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

合集下载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科学等知识与价值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关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则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和生命力,他们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人物,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延续和延伸。

它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口述文学、民间社会实践、仪式、节日、传统医药、传统手工艺等方方面面,而这些都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每个民族都有一个根植于历史深处的精神家园,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国家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点和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后世相衔接的重要纽带,他们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能够完整、准确地传承和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技术、表演技巧、制作工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代相传,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化石,具有持续、稳固的文化记忆和传统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文化复兴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传承人传承和保护的环境被破坏,传承活动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是由于传承人数量的减少和年龄的增长,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环境愈发严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概念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传、表演、社会实践、团体习俗及相关物件、器械等非物质领域内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任务。

目的是确保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弘扬、创新,并为人们带来多重价值。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非物质的文化财富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弘扬,使后人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经济价值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3.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每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还可以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和谐发展。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1. 科学记录和调查科学记录和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是构建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制度的首要工作。

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业的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调查,确保对完整清晰的记录和评估。

2. 传承意识的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人们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呵护。

在学校、文化机构、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活动,激发民众的传承意识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

3. 传承人的继承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重要的资源和支柱。

他们通过口述、实践和传统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到下一代。

因此,保护好不可再现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培养合适的传承人,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4. 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遗产继承、保护和利用时面临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文化团体创造或持有,并传承给后人的与文化相关的实践、表现、表达、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和文化空间”。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社会、文化和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人们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和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是文化的载体和延续。

通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如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手艺制作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昆曲、粤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和文化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现,更是一种人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哲学的体现。

通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领会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和品质。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地位已经受到挑战,比如一些古老的手艺制作、民俗习俗等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濒临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传承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承者的年龄逐渐增长,传承环境的改变也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数量有限,没有足够的人才参与传承,这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一大障碍。

非遗传承的意思

非遗传承的意思

非遗传承的意思
一、什么是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中代代相传,构成了特定社群的文化传统,并作为文化认同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旨在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的持续创新发展。

二、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非遗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通过传承非遗,可以使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传承先人智慧和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念。

同时,非遗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经济价值,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

三、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非遗传承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境。

传承人口逐渐减少,传统技艺和知识面临失传的危险;传统文化的市场需求不足,缺乏现代营销渠道;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使得传承困难重重。

四、非遗传承的路径与措施
为了有效传承和保护非遗,需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设非遗传承基地,提
供良好的学习和传承环境。

其次,加强非遗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第三,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推动非遗在国际上的传播与认可。

五、结语
非遗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和
广泛的传承活动,才能使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并融入现代社会。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非遗,传承文明。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

其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技艺和价值观念的继承,更是对文化认同的坚守和对人类多样性的尊重。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要性
1. 保护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瑰宝,传承非遗文化可以保护和传承各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宝库。

2. 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保持文化的活力和时代的传承,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骄傲,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意义
1. 弘扬文化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传承历史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记忆,延续文化传统。

3. 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
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文化价值,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其意义则在于弘扬文化自信心,传承历史记忆,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

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人类文明的
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留给后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思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思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文化现象、文艺形式、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性文化传统,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并传承下去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元素是人类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民族和地域特有的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超越了纯粹的文化领域,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是凝结着民族智慧、创造力和生活智慧的精髓。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1.历史记忆的延续:非遗文化传承是对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中保留了人类文明的痕迹。

它让后代了解祖先的智慧和成就,维系着人类文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文化自信的体现:非遗文化传承可带来国家文化自信的提升。

传承优秀的非遗项目,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提升了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非遗文化传承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

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吸引游客、带动就业、提升当地产品的附加值,助力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4.社会和谐的推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非遗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挑战1.口传心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即师徒相传,传承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2.现代化冲击: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全球化浪潮,非遗文化传承遇到了挑战。

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弘扬非遗文化,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资源保护不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环境破坏、资源荒废等问题困扰,资源保护不足造成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困难。

4.年轻人流失:传承非遗文化的传统方式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不大,导致传承之路艰难。

非遗文化传承的未来展望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发挥新技术手段带来的优势,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未来,应重视青少年的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同时,加大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技艺、自然界和宇宙中的自然现象,以及与这些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体(如乐器、服装等)等非物质文化资产。

它们是一个社群或群体的传统性文化表达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人类自身的自觉认识、文化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得到了多元的保护与传承。

