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及其矫治训练

步态分析及其矫治训练

五、臀大肌(髋伸肌)步态
• 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 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 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 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六、股四头肌步态
股四头肌麻痹者,行 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 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 响,表现为足跟着地 后,臀大肌为代偿股 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 关节伸展,膝关节被 动伸直,造成膝反张 。如同时有伸髋肌无 力,则患者俯身用手 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
肌肉的代偿。胫前肌肉物理可以引起足背屈力量弱,足 接触地面时拍地,而非足跟开始向前滚动。 4.肌肉张力改变:绝大部分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肌肉 张力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亢进 5.此外,关节僵硬可以影响身体各节段间的相对快速移动 ,限制身体的前行
步态异常的原因
肌肉调控异常 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沙后所可以增加僵硬的 程度,减少活动性。 小脑损伤病人可出现肌肉调控异常,导致共 济失调。
二、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 、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路病变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 截肢、髋膝关节置换术后 、关节炎、韧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3.下肢肌力损伤 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 神经损伤等 4.其他 疼痛、孕妇步行等
二、禁忌症
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检查不配合 者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髋关节最大屈曲)
骨盘: 5°旋 髋关节:2 0°~ 30°屈曲 膝关节::60°~ 30°屈曲 踝关节:1 0°跖屈~ 0°
迈步相末期(85~100%)
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 次着地之前。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
骨盘: 5°旋前 髋关节:3 0°屈曲 膝关节: 30°屈曲~ 0° 踝关节:0°

异常步态矫正方案

异常步态矫正方案

异常步态矫正方案摘要异常步态是指人体行走时的步态不正常,常见的异常包括跛行、翘足、外八字步态等。

这些异常步态不仅给个体生活带来困扰,还可能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异常步态矫正方案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生物力学原理的异常步态矫正方案。

通过分析异常步态的原因,对相应的肌肉群进行训练和干预,可以改善异常步态并提高个体的行走能力。

本方案结合了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总结了一系列有效的矫正措施,以及方案实施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异常步态的原因分析异常步态的形成通常与多个因素有关,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原因:1.肌肉力量不均匀分布:肌肉群的力量不均匀分布会导致步态不稳定。

例如,下肢肌肉群的力量失衡可能导致外八字步态。

2.关节活动度不足:关节活动度不足会影响正常行走的步伐。

例如,踝关节活动度不足可能导致翘足。

3.神经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受损可以导致步态异常。

例如,脊髓损伤会影响下肢的运动控制,导致跛行。

矫正方案的设计基于上述异常步态的原因分析,我们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的矫正方案。

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肌肉力量平衡训练肌肉力量平衡训练是改善异常步态的关键措施之一。

针对异常步态中肌肉力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我们建议进行以下训练方法:•针对髋关节力量不足:通过进行髋关节屈曲、伸展等训练动作,来增加髋关节肌肉群的力量,提高行走时的稳定性。

