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学生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研读第五自然段。
1、课文的最后一段还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
3、什么特点。随机引导:
没触着墙的脚,会萎,最后也不留痕迹。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我们可以说爬山虎的脚“触墙生存”(板书)。那么这些,是别人告诉作者的吗?短时间能观察到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嫩红
4、板画茎叶,指名画脚,并指图说说爬山虎脚的特点
5、下面老师再找一位同学读这几个句子(第三自然段的)。
6、这段话如果要是这样写(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生出细丝。细丝是红色的”),你们说好吗,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体会一下。自由读,指名说。
7、小结:作者不仅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很准确,很生动。
5、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只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要一直往上长,就必须不断长出新的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6我们能用手的动作表示出爬山虎爬的过程,我们还能用朗读表达出来,试一试,齐读这几句话。
7、这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读,改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Fra Baidu bibliotek,你有怎样的感觉?
是啊,这是作者连续观察的结果。
1、根据板书小结:作者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就是抓住爬山虎脚的样子、会爬墙、触墙生存这三个特点来写准确,写具体的,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将事物写准确,写具体。
2、回家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自述爬山虎的脚)。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通过换词,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用词的准确和得体。
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轻轻地触──紧紧地巴──慢慢地拉──牢牢地贴”的爬山虎。
读------做-----再读,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加准确、深刻的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通过初读感知,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叶圣陶老先生仔细观察,连续观察的认真态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确定研读方向。
三、重点研读,了解爬山虎的“脚”
四、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1、齐读课题。
2、欣赏图片。
3、你们看到爬山虎的脚了吗?爬山虎真的有脚吗?著名的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一开始也和我们一样没有发现爬山虎的脚,后来他经过仔细地、长期地观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写下了《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
边读边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动作的词语,作上自己喜欢的符号。(触着墙——巴住墙——拉一把——贴在墙上)(板书带下划线的字)
学生在老师的动作示范下,学着演示爬山虎的脚爬的动作。
学生汇报:
(轻轻地)触──(牢牢地)巴──(慢慢地)拉──(紧紧地)贴
学生用动作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学生通过手再次体会“轻轻地触──紧紧地巴──慢慢地拉──牢牢地贴”的爬山虎。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同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巴金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通过教师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段落和内容。
通过短片形象直观的展示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再对比课文中的描写,印象更加深刻。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比较、体会,自由读和齐读,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较多运用了初读感知,重点段落,重点语句,重点字词研读的形式。在读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勾画重点词语,演示动作,体验感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叶圣陶老先生在这里的用词准确,观察之细致入微的特点。
8、齐读第三自然段的几句话。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不仅长得漂亮,还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呢:会爬墙(板书)指名读,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呢?
2、寻找动词:
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动作的词语,作上自己喜欢的符号。(触着墙——巴住墙——拉一把——贴在墙上)(板书带下划线的字)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画一下爬山虎,并指一下它的脚?”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争抢地举手,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一位同学上台画一下爬山虎。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这位同学画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选编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情分析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好一片充满生机的爬山虎呀,让我们一起爬满一块黑板吧,谁愿意跟老师一起来?(请几位学生也用手“一脚一脚”地爬,激发学生一起来演示,感受)运用原先的板画,老师一只手当作爬山虎的脚,爬一脚;另一只手也当作爬山虎的脚,爬另一脚。边重复第四段的语句,边在茎上用手展示“轻轻地触──紧紧地巴──慢慢地拉──牢牢地贴”的动作。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3、演示动作:
老师示范,拿出左手当作墙,拿出右手作为爬山虎的脚。让爬山虎的脚慢慢地爬起来。
如果把“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
既然这样,你能在这几个爬的动作前加上更具体的描述吗?
4、体验动感
原来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都有自己的力度,可见作者用词相当的准确,让我们带上这样的感觉再来学着爬一爬。(再一次演示,这次是凸显“触、巴、拉、贴”动词的不同力度,有声有色体验爬山虎的脚爬的情趣,感受爬的动感。)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第6课《爬山虎的脚》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做完动作之后让学生再次回到课文的语句中,再读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特别。
学生汇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把读后的体会交流:作者连续观察的结果。
学生看黑板,记忆这种学习方法。
学生有可能把课文中所学的内容,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通过齐读课题,让学生进入语文课程的学习。通过配乐欣赏多媒体展现的图片,初步感知学习的内容。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使学生感知作者叶圣陶老先生的观察习惯,初步了解爬山虎也有脚。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的总结,指出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写作中可以运用。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要通过学习课文,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方面。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目的。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
(简笔画)脚嫩红灰色
会爬墙:触—巴—拉、贴
触墙生存
1、请大家打开课文,完整地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板书:脚)。
2、自由读。
3、检查生字词语。
4、指名回答。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
1、观看短片(师提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说说你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请
3、交流板书: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
1、学生齐读课题。
2、在音乐中欣赏图片。
学生初读课文,通过教师的问题,找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自然段。有的可能用笔勾出,有的用括号画出。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准确读出课中的生字词语。
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中的这一段,然后用笔划一划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的句子。比较、体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问题下研读第四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