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妙手偶得之作,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但不同的赏月者面对此景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与文中幽美夜景、潇洒心情相互牵连的却是黄州时期苏东坡炼狱般的人生经历,文中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评析欣赏法。

3、想象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把握文章内容。

1、出示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读到什么?

时间:夜

地点:承天寺

事件:游

2、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感情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情感

男女生对读,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纠正和强调重点字词:

念:想到;遂:于是;就步:散步盖:原来是

三、合作探究

1、找“两”小贴士

同学们,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呢,发现里面有很多的“两”。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边读边划,看能找出几个。请从文章内容或遣词造句等入手。

学生读完后师生一起明确:两个人、两组植物、两处写景、两处地方、两处近义词、两个反问句

(一)、品读两个人

1、这两个人关系如何?

明确:“遂”----没有犹豫;“亦”----心有灵犀;“相与”---志同道合

(二)、品读两处景

划出两处写景的句子,思考:

1、“月色入户”是什么意思?

2、写月的句子能不能删去?

3、“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

4、第二处写景,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见到的美景。

5、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怎么样?

(三)、品读两个反问句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

明确: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

师:作者自放于山水之间,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做个别人眼中的闲人,那么,他甘心做个闲人吗?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师: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一声闲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悠闲!几分苦涩!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3、尝试背诵全篇。

四、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