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修改 叶圣陶阅读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XXX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XXX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XXX不遇,之后XXX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XXX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XXX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XXX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
XXX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XXX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XXX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XXX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参考文档】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2页)
【参考文档】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9—13题,18分)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一、作者简介中行<1909~2006>,原名璿,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
叶圣不久就发现了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来了个人才,他发现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中行编。
1988年,中行获悉叶圣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答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答案【篇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作业(答案)】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选段,回答问题。
的大作家。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糊”字用音序查字法查,用部首查字法查,在字典有三种解释:a、粘b、粥c、不清楚。
在文中的意思应选。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庆幸(荣幸、幸运)非凡(出众、杰出)楷模(榜样)3、“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4、“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指;“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指对文一丝不苟。
5、作者认为“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指重大,“意义非凡”的原因是叶老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并和“我”亲切交谈,“我”感受到叶老先生高尚的品质,使“我”受益匪浅。
6、“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的含义是:这句话不仅写实,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爬山虎的绿代表着叶老先生高尚的品质,激励着我前进。
7、对于写好作文,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写好作文要做到事例加感受,事例做到具体真实,用词要准确、语句要规范,完成后要认真修改。
十、课外阅读。
找海龟“妈妈,我的小海龟跑掉了。
我到处找都没找到它。
”六岁的小伊芙急切地对妈妈说。
她的妈妈,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正坐在地板上,身边尽是书。
“伊芙,你在哪里跟小海龟玩的?”“院子里,”小女孩说,“小猫要惹它,它藏起来了。
”妈妈站起来,拉住女儿的手:“走,带我到丢失海龟的地方去看看。
”伊芙把妈妈引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
“就在这里,”她说,“嗬,可怜的小海龟。
”“你没有见到它有多久了?”“五分钟吧。
”小女孩回答。
“那么,它不会走出五米远的。
你就在离这里半径五米的圆圈里仔细找找看。
”伊芙双膝跪下,翻开厚厚的落叶,拨开密密的草丛,不久就在妈妈指定的范围找到了小海龟。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解析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别.扭(biè) 商酌.(zhuó) 丁卯.(mǒu)B.冗.长(chén) 慎.重(shèn) 打拱.(gǒng)C.累赘.(zhui) 悔.恨(huǐ) 躬.行(gōng)D.拖沓.(tà) 草率.(shuài) 譬.如(bì)【答案】C【解析】A项“卯”应读mǎo;C项“冗”应读rǒng;D项“譬”应读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妥贴躬行君子南腔北调B.恳切一以贯之颠沛流离C.生疏感慨系之鞠躬尽悴D.修润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答案】B【解析】】 A项“妥贴”应为“妥帖”;C项“鞠躬尽悴”应为“鞠躬尽瘁”;D项“悔人不倦”应为“诲人不倦”。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李璐同学学习很认真,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是不耻下问....。
B.在班级里,张华作为班长,处处以身作则....,为大家做好榜样。
C.对于外界的流言蜚语,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答案】A【解析】“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C.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答案】B【解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后的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阅读答案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阅读答案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阅读答案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①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②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经常有作文的需要。
作文难“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
作了文又能自己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③“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改的是写在纸上的稿子,实际上是审核并修订所想的东西,使它尽可能切合当前的需要。
正确不正确当然是首先要审核的。
此外如有什么不必说的,有什么没有说明白的,有没有换个说法更恰当的,有没有叫人家看了会发生误会的,等等,也是需要审核之点。
审核过后在需要修订的处所作修订,通常的说法就叫做“改”。
“改”与“作”关系密切,“改” 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动笔之前先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是一种好习惯。
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
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
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念审核自己的作文,也是一种好习惯。
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要不要让学生养成这些好习惯?我看要。
那么,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似乎也是个研究的项目。
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
一句老实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
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
(选自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1.第一段3个问句,有两句错位了,请给复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一.阅读理解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习题。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1.本语段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而感动的?答案:亲自描标点、请“我”润色2.对叶圣陶先生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答案:语言、动作描写3.写吕叔湘先生说自己以后写文章不敢再草率,有何用意?答案: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吕叔湘先生以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不敢草率了事,是为了反衬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而感动。
