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全套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三级文件-含附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全套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
(三级文件)
文件清单
以上所有文件均添加了附表。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作业指导书
MC-LWI-01(A0)
1编制依据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2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不适用于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的混凝土强度检测。

并规定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方法。

3作业程序
执行程序形成的记录
3.1接受任务编制检测方案。

3.2 根据检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准备回弹仪。

3.3 进行现场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

如填写表JSJL-01-05-A/O-1回弹仪率定试验记录表,如采用数字回弹仪检测,填写表JSJL-01-05-A/O-2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记录(数字回弹仪);如采用手动记录回弹数据,填写表JSJL-01-05-A/O-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记录(手动记录)和表
JSJL-01-05-A/O-4 构件混凝土强度计算表(手动计算)。

3.4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

4检测方法
4.1 回弹仪
4.1.1回弹仪可为数值式的,也可为指针直读式的。

4.1.2回弹仪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及计量检定证书,并应在回弹仪的明显位置上标注名称、型号、制造厂名、出厂编号等。

4.1.3回弹仪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回弹仪》GB/T9138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弹击时,在弹击锤脱钩瞬间,回弹仪的标称能量应为2.207J。

2)在弹击锤与弹击杆碰撞的瞬间,弹击拉簧应处于自由状态,且弹击锤起跳点应位于指针指示刻度尺的“0”处。

3)在洛氏硬度HRC为60±2的钢砧上,回弹仪的率定值应为80±2。

4)数值式回弹仪应带有指针直读示值系统,数值显示的回弹值与指针直读示值相差不应超过1。

4.1.4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

4.2 检测方法
4.2.1采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宜准备下列资料:
工程名称及设计、施工单位名称;结构或构件名称、混凝土类型及强度等级;水泥安定性,外加剂、参合料品种,混凝土配合比等;施工模板、混凝土浇筑、养护情况及浇注日期等;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等;检测原因。

4.2.2回弹仪在检测前后均应在钢砧上做率定试验,并应符合第4.1.3条的规定。

4.2.3混凝土强度可按单个构件或按批量进行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个构件的检测应符合第4.2.4条的规定。

2)对于混凝土生产工艺、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养护条件基本
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类构件的检测应采用批量检测。

按批量进行检测时,应随机抽取构件,抽检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少于10件。

当检验批构件数量大于30个时,抽样构件数量大于30个时,抽样构件数量可适当调整,并不得少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少抽样数量。

4.2.4单个构件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一般构件,测区数不宜少于10个。

当受检构件数量大于30个且不需要提供单个构件推定强度或受检构件每一方向尺寸不大于4.5m且另一个尺寸不大于0.3m时,每个构件的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2)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应大于 2 m,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 m,且不宜小于0.2 m。

3)测区宜选在能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侧面。

当不满足这一要求时,也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

4)测区宜布置在构件的两个对称的可测面上,当不能布置在对称的可测面上,也可布置在同一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

在构件的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5)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 m2。

测区应为混凝土原浆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具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面。

6)对于弹击时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

4.2.5测区应有清晰的编号,并在记录纸上绘制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4.2.6当检测条件与符合统一测强曲线的泵送混凝土和非泵送混凝土的适用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可采用在构件上钻取的混凝土芯样或同条件试块对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进行修正。

对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芯样修正时,芯样数量不应少于
6个,公称直径宜为100mm,高径比应为1。

芯样应在测区内钻取,每个芯样应只加工一个试件。

同条件试块修正时,试块数量不应少于6个,试块边长应为150 mm。

4.3 回弹值测量
4.3.1测量回弹值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与混凝土检测面,并应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

4.3.2每一测区应读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应精确至1。

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离不宜小于20mm;测点距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mm;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应只弹击一次。

4.3.3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测区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数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30%,应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构件每个测区的碳化深度值。

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 2.0 mm,应在每一测区分别测量碳化深度值,碳化深度值的测量应符合相应规定。

4.3.4检测泵送混凝土强度时,测区应选在混凝土浇筑侧面。

4.3.5如采用数字回弹仪检测,根据结构图纸和现场情况填写表JSJL-01-05-A/O-2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记录(数字回弹仪);如采用手动记录回弹数据,填写表JSJL-01-05-A/O-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记录(手动记录),填写内容主要包含被测构件位置、尺寸、测试角度、测试面及状态、测区布置图和碳化深度值。

