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公开课)最给力的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的 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A ) A·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 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 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
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 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 使它们能( D)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 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C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② (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___ 。
(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5.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 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6.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 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 虫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和互利共生 B.捕食和寄生 C.捕食和互利共生 D.寄生和捕食
3.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①地形②土壤湿度和盐碱
度③光照强度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⑤人和动物 的影响 。
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赤道到北极依次
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群落的结构 [自读教材· 夯基础]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 生物种群 分别占据了 不同的 空间 。
特点:
双方互利;若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地衣 (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真菌
提供水、无机盐、 CO2
藻类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1、说明下列各生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竞争 D、寄生 E、捕食 F、互利共生
(1)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C. (2)鲈鱼的成鱼以幼鱼为食 A . (3)人工密植的某种纯乔木林长得细高,利于争光 A . (4)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 . (5)噬菌体与其侵染细菌之间的关系 D . (6)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终桦木林 被云杉林取而代之 C . (7)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 E.
肉食
植食
四、种间关系——捕食
特点:
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 。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被捕食者: 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 后增加后减少者
生物B
数量坐标图 时间
注意: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
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四、种间关系——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 )寄生于另一种生物( 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 摄取 以维持生活。 寄主的养分
一、群落的定义
动物
植物 微生物等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 一定区域 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 全部生物 /所有生物 叫做群落。
判断下列实例属于?
1.一块棉田中所有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种群) 2.一个池塘 (生态系统)
3.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 它生物 (群落)
例2: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 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 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 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 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2、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种群呈 镶嵌分布。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寄生物通常不会杀死寄主
会影响寄主吗?
根瘤内有 大量根瘤 菌 豆类植 物的根
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根瘤菌
豆类植物
概念:
四、种间关系——互利共生
彼此有利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 ,二者 的不可分离关系叫互利共生。菌 2、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 3、人体和肠内的细菌(制造vitB12,vitK)
概念: 举例:
1、体表寄生: 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2、体内寄生: 人与蛔虫、猪与绦虫 3、胞内寄生: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菟 丝 子
猪 肉 绦 虫
四、种间关系——寄生
特点:(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寄生者不劳而获)
生活更好 。
1、对寄主 有害 ,对寄生生物 有利 。 2、如果分开,寄生者 难以单独生存 ,而寄主会
7.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 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 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种 群 数 量
竞争
双小核草履虫 单独培养
四、种间关系——竞争
概念: 举例: 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2、大象、老虎和狮子、牛与羊 3、水稻和稗草
资源和空间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等。
抢夺水源
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四、种间关系——竞争
特点:
结果数量上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有时表现为一方占 一方处于 劣势 甚至 灭亡 。
(2)类型:
群落的 空间结构
[跟随名师· 解疑难] 1.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物 种 组 成 及 其 丰 富 度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 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 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 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空间结构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3.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 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图中的3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 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3图表示的关系依次 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2.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 表示呢? 丰富度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种群内) 种内斗争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生物与生物 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
(群落内)
互利共生 捕食 竞争 寄生
四、种间关系
大草履虫 双小核 草履虫
分别培养
生活很好
混合培养
大草履虫死亡 双小核草履虫 正常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种间关系 群落演替
群落的空间 结构 种群位置 池塘的范围 和边界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低等植物 670种 高等植物 139种
动物
1000种
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动物 脊椎动物
840种 2888种 5000种 475种
1. 用什么来区别不同群落呢? 物种的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 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 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 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比较下列各组物种组成的多少?
草地 < 林地 群落间的过渡地带
>
非过渡地带
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 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 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
水平结构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地被物层
争夺食物 争夺居所和食物
优势 ,另
注意:
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思考: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波动有什么规律?
猞猁数量
雪兔数量
猞猁数量
雪兔数量
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四、种间关系——捕食
概念: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1、猞猁和雪兔、狮子和斑马 举例: 2、牛和草 3、螳螂和昆虫
武夷山
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
低等植物 840种 低等植物 670种 高等植物 2888种 高等植物 139种 从极地到赤道,越靠近热带地区, 动物 5000种 动物 1000种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丰富度越高 脊椎动物 475种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 长,生物种的数目 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 愈复杂 。
例1
下图所示为下面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
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 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a捕食者 b被捕食者 狐与兔
农作物与杂草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①
③ ② ,C____。 (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 ,B____ 共同争夺阳光、空气、水、肥等且 (2)造成图②现象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存能力相同
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中层营巢
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1、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思考讨论
⑴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⑵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⑶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 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 (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高山草甸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例1:八面山(在湖南桂东县) 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 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 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 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 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 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 (水平结构)。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 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 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主 要)和湿度制约的。
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 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 使它们能( D)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 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C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② (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___ 。
(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5.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 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6.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 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 虫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和互利共生 B.捕食和寄生 C.捕食和互利共生 D.寄生和捕食
3.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①地形②土壤湿度和盐碱
度③光照强度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⑤人和动物 的影响 。
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赤道到北极依次
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群落的结构 [自读教材· 夯基础]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 生物种群 分别占据了 不同的 空间 。
特点:
双方互利;若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地衣 (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真菌
提供水、无机盐、 CO2
藻类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1、说明下列各生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竞争 D、寄生 E、捕食 F、互利共生
(1)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C. (2)鲈鱼的成鱼以幼鱼为食 A . (3)人工密植的某种纯乔木林长得细高,利于争光 A . (4)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 . (5)噬菌体与其侵染细菌之间的关系 D . (6)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终桦木林 被云杉林取而代之 C . (7)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 E.
