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人口迁移史(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

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美国反恐战争
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 沙漠化加剧
“三峡” 移民
大型工程建设
直击高考
右图中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阶段(2)最有可能的是 ( A.原始农业 B.种植业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B)
2.影响(3)、(4)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城市 拉力因素
工作机会多 赚钱机会多 医疗服务相对理想 教育与升迁机会多 休闲机会多 居住舒服 社会地位高
农村收入低 就业机会少 升学与升迁机会少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社会地位低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生态环境
经济因素
生态环境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
自然因素
气候
A
C
经济因素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 居住地发生改变
分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有无跨越国界
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农村 农村→城市 城市→农村 城市→城市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 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A 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B 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矿产资源开发 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8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人口大量迁向东南沿海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政策优惠及较多的就业机会 90年代后期向西部迁移人口增多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白人大量移向美洲 掠夺资源占用土地 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汴京
临安 首都变迁
C)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地理《人口迁移》PPT精品课件

地理《人口迁移》PPT精品课件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是影 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农业社会为寻找土地而迁移。
④自然灾害
引起饥荒和生态环境恶化,被迫迁移。
⑤矿产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 例如:大庆石油
2.经济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就业 机会多,经济收入 高,迁入率就高, 这是人口迁移的基 本动因。
好的地区
逐水草而居, 逃避战争、自 然灾害、移民
支边。
由东部迁 往东北和 西北
开发工业基地、 垦荒、支援边 疆建设。
中西部迁 往东部
务工、经商 追求更好的就 业机会和更高 的经济收入。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力(消极/排斥力):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 地的因素
拉力(积极/吸引力):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 地的因素
时期 特点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迁出地
旧大陆(欧、亚、非)
二战后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 人口增多
拉美、亚、非
迁入地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原因 意义
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②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的开发
迁入地经济发展快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地一般并不“长期”或者“永久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其中的很
少一部分,如大多数进城民工的“户籍”仍是原籍。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 逐年上升趋势
方 向
总特点 主要迁出地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 市和工矿区

[全]高中地理(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考点详解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从秦汉开始,由于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逐渐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在西汉时,我国北方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

但经过了多次政局动荡后(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人口南迁,南方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2/3。

清朝末年-民国中期,迫于生计,山东人口被迫“闯关东”迁往东北,而河南人口则被迫“走西口”前往新疆和甘肃。

图1 唐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2)新中国成立~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自发性的人口迁移规模较小,以行政调动为主。

例如60年代的“移民支疆”,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80年代的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等。

图2 新中国成立-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迁移(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人口流动日益活跃,自发性的迁移增加,主要由农村迁往城市、从内地迁往沿海地区和工矿区,进行务工、经商、学习等。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

图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例题图4 例题答案:D、C精讲精析:(1)分析流量最大的方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红包流向较大的省份依次是是:广东-湖南、湖南-广东、广东-广西、北京-河北、广东-四川。

因此流量最大的是广东-湖南,即为粤-湘,选项D正确。

(2)分析反映出的地理特性。

红包流动前四名的省份,都是相邻的省份,因此反映了地理的空间临近性。

总结人口迁徙微信红包的流向,间接反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向。

广东、北京较为发达,就业岗位更多,因此附近省份前往广东和北京打工的人数较多,在春节期间往往都不能回家。

但家中有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因此他们只能以红包的形式进行拜年。

这就造成广东发往附近省份的微信红包较多。

我国的人口迁移(1995-2000年)如下图所示,图中绿色表示人口迁出,红色表示人口迁入。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知识点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知识点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学问点【什么是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更。

【人口迁移缘由】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①气候②淡水③土壤④矿产⑤自然灾难二、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②交通和通信的发展③文化教化事业④婚姻和家庭三、政治因素①政策②斗争③政治变革【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得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沟通;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冲突;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缘由: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一、有利影响:①人口流淌给城市供应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建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变更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四周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二、不利影响:①大量流淌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人口迁移练习题】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科院发布的2019年《全球政治与平安》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第三波移民高潮”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呈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为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

材料二: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将推动人才强国战略,激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主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流淌的基本方向是什么?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移向经济发达地区。

