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处理消毒技术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饮用水消毒技术在自来水厂的应用与发展

饮用水消毒技术在自来水厂的应用与发展

鉴 于二 氧化 氯 相 对 于 含 氯
到 杀 灭 细 菌 的 作 用 。 次 氯 酸 根 值 为 4—9之 间 时 ,均能 保持 较 消 毒 剂 具 有 多 方 面 的优 势 , 我
离 子 虽 然 也 有 杀 菌 能 力 ,但 是 由 好 的杀 菌 能力 。
们 国 内 已有 多 家 水 厂 开 始 试 用
质反应产生有 害的消毒副产物 , 然 不 会产 生 三氯 甲烷 类 的副 产 应 用 于 饮 用 水 消 毒 制 定 全 国 性 如 三 卤甲烷 等副 产物 。三 卤 甲 物 ,但 是却会 产 生其 他 的消 毒 的标 准 ,使 得二 氧化 氯 目前 还 很 烷 在 自来水 用 氯 消毒 剂进 行 氯 副 产 物 ,一 类 毒 副 产 物 是 被 二 难完 全 替代 液 氯应 用 于饮 用 水 的 化 消 毒过 程 中 ,与水 中的某 些 氧化 氯氧化而生成 的类似羟基 、 消 毒 。
分 子 ,能 靠 近具有 负 电荷 的细 弥 补 了氯 消毒 在 这 方 面 的不 足 ; 特别 是 针 对 微 生 物 的 消 毒 效 果
菌 ,穿 过 细菌 细胞 壁 ,在 氧化 (5)- 氧 化 氯 杀 菌 效 果 几 乎 不 受 明显 。
作 用下 ,破坏 其 酶系 统从 而 达 pH值 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pH
氯 酸 ,其 在 水 中 的 化 学 反 应 式 减 少 三 卤 甲 烷 等 消 毒 副 产 物 产 下 面 针 对 生 成 物 质 及 消 毒 效 果
表 示 为 :
生 ;(2)二 氧 化 氯 溶 解 度 比氯 气 等几方面进行 比较 ,详见表 1。
Cl2+H2O—斗Cl一+HCIO ;
4.常规 化 学 消毒技 术 比较

消毒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上的研究进展

消毒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上的研究进展

消毒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上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饮用水消毒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常用的几种饮用水消毒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消毒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展望,以期为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消毒;饮用水;水处理;微生物1、前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人的生活离不开水。

随着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自来水将走进越来越多的用户家中。

自来水经庞大的地下管网输送到用水点的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有害细菌及微生物也会借此得到繁殖,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饮用水的消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对预防和控制介水传染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消毒技术可分为物理消毒技术和化学消毒技术。

物理消毒技术是利用冷冻、加热、照射等方式破坏生物质的核酸,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例如紫外线消毒、超声波消毒、微电解毒等方式。

化学消毒是指利用一定的药剂改变水质成分,氧化微生物机能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例如臭氧消毒、氯化消毒等。

2、国内外饮用水消毒研究现状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二氧化氯消毒、氯化消毒、紫外消毒、臭氧消毒等消毒工艺。

当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水厂采用的消毒工艺是传统的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氯消毒的水处理工艺。

尽管氯消毒具有成本低、消毒效果好等优势,但是在清除水中的有机物效果方面并不理想,还会产生二十多种副产物,例如卤乙酸、三卤甲烷等等,这些副产物有很强的致癌作用,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氯化消毒副产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经过科学家二十多年的研究,基本已经证实了氯消毒能够使原水中产生卤乙酸、三卤甲烷、卤乙腈、卤代酚、卤代酮、卤代醛、卤代硝基甲烷等等具有严重致癌作用的副产物。

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氯仿能够致癌,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能够使肝、肾中毒。

美国等国家发现,在有机卤代烃含量高的地区,胃癌、肝癌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尽管我国对出厂水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制定了详细的标准,但是长时间的饮用带有这些具有毒副产物的水,还是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存在。

生活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生活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生活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饮用水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微生物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加上传统的消毒技术存在不足,故我们亟需研究新的饮用水消毒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几种化学、物理及组合生活饮用水消毒技术,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通过对比发现,组合消毒技术的消毒效果最佳,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标签:饮用水;消毒技术;联合消毒1、化学消毒法1)氯气消毒作为饮用水消毒最常用的技术,氯气消毒的原理是它溶于水后会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分解的新生态氧会氧化细胞中的部分巯基,使细菌死亡。

由于氯消毒对隐孢子虫和贾地鞭毛虫这“两虫”的灭活效果不佳,并且会生成不利人体健康的消毒副产物,故研究者们开始研究新的消毒剂,如氯胺等。

但目前为止,氯气消毒仍是饮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技术。

2)氯胺消毒氯胺是由氯与氨发生反应生成的,形成了一氯胺、二氯胺及三氯胺。

实验证明氯胺消毒时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大概比氯气消毒少一半,且在管网中能持续较长时间,从而抑制了残余细菌的繁殖。

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水厂开始采用该技术,但由于国外的部分时间证明它可能会影响动物的遗传基因,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

3)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有极强的氧化性,能直接穿透微生物的细胞壁,使蛋白质变性从而灭活微生物,研究发现,二氧化氯具有广谱性,能灭活各种细菌、藻类、真菌、“两虫”、病毒等,且低浓度的二氧化氯就能达到较高浓度氯气才能实现的灭活效果。

但由于二氧化氯不稳定,有爆炸的可能,故二氧化氯的存储及运输是个难点。

且相对氯气而言,二氧化氯成本较高,目前还没有低投资的二氧化氯制作方法。

研究发现,二氧化氯也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目前有部分中小水厂开始应用该技术处理饮用水。

4)臭氧消毒臭氧的氧化性是氯气的27倍之高,能有效灭活各种生物及有机物,还可以有除臭脱色的功效,且不会生成常见的消毒副产物。

研究发现,臭氧在温度低时的消毒效果更佳。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水的供给。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需要获取大量的、健康的饮用水来满足自身的饮水需求,这就需要高效的、安全的消毒手段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饮用水消毒技术的水平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其中,消毒剂的功能效果是消毒技术的关键所在。

符合人们需求的饮水水消毒剂具有安全、健康、能快速释放杀菌成分并且便于存贮和运输的特点,并且在使用起来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性。

【关键词】饮用水;消毒技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311-02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但同时也使得饮用水资源的匮乏问题日益加剧,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

