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5a7e6bb65727a5e9856a61be.png)
遥感图像解译与我们日常的观察习惯有三点 不同:
遥感图像通常为顶视,不同于平日里的透视;
一、目标地物的特征
色
色调 颜色
反映了影像的物理性质,是地物电磁波能量的记录。
阴影 地物三维空间特征在遥感影像色调上的反映。
大小 形状 形 纹理结构 是色调、颜色的空间排列,反映了影像的
几何性质和空间关系 图形格式 影像的图形结构特征
位 空间位置 相关布局(组合)
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又称为“图像解译要素”,指那些 能帮助辨认某一目标物及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遥感系统知识是基本:解译者必须了解每张图像 是怎样生成的;不同遥感器是如何描述景观特征 的,它采用了何种电磁波谱段,具有多大的分辨 率,用什么方式记录图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 响图像,怎样从影像中得到有用信息等。
专业知识:需要熟悉所解译的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 包括对地物成因联系、空间分布规律、时相变化以及地 物与其它环境要素间的联系等知识。此外,由于图像记 录的是多种信息的综合,且往往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被植 被、图像所覆盖,因而还需了解植物、土壤等相关知识, 并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解译人员必须具 备应用学科之间较综合的知识。
大小 色调 色彩 阴影
标 间接解译标志:凡是通过与某地物有内在联系的一 地貌
志 些现象在影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间接判断目标物 水系
及其性质的标志。
植被
人类活动痕迹
划分是相对的。比如:植物的影像特征对植被是直 接解译标志,而对岩性解译而言,则成为间接解译标志。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510199a358f5f61fb636664a.png)
2、航空像片的种类
可见光黑白像片; 黑白红外像片 彩色像片 彩红外像片 多波段摄影像片
?为什么彩红外像片 比彩色像片应用更广
泛。
以彩红外像片居多。判读时应根据不同类型像片 的成像特点,结合地物光谱进行判读。
3、主要判读标志
形状; 大小; 色调/颜色; 阴影; 组合图案/纹理结构。
4、主要地类判读
(2)对比分析法
多波段图像对比—某波段灰度相近,而另一波段灰度差别较大的物体 多时相图像对比—主要用于物体的变化情况监测; 多解译标志对比—一个或几个解译标志相近,通过多个解译标志对比进 行解译
(3)综合推理法
综合考虑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 标地物的方法。
如:铁道延伸至大山脚下突然中断,可推断出隧道的存在。 p由植被类型可推断出土壤的类型 热带雨林——砖红壤性红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或黄壤 森林草原植被——黑钙土 荒漠草原——灰钙土
多个目标地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 如学校教室与操场、水田与沟渠、货运码头和货物存
储堆放区等。
2 、目标解译的认知过程
(1)遥感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图像上存在颜色差异或色调差异,并且 这种差异能为判读者所感受.
遥感图像上颜色差异或者色调的差异达到一定程 度时,目标地物就容易与背景产生对比,形成形 状和纹埋等特征
一般应先建立目视解译标志,然后根据解译标志进行解译
§ 5.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1、 目视解译标志
目标地物的影像特征(1)色 (2)形 (3)位 解译标志: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各种影像特征。
常用的译标志有: 色调/颜色; 形状; 纹理; 图型; 位置; 阴影; 大小; 相关布局。
遥感导论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导论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f487292f482fb4daa58d4bec.png)
41
遥感原理
热红外图像解译—城区昼夜变化
白天
黎明前
42
遥感原理
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1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在潮汐息流期间,热流受潮汐的影响很小, 在江中自由扩散,影响范围较大
43Βιβλιοθήκη 遥感原理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2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热流在江中的扩散方向反映涨潮方向
25
遥感原理
直接判读标志
形状:人造地物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清晰的边界,自然地物具有 不规则的外形和规则的边界。 大小:不知道比例尺时,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已知比例 尺,可直接算出地物的实际大小和分布规模。 阴影:本影:是地物未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有 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落影:是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 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 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谱在像片上的表现。在黑白像片上,据地 物间色调的相对差异区分地物。 在彩色像片上据地物不同颜色的 差异或色彩深浅的差异来识别地物。 纹理: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 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可揭 示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 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型结构。揭示了不同地 物间的内在联系。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26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
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山区后平 原、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先 宏观后微观、先图形后线形
22
遥感原理
一.