4.4 回弹值计算
4.4.1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出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其余的10个回弹值取算术平均值。

4.4.2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应按下式修正:
R m = R

+R

R
m
—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
R
mα---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
R
aα---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修正值,按规范取值;
4.4.3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或浇注底面时,测区的回弹值应按规范进行修正。

4.4.4当回弹仪为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为混凝土的非浇注侧面时,应先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并应对修正后的回弹值进行浇注面修正。

4.4.5 如采用数字回弹仪检测,根据表JSJL-01-05-A/O-2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
压强度记录(数字回弹仪)在回弹软件中输入相关参数,如测试角度、测试面及状态、测区布置图和碳化深度值,即可获得回弹值计算结果;如采用手动记录回弹数据,根据表JSJL-01-05-A/O-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记录(手动记录)的记录数据,手动计算出各参数值,填写表JSJL-01-05-A/O-4 构件混凝土强度计算表(手动计算)。

5测强曲线
5.1 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采用下列测强曲线计算:
1)统一测强曲线:由全国有代表性的材料、成型工艺制作的混凝土试件,
通过试验所建立的测强曲线;
2)地区测强曲线:由本地区常用的材料、成型工艺制作的混凝土试件,通
过试验所建立的测强曲线;
3)专用测强曲线:由与构件混凝土相同的材料、成型养护工艺制作的混凝
土试件,通过试验所建立的测强曲线。

5.2 一般宜按专用测强曲线、地区测强曲线、统一测强曲线的顺序选用测强曲线。

6测量记录
检测记录应按规定格式填写,具体要求执行《记录管理程序》(MC-LQP-21)。

7记录表格
1)表JSJL-01-05-A/0-1 回弹仪率定试验记录表
2) 表JSJL-01-05-A/0-2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记录(数字回弹仪)
3) 表JSJL-01-05-A/0-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记录(手动记录)
4) 表JSJL-01-05-A/0-4 构件混凝土强度计算表(手动计算)
×××××检测有限公司
回弹仪率定试验记录表
JSJL-01-05 -1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检测仪器:检测环境:
检测依据: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校核日期:年月日
×××××检测有限公司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记录(数字回弹仪)
JSJL-01-05 -2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检测仪器:检测环境:
检测依据: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记录(手动记录)
JSJL-01-05 -3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构件名称:测试环境:
检测:记录:计算:检测日期:
第1页共2页
构件混凝土强度计算表(手动计算)
JSJL-01-05 -4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构件名称:检测依据:
第2页共2页
混凝土中钢筋配置检测作业指导书
MC-LWI-02(A0)
1编制依据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

2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间距、公称直径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并规定了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检测及检测结果的评价方法。

但不适用于含有铁磁性物质的混凝土的检测。

3作业程序
3.1接受任务编制检测方案。

3.2 根据检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准备合适设备。

3.3 进行现场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填写表JSJL-01-06-A/O-1《钢筋间距检测记录表》、表JSJL-01-06-A/O-2《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记录表》、表
JSJL-01-06-A/O-3《钢筋公称直径检测记录表》以及板墙梁柱构件的钢筋分布记录(表JSJL-01-06-A/O-4~表JSJL-01-06-A/O-7)。

3.4 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

4钢筋间距与保护层厚度检测
4.1一般规定
4.1.1 检测前宜准备下列资料:
工程名称、结构或构件名称以及相应的钢筋设计图纸;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名称;混凝土中含有的铁磁性物质;监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结构构件中预留管道、金属埋件等;施工记录等;检测原因。

4.1.2 应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检测区域内钢筋可能分布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检测面。

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

4.1.3 对于具有饰面层的结构及构件,应清除饰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

4.1.4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时采用游标卡尺,量测精度应为0.1 mm。

4.1.5钢筋探测仪检测前应采用标准试件进行校准,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0~50mm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允许误差为±1mm,钢筋间距检测的允许误差为±3 mm。