建议进行每日一次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间约为15分钟。

•针对膝关节力量不足:通过进行膝关节屈曲、伸展等训练动作,来增加膝关节肌肉群的力量,提高行走时的灵活性。

建议进行每日一次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间约为15分钟。

•针对踝关节力量不足:通过进行踝关节背屈、跖屈等训练动作,来增加踝关节肌肉群的力量,提高行走时的稳定性。

建议进行每日一次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间约为15分钟。

2. 关节活动度改善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对于矫正异常步态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改善关节活动度的建议:•进行关节牵引:关节牵引是通过外力对关节进行拉伸,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2)静态畸形:指骨骼畸形以及关节或肌肉挛缩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阻滞后关节活动度没有 增加。
常见异常步态及其矫治方法
• (二)临床常见异常步态及常用矫治训练方法 1、剪刀步态 多见于内收肌高度痉挛、髋外战肌肌力相对或绝对不足的脑瘫、脑卒中后偏瘫、截瘫等。 矫治训练办法:①手法牵伸内收肌;②对顽固性痉挛,手法牵伸效果不理想,可考虑神经肌肉阻滞治疗; 如为全身性肌张力增高,可给以口服中枢性解痉药;③强化拮抗肌即臀中肌的肌力训练;④温热敷或冷 敷;⑤采用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抑制手法抑制内收肌痉挛,易化臀中肌,促进两者协同运动;⑥步行 训练时要有足够的步宽。如在地上划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行直线,训练患者两脚踏线步行;⑦严重的可行选择性脊神 经根切断术。
2018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一 、异常步态的原因
• 1、骨关节因素 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膝、 踝、足静态畸形和两下肢长度不一致。疼痛和关节松弛等也对步态产生明显的影响。
2、偏瘫步态 即典型的划圈步态,表现为下肢伸肌张力过高,廓清不充分,左右骨盆高低不对称。其 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摆动相时活动范围减少、患侧足下垂内翻,迈步时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而通过身体带动骨盆向前摆动,使患侧下肢经外 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向前迈出,故又称为划圈步态。
• 2、神经肌肉因素 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和疾病、脑瘫、帕金森病等造成 的痉挛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等。原发性原因主要是肌肉张力失衡和 肌肉痉挛;继发性因素包括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肌肉萎缩、代偿性步态改变等;外周神经损伤可包 括神经丛损伤、神经干损伤、外周神经病变等导致的特定肌肉无力性步态等;儿童患者可伴有继发性 骨骼发育异常。

躯体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躯体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二、步态分析
(一)方法 1、定性分析 通常采用目测观察的方法获得
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分析。 2、定量分析 需要简单仪器或高科技设备采
集数据和分析步态的运动学和运动学特征。
(二)观察要点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步行周期 步行节律 疼 痛 膝关节 踝关节 足
测定时间参数
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 走,用秒表计时,实测行走 距离不少于10米
步态分析
一、概述
(一)定义
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 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 身体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过程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骨 骼肌肉系统的协调工作
(二)正常步态的特征
稳定性
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周期性和节律性
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滑石粉或墨水使病人行走 时能在规定走道上或地面铺 的白纸上留下足印
(三)临床常见异常步态
1、肌痉挛步态 2、肌无力步态 3、关节强直步态 4、蹒跚步态 5、慌张步态
1、肌痉挛步态 1)偏瘫步态
2)截瘫步态
2、肌无力步态 1)臀大肌无力 2)臀中肌无力 3)胫前肌无力
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协调性
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制
个体差异
后天经学习而获得,并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
(三)步态分析的对象
有步行障碍的病人
– 神经系统
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损伤 –中风、头部外伤、脑性瘫痪、脑肿瘤、脊髓损伤、脊髓 炎、尺、桡、胫、腓神经损伤等
4、蹒跚步态
– 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摇晃不稳,不 能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
5、慌张步态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 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 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 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 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3. 股四头肌步态 股神经损伤时,屈髋关节伸膝关节受限。行走时,由 于股四头肌无力,不能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支撑相膝后伸,躯干 前倾,重力线落在膝前。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垂直位移动的幅度较 大。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持 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2. 臀中肌步态 臀上神经损伤或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时,髋关节外展、 内旋外旋均受限,行走时由于臀中肌无力,使骨盆控制能力下降, 支撑相受累侧的躯干和骨盆过度倾斜,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 增加以保证地面廓清,身体向两侧摇摆,典型步态特征呈鸭步。整 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左右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
势,包括单腿站立时,躯干保持稳定不许动; 5. 侧方迈步(横行)步行训练,开始横行训练时,
可让患者背靠墙走,以增加安全性,随患者能力 的提高,可上跑步机上训练横行,并可逐步增加 坡度和速度。

康复科步态分析

康复科步态分析

康复科步态分析【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

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

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

常见异常步态及其原因分析

常见异常步态及其原因分析

常见异常步态及其原因分析异常步态是指行走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或步伐,常常是由于身体某些部位的异常或受到伤害而引起的。

