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情况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f16b3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1.png)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根据最近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为38.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然而,这个高储蓄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影响因素呢?本文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收入水平影响着储蓄率首先,人们的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
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在储蓄上的余地就越大。
因为收入有保障才会有更大的机会去进行储蓄,而不会被其他紧急的事情所影响,例如生病、事故等等。
此外,有更多的收入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理财机遇,使人们更愿意去储蓄和投资。
同时,收入水平也与社会阶层紧密相关,属于高社会阶层的人们有更多信仰的投资机会、更加了解风险等等,因此储蓄率也会随之而上升。
二、房贷支出影响下的储蓄率其次,房贷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现在不少城市的房价已经十分昂贵,不少拥有一套房子的人们都需要还房贷。
这种支出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庞大的,因此他们的储蓄率自然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购房之后,有不少人选择了把存款投入到房屋的装修等方面,也会带来大量的支出,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储蓄行为。
三、教育支出也会影响储蓄率教育支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必然的消费,这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支出,而且是一项长周期的支出。
在城市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很多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从小开始学习各种课程的机构,弥补公立学校的不足。
这种教育支出也会对家庭预算产生很大的消费压力,影响金融储蓄的大小。
四、人们的支出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储蓄行为中,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习惯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些支出是影响储蓄率的一大因素。
过多的购物和撞衫,不惜花大量的钱去维护生活质量,也让许多人在储蓄上面的余地变得极小。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这也是造成储蓄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一些特定社会群体中,比如内向群体和一些爱好文化娱乐等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虽然较少,但是储蓄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储蓄率也普遍较高。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分析报告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69e11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6d.png)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分析报告居民储蓄存款说到底是一种金融行为,反映着居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习惯。
从宏观层面看,储蓄存款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居民储蓄存款意义、储蓄存款总体情况、储蓄存款行为的影响因素、未来趋势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居民储蓄存款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储蓄存款对居民个人和国家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储蓄存款可以保障个人的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同时具备投资和创业的能力;对于国家经济而言,储蓄存款可以为金融供给提供有力支撑,帮助经济稳定增长和资金融通。
从储蓄存款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89.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8.7%。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更快,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45.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2%。
这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财务状况。
收入水平高的个人和家庭往往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存款。
其次是利率水平。
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可以刺激居民进行储蓄,相反,较低的利率则可能导致居民选择其他投资方式。
此外,金融稳定性和信用环境也会对居民储蓄存款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金融稳定和信用环境可以增强居民对储蓄存款的信心。
最后,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拥有金融知识和意识的居民更容易形成长期的储蓄存款习惯。
未来,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倾向于更多关注享受当下而非长期储蓄存款。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可能会提供新的投资选择,吸引部分资金从储蓄存款流向其他金融产品。
再者,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居民可能需要更多的储蓄存款来应对养老和医疗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和趋势,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居民储蓄存款行为。
首先,提高利率水平,让储蓄存款具有更高的回报率,增加居民进行储蓄存款的动力。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78de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e.png)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1. 引言储蓄是个人和家庭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个国家来说,居民的储蓄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在近几年的增长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均呈现增长的态势。
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略高于农村居民。
这一趋势部分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渐缩小。
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明显高于居民收入增速,这意味着居民储蓄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居民债务相对稳定,债务负担较轻,也为居民储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因素3.1 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收入水平可以提供更多的储蓄资金,从而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也为储蓄存款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3.2 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有着直接影响。
当经济增长稳定、通胀率低和就业水平较高时,居民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储蓄起来。
而当经济不景气、通胀率高和就业市场不稳定时,居民可能更倾向于消费而非储蓄。
3.3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对居民储蓄存款起着重要作用。
较高的利率能够提高储蓄存款的吸引力,鼓励居民进行储蓄。
而较低的利率可能会降低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
3.4 政策导向政策导向也是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居民进行储蓄,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储蓄奖励政策等。
4. 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展望展望未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有望继续稳步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资金将继续增加。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居民对养老金的需求也将推动储蓄存款的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情况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255d1155270722192ef722.png)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作者黄礼康学籍批次1003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深圳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李雪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
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目录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 (1)(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1)(二)储蓄率的成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1)二、我国居民现阶段储蓄状况 (2)(一)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 (4)(二)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 (4)三、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4)(一)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4)(二)缩小城乡差距、降低不确定性 (4)(三)改革二元社会经济体制 (5)(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 (5)(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优化完善市场 (5)(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走出去 (5)四、居民储蓄结构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6)(一)注重对实物资产累积的研究 (6)(二)推进股票市场的规范建设,大力发展国债流通市场 (6)(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6)(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消费转型,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6)(五)全方位大力刺激消费潜力,避免“高收入停滞” (7)五、结论与对策 (7)(一)根据全文得出的分析结论 (7)(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7)参考文献 (9)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aba85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2.png)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居民储蓄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储蓄水平较低,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原因及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有数据显示,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之间并不呈正相关关系,部分居民储蓄水平较低。
