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论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
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
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
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
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济学派对货币理论的对比
统计学0801 张家然 2008050118透过货币理论看生活——对比分析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理论的现实意义是服务于生活。
经济学也一样,从大的角度而言,经济学可以指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个人而言,透过经济学,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甚至未来的经济走向,进而来决定自己现在的生活行为与预期生活计划。
关于货币,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纯正的经济工具,在现实社会中它更多的是担任着政治工具的角色。
从整体理论上看,古典理论是注重经济的长期行为,凯恩斯主义则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了短期。
然而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话说:困难时出现在短期,长期是看不到困难的。
所以我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引导我们修正现在的经济行为,进而度过现在面对的一系列经济困难;古典经济学理论则给我们希望,就像在告诉我们:困难总会过去,一定要坚持住,这只是暂时的。
让我们在面对短期的经济困难时不会失去勇气,最后才可以实现经济的完美。
货币作为控制经济进而控制别国的工具,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国家竞争中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现对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进行对比,并希望可以透过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古典经济学派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和完善市场神话的信条上。
古典经济学家和一切经济自由主义者都深信这假定的可靠性从而认神话为现实。
“完全竞争”要具有若干的条件:第一,每一商品的供求双方都具有众多的供应者和购买者,而每一供应者和购买者和能提供和购买的商品部只构成本商品总供求量的一部分。
第二,任何生产者都有毫无困难地力口人或退出生产的自由。
第三,投入各生产因素和产出商品必须具有同一性,以便卖者可在不同生产单位的产品问作出自由选择。
第四,将来供求的情况是确定的。
第五,供求双方对于市场情况了解的知识是完全的。
“完全竞争”造成了一个完善的市场,完全的市场为经济自由主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
亚当.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起了“完全竞争”在完善市场中的作用。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答案整理
4、简要说明古典主义和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分歧。
答:宏观经济学中的古典主义学派都是建立在斯密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1)个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2)工资与价格能够迅速调整以保证所有市场的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状态。
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相信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
按照萨伊定律,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什么通常是由企业决定的,无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通过竞争形成了整体有序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波动仅仅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
当供求关系失衡时,市场可以通过价格、工资等因素的灵活调整,让经济自动地回到由供给决定的自然水平。
政府在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失灵:政府的政策要么是无效的,要么与其初始目标背道而驰。
因而,大部分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该主动去平抑经济周期。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的波动主要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
有效需求不足是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
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存在,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可能会长期存在,经济中不存在有力的自动恢复到均衡的力量。
针对经济衰退造成的高失业,凯恩斯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依靠国家干预。
国家调节经济不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而必须运用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最有力、最重要的调节手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1.为什么GDP既能衡量经济中的总收入,又能衡量经济中的总支出?答:GDP能够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又能够衡量对经济中商品和劳务产出的总支出,之所以能够同时衡量这两个量,是因为这两者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同时二者都等于产出。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一笔收入一定对应着相等的一笔支出。
总收入从总供给的角度衡量总产出;总支出从总需求的角度衡量总产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经济总量的度量。
12.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I≡S恒等式)的成立,是否意味着经济体系的收入流量循环一定处于均衡状态?答:不一定。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家学派与思想流派比较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家学派与思想流派比较西方经济学源远流长,经历了众多经济学家学派和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发展。
本文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家学派和思想流派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一、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一群经济学家,他们主要关注市场机制和自由放任的观念。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这一学派中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他们认为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主张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经济活动,提倡市场自由竞争。
二、新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一种经济学思潮,对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马歇尔、希克斯和瓦尔拉斯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通过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市场的行为和经济决策,强调供求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20世纪中叶的重要经济学思潮,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波动。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并非完全有效,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四、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种经济学思潮,提出了供给决定需求的理论。
该学派强调供给的灵活性和创新的重要性,认为供给端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罗伯特·索洛、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菲利普斯·库尔斯基是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种经济学思潮,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为代表。
奥地利学派主张个人自由和市场竞争,并强调市场信息的分散性和市场价格的重要性。
他们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家学派和思想流派各具特点,对经济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解决办法。
比较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萨伊“干预本身就是坏事”的口号一出,人们的思维定势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职能成了“守夜人”、“看门狗”。 即使人们认识到经济所面临的冲击如总需求的下降,也认识到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后果,还认识到自己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但是,由于价格
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1929年爆 刚性的存在,他没有能力采取行动。
比较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反其道而行之,极力主张,节俭是失业的原因,尽情消费是爱国之举。
发的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是空前的 认定市场运转的非自足性,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在经济理论上,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以马
第二节 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概述
理性可以看做是一种数学计算,根据边际理论求极值,人类理性的方法和机制等同于数学模型的运算,理性经济人所倡导的经济人、
1.演绎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 唯理性和数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凯恩斯修正的仅仅是与干预经济生活的 相抵触的部分前提假设(操作范式),并未否定西方主流经济学硬核中的观念范式和规则范式。 第四节 如何理解凯恩斯革命
4.从理性经济人的发展中不难发现它暗含着这样 的假定: 人们所掌握的信息是完备的,能够对未 来趋势和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然而在事实上, 人们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备的,未来的本质特征 是‘不确定性’的。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概述
5.理性经济人的分析范式倡导唯理论的演绎法 。西尼尔把这一方法如何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作了 比较全面的表述,他认为经济学这门科学对推理 的依赖大于观察是毫无疑问的。
2.