4.2 检测方法
4.2.1 检测前,应对钢筋探测仪进行预热和调零,调零时探头应远离金属物体。

在钢筋探测过程中应检查钢筋探测仪的零点状态。

4.2.2 进行检测前,宜结合设计资料了解钢筋布置状况。

检测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钢筋间距应满足钢筋探测仪的检测要求。

探头在检测面上移动,直到钢筋探测仪保护层厚度示值最小,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筋轴线应重合,再相应作好标记。

按上述步骤将相邻的其他钢筋位置逐一标出。

4.2.3 钢筋位置确定后,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首先应设定钢筋探测仪量程范围及钢筋公称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读取第1次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值。

在被测钢筋的同一位置应重复检测1次,读取第2次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值。

当同一处读取的2个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相差大于1 mm,该组检测数据无效,并查明原因,在该处应重新进行检测。

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更换钢筋探测仪或采用钻孔、剔凿的方法验证。

4.2.4 当实际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钢筋探测仪最小示值时,应采用在探头下附加垫块的方法进行检测。

垫块对钢筋探测仪检测结果不应产生干扰,表面应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不应大于0.1 mm。

所加垫块厚度在计算时应予扣除。

4.2.5 钢筋间距检测应按4.2.3条规定进行。

应将检测范围内的设计间距相同的连续相邻钢筋逐一标出,并应逐个量测钢筋的间距。

4.2.6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不少于30%的已测钢筋且不少于6处(当实际检测数量不到6处时应全部选取),采用钻孔、剔凿的方法验证。

1)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测结果有影响;
2)钢筋公称直径未知或有异议;
3)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
4)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标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4.3 检测数据处理
4.3.1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应按下式计算:
C t
m,i =( C t
1
+ C t
2
+2C
c
-2C
)/2
C t
m,i------第i测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精确至1 mm;
-
C t
1、C t
2
---第1、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值,精确至1 mm;
C
c-------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为统一规格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实测值减去检测值,精确至0.1 mm。

C
0------探头垫块厚度,精确至0.1 mm;不加垫块时C
0-
=0。

4.3.2 检测钢筋间距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绘图方式给出结果。

当同一构件检测钢筋不少于7根钢筋(6个间隔)时,也可给出被测钢筋的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并取算术平均值为钢筋平均间距。

5钢筋直径检测
5.1一般规定
1)应采用数字显示示值的钢筋探测仪来检测钢筋公称直径,钢筋探测仪应符合本规定第4.1.5的要求。

2)对于标准试件,钢筋探测仪对钢筋公称直径的检测允许误差为±1mm,当检测误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以剔凿实测结果为准。

5.2 检测方法
5.2.1 检测的准备应按4.1 的要求进行,钢筋探测仪的操作应按4.2 的要求进行。

5.2.2 钢筋的公称直径检测应采用钢筋探测仪检测并结合钻孔、剔凿的方法进行,钢筋钻孔、剔凿的数量不应不少于该规格已测钢筋的30%且不应少于3处(当实际检测数量不到3处时应全部选取),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时采用游标卡尺,量测精度应为0.1 mm。

5.2.3 实测时,根据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可通过相关的钢筋产品标准查处对应的钢筋公称直径。

5.2.4 当钢筋探测仪测得的钢筋公称直径与钢筋实际公称直径之差大于1mm时,应以实测结果为准。

5.2.5 应根据设计图纸等资料,确定被测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排列方向,并采用钢筋探测仪按 4.2的要求对被测结构及构件中钢筋及其相邻钢筋进行准确定位并作标记。

5.2.6 被测钢筋与相邻钢筋的间距应大于100mm,且其周边的其他钢筋不应影响检测结果,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

在定位的标记上,应根据钢筋探测仪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并记录钢筋探测仪显示的公称直径。

每根钢筋重复检测2次,第
2次检测时探头应旋转180°每次读数必须一致。

5.2.7 对需依据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来检测钢筋公称直径的仪器,应事先钻孔确定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6测量记录
检测记录应按规定格式填写,具体要求执行《记录管理程序》(MC-LQP-21)。

