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 规律试验研究 郝延锦 3 吴立新 3 沙从术

合集下载

覆沙层下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

覆沙层下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

覆沙层下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周光华;伍永平;来红祥;崔峰【摘要】大采高开采的方法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实现矿井高产高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也造成工作面覆岩破坏严重.为此,文中以宁东煤田赋存的覆沙层下特厚煤层为背景开展大采全高工作面覆岩运移研究,运用相似模拟的方法并综合多种监测仪器从模拟现象、力源两个角度对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下沉乃至垮落的特征进行了全程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大采高工作面覆岩垮落初次来压步距较大,支架带压移架后极易发生直接顶乃至老顶的突然垮落,工作面来压强烈、伴随有明显的支架动载现象;延伸至地表的裂隙有诱发地表覆沙层弯曲、有溃入工作面的可能;模型开采结束后形成了6条贯穿至地表且与工作面推进方向成60°的垮落裂缝;模型内部各岩层下沉范围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不断扩大,呈U字型下沉趋势.【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2【总页数】6页(P129-134)【关键词】大采高工作面;采场;覆沙层;覆岩运移【作者】周光华;伍永平;来红祥;崔峰【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30 引言大采高一次采全高的方法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手段[1]。

工作面采高逐渐增加、生产装备功率逐渐加大和稳定性增强的趋势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煤矿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发展方向[2]。

经过多年的发展,采高加大之后工作面围岩结构及运移规律已经有科研工作者开展了理论模型构建、数值分析、相似模拟及现场观测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覆岩垮落及运移规律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覆岩垮落及运移规律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覆岩垮落及运移规律研究
张春雷
【期刊名称】《煤炭科学技术》
【年(卷),期】2018(046)008
【摘要】为研究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覆岩垮落及运移规律,以晋城某矿近距离煤层群为研究背景,结合其煤层地质条件建立二维相似模拟试验模型,对煤层群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和运移规律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煤层群上行开采过程中,上煤层周期来压步距小于下煤层,且覆岩离层高度更大;上煤层表现为工作面的大小周期来压现象,伴随着大周期来压剧烈和小周期来压不明显,且基本表现为小周期来压时垮落角减小,大周期来压时垮落角增大的规律;上煤层开采后覆岩破碎难以形成结构,其覆岩离层高度增加幅度较小.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上行开采和岩层控制提供参考.【总页数】7页(P1-7)
【作者】张春雷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100083;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
【相关文献】
1.基于量纲分析的金属矿山覆岩垮落高度预测研究 [J], ZANG Zhen-hua;YU Yang
2.深部超长孤岛工作面覆岩垮落结构特征研究 [J], 范志忠; 付书俊; 潘黎明
3.坚硬顶板下采空区覆岩垮落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J], 巴彦那木拉;丁国利;刘晨阳
4.工作面倾向覆岩垮落形态的面长效应及力链拱特征研究 [J], 刘一扬;史光亮;张光磊;李志军;宋选民
5.缓倾斜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J], 晏涛;易四海;夏向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采高下覆岩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

不同采高下覆岩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

不同采高下覆岩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岳明;王创业【摘要】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就不同采高下覆岩移动的规律进行了分析,为神东矿区安全采煤及其地面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开采条件下,上覆岩层的下沉量有随采高增加而增加、随离煤层距离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模拟结果中,距离煤层较近的覆岩位移突然增大,出现切落式下沉现象,可能为关键层破断引起;而距离煤层较远的覆岩并未出现此种现象,只为缓慢下沉,可能覆岩未破断,仍然起到支撑作用.【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采高;覆岩移动;数值模拟;开采沉陷【作者】岳明;王创业【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神东矿区在煤炭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生态环境损害问题,并已成为制约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

矿区地质条件具有煤层厚度大、埋深浅、薄基岩、松散沙层厚等特点,开采沉陷损害比较特殊。

通过对不同采高下覆岩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为开采沉陷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矿区的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四盘区位于该井田的西北区域,盘区南北走向约5.0 km,东西倾向约5.6 km,面积28.53 km2。

四盘区地表大多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松散层厚度25~80 m,基岩厚度120~190 m。

基岩上部存在厚度不等的砂砾含水层,厚度30~60 m,而其他盘区内都没有此层砂砾岩[1]。

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12407综采工作面所在煤层为1-2煤,位于补连塔井田四盘区,走向长度2 842 m,倾斜长度300.5 m,圈定回采面积854 076.59 m2。

煤层倾角1°~3°,煤厚5.0 m,煤层埋藏深度196.7 m。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布置,采用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设备开采,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