二. 三. 四.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遥感扫描影象的判读 微波影象的判读 目视解译方法与基本步骤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4c80ab629b6648d7c1c74652.png)
①居住区:影像特征为房屋密度较大,一般无附属 建筑。利用航片进行立体观察时,可以分出房屋 的高低。还可以从相片上区分出新、旧城区。一 般旧城建筑密度高,主要是低矮的旧房屋,街道 狭小且不规则,还有小巷。新城区一般为整齐排 列的中高层建筑,房屋密度稍低,房屋间有一定 的绿地和空地,街道宽而平直。
黑白航空相片上部分地物的判读——城市
(3)热红外像片的解译
A.热红外像片成像原理:在3.5-5.5微米和8- 14微米的热红外区间上,有两个重要的大气 窗口,遥感器可以透过大气窗口探测地物表 面发射的电磁波信息。其成像原理不同于可 见光和近红外。
热红外像片记录了地物发射热红外的强度。地 物本身具有热辐射特性,各种地物热辐射强 度不同,在像片上具有不同的色调和形状构 像,这是识别热红外像片地物类型的重要标 志。
黑白航空相片上部分地物的判读
A.水体判读——湖泊和海域 湖泊在相片上一般表现为均匀的深色调,其 湖岸线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轮廓较为明 显。
海岸附近的浅海海域,一般为暗灰色调,由 于海浪影响,色调一般不太均匀。陆地的色 调一般较浅,因此,海、陆之间的界线在相 片上一般很明显,比较容易区分。
黑白航空相片上部分地物的判读 B.植被判读 (1)针叶林:深灰色调,树冠是不规则的锯齿状或 锥形。 (2)阔叶林:夏季树冠形状为圆形,向阳部分色调 浅;冬季树冠为不规则圆网状。
第4、5颗地球卫星搭载的多光谱扫描仪,获 取4个波段扫描影像后重新被命名为1、2、 3、4波段。
TM图像 TM影像为专题绘图仪(Thematic Mapper) 获取的图像。从Landsat-4起,发射的卫星 上加装了TM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其在光 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地面分辨率等方面 都比MSS图像有较大的改进。 光谱分辨率:增加到了7个波段,增加了蓝色波 段、短红外波段、热红外波段 辐射分辨率:双向扫描
遥感导论电子课件.pptx
![遥感导论电子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ca028b2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8.png)
阴影
阴影:不同遥感影像中的阴影解译是不同的。可见光遥感:指影像上目标物,因阻挡阳光直射而出现的影子。分为本影和落影(P147)。阴影可使地物有立体感,有利于地貌的判读。根据阴影的形状、长度可判断地物的类型和量算其高度。热红外图像:阴影是由于温度差异所形成的。分为冷阴影和热阴影。(见P152)侧视雷达:微波影像上无回波区。主要由于地形起伏造成。(P167)
1.黑白全色和红外像片解译
反射率高(低)
色调白(黑)
2.彩色和彩红外像片解译:
真彩色像片
地物的天然色彩
基本反映
①认真了解红外彩色片感光材料的特性和成像原理;②熟悉各种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反射光谱特性;③建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与红外彩色片中地物假彩色的对应关系;④建立彩红外像片其它判读标志;⑤遵循遥感解译步骤与方法对彩红外像片进行解译。
目视解译的生理基础
目视解译的心理基础
人类心理特点在遥感图像解译中也存在着影响,这些特点包括:1.遥感图像解译过程中,在同一时刻中只有一种地物是目标地物,图像的其余部分则是作为目标地物的背景出现,此时人类注意力集中在目标地物上。2.目标地物识别时,目视者过去的经验与知识结构对目标物体的确认具有导向作用。因此,遥感图像上同一个目标地物,不同的解译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3.心理惯性对目标地物的识别具有一定影响。在观察目标地物的图形结构时,空间分布比较接近的物体,图形要素容易构成一个整体。4.观察的时效性。实验证明,遥感图像辨识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内,目视者先区分目标地物和背景,然后辨认目标的细节,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图像知觉,为了正确地辨认图像中的目标地物,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返回
5.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1.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2.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3.微波影像的判读4.立体观察5.目视解译方法6.目视解译基本程序与步骤
遥感技术与应用原理-第5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技术与应用原理-第5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90cfce5516fc700aba68fc48.png)
成像过程
成像方式、探测波段 投影方式、时空因素
目视解译
增强处理、信息提取 逻辑推理、对比分析
遥感图象
大小形状、色调灰阶 畸变失真、成图比例
地表景观
空间结构、时间特点 化学组分、物理属性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解译标志
遥感图像上那些能够作为识别、分 析、判断景观地物的影象识别特征
直接解译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
• 色调/颜色: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 阶(彩色),最重要、最直观的解译标志。
• 阴影: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有时需去除地形起伏引起的部分阴影
• 形状: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需要根据 影象比例尺和分辨率具体分析,注意畸变(雷达、
航片边缘)
大小: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小的相 似记录。根据比例尺在影象上量算.指地物形状,面 积或体积在影像上的尺寸。对于形状相似而难于判 别的两种物体,可以根据大小标志加以区别,如在 航片上判别单轨与双轨铁路。
先易后难是指易识别的地物先确认, 然后根据客观规 律和影像特征不断地进行解译实践, 逐渐积累解译经 验, 取得解译标志,克服各种解译困难的过程。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
“先山区后平原 , 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 , 先宏观后微观, 先图形后线形”等步骤亦属先易后 难的组成部分。
例如, 由于山区基岩裸露, 影像清晰 , 而平原地区平 坦, 影像较为模糊 , 所以前者容易辨识, 后者就比较 困难,况且山区与平原在构造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牵 连,因此,一方面在解译上可以借鉴, 另一方面又可 用“延续性分析”不断扩展。至于圆形构造、线形 构造 , 在一般情况下, 两者都易于发现。
直接解译标志
• 色调(Tone) • 颜色(Color) • 阴影(Shadow) • 纹理(Texture) • 形状(Shape) • 大小(Size) • 位置(Site) • 图型(样式)(Pattern) • 布局(Association)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课件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76189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f.png)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具有直观、快 速、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主观 性、精度不稳定等局限性。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重要性