到目前,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的供给和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

有权威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有近17%的人口面临着安全饮水问题,平均每年有近14%的人口由于饮水问题引发疾病,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

因此,严格按照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饮用水的处理工作,并采取相应的辅助手段做好水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此来维护人类健康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此,需要各个国家从各个方面着手做好饮用水处理工作,特别是要从饮用水处理工艺层面着手,对饮用水消毒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此来推动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

1.饮用水消毒技术研究概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由于饮水问题所引发的水源性疾病主要由水传病原体所导致。

水传病原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以水为载体进行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细菌性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各种寄生虫等,数量大且种类多,由此形成的水源性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因此,各个国家也长期致力于对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力图普及和发展更为先进的饮用水处理工艺,使人类的健康得到有力的保障。

从国内外在饮用水消毒技术研究工作的发展进程来看,使用氯消毒技术进行饮用水处理,是目前为止各个国家普遍采用的饮用水处理方法。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
1.1 饮用水处理的重要性
1.2 饮用水深度处理的概念和意义
二、传统饮用水处理技术
2.1 膜分离技术
2.2 活性炭吸附技术
2.3 氯气消毒技术
三、饮用水深度处理的现状
3.1 技术应用范围
3.2 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四、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4.1 新型滤料技术
4.1.1 纳米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4.1.2 生物复合滤料的发展
4.2 光催化技术
4.2.1 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4.2.2 可见光光催化技术的应用前景4.3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系统
4.3.1 水质智能监测技术
4.3.2 水处理设备远程监控系统
五、对未来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展望
5.1 环保与持续发展
5.2 智能化与信息化
5.3 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结论
未来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加强相关研究和技术创新,以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针对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趋势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概况

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概况

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概况第一篇: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概况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概况摘要:综述了当前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臭氧、紫外线、氯化、二氧化氯、膜等,然后展望了消毒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初步指出适合我国应用的饮用水消毒技术。

关键词:饮用水;消毒;液氯;二氧化氯;氯胺;臭氧;紫外线;膜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影响人体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为切断疾病通过饮用水传播的途径,消毒作为生活饮用水处理的最后一道工艺是必不可少的。

水的消毒方法很多, 主要有氯消毒、氯胺消毒、臭氧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下边对这几种水处理中较常用消毒剂的特点进行一下探讨。

1常见消毒方法1.1 臭氧消毒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其可以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 也可以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 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 分解, , 蛋白质, 脂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 使细菌的物质代谢和繁殖过程遭到破坏, 还可以侵人细胞膜内作用于外膜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 使细胞发生通透性畸变, 导致细胞的溶解死亡, 并且将死亡菌体内的遗传基因、寄生菌种、寄生病毒粒子、噬菌体、支原体及细菌病毒代谢产物等溶解变性死亡, 从而起到消毒作用[1]。

臭氧消毒具有杀菌效果好、用量少、作用快、消毒副产物少和生产条件简单等优点,但也具有消毒工艺费用较高、稳定性极差和需用第二消毒剂等缺点。

另外臭氧作为消毒剂是有选择性的,绿霉菌、青霉菌之类对臭氧具有抗药性,需较长时间才能将其杀死;单独使用臭氧作为消毒剂时,由于臭氧能在较短时间内分解,残留效果小,甚至会出现细菌回升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可以考虑辅助加氯[2]。

1.2 氯化消毒氯化消毒是传统的饮水消毒方法, 一直沿用至今。

氯化消毒中, 氯与水反应时, 要产生水解和离解反应, 即: Cl2 +H2O~HOCl+ H﹢+ Cl-, HOCl ~H+ + OCl-。

生活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生活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生活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摘要:生活饮用水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国家在2007年颁布了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也对净水厂的饮用水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是针对生活饮用水处理技术的探讨,分析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常规的处理工艺逐步深化,分析饮用水深化处理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饮用水处理;深化处理引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其受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常规的处理方法远不能达到饮用水处理的效果。

因此,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可以说是水污染的严重性和污染物的复杂性加速了饮用水处理技术的进步。

人们为了获得干净、卫生的饮用水,针对污染水源中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技术探索。

一、软化器处理软化器通过离子交换过程,去除源水中的钙、镁离子其所采用的树脂为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在软化器的离子交换过程中,水中Ca2+、Mg2+离子被RNa型树脂中的Na+离子置换出来后存留在树脂中,使离子交换树脂由RNa型变成R2Ca或R2Mg型树脂。

原水硬度的去除目前采用两种方法:其中膜结垢是由于给水中的微溶盐在给水逐渐浓缩时超过了溶度积而沉淀到膜上。

因此必需防止碳酸钙、硫酸钙、二氧化硅等造成的结垢。

为了防止结垢造成化学污堵,可采用钠离了软化或投加阻垢剂的方法。

在反渗透装置前设置软化器,除去钙、镁硬度,在正常运行中不致产生结垢现象。

二、离子交换离子交换系统使用带电荷的树脂,利用树脂离子交换的性能,去除水中的金属离子。

离子交换系统须用酸和碱定期再生处理。

一般,阳离子树脂用盐酸或硫酸再生,即用氢离子置换被捕获的阳离子。

阴离子树脂用氢氧化钠再生,即用氢氧根离子置换被捕获的阴离子。

由于这种再生剂都具有杀菌效果,因而同时也成为控制离子交换系统中微生物的措施。

离子交换系统即可设计成阴床、阳床分开,也可以设计成混合床形式。

饮用水处理技术及其市场前景分析

饮用水处理技术及其市场前景分析

饮用水处理技术及其市场前景分析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水质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饮用水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将原本的污染水源转化为安全、清洁的饮用水。

本文将对当前饮用水处理技术及其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常见的饮用水处理技术。

主要的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三类。

物理处理技术包括过滤、沉淀和吸附等,通过过滤器、沉淀池和吸附介质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泥沙、颗粒物等。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利用氧化、还原、络合等反应原理,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

生物处理技术则是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这些技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运用,通过互补的方式提高饮用水的处理效果。

当然,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也应用到了饮用水处理领域。

例如,膜分离技术在去除微生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膜分离技术利用不同类型的膜,通过筛选、过滤和吸附的方式,高效地去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

此外,紫外线消毒技术也成为了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消毒方法,通过紫外线的照射,杀灭水中的微生物,从而实现消毒的目的。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饮用水处理更加高效、快速,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水质状况。

