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我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较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平和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在世界园林艺术中享有盛名,我国园林被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认知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念

“园林”一词最早见于441—513年梁朝沈约所著《宋书》中的《雉子游原泽篇》:“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园林,在中国古籍中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庭园、山池、别业等。但其都有共同的特征,即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在造园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美学原则,追求“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刻意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讲究自然美、含蓄美。布局呈现生态型自由式,追求自由灵活;西方园林以几何、建筑为美学原则,园林要素按一定的几何规则设计组织,保持中轴对称布局,讲究人工美、图案美,强调理性和秩序。

2、在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园林为主体,建筑为园林服务;而西方园林是以建筑统领园林。

3、在植物配置上,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多种方式,以自然形孤植、散植为主;西方园林以整形对植、列植为主,花卉讲究图案。

4、在园林艺术构造上,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学等手段;西方园林借助雕塑、工艺美等。

5、在文化渊源上,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追求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受科学理念影响较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一)生成期

生成期是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漫长岁月,相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我国见于史籍的最早的园林是《诗经》中记载的殷末周初的“囿”,园林中主要的构筑物是“台”,用于放养和繁殖禽兽,专供帝王和奴隶主狩猎游乐。《孟子》中记载周文王在沣京以西修建“灵囿”,方七十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离宫别馆,弥山跨谷”,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到西汉时,武帝修复了秦时的上林苑,依方士神仙之说在苑中建造了太液池,池中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模拟东海的神仙境界。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模式形成。

这一时期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以直接利用自然山水为主,规模宏大,但园林造景处于萌芽阶段。园林建筑以大型的宫殿为主,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罗列在自然环境中,还缺乏因地制宜、随势造景艺术手法的应用,园林类型单一,处于比较原始、粗放的状态。

(二)发展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文人雅士治国平天下愿望的破灭,消极悲观情绪流行,导致归隐山林、寄情山水、行乐思想流行,于是在城郊、居舍周围营建山水园林,享受林泉山石之乐,私家园林逐渐兴起。私家园林规模虽小,但受山水诗文、山水绘画意境的影响,艺术造诣高超,开创和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

皇家园林的狩猎、通神、求仙功能减弱或仅具有象征意义,游赏功能逐渐突出。虽然仍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皇家气派的制约,但景观规划较为细致,到南北朝后期受到私家园林影响,造园艺术开始升华。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思想活跃,为宗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东汉时期,中国本土的道教及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由于统治者的扶持,大为流行。寺院建筑大为发展,寺观园林应运而生,成为新的园林类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过渡阶段,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造园活动,由模仿自然山水发展到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并列发展的基础。

(三)成熟期

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为造园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山水诗、山水画的盛行给造园构思和技巧以有益启迪,写意性山水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皇家园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园林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也表现出“皇家气派”:层次严整,在统一中求变化,展现恢弘气魄和灿烂光彩。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官。华清宫是唐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借骊山之势营造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皇家气势。

私家园林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艺术处理,并且诗文、绘画、园林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艺术性较前一阶段有所升华。这一阶段造园之风更盛,名园别墅很多,例如王维建于蓝田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都是在自然风景中选地而建、借四周景色稍作加工而成,是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佛教、道教在唐代普遍兴盛,寺观园林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道观园林“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寺庙园林“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园林艺术境界空灵、淡远,但又具有明净、流动和静谧的气韵。

(四)高潮期

宋代文化艺术颇为繁荣,在园林艺术追求上,不求形似,而着眼于写意传神,全面表现出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征,成为后世的典范,在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预示着鼎盛期的到来。

皇家园林在两宋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这反映出两宋政治和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明与宽容。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有琼林苑、玉津园、宜春苑、含芳园、寿山艮岳等。南宋在临安的西湖及近郊一带,园林数以百计,在绿阴丛中到处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展示出“古今难画亦难诗”的园林艺术佳景,最富诗情画意的“西湖十景”从南宋流传至今。

宋代重文,重视绘画艺术,诗画艺术影响私家园林的总体规划和艺术创作,具有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点。两宋佛教禅宗兴盛,禅宗与儒道结合,寺观园林更多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五)鼎盛期

明清时代的皇家园林在总体布局、园林建筑选址等方面,吸取历代之精华,兼收南北之所长,多与离宫相结合,规模巨大,景点丰富,建筑宏伟,色彩丰富,把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一个登峰造极的阶段。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静宜园、清漪园、畅春园、静明园等构成皇家园林区,承德避暑山庄等行宫园林众多。

明清时代,城市开始大量营造富有山林趣味的私家园林,形成“城市山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立的局面。江南苏州、杭州、南京以及岭南等地,私家园林数以千计,艺术造诣最高。

明清时期造园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系统的造园著作是明末计成所写的《园冶》一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设计、树木花卉合理配置等许多具体的艺术处理手法和制作技术。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一)按照归属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又名苑围、宫苑,为皇家所建,是供帝王居住、活动和享乐的园林。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景山、故宫御花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纳历代艺术之精华,收天下南北之美景于一体,成为时代造园的顶级之作。主要特点有:

(1)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皇家园林占地规模浩大,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2)建筑多样,庄重华贵。皇家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宏伟高大,敦实厚重,功能齐全,富丽堂皇。建筑物色彩以红、黄为主,富丽、浓重。建筑厚重有余,空灵委婉不足。

(3)构图严谨,立意鲜明。皇家园林空间布局复杂、严整,分区明确园中建宫,园中设园,构成庞大的综合性园林体系。

2、私家园林

这主要是指王公贵族、官吏富商、文人学士,在府宅附近辟地建造供自家居住和享用的园林,是私家园林的主要类型。私家园林分布以江南之地为多,尤其苏州、扬州、无锡一带更为集中。北方地区如北京的王府花园、山东曲阜孔府的后花园等。

私家地域范围较小,且大多建于城市,功能上居住、休憩、游赏合一。环境的限制使其在环境气氛的创造和处理上,更注重对自然风光的追求,注重构图,突出主题,建筑点缀,山水为主,意境淡雅,诗情画意浓厚,对造园者的艺术造诣和技巧相对要求更高。

(1)自然质朴,隐逸超尘。私家园林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想不自由,生活态度自由,在生活中努力开拓空间,将腹中万卷图书、一腔诗情画意浓缩为衣食住行,其所建园林多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的写意山水为主体,将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提炼为诗情画意的境界,营造出“小中见大”和空灵玄远的精神空间。

(2)小巧玲珑,秀丽典雅。私家园林规模较小,例如拙政园占地62亩,不到承德避暑山庄的1%。建筑体量较小,玲珑雅致,布局灵活,营造精巧,讲究细部处理和内部陈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