前人的资料[1,12-13],新近系出露的总厚度为60~600m。
其中,静乐组(N2j)为20~200m,保德组(N12b)为20~400m,芦子沟组(N11l)为20~400m。
2.2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系的划分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性的变化,尤其是其中特征的3套红土层,可将这套近水平产出、原顶底和接触关系不甚清楚的山西原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保德组(N2b)和芦子沟组(N2l)重新划分为: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新近系中新统上部保德组(N12b)和中新统下部芦子沟组(N11l)(表1)。
根据在保德—静乐地区不同区段实测的3条河湖相地层剖面(P1—P3)中的沉积物特征、堆积物位置差异、接触关系等特征,可将该套河湖相地层的3个组划分为13层。
每个组的分层、岩性、所含化石、接触关系等基本特征,从新到老概述如下。
3剖面河湖相地层的特征3.1上新统静乐组(N2j)(P1)山西省静乐县段家寨乡贺丰村小红洼静乐组剖面:剖面起点坐标为E112°57′、N38°27′,海拔1336m(GPS测量),出露地层总厚度为14m,可分为2层,与上覆离石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大同组(J2d)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图2)。
上覆:离石组(Qp2l)平行不整合静乐组(N2j)1.深红色土(紫红色粘土),产哺乳动物化石,组成“贺丰三趾马动物群”12.0m2.砂砾岩层2.0m角度不整合下伏:大同组(J2d)3.2中新统保德组(N12b)(P2)山西省保德县冀家沟保德组剖面:剖面起点坐标为E111°10′、N39°00′,海拔1026m(GPS测量),出露地层总厚度为28m,可分为4层,与上覆静乐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山西组(P1s)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图3)。
上覆:静乐组(N2j)平行不整合保德组(N12b)1.淡红色亚粘土夹灰白色钙质结核层5.2m2.淡红棕色亚粘土,底部有钙质结核,含脊椎动物化石3.1m3.砂砾层4.0m4.淡红棕色土、浅棕色亚粘土夹砾岩层15.7m表1山西省新近纪地层划分沿革Table1HistoricalreviewofthestratigraphicdivisionoftheNeogeneinShanxi!!!!!!!!!!512第27卷第4期角度不整合下伏:山西组(P1s)3.3中新统芦子沟组(N11l)(P3)山西省保德县腰庄乡路家沟芦子沟组剖面:剖面起点坐标为E111°07′、N38°59′,海拔999m(GPS测量),出露地层总厚度为38.6m,可分为7层,与上覆保德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石盒子组(Ps)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图4)。
上覆:保德组(N12b)平行不整合芦子沟组(N11l)1.灰白色泥灰岩与灰绿—黄绿色粘土岩互层7.9m2.浅棕黄色、棕红色粘土,底部夹钙质结核,含介形类化石9.7m3.灰白色泥灰岩与灰绿色、褐色粘土互层,含哺乳动物化石4.8m4.灰白色石灰岩和灰绿色、褐—褐红色、红色粘土3.5m5.灰白色泥灰岩与灰—灰紫色粘土互层,夹粉砂岩,含介形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