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卷《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 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 展”,而是“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上述材料表明 毛泽东( ) A、主张有限的保护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作用 C、主张团结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 D、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 A项,从材料中“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 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 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可分析出,毛泽东主张合理的、 有限度地发展私人工商业,故A项正确。 B项,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 迫相比是一种进步,并不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故B项错误。 C、D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材料主旨阐述的是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 的一种看法,故C、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9、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 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 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 这反映出( )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
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 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 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5、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6、从中国历史看,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 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 都 ①具有时代精神 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 发生了巨变 ④具有科学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三大理论成果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结果,①正确;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②错误; 三民主义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毛泽东思想结束了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并使中国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则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③正确; 三民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 通,④错误。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7、“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 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 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 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的文字“兼容统一,君 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 该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 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选B。A项国王统而不治, 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CD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
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卷(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考生领到试卷后,必须按规定在试卷上填写姓名、考籍号、座位号,并在答题卡上涂黑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5、明代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观点 的社会根源是() A.专制统治的腐朽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言论自由的推动
解析
选C
解析 【考点提示】 明朝儒学思想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重难点分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李贽认为人应该有自己的欲望,穿衣吃饭 是人的本性,体现了其主张解放人性的要求,这与明朝社会 的经济发展有关。
8、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 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 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 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们假装给 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说明苏联过低工资和消费品的短缺 严重挫伤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苏联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开展, 这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即由于片面推进工业化进程反 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所以答案选B,A D两项 明显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14、“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 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 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的原因。 注意本题要求回答材料对冷战格局形成原因的认识。题干 说“冷战是……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 制度性裂变”,其中的“政治理念”显然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 态差异。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解析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尊重材料是做对历 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锄禾日当午”的“锄”当然是指铁锄,所以它 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只能是铁犁牛耕,所以本题答案是 D.铁犁牛耕。 本题的关键在于一定知道锄禾日当午”的“锄”当然是指铁锄,然后引申 为铁犁牛耕。
解析 答案为:B。 【考点提示】 本题旨在考查土地革命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 材料反映了闽西苏区人民努力生产(生产积极性)和积极支持红军(革命积 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实行土地革命的结果。在革命根据地,毛 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 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12、“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C、党内存在一批“走资派” D、“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发动原因的理解,题 意要求抓住“根本”原因。选项AC是文革发动的两个原因, 但都只反映了一个方面,D项是对党内形势做出的错误估计 和判断。而B项是其它三个选项反映的事实出现的原因,也 即是犯错误的根本原因
11、1958年,《人民日报》在春节前发表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每 逢春节前后,总要发生生产企业中出勤率或多或少较低和交通运输严重拥 堵的情况……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家的就不早回去。一切为了建设 社会主义。”根据上述材料推断( )。 A、建国初期交通建设比较滞后 B、号召企业支持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 国家号召革新社会旧风俗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交通设施建设。 A项,由材料中“交通运输严重拥挤”和“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 家的就不早回”可知,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反映了建国初期交通建设的滞后,故A项正确。 B项,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5月5-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 行,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材料时间是1958年春节前,此时, “大跃进”运动还没有展开,故B项错误。 C项,题干中所表达的是人民日报的观点,号召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 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出人民的立场,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4、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 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 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时世俗场景大量渗人佛界。这种变 化说明了( ) A.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B.中外艺术的交融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佛教的中国化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概括以解决问题的能 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比较混乱,战争相对频繁,因 而佛教宣传现实的悲苦;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因而佛教宣传享受、娱乐;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故佛教融入大量世俗社会的场景,体现了 艺术对时代的反映,故选择A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艺术形式包括诗歌、绘画、书 法、音乐等等,C项与题意不符;材信息涉及的是佛教反映内容的变化,D项不正 确。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材料指出: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 门槛(即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的时候,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 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其中中国的“邦国”指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西 方的“城邦”指的是古希腊的城邦制。故选B。
2、史载:“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 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 材料所反映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 ) A.《十二铜表法》被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 B.公民法被适用于罗马公民之中 C.《民法大全》被编纂为法律汇编 D.万民法被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一切自由民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的诞 生;公民法适应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城邦; 万民法适应于罗马帝国 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故ABD不符合题目要求。《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 体系的最终完成,其特点是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故选C。
17、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 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 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红军长征
1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后的五年中,各级 人民法院拭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 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 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主 要说明了我国( ) A.平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B.人民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增强 C.政府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时期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诉讼法》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A平反冤假错案从 1979年至1984年,排除;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 法治国”,排除;D过于绝对,排除。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此选官制度的考察依据是经义和对策,世官制的选官 依据是血缘,不需考试,故A项错误; 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孝廉,故B项错误;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是门第族望,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此选官制度的考察依据是经义和对策,如果答对十条 经义,对策对了三道,那么就定为上等,由吏部委以官位,科举制的选官依据 是考试成绩的高低,故D项正确。