4.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答案:通过“我”与先生的对话,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解析:1.划分本段的层次即可得出2.略3.侧面描写的作用。
4.语言表达人物情感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肖复兴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⑵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
叶圣陶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参考答案:一.1.答案:叶绍钧,作,教育,稻草人,倪焕之2.答案:散文,季羡林,负暄琐话。
二.答案:①酌,②léi ③赘,④沓,⑤卯,⑥润,⑦诲,⑧譬,⑪冗,⑫拱,⑬疏,⑭朦胧,⑮沛。
三.答案:②形容做事拖拉③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沛:水草丰美的地方。
④浸润浇灌⑤(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⑥修改润色。
⑧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
⑨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⑩经典性著作。
⑪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⑫学习不觉得满足,教导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四.1.略2.答案:①待人厚(待人宽厚)律己严(严于律已)②示例1:描吕叔湘一篇文章的标点。
示例2:让我给他修润文章时不必客气,直接改上。
示例3:送人一定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③示例:作文要用语鲜明简洁,平易自然。
④示例:叶圣陶先生道德修养很高,写作水平也很高。
解析:关于略读。
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对于不同的文体,了解的大意也不同:记叙性文章要了解故事的梗概--包括文章写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论述性文章要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行文的思路顺序是怎样的等。
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
这就要求阅读时不能在片言只语上纠缠,不必追求对所有细节都能理解,只要能以较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即可,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甚至还可以跳过某些内容。
所以略读有人也叫跳读。
略读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探寻作者的思路和关键性语句上。
课后习题:一.1.答案:一是告诉我们这是写人的,二是通过几件小事来写人,即这个标题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交代了文体。
二.1.(1)答案:描写。
评价。
(2)答案:评价。
抒情。
2.答案:三.1.答案:“除夕”本是一家团圆之时,也是亲朋好友间互相祝福之时,而作者收到的却是亦师亦友的叶老逝世的噩耗,岂不悲哉!“鞭炮”是喜庆的、热闹的,然而在此时的作者耳中却是“繁碎而响亮的”,是属于催命的声音,岂不悲哉!“晚上”闻噩耗,一个老人很难立即动身赶去悼念,只能呆在家中向空中遥悼,这不又增一层悲哀吗?“除夕”“晚上”能得知好友噩耗的,可见他们平时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所以得知噩耗,心里便“立即罩”上悲哀。
叶圣陶在四川阅读理解及解析答案
叶圣陶在四川阅读理解及解析答案叶圣陶在四川阅读理解及解析答案叶圣陶在四川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
语文课文叶圣陶阅读题及答案
语⽂课⽂叶圣陶阅读题及答案 语⽂阅读试题是⾼考语⽂考试中重要的题型之⼀,也是⾼考语⽂考试中必考的题型,我们⼀定要提前做好复习。
下⾯是店铺整理的《叶圣陶》阅读题⽬及答案以供⼤家阅读。
《叶圣陶》阅读原⽂ 记得民国⼗⼀年,我在天津《新民意报》编⽂学附刊。
当时常在《⼩说⽉报》和《⼉童世界》上看见叶先⽣的⼩说和童话,⾮常喜欢,因为我是有孩⼦⼼的⼈。
民国⼗四年我到上海,才与叶先⽣晤⾯。
⼀直到廿六年为⽌,这⼗⼆年间,接谈的时间并不多,每每是在开会或聚餐的时候见⾯的。
我们俩很熟,但说到交谊,可真是君⼦之交淡如⽔了。
差不多他所有的创作都曾送给我过,⽽我的著作也⼤半都送给他。
我对于他的创作,《四三集》以前的全部看过。
他的短篇⼩说集《⽕灾》,我曾写过书评。
他对于我解释其中⼀篇⼩说的梦境,认为能够道出他的本意,其余不曾说什么。
其实,最能够了解或批评某⼀⼈的,或许还是某⼀⼈他⾃⼰,别⼈的见到处终不免有些隔靴搔痒。
⽽我终于要妄谈了。
我觉得叶先⽣是⼀个真正的教育家。
他在甪直的⼩学⾥教书,极为认真。
他随便做什么事,总是诚恳地去做,决不敷衍苟且,有⼀分⼒便尽⼀分⼒。
他喜欢⼩孩,因为⼩孩的⼼是纯洁的,不曾沾染社会的恶习。
因为他从⼼底⾥喜欢⼩孩,因此他能写出童话集《稻草⼈》和《古代英雄的⽯像》,⼜能写出《⼀课》《⼩蚬的回家》《地动劳那样的⼩说。
我也学着写过童话,总是短短的,写不到他那样的细腻。
以前,我在长沙第⼀师范学校⽤他的初中国语教科书作教本,另选⼀本联络补充教材给学⽣,将⽬录寄给他看,他来信颇为称许,说是像我这样热⼼教学的不多。
他这⼀句话也说明了他⾃⼰也是热⼼教学的,我们只要看他与夏丏尊合编的⼏部作⽂法的书就可以知道。
与这热⼼教学成为⼀物两⾯的便是创作态度的谨慎。
他每写⼀篇⼩说,必定经过若⼲时间的构思,然后下笔。
从来不曾潦草塞责,在商务任编辑的时候,他⾃⼰的时间有限,便在公余回家写作,每每⼀个短篇,断断续续地要写⼀两个星期⽅才写完。
关于叶圣陶《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
叶圣陶《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阅读题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学生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叶圣陶《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的修改》原文: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
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
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可是有些人不领会。
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
”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
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
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
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彦火《很现代的叶圣陶》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彦火《很现代的叶圣陶》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彦火《很现代的叶圣陶》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彦火《很现代的叶圣陶》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
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
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
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
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
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
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
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
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
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
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
”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
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随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 ________、_________。
二、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3.注音释词搀和:():_______________。
东四八条:_______________。
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作等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沾溉: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文典册:________________。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填空①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__________、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______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出版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等。