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

首先,人们对于健康饮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饮用水处理技术市场的发展。

因为污染源复杂,传统的自然水源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也促进了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或是水源受到了污染,导致饮用水的供应面临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饮用水处理技术成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此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饮用水处理技术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各国政府对饮用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标准,鼓励和支持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饮用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饮用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姓名:建螭鑫学号:2009040119班级:电厂化学0901饮用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建螭鑫电厂化学0901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作为源水的地表水受到的污染日益严重。

饮用水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饮用水中含有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组分和病原微生物,他们去除只靠传统的工艺是不行的,须采用“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才能改善饮用水的水质。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处理技术;深度处理饮用水的水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健康。

如果水质良好,水就能正常参与人体的一切陈代谢活动,体就会产生应有的一切生理生化效应。

反之,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就会使人招致各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声明:“80%的疾病是由饮水不洁造成的。

”为了得到水质良好的饮用水,种各样的水处理技术已相继被开发出来,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1饮用水水质现状及发展趋势我们所说的饮用水水质是指水中所含各类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

目前因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造成了饮用水中化学成分的种类急剧增加,的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用水水质日益恶化。

1.1化学物质对饮用水的污染现代化工业尤其是合成化学工业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使得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总数已超过4万种,每年还有上千新物质被合成出来投入市场。

这些化学物质的相当大一部分通过人类的活动进入水体,使得接纳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自来水中出现了许多种玷污化学物质,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杀虫剂、消毒副产物、其他合成有机物以及氡等放射性核元素。

大致每月就能找到一种新的污染自来水的物质。

饮用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表现在2 个方面:①含量极低但组分却很多,有些组分是属于有毒的、致癌的或有可能致癌的物质;②那些蓄积在人体组织内的组分,其危害性目前往往难于估价,人体内蓄积的化学物质,一般约有20%来源于饮用水,化学物质的这种累积作用,应该特别予以重视。

饮用水及处理工艺的发展

饮用水及处理工艺的发展

饮用水及处理工艺的发展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在出现人类之前,水就存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由庞大的水体组成。

水作为人类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人类饮水至今,水的发展也一直在变革。

第一阶段饮用自然界的水人类最早喝的水是取于自然界的江河湖泊、山泉、水井,一般都是就地取水饮之,在一些大的城市会开挖沟渠来输送水,修建水塘储水,那时人们家里会有储水的水缸之类容器。

此时,饮水的质量与自然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随着人类发展,总结有了一些简易净水方法,出现了井内养鱼、加装井盖、煮沸水杀菌等方法。

但在水中还是会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那时卫生状况差,水极易受到污染,历史上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过因水污染带来的疾病的爆发与流行。

那时人们的饮水安全状况可以说是得不到保证的,这也是人的寿命普遍不高的一个原因。

第二阶段自来水厂的出现受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加剧了水体污染,水中微生物引起的各种传染病、瘟疫等夺走了数百万的生命。

到1902年,比利时人发现氯可以去除水中的生物污染,并开始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的工艺方法来制作自来水,成为第一个使用自来水的国家。

随后欧美国家都开始建立投氯消毒水厂,记载显示采用氯消毒后伤寒的发病率大幅度的减少,充分证明了氯消毒的有效作用。

我国在1908年慈溪太后的支持下建造了第一家自来水厂“京师自来水厂”,开启了我国自来水事业的发展。

现在已发展到拥有4000多家自来水厂,覆盖了我国所有的城市和绝不大部分的农村,人们通过自来水满足了生活的需要,保证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健康。

其采用的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水处理工艺是城市饮用水发展的第一代工艺,这一工艺使得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人们将此工艺称之为常规水处理工艺。

第三阶段自来水厂的升级改造随着技术发展和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人们发现传统的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化学耗氧量(COD)、氨氮、微量有机物、致病原虫等污染物,无法解决水源污染与水质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更难以有效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

饮用水消毒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饮用水消毒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或 氯胺 。 能防止 副产 物三 卤 甲烷 的生成 , 既 又能避 免管 网 水
人 以上 的大 、 中型水 厂展 开 的消毒情 况调查 表 明 , 氯或次 氯 酸 盐是首选消毒 剂 . 用氯气消毒 的 自来水 厂约 占 9 . 采 45 。 %t
但 是 美 国环保 局 在 17 9 6年 确认 了消 毒后 饮 水 中确 实存 在
氯胺 ( H C ) N 21 的消毒 作用 是 通过 缓慢 释 放次 氯 酸 ( O I H C)
而进行 的 。
氯胺 消毒作 用机 理与氯 气相 近 。 通过 穿透细 胞膜 . 使核
酸变 性 , 止蛋 白质 的合 成来达到杀 灭微生物 的 目的。其消 阻 毒效 果 比氯气消 毒要差一些 。 一些能被氯 胺灭活 的病菌所需 氯胺 的浓度较高 。 接触 时间也需要更 长。但氯 胺的稳定 性优 于氯 气 .所 以氯胺在 控制微生 物的再生 长方面好 于 自由氯 更 重要 的是 用氯胺 消毒后 生成 的 D P 明显要 比氯 气少 . Bs 有 资料显 示三 卤甲烷 的生成 量可 减少 约 5 %t。但是 近 些 年 0 7  ̄ 来. 研究人 员检测 出了危害性更 大的含氮 消毒副产 物— — 亚 硝胺 、 卤代硝 基 甲烷 、 卤代 乙腈 [, 8 这些物 质在氯 胺 消毒过 程 ]
1 饮用 水的 消毒 工艺发 展历 程
饮用水 消毒始 于 1 纪初 . 9世 当时使用氯气 作为 消毒剂 . 它能有 效杀灭水 中病 原微生物 。大大降低 了人 们感 染伤寒 、
氯胺 是氯化消毒 的中间产物 . 中具有 消毒 杀菌作 用的 其
只有一氯 胺和二氯胺 。纯 的一氯胺 是一种无 色不稳 定液体 . 沸点 为一 6 , 6 ℃ 能够溶 于冷水和 乙醇 , 溶于四氯化 碳和苯 [ 微 6 _ 。

水处理中的消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处理中的消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处理中的消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对水进行消毒可有效消除水体污染物中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目前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的传统消毒技术主要依赖于化学消毒剂,最常见的消毒剂是液氯、氯胺、臭氧和二氧化氯等。