(2)为什么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会成为目前我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而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典型的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作、生活环境好,收入水平高,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诞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峻,劳动力短缺日益成为其经济增长的瓶颈,这客观上形成了对移民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地区成为我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根据迁移的原因和方向,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内部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迁移。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其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

内部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原居地可能出现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人口过剩、社会压力增加等挑战。

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

国际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的影响巨大。

原居地可能面临人口流失、人才流失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社会多元化、经济发展等机会与挑战。

城市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城市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社交环境等。

城市人口迁移对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都有着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城市地区可能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

相关专题训练题及答案1.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2. 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3. 城市人口迁移的影响有哪些?(答案: 农村地区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城市地区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结论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对于理解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思路。

专题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PPT课件

专题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PPT课件

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
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
-
13
-
14
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
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
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
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
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
高潮。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
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
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
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
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
还”。
-
4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
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 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民族矛盾,为随后的两晋南 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乱埋下了伏笔。
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
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故D项错误。
15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 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高一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A.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经济发展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自发性人口迁移C.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D.我国解放以来的人口迁移都是经济原因引起的【答案】C【解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A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B错;我国解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有国家计划的有组织的迁移、有经济原因引起的迁移,D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人口迁移规模大日趋活跃,选C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我国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A.①B.②C.③D.⑥【答案】C【解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民工迁入主要是由于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属于经济因素影响;而科技人员向西部迁移是受政策因素引导。

【2】近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A.①B.②C.④D.⑤【答案】D【解析】伊拉克战争而导致居民外迁。

【3】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①B.②C.④D.⑥【答案】A【解析】美国东北部“冷冻地带”不利于老年人生活,而西部和南部地区气候温和,阳光明媚,反映气候的影响。

【考点】该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3.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劳动力不足③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④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为了获得更高经济收入,外出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

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例题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例题解析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例题解析例1: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年龄与迁移有密切关系,青年人口具有较大的迁移需求B.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国际人口迁移数量大为减少C.加拿大是世界重要的移民迁入国D.人口迁移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一般文化程度越高,迁移距离越远答案:B解析:该题属于人口迁移问题,但综合性较强。

既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又有世界各国人口迁移状况。

人口年龄越轻,他的发展空间越大,随着他的知识积累和阅历增加,他的能力也越强,所以他就可能换一个环境;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跨国公司增加,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加拿大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劳动力和人才都缺乏,所以成为移民迁入国;人口迁移与文化程度也有很大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外界对其需求越多,特别是高级人才,各国都有吸引他的优惠条件。

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迁入地多从它的人口迁移拉力来分析,迁出地多从它的人口迁移推力来分析。

例2:关于中国人口迁移的论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的B.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C.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口迁移频率高、规模大D.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答案:D解析:选项A、C、D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分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

前期自发性移民很少,主要以有组织的移民为多,如支边、工矿开发、就业等,流动规模小、频率低;后期自发移民增多。

选项B主要考查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选项D说明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到沿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将我国的人口迁移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每个阶段人口迁移的方式、特点、原因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人口迁移》(第1课时) PPT精品课件

《人口迁移》(第1课时) PPT精品课件

案例7:我国三峡工程建设,出现了三峡 移民;巴西迁都巴西利亚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因素
原因
典例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交通
交通通信的发展会促 进人口迁移
案例8:现代人口迁移量远大于过去
社会 经济 因素
文化 因素 (宗教)
印巴分治成为两个受 不同的宗教政权统治 的国家
案例9:印巴分治后有700多万穆斯林从印 度前往巴基斯坦
因素
原因
典例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经济
被更多的就业机会、较 高的收入吸引
案例5:美国吸引墨西哥人口迁入;我国 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打工
社会 经济 因素
政治 因素 (战争)
战争破坏了宁静的生活环 境,使人口外迁
案例6:近年来叙利亚内战导致400多万人 逃离家园
政治 因素 (政策)
受政策因素影响,人们离 开原居住地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请思考:以下案例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因素
原因
典例

气候
人们总是希望生活在气候等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案例1:美国老人退休后向南部和 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水 案例2: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
资源短缺,威胁人们的生存 的大干旱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1课时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 概念
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思考:从概念出发人口迁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人口迁移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1 概念
概念辨析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概念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7.2-人口的迁移(含解析)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7.2-人口的迁移(含解析)