对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居民收入水平对储蓄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储蓄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的文章。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程度,深入了解居民储蓄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研究储蓄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居民增加储蓄意识,提高储蓄率,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值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借助实证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更科学的理财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财务目标和实现财务自由。
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启示。
1.3 研究意义储蓄是居民金融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安全,也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可以帮助了解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储蓄倾向,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居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率、财务知识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以及税收政策等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和合理储蓄。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还可以对金融机构提供指导。
了解不同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更合适的储蓄产品,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2fd05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a.png)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储蓄也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储蓄对于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个人应对意外事件,实现个人投资,提高家庭安全感等。
而从宏观角度来看,储蓄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了解当前储蓄现状,指导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居民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讲,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水平会相应提高。
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家庭有更多的余钱可以用于储蓄。
一般来说,低收入家庭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可能面临更多的消费压力,因此储蓄水平相对较低;而高收入家庭可能有更多的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和储蓄。
收入水平的不平等也会导致储蓄水平的差异。
通过实证分析收入水平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居民储蓄行为。
二、教育水平和职业教育水平和职业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更有可能进行储蓄。
相比之下,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可能只能从事低技能劳动,收入较低,难以进行储蓄。
职业类型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金融、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可能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更有可能进行投资储蓄。
通过实证分析教育水平和职业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人的职业选择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三、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
有一项研究显示,有孩子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进行长期储蓄,以应对孩子的教育、养老等需求。
而无子女家庭则可能更倾向于进行短期储蓄,以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
单身、双职工等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家庭结构对储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在储蓄方面的行为特点,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四、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对居民储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储蓄与消费情况汇报
![储蓄与消费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ed761ba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c.png)
储蓄与消费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与消费情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对我国储蓄与消费情况进行汇报和分析。
首先,从储蓄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储蓄水平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安全和发展需求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储蓄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储蓄政策,鼓励居民进行储蓄。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逐年提高,这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消费情况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消费品质和品味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高品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汽车、家电、旅游等领域,消费水平明显提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消费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都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向着多元化、高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再者,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重视。
储蓄和消费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储蓄习惯可以为未来的消费提供保障,而合理的消费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加强储蓄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消费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加强储蓄与消费情况的监测和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储蓄与消费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综上所述,我国的储蓄与消费情况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储蓄意识不断增强,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加强监测和研究,推动储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8add63a10661ed9ad51f395.png)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一、我国居民储蓄的意义及现状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
现阶段,我国的储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表1可看出,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09年的2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
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
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有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势头。
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到了2009年,我国储蓄占全球储蓄率的28%,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明显过高,但是我国居民的人均储蓄并不算高。
首先,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以2002年为例,截至到200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储蓄6766元,与1978 年的人均21.9 元相比,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27%。
这一数字远远高于2002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476元,但是低于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 元。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变化分析及趋势预测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变化分析及趋势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13ef6ae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a.png)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变化分析及趋势预测,不少于1000字储蓄存款是指个人或家庭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储所得的货币或财产。
储蓄存款是一种常见的金融行为,不仅能够保障个人的财富安全,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变化和趋势预测。
一、储蓄存款余额的变化1.总体趋势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快速增长,到199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之后保持平稳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19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6.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
2.储蓄存款组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由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储蓄存款等组成。
根据数据分析,2019年底活期存款余额为19.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定期存款余额为42.62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其他储蓄存款余额为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3.地区差异我国储蓄存款余额的地区差异是很明显的,在东部地区,储蓄存款余额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低。
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北京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前五位的省份。