覆沙层下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

覆沙层下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
第3 4卷
第 2期
西







Vo 1 . 3 4 No . 2
Ma r . 2 01 4
2 0 1 4年 0 3月
J OU R NA L O F XI ’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D T E C HNO L O G Y
h e i g h t wo r ki n g f a c e u n de r s a nd c o v e r i n g l a y e r
ZHOU Gu a n g — h u a ,W U Yo n g . p i n g , L AI Ho n g — x i a n g , CUI F e n g ' ( 1 . C o l l e g e o fE n e r g y 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ee n r i n g , X i ’ a n U n i v e m i t yo f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 a n 7 1 0 0 5 4, C h i n a ; 2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W e s t e r n Mi n e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a d n H a z a r d P r e v e n t i o n f Mi o n  ̄ t r y fE o d u c a t i o n , X i ’ a n 7 1 0 0 5 4 , C h i a) n
Abs t r a c t: L a r g e mi ni n g h e i g h t mi n i n g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de v e l o pme n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i nc r e a s i n g c o a l r e c o v e r y a n d a c h i e v i n g hi g h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h i g h e ic f i e n c y mi n e, b ut t h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i n t h e o v e r l y i n g s t r a t a i s s e — io f us . I n t h i s p a pe r , t h e l a w o f o v e r l y i n g s t r a t a mo v e me n t i s r e s e a r c h e d f o r t h e s a n d c o v e r i n g a n d e x ・ t r e me l y t hi c k c o a l s e a m i n Ni ng d o n g c o a l ie f l d. Th e s i mu l a t i o n a n d a v a r i e t y o f mo ni t o in r g i ns t r u me n t s a r e

高阳煤矿薄基岩强扰动开采条件下的覆岩变形特征

高阳煤矿薄基岩强扰动开采条件下的覆岩变形特征

高阳煤矿薄基岩强扰动开采条件下的覆岩变形特征
张文晖
【期刊名称】《山西焦煤科技》
【年(卷),期】2024(48)5
【摘要】为探究薄基岩强扰动开采条件下的覆岩变形与破坏特征,以高阳煤矿31120综放工作面为例,运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覆岩运移与破坏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覆岩破坏带的发育高度为83.0 m,发育过程可分为缓增阶段、突增阶段与稳定阶段,其中突增阶段是导致矿压显现异常的主要阶段。

根据钻孔漏失液观测实验与松散层注水实验结果,判定裂采比在7.9~8.1,得出薄基岩强扰动条件下的覆岩“两带”破坏模式。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张文晖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高阳煤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5
【相关文献】
1.厚表土层薄基岩条件下分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2.厚松散层薄基岩厚煤层群开采覆岩破坏特征
3.基于Hoek-Brown准则的薄基岩厚松散层覆岩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4.厚松散层薄基岩开采覆岩离层裂隙演变与下沉分形特征研究
5.厚土层薄基岩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高度与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矿岩层移动研究方法及展望

煤矿岩层移动研究方法及展望

煤矿岩层移动研究方法及展望耿兴福【摘要】煤矿岩层移动研究对减少因采动造成的各类灾害,提高“三下”采煤效率等具有积极意义.结合岩层移动理论历史以及现有研究成果,将岩层移动研究方法分为经验类比法、理论模型方法、相似材料模拟、数值模拟4类,对各类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从传统方法、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岩层移动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3(029)004【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研究历史;方法分类;展望【作者】耿兴福【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5煤层采出后,采空区周围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并由下向上发展至地表引起的移动,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1]。

因岩层移动造成的最直接的灾害是煤矿顶板灾害,也是诱发其他灾害连锁发生的重大事故来源,如顶板灾害会诱发瓦斯及运输事故,诱发工作面和巷道周围顶板动力灾害等。

同时,因岩层移动产生而引起的地表塌陷、地下水环境影响、地表建筑物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破坏等,导致矿山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民事纠纷层出不断,对矿区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损害,已成为制约“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采煤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通过总结岩层移动的研究进程及相关方法,提出一些科学发展建议,对更深层次地研究岩层移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岩层移动研究历史早在19世纪,采矿时岩层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等破坏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20世纪初采矿企业的测量人员,通过建立地表观测站,分析地表移动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1931年德国开始开设《矿山岩层与地表移动》这门课程。

二战后,德国、波兰、前苏联、英国等国家对岩层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49年德国学者Niemczyk.c出版了岩层移动第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Bergschadenkunde》,该书根据实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地表移动规律并用移动变形曲线表示[2]。

