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况

大瑶山一号隧道进口里程DK1908+024,出口里程DK1918+355,隧道全长10331m,为全线最长的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650米,隧道内设置人字坡,坡度分别为3‰、-12‰、其坡长分别为2376m、7955m。隧道附属工程有1个斜井,1个横洞。

隧址测区位于广东省乐昌市的庆云镇至两江镇的九峰河,穿越狮子山,进口位于庆云镇的头巾冲,出口位于两江镇的九峰河北岸。进口处有乡道通头巾冲,出口处有两江至红马桥电站的简易公路通过。斜井井口无既有道路可达,横洞洞口与隧道洞口是同一条乡道.

大瑶山一号隧道位于南岭山系大瑶山区,最高点位于DK1910+930左侧的狮子山,海拔标高为900.5米;最低点位于隧道出口处的九峰河谷,海拔标高约141米。沿线为中、低山地貌,按照地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两段:进口~DK1909+730段为碳酸盐岩分布区,属溶蚀构造型低山,主要岩溶形态为溶峰、溶谷,地形起伏较小,最大相对高差小于250米;DK1909+730~出口为碎屑岩-浅变质岩分布区,属侵蚀构造型低山,其主要特点为深切割,最大相对高差达750米,陡坡、峡谷极为发育。

进口~DK1909+730段岩溶发育区:发育有两个管道流(暗河),分别分布于DK1908+450左侧和DK1909+075左侧;其实测流量为22L/s 和41L/s;该段主要为溶峰、溶谷地貌,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较大的垂向岩溶形态发育较少,表层溶沟、溶槽、石芽等较发育。

工作区属武江水系,溪沟十分发育,水系发育,以狮子山为分水岭,北段流向头木冲河,汇入武江;南段流向九峰河,在九陇十八滩汇入武江。

本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并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无霜期约为300天,霜冻期约65天,年平均气温为19.7°C;最高气温42℃,最低-4.6℃,山区有霜冻和积雪现象,多年平均湿度76-82%;年最大降雨量为2117.4mm,最小降雨量976.6mm,丰水期(4-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3.2-70.9%;枯水期节从11月至次年1月。仅为年降雨量的9.2-11.5%;丰、枯水季节之间均有两个月的过渡期,约占年降雨量的20%左右。4-8月为雨季,且多有洪涝灾害发生,年降雨量为1491.0mm。

测区北东向的吴川-四会深断裂为主要的活动性深断裂,至今仍不间断地活动,但其离测区较远,对隧道的稳定性影响不大。测区东西向的九峰大断裂自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主要表现为断块差异抬升,但活动能量较小,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轻微。

测区内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场地特征周期区划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

二、工程地质

1.地层岩性特征

沿线出露的地层岩性从老至新为:

震旦系上统(Z2-3):

分布于DK1912+730-DK1914+760,由一套浅海相砂质、泥质及粉砂质岩石经过区域浅变质作用形成,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色及灰绿色中细粒浅变质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及板岩互层,区域厚度>1300米。

寒武系(∈):区域总厚度为2162-3500米,本隧道仅出露其下组寒武系八村群下组(∈1):

分布于DK1910+720-DK1912+730、DK1914+760-DK1918+370;由一套海相类复理式砂泥质沉积经过区域浅变质作用形成,岩性主要为浅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及板岩互层。与下伏震旦系乐昌峡组整合接

触。

泥盆系(D)

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群(D1-2gt):

分布于DK1909+720-DK1910+720,其下部为陆相类磨拉式沉积建造的紫色厚层底砾岩、石英砂岩及少量紫色页岩,上部以滨海相砂页岩及砾岩为主,区内仅出露于狮子山北坡,主要为其下部石英石英及石英砾岩。区域厚度为438-1344m。区内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寒武系八村群下组之上。

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上统佘田桥组(D2q+3s):

分布于DK1908+030-DK1909+720,D2q以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下部夹薄层状泥灰岩;D3s为灰白色微粒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区域厚度为113-470m。区域上与中下统桂头群成整合接触。

第四系(Qel+dl)

区内岩层广泛覆盖有0~3米残积层或残坡积层,隧道区DK1911+500-800段蓝田村一带厚度达10-15m,岩性以含碎石或块石的粉质粘土为主,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好。

隧道浅埋段DK1909+730-850下排子一带发育坡洪积红粘土,厚3-12.1米,呈软~硬塑状。

2、地质构造

测区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运动的多次的构造运动,尤其加里东-华力西-印支运

动基本肯定了本测区的构造形迹格局,经后期燕山运动的改造形成了测区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构

造形迹,形成一系列大致呈NE20°~NE30°走向的断裂带和走向近SN向的隆起和拗陷带(向斜/背斜),属粤北山字型构造脊柱北段。

据本次实际调绘结果,大瑶山一号隧道区发育有泗公坑倒转背斜,其次有狮子山背斜等次级褶皱和F1-F13共13条断裂。简述如下:

褶皱

区内主要褶皱构造为泗公坑倒转背斜,位于头寨向斜西侧,北西翼劈理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但倾角比地层倾角小,南西翼为倒转翼,北东翼为正常翼,轴面向南东倾。其核部由震旦系中上统浅变质石英砂岩及砂质板岩组成,核部位置约在DK1914+200附近;岩层产状较陡(一般为60°左右),

两翼发育不对称,北西翼由下寒武砂质板岩组成、北段在狮子山以北(里程为:DK1910+730)被泥盆系地层覆盖,南西翼由中下寒武系地层构成,发育较全,与大源倒转向斜相接;该倒转背斜核部受断裂(F10、F11)影响,震旦系地层发育不全。

狮子山背斜位于泗公坑倒转背斜北东翼,为寒武系下统地层构成的次级褶皱,南东翼发育完整、北西翼被超覆其上的泥盆系地层覆盖,并受断裂构造破坏。

断裂

区域性断裂为狮子山断裂(F7),据实测资料,该断裂在测区内表现为一组(三条)陡倾角断裂,其倾向北西,倾角为65~75°,所见特征主要为石英脉和挤压破碎现象。

本隧道由三个岩性段组成:进口段为泥盆系中上统碳酸盐岩、之后为泥盆系中下统碎屑岩、狮子山至出口段为寒武-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各岩性段的主要构造特征如下:

碳酸盐岩段:断裂发育(F1-F6),性质以张扭性和压扭性为主,走向为北北东-北东,断裂带一般可见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