2019年底,广东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51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1.2%。
二、储蓄存款余额变化的原因1.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收入水平提高会激励人们增加储蓄存款。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也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是影响储蓄存款余额的重要因素。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家庭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储蓄存款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3.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也很大。
当经济环境不稳定时,人们往往会增加储蓄存款以减小风险,这也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的原因。
三、储蓄存款余额的趋势预测1.从长期趋势看从长远来看,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21943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b.png)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摘要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首先,介绍了居民储蓄存款的概念,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总体变化趋势,并从人口结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解释了背后的原因。
最后,探讨了居民储蓄存款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引言居民储蓄存款是指居民将其闲置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储蓄存款作为居民个人财富的一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并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情况,对掌握我国经济的发展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2. 居民储蓄存款的总体变化趋势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总体变化趋势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储蓄存款增速在近年来有所放缓,这与经济发展的一些特点有关。
2.1 人口结构的影响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人转入退休阶段,进一步加大了储蓄需求。
而相对较少的年轻人口则在家庭成立、教育和购房等方面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储蓄能力。
2.2 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高收入水平使得居民有更多的储蓄能力,并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存入银行。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市场也进一步完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储蓄和投资渠道。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
2.3 收入分配的影响收入分配不均导致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差异。
高收入人群往往有更多的闲置资金可供储蓄,而低收入人群则更多地用于日常消费,无法有太多的资金存入银行。
因此,不均衡的收入分配对居民储蓄存款的总体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居民储蓄存款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居民储蓄存款可以为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016a5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b.png)
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长期以来,居民储蓄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本报告将对中国居民储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趋势。
储蓄水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居民储蓄总额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居民的储蓄额超过70万元。
这一数字较近年来持续增长,展现出中国居民储蓄水平的稳定上升趋势。
储蓄方式中国居民储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基金、房地产等。
其中,银行存款一直是最主要的储蓄方式,几乎占据了居民储蓄总额的60%以上。
相比之下,居民对于金融市场的参与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对风险的担忧和对金融知识的缺乏。
储蓄动因中国居民储蓄动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未来不确定性中国居民普遍认识到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如职业不稳定、医疗费用、养老需求等,因此通过储蓄规避风险,保障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2.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尽管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近年来得到了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不足。
储蓄成为居民的主要退休养老和应急救助手段。
3. 教育和医疗投资中国居民普遍注重教育和医疗投资,对于孩子的未来教育、自身的健康状况非常关注,因此会提前进行储蓄以满足这些需求。
4. 资产配置需求在储蓄方式方面,房地产被中国居民普遍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资产配置方式。
居民倾向于通过购买房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出现了房地产购房储蓄的现象。
储蓄趋势未来中国居民储蓄的趋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 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这将对居民收入和储蓄水平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长可能减缓,居民储蓄率可能出现下降。
2. 金融市场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加大,居民对于金融投资的认识和参与度可能会提高。
居民可能会更加关注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对储蓄方式进行多元化配置。
3.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将进一步完善,居民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信心可能会增强。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8eb2b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e.png)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储蓄是中国居民普遍采取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中国居民储蓄率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本文通过对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经济收入水平、风险意识、资本市场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
分析结果表明,储蓄率的高低与多个因素相互作用,不仅仅是个人性格和习惯所决定,也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安排所影响。
一、引言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以来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储蓄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储蓄率高的同时,国内消费需求相对较低,对国内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并为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参考意见。
二、经济收入水平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数人口属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国家,由于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居民获得收入后更倾向于储蓄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未来需求。
此外,中国居民普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较高,因此增加储蓄以应对不确定性成为一种习惯。
三、风险意识中国居民对风险的敏感性较高,这也是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许多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他们更倾向于把资金储蓄在银行中,以避免风险损失。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完善,很多居民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应对风险,这进一步促使他们增加储蓄。
四、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出现过较多的股市、楼市泡沫等,这增加了人们对于储蓄的依赖。
相比于放入风险较高的资本市场,居民更倾向于把资金保留在相对安全的银行存款中。
由于投资渠道相对有限,能够吸引居民资金的投资机会较少,进而增加了居民储蓄的需求。
五、社会保障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医疗、养老等方面。
缺乏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使得许多居民不得不依靠个人储蓄来支付突发的医疗费用和后续的养老生活费用。
为了保障日后的生活安全与稳定,很多中国居民习惯性地增加储蓄。
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70b6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c.png)
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逐渐凸显,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家庭储蓄率是一个国家居民财富积累的重要指标,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分析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和社会稳定。
首先,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家庭储蓄率相对较高。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居民的收入也普遍增加,因此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储蓄。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
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因此他们往往没有太多的闲置资金用于储蓄。
其次,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还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收入水平是决定家庭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则限制了农村居民储蓄率的提高。
其次,家庭支出水平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相应地,他们的储蓄水平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可以留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
再次,金融机构的发展与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也会影响储蓄率。
城市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更加发达,金融服务相对更完善,因此城市居民更容易选择储蓄和投资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家庭储蓄率。
而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农民在储蓄和投资方面面临更多的障碍,导致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