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提取
0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决
策提供有力支持。
弥补遥感自动解译的不足
02
遥感自动解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视解译可以弥补其不足,
提高解译精度。
02 0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问 题。
应用领域的拓展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技术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环境监测、 城市规划等领域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延伸,为技术的推广 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水体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要点一
总结词
水体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可以提取水域范围、水质状况、水 生生物分布等信息,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水体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遥感技术在水资源领域应用的重 要手段之一。通过目视解译,可以提取水域范围、水质状 况、水生生物分布等信息,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 支持。在解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水体的光谱特征和空间结 构特征,以便更准确地提取信息。同时,还需要注意不同 水体之间的差异和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
在应急响应和灾害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03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在应急响应和灾害监测中能够快速识别灾害
区域和受灾情况,为救援工作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应用领域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能够识别和区分不 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如森 林、草地、城市等。
实验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实验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097c5f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6.png)
04
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在地理信息科学领 域的应用。
实验要求
掌握遥感图像的基本特征 和分类。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 步骤和流程。
熟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 技巧和方法。
学会利用遥感图像目视解 译制作专题地图。
0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本概念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指通过观察和分 析遥感图像,对地表特征进行识别、 分类和解释的过程。
实验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目 录
• 实验目的与要求 •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 遥感图像制图 • 实验数据与软件 • 实验过程与结果 • 实验总结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
01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02
熟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步骤和流程。
03
学会利用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制作专题地图。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遥感技术应用中 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地 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 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
01
02
03
直接解译法
根据遥感图像上直接呈现 的地物特征进行识别和分 类。
对比解译法
通过对比动态解译法
结合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 据,分析地物的动态变化 过程。
软件功能
ENVI软件主要进行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增强、分类等操作,ArcGIS和QGIS则主要用于地图制作、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等方面。
软件操作
在进行目视解译和制图时,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包括图像导入、调整视图、标记特征、制作 地图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过程
实验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遇到了遥感图像解译难度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提供了 额外的遥感图像数据供学生练习,并加强了解译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遥感原理实验报告3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原理实验报告3目视解译与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8f665680844769eae109ed47.png)
《遥感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学号:姓名:指导老师:1、实验目的(1)学习航空像片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航空像片判读中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解译判读各土地覆盖类型在彩红外航片上的影响特征;(2)认识和了解热红外影像对地物的表现;(3)认识和掌握TM图像各波段的光谱效应;学习和掌握陆地卫星遥感图像的判读方法。
2、实验材料ArcGIS10.2、ENVI5.13、实验内容与过程3.1航空像片的判读说明:与黑白像片相比。
真彩色像片基本反映了地物的天然色彩,地物类型之间的细微差异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彩色像片上的丰富色彩提供了比可见光黑白像片更多的信息。