7记录表格
1) 表JSJL-01-06-A/0-1 钢筋间距检测记录表
2) 表JSJL-01-06-A/0-2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记录表
3) 表JSJL-01-06-A/0-3 钢筋公称直径检测记录表
4) 表JSJL-01-06-A/0-4 楼板钢筋分布情况记录表
5) 表JSJL-01-06-A/0-5 墙钢筋分布情况记录表
6) 表JSJL-01-06-A/0-6 梁钢筋分布情况记录表
7) 表JSJL-01-06-A/0-7 柱钢筋分布情况记录表
×××检测有限公司
钢筋间距检测记录表
JSJL-01-05 -1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记录表
JSJL-01-05 -2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钢筋公称直径检测记录表
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楼板钢筋分布情况记录表
JSJL-01-05 -4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墙钢筋分布情况记录表
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梁钢筋分布情况记录表
JSJL-01-05 -6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柱钢筋分布情况记录表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电化学法检测钢筋锈蚀作业指导书
MC-LWI-03(A0)
1编制依据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

2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状况的检测,并规定了半电池电位法和电位梯度法测定钢筋锈蚀状况的检测方法。

不适用于带涂层的钢筋以及混凝土已经饱水和接近饱水的构件检测。

半电池电位法需要凿开混凝土保护层与钢筋连接,电位梯度法适用于混凝土表层测量,不需要凿开混凝土保护层,该两种方法均属于定性检测,宜进行剔凿实测验证。

3作业程序
执行程序形成的记录
3.1接受任务编制检测方案。

3.2 根据检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准备钢筋锈蚀仪。

3.3 进行现场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填写完成表JSJL-01-08-A/O-1《半电池电位法检测记录表》、表JSJL-01-08-A/O-2《电位梯度法检测记录表》。

3.4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

4检测方法
4.1 一般规定
4.1.1仪器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检测设备应包括钢筋锈蚀探测仪和钢筋探测仪,
钢筋锈蚀探测仪应具有采集、显示和存储数据的功能,满量程不宜小于1000 mV。

在满量程范围内的测试允许误差为±3%。

4.1.2电化学测定方法的测区及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构件的环境差异及外观检查的结果来确定测区,测区应能代表不
同环境条件和不同的锈蚀外观表征,每种条件的测区数量不宜少于3个;
2)在测区上布置网格,网格节点为测点,网格间距根据构件尺寸和仪器功
能而定。

测区中的测点数不宜少于20个。

测点与构件边缘距离应大于50 mm;
3)测区应统一编号,注明位置,并描述其外观情况。

4.1.3电化学检测操作应遵守所使用检测仪器的操作规定,并应注意:
1)电极铜棒英清洁、无明显缺陷;
2)混凝土表面应清洁,无涂料、浮浆、污物或尘土等,检测前,首先配制
CuSO
饱和溶液。

半电池电位法的原理要求混凝土成为电解质,因此必须对钢筋4
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进行预先润湿。

检测时,保持混凝土湿润,但表面不得存有自
由水;
3)测点读数应稳定,电位读数变动不超过2 mV;同一测点同一枝参考电极
重复读数差异不得超过10 mV,同一测点不同参考电极重复读数差异不得超过20
mV ;
4)应避免各种电磁场的干扰;
5)应注意环境温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必要时应进行修正。

4.2半电池电位法
4.2.1保证仪器连接点钢筋与测点钢筋连通,导线与钢筋的联接应按下列步骤进
行:
1)采用钢筋探测仪检测钢筋的分布状况,并应在适当位置剔凿出钢筋;
2)导线一端应接于电压仪的负输入端,另一端应接于混凝土中钢筋上;
3)连接处的钢筋表面应除锈或清除污物,并保证导线与钢筋有线连接;
4)测区内的钢筋必须与连接点的钢筋形成电通路。

4.2.2电化学测试结果的表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按一定的比例绘出测区平面图,标出相同应测点位置的钢筋锈蚀电位,得到数据阵列;
2)汇出电位等值线图,通过数值相等的各点或内插各等值点汇出等值线,等值线差值宜为100 mV。

