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虚无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无主义
作为哲学意义,为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与其说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它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许多评论者认为达达主义、结构主义、朋克这些运动都是虚无主义性质的,虚无主义也被定义为某些时代的特征。如:布希亚称后现代性是虚无主义时代,有些基督教神学家和权威人士断言现代与后现代由于拒绝上帝而是虚无主义的。
基本简介
一种怀疑主义哲学,最初被提及是在雅可比与费希特的通信中,并通过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1862)中巴扎罗夫的形象而广泛传播。其原始的含义为:唯有我们感官可以感知的存在者才是现实的和存在的,此外一切皆为虚无。又被称作“实证主义”。虚无主义反对科学和传统的哲学体系以及现存的社会秩序。他们否认国家、教会或家庭的一切权威,虚无主义逐渐与政治恐怖结合在一起,最后退化为暴力哲学。
曾对虚无主义著书论述的著名哲学家有尼采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尼采将基督教称为虚无的宗教,因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2词源说明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ihil”,意为“什么都没有”。牛津英语字典认为它于1817年进入英语词汇AlainRay的Dictionnairehistoriquedelalanguefrançaise(1995年修订版)认为它在1787年进入法语词汇,nihiliste最早于1761年使用,不过那时指宗教意义上的异教徒。Ray同时认为1829年出如今俄语中的nigilizm是由于这个词对于现代语言的浸透。
拉丁语中的不定代词nihil由nihilum减缩而成。
3哲学中
“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一个再思考”,作者:刘森林,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文章认为,“虚无主义”有主要三个语境,四个含义:1.施特劳斯所谓特殊的德国现象,它认定现代文明在道德价值层面逐渐陷入“猪的城邦”;2.尼采所谓柏拉图主义,它一直把超感性世界认定为真实存在,同时把感性生成世界贬低为非真实的虚幻世界;3.认定现实世界是完全堕落和虚无的诺斯替主义;4.挣脱了柏拉图主义、历经新价值创造后最终仍否认一切(新创造的)存在之真实意义的彻底虚无主义,作为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论解释,构成第四种虚无主义。
虽然屠格涅夫使虚无主义这个词被大家所知道,它是由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FriedrichHeinrichJacobi,1743年-1819年)首先引入哲学领域。雅各比想用这个词展现出理性主义特色,特别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他认为所有的理性主义都可以减到虚无,这样我们应该试图去避免它,回归到某些信仰。
尼采晚期的作品主要是关于虚无主义的。权力意志的一卷由尼采1883年到1888年的笔记精选组成。他将之命名为“欧洲虚无主义”并认为这是19世纪的主要问题。尼采将虚无主义定义为使世界,特别是人类生存没有意义,目标,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
虽然后现代主义被一些人取笑为虚无主义,但就虚无主义者倾向于失败主义来说它并不符合上述虚无主义的公式。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试图去寻找庆祝他所探索的形形色色独特的人类关系的力量和原因。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由于都拒绝知识和真相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但怀疑论不必对道德概念的现实做出任何结论,他们也不用在没有可知事实的情况下讨论有关存在意义的问题。
4历史信息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的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其一个明显的代表就是中国全盘西化的造势者,通过对我国一些阶段性错误发展的分析,而想全面抹杀我们先辈的革命,抹杀我们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专家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是: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地理、气候、文化传统等环境性因素决定历史走向。个人在历史的“必然”潮流中,无可选择,也无可作为;即便在“可否作为”问题上凭着直觉得到肯定性答案,但却无法指出“如何作为”。这两个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标签。
5民族
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虚无主义一词系德文Nihilismus的意译﹐源出拉丁文nihil(虚无)。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F.H.雅各比在《给费希特的信》中首先使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F.尼采把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称之为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根本否认民族的存在﹐实质上是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见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一种。是强大民族的地主、资产阶级在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大民族的统治阶级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旗号,把本民族利益(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宣扬“本民族优越论”,实行民族利己主义。他们在国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压迫、剥削、歧视少数民族,谋求和维护民族特权,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隔阂、民族纠纷,镇压各少数民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在国外,推行民族扩张主义,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镇压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当然,不只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也可能存在这种思想。苏联在冷战时期对东欧诸国施行的措施便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
历史上一些封建专制国家的反动统治阶级矢口否认其他民族的存在。K.马克思曾嘲笑19世纪法国蒲鲁东主义者宣布“民族性为无稽之谈”﹑“一切民族特征和民族本身都是陈腐偏见”的论点。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认为民族和民族主权的概念已经过时﹐把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看作是“地方极权主义”﹐鼓吹“个性的自由”应当建立在超民族的﹑世界主义的基础之上﹐欺骗和诱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脱离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同帝国主义实行政治﹑经济“合作”。资产阶级还常常利用民族虚无主义来为压迫本国民族和侵略他国民族服务。
6文化
当我们要瞥向文化现象的时候,首先必须划定它的界限。文化一词在它的使用中具有多种意义。“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物质活动层面。文化作为人的现象,是人向人的不断生成过程。因此‘文化’就是‘人化’。如果将人化理解为一个现实的事实,那么它就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第二,精神活动层面。文化不能直接等同于人心理、情感和思想,而是它们的表现,因此文化指人们对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建构,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和制度的设立。第三,文字符号层面。因为文字符号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聚集,所以它是文化最集中的显现。于是人们毫不奇怪将学文化等同与学文字,把文化哲学也命名为符号哲学”。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的使用中,这三种文化的意义可以说是同时使用的。其中也许第二种语义的使用最为广泛,如人们熟知的联合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组织中的文化就是第二种语义的文化。
虽然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但它只是在当代世界成为了一个突出性的问题。为什么?人类漫长的历史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而不是精神活动的历史。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时候,人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身体,凭借自己的双手。只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才逐渐地不断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获得自由。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机械技术是人的身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