由于受到大气散射与吸收的影响,在航空摄影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彩色摄影信息损失量远大于红外摄影,因此航空遥感中广泛使用彩色红外摄影。
由于绿色植物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很强的反射特性,在彩色红外像片上呈红色,使彩红外航片比普通彩色航片在植被的判读和识别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也使其在识别伪装方面有突出的功用。
判读彩色红外像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认真了解彩红外摄影感光材料的特性和成像原理;熟悉各种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光谱特性;建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与像片假彩色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建立彩红外像片与其他判读标志;遵循遥感解译步骤与方法对彩红外像片进行解译。
在解译时应注意:在彩红外像片上,植物的叶子因反射红外线而呈现为红色。
但不同植被类型或处于不同生长阶段,受不同环境影响的植物,其光谱特性不同,因而在彩红外相片上,红色的深浅程度不同。
如正常生长的针叶林,颜色为红色到品红色,枯萎的植被则呈现暗红色,即将枯死的制备则呈现青色。
根据以上表格和所给遥感影像可得实习区判读表格如下:3.2热红外图像判读(1)光盘中“实习图像”子目录下共有三组热红外图像:热红外11、热红外12、热红外13位第一组,这是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影像,影像说明如表所示。
精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培训课件
![精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dcb8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e.png)
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
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
由于判读的结果需要依据判读人员的经验和 知识,所以判读熟练程度的不同,会在判读结果 上产生差异。因此,为减少由判读人员造成的判 读误差,通常要预先建立好判读标志。
一、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3、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方法 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解译
2)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观察,综合分析目 标地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3)勤对比,多分析:多个波段对比;不同时 相对比;不同地物对比。
MSS的波谱段
通道号 MSS4 MSS5 MSS6 MSS7 MSS8
光谱段颜色 绿 红 红~近红外 近红外 远红外
波长范围/μm 0.5~0.6 0.6~0.7 0.7~0.8 0.8~1.1 10.4~12.6
(3)信息复合法
利用透明专题图或者透明地形图与遥感图像 重合,根据专题图或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 ,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方法。
(4)综合推理法
综合考虑遥感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 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标地物的方法。如公路 与铁路的判读。
(5)地理相关分析法
根据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 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推断 某种地理要素性质、类型、状况与分布的方法。
第四波段为短波红外波段,1.5-1.75μm,用于探 测植物含水量及土壤湿度,区别云与雪。
SPOT全色波段地面分辨率为10m,城市调查。
SPOT的光谱特性
两个突出特点: 1、较高的地面分辨率,全色10m,多光谱为20m; 2、同一地区的立体图像(两个线性阵列探测器)。
产品包括: 1A:70mm胶片、HDDT、CCT和CD-ROM,没有任何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https://img.taocdn.com/s3/m/f39c547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f.png)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或其他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是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地貌、植被、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手段,可以为地质勘探、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支持。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是指通过观察遥感图像,利用人眼对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信息。
目视解译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掌握地物特征的识别方法和技巧。
在目视解译过程中,可以利用图像的色调、纹理、形状、大小等特征,对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通过目视解译,可以获取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植被类型、水体分布等信息,为后续的制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遥感图像的制图是指利用解译出的地物信息,绘制出地图产品。
制图过程需要将解译出的地物信息进行整合、分类、符号化,并绘制在地图上。
制图的关键在于准确地表现地物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以及地物之间的关系。
制图产品可以包括数字地图、专题地图、三维地图等,可以为各种应用领域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地质勘探领域,遥感图像可以用于识别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地质信息,为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土地利用规划领域,遥感图像可以用于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监测领域,遥感图像可以用于监测植被覆盖、水体分布、土地退化等环境信息,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目视解译与制图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技术和方法。
首先是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校正、增强、配准等工作,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解译的准确性。
