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革中: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化时期(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扭曲的一致)

第一,意识形态的地位变得极端重要,精神的作用、主观的作用被夸大到极端。第二,巩固意识形态的方法是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第三,怀疑一切,打倒一切,造成思想文化的荒芜和倒退。

3、1978年改革开放后代到现在:社会价值观的迷茫、沉沦与反思时期。(核心价值观与非核

心价值观不一致)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价值观迷茫阶段。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价值观沉沦阶段。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价值观反思与怀念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与重建期

二、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原因与特点

(一)原因

1、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发生价值观变化的根本原因。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到市场;从单一到多元。伴随着这些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观念复杂化,生活方式自由化,社会结构开放化的新“四化”格局。这种格局导致了文化和思想道德领域的巨大变化,致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等发生深刻变化。

2、当代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融合甚至颠覆以及“文化侵略”,对于中国人价值观的演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早在上世纪40、50年代,以美、英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的理论家、战略家们就

提出了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他们非常聪明地从文化、价值观等领域入手,事实上,到上世纪80年代末就取得了“苏东剧变”的巨大成功。而在当代,显然西方和平演变

的重点已转向了中国,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它们通过文化的渗透、交往的扩大、对留学人员的培养等多种手段,已经成功地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比如说,基本摧毁了中国人传统的注重德行、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精神,而大量地培养了中国人高扬自我、追求功利、不择手段等作风。这些是何等地可怕呀,要我看,至少在文化价值上,中国人正在一步步地落入美国人和平演变的圈套,虽然无法预测最后的演变,但事实上已经不远了。(以上来源于网络,具体不详)

3、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助长了各种思想观念的融合和冲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促进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但在此过程中各种异质文化进入中国,这些文化同我国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促使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在这种交融中发生变化, 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进入和渗透,对中国固有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特点

1、从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并存变化

一元价值观,就是价值取向是单一的、排它性的价值观,即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取舍,都认为只有一种是正确和最好的,其余判断与选择皆是错误或不好的。与一元价值观相反,多元价值观提倡让人们自由选择,自主确定自己所信奉和喜爱的东西。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尊重多样化,理解不同意见,认为必须允许和习惯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和事,甚至得保卫别人自由选择、自由言说的权力。它改禁锢为自由,变单一为丰富,以一种 “和而不同” 的状态代替“同而不和” 或强求一律的状态。

2、从集体价值观向集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并存变化

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实行中央集权与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社会奉行的依然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理论上讲,已不否认个人的权力和利益,但在实施或针对具体问题时,依然是将整体、集体放置于个体、个人之上,或者是将两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国门洞开,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使得人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机勃勃的价值观,那就是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对立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重视与强调的是人的天性无比宝贵,个人的尊严、自由、生命以及其他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它主张以个人、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人、个体重于集体和整体,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集体和整体必须重视与保护个人和个体。

3、从精神价值观向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并存变化

物质利益是牵动人们思想和行动的 “敏感的神经”,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马克思说过: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改革开放就是从正视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开始,致力于用经济手段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从神圣、理想价值观向神圣、理想价值观于世俗、现实价值观并存变化

神圣与世俗、理想与现实从来都是人所追求的不同目标,不同境界,它们各有其用,谁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谁。理想化的价值观不可能使世俗化的价值观销声匿迹,世俗化的价值观也不可能使理想化的价值观无影无踪,两种倾向总是此消彼长交替起伏,不断在对峙、交锋、冲突

中走向整合与融通。

三、当代社会价值观变迁出现的问题与应对对策

(一)问题

1、多元价值观并存与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加之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的格局的形成,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复杂性凸显出来。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现代化带来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层出不穷,各种文化价值观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个平台上交流碰撞甚至厮杀,这些价值观同时作用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个人主义价值观泛滥。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主

张一切从个人出发,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3、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精神追求,轻物质享受的民族,以苦为乐,重义

轻利是我们的传统,在计划经济时代,利益一度被视为万恶之源,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实行,个人利益得到肯定尊重,但矫枉过正,物极必反是人类历史进程不可避免的逻辑轨迹,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驱动下,社会精神道义在相当一部分人心目中变得淡漠起来,讲实惠,讲实用,重功利,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恶性膨胀,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甚至为了追逐金钱而不惜以身试法,或为了金钱断送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4、理想主义的缺失。理想是指引人类奋进的目标。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理想主

义占领了中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理想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要动力和精神支撑。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的正常化,人们开始从狂热到冷静, 由理想到理性,由精神追求到物质追求,理想似乎被人们束之高阁,人们越来越世俗化,即使有理想也主要表现在对个人生活理想的追求上。这样,世俗价值观替代了理想价值观,现实主义替代了理想主义,替代的结果是中国人人文精神的丧失,信仰的缺失,代之而起的是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

(二)措施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还不彻底。积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实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