②叶圣陶(1894-1988),名______,字________,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_________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____________》。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___________》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基础训练2(含答案)
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基础训练2(含答案)
基础训练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选材: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4.课文可以分五部分,请写出每部分的段落起止,并概括层意。
参考答案:
1.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3自然段:修改文章(2)第4自然段:送客(3)第5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4.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自然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上一页下一页。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解析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基础与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别.扭(bié)譬.如(pì)丁卯.(mǎo)鞠.躬尽瘁(jū)B.业绩.(jì)生疏.(shū)字帖.(tiē)诲.人不倦(huì)C.恢.复(huī)修润.(rùn)商酌.(zhuó)颠沛.流离(pèi)D.累赘.(zhui)拖沓.(tā)朦.胧(méng)以身作则.(zé)【答案】C【详解】A.“别”读biè;B.“帖”读tiè;D.“沓”读tà;故选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丁卯逝世删去除夕晦人不倦B.朦胧监督修润鞭炮不耻下问C.拖沓感概放弃费事颠沛流离D.业绩累赘悲哀告辞以身做则【答案】B【详解】A.晦→诲;B正确; C.概→慨;D。
做→作。
故答案为:B 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答案】C【详解】有些成语是有固定使用对象的,绝不能乱用。
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容易造成误用的成语。
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其他如“琴瑟之好”“破镜重圆”等也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C项中“不耻下问”意思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句中同学们的学识明显是比老师更少,应该是老师向同学们请教才叫“不耻下问”。
A、B、D正确。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叶圣陶先生的待人接物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待人非常厚道的人,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深受感动。
有一次,吕叔湘先生在上海去拜访叶先生,看到他正在修改一篇文章的标点,这让吕叔湘深受教育。
从此,他写文章时一定要标点清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是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的。
他写文章时坚决使用普通话,虽然他对普通话不熟悉,但他不耻下问,让我帮他润色。
他告诉我,不必客气,有什么不妥都可以改,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再改回来。
即使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他也会亲自来问我是否同意恢复。
他总是非常谦虚而恳切地与我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除了在文字方面的交往,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有时我会去看他,无论是否有事,他都会送我到大门外,鞠躬致谢,直到我离开才回去。
即使在晚年,他已经不能起床,我去问候他,他也会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有一次春天,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告诉我,他很少出门,但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留了一张纸条给他,其中提到了乡居和来京,末尾写了我的住址。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他的信。
他非常悔恨自己去看花了,因为看到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我住的是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而是想到现在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18.可以删去,因为这些小事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
19.加点字词强调了送客这个场景的细节,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礼貌和周到。
20.我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行为并非拘泥于繁琐的形式,而是出于对传统礼节的尊重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细致周到的为人处世之道更应该被珍视和传承。
18.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小幅度改写:在日常交往中,叶圣陶先生注重细枝末节的小事,这体现了他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品质。
19.剔除格式错误,小幅度改写:叶圣陶先生的坚持和恭敬体现在他说“一定还是”的话语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的修改叶圣陶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
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
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可是有些人不领会。
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
”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
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
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
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的理解很重要。
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
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
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
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
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
(选自《和老师谈写作》,有删改)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3分)A.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B.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关乎全局和枝节。
C.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D.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
13.从上下文来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4分)14.第五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理解”指什么?(2分)1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修改下面一篇日记的内容。
(3分)①在班上,我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很不起眼。
②放学路上,我独自行走,看着别的同学结伴而行,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③今天回到家中,我进门便看到一株茉莉花蜷缩在茶几一角,一小团绿叶,中间只几粒花苞,它那瘦小的花骨朵与盛开的杜鹃花相比,简直是不值一题。
④我突然觉得,它与我一样很不起眼!⑤这时,一阵清香飘来,我嗅香而去,啊,是茉莉花的香气!⑥它开在杜鹃花的边上,没有丝毫自负和胆怯——我忽然懂了:我应该像这茉莉一样,不在乎别人的“花”开得多艳美,认真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篇日记中,从“全局”来看,可以删除的一句是▲;从“枝节”看,有错别字的一句是▲,词语“配合照应”不当的一句是▲。
(填句子序号) 答案:12.(3分)C13.(4分)事实论证(举例例证或假设论证)(1分),列出文章修改中可能出现的三类现象和词语变更的实例(1分),论证了“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的论点(1分),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严谨而富有说服力(1分)。
14.(2分)“这样的理解”是指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15.(3分)②③⑥(序号不可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