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车站内部空间
客难忘的震撼感受。车站的候车空间、车站换乘空间均宽敞明亮、视野开阔。站台空间跨度大、净空高、层次感强、富有韵律。精致而富有力度和美感的结构构件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武昌火车站
1.造型设计:新武昌站的造型设计以楚文化的“高台”为原型,在外观上最主要是突出“台”的元素,并且营造一种“层台”的效果。高架车道与两层大屋面,前后错落有致,穿插交合在一起。高架车道 下有柱子支撑,可看作一重台;然后是位于站房前部的第一层屋面,形式上与主体中庭屋顶相同,与其构架组成了站房的入口雨棚,形成了一个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既体现出空灵通透的特征,又起到防止西晒的作用,与整个建筑造型浑然一体,成为二重台;第二层屋面覆盖中庭,并与第一层屋面咬合,打断了其向室内延伸的趋势,成为整个建筑的制高点,并且形成了交通建筑的室内大空间,此乃三重台。这种组合方式交融自然和谐,并给人以层层跌落的感觉,不由想起楚国“层台累榭”的建筑形式。武昌站给人的感觉就如同“楚王宫”,建筑装修色彩及细部的处理上无一不体现楚文化特色。
火车站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2011年5月26号
二.调研对象:武汉火车站、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
三.调研目的:进一步理解火车站的平面组织、交通流线组织;对火车站与周边环境处理手法的了解,火车站的结构设计、火车站作为城市地标的造型设计是如何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四.调研人员:建筑082班胡雅琴080603221
(2)交通系统立体化、无缝化
为保证不同交通形式的独立性,减少干扰,提高运行效率,在站区外围以道路高架和下穿的方式,让城市道路与铁路各行其道,降低了铁路对于周边土地的割裂效应。在站区内部,充分利用立体空间,通过一体化的交通组织,使车站融入城市交通网络,与地铁4、7号线、地下步行通道、公交、出租车等形成联运体系。火车站在地下直接与地铁站相接,地下出站通道直接导引至地下出租车、停车场和地面公交换乘站点,车站成为城市步行系统的一部分,有效疏解地面和周边街道压力,克服过去站房广场与市内干道交接处的“瓶颈”现象。
武汉火车站鸟瞰图
4个辅助功能区,分别为公交枢纽管理区、长途客运管理区、办公服
务区和MICE综合区。
(1)东广场规划设计:主要布置公共汽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城市
交通设施,合理组织交通集散。设计以中部矩形广场作为西广场的联
系枢纽,其上布置三角形平面的售票用房,以强化“鹤尾”意向。临
武汉火车站地理位置武汉火车站总平面图
武汉火车站立面图
武汉作为中国铁路的四大客运中心沟通全国、辐射周边的重要交通地位。立面水波纹的屋顶寓意“千湖之省”的省会-江城武汉。建筑中部突出的大厅屋顶象征着地处华中的湖北“中部崛起”,反映出武汉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趋势。
4.空间设计:武汉火车站为高架火车站,站房主体三层,一层为地面架空层,二层为站台层,三层为候车层。位于站房中央的大厅是由候车室和进站广厅围合而成,两端分别于高架平台相连,中部形成近50米高的巨大中庭,弧形的人行天桥飞架东西两端。空间丰富、气势恢宏,站台、广厅和候车室融为一体,空间引导性和可识别性强,旅客在大厅中可以看到整个车站的布局而明确行进方向。武汉火车站将是中国目前唯一有火车驶入中央大厅的车站,宏大的场景将带给旅
(4)地下空间布局:在地铁站线两侧平行布置地下商业空间,并形成连通东西广场的地下步行通道,预留向西下穿站西大道,连接核心区的地下通道。
2.站区交通流线组织:规划长距离交通主要经三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东广场进
一层平面图高架层旅客流线分析图