特厚煤层高效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

特厚煤层高效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

1、分析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的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
2、开发一种高精度、可靠的预测方法,以实现对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的覆 岩与地表移动的预测;
3、针对具体矿井的开采条件和地质环境,优化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精度和 可靠性。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首先,根据矿井现场的实际开采条件和地质环境,设计覆岩与地表移动观测实验; 然后,利用先进的地质勘查设备和仪器,采集实验数据;接下来,对采集到的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计算机模拟等;最后,根据实验 结果,开发并完善预测模型,实现对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的覆岩与地表移动的预 测。
3、地表水平移动:除了下沉外,地表还会发生水平方向的移动。在特厚急 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条件下,地表水平移动的方向和大小取决于煤层的厚度、 采高以及开采范围等因素。
4、地表移动角量参数:为了更好地描述地表沉陷规律,研究者提出了移动 角量参数的概念。这些参数包括移动角、边界角、裂隙角等,可以用来描述盆地 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表移动的范围和程度。
1、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的异同,为 优化开采方案提供更多依据。
2、开展系统工程的研究,综合考虑采矿、地质、水文等多方面的因素,提Biblioteka 出更加全面、准确的预测模型和方法。
3、针对采矿活动对环境的长期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评估其对地质环境、生 态系统等方面的远期效应。
总之,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对于保护地质环境、提高 采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和优化现 有的研究方法和模型,以更好地服务于采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数值计算的预测方法: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如有限元法、离散元法 等),可以对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进行模 拟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规律和特点。

急倾斜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急倾斜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di s t r i bu t i o n, he i g h t a n d t h e s t r e s s ne p h o g r a m. Re s e a r c h r e s ul t s s ho w t ha t o v e r l y i n g s t r a t a mo v e me nt l a w o f t he wo r k i ng f a c e o f s t e e p c o a l s e a m i n t h e pr o c es s o f p r o pe l l i n g i s di f f e r e n t f r o m h o r i z o n t a l c o a l s e a m b y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he i g h t o f” Thr e e z o ne s” i n c r e a s e s . The mi g r a t i o n a mo un t o f up pe r p a r t o f wo r k f a c e i s l a r g e r a n d be ha v i o r o f r o c k s r a t e i s c l e a r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a ng l e o f wo r ki n g f a c e i n t he p r o c e s s o f pr op e l l i n g, a n d p r e s s u r e i s l a r g e r a t t he b o t t o m o f t he wo r k i n g f a c e.

双新煤业集团大倾角坚硬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项目的应用

双新煤业集团大倾角坚硬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项目的应用

大倾角坚硬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项目的应用伊犁双新煤业集团一、项目目标与任务1、项目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新疆兵团农四师七十一团二矿(原伊犁双新焦化厂二矿)属新疆尼勒县管辖,始建于1958年,经过53年的发展,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15万吨规模,累计产煤215万吨。

矿区煤层赋存条件为急倾斜特厚坚硬煤层,煤层硬度系数为f=2-3,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高落式和仓储式开采方法,造成矿井回采率过低(35%左右),资源浪费严重,矿井安全保障程度低,生产工效低下。

由于目前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的发展水平层次差异较大,存在着一系列没有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因而研究急倾斜特厚煤层的开采方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重大课题。

从2005年以来,矿井开始实施技术改造,通过进一步的地质勘探和测量工作,进行了60万吨扩能改造,矿井初步设计有中煤武汉设计研究院完成,开采方法为大倾角综采为主,柔性掩护支架为辅的采煤方法,此项技术,虽然对传统的开采工艺进行了革新,但是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大倾角坚硬煤层安全高效集约化生产的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实现大倾角坚硬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找到一条适合双新煤业矿井特殊赋存条件下煤层开采工艺的重大突破,面对这一全国乃至世界公认的高难度井工开采技术,农四师党委、71团党政领导知难而进,勇于创新。

积极寻求解决安全高效开采的技术支持和管理保障,通过多次调研和实地考察,与甘肃靖远煤业集团公司达成了合作研究和生产协议。

甘肃靖远煤集团公司王家山矿,从2001年初进行大倾角综放开采技术和相关保障技术研究,2003年完成了这一难题 ,曾获国家八项专利技术 。

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一团二矿(原伊犁双新焦化厂二矿)实现安全高效矿井目标和从新疆地区、农四师71团双新煤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该项目技术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双新煤业大倾角坚硬特厚采煤方法的改革,是实现本矿区产能提升,安全高效开采的必由之路,它可以解决矿井特殊地质构造范围内的呆滞煤量问题,提高煤炭回收率,减少煤炭资源浪费,也将对该矿井深部开拓布置优化、合理集中生产,延伸煤炭产业链,改善生产技术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峰峰矿区不同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规律