肉食
植食
四、种间关系——捕食
特点:
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 。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被捕食者: 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 后增加后减少者
生物B
数量坐标图 时间
注意: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
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四、种间关系——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 )寄生于另一种生物( 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 摄取 以维持生活。 寄主的养分
一、群落的定义
动物
植物 微生物等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 一定区域 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 全部生物 /所有生物 叫做群落。
判断下列实例属于?
1.一块棉田中所有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种群) 2.一个池塘 (生态系统)
3.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 它生物 (群落)
例2: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 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 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 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 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2、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种群呈 镶嵌分布。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寄生物通常不会杀死寄主
会影响寄主吗?
根瘤内有 大量根瘤 菌 豆类植 物的根
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根瘤菌
豆类植物
概念:
四、种间关系——互利共生
彼此有利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 ,二者 的不可分离关系叫互利共生。菌 2、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 3、人体和肠内的细菌(制造vitB12,vitK)
概念: 举例:
1、体表寄生: 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2、体内寄生: 人与蛔虫、猪与绦虫 3、胞内寄生: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菟 丝 子
猪 肉 绦 虫
四、种间关系——寄生
特点:(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寄生者不劳而获)
生活更好 。
1、对寄主 有害 ,对寄生生物 有利 。 2、如果分开,寄生者 难以单独生存 ,而寄主会
7.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 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 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种 群 数 量
竞争
双小核草履虫 单独培养
四、种间关系——竞争
概念: 举例: 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2、大象、老虎和狮子、牛与羊 3、水稻和稗草
资源和空间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等。
抢夺水源
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四、种间关系——竞争
特点:
结果数量上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有时表现为一方占 一方处于 劣势 甚至 灭亡 。
(2)类型:
群落的 空间结构
[跟随名师· 解疑难] 1.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物 种 组 成 及 其 丰 富 度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 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 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 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空间结构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3.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 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图中的3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 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3图表示的关系依次 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2.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 表示呢? 丰富度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种群内) 种内斗争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生物与生物 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
(群落内)
互利共生 捕食 竞争 寄生
四、种间关系
大草履虫 双小核 草履虫
分别培养
生活很好
混合培养
大草履虫死亡 双小核草履虫 正常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种间关系 群落演替
群落的空间 结构 种群位置 池塘的范围 和边界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低等植物 670种 高等植物 139种
动物
1000种
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动物 脊椎动物
840种 2888种 5000种 475种
1. 用什么来区别不同群落呢? 物种的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 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 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 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比较下列各组物种组成的多少?
草地 < 林地 群落间的过渡地带
>
非过渡地带
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 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 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
水平结构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地被物层
争夺食物 争夺居所和食物
优势 ,另
注意:
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思考: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波动有什么规律?
猞猁数量
雪兔数量
猞猁数量
雪兔数量
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四、种间关系——捕食
概念: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1、猞猁和雪兔、狮子和斑马 举例: 2、牛和草 3、螳螂和昆虫
武夷山
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
低等植物 840种 低等植物 670种 高等植物 2888种 高等植物 139种 从极地到赤道,越靠近热带地区, 动物 5000种 动物 1000种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丰富度越高 脊椎动物 475种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 长,生物种的数目 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 愈复杂 。
例1
下图所示为下面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
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 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a捕食者 b被捕食者 狐与兔
农作物与杂草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①
③ ② ,C____。 (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 ,B____ 共同争夺阳光、空气、水、肥等且 (2)造成图②现象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存能力相同
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中层营巢
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1、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思考讨论
⑴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⑵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⑶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 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 (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高山草甸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例1:八面山(在湖南桂东县) 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 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 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 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 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 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 (水平结构)。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 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 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主 要)和湿度制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