传统消毒技术可有效杀灭大多数病原体,保证出厂水的微生物安全,也可以保留部分消毒剂余量,在出厂后的输配水管道、容器中起到持续防御微生物污染的作用,大大减少了水传播疾病的发生。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陆续鉴定和识别出了800多种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by-products,DBPs),是由消毒试剂与水中有机物反应产生的,对人类健康产生较大风险。

光催化、电化学及水力空化等新兴消毒技术逐渐成为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热点,对于目前水资源利用中的诸多挑战以及饮用水安全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努力,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对水处理中的消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处理;消毒技术;发展趋势引言水传性病原体对公众健康具有重大威胁。

在水处理中,病毒病原体尤其难以监测和控制,且相对于细菌等病原污染,病毒对消毒措施具有更强的抗性。

因此,对消毒过程中病毒的灭活机理及其抗性发展的研究,对于水处理过程中消毒措施的确定及强抗性病毒预防追踪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饮用水消毒技术饮用水中病毒的来源广泛,它们可在不同阶段(如水源、处理过程、管网分配和储存等)进入饮用水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

有害病原体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引发人体健康风险,因此对水体进行消毒对于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和保护人体健康是极其重要的。

我国至少有90%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及自来水厂以氯消毒为主要消毒工艺,氯化消毒操作方便,成本较低且作用持久,但一些微生物对其具有抗性,微生物的完全消毒通常需要向水体投加高剂量的氯化试剂,高浓度的氯化试剂使出水有氯气的味道。

另外,水源水中有机物与过量的消毒试剂发生反应,生成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对人类健康有风险的DBPs。

饮用水消毒技术

饮用水消毒技术

饮用水消毒技术一、饮用水消毒的重要性“凡味之本,水为最始”。

科学研究证明,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从水开始的,水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物质,可以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存在。

在城镇建设发展中,给水系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对城镇给水系统来说,生活饮用水的供应量、供水水质是衡量一个水厂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活饮用水的消毒是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它是保证用户安全用水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机构指出,人类约有80%的疾病与细菌感染有关,其中60%以上的疾病是通过饮用水传播的,80%的人类疾病与50%的儿童死亡率与饮用水的水质有关,平均每年约有2.5亿人因饮用不洁净的水而发生疾病。

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无法根除水媒传染病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不能得到洁净的饮用水,人类要把平均高达1/10可用于生产的时间消耗在与水有关的疾病上。

历史上因水质问题对人类造成过许多危害。

1854年间英国伦敦遭受霍乱菌的袭击,John Snow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确认了水媒疾病的严重性和饮用水消毒的必要性。

但是直到1880~1885年间,Louis Pasteur确立了疾病的细菌理论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水是消化道致病的重要媒介。

2004年阿根廷罗哈斯市由于自来水系统维护不力,3/4的投药设备发生故障,没有消毒,城市管网系统缺乏维护,蓄水池及二次水池没有清洗消毒,造成痢疾杆菌通过自来水管道传播蔓延,导致该市 2.3万人中有近3000人感染了志贺细菌性痢疾。

今年4月,贵州的“竹园”桶装水也由于消毒出现问题,导致了多家单位人员感染甲肝。

二、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及其控制指标1、水中的病原体及其传播1)水中的病原体能感染人类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原生动物、寄生虫、病毒、真菌等五类,其中一些需要水生的宿主来完成其生命周期,另一些是以水为媒介来感染人类。

细菌的尺寸一般为0.2~80微米的范围,通常病原细菌要小些,一般不超过5微米。

饮用水消毒技术

饮用水消毒技术

六 未来消毒技术的走向
• 开发消毒新技术,寻求氯消毒的替代技术:二氧化氯和臭 氧以及紫外线消毒技术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组合消毒工艺:研究表明,臭氧—氯胺工艺中产生的有机 副产物有所下降。二氧化氯—氯胺或二氧化氯—氯,氯— 氯胺等组合对于降低消毒副产物也是有效的,且均有给水 实例证明。UV—H2O2,H2O2—O3,UV—TiO2等组合工 广阔,也将是今后消毒技术 的发展趋势。
臭氧消毒
• 作用物质:O3和氢氧自由基OH-; • 作用机理:与结构中的脂蛋白和内部脂多糖反应,从而改 变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细胞溶解并死亡。 • 优:1)不生成三卤甲烷; 2)杀菌、氧化能力比氯气强;病毒芽孢等可被消除 • 缺:1)臭氧氧化含有溴离子的原水时会产生溴酸根。而 溴酸根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 2B 级潜在致癌物; 2)缺乏持续的杀毒能力; 3)成本高。
消 毒 基 本 原 理
• 改变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渗透性能
• 破坏细胞生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
• 改变和破坏核酸结构,改变细胞的遗传特 性
四 现有成熟且广泛应用的 消毒技术
液氯消毒
• 作用物质:次氯酸(HOCl); • 作用机理:氧化作用破坏细菌酶系统,对病毒核酸的致死 性损害 • 全球范围内自来水厂首选的消毒剂; • 优:历史悠久,广谱有效,成本低,持续作用长 • 缺:1)产生“三致”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卤乙酸等 2) 长期饮用氯化水对生殖有影响,可能引起自然流 产、早产和死胎及出生缺陷; 3)不能有效杀死隐孢子虫及其孢囊。
超声波消毒
超声波用来消毒是由于声波作用水溶液产生液泡。液泡在 声波增强的半周期内增大,减弱的半周期内破裂。在液泡 破裂时溶液产生高温高压,溶液中的水分解成OH、过氧 化氢。而OH、过氧化氢具有强的氧化杀菌作用,从而达 到处理目水消毒的的。