7.2 人口的迁移过知识·基础知识梳理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1)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感悟园: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和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旅游、探亲不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不一定改变居住地,所以不一定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距离没有一个限制标准,但必须越过行政界线。

(2)人口迁移的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人口迁移和人口迁移。

2.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原因意义二战前、的移民为主由欧洲、非洲、亚洲等迁往美洲和大洋洲等。

地理大发现与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也改变了人种的。

二战后人口从流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等发达国家及西亚和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不均的状况。

微拓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同时使殖民者到殖民地进行殖民活动,黑奴被贩运到美洲,促进了人口迁移。

(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向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影响因素当代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严格的制度;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讲义-人口迁移(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讲义-人口迁移(人教版)

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机械增长(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2)影响①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1)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某些促使人口迁出的推力因素和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

(3)不同的人作出迁移决策时,往往考虑不同的因素。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特点迁入区迁出区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规模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规模减小、方向不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成为主要形式欧洲、北美、西亚和北非拉丁美洲近年来战争移民欧洲西亚、北非2.国内人口迁移(1)改革开放以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50年代,国家有组织地移民边疆的各类人员达百万之众。

(2)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概念辨析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①户籍人口:指我国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常住户口的人,主要用于户籍行政管理。

②常住人口:指经常在某行政区域内居住达半年及以上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居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居住的人口,反映的是实际居住人口的情况。

专题一 人口迁移史-2020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专题探析

专题一 人口迁移史-2020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专题探析

专题一人口迁移史【名词解释】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人口变动根据人口学,人口变动主要分为三种: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变动、人口社会变动。

而人口迁移变动又是人口变动中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说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口迁移对经济、对城市发展有很大的价值。

国际人口迁移规律人口迁移主要分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性质的省际迁移。

如美国在1980—1990年代往西和南部人口迁移,日本在二战后中部人口往南北部迁移。

二是人口迁移趋势。

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迁往城市,第二阶段是中小城市迁往大都市圈。

像中国、日本这种依次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国家适用于此规律,而像美国这种第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国家则第一阶段不明显【知识梳理】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一、第一次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

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二、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

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三、两宋时期的人口南迁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影响: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

北方民族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

而汉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

地理 《人口迁移 》PPT精品课件

地理 《人口迁移 》PPT精品课件

提示:①否(时间太短) ②是 ③是 ④是
一、人口迁移 分类: 按照迁移空间范围划分
国际迁移 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
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 难民等。
国内迁移 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
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一、人口迁移
练一练(活动P11)
2. 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人文 因素
经济: 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城市化、工程建设 政治: 政策、政治变革、战争 社会文化: 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历史、科技
一、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练一练(活动2 P12)
(1)19 世纪,德国北部农业地区与南部农业地区相比,人口迁出 率较高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② 19 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 地区工作并定居。
提示:① ② ④国内迁移; ③国际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
自主阅读(P13)
回答: 1.以时间为线索,二战及发生前,国际间的人口迁移有几次?分别是什么? 原因又是什么? 2.结合右图,回答:二战后 人口迁移发生了哪些变化, 原因是什么? 3.思考一下人口迁移对于 迁入国和迁出国分别有何 影响?
②改革开放后: 中部
东部
西南、西北
东部
(P15)
特点: 人口流动活跃; 自发性迁移为主; 组织性迁移比重下 降
二、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

国庆假期历史科目阅读资料[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分期及其特点](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人们地理知识有限,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对迁入地的要求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少,他们大都随遇而安,迁移的距离不长,速度比较缓慢。

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总量少,在战国后期人口数量还不到3000万,人口压力基本不存在。

这一时期处在国家形成和制度的完善阶段,政治和行政的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侯国等。

(二)秦朝到元末(前221—1368年)这一时期有1580多年,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

这段时期有过几次长时期的分裂,也几度建立过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统一国家。

即使在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一般也实行集体统治,用行政或军事等强制手段推行的人口迁移始终不断,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方式。

迁入地往往是首都、边疆等政治、军事或者与统治者有着若干利益关联的地区。

这种迁移,数量一般很大,迁移时间也比较集中。

迁移方向有北方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或者更远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的牧业或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河流域。