第三节 两个学派的基本效异同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大心理法则,创建 1. 凯恩斯公开承认信息的不完整性。
[总结]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论争
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论战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商业周期和宏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失业与通后膨胀的两种不同观点。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然后讨论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古典学派古典学派信赖纯粹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放任经济;认为商业周期是经济体自我调整的过程,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
萨伊的市场定律(SAY'S LAW)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市场理论如果一些收入没有马上消费掉,它们就会作为储蓄进入货币市场。
而当贷款人向金融贷款时,这部分储蓄又作为投资(新增资本)返回到经济运行中。
同时,贷款人向出借人(即存款者)支付的贷款利息保证了储蓄的收益。
因此,通过调整利率,货币市场可以维持均衡。
价格和工资的弹性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都是富有弹性的,所以价格和工资的自我调整机制可以促使市场迅速恢复平衡。
比如,如果劳动力市场或产品市场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工资和物价就会灵活地做出反应,确保充分就业的产出可以销售出去。
非自愿的失业古典学派认为,由于工资的弹性调节机制可以确保失业人口很快地重新找到工作,非自愿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另外,即使工资水平较低,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刺激失业人口接收这份工作的。
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论争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是建立在对古典学派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因为储蓄者和投资者有各自的、矛盾的经济政策,所以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很难达到市场均衡,并且失业状况有潜在的恶化趋势;而这些论点恰恰是古典学派反对的。
凯恩斯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学派的价格——工资粘性理论总需求总需求就是在不同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经济主体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真实平衡效应总供给总供给由三部分组成:垂直的古典学派曲线、水平的凯恩斯学派曲线和位于二者之间的向上倾斜的曲线。
Graph G-MAC7.1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由于古典学派认为价格的弹性调节机制可以促使产出维持在满足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因此总供给曲线中古典学派的范围是垂直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
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
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
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
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
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
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
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
11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分歧经济
11.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分歧。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 假设条件不同。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
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 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不同。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
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δ,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品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δ)k。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
现在假定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
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
(整理)两个剑桥之争.