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口接口传统、徒弟制、社区传承、家庭传承、学校和资源库传承。

而如今,除了以上的传承方式外,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方式。

首先,现代科技可以通过现场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下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使这些表現形式充分展示出来,这种方式保障了信息的传递和保存,也方便了人民的了解和学习。

其次,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审视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处理本土与全球化相互关联的关系,通过创新方式和形式,使文化传承具有持续性和共同性,以实现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的双重目标。

最后,文化产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文化普及和传统文化创新为主要任务,为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助力。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国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巨大、类型丰富。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的申遗项目已名列世界之最,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但由于人口城镇化、青少年接收的文化转型、全球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首先是保护不到位。

因缺乏专业团队、资金、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民间传承者身份匿名、档案记录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威胁,缺乏有效的救援、保护和传承手段。

其次是传承困难。

在现代社会变化的震荡下,信息传递和受众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民间收录资料缺乏集中(只分散地保存在各级领导机构、团体、档案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地方),因此经常发生失传现象。

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现状一、介绍非遗保护传承的意义及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存在,而是以技艺、表演、口述传统、社会实践、仪式及相关实践等为物质基础,以知识、技能、价值观念、传承方式等为非物质载体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我国上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如传承人口老龄化、技艺传承断裂、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二、政府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努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责任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规定了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此后,政府还相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办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

除了政策的支持,政府还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费投入。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如昆曲、京剧、皮影戏等。

政府还鼓励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使更多的传统文化得到国际认可和保护。

三、社会力量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参与除了政府的重点关注与支持外,社会力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团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组织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一些非营利性的组织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和传授活动,帮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成为新时代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是非遗的载体和传递人,传承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差异,在社会上有着多样化的流动,深深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载体和传递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差异,在社会上有着多样化的流动。

这种流动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交流碰撞,深深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流动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各种影响,要对传承人的流动进行适当的指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好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民间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民间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智慧和传统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国家文化多样性的传承。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方式、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非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非遗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累的、能够进行社会传承和再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文化部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并积累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手工技艺和传统医药知识等,以及相应的工具、器械、设备和文化空间。

非遗文化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结晶,代代相传,既是文化传承的基石,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非遗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民间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民间技艺包括中国结、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学包括谚语、民间故事、曲艺等;传统戏曲包括京剧、川剧、粤剧等;传统音乐包括京韵大鼓、山歌等;传统舞蹈包括丝绸之路舞蹈、蒙古舞等;传统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等;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包括花篮球、毽子、踢毽子等;民间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知识、传统药膳等。

二、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方式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有口头传承和实践传承两种方式。

口头传承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实践传承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中的模仿、学习和传授来实现的。

口头传承和实践传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

口头传承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口头传承是利用语言来传承非遗文化,通过口述、歌颂、讲解等方式,将非遗文化的知识、技艺传授给后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留下的文化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艺等的独特资源,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和消逝的危机。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对于塑造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至关重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血脉,使人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对于丰富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进程,推动各国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技艺,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推动非遗传统的融合和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老龄化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淡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非遗传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传承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和消逝的危险。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文化。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传承了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愈加重要,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彰显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爱护。

非遗文化所传达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精髓所在,反映出了中国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传统中医是我国古老的医疗理论和实践,秉承的是“以治未病”、“以治本为治标”的思想,有着很强的保健和疾病预防作用。

其次,非遗文化中的语言、戏曲、书法等方面也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充实、丰富和推广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挑战,非遗文化的传承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

不少传统技艺和制作方法等正在逐渐消逝,除了来自于时间的侵蚀,也面临经济因素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少关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传承非遗文化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事情,这是重建中国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一步,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贡献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在实践中,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人人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方面,传承非遗文化的人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探索与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打造自己的特色,无论在制作、表演还是推广方面,都需要注重创新。

同时,非遗文化传承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政府、企业、民间社团等都可以参与进来,发挥自身的力量和影响,共同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发展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指导。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保护传统手工艺,开设非遗文化的相关课程,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专业人士也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研究和指导,探究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挖掘与分析,使其不断传承与发展。

这些方法都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传播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语言、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

它不仅与特定的地理区域、民族和社群相关,还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价值观。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后代的文化认同和个人身份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的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保护和管理。