4.2.3锈蚀结果的判定可参考下表1 。

表1 钢筋电位与钢筋锈蚀状况的判别
4.3电位梯度法
电位梯度法其原理与半电池电位法类似,测量过程中不需要剔凿钢筋,但精确度较半电池电位法较低。

现场电位梯度测试不需要凿开混凝土,使用两个相距20cm的硫酸铜电极,根据电位梯度测试的测试原理,一个测区内,一旦连接好两个电极开始测试后,两个电极的前后顺序不可调换。

锈蚀结果的判定可参考下列建议: 两电极间距20cm,电位梯度为150~200mV时,低电位处判作锈蚀。

5 测量记录
检测记录应按规定格式填写,具体要求执行《记录管理程序》(MC-LQP-21)。

6 记录表格
1) 表JSJL-01-08-A/O-1 半电池电位法检测记录表
2) 表JSJL-01-08-A/O-2 电位梯度法检测记录表
半电池电位法检测记录表
JSJL-01-07 -1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电位梯度法检测记录表
JSJL-01-07 -2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直接法检测钢筋锈蚀作业指导书
MC-LWI-04(A0)
1编制依据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

2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状况的检测,并规定了原位实测法和取样称量法的检测方法。

3作业程序
执行程序形成的记录
3.1接受任务编制检测方案。

3.2 根据检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准备仪器设备。

3.3 进行现场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填写完成表JSJL-01-07-A《钢筋锈蚀状况直接法检测记录》。

3.4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

4检测方法
4.1 一般规定
4.1.1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状况应在使用环境和结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约定抽
样原则,选取使用环境恶劣、外观损伤严重的区域或关键构件进行检测。

4.1.2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状况宜采用原位检测、取样检测等直接法进行检测,当采用混凝土电阻率、混凝土中钢筋电位、锈蚀电流、裂缝宽度等参数间接推定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状况时,应采用直接检测法进行验证。

4.2原位实测法
4.2.1采用钢筋探测仪确定待测钢筋位置,剔除混凝土保护层,露出钢筋。

4.2.2采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钢筋的剩余直径、蚀坑深度、长度及锈蚀物的厚度,测量精确到0.01mm。

4.2.3同一部位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点剩余直径的实测值。

4.3取样称量法
4.3.1采用钢筋探测仪确定待测钢筋位置,沿钢筋走向剔除混凝土保护层,截除长度不小于300 mm的钢筋试件。

4.3.2清理钢筋表面的混凝土,用12%盐酸溶液进行酸洗,经清水漂净后,用石灰水中和,再以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后在干燥器中至少存放4h,用天平称重。

4.3.3钢筋剩余直径按下式计算:
d=12.74(wl) 0.5
式中:d——钢筋剩余直径,精确至0.01mm ;
w——钢筋试件重量,精确至0.01g;
l——钢筋试件长度,精确至0.1 mm。

4.4钢筋截面损失率计算
L s,a = (d2- d
s
2 )/d
s
2×100%
式中:d——钢筋剩余直径,精确至0.01mm ;
d
s
——钢筋公称直径;
L
s,a
——钢筋的截面损失率,精确至0.1%。

×××××检测有限公司
当钢筋的截面损失率小于5%,认为钢筋锈蚀轻微;
当钢筋的截面损失率大于5%,认为钢筋锈蚀严重,应进行钢筋的力学性能检测。

5 测量记录
检测记录应按规定格式填写,具体要求执行《记录管理程序》(MC-LQP-21)。

6 记录表格
1) 表JSJL-01-07-A/0-1 钢筋锈蚀状况原位实测法检测记录
1) 表JSJL-01-07-A/0-2 钢筋锈蚀状况取样称量法检测记录
钢筋锈蚀状况原位实测法检测记录表
JSJL-01-07 -1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钢筋锈蚀状况取样称量法检测记录
JSJL-01-07 -2
检测人:记录人:校核人:检测日期:年月日
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作业指导书
MC-LWI-05(A0)
1编制依据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钢结构中构件垂直度变形的检测,并规定了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的检测方法。

3作业程序
执行程序形成的记录
3.1接受任务编制检测方案。

3.2 根据检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准备仪器设备。

3.3 进行现场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填写完成表JSJL-02-07-A《垂直度变形检测记录》。

3.4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

4检测方法
4.1 一般规定
4.1.1垂直度指的是在规定的高度范围内,构件表面偏离重力线的程度,使用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