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11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1张PPT)

(春秋战国)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出现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秦 秦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 汉朝稳固边疆并拓展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北方:五胡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再现民族 融合第二次高潮
唐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灵活政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 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与和,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目录 CONTEN T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 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 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奠基
【 学习聚焦: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 统 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学习任务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体制
史料阅读: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 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 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 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 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东北
忽必烈封八思巴为 帝师,领宣政院事
西藏
云南
在福建晋江设澎湖 巡检司经略台湾
台 湾
2.结合历代疆域地图了解各少数民族地方机构或官职及边疆管理制度
明朝卫所和土司的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
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
接受朝廷征调军队(羁麋性质)


奴儿干都司
东北
设都司、卫、 所,加强对女 真等族的管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说课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说课课件(共38张PPT)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问题设置4:阅读分析材料说说行省设置的特点?行省设置的目的?
行省制度影响
创设情景三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 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材料二 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 的行省制度。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42021/8/242021/8/242021/8/248/2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4日星期二2021/8/242021/8/242021/8/24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42021/8/242021/8/248/24/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42021/8/24August 24,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42021/8/242021/8/242021/8/24
自治区
不可分割

设计思路:通过问题教学和直观结构图演示元朝及前代与西藏交往史实,培养 学生空间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贡献
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 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 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 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 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设武威、张掖、酒 泉、敦煌四郡,为 中原前往西域要道
护乌桓校尉
边疆
屯戍政策;在西域设 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大鸿胪
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文成公主
礼部 鸿胪寺
册封
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 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并立
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
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吸收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 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 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交融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 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 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
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 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 ④联鸦系片战争前后西方的冲
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 击⑤;贸易由政府垄断、控 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 制
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⑥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 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 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朝贡”外交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初
和亲政策
对北方匈奴采取和 亲政策
汉武帝
北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 击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
匈奴汉化
匈奴分南北两部,南 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

第11课 割据与分裂

第11课 割据与分裂

第11课割据与分立[教学目标]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以及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实力均衡的结果;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知道夏到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理解东汉末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知道三国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2.通过讲述所掌握的三国鼎立的知识,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初步具备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通过对秦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性的哲学原理。

3.学会认识战争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破坏作用,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领会安定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统一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能结合现实政治问题深入理解民族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中孕育着中国新的大一统。

说明:1.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

三个军阀势力相当,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三国并立局面形成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实力均衡的结果。

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同时,北方人口南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南播,促进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重心随之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2.魏、蜀、吴三国是各统治范围内的地区性政权,虽然仍属于政治上的分裂,但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相对安定。

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渐统一的过渡阶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
统一国家的文化影响
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推 广更为简便的隶书,使得文化传播更为便利。
文字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各国语言文字不一的状 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字统一后,书籍的编纂和保存变得更为便捷,文 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
教育的普及
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学官,使得 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 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牛耕技术的推广
牛耕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解放了大量的 劳动力。
兴修水利
国家组织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 国渠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手工业的进步
80%
冶铁技术的改进
铁100%
丝织业的繁荣
随着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织品的 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秦朝还实行了度量衡、货币、文 字、车轨标准化等制度,为文化
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6
统一国家的对外关系
对匈奴的战争与和亲政策
战争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如漠北之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保 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和亲政策
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关系,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如昭君出塞,通过联姻的方式, 实现了与匈奴的和平共处。
统一的意义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秦朝的制度建设
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郡 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由 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系列制度改革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如 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和文字等,加强了中 央集权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 国家的巩固课件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材料: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 ——《汉书·贾山传》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秦朝: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轻罪重罚
汉朝:法律宽厚;刑罚减轻; 轻罪轻罚
孝文皇帝(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 服御无所增益。
——班固《汉书·文帝纪》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 为省,毋烦民。
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②读材料
重视农业生产。
——《汉书》
译文:汉景帝下诏:“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黄金美玉,饿的时
候不能吃,冷的时候不能当衣服穿……他下令郡、国官员以劝
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1)材料一说明汉景帝时期实施的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识,说出这一政策实施的具体做法。 ①审设问
——《汉书·食货志》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 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将相 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出现这样的境况是由于秦朝的残暴 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下面这则材料包含哪些历史信息?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
出身布衣的刘邦,因崛起 于乱世,对暴力法则在乱 世中的作用深信不疑,对 书生们奉为圭臬的《诗经》 《尚书》等学问非常蔑视。
经陆贾诘问,刘邦警醒地 认识到,虽然可以凭借军 事力量取得天下,却不能 凭借单纯的武力治理天下、 巩固自己的统治。
刘邦命陆贾著 书总结秦朝及 其他“古成败 之国”的经验 教训。
想一想:汉高祖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提倡以农为本
材料二 (后元)三年(前 141年)春正月,诏曰:“农,天 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35张PPT) (1)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35张PPT) (1)
置,为九卿之一)
地方:
北方:军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行 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 政管辖 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 、象郡等。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1一、、设秦官汉:时设期的大民鸿族胪关管系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沿变而来