下面将分析几种常见的异常步态及其原因。

1. 瘸步瘸步是指行走时一个脚步似乎比另一个脚步更强烈的步态。

瘸步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脚踝或膝盖受伤,关节炎,肌肉拉伤或韧带损伤等。

瘸步会导致身体的不平衡,影响行走的速度和稳定性,并容易加重伤害。

2. 摇摆步态摇摆步态是指身体在行走过程中的偏移,即下半身的移动不适当。

摇摆步态一般是由于摆臂和左右腿的不协调所致,这可能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如中风或帕金森氏病等导致的。

摇摆步态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和姿态,行走不稳定且容易跌倒。

3. 足跟步态足跟步态是一种以脚跟先着地为特点的步态,这种步态可能是由于强制性足踝提供力量或曲解了大腿肌肉的平衡所致。

足跟步态与正常步态不同,因为它不利于身体的稳定性和速度。

常见的原因包括肌肉紧张、神经系统或肌肉的疾病。

4. 趾行步态趾行步态是一种以脚趾着地为特点的步态,这种步态可能是由于阻碍了大腿或小腿肌肉的平衡或运动所致。

趾行步态与正常步态不同,它使身体的速度和稳定性受到限制,经常会造成脚趾受伤或有可能引起膝关节的问题。

5. 接地不稳步态接地不稳步态的表现为当一个脚接触地面时,整个身体似乎不能稳定地放置,可能因为运动失调或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这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接地不稳步态会降低行走速度和稳定性,并增加受伤的风险。

总之,异常步态常常是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问题的表现,可能导致身体的速度,平衡和稳定性的问题,增加了受伤的风险。

要纠正这些异常步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请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帮助和指导,通过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来恢复和改善身体的运动能力。

小儿脑瘫常见异常步态综合康复

小儿脑瘫常见异常步态综合康复

小儿脑瘫常见异常步态的综合康复【关键词】小儿脑瘫;异常步态;穴位位点注射;综合康复【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18-02脑性瘫痪指的是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症[1]。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行走,而下肢异常步态是造成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

现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几种下肢异常步态的综合康复方法。

1.剪刀步状剪刀步态即两腿交叉,双足尖着地,形似剪刀样。

是小儿脑瘫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锥体束损伤,导致大腿内收肌肌群(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股薄肌)肌肉痉挛而引起。

治疗方法:1.穴位位点注射:a药物: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b1400mg、维生素b121mg,用5ml注射器,4号小针头,皮肤消毒后,将针剌入皮肤肌肉组织,回抽无血后,将药物推入,每位点注2~2.5ml。

b穴位位点:头部运动区上1 /5,下肢取血海、箕门、箕门与冲门连线上中点处。

c疗程:3次/周,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7天。

2.分髋法:患儿取仰卧位,使髋膝关节呈屈曲状,术者以双手扶患儿双膝内侧,双大拇指揉压双解剪穴,并推拿痉挛的股内收肌群.以缓解痉挛,然后双手扶按患儿双侧大腿内侧,将双膝分开,使髋关节分开到较大程度,如此反复做数10次。

3.弹拔法: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单手或双手拇指指端用与股内收肌群的筋腱肌肉等软组织走方向垂直的拔动。

4.穿戴髋关节矫形器(ho),限制髋关节内收,改善异常剪刀步态。

4.肉毒素a注射。

2.膝反张膝反张又称膝过伸或膝反屈畸形是在静止直立或行走时呈膝过伸现象。

正常时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接近零度,超过5°即为膝反张。

膝反张是脑瘫的典型步态之一,严重影响患儿步行能力。

临床上膝反张肢体功能评测方法:根据李树春主编小儿脑性瘫痪膝反张功能障碍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轻度10°以下,中度10°~30°,重度30°以上[2]。