2. 文化资源的甄别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甄别是保护的关键环节。

相关部门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甄别,确保保护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传统知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关注传统知识的保护。

传统知识通常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递,这些知识的保护需要采取措施,例如与传习人、相关社区合作,记录和保存相关知识。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1. 教育与培训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培训,包括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以及邀请传统传承人进行讲座等。

2. 社区参与社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所,应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传承文化技艺。

同时,社区组织可以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参与度。

3. 科技与传媒的应用科技与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手段,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给更多人群。

同时,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电影等传媒形式,向公众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知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无形的文化遗产。

它们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传承人类智慧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社区的独特文化信仰、方式和价值观。

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助于保存人类文化的根基和纽带,更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文化多样性的繁荣。

第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类智慧和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包含了历史、技艺和生活智慧等方面的传承。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人类智慧,使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技艺不断流传下去。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人类文化的传统和创新,更有助于提高当代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

第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助推器。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艺术、手工艺和民俗产业等相关,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条件。

第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名片,能够反映和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的文化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传承人类智慧、促进社会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文字、表演、示范、实践、社会活动等形式传承并体现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文化表达,如民间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传统医药、美食技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承载着民族的传统和历史,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等原因,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逐渐消失,传承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着重保护传承环境,而传承环境的核心就是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承担者,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是文化传播的传播者。

他们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并传播给后人。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

传承人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践、表演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通过日常行为来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不仅仅是遵循传统,更是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将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之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传统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在他们的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在不断的传承中得以保存和发展,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口口相传、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承,而这些方式需要传承人亲自参与和实践。

传承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人,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是不可替代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承人的老龄化和减少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

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和民俗文化由于失传、减少传承人等原因,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

非遗文化在社会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

非遗文化在社会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

非遗文化在社会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文化的价值也更加凸显。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属性之一,其对于社会传承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非遗文化在社会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

一、宝贵的历史遗产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民族、地域和社会群体都有各自的非遗文化,其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苏州园林、黄河文化、京剧和蒙古族马头琴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对于当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城市的建设中,很多非遗文化都面临着被摧毁或被轻视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激发民族自豪感非遗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化自信”的观念,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涉及到民族文化,还关乎到每一个民族、每个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世界。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共存。

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已成为共识。

而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不仅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形式、表演方式和文化内涵也能够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并在各自的文化中发展壮大。

因此,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

四、促进经济发展由于非遗文化的特殊性质,其传承和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和方式。

例如,中国的工艺美术和传统技艺等,其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还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例如,出售特色工艺品、开展非遗旅游等,都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产业赋能。

五、增强文化认同感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那些代表着中国传统技艺、文化及其他非物质遗产的历史文化、风俗文化、民俗文化等。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价值1、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和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历史渊源。

许多非遗项目都是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非遗文化的传承将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从而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2、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非遗文化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风俗、习俗等,以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劳动智慧。

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认同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创新。

3、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非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技艺和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和创造的结晶,而且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文化、艺术内涵,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传承非遗文化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水平非常有意义。

4、非遗文化的社会价值非遗文化通过其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更有利于引导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意义1、弘扬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形式。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思和含义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思和含义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思和含义传承,作为一种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是至今为止人类文化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民俗、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文化形式。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含义不仅体现在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维护文化多样性等方面,更代表着民族、社会和个人身份认同的延续。

首先,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历史的文化传统。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资源。

通过传承非遗,可以将先辈留下的传统技艺、文化形式等珍贵内容传承给后代,使其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也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其次,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播和扩展。

非遗所承载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内容,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可以传播和弘扬这些文化价值,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有助于拓展文化视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再次,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维护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民族、社会和个人身份认同的意义。

通过传承非遗,可以不断强化人们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历史的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含义在于保护和传承历史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播和扩展、维护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等方面。

通过传承非遗,我们可以继承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播和弘扬文化价值,强化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非遗文化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体现,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努力传承。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
非遗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等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延续,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还包括:
1.保护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保
护这些文化遗产,防止它们失传或被遗忘。

2.传承文化精髓。

非遗文化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传承非遗文
化有助于传承文化精髓,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

3.促进文化交流。

非遗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4.促进文化创新。

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化相融合,产生新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总之,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精髓,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1.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选拔和培养具有传统技艺或知识的人才,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意义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精神财富,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技艺和知识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加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衰退甚至消失的危险。