最后,为了提高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致力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储蓄能力。
另一方面,应该推进金融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覆盖率,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便利的储蓄和投资渠道。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40144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7.png)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一、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概述二、政策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三、收入水平和家庭支出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四、金融产品创新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五、未来趋势与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政策环境、收入水平和家庭支出、金融产品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概述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特别是2000年后,居民储蓄存款迅速攀升,达到了高峰。
然而,从2010年开始,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开始下降,为何会出现这一变化?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来解读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二、政策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政策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我国的经济主要是通过投资来实现增长,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来吸引居民的储蓄,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
然而,近年来,国家开始加强居民消费的引导,以促进经济发展,这也影响了居民储蓄的变化。
在2015年,央行开始放开储蓄利率管制,将居民储蓄利率与市场利率相挂钩。
此举一方面加大了居民储蓄的风险,另一方面却也为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如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投资,加速了居民储蓄转型的进程。
三、收入水平和家庭支出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还与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支出水平息息相关。
通常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储蓄存款率越高;相反,收入水平越低,消费支出越高,储蓄存款率越低。
在过去,由于我国的收入差距较大,所以居民储蓄存款率相对较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家庭储蓄存款的减少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些压力。
四、金融产品创新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速,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这对居民储蓄的转移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为吸引更多客户,也推出了更为丰富的储蓄产品。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0f0d5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2.png)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摘要】中国居民高储蓄额的成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居民难以消费。
其次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只能依靠储蓄来抵御风险。
教育投资需求大,家长愿意储蓄以供子女教育。
房地产投资意愿强烈,居民为购房而储蓄。
传统文化也对储蓄率造成影响。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提醒我们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消费升级。
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收入水平、鼓励多元化投资等。
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居民储蓄率有望逐渐下降,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教育投资、房地产投资、传统文化、储蓄率、政策建议、发展趋势、成因分析1. 引言1.1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中国是一个储蓄率较高的国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
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攒钱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居民更倾向于通过积累储蓄来应对不确定的风险。
中国的教育投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家庭都希望通过储蓄来支持子女的教育。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也导致了居民对房地产的投资意愿较强,进而增加了储蓄额。
传统文化对中国居民的储蓄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储蓄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收入水平低、缺乏社会保障、教育需求、房地产投资和传统文化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居民储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2. 正文2.1 收入水平较低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之一是收入水平较低。
在中国,很多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和一些低收入群体。
由于收入较低,居民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因此会选择将更多的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827f3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6.png)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稳定和个人家庭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
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
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宏观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政策因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去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稳增长”政策,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居民储蓄以支持国家的投资和建设。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金融政策,例如适时地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2.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和储蓄意愿也相应增强。
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储蓄率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
3.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居民储蓄率。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储蓄来解决养老、医疗等问题。
而一旦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完善,人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应下降。
二、微观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收入水平个人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主要微观因素之一。
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储蓄率往往也越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可以储蓄。
相反,收入较低的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不能够有足够的余钱进行储蓄,因此其储蓄率相对较低。
2.消费观念个人家庭的消费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其储蓄率。
在传统的理念下,人们更倾向于实现“节约致富”,把更多的钱财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在现代社会,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人们更倾向于享受当下的生活,愿意通过消费来提高生活水平。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会直接导致个人家庭的储蓄率的变化。
3.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对储蓄率也有较大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d8f6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e.png)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储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关系到居民的经济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居民储蓄率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高低,以及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探讨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希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长期稳居世界前列。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3%,而且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
这说明我国居民有强烈的储蓄意愿,愿意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高储蓄率的背后,既有我国传统的储蓄理念,也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未健全的现实问题。
我国利率水平相对较高,也是促使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一些文化、风俗也对我国居民储蓄率产生了影响,比如孝顺父母的传统习俗和未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考虑。
二、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居民的储蓄率就越高。
因为收入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有剩余资金用于储蓄,而收入水平低的人则更需将收入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无法有太多的剩余资金进行储蓄。
2. 家庭偏好家庭偏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都有储蓄的习惯。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许多家庭都有“积蓄为财”的观念,因此愿意把家庭剩余的资金进行储蓄。
3. 政府政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调整银行存款利率、税收政策等途径,政府可以引导居民的储蓄行为。
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居民的养老压力相对较小,也会减少居民的储蓄意愿。