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趋势分析1 引言饮用水消毒是饮用水净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和人体健康最直接相关的技术单元,始终作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研究热点.20世纪初,研究者主要致力于控制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和释放有害物质的细菌.随着氯、氯胺、臭氧等消毒技术的出现,人们有效抑制了上述污染物导致的病原性传染病,从而保证了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但与此同时,这些氧化剂与原水中有机物发生加成、取代和氧化等反应,生成大量消毒副产物,对水体产生了二次污染.1974年,Rock等首次在饮用水氯化过程中检测出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在随后的40年中,越来越多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的消毒副产物被研究者报道.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如何平衡饮用水微生物安全性与化学安全性是亟待攻克的一个重大难题,成为当前饮用水消毒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消毒过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迅速的现状,亟需系统梳理和分析饮用水消毒与风险控制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因此,分析全球饮用水消毒技术研究总体情况以及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明确我国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人员选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将来自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定量描述和解释一个给定主题、领域、机构和国家的文章或专利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该方法在许多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分析中得以应用,并做出了如下假定,即:①一个国家在某个领域的文章和专利发表量代表该国对此领域研究的关注程度;②文章被引频次与该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平相关; ③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该技术在某阶段的研究热点相关.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2012年间与饮用水消毒相关的SCI论文和专利进行了统计分析.我们首先对论文和专利的发文量、被引频次、领先国家进行定量描述,然后通过关键词分析了解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趋势和热点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2 研究方法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分别来自文献检索和专利检索,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文献和专利检索的时间跨度均为2000—2012年.2.1 文献检索学术论文主要反映基础研究情况.文献检索采用Web of Science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其检索领域包括“evironmental sciences”,“water resources”和“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文献检索式为:“drinking water*” AND(disinfect* OR disfection*); “drinking water*”AND(adsorpt* OR sorpt*); “drinking water*” AND(chlorin* OR(chlorine dioxide)OR chloramin* OR monochloramin*); “drinking water*” AND(ozone OR ozonation); “drinking water*” AND(hydrogen-peroxide OR(hydrogen NEAR/1 peroxide)OR H2O2); “drinking water*”AND(UV* OR ultraviolet*)NOT visible; “drinking water*” AND(photodegrad* OR photooxid* OR photolysis OR photocatalysis).2.2 专利检索专利申请更多反映技术应用研究情况.专利检索选取Web of Science中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在国际专利分类为C02F*下进行.专利检索式为:((“drinking water”AND((“disinfect*” AND(“ozone” OR “chlorin*” OR UV))OR“disinfect*”))OR((((“disinfect*” AND(“ozone” OR “chlorin*” OR UV))OR “disinfect*”)AND water)NOT(“waste* water*” OR “atmosphere” OR “circulat* water”OR “deionized water” OR “wastewater” OR “industr*” OR “sewage”))).3 结果与讨论3.1 总体情况根据检索结果,共有2119篇文献和2856项专利符合检索条件.为了进一步了解2000—2012年饮用水消毒领域的发展状况,文献和专利检索结果按时间(年)展开.由图 1可以看出在这13年间,全球饮用水消毒领域发文和专利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2012年发文数量达到了2000年发文量的2.6倍,专利申请量达到了2000年专利申请量的2.5倍,表明研究者对饮用水消毒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应用的关注一直处于持续增长中.此外,饮用水消毒领域的专利数略高于发文数,表明这13年间研究者不仅关注了饮用水消毒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且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图1 2000—2012年饮用水消毒技术文章和专利发表数量3.2 研究趋势及热点为了了解2000—2012年饮用水消毒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整体变化趋势,我们对本领域处于前10位的关键词及其出现的频次进行了统计,并且细分了3个阶段(2000—2004年、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来研究.如图 2所示,“消毒副产物”、“氯和氯化”、“臭氧和臭氧发生器”、“三卤甲烷”、“卤乙酸”和“腐殖质”这几个关键词在3个阶段均排在前10位,表明这13年来饮用水的消毒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消毒工艺方法和消毒副产物两方面.其中“消毒副产物”、“氯和氯化”、和“臭氧和臭氧发生器”这3个关键词在3个时间段的出现频次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进一步确定消毒工艺方法和消毒副产物研究在饮用水消毒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图2 2000—2012年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关键词在消毒工艺方法方面,由图 2可以看出关键词“氯和氯化”出现的频次由2000—2004年的139上升到2008—2012年的291,关键词“臭氧和臭氧发生器”出现的频次由2000—2004年119上升到2008—2012年的139,表明在这13年间,研究者持续高度地关注了氯化和臭氧氧化消毒工艺.这主要是由于氯是一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的消毒剂,而臭氧消毒是欧洲主要城市饮用水深度净化的重要手段.此外,“二氧化氯”作为十大关键词之一出现在2000—2008年,随后消失,表明该技术在近几年受到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在消毒副产物方面,图 2显示2000—2012年间,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反应动力学、生成种类以及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持续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常规的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一直是研究热点,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05—2008年间,“溴化物”第一次成为前10个热点关键词之一,表明研究者开始重点关注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溴代物.并且溴代物已被证实其毒性要远高于氯代物,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较强的潜在危害.此外,一些新型的消毒副产物如含氮消毒副产物,由于研究时间不长,发文数量较少,在2000—2012年间未能成为高频关键词.但考虑到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因此未来很可能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在2005—2008年,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源头-“前驱物”上,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腐殖酸”.研究者主要是通过“混凝”的方法去除这类大分子前驱体,从而达到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目的.在2009—2012年,上述关键词出现频次均有一定的上升.与此同时,关键词“基因毒性”的出现,表明研究者的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消毒副产物种类和含量的测定或是简单的去除,已经着眼于它们的毒性检测及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方面.我们对2000—2012年国际消毒技术热点专利进行分析,了解研究者重点将哪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根据图 3和表 1我们发现该领域的技术热点集中在饮用水消毒工艺技术和消毒副产物去除两方面.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消毒技术从高到低依次为:消毒剂消毒、紫外消毒、电化学消毒、臭氧消毒、电解消毒.可以看出除传统消毒技术以外,越来越多新型消毒技术被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控制消毒过程中副产物的产生,从而降低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和风险.图3 2000—2012年国际饮用水消毒技术热点专利分类3.3 领先国家饮用水消毒技术及我国与其研究差距3.3.1 领先国家消毒领域总体情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国饮用水消毒领域发展状况,我们选择5个在该领域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进行调查,并将我国的发展情况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2000—2012年间,美国不但发文量位列第一,而且文章被引频次(16736)也远高于其他国家,表明美国在饮用水消毒领域做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瑞士发文量和文章被引频次(2464)虽远低于美国,但其篇均被引频次(36.78)要远高于美国(21.76),可以认为瑞士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的认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而我国发文量虽仅次于美国,但篇均被引频次只有8.14,与其他4个领先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表明我国在饮用水消毒方面的研究虽投入大量的精力,但仍处于追随者的阶段,缺乏原创性的研究.通过对5个国家研究可以看出这5个国家发文数的总体趋势是随时间而增加,尤其在近5年来达到了新高,表明这些国家越来越重视饮用水消毒领域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比各国每年发文数量可以看出,在2000年我国的发文量最低,因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要晚于其他领先国家.但我国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发文数量已经赶超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一步表明我国对饮用水消毒研究的高度重视.3.3.2 领先国家研究热点我们分3个阶段(2000—2004年、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列出美国、瑞士和中国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从而反映这3个国家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根据表 2可知,美国在饮用水消毒领域最为关注的是消毒副产物和消毒方法工艺.在消毒工艺技术方面,该国主要是以氯化和臭氧氧化消毒研究为主.而在消毒副产物方面,“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持续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2005—2012年期间,“腐殖酸”和“天然有机物”作为前驱体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以及其去除方法引起美国研究者的高度关注.2009—2012年,关键词“基因毒性”首次出现,消毒副产物的毒性检测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美国的研究热点.表2 2000—2012年美国、瑞士、中国饮用水消毒技术高频次出现的关键词由表 2看出,瑞士在该领域持续而高度关注了消毒工艺技术、消毒过程的动力学以及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及去除.在消毒工艺方面,瑞士一直关注的是臭氧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在2009—2012年,“太阳能消毒”首次出现在前10个关键词中,表明研究者在关注高级氧化技术效能的同时,开始将重心转移到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上.在消毒副产物方面,2000—2004年期间饮用水中含溴前驱物和溴化消毒副产物已经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较其他国家至少提前了5年.在2005—2008和2009—2012这两个阶段,研究者通过“可同化有机碳”的变化重点关注了饮用水在输配过程中细菌的繁殖状况.2009—2012年关键词“雌激素活性”和“流式细胞术”的出现,表明评估与控制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已成为近年来瑞士的研究热点.我国在这13年间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如表 2所示(不含台湾地区的数据).“氯和氯化”、“消毒副产物”是我国在2000—2012年饮用水消毒领域所发文章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在消毒工艺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自来水厂大部分采用的是氯消毒工艺,因此对该消毒技术的关注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其他添加杀菌剂的化学消毒方法如“氯胺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在我国也均有所研究.而高级氧化技术之一“臭氧氧化消毒”在2009—2012年才受到高度关注,与瑞士和美国相比落后近10年.在消毒副产物方面,我国研究者一直重点关注的是常规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这与我国采用的消毒方式息息相关.2009—2012年,“基因毒性”出现在我国饮用水消毒领域前10个关键词中,表明我国在饮用水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已经紧跟发达国家.另外,在消毒副产物控制方面,我国倾向于利用混凝工艺来去除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前驱体来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由图 7和表 3可以看出在2000—2012年间,美国、日本、欧盟和中国在饮用水消毒应用研究中最为关注的是饮用水消毒技术工艺和消毒副产物去除技术.在消毒工艺技术方面,氯化消毒成为关注最多和应用最为成熟的技术.其他消毒工艺技术根据关注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美国为紫外消毒、电化学消毒以及氧化消毒;日本为电化学消毒、紫外消毒、氧化以及臭氧消毒;欧盟为紫外消毒、电化学消毒、氧化和臭氧消毒;中国为紫外消毒和臭氧消毒.可以看出与其他领先国家相比,我国消毒技术研究重点仍在于传统的消毒技术,而对新兴消毒工艺(如:电化学消毒)关注相对较少.图7 2000—2012年领先国家饮用水消毒技术热点专利分类表3 饮用水消毒技术不同专利号与相对应的研究方向4 结论1)在2000—2012年国际上对饮用水消毒研究的关注度持续增加.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消毒工艺技术、消毒副产物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在消毒工艺技术方面,氯化消毒一直是国际研究的重点.随着消毒副产物的不断发现,高级氧化技术(紫外、臭氧)作为相对安全的替代技术已经步入应用.在消毒副产物方面,研究者最初关注的是消毒剂与水中天然有机物生成的常规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和卤乙酸.随着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水体中无机物溴离子在此过程中生成的溴代物也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消毒副产物生成动力学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不断发现和认知,研究者开始引入毒理学指标来评价饮用水的安全性.具体参见污水宝商城资料或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饮用水处理技术发展背景和工艺介绍