因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制度可以帮助保护和维护国家或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选拔合适的候选人并为其提供培训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可以确保这些传统技艺和知识得以传承,避免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忘或淡化。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独特标识,它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为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培养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确保这些宝贵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并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增长。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选拔年轻有为的候选人并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可以激发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并激励他们参与到相关领域中。

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还能够延续并发展相关技艺和知识。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运行机制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运行机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拔和评定。

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会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选拔标准和评定标准。

候选人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艺或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传承意愿和责任感。

通过选拔和评定,最终确定合适的候选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摘要: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属性;传承2006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标志着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可能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理念的转变,进而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即从静态的“物”的保护转向了动态的“人”的保护,[1](P18~22)2007年以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陆续命名公布就是一个极好的注脚。

尽管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传承人的重要性,但总体上关注不够,尤其是传承人在传承实践中所具有的意义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无论是未被命名的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还是经过国家、省区、州市、县各级政府命名的项目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两大方面。

一、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主要体现在活态属性和自身文化属性两个方面,自身文化属性就是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是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要素,而活态属性则是该文化的生存方式,是其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前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两个基本属性的保有以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为基础。

(一)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属性离不开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引进的概念,虽然经过多年发展调适,在其内涵与外延及其分类等方面的理论表述逐渐科学化、规范化,但与实践着的文化生活本身一一对应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仍需进行辨析厘定,以更好地概括和指导文化生活事实。

目前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共识之一是至少应该强调“活态性”。

作为在历史中展开的文化实践活动,具有历史的规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可以说“活态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真实而重要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它是当下人们正在实践着的生活方式,是活的文化事实。

而其“活”离不开文化主体——传承人,活态的本质或核心就是人,[2](P114~123)指其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实践着,遗产才能“活”起来。

从目前所认定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其中很大部分是被称为“艺术”的部分。

在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中,艺术大都没有独立的本体性存在,它就呈现为民众的生活方式,文化主体在很多艺术活动中既是创作者、展演者,也是欣赏者,他们作为艺术的创造、操演、欣赏主体,贯通于该文化实践全过程,是该项艺术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保证了该文化过程及其完整性、延续性,从而使之代代相传。

在研究和实践层面,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关注一直更多地停留在文化艺术客体——“物”上,专注于文化事象。

最直观的关注方法就是“采风”,从活生生的文化实践中摘出片断事象作为文化的表征,见物不见人,把文化艺术当成静态的标本而不是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于是,“传统”被当成了文化事象本身进行保护,而忽略了生成“传统”文化的文化传统是一个由主体运作的文化生存发展机制,文化传统在主体的操演下决定了文化怎样在自身既定轨道和现实境遇两者形成的纵横关系网络中生长。

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文化背景下更不可能,而文化的生长需要人和“物”两相结合,只有通过人的实践,“物”才能得到延续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强调其活态性就是强调传承人这个文化实践主体,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项目申报认定中,强调基本的要件之一就是要有传承人,有传承活动,以保证它是活态的而不仅是标本。

(二)秉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文化属性离不开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每一种来自不同文化的遗产项目都秉承文化母体属性,拥有该文化的独特性,这也是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被选择、被命名、需要被传承的内在依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与认定中,不仅是基于其杰出的技术形式特征,更主要的还是它所代表的各种文化的表征,内含了该文化的编码逻辑。

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技术并非决定性和最关键要素,技术形式符号所蕴含和表征的文化基因意义更为关键,[3](P11~21)从而能够参与构成文化多样性、丰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母体文化的这种整体性关联决定了文化实践主体在其中的重要性,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文化具有的内在结构关联,正是由于主体的存在才整合为该文化整体,剥离了主体,遗产就只能转化为单纯的技术形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强调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活态文化就是依然作为民众生活方式、保留了该文化属性的文化,如上所述,只有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的实践才能保证活态性。

目前对各种地方性文化的关注基于各种错综复杂的缘由,因此,经常出现反客为主,用客位观念代替主位观念进行理解的现象,尤其是在权力介入引导的自上而下的文化遗产运动中,在代替性理解中容易造成隔靴搔痒或重新解释而扭曲他者文化的现象。