4.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有更高的收入,更能够理性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因此更有可能有较高的储蓄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作者黄礼康学籍批次1003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深圳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李雪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
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目录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 (1)(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1)(二)储蓄率的成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1)二、我国居民现阶段储蓄状况 (2)(一)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 (4)(二)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 (4)三、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4)(一)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4)(二)缩小城乡差距、降低不确定性 (4)(三)改革二元社会经济体制 (5)(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 (5)(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优化完善市场 (5)(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走出去 (5)四、居民储蓄结构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6)(一)注重对实物资产累积的研究 (6)(二)推进股票市场的规范建设,大力发展国债流通市场 (6)(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6)(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消费转型,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6)(五)全方位大力刺激消费潜力,避免“高收入停滞” (7)五、结论与对策 (7)(一)根据全文得出的分析结论 (7)(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7)参考文献 (9)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此时储蓄是居民(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
狭义的讲,储蓄是指居民储蓄,也就是指居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而不包含政府储蓄。
居民储蓄也有广义的概念,通常包括居民的储蓄存款、证券投资、保险及外汇等金融类资产的持有。
从储蓄的概念中,我们可得出储蓄率是储蓄占收入的比率。
不同的研究目的的储蓄率含义不同,研究居民储蓄行为多采用居民储蓄与居民收入比,而储蓄率的部门分析则多采用居民储蓄总量与GDP之比。
(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储蓄率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而决定储蓄率的因素有:1.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的上升。
因此,降低城镇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措施都是提高居民消费、降低储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2.与户主年龄对储蓄率的影响相对应,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产生以上影响的内在机理在于不同年龄人口所对应的教育、医疗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医疗体制下,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储蓄和消费行为;(二)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1.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统称非税支付)以后的余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2.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收入即人对于自己将来的可收入的一种设想,能够支撑起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从而满足在各方面得到可支配状态。
3.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即是1)利率提高,人们就会把钱存进银行,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从而降低通胀;2)利率提高,人们可以得到更多利息,也即意味着政府投入到流通中的货币增多,会增加通货膨胀。
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
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4.其他相关因素实际存款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较多,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的分流作用明显;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趋于活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房地产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投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
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
[6]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
二、我国居民现阶段储蓄及储蓄率状况近几年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之中,而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高储蓄率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
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有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
高储蓄率导致的高投资率,也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出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4]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来扭转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主要原因主要有:1.社会保障感缺乏个人财富增长的同时,消费却不升反降,除了消费信心不足或投资渠道匮乏的因素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在于社会保障感的缺乏。
社会保障感的缺乏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的消费会增多,从而抑制当期消费。
即形成所谓的“预防性储蓄”。
2.投资渠道不足除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等因素外,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
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在利息率极低,甚至是负利率的条件下,亦是如此。
[5]3.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储蓄意愿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
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考虑居住、教育、养老、医疗等各项支出,因而具有较强的储蓄动机。
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恰好是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4.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
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成像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5.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
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
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
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
6.利率的影响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
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
在金融产品部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
7.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诱导居民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
8. 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导致居民具有高储蓄倾向9. 人口负担轻,因此经济剩余比例大基本原因有:1.被动储蓄,百姓要攒钱买房子,供孩子上学,养老医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钱,而国家在这方面的保障还很不够. 虽然人民收入在增长,但是都在攒钱.内需严重不足;2.国家政策有保持高储蓄率的倾向;3.高税率的影响;4.缺乏有效供给,人民需要的东西造的少了,不需要的东西造出来没人要;5.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工具种类少;6.很多企业缺乏诚信,银行不敢贷款给他们,以至于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管制措施,中小企业想贷款却得不到,银行资产负债严重失调,资金供需状况严重畸形化。
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储蓄是社会主义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
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是社会主义银行信贷资金的三个重要来源。
通过居民的储蓄,银行把大量闲散的货币资金聚集起来,再把这些资金贷放给各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使其在社会主义生产和经营中发挥作用。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储蓄是社会主义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增加社会主义积累又是加快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的物质保证。
居民储蓄的实质是推迟消费,将消费转化为投资。
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是高储蓄率,高储蓄额,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为推进储蓄转变为其他金融资产创造了条件。
但是总体而言,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在以上这些投资品种中,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较好的产品并不多。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高。
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利率,金融环境等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
(一)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1. 我国居民收入,消费及储蓄情况:目前,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量也不断的增加,居民储蓄意愿继续增高,但是居民储蓄动机有所变化2. 我国居民的储蓄心理:中国人储蓄意愿最强,今日人们都在渴求进入家庭生活现代化的时代,力争小康水平的早日到来,生活目标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3. 我国国家经济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其次,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二)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我国居民的储蓄愿望强烈,但消费和投资数量增长相对迟缓或滞后,内需严重不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