2、管理:
北①军事打汉武击帝

北击匈奴
②行政管辖
西 面
设西域都护府(定 位汉朝),作为管 理西域的军政机 构。
向近代外交转型的缓慢和曲折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认 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 ,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 向闭关锁国。 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 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 ,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 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 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 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平定准格 尔部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 ,设西宁、驻 藏办事大臣
满蒙联姻
改土归流
地图册 45页
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 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
康 熙 皇 帝 册 封 五 世 班 禅
雍正帝设立驻藏的谕大臣

乾隆帝设金奔巴制

中国通史课件

中国通史课件

唐朝盛世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 宗之后唐玄宗的一场 政变,结束了武周逼 迫唐高宗内禅的政治 。
科举制度: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 举制度建立的时期, 对后世的科举制度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 唐朝时期将中国与 中亚、欧洲联系在一 起,产生了丝绸之路 对外贸易。
宋代政治经济繁荣
宋朝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金国攻占汴京的事 件。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 治变革。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 深远影响的爱国民主运动。
03
中国通史的展望
中国通史的展望
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中国的未来
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 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呼声,对 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之一,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传统的一支 ,为中华文明做出了 重大贡献。
佛家文化: 佛家文化的兴起与传 播,对中国文化及思 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02
中世纪的中国
中世纪的中国
唐朝盛世: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特色。 宋代政治经济繁荣: 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元代统一中国: 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明清时期的政治变革: 明朝和清朝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特点。 近现代的中国
科技发展: 宋朝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文化艺术繁 荣。
南宋终结与元朝建立: 元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
元代统一中 国
蒙古征服: 蒙古人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宋政权。
蒙元文化: 元代的文化生活充满变革,明朝的舍利珠顶葬 形式,分别是由宋朝经禅宗渗入汉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件(2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件(20张PPT)
学生展示
清晨,我们在大 宋报时人的钟声 中醒来,然后洗 脸、刷牙。
穿越到宋朝一日游
洗漱完毕后大家 就陆续上街吃早 餐了。
早饭过后,如果 天气好的话,正 是踢足球的好时 机,当然,宋朝 人管它叫做蹴鞠。
运动了一上午,消耗这 么大,中午当然少不了吃顿 好的。史料《东京梦华录》 记载,大饭店就72家,还有 数不清的小餐馆、小吃 店……简直是吃货的天堂!
北方不足三分市之一场:
基层市场的蓬勃涌现和边境榷场贸易的活跃
以五大名窑为代表,宋朝制瓷工业达到高峰;
材料: 据美国学者郝若贝推算,北宋元丰元年(1078)全国铁产量在7.
钱币铸造量的增多和纸币的出现
北方不足三分之一
阅读材料,分货析材币料:反映的现象?你如钱何认币识铸这种造做法量? 的增多和纸币的出现
吨相比拟。
矿冶业:
煤的开采量很大,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 量和质量
印刷业:
发展迅速,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普 及
手工业
制瓷业:
以五大名窑为代表,宋朝制瓷工业达到高峰;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矿冶业: 印刷业:
煤的开采量很大,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 量和质量
◎《清明上河图》仇英摹本上的书坊
发展迅速,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普 及
钱币铸造量的增多和纸币的出现 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运动了一上午,消耗这么大,中午当然少不了吃顿好的。 史料《东京梦华录》记载,大饭店就72家,还有数不清的小餐馆、小吃店……简直是吃货的天堂! 基层市场的蓬勃涌现和边境榷场贸易的活跃
发展迅速,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普 早饭过后,如果天气好的话,正是踢足球的好时机,当然,宋朝人管它叫做蹴鞠。 印刷业: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增强 及 “工商不得乘马”、“工商杂色之流,必不可超授官秩,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历史纲要上第十一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43张PPT).ppt