底层旅客流线分析站台层旅客流线分析
出车站,城区交通主要经西广场及周边道路进出车站。公交车主要经车站北侧的友谊大道、武青四干道及西侧建设十路进出东广场北侧的公交枢纽站;长途客车主要经车站东侧的三环线及白马立交进出东广场南侧的长途客运站;城区送客社会车辆及出租车主要经车站北侧的友谊大道、武青四干道及西侧建设十路等城市干道组织进出站区,经车站西侧的高架车行平台下客后离站,或直接进入车站架空层下方的停车场候客;周边城市地区客流及东湖高新等远距离社会车辆经城市三环线及白马立交组织进出站区,在车站东侧高架车行平台上下客后离站,或经站区道路组织进入车站架空层下的停车场。站区客流主要以机动化的方式到达车站,设计以“全天候、零换乘、人性化、强导向”为原则。车站内部客流组织为“上进下出”为主、“下进下出”为辅的交通组织方式;东、西广场经车站架空层有机对接。轨道、长途及公交进站客流经车站架空层及车站东西两侧的自动扶梯进站,乘社会车及出租车的进站客流可直接经由车站东西两侧的车行高架平台进入二层贵宾候车室或三层候车室候车;车站客流在地面出站大厅出站后经地面步行进入轨道站厅或至东广场的公交枢纽站、长途客运站换乘其他交通离站。
六.总结:武昌站着重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 ,特别是对荆楚文化精髓的继承,采用具有荆楚风格的民族形式车站建筑。新建武汉站则在青山区这个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工业区域 ,以现代形式的车站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汉口站所处商业发达近现代建筑林立,因此考虑选择具有欧式建筑形式的车站造型 这样既与汉口地区特有的城市肌理相契合 ,也使得具有百年历史的大智门火车站的文脉和建筑风格得以传承 ,与现在汉口站广场周边业已存在的欧式建筑文相辉映相得益彰。通过武汉枢纽在同一城市结合不同地区特点 ,不同车站形式充分体现三大铁路客运站各自特色 ,给旅客和市民展示新时期铁路旅客车站建筑形式的多样性 。通过对三大火车站的参观调研,可见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城市功能已紧密融合在一起了,交通枢纽的设计实质上已上升到城市设计的高度,不仅要提出完善的交通换乘措施,还要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进行优化和整合,主要体现出:规模的大型化,空间的立体化,功能的多元化和关注以人为本,节能环保等趋势特征。
2.室内空间设计:通过一个纵向流线和室内空间的抑扬处理,使得空间实现了流通渗透,消除了自进站口起至北站房长达300米距离给旅客带来的单调感。各候车室通过绿化及软隔断划分为若干候车区,整个候车空间视野开阔、通透。在高价候车室内设若干吹拔筒,将光导管技术与自然通风相结合,在采光的同时派出站台上方的废气,对于建筑节能和改善站台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该区域利用现代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建筑材料,室内延续欧式建筑风格,并呼应南站房广厅的装饰元素。而站房正面增加的达12米宽度的柱廊,在广场侧为旅客提供了约2500平方米的有益活动空间,改善了旅客乘候车和购票的条件,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室内外空间,完善了建筑造型。
建筑082班
胡雅琴
080603221
(三)汉口火车站
1.造型设计:新汉口火车站的前身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铁路标志性建筑汉口大智门火车站,为了传承这一历史建筑的文脉和建筑 风格,并与现在汉口站官场周边业已存在的欧式建筑交相辉映,在外观设计上采用欧式风格。新汉口火车站主体是由两座对称的高度达47.60米的站房钟塔和高度达31米的弧形拱顶的中央广厅组成,在站房广厅的配楼向外加设12米宽、24米高的裙楼,下设15米高架空柱廊,使车站站房正立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平方向的三段式,中间 突出主入口,是立面具有明确的垂直立面轴线。整个建筑以中冷灰色作为主要的建筑色彩,站房呈中轴对称布局,体型错落有致,庄重、典雅、大方、气势非凡。
