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篇之一
第12讲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撰稿人: 三原南郊中学卢国政
2017年3月一、考纲解读
【考点定位】
1、现代中国政治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现代中国外交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现代中国经济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着重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建设方针,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其经验教训。
4、现代中国科技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科技的主要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5、现代中国重大思想
(1)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重点考查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主要著作(文章)、主要理论及影响。
【命题趋势】
从近几年高考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尤其是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失误是考查重点;从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主要是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017年高考预测】
1.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成功的探索、出现的重大失误以及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及其利弊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苏联和西方在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调整及相互借鉴。
2、新中国外交尤其初期的外交原则与成就;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是热点。
二、知识结构与时代特征
【知识结构】
【时代特征】
总体: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一、政治上: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
民主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外交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地提高。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3)“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等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2.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②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20世纪70年代)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二、经济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经济建设方面: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生活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
(2)“一五”计划
①时间:1953~1957年。
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意义: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三大改造
①内容: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探索失误
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
②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纠正失误: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劫难
①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②调整与整顿: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
(3)《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挥了重要功能。
三、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与改革开放前的科教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科技、教育和文艺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但受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化总体仍落后于西方;受“左”倾路线的干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1953年,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1956年,毛泽东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2.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生物技术:1965年,中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3.教育的奠基与挫折
(1)新中国初期: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