历史纲要上第十一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43张PPT).ppt

(四)印刷业: 北宋: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 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转轮排字盘。
◎《清明上河图》仇英摹本上的书坊
三、商业和城市
(一)宋朝坊市制度的解体
1.坊市制度概念:在古代,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坊是宫殿以外的住宅区。 将坊和市严格分开并分别 管理的制度就是坊市制度。
2.坊市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儒学日益僵化
佛教和道教 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儒学复兴;新体系—理学
(三)理学(道学)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包括宇宙观、 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为程朱理学。
◎宋代海上交通路线图
(五)城市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 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北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北宋进士9630人
北方诸路466人 (4.8%)
【历史趣闻】明朝全国Ⅰ、Ⅱ、Ⅲ卷 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南北中分卷的制度,以
维持南北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当时应天及
影利响:笼:南9(9络15方6了.24诸北%人路方) 士人其 东 7(70,3中 南3%缓8两五人)和浙路了等南北矛苏东西区北盾卷归归、归。取入入松入3北南诸中5卷卷府卷人;;,,。文顺浙中每化天江卷录落、 、取取后江 山1百0、西 东人人、 、 士。,子福 山南登建 西卷第、 、取困湖 河5难广 南5人的、 、地广 陕,

历史第十一课百家争鸣说课课件ppt

历史第十一课百家争鸣说课课件ppt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流派、思 想家及其观点和影响。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评价百家争鸣时期的思 想、政治和社会现象。
情感态度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 差异,认识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 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提 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素养。
02
课程内容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通过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体系进行 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理解各自的核 心思想和历史背景。
理解各学派的核心思想和历史背景
总结词
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核心思想和历史背景。
详细描述
通过对各学派思想体系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概念、主要观 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对亚洲乃至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道”和“无为
”。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 观念、无为而治、追求自由等,强
调个人的自由和自然法则。
道家思想的历史背景
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与儒家 思想相同的背景下逐渐演进的,但 它的关注点与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 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
以具体案例为载体,让学生深入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交锋和解决社会问题的 思路。

11 中国通史 精美PPT图解

11 中国通史 精美PPT图解
匡 胤 ) (赵


971年灭 年灭
978年 年
北 宋 都 城 东 京
赵赵赵
宋 太 宗 赵 光 义
赵赵赵 赵赵赵 太太 赵赵赵 太太 秦秦 赵赵赵 赵赵赵 (光赵) (光赵, 廷赵) 真太 赵赵 高太 赵赵
理太 赵赵
孝太 赵赵
钱 选 摹 《 蹴 鞠 图 》
宋太祖 赵普 宋太宗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 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 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 自安矣." 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宋太祖…撤罢藩镇,先创种种法制以减削其权势,继则免资格 深者,授以虚官,而用他官权知节镇所在州府. 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 支郡二事.……支郡者,非节度使所直接治理之州也. 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
浙江绍兴 同 江西赣州 湖南衡阳 湖南常德 同 广东韶关 广西象州 四川乐山 同 同 重庆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 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 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 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 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 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 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文献通考职官考》 大宋…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 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其所谓官者,乃古 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谓职者, 乃古之加官也.自余功臣,检校官,散官,阶, 勋,爵,邑,徒为烦文,人不复贵.凡朝廷所 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绩者,曰官.曰差遣,曰 职而已.于三者之中,复有名同实具,交错难 知,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 司马光《百官表总序》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
• “按照一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划分中国历史的段落”。 • 范文澜文史兼通,书中引用的资料十分丰富,语言通俗凝练
,体裁新颖。《中国通史简编》的这些新特点,展示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整体认识,因而受到 广泛关注和欢迎。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五、邓初民、胡绳的史学贡献
• 邓初民:《社会史简明教程》、《中国社会史教程》 • 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一、唯物史观的传播
•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真正受到重视和流行则是1917 年俄国十 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 唯物史观之所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其原因非常复杂。简言 之,第一,它适应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第二,它的一些 重要理论包含了中国思想传统尤其是儒家的社会理念中某 些进步的因素,乃是中国学人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历史看成有规律的运动,而 历史学是能够认识这种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 义学者对唯物史观持有的科学信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 大力提倡的科学精神是一致的。
• 现实社会环境要求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 国历史和国情的论断。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的建立
• 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从1928年7月起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史。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 与探索之功,使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 划时代意义。
• 毛泽东还强调史学工作与端正学风的关系。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断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发展特点、社会性质