论两个剑桥之争张昊(经济学1102 学号2011090189)【内容提要】两个剑桥学派之争,就是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以及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之间关于凯恩斯分配观点上的争论。
两个著名学派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的推动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资本,边际革命,凯恩斯分配理论两个剑桥学派,是指的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的剑桥)教授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及意大利学者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个剑桥之争”的由来,50年代,在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热潮中,凯恩斯学派内部由于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分歧,结果导致了一场争夺凯恩斯主义正宗地位的论战。
论战的一方以美国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缪尔森等人为主要代表,另一方以美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等人为主要代表。
因此,西方经济学界把这场论战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①那么为什么会发生两个剑桥之争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一、经济背景(一)英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呈现长期慢性经济萧条。
当时英国奉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
采取对策是财政货币双紧政策致使英国政府面对萧条和失业。
新剑桥学派认识到必须重视现实的经济生活,研究造成经济实效的内在经济原因,强调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政府调控政策的作用。
(二)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不但利用给自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速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干预取得西方和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使大部分美国经济学家相信实行“混合经济制度”是正确和可靠的。
二、英美在学术传统上的差异(一)英国经济思想史上存在浓厚的改良主义传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传统。
(二)美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实行一种“企业化”管理,而英国则崇尚传统的“文化修养”之风。
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比较研究
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比较研究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研究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以及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因素。
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政策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个学派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核心观点、方法论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古典经济学派1. 核心观点:古典经济学派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自由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的供求关系,实现经济的最优配置。
他们主张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自发地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2. 方法论:古典经济学派采用了一种称为“边际主义”的方法论,即通过分析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来解释经济行为。
他们强调供求关系的平衡,主张市场自由竞争的机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3. 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主张政府应该保持最小的干预,避免过度调控和干预市场。
他们认为市场能够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的作用应该限制在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方面。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1. 核心观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失灵,导致经济停滞和高失业率。
他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2. 方法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采用了一种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即通过对整体经济变量的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
他们关注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3. 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观点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主张政府应该在经济衰退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总需求,以促进经济复苏。
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生产者对市场价格具有的影响力是:A. 非常大B. 有限C. 绝对控制D. 完全无影响2. 如果一国货币贬值,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国的出口将:A. 增加B. 减少C. 保持不变D. 无法确定3. 根据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长期内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A. 价格上涨B. 产量增加C. 利率上升D. 失业率下降4. 在IS-LM模型中,IS曲线表示:A. 货币市场均衡B. 产品市场均衡C. 劳动力市场均衡D. 外汇市场均衡5. 宏观经济学中,用于衡量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指标是:A. GDPB. GNPC. NID. PI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解释市场失灵的含义,并给出至少两种市场失灵的实例。
2. 描述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解释它们如何共同决定均衡产出和均衡价格。
3. 分析并说明在开放经济中,汇率变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结合实际,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及其不同点。
2. 论述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经济学派在宏观经济学上的主要分歧,并讨论这些分歧对当前经济政策的启示。
四、案例分析题(20分)假设一个国家面临持续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且存在通货紧缩现象。
该国政府决定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刺激经济。
请分析:1. 该国政府可能采取哪些措施来刺激经济?2. 这些措施可能带来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是什么?3. 你认为该国政府应该如何权衡这些影响来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答案及解析选择题解析1.【答案】D【解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生产者众多,单个生产者的产出量很小,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力,所以选D。
2.【答案】A【解析】货币贬值意味着本币对外币的比值下降,这会使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更便宜,从而增加出口,所以选A。
现代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
现代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现代经济学派是指以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两大学派。
两者在经济理论与政策上存在一些差别,但共同致力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以及提供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学派的主要理论和政策观点,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时的应用。
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在上世纪中叶至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其核心理论是供求理论和边际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的,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做出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概念,如效用边际递减、供给曲线、需求弹性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竞争、价格形成、资源配置等微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也被用于分析宏观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
同时,新古典经济学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学派。
梅纳德·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这一核心观点,认为市场在短期内可能处于不完全就业状态,因此需要通过政府政策来刺激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经济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并不完全有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竞争等问题,因此经济政策的干预是必要的。
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新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并通过适当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福利政策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对于解释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间,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的应对方案,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恢复就业。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对比与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一些理论观点上存在分歧,如市场的有效性、经济政策的作用等。