9、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 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 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 这反映出( )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
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 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 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5、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6、从中国历史看,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 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 都 ①具有时代精神 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 发生了巨变 ④具有科学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三大理论成果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结果,①正确;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②错误; 三民主义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毛泽东思想结束了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并使中国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则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③正确; 三民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 通,④错误。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7、“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 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 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 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的文字“兼容统一,君 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 该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 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选B。A项国王统而不治, 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CD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
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卷(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考生领到试卷后,必须按规定在试卷上填写姓名、考籍号、座位号,并在答题卡上涂黑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5、明代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观点 的社会根源是() A.专制统治的腐朽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言论自由的推动
解析
选C
解析 【考点提示】 明朝儒学思想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重难点分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李贽认为人应该有自己的欲望,穿衣吃饭 是人的本性,体现了其主张解放人性的要求,这与明朝社会 的经济发展有关。
8、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 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 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 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们假装给 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说明苏联过低工资和消费品的短缺 严重挫伤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苏联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开展, 这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即由于片面推进工业化进程反 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所以答案选B,A D两项 明显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14、“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 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 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的原因。 注意本题要求回答材料对冷战格局形成原因的认识。题干 说“冷战是……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 制度性裂变”,其中的“政治理念”显然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 态差异。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解析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尊重材料是做对历 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锄禾日当午”的“锄”当然是指铁锄,所以它 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只能是铁犁牛耕,所以本题答案是 D.铁犁牛耕。 本题的关键在于一定知道锄禾日当午”的“锄”当然是指铁锄,然后引申 为铁犁牛耕。
解析 答案为:B。 【考点提示】 本题旨在考查土地革命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 材料反映了闽西苏区人民努力生产(生产积极性)和积极支持红军(革命积 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实行土地革命的结果。在革命根据地,毛 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 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12、“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C、党内存在一批“走资派” D、“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发动原因的理解,题 意要求抓住“根本”原因。选项AC是文革发动的两个原因, 但都只反映了一个方面,D项是对党内形势做出的错误估计 和判断。而B项是其它三个选项反映的事实出现的原因,也 即是犯错误的根本原因
11、1958年,《人民日报》在春节前发表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每 逢春节前后,总要发生生产企业中出勤率或多或少较低和交通运输严重拥 堵的情况……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家的就不早回去。一切为了建设 社会主义。”根据上述材料推断( )。 A、建国初期交通建设比较滞后 B、号召企业支持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 国家号召革新社会旧风俗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交通设施建设。 A项,由材料中“交通运输严重拥挤”和“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 家的就不早回”可知,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反映了建国初期交通建设的滞后,故A项正确。 B项,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5月5-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 行,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材料时间是1958年春节前,此时, “大跃进”运动还没有展开,故B项错误。 C项,题干中所表达的是人民日报的观点,号召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 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出人民的立场,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4、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 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 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时世俗场景大量渗人佛界。这种变 化说明了( ) A.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B.中外艺术的交融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佛教的中国化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概括以解决问题的能 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比较混乱,战争相对频繁,因 而佛教宣传现实的悲苦;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因而佛教宣传享受、娱乐;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故佛教融入大量世俗社会的场景,体现了 艺术对时代的反映,故选择A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艺术形式包括诗歌、绘画、书 法、音乐等等,C项与题意不符;材信息涉及的是佛教反映内容的变化,D项不正 确。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材料指出: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 门槛(即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的时候,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 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其中中国的“邦国”指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西 方的“城邦”指的是古希腊的城邦制。故选B。
2、史载:“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 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 材料所反映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 ) A.《十二铜表法》被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 B.公民法被适用于罗马公民之中 C.《民法大全》被编纂为法律汇编 D.万民法被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一切自由民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的诞 生;公民法适应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城邦; 万民法适应于罗马帝国 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故ABD不符合题目要求。《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 体系的最终完成,其特点是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故选C。
17、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 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 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红军长征
1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后的五年中,各级 人民法院拭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 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 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主 要说明了我国( ) A.平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B.人民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增强 C.政府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时期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诉讼法》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A平反冤假错案从 1979年至1984年,排除;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 法治国”,排除;D过于绝对,排除。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此选官制度的考察依据是经义和对策,世官制的选官 依据是血缘,不需考试,故A项错误; 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孝廉,故B项错误;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是门第族望,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此选官制度的考察依据是经义和对策,如果答对十条 经义,对策对了三道,那么就定为上等,由吏部委以官位,科举制的选官依据 是考试成绩的高低,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