饮用水处理技术发展背景和工艺介绍

饮用水处理技术发展背景和工艺介绍1、背景按时间顺序,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经以下几个主要阶段∶①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广泛采用生物系统或慢滤系统处理地表水。

②20世纪中期(40~70年代):慢滤工艺逐步被以混凝絮凝为基础的澄清工艺取代,其主要包括一个沉淀单元和一个快滤单元。

然后系统化地应用氯化消毒工艺,氯的投加量超过临界点,以确保在澄清水和过滤水中含有一定量的余氯。

在这种条件下,该处理工艺不会发生生物生长现象。

与此同时,一些慢滤工艺继续运行,但其应用逐渐减少(因为水源恶化及日益严格的处理标准)。

③20世纪70年代以后:饮用水处理再次利用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在水源为地表水的处理厂中逐渐减少预加氯氧化(预氯化)工艺的应用,主要因为在地表水源受到污染或富含大量有机物时,预氯化会生成三卤甲烷(THM)前驱物和其他氧化副产物。

预氯化同时促进具有生物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在滤料上生长并形成生物膜,如在快滤池中以及颗粒滤床中(石英砂和其他过滤介质,特别是活性炭过滤,在这一时期之后多被用作第二级过滤单元),从而去除有机物(矿化作用)和氨氮(硝化作用)。

因此,这种类型的水处理厂均采用多种组合工艺,包括物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尤其是用于深度处理的臭氧+活性炭工艺。

b.对现有采用慢滤工艺的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例如在原有处理线增设澄清预处理工艺段和臭氧+活性炭的深度处理工艺段。

c.特殊生物处理系统的发展:铁锰的去除、硝化及反硝化等工艺主要应用于地下水处理。

目前,应用于饮用水处理的生物工艺可以比作是无湍流颗粒床形式的附着生长工艺,因而主要应用于生物滤池。

除了反硝化作用外,这些工艺均需维持好氧条件,需要预先将氧气溶解到进水中或在滤池中同步注入空气。

除了很少使用的所谓干式过滤器(水以滴滤的方式通过滤料),所有的滤池都是采用完全浸没式滤料的重力式或压力式过滤器。

2、慢滤慢滤池有时也称慢速砂滤池(slow sand filtration,SSF),以各英文单词首字母命名,其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如伦敦切尔西地区,1829年)。