人类学学科强调,要真正理解他者文化,必须尊重文化持有者的表述和理解,在对一种文化进行解读时需要主位客位并置讨论,才能在彼此的对话中达到对一种地方性文化的理解。

[4](P13~18)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要求尊重当地人意愿,尊重文化主体自身的选择,因为那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置身其中并与其融为一体。

更为特殊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项目绝大部分属于被划分为“艺术”的文化,作为“艺术”的文化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门类的特殊性,那就是它感性直观的独特符号形式,这种符号形式孕育于其文化并与其文化相互契合,水乳交融,不仅对艺术背后的文化的体验需要来自于持有者内部眼界,而且对艺术形式本身,看似可以相对超越文化的“单纯”审美品位也来自于文化的形塑。

在主体的感官与文化合而为一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形式的养成需要内在文化的支撑。

所以,对传承人的界定至少包括重要的两点,一是掌握特殊文化技能,二是享有该文化。

无论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都离不开遗产背后的整体文化,而沟通二者的中介就是传承人,是他们把携带的文化积淀和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放进了既定的文化形式之中并不断进行着形式创新,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历史进程中运行在自己既定的轨道上,保留并生成着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属于自己的个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只有形式而没有传承人及其传承实践的文化不能被划定其中,同时还强调当地人群或享有该文化人群的想法。

这样,就能够把文化主体传承人放在其应有的位置上,还艺术主体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意义,改变以往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文化事象的保留,更是文化主体对文化事象的操演和不断创造,从而实现一种文化的真正传承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意义和作用传承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表面上呈现的是文化客体自身的不断延续和演进,事实上,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对文化的不断操演与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传承人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发展的文化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被命名以前的传统社会中,文化的延续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文化在民族的代际之间自然传递,通过家传、师承或社会传承等诸多方式和途径,在一代代传与承的生活实践中绵延下来,只要生活方式仍在继续,就能保证相应的文化自然地被传递下来。

今天,被命名为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些文化项目只是各民族文化中的滴水,各民族创造的不可计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背景压力下仍在传承,依靠的就是民众群体。

从文化建构论出发,传承发展内在地包含了创新,把一种文化纹丝不动地保留下来既不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事实,也不符合文化发展逻辑,文化总是在其遭遇的环境中朝着自己的方向现实地生长着。

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文化主体,“物”自身不可能随着环境改变自身,“物”凝聚着的是人的观念和具体的操作。

从具体层面看,每一个文化的传承发展都经由个人创造,作为传统的文化因群体共享看起来好像是群体发展,但很多文化实践可以证明,传统的生成及发展是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的结果,它不仅是集体记忆造就,更来自于个人叙事突破传统自身增减和完善的创新,在很多著名的民间艺术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证。

[5](P24~36)由于个体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不同结果,文化在个体身上的分布和携带是不均衡的,不同领域总会出现某些杰出人物,成为该文化前进的推手。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录,就是对该文化杰出的实践主体进行选择性认可与褒奖,是对一种文化诸多传承个体中独具特色或颇具典型的文化操演风格的认可,风格成为个体参与文化创造的一种度的标志。

在很多文化实践中可以看到传承人的生存策略、知识结构与传承方式等对一种文化自身发展的影响,这也是民间手工不同于机器批量复制的根源所在,它尊重的不仅仅是直观的劳动量,更主要的是手工背后主体所赋予的生命亲历性及温润随心的情感体验,正是这些生命的内在欲求推动了形式的创新发展,生成了特殊技艺。

在这个人与集体共同推动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传承人主体成为文化发展的生产性动力,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自然传承的主要力量当代民族文化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等多元文化并存格局中,文化发展的自然河道在多重力量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突然改变甚至是中断,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文化的自然传承面临中断的危险,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出和强调的背景。

这样,传承人尤其是那些被命名的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从两个方面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1.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当文化离开自然传承的轨道时,其传承需要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引领下才能顺利进行,文化自觉意识依赖于文化主体而产生存在。

在不同文化发生碰撞接触及交流互融的过程中,彼此成为参照将激发各文化自意识,从而极大提高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增强该文化自身内部生长调适机制。

而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文化接触交流并非能够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想状态进行,对很多地方性文化来说,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利用各种契机不断增强文化主体的自觉文化意识,才可能增强该文化的传承发展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