近武青四干道和沙湖大道分别布局配套建筑,形成站区后院式围合空间。结合停车区域,强化防护林的景观化建设,以吸附能力强、景观效果好的女贞、广玉兰为主,形成矩阵式生态林区。
(2)西广场规划设计:广场内以景观水体为纽带,布置各类休闲绿化设施,加强广场绿化植被,建设站前小森林。在中部轴线上将硬质铺地布置为弧形对称式,在平面上和空间上与武汉站的“千年鹤归”
2.平面布局:跨越铁路两侧的东西站房,可以方便旅客同时上下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车。其中作为主体的西站房共有三层,第一层为架空层,第二、三层为候车大厅。各楼层都有手扶电梯连接,上下便利。西站房二、三层候车大厅全部为通透式,空间宽大,导向明确。新车站设计得比以往更人性化。6.6万平方米的无柱雨棚将站台全部覆盖,不用担心风吹日晒。新站房还专为残疾人设计了无障碍候车区、无障碍电梯,残疾人停车位、专用卫生间和售票窗口,以及盲文平面图。
3.造型设计:武汉有“白云黄鹤的故乡”之称,武汉站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此。整个车站造型犹如一只飞鸟,寓意离去千年的黄鹤,感叹新时代家乡的变化,翩然而归。九片屋檐构成的飞鹤形成了车站的大屋顶,同心排列,犹如“九头鸟”,反映建筑具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的归属感;象征着武汉“九省通衢”的重要地理位置,同时突出了
立意相呼应。将连接东湖与杨春湖的景观水体规划为一条弧形水带,以丰富广场景观,增强广场活力,满足水生态廊道的功能需要。水带以东,靠近站房地带规划为趣味性的自然式园林,供旅客在候车期间休闲、游憩,提高广场的滞留性;水带以西,规划组成多条规则林荫带,易于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城市景观相衔接。
(3)站房地面层设计:充分利用站台高架的有利条件,将武青四干道到沙湖大道的站线全部架空,增加地面的东西向道路。利用站房一层交通集散大厅,沿地铁站厅方向,设置贯穿东西广场的东西步行轴线。
3.交通流线组织:
(1) 换乘方式人性化
以交通功能为先导,体现“快进快出”和 “顺畅便捷”的换乘设计要求,力图让各种换乘流线简捷、清晰,实现人性化的换乘。一方面,
一、二层平面图
通过高架候车层、地下出站地道和地铁、地面车辆下客点、地下上客点、专用通道、地下过街等方式缩短流线,减少出站旅客的步行距离,分析旅客不同的进站方式,设置相应的迎接方式,使旅客以连续的节 奏进站, 满足旅客不同的需求,力求做到“零距离换乘” ;另一方面,结合站房“上进下出”的客流组织模式,即从广场地面进站,从地下一层出站,出站口位于售票厅地下一层,直接连接南广场地下空间,市域和市内的各种交通方式到达汉口火车站地区的客流,全部利用站前区域的绿化景观广场和其下方多达2层的地下空间进行换乘,具有生态、人文气息的城市开敞空间和地下完备的商业服务功能为旅客提供地域性的心理体验和舒适的配套服务。
五.调研分析:本次报告将从造型设计、交通流线组织、平面布局、总体布局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武汉火车站
1.总体布局:武汉火车站位于武汉市青山地区容家下嘴,车站周
边环境独特,北侧为杨春湖,南侧为国家4A级风景区-东湖风景区,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站区规划延续并完善了城市规划轴线。规划以高速铁路站线和垂直于站房的带形广场为纵、横两轴,形成“丰”字型的对称布局结构。以此为支撑,打造“一站两场四区”的站区功能体系,即以武汉站站房为中心,建设站区交通集散核心;东广场以交通性广场为主,西广场以休闲景观性广场为主;在站区四角,布局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