其次是地物分类与识别,需要掌握地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以准确地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信息。
再次是制图规范,需要按照地图制图规范进行地图的绘制,确保地图产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总之,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是一种重要的地球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可以为地质勘探、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遥感-5
![遥感-5](https://img.taocdn.com/s3/m/fcf6f63143323968011c9204.png)
阴影 :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可分为冷阴影和暖阴影两种。 根据热红外影像解译标志,可以识别不同的地物: 水体与道路:在白天热红外像片上,由于水体具有良好的传热性, 一般呈暗色调。相比之下,道路在影像上呈浅灰色至白色,主要是 因为道路在白天接受了大量太阳热能,又很快转换为热辐射的缘故。 午夜以后获取的热红外像片,河流、湖泊等水体在影像上呈浅灰色 至灰白色,而道路呈现暗黑色调,这因为水体热容量大,散热慢, 而道路在午夜散热快。 树林与草地:白天的热红外像片上,树林呈暗灰至灰黑色。因为在 白天,树叶表面存在水汽蒸腾,降低了树叶表面温度,使树叶的温 度比裸露地面的温度低。夜晚,树木在热红外影像上多呈浅灰色调, 有时呈灰白色,这是因为树林覆盖下的地面热辐射使树冠增温。草 地在夜晚热红外像片上呈黑色调。
3.影像解译标志及地物影像特征 色调:雷达回波强度在微波影像上的表现。强回波在影像正片呈现 白色色调,弱回波信号在影像正片上呈现为灰暗色调。 单波段微波影像上色调由黑白和深浅不同的灰度组成。描述雷 达影像色调程度的术语是白色、灰色、暗黑色和黑色,分别与雷达 回波的强、中、弱和无四种程度相对应。 阴影:是微波影像上出现的无回波区,它是由于雷达和目标地物之 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所造成的。地形起伏是造成微波 影像上出现阴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2)间接解译标志 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 借助它可以推断与某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 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 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 3.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方法 (1) 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解译 在这两种像片上,地物的形状和色调是识别地物的主要标志。 可见光黑白像片识别与解译规律是:可见光范围内反射率高的 地物,在航空像片上呈现淡白色调,反射率低的呈暗灰色调。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培训课程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培训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40f38d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a.png)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培训课程1. 引言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远离地面目标特征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信息来对地表进行观测和分析的技术。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和制图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地理信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从而提高他们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的专业能力。
2. 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的基本步骤和流程。
•掌握常见的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软件的使用方法。
•学会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地理信息的分析和制图。
•提高学员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能力。
3. 课程内容3.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概述•什么是遥感图像目视解译?•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应用领域。
3.2 遥感图像制图概述•什么是遥感图像制图?•遥感图像制图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制图的应用领域。
3.3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和技术•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步骤。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3.4 遥感图像制图步骤和技术•遥感图像制图的基本步骤。
•遥感图像制图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3.5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软件•常见的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软件介绍。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软件的使用方法。
3.6 遥感图像应用案例分析•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貌分析的案例。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分析的案例。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植被覆盖分析的案例。
4. 学习方法•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在实验室中,学员将有机会使用常见的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软件进行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学员还可以参加实地考察,通过现场观测和数据采集,深入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的应用。
5.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员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0
遥感原理与应用
一、目标地物的特征
色
色调 颜色
反映了影像的物理性质,是地物电磁波能量的记录。
壤等相关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解译人员 必须具备应用学科之间较综合的知识。 地理区域知识:指区域特点、人文自然景观等。每个区域 均有其独特的区域特征,即地域性,影响到图像上的图形 结构等。因而解译者对这一地区的了解相当重要,能帮助 直接识别、认识地物或现象。如陕北的窑洞、呼伦贝尔大草原
