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课本时蓉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群体、大众社会心理;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社会心理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一)实验研究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模拟实验
(二)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现场观察
(三)档案研究法
(四)心理测验法
(五)相关研究法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展望
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二、社会经验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实验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 至今)代表人物:勒温
四、早期社会心理学的三大主要流派
(一)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
(二)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
(三)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政治民族法律道德性别角色社会化语言职业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特点:
五、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宏观:(一)社会文化:文化传承前人的生活经验,向个人传递行为准则,使人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微观:
(二)家庭: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素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间的冲突
(三)学校:教师威信,教育期待,开放性教育
(四)同辈群体:高心理认同感,自己独特的亚文化,社会化没有强制性
(五)大众传播媒体:全社会进行社会化的第二课堂
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五章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二、自我意识的功能:
1.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决定于自我意识的性
质,即主动进取性或被动消沉性。
2.自我意识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自我意识中包含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与自信心对个人行为
发生重大影响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活动会发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
(二)自我体验“主我”对“客我”所持的态度
(1)自我价值感
(2)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取决于工作的完成情况更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标准
(3)自豪感与羞耻感自己行为与理想的自我形象相符时——产生自豪感能达到理想形象的要求时——产生羞耻感
(4)内疚由于自己的行为违法社会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而受到良心上的责备
(三)自我控制主我对客我的制约和调节功能:发动作用制止作用
四、自我意识的理论
(一)奥尔波特自我发展理论
发展的阶段:生理自我(0----3岁)自我中心期;社会自我(3----13、14岁)客观化时期;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主观化时期
(二)米德自我发展理论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自我是原始的,不能理解和运用符号,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第二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学会语言,学习扮演重要他人并从其角度看自己。
第三阶段:准备阶段扮演某个角色,并能综合多个重要他人的观点审视自己。
第六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
一、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七.性别角色差异的主要表现:攻击性、支配性、自信心、人际交往、焦虑等
八、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
1、性别角色的获得(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性激素脑
2、性别角色的分化(社会因素)
a家庭双亲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b学校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教师、学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九、性别角色的互补:
十、性别角色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由俄狄浦斯情情结解释男女两性有别,男孩通过与父亲的认同获得了性别角色,女孩不能解脱情结
埃里克森的内部空间观:男女的内部空间(生理的、性解剖学的)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二)社会学习理论两性观:
性别角色的获得:母亲是儿童行为的有力强化者;儿童对父母及他人行为的模仿;儿童的观察性学习。总而言之,性别的定型是通过社会学习的各种方法而实现的。
社会学习中性别差异的典型实验:模仿和强化法在塑造儿童行为,尤其是诸如攻击性性别定型中是行之有效的。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
性别恒常性的获得:儿童大约4至6岁时具备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自认这些基本概念,是获得性别恒常性的最关键的基础。
性别角色的自我社会化:性别角色学习是自我动机高度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
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3)认知的情境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1、对他人情绪与表情的认知(1)表情线索是重要的社会刺激(2)面部表情的超文化性
2、对他人性格特征的认知认识他人性格的困难;认识他人性格需采取多种途径——外表容貌,外显行为,过去生活情况;察言观色睹行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测量的方法
4、对自身的认知
四、印象形成的因素
(一)第一印象
(二)个人好恶评价是印象形成的主要依据中心品质
(三)晕轮/光环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的品质一个人漂亮有魅力是一种好的品质,于是他的其他特点往往也被认知为具有积极意义了(四)社会刻板印象形成错误刻板印象的原因;刻板印象稳定性的原因p280
五、印象管理
(一)概念亦称印象整饰。内容:语言,仪表,身体姿态,眼神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讨好、恭维、抬举别人,与别人保持一致,自我表现,给予好处
2、保持形象的一致性: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
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2、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行为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情境归因,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个人倾向归因,只有首先厘清其根本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能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
(2)维纳的归因理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主要是对于成败的归因
内在稳定能力不稳定努力
外在稳定工作难度不稳定运气
(3)凯利的归因理论人们要横跨三个不同的范围来检验因果关系,即客观刺激物,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条件。因为此理论涉及到上述三个独立的方面进行归因,故称为三度理论。此理论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区别性:此行为是否特殊一致性:与其他人是否一致一贯性:此特殊行为是否偶然
一、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即与众相同,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是行为所指向的外在刺激物,属于外归因。
二、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即与众不同,总是如此,不应人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自身,属于内归因。
三、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区别性高,即与众不同,偶尔为之,因人而异,此时行为原因在于行为发生时的外部情境,属于外归因。
(4)琼斯的归因理论:人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特征是相互对应的,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可以推断他的动机、人格特质,后者是前者的原因,故此归因理论为对应推论理论。
3、归因偏差(1)主要归因错误(2)着眼点不同而导致偏差(3)涉及个人利益时导致归因偏差
第八章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
(一)定义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二)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