峰峰矿区不同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规律

峰峰矿区不同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规律
郝延锦;白志辉;阎跃观;杜青龙
【期刊名称】《煤矿安全》
【年(卷),期】2007(038)002
【摘要】对峰峰矿区不同开采方法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得出了一般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规律或参数,列举了充填开采条件下沉陷参数,并初步对峰峰矿区的深部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和总结,为峰峰矿区以后采用不同开采方法,进一步解决严峻的三下压煤形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郝延锦;白志辉;阎跃观;杜青龙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华北科技学院,建筑工程系,北京,10160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河北,邯郸,05620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河北,邯郸,05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5+.2
【相关文献】
1.厚松散层条件下综放开采地表沉陷规律与机理 [J], 易四海;郑志刚;滕永海
2.巨厚表土层条件下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J], 陈强;李根芳
3.综采放顶煤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J], 曹志善
4.不同松散层厚度条件下条带开采对地表沉陷影响分析研究 [J], 盛荣
5.不同采出率条件下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J], 赵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山矿特厚煤层放顶煤开采顶煤运移规律及其开采工艺的研究

塔山矿特厚煤层放顶煤开采顶煤运移规律及其开采工艺的研究
函数 相 关 系 数 ,其 余 参数 意 义 相 同 。
接受和欢迎 。当然 ,放顶煤 开采中一个 很敏感和值得深入 研究的课题就是顶煤 从煤壁前方至放煤 口的运移规律 ,以
及 在 此 基 础 上 研 究 顶 煤 可 放 性 及 项 板 活 动 规 律 。 近 几 年 来 ,人 们 围绕 这 一 问题 ,进 行 了广 泛 的 现 场 实 践 、 理 论研
裂 隙 个 数 :N 1 . 7 ( . 8 1 r O 9 ) - 8 2 2 0 8 ) (- . 3
煤 口的定量应力一 应变本构 关系的方法 ,将 顶煤体在运移
过程 中 的变 形 特 征 、 介 质 转 化 特 征 以 及 裂 隙 发 育特 等 用
宏观等效损伤的概念予以描述,使对项煤运移规律 的研究
顶 煤 水 位 移 、 垂 直位 移 、顶 煤 裂 隙统 计 数 据 和 裂 隙 方 向 与铅 垂方 向之 间夹 角 即裂 隙 偏 转 角 与 距 工 作 面 位 置 的变 化
曲线 。
测结果并结合放Leabharlann 煤 开采特点 ,认为顶煤体随采场推进所
显 现 出 的许 多变 形特 征 ,符 合 损 伤 力 学 的 力 学 基 础 , 次 利 用损 伤 力 学 理 论 ,提 出 了建 立 顶 煤 从 煤 壁 前 方运 移至 放
厚 顶煤顶板的破 断、运移规律进行 了现场观测和分析研 究。通过理 论分析 ,建立 了顶板断 裂的 力学模 型。利 用深基点观测 方法,在塔 山矿8 4 1 综放 工作 面设置矿压 观测站,对 工作 面顶煤顶板的不 同层位进行深基点观 测,获得 了顶煤顶板随工作 0 面推进垮落和运移 情况的数据 ,分析总结 了该工作 面顶煤顶板 的活 动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塔山矿综 采工作 面采 用 “ 一刀