然而,在实践中,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和补充。
凯恩斯和新古典的区别;新古典对传统凯恩斯的批评;新凯恩斯主要的贡献
1.凯恩斯和新古典的区别;新古典对传统凯恩斯的批评;新凯恩斯主要的贡献。
答: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
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
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
简要评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从经验检验和理论一致性两个方面展开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一)从经验检验方面。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进行了充分的检验,以便否定凯恩斯理论。
由于滞胀现象的存在,检验结果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利。
(二)从理论方面。
首先,先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了凯恩斯注意经济理论三大错误:1不合理性的预期。
在凯恩斯理论中,经济当事人的预期通常被假定为变,它主要取决于过去该变量的数值。
这就意味着人们并不利用有关将来的消息来谋取最大的利益,从而违背了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
2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个人行为不一致。
比如,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劳动供给时,假定人们就收入和闲暇进行选择,但在宏观消费理论中又假定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消费,既劳动者要在现在和将来之间进行选择。
但并没有一种理论说明二者的一致性。
3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其次,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根据基于理性预期假设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的基础上的。
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由资源、制度、习惯、时常结果等因素决定的自然就业率水平,同时人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形成预期,在自然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持续的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
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
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为我们理解经济运行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
一、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诞生于 17 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主张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亚当·斯密被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
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在这一过程中,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人们,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
他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
大卫·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理论。
他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在不同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福利的增加。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派的一些假设和结论逐渐受到了挑战。
二、新古典经济学派19 世纪 70 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派兴起。
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瓦尔拉斯等。
新古典经济学派在古典经济学派的基础上,引入了边际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使经济学的分析更加精确和科学。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供求均衡价格理论。
他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决定的,当供求达到均衡时,价格就会稳定下来。
马歇尔还引入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进一步完善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瓦尔拉斯则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他试图通过数学方法证明,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所有商品的价格和数量都可以通过供求关系达到均衡状态。
新古典经济学派强调市场的有效性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均衡。
简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简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在基本假设方面存在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当市场在遭到冲击后,可以迅速调整,从而能够使得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即供需平衡,此时市场便处于均衡状态或者说是处于出清状态。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工资和价格调整并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二者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存在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来解释经济波动,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试图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扰动方面来解释经济波动。
(3)二者在政策主张方面存在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为此,他们还试图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例如,以卢卡斯为代表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曾论证过货币政策的无效性,而且得出的结论是: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就业、产量等实际变量;只有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会影响就业、产量等实际变量。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经济在遭受到需求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的情况的持续出现,刺激总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新古典与新凯恩斯
新古典、新凯恩斯与其他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k1)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自然率假说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
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作用;(2)长期中,货币数量主要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影响就业和实际国民收入;(3)短期可以改变实际变量;(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稳定性。
※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2)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派(1)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2)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即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市场出清: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
经济学流派争论和共识
经济学流派争论和共识1. 引言经济学是关于资源分配、生产和消费的学科,它研究了人类如何管理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的需求。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经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上存在着争论和共识。
2. 主要经济学流派2.1 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是经济学史上最早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市场是自我调节的,供需关系决定着物价。
他们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干预会干扰市场机制。
2.2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阐述了其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能自我调节,当经济处于低迷时,政府应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2.3 新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米尔顿·弗里德曼等。
新古典经济学派主张供求关系决定着物价,强调市场的效率。
他们认为,市场能够自动调整不平衡,价格会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
2.4 行为经济学派行为经济学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丹尼尔·卡尼曼和理查德·塞勒等。
行为经济学派研究人类行为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
他们认为,人的决策受到心理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不同。
3. 经济学流派的争论尽管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和共识。
首先,流派之间存在着关于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的争论。
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倾向于相信市场机制能够自我调节,而凯恩斯主义和行为经济学派则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是有效的,需要政府干预。
其次,流派之间还存在着关于经济增长与分配的争论。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通过增加总产出可以实现最大的福利。
而凯恩斯主义和行为经济学派则更加关注经济分配,认为经济增长应该更加公平地惠及社会各个阶层。
西方经济学凯恩斯革命论文