中国通史第十一讲

中国通史第十一讲
• 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旒白旗,即皇帝 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
• 《元史·太祖本纪》

4
1127年7月,成吉思汗 去世,其第三子窝阔台 继位,是为太宗。
1234年,在蒙、宋的联 合攻击下,金哀宗自缢, 金国灭亡。
窝阔台
成吉思汗陵
5
• “朕自即位以来,戒饬边将无犯南界。边 臣有自请征讨者,未尝不切责之。向得宋 一州,随即付与。
• 除此之外,还有张 士诚起义军、濠州 的郭子兴起义军。
48
49
• 1355年,刘福通在 亳州(安徽亳县)奉 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 为小明王,国号大宋。
• 1363年,刘福通在 安丰(安徽寿县)被 割据苏州的张士诚所 杀。韩林儿由朱元璋 接到涂州(安徽涂 县)。
• 1366年,朱元璋派 人迎接韩林儿到南京, 在瓜步舟沉而死。
事务,最高官吏宣政使由“国师”即西藏的大 喇嘛担任。这也是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
18
• 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
• 除河北、山西、山东直属中书省外,全国分 • 岭北、 • 辽阳、 • 河南、 • 陕西、 • 四川、 • 甘肃、 • 云南、 • 江浙、 • 江西、 • 湖广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 澎湖、台湾设巡检司。
• 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 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 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卿其以 此晓之。”至宋,宋不许。
• ——《金史·哀宗本纪》
6
蒙古国 元1206年
吐蕃1246年
大理 1253年
南宋 1276年
7
1251年,蒙哥 (宪宗,成吉思汗 第四子拖雷的长子) 继位,派其弟忽必 烈迂回进军西南, 灭掉大理,又控制 吐蕃及整个西南地 区,对宋构成包围 之势。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课件(共4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课件(共4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3.魏晋
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民族迁徙(“五族内迁”)
民族交流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汉化政策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经济开发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Ø历史纵横(P6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 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 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 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 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 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 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 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 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 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 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 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 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 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 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屯戍政策:开发边疆,移民屯田
含义:“屯田戍边”是我国防守 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 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 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 荒废田地。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 边疆守卫的意思。
屯戍作用: 经济:有利于开发边疆,降低军费开支; 军事:抵御匈奴,稳定边疆 民族:推动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汉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北方匈奴): 西汉:和亲、三击匈奴; 东汉:刻铭燕然山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中央): “设大鸿胪
(西北)河西走廊: “河西四郡”
方式:大量移民、设置田官、军 民共同屯田。 特点:①政府提供生产工具,由 官员负责管理;②屯田主要分布 在北方和西域 地区;③分民屯和军屯两种。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朝贡义务外, 其余一切事务均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中国通史PPT课件