综采工作面覆岩移动和破坏规律研究

综采工作面覆岩移动和破坏规律研究
技术研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采工作面覆岩移动和破坏规律研究
高&宏
大同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峪口矿 山西 大同 ")>"$#
摘&要为了研究试验矿井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移动和破坏规律通过现场钻孔全厚覆岩层取样方法进行覆岩力学性 质室内测试在试验矿井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岩移观测站基岩中布置钻孔深基点 并通过钻孔冲洗液法 理论分析等方 法分析了试验矿井特定地层条件下的地表岩移规律确定了覆岩性质运动发育特征及分带特征 关键词 岩层移动 破坏规律 钻孔取样 理论分析 分带特征 *+ , #")%'% . / , 0 0 1#""' 2 3(($!"#$"%"#% &煤层现状及研究意义 某煤矿某工作面所开采煤层赋存稳定! 煤层层理较发育! 整体性较好!但强度低! 加上局部裂隙发育! 易于垮落! 煤层结 ! 构简单!煤层的变化不大!倾角较小!工作面走向长度 ! ")3 4 倾向长度 )"" 4 !平均采高 $>4 !平均埋深约 ##! 4属于浅埋 深大采厚煤层" 为了系统了解和总结该煤矿在综采快速推进 条件下的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特征!采用现场钻孔全厚覆岩层 取样方法!进行了覆岩力学性质室内测试! 了解了岩层基本力 学参数!通过对该煤矿某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岩移观测站! 实 测开采过程中地表岩移数据! 经理论分析# 掌握该煤矿所在矿 区特定地层条件下地表岩移规律" 通过钻孔深基点观测及钻 孔冲洗液的方法确定覆岩性质# 运动发育特征及分带特征! 其 研究成果可以为矿井所在地区同类型矿井的开采设计及 + 三 下, 开采等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理论上分析!本研究对象属于快速推进综采工作面覆岩 移动和破坏变形研究!工作面开采一定程度后! 顶板垮落! 上方 地表将达到超充分采动状态! 产生很大的地表变形! 由于该采 煤地区对覆岩移动和变形规律研究较少!导致矿方对该地区覆 岩移动和变形规律的认识极度缺乏! 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冒 顶#偏帮#围岩变形严重等难题! 为了掌握该地区覆岩性质! 以 及由采矿活动引起的覆岩移动和破坏规律! 本研究选择该地区 某煤矿某综采工作面进行实测研究! 通过实测结果! 系统分析 并掌握该地区覆岩移动和破坏规律!掌握该矿快速推进条件下 综采工作面上方地表移动情况!为该煤矿科学生产提供重要的 理论依据" &测定方法 通过对该煤矿某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岩移观测站! 实测开 采过程中地表岩移数据! 经理论分析# 掌握该煤矿所在矿区特 定地层条件下地表岩移规律$通过钻孔深基点观测及钻孔冲洗 液的方法确定覆岩性质#运动发育特征及分带特征" 主要研究 内容如下" # ) 采用现场钻孔全厚覆岩层取样方法!进行覆岩力学性质 室内测试!了解岩层基本力学参数" ! ) 通过对该煤矿某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岩移观测站! 实测 开采过程中地表岩移数据! 经理论分析# 掌握该煤矿所在矿区 特定地层条件下地表岩移规律" ) ) 通过钻孔深基点观测及钻孔冲洗液的方法确定覆岩性 质#运动发育特征及分带特征" 该煤矿所采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层理较发育! 整体性较好! 但强度低!加上局部裂隙发育! 易于垮落! 煤层结构简单! 煤层 的变化 不 大! 倾 角 较 小" 本 论 文 所 研 究 的 工 作 面 走 向 长 度 ! ")3 4 !倾向长度 )"" 4 ! 平均采高 $> 4 ! 平均埋深约 ##! 4 属于浅埋深大采厚煤层!基岩厚度 >" 6 #!" 4 ! 松散层厚度 "( 6 !( 4 !变化较大" 该矿地面高程为 # )3' 6 # $!! 4 !煤层底板 # !3> 4 !比较稳定" 煤层顶部为中细粒砂岩" 工 高程 # !3# 6 作面采煤工艺为综采工艺!顶板管理方式采取全部垮落法" !9 #&现场钻孔取样 采取现场钻孔取样的方法!对本论文所研究煤矿工作面上 方覆岩岩层岩石进行了单轴压缩等试验!获得了各岩层的单轴 压缩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 # ) 在自然状态下试验研究工作面覆岩单轴抗压强度 !3 6 (%%I V T !最大平均抗压强度为 (%% I V T ! 最小平均抗压强 !I V T !总体平均抗压强度为 #'%I V T " 属典型的强度 度为 )较小的岩层!强度较大的岩石为细砂岩!粗砂岩! 粉砂岩和钙质 (%%I V T " 细砂岩!强度 )' 6 ! ) 上 覆 岩 层 岩 样 弹 性 模 量 )$$ A#") I V T 6#> A #"$ I V T !内摩擦角 )$Y 6 $"Y ! 覆岩抗拉强度 "!# 6 $(# I V T ! 平均抗拉强度 #)( I V T " ) ) 煤层强度为 %(# 6 !!#% . #'!% I V T ! 冒落顶板为灰色 粉砂岩和 细 砂岩! 强 度 #>"3 6 !()' . !#)% I V T !底板强度 #%%# 6 !!(! . !#)% I V " !9 !&地表移动观测 !!#&地表移动观测的方法 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在采动过程中! 定期地# 重复地 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 地表移动 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地连接测量!全面观测! 单独进行水准 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对试验研究工作面的岩移观测站进行布设! 利用实际数据 处理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试验研究工作面地表岩 移进行量化!主要内容如下" # ) 地表岩移观测共布置测线 ! 条! 其中走向线 # 条! 倾向 线 # 条!走向观测线布置的长度为 ! ("" 4 !倾向观测线布置长