常见的步态异常的名词解释

常见的步态异常的名词解释

常见的步态异常的名词解释引言步态是人体行走时身体的动作和姿势的总称。

正常的步态是一种根据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运动,从而使人能够有效地行走。

然而,某些因素可能导致步态异常,影响人们的行走能力。

本文将解释几种常见的步态异常,并探讨其原因和治疗方法。

1. 痉挛性步态异常痉挛性步态异常是由于肌肉的过度紧张和不协调引起的。

这种步态异常通常表现为僵硬、抽搐和不自然的行走姿势。

痉挛性步态异常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肌肉疾病等有关。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2. 瘫痪性步态异常瘫痪性步态异常是由于部分或全部肌肉无法正常收缩而导致的。

瘫痪性步态异常常见于中风、脊髓损伤或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等情况下。

患者常表现为无法正常控制步态、不稳定的行走姿势以及乏力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康复训练、辅助器具和手术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重建行走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3. 阵发性步态异常阵发性步态异常是指出现间歇性的、非常规的步态变化。

这些异常步态发作可能与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药物副作用或某些遗传疾病等有关。

常见的阵发性步态异常包括特发性扭转痉挛、特发性下肢阵发性抽动(IDI)、特发性脚外翻(IFE)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行为治疗等,具体根据病情和病因确定。

4. 强迫性步态异常强迫性步态异常是一种由强迫性-病态思维引起的步态异常。

患者常表现为特定和刻板的步态模式,例如“弓步态”、“欧足病步态”等。

这种异常步态通常源于精神障碍,特别是强迫症。

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旨在减轻精神症状并恢复正常步态。

结论步态异常是行走能力受损的常见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尊心产生了负面影响。

准确地解释步态异常的名词及其原因是重要的,这有助于患者和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疾病。

除了上述提到的步态异常,还有其他许多不同类型的步态异常,有些可能极为罕见。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领域中,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对于帮助病患恢复正常步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步态分析是通过对人体行走过程中的动作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评估步行功能和诊断步行障碍的一种手段。

它主要包括步态周期、步数、步长、步行速度、双侧对称性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步态分析系统。

这种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摄像设备,可以全面准确地记录下患者行走时身体的各项数据,并通过计算和分析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的系统不仅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还能够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步行问题,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治疗师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客观评估,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通过分析步态数据,治疗师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步态异常,如步态不稳、行走速度缓慢等,并从中找出引起这些异常的原因和病因,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步态分析也可以用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步行问题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原因,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通过步态分析,治疗师可以准确了解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其步态异常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如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康复护具的使用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除此之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来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

在患者接受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可以重新进行步态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以评估康复效果。

通过这样的评估,治疗师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

三、步行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步行训练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步行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量,巴氯芬停用时要逐渐停药 常见副作用:
镇静;无力(巴氯芬;替扎尼定) 妙纳基本无副作用
神经溶解技术
注射部位:胫神经和胫神经运动分支 注射药物:50%—100%酒精3-7ml 定位技术:低频电刺激 特点:优点是廉价、在短期内可以重复
使用;缺点是可以引起感觉障碍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
注射肌肉:小腿后群肌 注射方法:腓肠肌、比目鱼肌从小腿后
步长(step length):一侧足根着地至对 侧足跟着地时两点间的距离。
步基宽(stride width):每侧足根着地其 中点连接成线,左右两侧连线之间的距 离。正常约为5~10cm。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训练目的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 增加步长 减少步宽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 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 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 动的特定区域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支撑相时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 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
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 —踝跖屈肌过度活跃 —髋伸展力矩下降 —髋屈肌过度活跃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面进针;胫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从侧方或后方进针
踝足矫形器(AFO)
分类:主要分三大类 塑料AFO 金属AFO:优点是质地硬,带关节 前置踝足矫形器