二、目标地物识别特征/目视解译标志
1.形状(Shape)
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形状在遥感图像上的表现与图像比例及成像角度等因 素有关。 由于成像角度不同,同一物体在遥感图像上的几何形状可 以不同; 比例不同也影响物体细节显示的程度,比例愈大,其细节 显示的愈清楚;比例愈小,其细节显示就愈不清楚,致使 复杂的形状变为简单的形状,并逐渐变为模糊;当比例进 一步变小,地物形状变为点状,甚至完全消失。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需要两者结合才更有效。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遥感原理与应用
利用专家系统进行遥感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 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 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 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 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 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物体的性质
电磁波能量
影像特征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7
遥感原理与应用
图像解译(Interpretation)是指从图像获取信息的基本过 程,即根据各种专业(部门)的要求,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方 法对遥感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识别出所需 要的地物或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解译过程是成像的逆 过程。即:
目视解译标志为:形状、大小、色调与色彩、阴影、纹 理、图案、纹型结构、位置、布局、相关体、空间关系、排 列、组合、地貌、水系、植物、水文、土壤、环境地质及人 工标志、人文现象、人类活动痕迹、比例、“透视信息”等。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2
遥感原理与应用
形状
解 译
直接解译标志:凡根据地物或自然现象本身所反 映的影像特征可以直接判断目标物及其性质的标 志。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6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不同目标物的电磁波特征及其时 空分布规律上的。遥感图像的成像过程是将地物的电磁辐射特 性,用不同的成像方式形成各种图像。即:
地物(原型)
电磁波特性(物理模型) 成像方式(几何属性)
图像(模型)
遥感图像形成的理论基础是物体的电磁辐射。即:
不同遥感器是如何描述景观特征的,它采用了何种电磁波谱段,具有 多大的分辨率,用什么方式记录图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图像, 怎样从影像中得到有用信息等。
专业知识:需要熟悉所解译的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
包括对地物成因联系、空间分布规律、时相变化以及地物与其它环境 要素间的联系等知识。此外,由于图像记录的是多种信息的综合,且 往往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被植被、土壤所覆盖,因而还需了解植物、土
大小 色调 色彩 阴影
标 间接解译标志:凡是通过与某地物有内在联系的一 地貌
志 些现象在影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间接判断目标物 水系
及其性质的标志。
植被
人类活动痕迹
划分是相对的。比如:植物的影像特征对植被是直 接解译标志,而对岩性解译而言,则成为间接解译标志。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3
遥感原理与应用
上的蒙古包等。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图像解译与我们日常的观察习惯有三点 不同:
遥感图像通常为顶视,不同于平日里的透视; 遥感图像通常用可见光以外的电磁波谱段,而大多数我
们所熟悉的特征在可见光谱段内,且表现各异; 遥感图像常以一种不熟悉或变化的比例和分辨率描述地
球表面。
阴影 地物三维空间特征在遥感影像色调上的反映。
大小 形状 形 纹理结构 是色调、颜色的空间排列,反映了影像的
几何性质和空间关系 图形格式 影像的图形结构特征
位 空间位置 相关布局(组合)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1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又称为“图像解译要素”,指那些 能帮助辨认某一目标物及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图像(模型)
灰度或色调(物理属性) 形状大小(几何性质)
地物(原型)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
遥感原理与应用
其原理为: 影像特征
电磁波谱 物体的性质
即解译就是从图像特征来判断电磁波的性质和空
间分布,进而确定地物的属性,也就是从图像特征识别 地物的过程。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9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原理与应用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本章主要讲述遥感图像的解译原理、解 译标志、解译方法视解译的步骤,了解解译方 法。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图像解译:是通过遥感图像提供的各种信息特征 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最终达到识别目标或现象的过 程。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 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 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解译者的知 识和经验在识别解译中起主要作用,但难以实现对海量 空间信息的定量化分析。 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它是对遥感原始数据的计算机处 理,速度快,数据处理方式灵活多样,但整个处理过程 多是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的,需要人的经验或知识的 介入;主要利用地物的光谱特征,无法独立鉴别遥感信 息包含的地学内涵,难以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且对地 物的空间特征的利用不够。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
遥感原理与应用
由于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现象的存在,解译结果 存在多解性。为了获得唯一解,需要利用多种遥感和 非遥感信息加以印证。为此,必须具备图像解译方面 的背景知识,即遥感系统知识、专业知识和地理区域 知识。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4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系统知识:基础。解译者必须了解每张图像是怎样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