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3)

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3)

六、放煤规律及提高工作面回收率
2)放出漏斗 放出矿体还原后为一椭球体,但椭球体是放出物的还原,在实际上是不存 在的。由于煤放出后周边散体矿岩的运动,只能看到一个放出漏斗,下图是在 相似材料模拟中能看到的情况。
六、放煤规律及提高工作面回收率
3)散体运动 • 放出规律的研究是建立在理想散体运动基础上。理想散体的物理力学特 征介于固体和流体之间: – 单个矿岩块具有固体的特性,矿岩块之间有一定的粘结力。但其强 度则远比矿岩本身的强度要小(尽管煤块的强度较小); – 整个散体具有流体流动的性质; – 垮落的顶板和顶煤,块度大小和形状的不均匀,以及在流动过程中 的再破裂也增加了的运动不规律性。 • 散体的变形包括散粒的弹塑性变形和散体整体结构变形两个内容。简化 到只考虑顶煤岩的结构变形(不考虑煤岩的再破坏)。 • 放煤过程的研究只考虑散体运动中的放落研究,但在金属矿使用较少的 多口放出的理论和观点,则是放顶煤开采着重研究的。
( a) 间 隔 放 煤 放 完 奇 号 架 采 空 区 残 煤 形 态
( b) 间 隔 放 煤 放 完 煤 后 采 空 区 残 煤 形 态
( c) 顺 序 放 煤 放 完 煤 后 采 空 区 残 煤 形 态
图 4-23
低位综放工作面沿工作面方向残煤分布形态
六、放煤规律及提高工作面回收率
(3)放煤步距的选择 • 步距过大,采空区丢煤,步距损失 • 步距过小,丢顶煤 • 步距合理
七、难采煤层综放开采
2、 “ 两硬 ” 煤层综放开采
• 难点:坚硬顶煤的可放性、坚硬顶板的可冒性 • 厚煤层综放开采,采场周边矿压显现明显增强,工作面前方煤体和顶 板的破坏增加, 有利于放煤及放顶。但某些“两硬”煤层 (如煤的 f >4),由于顶煤太硬,冒落顶煤太厚,或冒落不及时,一 是丢煤太多;二是给安全生产造成一定威胁。 • 措施:

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试验研究

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试验研究

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试验研究吴俊达1 闫奋前1 武守鑫2(1.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2.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晋中 045400)摘 要以新元煤矿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该矿10煤、11煤开采过程中的覆岩运动规律及位移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下层煤开采会造成上层煤采空区上方相对稳定的岩层二次失稳垮落;两层煤依次开采过程中,均呈现出中部位移大、两边位移小的规律,且位移变化规律曲线形状也呈现出由“V ”型转为“U ”型。

关键词近距离煤层 下行开采 覆岩运移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中图分类号 TD322 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5-2801.2019.11.062Experimental Study on Overlying Strata Movement Law in Downward Mining of CloseDistance Coal SeamWu Jun-da 1 Yan Fen-qian 1 Wu Shou-xin 2(1. College of Mining and Safety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 Qingdao 266590;2. Shanxi Xinyuan Coal Co., Ltd., Shanxi Jinzhong 045400)Abstract :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Xinyuan Coal Mine, the movement law and displacement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burden in the mining process of 10 coal and 11 coal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y using similar material simula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ing of the lower coal will cause the relatively stable rock strata above the goaf of the upper coal to lose stability and collapse for the second time; during the mining process of the two coal seams in turn, they all show the law of large displacement in the middle and small displacement on both sides, and the curve shape of displacement change law also shows the change from "V" type to "U" type.Key words : close distance coal seam downward mining overlying strata movement similar material simulation test收稿日期2019-05-30作者简介 吴俊达(1993-),男,硕士。

拐点偏移距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_郝延锦

拐点偏移距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_郝延锦

2000年第1期中州煤炭总第103期收稿日期:1999-10-12作者简介:郝延锦(1965-),男,山西翼城县人,讲师,硕士,现从事开采沉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拐点偏移距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郝延锦,吴立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北京 100083)摘要:在整理和分析实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拐点偏移距的统计规律,并分析了拐点偏移距在开采过程中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拐点偏移距;硬岩层;采深;采动系数中图分类号:TD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506(2000)01-0004-02 在开采沉陷预计中,概率积分法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预计方法,拐点偏移距是其预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预计地表下沉盆地的形状和范围,目前要提高概率积分法的预计精度,重要的是要提高它的预计参数的准确性,因此,研究拐点偏移距的变化规律和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影响拐点偏移距的因素1.1 硬岩层对拐点偏移距的影响根据规程规定:岩层硬度系数f >6的属坚硬岩层,硬度系数f =3~6的为中硬岩层,硬度系数f <3的属软弱岩层。