此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人口比例也由初期的8:2强转化为后期的2:8弱,这一结果是由于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北方饱受战乱破坏所造成的,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三)明初到鸦片战争(1368—1840年)在南方已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后,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流不复出现,这一时期又出现新特点。

一是明初有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大规模让人口迁移,但之后更多的是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从相对稠密地区迁入人口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此这类人口迁移基本取代了强制性迁移。

一是这一时期人口总数越来越多,增长速度也加快,明后期人口约2亿,18世纪又出现新高潮,人口总数高达4亿多。

在此状况下,不仅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就是北方平原地区也是人满为患,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平原地区向山地迁移成为主流。

第21讲 人口迁移(讲义)(解析版)

第21讲  人口迁移(讲义)(解析版)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0年以来,举家流动规模大幅上升
B.1990-2000年夫妻共同外出务工现象较普遍
C.2000年至今,家庭式流动成为主导模式
D.未来,单身流动将成为人口流动最主要形式
2.加快我国家庭人口流动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教育政策的调整
③户籍制度的限制④农村土地的丧失
从近些年高考看,人口迁移的考查频率较高,且多考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常见考向是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影响。
考点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基础)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1.人口迁移概念:指一段时间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
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
(一)人口迁移的动力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学者李(Everett S. Lee)提出了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认为,在每个区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拉力”,留住在这里生活的人,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推力”,多种因素促使原居民离开。此外,原居住地与目的地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如限制移民的法律法规等。人口迁移还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与评价等。
3.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 - 迁出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人口迁移史【名词解释】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人口变动根据人口学,人口变动主要分为三种: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变动、人口社会变动。

而人口迁移变动又是人口变动中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说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口迁移对经济、对城市发展有很大的价值。

国际人口迁移规律人口迁移主要分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性质的省际迁移。

如美国在1980-1990年代往西和南部人口迁移,日本在二战后中部人口往南北部迁移。

二是人口迁移趋势。

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迁往城市,第二阶段是中小城市迁往大都市圈。

像中国、日本这种依次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国家适用于此规律,而像美国这种第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国家则第一阶段不明显【知识梳理】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一、第一次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

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二、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

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三、两宋时期的人口南迁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影响: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

北方民族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

而汉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

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中国的史籍中,移、发、迁、徙、实、屯,这些字不绝如缕,每出现一次,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发起的移民。

)四、明初山西大移民官方历史的记载中,这次移民之前,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

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

比如扬州,这座位于长江以北、曾经最繁华的城市,在朱元璋的军队占领之时,只剩下18户人家。

作为统治者,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

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在北方民间,这次大移民的标志性记忆,是一棵大槐树。

山东、河南、河北地区,至今有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

”这棵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据说是汉代的古槐。

山西虽在北方,但地形阻隔,战乱较少,人口远比惨遭蹂躏的华北平原地区稠密,而山西土地少,不足以供养太多人口。

明代初年,山西人被大量迁移到河北、河南、山东以及陕甘一带,最南抵达淮河流域。

从山西南部出发的移民,往往要经过山西洪洞县,在那里稍作停留。

经过明代初年的大移民,华北、华中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

在后来的记载中,往往可以看到“国朝初,人稀少”的记载,而到永乐年间,土地渐次开垦。

北京、开封、河间等城市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后来靖难之役,北方又经历了一次补充北京、河北人口的移民。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这座全国大都会,人口绝大部分是移民,老居民不过十分之一。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人众多。

寺旁有一棵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成群的乌鸦在树上筑巢,星罗棋布。

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五、湖广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康熙二年(1663),顺天府尹张德地被擢升为四川巡抚,此时的四川,重庆城中不过数百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

人口稀少,结果之一是四川境内老虎横行,顺治年间,南充县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228人。

面对如此残局,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

”康熙七年(1668),又再提移民之事。

向四川的移民在政府鼓励下开始了,奖励也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纳土地税。

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

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

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

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大批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给四川带来客家话。

此外还有来自福建和江西、广西的移民。

他们以乡邻、亲戚为纽带,结成数百人队伍,向未知之地跋涉。

与此同时,湖广人还继续向北,进入与四川毗邻的陕西南部。

等到乾隆后期,那些曾经被荒草覆盖的地区,一县人口已经增加到上千户甚至万户,山岩和深谷中,都有了居民。

所谓“康乾盛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移民造就的盛世。

转入近代,中国还有三波移民潮,人们习惯称之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跟“湖广填四川”不同,这三次移民,都是民间自发的。