饮用水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的现状

饮用水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的现状

饮用水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的现状摘要:随着全球污染的日发严重,人们对水资源使用也是更加地重视,饮用水作为人类日常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因此对于饮用水的消毒工作也必须要重视起来。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对于饮用水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

使用二氧化氯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的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文章将主要针对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现状,分析二氧化氯消毒的优缺点,进而分析出二氧化氯作为饮用水消毒剂,改善人们日常饮用水质量的消毒技术的发展前景。

摘要:饮用水;二氧化氯;消毒技术;发展前景前言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类就已经发现了二氧化氯具有杀菌能力,且其消毒净化作用是非常出众的。

就我国目前的水净化技术发展现状来看,对于二氧化氯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饮用水以及污水处理这方面应用得非常多。

虽然我国对于二氧化氯的应用逐渐广泛,还相较于液氯来看还是存在一定限制的,其主要就是因为国内对于二氧化氯应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技术研究比较晚。

在一二线城市,与二氧化氯相关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各式各样的二氧化氯消毒剂应用广泛,其无毒无害的特定也是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氯气在用作水处理的消毒剂时会出现种种弊端,二氧化氯日渐被人们所接受。

本文详细介绍了二氧化氯在饮用水处理时的杀灭作用,并指出了其消毒时的优缺点。

一、二氧化氯的理化性质分析物理性质,二氧化氯的分子式为clo2,是一种随温度升高颜色由黄绿色到橙色的体,具与氯相似的刺激性味。

沸点11℃,凝固点-59 ℃临界153℃。

纯二氧化氯的液体与体性质不稳定,在空中二氧化氯浓度超过 10% 时就很高的爆炸性。

易溶于水,常温下(25℃ )、1.1×104pa 分压下,溶解度为 8 克 / 升。

化学性质: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一般在酸性条件下具很强的氧化性,仅次于臭氧。

光解反应:二氧化氯对光较敏感,见光生分解,即使在黑暗条件下每天仍 2%-10% 的离解率。

且日常贮存时应避光保存,并采取现场发生,现场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受气候变化、污染等因素影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河流正在面临干涸的危险;地球大约41%的人口居住在这些流域,1万种淡水动物和植物中至少20%已经灭绝,全球共有43个国家缺水,缺水的人口工有7亿,到2025年,缺水人口可能超过30亿.”但是那可能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眼泪。

”生命离不开水。

在日长生活中,人类生活和生产对水的需求量极大,为了满足世界人口对水源的需求,各地都建立起了不同类型的供水系统。

我们是怎样获得干净、清洁、健康的水资源呢?正是水处理消毒技术保证了千家万户的水源供给,为人们提供了安全可靠地饮用水。

伴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水处理技术日趋成熟,饮用水消毒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1、饮用水常规含氯化合物消毒技术1.1氯消毒技术氯消毒主要是通过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来杀灭细菌,次氯酸是很小的中性分子,能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茵表面,通过细茵的细胞壁穿透到细菌内部,并起氯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

但对于水中的病毒、寄生虫卵的杀灭效果较差,需要在较高值(消毒剂浓度乘以接触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除菌效果。

氯消毒的特点很多,其经济消耗不高,消毒操作简单,易于控制,消毒持续性好,余氯的测定也很容易。

传统的给水处理观念中,认为饮用水使用氯消毒技术就可以控制致病菌传播问题,即使较大城市的长距离给水管网,只要维持管网末梢一定的余氯就可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我国(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管网末梢为≥0.05 mg/L)。

但是,随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发现即使采用氯消毒技术对给水进行了处理,给水管道中仍检出几十种细菌,除少数铁细菌和硫细菌外,主要是以有机物为营养基质的异养菌。

有时,输水管道中的细菌和大肠杆菌含量甚至超过出厂值。

这是因为氯消毒后未杀死的细菌的自我修复生长和外源细菌进入管道造成的。

20世纪 70年代,随着人们对饮用水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有较大不利影响。

越来越多的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乙酸、、卤代醛等在饮用水中被发现。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消毒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研究发现氯在进行饮用水预氧化和消毒时与水中某些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等发生氧化反应,同时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产生易挥发的和不易挥发的氯化有机物如三卤甲烷等。

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由于其强致癌性已成为研究人员的主要观察目标,而且也分别代表了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的两类消毒副产物。

常规处理工艺对预氯化产生的副产物不能有效去除,氯消毒技术渐渐不能达到当今人类的健康要求。

而现代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环境中产生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进入给水系统会导致水质的进一步恶化,因此研发新的给水消毒技术已势在必行。

1.2二氧化氯消毒技术二氧化氯是微红,略带黄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分子式为:ClO,分子2量为 67.46g/mol。

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主要是氯氧化作用,能较好杀灭细菌、病毒,且不对动植物产生损伤,作用持续时间长,可保证较长时间的杀菌功效。

另一方面,作用期间受 PH影响不敏感,可除臭、去色。

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细菌的细胞壁有较好的吸附和穿透性能,可以有效地氧化细胞酶系统,快速地控制细胞酶蛋白的合成,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对大多数细菌表现出比氯更高的去除效率,对很多病毒的杀灭作用强于氯,是一种较理想的消毒剂。

二氧化氯消毒在欧洲和北美都有一定的应用,被认为是氯消毒剂的理想替代品。

二氧化氯消毒具有以下一些优点:杀菌效果好、用量少,作用快,消毒作用持续时间长,可以保持剩余消毒剂量;氧化性强,能分解细胞结构,并能杀死孢子;不产生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等副产物,不产生致突变物质。

但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也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如亚氯酸盐、氯酸盐,这些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潜在威胁。

目前,亚氯酸盐的含量已经有明确的数据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对亚氯酸盐在水溶液中的质量浓度建议控制在 200μg /L以下,而氯酸盐的毒副作用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另一方面,二氧化氯本身的毒性也比较强烈,不利于运输、存贮和使用,其消毒操作也极其复杂。

所以目前二氧化氯仅仅在某些小规模的给水厂有应用,大型水厂使用还不多。

1.3氯胺消毒技术氯胺消毒是氯衍生物的消毒方法之一,氯胺不能作为基本杀菌消毒剂的原因是氯胺消毒作用缓慢,也因此,其一度被停止使用。

但由于氯胺能避免或减缓氯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的某些化学反应,从而使消毒后水中氯化副产物的生成量显著降低,氯胺消毒被广泛认为是控制消毒副产物形成的有效手段。