一般情况下认为,如果覆岩中硬岩层所占比例较大,那么拐点偏移距也较大。

但对我国各主要矿区(77个煤矿或观测线,工作面的地质采矿条件为较薄松散层、开采厚度平均2.6m 、均为走向长壁开采、全陷法管理顶板)实测的、比较完整的地表移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拐点偏移距的大小和拐点偏移距的正负与硬岩层所占覆岩比例的大小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也就是说,有的工作面覆岩中硬岩层所占比例较大且拐点偏移距较小,而有的工作面覆岩中硬岩层所占比例较小且拐点偏移距较大。

例如包头河滩沟矿西二区,硬岩层占覆岩比例为91%,拐点偏移距为-30.5m ,而彩屯矿走向硬岩层占覆岩的比例为64%,拐点偏移距为+52m 。

还有覆岩中同样没有硬岩层,但也有出现较大的正偏移距和负偏移距的现象。

从统计中还发现:拐点偏移距为负值的比例为58%,拐点偏移距为正值的比例为38%,拐点偏移距为0的比例为4%。

近水平特厚煤层放顶煤开采覆岩移动规律试验研究

近水平特厚煤层放顶煤开采覆岩移动规律试验研究

近水平特厚煤层放顶煤开采覆岩移动规律试验研究赵鹏远; 朱传杰; 翁旭泽; 戚绪尧; 刘谦; 任洁; 胡思佳; 刘娜; 周靖轩【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年(卷),期】2019(045)011【总页数】9页(P98-106)【关键词】特厚煤层; 放顶煤开采; 覆岩移动; 采动裂隙; 相似模拟【作者】赵鹏远; 朱传杰; 翁旭泽; 戚绪尧; 刘谦; 任洁; 胡思佳; 刘娜; 周靖轩【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同煤大唐塔山煤矿有限公司山西省大同市 037000; 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福建省龙岩市 364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3近水平特厚煤层厚度很大,侧向滑移小,基本以覆岩垂直移动为主。

放顶煤综采时,上覆岩层变形移动幅度大,下沉明显,裂缝大而深,开采引起的地表急剧下沉和宽大裂缝对环境破坏大[1-2]。

开采过程中不仅破坏环境,而且存在向井下漏风与溃水的可能,易产生煤层自燃或突水事故[3]。

此外,放顶开采容易造成瓦斯瞬间涌出,造成严重的事故灾害[4]。

因此,掌握特厚煤层开采覆岩移动规律,对指导类似矿井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厚煤层或特厚煤层的开采覆岩移动规律及其应力、应变演化特征,以往学者做了大量研究。

刘超[5]等人得出采动下覆岩不断劣化,其内部细观损伤积累最终引起覆岩破坏。

林海飞[6]等人提出了“采动裂隙圆角矩形梯台带”工程简化模型。

但随着煤层埋深的不同,覆岩移动规律也大不相同,如山西安家岭4#煤层(煤厚约10.35 m,开采深度约 285 m),下沉量约11 m左右,而 9#煤层(平均煤厚约11.82 m,开采深度约340 m)最大下沉量却达到21 m左右,裂隙带随采动影响逐渐波及地表[7]。

对于同样埋深的王家岭煤矿2#煤层(平均厚度约 6.20 m,覆岩厚度 286.4 m),裂隙带最终发育高度约为 115.6 m,最大下沉量为 5.6 m[8],因此煤层埋深和厚度是覆岩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岩层移动参数的影响因素与统计规律分析