中国通史PPT课件
中国通史
安徽科技学院 李坚怀主讲
1
2
绪论
《中国通史》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 课。每一门学科往往要回答三个W,即: what why how,历史学则要学习5个W: when where who what why。绪论中 也主要3个W,即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 学历史?和怎样学习历史三个问题。
3
1、什么是历史?
•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史”:“史者, 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 公理公例者也。”
4
历史有三层含义:
• 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即人类客观的 发展历程,是历史的客体。
• 二是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 识成果的各种历史书,是主观对客观的 能动的反映。
擦取火,出现了弓箭; 过着氏族公社(母系)生活。
➢ 意义:摩擦取火,这是人类第一次支配 了一种自然力,最终把认同动物界分开。
探讨人类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
意圣经·创世记》有“上帝造日月、 星辰、山川、草木、鸟兽凡五日,第六 日乃照已像,抟土为人,名日亚当,后 取亚当之肋骨变为妇人,名日夏娃,现 在世界上的一切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子 孙后代。”
16
17
盘古开天辟地
• 三国徐整的《三五历记》有:天地混沌 如鸡子,盘古氏生于其中,以利斧劈开 宇宙,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 一万八千年后垂死身化,气为风云,声 音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 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 道路,肌肉为田地,发胡为星辰,皮肤 为花草树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 汗为雨露甘霖,由此而有宇宙万物。
41
新人的主要代表
• (1)、1951年在四川资阳黄鳝溪 基处发现的资阳人。

12(1) 中国通史 精美PPT图解

12(1) 中国通史 精美PPT图解

京畿道 关内道 都畿道 河南道 河北道
河东 道
陇右 道 山南 道
河东道
陇右道 山南东 道 山南西 道
营州
隋唐时期,西域的昭武九姓胡人(粟特人)大 批东迁。安史集团及五代沙陀三王朝(后唐 后晋 后汉)中的许多重要成员出身其中。
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 突厥中,祷子于轧荦山,虏所谓斗战神者,既而妊。 及生,有光照穹庐,…母以神所命,遂字轧荦山。少 孤,随母嫁虏将安延偃,…乃冒姓安。《新唐书· 安禄山传》
唐 姚汝能