根据研究,经过氯胺处理后,卤乙酸和三氯甲烷的含量大幅度减少。

越来越多的供水公司开始重新在积水消毒处理过程中投放氯胺。

一般认为,对于严重污染且有机卤化物含量较高的源水或水厂的供水管网较长(水流在管中停留时间大于十二小时)比较适合采用氯胺消毒。

然而氯胺消毒对水中的贾第虫和隐孢子囊的去除效果却不能够令人满意。

这也导致我们必须更进一步研究,造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消毒技术。

2、饮用水处理消毒新技术2.1臭氧消毒技术,具强氧化性,属易燃易爆臭氧是淡蓝色、强烈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分子式:O3品。

臭氧消毒目前主要在欧洲国家应用较多,其消毒机理包括直接氧化和产生自由基的间接氧化,主要通过氧化来破坏微生物的结构,达到消毒的目的。

因此消毒效果与其氧化还原电位直接相关。

臭氧可将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氧化为无害物质,作用速度快,效果明显。

它还可以氧化溶解性铁、锰,形成不溶性沉淀,通过过滤去除。

臭氧还可以将生物难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

同样,臭氧消毒技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臭氧与有机物反应生成不饱和醛类、环氧化合物等有毒物质,比如三溴甲烷、乙腈氰甲烷、1-1二溴酮、溴酸盐、次溴酸、次溴离子等。

这些副产物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溴酸盐,其最大容许浓度极低,美国标准为 0.01mg/L。

另外,三氯硝基甲烷和氯化氰也会产生,这几种物质的具体毒性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虽然应用臭氧消毒也会有副产物生成,但一般情况下浓度不高,毒性也不如氯大。

总的来说,臭氧消毒是一种比较好的给水消毒技术。

目前,国内臭氧行业普遍不能掌握臭氧制造的核心技术,导致臭氧制备技术能耗高,利用效率差等。

就整个臭氧行业来讲,国内大型臭氧技术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2.2紫外消毒技术在 21世纪来临之时,一种新型的饮用水消毒技术产生——紫外线消毒技术。

这种消毒技术快速而且经济。

紫外线消毒的作用机理是利用特殊设计的高效率、高强度和长寿命的波段(110~280nm)紫外光发生装置产生紫外辐射,用以杀灭水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藻类等。

一定剂量的紫外辐射可以破坏生物细胞的结构,通过破坏生物的遗传物质而杀灭水生生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个作用过程并不是化学反应过程,因此不会向给水中加入新的副产物,更不会产生毒副物质。

紫外消毒技术自 2002年进入中国水处理市场,几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已有上百家市政污水处理厂采用了紫外消毒系统。

紫外线消毒与臭氧消毒一样,无法持续作用。

而且,因为不同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能力不一样,紫外线消毒时的紫外线使用强度无法把握。

在消毒过程中,可能因为紫外线强度不够导致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以为紫外线强度过高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消耗。

也正因为此,一些水处理机构在进行紫外线消毒之前会对给水进行一些预处理工作,从而保证给水消毒的可靠性。

2.3活性氧消毒技术截止目前,更多的饮用水处理技术被研发出来。

例如,活性氧消毒技术、光催化消毒技术、生物消毒技术、电场消毒技术、超声波消毒技术等。

当然,和前面的饮用水消毒技术一样,这些消毒方式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下面针对活性氧消毒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活性氧消毒剂产品(水王子™单过硫酸氢钾复合消毒粉):单过硫酸氢钾单剂吸潮或溶于水中,会迅速分解释放出氧气和硫酸钾,所以复合盐单剂不能直接用于消毒,只能以其为主要活性成分建立一个平衡稳定的系统,提高稳定性,延长有效期。

经由系统平衡处理过的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粉为粉末状物体,需要溶解成1%-2%的溶液,按不同的使用比例定量添加到待消毒水体中。

溶于水后经链式反应连续释放活性氧进而形成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自由基等多种活性成分,不产生有害物质,高效消毒。

其氧化能力较强,氧化势能高,超过氯化物、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能够把水中的氯离子氧化为氯气,把醇类、醛类等有机物氧化为有机酸。

单过硫酸氢钾标准电极电势为1.82V,高于氯气(1.36V)和二氧化氯(1.50V),低于臭氧(2.07V),既克服了氯气氧化能力相对较弱、用量大而且产生副产物的缺点,也避免了臭氧持续性差的弊端。

从分子结构看,过硫酸氢钾分子与过氧乙酸极其相似,过氧键分别与硫原子、H-),碳原子连接,但是过硫酸氢钾是无机物,其消毒有效成份是单过硫酸氢根离子(SO5其稳定性要好于过氧乙酸。

从分子结构看,过硫酸氢钾应该是中性盐,其水溶液的酸性是由于复合盐中硫酸氢钾溶解产生氢离子造成的。

但是过硫酸氢钾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要远好于中性条件,在碱性条件下则会快速分解。

其对微生物的杀灭机理可以解释为:一是氧化作用,过一硫酸氢钾在水溶液条件下,释放出新生态氧,直接对微生物细胞壁蛋白进行氧化反应。

二是释放出高能小分子,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统,迅速导致微生物蛋白分子失去活性。

研究表明,过硫酸氢钾在作用于小分子有机物时,例如较长链的醛、胺类有机物,促进反应发生的是自由羟基。

三是复配的制剂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在水溶液中过硫酸氢钾能够把氯离子氧化成氯气从而产生低浓度的次氯酸,氧化和氯化同时发生,能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

【产品特点】强效杀菌:超强活性氧成分,低浓度即可进行强效杀菌;广谱杀菌:产生五种以上的杀菌成分,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芽孢具有特异性抑杀作用;持续杀菌:循环链式反应使本品能持久产生活性杀菌成分,消毒作用时间长,有效杜绝二次污染。

【应用优势】①杀菌谱广,作用速度快;②性能稳定,便于大量储存和运输;③易溶于水,不着色,无残留,不污染环境;④无毒、无味、无刺激、无腐蚀性、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⑤不易燃易爆,使用安全。

3、结语饮用水消毒技术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饮用水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研究一些高效、环保、安全、可靠的给水消毒技术,另一方面,鉴于现在的科技技术水平,我们要善于搭配不同的消毒技术。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水质、环境、地理位置使用不同的给水消毒技术。

只有综合利用已有的技术,才能提供安全、干净的水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