康复——步态分析

康复——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主要内容概述基本概念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步态分析方法常见异常步态的评定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基本概念步长:一侧脚跟着地到紧接着对侧脚跟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长,也称单步长步幅:由一侧脚跟着地到该侧脚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也称复步长或跨步长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的宽度足角:足跟中点到第二足趾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步速:单位时间内步行的距离步行周期: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表示步行时相:行走时每个步行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这和典型姿位变化被划分出一系列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支撑相:足跟着地、足掌着地、支撑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摆动相:摆动早期、中期、晚期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关节活动:骨盆:上下4.5cm,左右各3cm髋:屈30°伸20°外展6内收4°膝:屈60°伸0°踝:伸15°屈 20°上肢头颈部:上下、左右各5~6cm主要肌肉活动:竖脊肌:脊柱后伯、躯干正直臀大肌:伸髋髂腰肌:屈髋股四头肌:伸膝臀中肌:骨盆稳定胫前肌:踝背屈、内翻小腿三头肌:踝跖屈,踝关节稳定步态分析方法临床定性:病史回顾/体格检查/观察法定量分析:足印分析法,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动态肌电图、电子量角器等偏瘫步态骨盆后缩→屈膝不充分→提髋、下肢外旋外展,伴足内翻、跖屈→不能正常负重提髋型膝过伸型瘸拐型划圈型脑瘫步态剪刀步态:髋内收肌张力过高蹲位步态:腘绳肌痉挛马蹄内翻足:跟腱挛缩或踝背屈无力舞蹈步态:四肢肌张力均高截瘫步态摆至步:无单支撑相,摆至双手附近摆过步:无单支撑相,至手稍前方四点步:左手-右下肢-右手-左下肢其他蹒跚步态:左右摇摆,呈鸭子状,见于小脑病变等慌张步态:帕金森病患者,启动困难、步幅短小、阵发性加速、上肢摆动缩小或停止臀大肌步态(鹅步)伯髋障碍__躯干后仰重力线落于髋后_膝绷直、仰胸凸腹臀中肌步态(鸭步)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_患腿支撑相时躯干向患侧弯股四头肌步态不能维持伯膝__代偿性伯髋__躯干前倾__重力线落在膝前胫前肌步态足内翻、背屈受限__屈髋屈膝增加以避免拍地- -跨越步腓肠肌步态屈膝、足跖屈受限__蹬地无力__支撑相身体向患侧倾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髋:屈曲挛缩,骨盆前倾,足尖着地,步幅短小伸直挛缩骨盆上提,过度屈膝,躯干旋转膝:屈曲挛缩20°以上 _斜肩步态;伸直挛缩,躯干健侧倾,患侧骨盆上提,髋外展踝:跖屈挛缩15°以上,足跟不能着地,跨栏步态背屈挛缩15°以上一足尖不能着地,支撑相短重心左右、上下移位均明显增加疼痛步态患者通过步态的改变来改善疼痛下肢的负重,夫受累的下肢快速向前摆动以缩短患者的支撑相直腰步态:脊柱疾患侧弯步态:腰椎间盘突出踮脚步态足尖步态:髋/膝关节疼痛其他短腿步态>2.5cm 斜肩步 >4cm 足尖着地平足假肢步态老年步态。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偏瘫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多见于中风患者。

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因此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的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

1.瘫痪侧肢体的肌力减弱或完全丧失: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无法主动运动或运动能力受限,因此步态分析中需要考虑到肌力的问题,从而确定训练的目标和内容。

2.瘫痪侧肢体的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痉挛)或减低(松弛)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步态的表现。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留意肌张力的异常,并相应地调整训练计划。

3.瘫痪侧肢体的关节活动度减少:由于肌力减弱和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会受到限制,表现为关节屈曲或伸直受限等。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关注关节活动度的变化,并在训练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关节活动度。

基于以上分析,进行偏瘫步态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1.肌力训练:通过理法、疏松拉伸等手段,针对性地增强瘫痪侧肢体的肌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日常功能训练、肌力锻炼等。

2.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被动活动和适当的牵引手法,增加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

可以进行主动活动训练、被动活动训练、关节牵引等。

3.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平衡木步行等训练,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还可以使用平衡器械进行恢复训练。