西方经济学凯恩斯革命论文在20世纪初,西方世界的经济学思想受到了一场革命般的改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论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彻底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思想。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地干预经济活动,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波动。
这一革命性的观点对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凯恩斯革命的核心理念是对传统古典经济学的否定。
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市场自由、产出自调节、供需平衡。
然而,凯恩斯对这些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调节经济波动。
在经济衰退时,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支出,刺激需求,从而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观点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一系列财政政策的改革和实施。
凯恩斯革命还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货币政策侧重于维持稳定的货币供应和价格水平,而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更注重调控利率和货币供应,以稳定经济。
他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对后来的中央银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现代货币政策的发展和实施。
总的来说,凯恩斯革命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思想,推动了现代经济政策的发展和实施。
凯恩斯的理论成为了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在20世纪的大萧条时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其理论被证明更适用于应对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
在美国总统罗斯福领导下,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被大量应用于新政时期的政策制定,通过巨大的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提高了社会福利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这一系列政策的成功实施,让凯恩斯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凯恩斯的理论也对后来的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二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了主导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许多国家都实行了一系列的凯恩斯主义政策。
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经历了长期的经济繁荣和稳定。
经济学思想与学派之争
经济学思想与学派之争在经济学领域,思想和学派之间的争议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争议不仅反映了学者之间的不同观点,也体现了对于经济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和理论框架的探索。
本文将探讨几个经济学思想和学派之间的主要争论,并从中发现了这些争论背后的核心观点和研究重点。
一、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之争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自我调节性,主张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带来整体的最优结果。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些假设过于简化,无法完全反映现实经济中的复杂性。
二、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合成派之争凯恩斯主义是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与古典经济学形成鲜明对比。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无法自我调节,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达到稳定增长的目标。
然而,新古典合成派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凯恩斯主义过于侧重短期经济波动的调控,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之争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是关于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观点。
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供给能力,而需求学派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有效需求的提高。
两派之争的核心在于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的不同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供求一体化的观点也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四、新制度经济学与奥地利学派之争新制度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是对于市场机制的不同理解。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来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强调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作用。
然而,奥地利学派则主张市场的自由和无干预,认为市场自身具有调节机制。
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集中在对市场机制的理解和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经济学思想与学派之间的争论体现了学者们对于经济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和理论框架的追求。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2.基本观点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⑵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其理论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⑵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⑶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论战
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商业周期和宏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失业与通后膨胀的两种不同观点。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然后讨论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信赖纯粹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放任经济;认为商业周期是经济体自我调整的过程,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
萨伊的市场定律(SAY'S LAW)
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市场理论
如果一些收入没有马上消费掉,它们就会作为储蓄进入货币市场。
而当贷款人向金融贷款时,这部分储蓄又作为投资(新增资本)返回到经济运行中。
同时,贷款人向出借人(即存款者)支付的贷款利息保证了储蓄的收益。
因此,通过调整利率,货币市场可以维持均衡。
价格和工资的弹性
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都是富有弹性的,所以价格和工资的自我调整机制可以促使市场迅速恢复平衡。
比如,如果劳动力市场或产品市场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工资和物价就会灵活地做出反应,确保充分就业的产出可以销售出去。
非自愿的失业
古典学派认为,由于工资的弹性调节机制可以确保失业人口很快地重新找到工作,非自愿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另外,即使工资水平较低,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刺激失业人口接收这份工作的。
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论争
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是建立在对古典学派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因为储蓄者和投资者有各自的、矛盾的经济政策,所以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很难达到市场均衡,并且失业状况有潜在的恶化趋势;而这些论点恰恰是古典学派反对的。
凯恩斯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价格——工资粘性理论
总需求
总需求就是在不同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经济主体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真实平衡效应
总供给
总供给由三部分组成:垂直的古典学派曲线、水平的凯恩斯学派曲线和位于二者之间的向上倾斜的曲线。
Graph G-MAC7.1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由于古典学派认为价格的弹性调节机制可以促使产出维持在满足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因此总供给曲线中古典学派的范围是垂直的。
在这段曲线中,扩张的总供给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而收缩的供给政策会见减轻通胀压力。
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由于凯恩斯学派认为当价格很低时,企业倾向于减少产量,而不是亏本销售;因此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很平坦的。
在这段曲线中,总需求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总产出的变化。
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正确的政策是扩大总需求。
总供给曲线的中间部分
总供给曲线中间的上升曲线代表了通货膨胀初期或者部门型通货膨胀时的情况。
当总需求和总产除都扩张时,一些经济部门也许会遭遇瓶颈效应;在总产出不可能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它们会提高商品价格以减轻成本和通胀压力。
总需求政策
如果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在凯恩斯水平的曲线部分交叉,经济萧条和大规模的失业就会出现;此时较好的政策就是刺激总需求。
如果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在古典学派的垂直曲线部分交叉,通货膨胀就会产生;而此时政府应当采取收缩总需求的政策。
Graph G-MAC7.2
供给学派的政策
向上移动总供给曲线会产生高价格和低产出同时并存的现象,此时供给学派认为增加总需求的政策会刺激通货膨胀,而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向下移动总供给曲线才是可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