灵武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初七日 哥舒翰大败于灵宝 初九日 叛军占领潼关 十二日 玄宗放弃长安西逃 十四日 马嵬兵变 七月十二日 唐肃宗即位于灵武, 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二十八日 玄宗抵达成都
马嵬驿长安
成都
肃宗以皇太子讨贼,至灵武,遂 自称帝。此乃太子叛父,何以讨 禄山也!唐有天下几三百年,由 汉以来,享国最为长久。然三纲 不立,无父子君臣之义,见利而 动,不顾其亲,是以上无教化, 下无廉耻。……唐之父子不正, 而欲以正万事,难矣。其享国长 久,亦曰幸哉! 范祖禹《唐鉴》卷六《肃宗》
第十一章 割据倾向的再现: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二 安史乱后的唐朝中央 三 五代十国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关内 道 河南 道 十察 贞 五区 观 道。 初 ,开 年 各元 在 置二 全 采十 国 访一 划 处年 分 置, 十 使分 道 。为 监 河北 道
开元中,张嘉贞、…杜暹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李)林甫固 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 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帝以为 然。…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然而禄山竟为乱阶,由 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旧唐书· 李林甫传》 东突厥复兴后之帝国,其势力实远及中 亚。…中国河朔之地不独当东突厥复兴盛 强之时遭其侵轶蹂躏,即在其残败衰微之 后亦仍吸收其逃亡离散之诸胡部落,故民 族受其影响,风俗为之转变,遂与往日之 河朔迥然不同,而成为一混杂之胡化区域 矣。夫此区域之民族即已脱离汉化,而又 包括东北及西北之诸胡种,唐代中央政府 若欲羁縻统治而求一武力与权术兼具之人 材,为此复杂胡族方隅之主将,则柘羯与 突厥合种之安禄山者,实为适应当时环境 之唯一上选也。 ——陈寅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职官志二》
10
汉唐之时部刺史之职,于今为甚简,而事无有不举者。今之监
司,有漕有宪,常平茶盐则有提举,坑冶铸钱则有提点,其职
甚备,而治不加于昔,何也?监司之职愈多,而州县之扰愈甚,
于治无益也。
南宋 王十朋《上殿札子》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明人绘《雪夜访普图》4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实 , 取 之 未 晚 。
( 赵 匡 胤 )
… … …
… …
正 扼 两 蕃 , 若 遽 取 河 东 , 便 与 两 蕃 接 境 。 俟 我 完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诸州通判既非副贰,
又非属官,故常与知
州争权。每云“我是
监郡,朝廷使我监
汝”,举动为其所
制。…至今州郡往往
与通判不和。往时有
钱昆少卿者,家世余
杭人也。杭人嗜蟹。
昆尝求补外郡,人问
其所欲何州。昆曰:
“但得有螃蟹、无通
判处则可。”
11
宋神宗时 王存 等撰
北宋最重要的路 级“监司”机构 为转运使司。宋 初转运使路共设 15路,至神宗元 丰时已分为23路。
西 川 , 次 及 荆 、 广 、 江 南 , 则 国 用 富 饶 矣 。 河 东
中 国 自 五 代 以 来 , 兵 连 祸 结 , 帑 廪 后 图 。
( 周 王 朴 )
桂 广 皆 为 内 臣 , 岷 蜀 可 飞 书 而 召 之 。 唯 并 必 死 之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宋太祖…撤罢藩镇,先创种种法制以减削其权势,继则免资格 深者,授以虚官,而用他官权知节镇所在州府。 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 支郡二事。……支郡者,非节度使所直接治理之州也。
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 9
北宋前期的 中枢机构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12
路名 漕司治所 京东东路 山东益都 京东西路 河南商丘南 京西南路 湖北襄樊 京西北路 河南洛阳 河北东路 河北大名东 河北西路 河北正定 河东路 山西太原 永兴军路 陕西西安 秦凤路 甘肃天水 淮南东路 江苏扬州 淮南西路 安徽凤台
宪司治所 同
山东巨野 河南邓县 河南临汝
同 同 同
山西永济西
第十二章 北宋变法
一 宋初“防弊”之政及其 新弊
二 王安石变法
1
一 宋初“防弊”之政及其新 弊
防弊之政的制定 积贫积弱局面 因循苟且与“异论相搅”
之风 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2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 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 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 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 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 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 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 乎?非慕宋而乐趋之,其势固然已。
陕西凤翔 同
安徽潜山
两浙路 浙江杭州 江南东路 江苏南京 江南西路 江西南昌 荆湖南路 湖南长沙 荆湖北路 湖北荆州 福建路 福建福州 广南东路 广东广州 广南西路 广西桂林 成都府路 四川成都 梓州路 四川三台 利州路 陕西汉中 夔州路 四川奉节
浙江绍兴 同
江西赣州 湖南衡阳 湖南常德
同 广东韶关 广西象州 四川乐山
台谏
三司使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枢密使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宰相)(执政) (执政)(执政)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凡边防、军旅
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
三司…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明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叙》
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 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 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严复《与熊纯如书札》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
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3
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绩者,曰官。曰差遣、曰
职而已。于三者之中,复有名同实具,交错难 署
知,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

司马光《百官表总序》
职 官 阶 差 遣 勋
14
除龙图阁直学士、复为河北转运使。…徙知瀛州,…以丧子乞 便郡,得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至和二年坐失保任, 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明年复其官如故,徙知江宁府。召 权知开封府,除右司郎中。拯立朝刚严,闻者皆惮之,至于闾 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旧制凡诉讼不得入 门,拯使径造庭下自道曲直,吏民不敢欺。 宋国史《包拯传》
同 同 重庆
13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
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

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
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 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

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
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文献通考·职官考》
大宋…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
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其所谓官者,乃古 资
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谓职者,治
乃古之加官也。自余功臣、检校官、散官、阶、通
勋、爵、邑,徒为烦文,人不复贵。凡朝廷所 鉴
攻 取 之 道 , 从 易 者 始 。 当 今 惟 吴 易 图 , 得 吴 则5






6
赵弘殷

太祖
太宗 秦王
太 宗 赵 光
赵匡胤 赵匡义 赵匡美 (光义) (光美、 廷美)

赵德昭 赵德芳 真宗
赵恒
理宗 孝宗 高宗
赵昀 赵昚 赵构
7
宋太祖

赵普

宋太宗
摹 《 蹴 鞠 图 》
8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 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 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 自安矣。” 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