4.步态训练:通过正常步态模式的重塑,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步态辅具,如助行器、拐杖等。

5.动作训练:通过各种复合动作训练,培养瘫痪侧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常见的动作训练包括平坐到站立、跪到站立等。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应个体化:由于偏瘫步态的差异较大,每个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应该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2.康复训练应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需要系统规划,从基础训练逐渐过渡到高级训练,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一)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量维持正常活动范
围的运动,减少身体的重心移动。 1.骨盆 骨盆移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正常成人在步行时身体
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线上,从下方起男性约为身高的55%,女性 约为50%的高度。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 期中出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点是支撑中期,最低点是足跟 着地;骨盆的侧方移动也是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左、右各出 现一次,其振幅约3cm,最大移动度是在左、右足处于支撑中期时出 现的,在双足支撑期重心位于左右中间。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持 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5.缝匠肌(sartorius) 是全身最长的肌,起于髂前上棘, 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为屈 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 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 膝关节旋内。
6.腘绳肌(hamstring)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均起于坐骨结节,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分别止于腓骨头和胫 骨粗隆内下方、胫骨内侧髁,作用为伸髋屈膝。主要收缩活动 始于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到支撑相。 在摆动相末期,作为屈膝肌,腘绳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的 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 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 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偏瘫异常步态分析

偏瘫异常步态分析

偏瘫异常步态分析偏瘫是指一侧肢体出现无力或运动受限的状况。

这种运动障碍往往会导致患者的步态异常,影响其正常的行走能力。

因此,对于偏瘫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偏瘫异常步态进行详细分析,并介绍常见的评估方法。

一、偏瘫异常步态特点:1.支撑相异常: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步态支撑相异常的情况。

支撑相是指一只脚接触地面到该脚离地的整个过程。

由于偏瘫患者一侧肢体的无力或运动受限,导致其无法充分地发挥该侧肢体的支撑功能,从而引起支撑相异常。

2.摆动相异常:摆动相是指一只脚从离地到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

在偏瘫患者中,由于肢体无力或运动受限,使得其摆动相异常,即行走时的脚趾拖地,步幅减小,摆动时间延长,这些因素都导致步态异常。

二、偏瘫异常步态分析:1.步态评估:在对偏瘫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步态评估。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偏瘫患者的步态:-步幅和步速:偏瘫患者的步幅通常较小,步速也较慢。

-着地方式:正常人的脚跟先着地,然后由脚跟到脚尖逐渐推进,而偏瘫患者的脚趾会先着地。

-步态稳定性:正常人行走时身体保持稳定,而偏瘫患者由于一侧肢体无力,导致步态不稳定。

-上肢运动:一侧偏瘫患者在行走时常常会出现交叉架步、大臂内收等异常上肢运动。

2.偏瘫异常步态类型:-偏瘫步态: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运动障碍,所以在行走时会出现跛行或拖曳的现象。

-抑制型步态:偏瘫患者因为担心摔倒,在行走时会出现受紧张和抑制的步态,常常伴随步行缺乏自然流畅的动作。

-亚急性和慢性步态:患者在恢复期和慢性期的步态会有所不同,亚急性期的步态较细微,而慢性期则更明显。

三、偏瘫异常步态评估方法:1. Berg平衡量表:用于评估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该量表包括14个项目,通过对患者的能力进行评分,来判断其步态和平衡能力。

2. Fugl-Meyer运动评价:通过对患者四肢运动的评价,来了解其运动能力和步态状况。

3.步态分析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运动捕捉系统等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通过对患者步态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来判断其步态异常程度。

步态异常常见原因分析法

步态异常常见原因分析法

步态异常常见原因分析法步态异常是指一个人行走时姿势、脚步、步频等不正常的情况。

步态异常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生理原因、神经系统疾病、骨骼疾病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步态异常原因分析方法。

