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文言文教学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然而,长久以来,文言文却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社会上所普遍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及“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让中学文言文教学不知何去何从,文言文教学“苦、累、差、慢”的现状也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深入剖析当前的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改变:
一、端正态度,准确定位
我们都知道,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

文言教学之所以艰难,我想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对文言文的性质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都认为文言文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若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文言文没有任何用处。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改变这种观念。

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求:除了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价值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目标就是在了解和欣赏中增进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的知识,借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

诚然,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古汉语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汉语口语、书面语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文言文与中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也都有很大
距离,不经必要的语言训练,文章已经很难读懂、看懂和理解,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等等,在学生眼中都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因此学生在心理上就有一种对于文言文的排斥感。

造成了大部分中学生除了阅读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一般不读其他的文言文作品。

而从教师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起来,他们教得也没热情。

更重要的是,书本上节选的文言文在高考中并不是直接出现,因此,只要针对考试所要考的重点内容来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会更加省时省力又高效。

这样势必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所以只有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与其价值所在,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才能得到落实。

且不谈文言文在考试中所占分值的多少,就文言文自身而言,它保留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有许多精美的文章是必须继承和发扬的,有的还可以为现代文化提供借鉴。

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更是历代各种文体名篇佳作的荟萃,最能代表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辉煌历史。

文言文内容反映的是历朝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通过作者的观察、认识和文字表达,了解古代的社会状况、文化艺术、生活情景以及古人的心理状态、思考感受方式,通过文言文我们可以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古人高尚的灵魂进行精神的交流,获得意外的精神提升。

藉此,我们就可以将文言文学习的目的归纳为:借古汉语的学习,来传承古代的文化。

这也正是新课程要
求的核心之所在,所以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文言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工整,简洁高雅,富有韵味,结构精当巧妙。

学生学习它的遣词造句和文章构成法,既可以学到汉语运用的知识,也可以受到写作的启示,学习到写作方法和优美的语言。

现今中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语言贫乏粗俗也是让语文老师们相当头疼的问题。

文言作为代代相传的书面语言,文雅、纯净,是提高白话品位的极好途径。

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著作丰富,他的表述明白易懂,当他论及文言文之于白话的意义时,也明确指出“较点好的白化文都不免要在文言里面借字借词”,我国文学巨匠鲁迅的作品语言是典型的文白夹杂,但却简洁而又精准,通俗而又震撼人心,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例证。

当然,一味好古、复古的方式并不可取,但是这种尊古、敬古的精神对于文言文教学却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摆正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摒弃那些只为应付考试的功利目的,才能获得学习文言文的持久动力,真正学有所得。

二、改进教法,力求高效
仅仅端正态度还不够,还需要一个适当的教育引导方法,不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当今文言文的教学,大多数还是以教师的串讲为主。

它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注入式的典型,是一个最保守、封闭的领域。

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程序呆板。

把文言文教学当成了单纯的“古文今译”,一字不漏,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以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最不彻底的。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究竟怎样做才是恰当合理的呢?个人在教学方法方面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熟读,精思
古人有很多教学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

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通过诵读、熟读,不仅能够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和理解,能够积累知识,提高认识,培养情操。

且读和思的关系很密切。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文本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

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不得处,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

”即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熹也提出过“熟读精思”之法——“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乎于吾之心,然后有得”。

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体会的同时加以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当然,教师的范读也必不可少。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更读得朗朗上口。

(二)寻求规律,大胆取舍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即所谓的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文言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句子的翻译
在这一基础上文章的串讲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读懂文章才能理解文章。

我们现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大都采用“满堂灌”。

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做不仅让字词句的落实抹杀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也使得文言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教师讲得很吃力,学生却收效甚微。

再说考试考的文言文多数都是课外内容,不管老师把课文翻译得多详细,学生记得多熟,一旦面对陌生的文言篇章,学生仍然一片茫然,失分率依旧居高不下。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布置预习。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的注释充分的预习课文,大致了解一些文言常识和课文内容。

因为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课文中一些基础的简单的文言常识完全可以在课外掌握,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

然而我们现在的老师很少放心这一环节,什么都要亲历亲为,这样反而滋长学生的惰性。

其次,课堂上注意归纳文言字词的含义,寻找规律,提供方法。

字词是句子翻译的基本单位,包括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教师在教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古今异义词,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
数“古今异义词”外,其它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说,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一把金钥匙。

还可补充一些古今意义继承不变的词,如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

最后是重视句子的翻译。

在直译的原则下,有些句子必然出现不通顺或者不合语法现象的问题出现,这样很自然的就涉及到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总结归纳,这样的过程既形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他们去触类旁通。

当然,这一环节更多的是放手给学生,教师只须从旁点拨即可。

还要注意的是文章没有必要逐句讲解,选取典型即可。

当学生巩固了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相信即使面对完全陌生的文言文也可以从容不迫。

2.文言教学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文意的讲解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逐节讲解,这样的肢解分析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费时低效,很少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们不妨转换思维,大胆地进行取舍,抛开冗赘,抓取重点段落或重点句子甚至重点词语,以点带面,展开对课文的分析,进而把握全文。

比如在《史记》教学的时候,篇幅都比较长,我们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逐节分析,思维的转换就显得很重要。

在教授《滑稽列传》时,就可以围绕四句话展开分析: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天道恢恢,岂不大哉!以前三句话带动对相关故事的熟悉,从而认识相关人物的特征及他们的劝谏艺术,从最后一句总结中了
解作者的态度及“滑稽”的含义。

这样依然完成了教学目标。

变换思维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教师再适当地进行启发,从而“开其意”,“达其辞”,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当然,在课文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补充一些和文章相关的文史知识,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衣食住行等等,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避免课堂的沉闷枯燥,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甘棠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