六、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关,是山海关;关东,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

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民进入“龙兴之地”垦殖、采矿,但是私闯关卡,到禁区开垦土地的农民,依然难以禁绝。

到咸丰末年,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

到民国之后,闯关东的移民潮越来越高涨,每年移到关外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最高时,一年有上百万河北、山东的居民举家迁往东北。

在整个闯关东的大潮中,华北地区居民向东北移居的多达3700万,东北三省成为中国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区。

走西口在华北地区人口浩荡渡过渤海,穿过山海关的时候,山西北部的居民则困于频繁的旱灾和贫瘠的土地,被迫翻过长城,向今天的内蒙古进发,寻找活路。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下南洋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则一批批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

这些地区大致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的北部。

《瀛寰志略》中记载,“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

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如吕宋、噶罗巴(爪哇)诸岛,不下数十万人。

”这一批向海洋开拓的移民,也成为最早拥有近代化思维的一批华人。

自清代晚期以来,南洋华人中的杰出人士就不断反哺大陆,开办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贸易,许多南洋子弟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与抗战。

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

建国以来人口迁移一、1953-1960 政策迁移时期省际迁移:沿海迁往东北、西北、西南(人口最大的流入地是黑龙江省,迁入率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迁出人口最多的是上海市和山东省)1956-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迁移趋势:农村人口有组织的迁往城镇("大跃进”时期劳动力不足使得大量农民流入城市)迁移原因:政府计划性流动(国家将科研机构、工业密集工厂内迁至西北、西南边疆省区,东北有大量苏联的援助项目)迁移特点:流量大、组织性强(主要由政府组织,各年人口迁移率达50% )二、1960-1977 低潮减缓时期省际迁移:无规律性(“文化大革命”、自然灾害导致人口迁移混乱)迁移趋势:城市流向农村(粮食供应不足,城镇人口精简)迁移原因:政治原因与自然灾害(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同、十年“文革”)迁移特点:流量减小、无规律(人口普查数据有误、逃荒与越境居民无法统计)三、1977-1985 初步回升时期省际迁移:初显内陆往沿海地区迁移(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由净迁出区向净迁入区逆转)1979-1985年74城镇乡-城人口迁移人数迁移趋势:农村重新流向城市(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释放大量劳动力,1980年拨乱反正后知识分子调回城市)迁移原因:政策放开、经济发达区吸引力显现(改革开放使迁移政策放开,沿海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移特点:流量回升、政府控制人口流动(1980-1981年政府颁布四个文件来控制农村劳动力的人口流动)四、1985-1995 初步回升时期省际迁移:迁入珠三角、沪苏、北京、新疆(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新疆、山东迁入较多,四川、安徽、河南、湖南、黑龙江迁出较多)1982-1985年沿海与内陆省际人口迁移(单位:万人)迁移趋势:农村和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广东省整体流入较多以外,其他人口迁移较多的大多是单个城市)迁移原因:政策吸引、经济发达区吸引力显现(宏观经济治理整顿抑制了城乡就业增长, 城市清退的农民工辗转其它地区,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寻求就业机会)迁移特点:流量不大、政府控制盲目流动(1984年出现“民工流”后,国务院、民政部、公安部等出台一些法规文件规范流动人口管理)五、1995-2010 快速增长时期1995-2005年省际迁移:迁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六、2005-2010年省际迁移:迁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长三角在2005-2010年人口迁移数量反超珠三角,东北在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幅最低,僵化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南移使东北城市群没落) 迁移趋势:大城市流向大都市圈(在此时间段,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崛起,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城市群) 迁移原因:政策支持、经济发达区吸引力显现(这些地区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持续吸引人口流动)迁移特点:流量大、自发性强(吸引的人口还受到距离因素的影响较大,大多是周边地区的人口迁移)七、2010-至今稳定分化时期省际迁移:初显内陆往沿海地区迁移2010-2015年省际迁移:迁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净迁入减少2015-至今省际迁移:城市群新格局(2010-2015年间京津成为主力,中西部城市人口回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