1. 分析观察行走姿势:观察行走姿势可以从外观上获得一些关键信息,如足部疾病、髋部疾病、膝关节问题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检查是否有步态不稳、跛行等特征,确定是否有隐匿疾病引起的步态异常。

2. 神经系统评估:神经系统疾病是引起步态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

神经系统评估可以检测大脑和脊髓中神经的功能和结构异常,进而确定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

常用的神经系统评估方法包括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脑电图、头颅磁共振等。

3. 功能性评估:一些功能性问题,如骨盆倾斜、骨骼肌肉疾病等,也可能引起步态异常。

通过进行骨骼肌肉系统检查,包括柔韧性和肌力评估,可以确定功能性问题是否为步态异常的原因。

4. 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评价步态异常的重要方法。

通过使用步态分析仪器,可以记录行走时的关键参数,如步长、步宽、步频等。

进而可以评估步态的稳定性和对称性,判断是否存在步态异常。

5. 神经影像学检查:MRI、CT等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发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存在,如脑卒中、脊髓病变等。

这些病变也可能导致步态异常。

6. 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常规、生化检查等,可以发现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存在,如肌无力、骨关节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步态异常。

7. 以往病史和家族病史:病史回顾和家族病史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

患者的以往疾病史和家族病史中是否存在与步态异常有关的疾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的方向。

综上所述,步态异常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观察行走姿势、神经系统评估、功能性评估、步态分析、神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史回顾和家族病史等都可以为步态异常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步态异常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异常步态实训报告

常见异常步态实训报告

常见异常步态实训报告一、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异常步态(一)偏瘫步态以及治疗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由于患侧膝关节僵硬而于摆动相活动范围减少,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下肢向前迈步,摆动相时,骨盆代偿性的上抬后旋,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圆弧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

又称画圈步态。

1.足下垂和内翻步态足下垂指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

代偿机制包括: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髖、屈膝,下肢划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

常见病恩是胫前肌无活动或活动时相异常。

单纯的足下垂主要见于脊髓损伤、儿麻和外周神经损伤。

矫治方法:①胫前肌肌力迎练:坐位、站位勾脚尖练习,根据患者情况,脚背上可放置沙袋以抗阻训练。

②对足下垂严重的患者有条件的可给以踝足矫形器(AFO)。

③配合站斜板牵伸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等,以抑制小腿三实肌张力,提高胫前肌的肌力和运动控制能力。

对因局部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的患者,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滞,以帮助缓解痉挛。

2.膝塌陷原因: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为主)无力时,胫骨在支撑相中期和后期向前行进过分,导致踝关节不稳或膝塌陷步态,.即支撑相膝关节过早屈西,向时伴有对侧步长缩短,向侧足推进延迟,如果患者采用增加股四头肌收缩的方式避免膝关节过早屈曲,并稳定膝关节,将导致同侧膝关节在支撑相末期屈曲延迟,最终导致伸膝肌过用综合症。

在不能维持膝关节稳定时往往便用上肢支持膝关节,以进行代偿。

相关肌肉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肌电活动前延长和过度活跃。

矫治方法:①对腘绳肌痉挛导致的伸膝障碍,首先可行站斜板和手法牵伸训练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等,以抑制腘绳肌肌张力,同时强化小腿三头肌肌力训练如踮脚步行、前脚掌踏楼梯上下训练等。

②对痉挛严重的,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滞,必要时有条件的可给以伸膝矫形器以辅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

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

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

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

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

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
①早期(early stance)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 contact)和承重反应(loading 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

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

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期。

②中期(mid stance)即单支撑相,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
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38%~40%。

③末期(terminal stance)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

(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
①早期(initial swing)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前向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

②中期(mid swing)足廓清仍然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

③末期(terminalswing)主要任务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期的15%。

2步长(Steplength)也称步幅,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可分为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在异常步态中,两者可能差距很大。

3跨步长(stride length)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周期的距离。

4步速(velocity)指步行的平均速度(m/s),步速=步幅÷步行周期。

5步频(cadence)指平均步数(步/min),步频=60(s) ÷步长平均时间(s)。

6步宽也称之为支撑基础(supportingbase),指两脚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也有采用两足内侧缘或外侧缘之间的最短水平距离。

7足偏角(toe out angle)指足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

左右足分别计算。

三、常见异常步态
步行周期中任何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步态异常,甚至引起病理步态,从而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一)异常步态分类
(1)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

闭链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远端承重轴(踝关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①支撑面异常:
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②肢体不稳:
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

③躯干不稳:
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2)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对侧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

①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②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二)临床常见异常步态及常用矫治训练方法
异常步态的矫治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所以训练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步态分析,找出步态异常的原因和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改善步态。

1.足下垂步态足下垂指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

代偿机制包括:
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髖、屈膝,下肢划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

常见病因是胫前肌无活动或活动时相异常。

单纯的足下垂主要见于脊髓损伤、儿麻和外周神经损伤。

矫治方法:
①胫前肌肌力训练;坐位、站位勾脚尖练习,根据患者情况,脚背上可放置沙袋以抗阻训练。

②对足下垂严重的患者有条件的可给以踝足矫形器(AFO)。

③对中枢性损伤所致的足下垂及合并有足内翻的患者,除上述训练外,可配合站斜板牵伸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等,以抑制小腿三头肌张力,提高胫前肌的肌力和运动控制能
力。

对因局部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的患者,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滞,以帮助缓解痉挛。

2.膝塌陷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为主)无力时,胫骨在支撑相中期和后期向前行进过分,导致踝关节不稳或膝塌陷步态,即支撑相膝关节过早屈曲,同
时伴有对侧步长缩短,同侧足推进延迟,如果患者采用增加股四头肌收缩的方式避免膝关节过早屈曲,并稳定膝关节,将导致同侧膝关节在支撑相末期屈曲延迟,最终导致伸膝肌过用综合症。

在不能维持膝关节稳定时往往使用上肢支持膝关节,以进行代偿。

相关肌肉包括:
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肌电活动可延长和过度活跃。

矫治方法:
①对腘绳肌痉挛导致的伸膝障碍,首先可行站斜板和手法牵伸训练、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等,以抑制腘绳肌肌张力,同时强化小腿三头肌肌力训练如踮脚步行、前脚掌踏楼梯上下训练等。

②对痉挛严重的,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滞,必要时有条件的可给以伸膝矫形器以辅助治疗。

③加强拮抗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如靠墙马步蹲、功率自行车训练、登山器踏踩训练、直腿抬高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3.膝过伸很常见,一般是代偿性改变,多见于支撑相早期。

一侧膝关节无力可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小腿三头肌痉挛或挛缩导致膝过伸;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股四头肌肌力不足或支撑相伸膝肌痉挛;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等。

矫治方法:
①股四头肌牵伸训练。

②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方法同上。

③膝关节控制训练。

④臀大肌肌力训练。

⑤步行分解训练。

4.臀中肌步态一侧臀中肌无力时,不能有效的维持髋关节的侧向稳定性,髋关节向患侧凸,患者肩和腰出现代偿性侧弯,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的外侧,依靠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

患者在支撑相早期和中期骨盆向患侧下移超过
5°,造成患侧下肢相对过长,所以在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增加,以保证地面廓清。

典型双侧臀中肌无力的步态特征:
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形如鸭子走路,故又称为鸭步。

矫治方法:
加强臀中肌肌力训练如侧踢腿、抗阻侧踢腿等;侧方上下楼梯训练,如为一侧肌无力,训练时采用患侧腿先上楼梯,健侧腿先下楼梯的方法;提降骨盆训练等;站立位姿势调整训练,应在矫正镜前训练调整姿势,包括单腿站立时,躯干保持稳定不许动;侧方迈步(横行)步行训练,开始横行训练时,可让患者背靠墙走,以增加安全性,随患者能力的提高,可上活动平板上训练横行,并可逐步增加坡度和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