岩层移动参数的影响因素与统计规律分析

岩层移动参数的影响因素与统计规律分析
王长俊;郝延锦
【期刊名称】《煤炭技术》
【年(卷),期】2008(27)3
【摘要】在整理和分析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覆岩中硬岩层对岩移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岩层移动参数的影响因素与统计规律,对开采沉陷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2页(P140-141)
【关键词】硬岩层;参数;影响规律
【作者】王长俊;郝延锦
【作者单位】满洲里华能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铁北矿;华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163
【相关文献】
1.井采影响下露天矿边坡岩层移动规律研究 [J], 王文军;史灵杰;武懋
2.岩移参数的统计规律和影响因素 [J], 郝延锦;吴立新;陈胜华
3.滑动构造影响下覆岩反倾区岩层移动规律研究 [J], 胡永超;陶文朋
4.盐岩层大位移井蠕变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J], 朱磊;常鑫;李滨
5.采动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闫立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采场上覆岩层冒落形态 11—2 煤采完覆岩移动稳定后断裂角见表 3。从 表 3 中可以看出:
的一个重要因素。13—1 煤采完覆岩移动稳定后断裂 角见表 2。
a、无论是综放开采还是普采 (11—2 煤为普采) , 岩层在切眼侧的断裂角要大于停采侧的断裂角, 其
表 2 13—1 煤采完覆岩移动稳定后断裂角 (单位: 度)
113 模型设计尺寸和相似条件
第 9、10 模型为: aΡ= 1 160
模型框架尺寸为: 2500mm ×200mm ×1800mm
d 模型的时间比: at= tm tp = (a) 1 2
的平面模型, 采用杠杆加载进行相应高度补偿。在试
第 1、2、5、6、7、8 模型为: at= 1 12
验过程中, 模型与原型之间严格遵守相似原理。
粉砂岩, 切 508 有 裂隙
576
砂质泥岩, 切 有 裂隙
508 粉砂岩 (碎裂)
砂质泥岩
576
(碎裂)
111 原型条件 相似模拟试验的剖面根据新集矿试验区实际勘
9 13—1 煤 放顶煤开采 410 10 13—1 煤 放顶煤开采 410
595 泥岩夹煤 556 泥岩夹煤
探剖面所得, 制作模型 10 台, 开采煤层为 13—1 煤、 11—2 煤, 均为近水平煤层, 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煤 层赋存、顶板岩性和开采方法见表 1。 112 相似材料配比
第4期 1999 年 11 月
M 矿IN E S山U R V测E Y量IN G N oNv.o.14999
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 规律试验研究
郝延锦3 吴立新3 沙从术3 3 孟召平3 胡金星3 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3 3 (郑州煤田职工地质学院)
模型编号
1
3
4
5
6
7
8
9
10
13—1 煤厚
1017
710
810
816
816
816
816
410
410
冒裂高度
89
72
84
74
85
82
87
4915
50
计算裂高
75
62
66
69
69
69
69
50
50
根据回归分析, 放顶煤条件下的冒裂带高度与 采 厚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H 1i= 39ln (M ) - 3±5 (m ) (M 为煤层采厚, 单位: m ) ; 例如, 采厚 811m 时, 裂高 H 1i= 79m , 这与淮南市煤电公司新集矿的实际观测 资料 (两个裂高孔观测, 采厚 612—10m , 实测最大裂 高为 83194m [5]) 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8 矿 山 测 量 1999 年 11 月
摘要 通过对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相似模拟试验结果的分析, 并与实际观测资料相对照, 总结 出了在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断裂角、冒裂带高度大小的基本规律, 以及尖灭硬岩层、煤层顶板岩性 对覆岩移动的影响等问题。 关键词 放顶煤开采 覆岩移动 试验研究
前 言
放顶煤开采技术由于其高产、高效、煤质好, 已 在我国许多有条件的矿区被广泛采用, 但由此引起 的开采沉陷问题也日益突出, 解决在放顶煤开采条 件下覆岩移动问题已迫在眉睫。 研究放顶煤开采条 件下覆岩移动规律的方法通常有理论研究、实际观 测和模拟研究三种。 由于岩层移动是一个影响因素 非常多、非常复杂的物理力学过程, 理论研究正在逐 步深入; 实际观测是研究岩层移动的主要方法, 但由 于放顶煤开采技术应用时间较短, 以及客观条件限 制, 目前观测数据很不充分, 特别是对岩层内部的观 测。 因此模拟试验就成了研究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 岩移动规律的有效方法。 本次试验所模拟的地质采 矿条件完全与新集矿的实际情况相似, 从而避免了 模型简化对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1 模拟试验概述
第 4 期 郝延锦等: 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规律试验研究 7
2 主要试验结果分析 211 岩层断裂角
13—1 煤层和 11—2 煤层开采完, 其覆岩移动稳 定后, 采空区上方岩层破坏形态呈拱形 (图 1) , 称为 冒裂拱。 分别将开切眼侧和停采线侧的岩层断裂点
连接起来近似为一直线, 称为断裂线。断裂线与煤层 在采空区一侧所夹角为断裂角 (图 1 中的 Υ 角)。 断 裂角也是影响岩层与地表移动大小和下沉盆地形态
7
5734
块裂顶板
8
5802
碎裂顶板
可以看出完整顶板的下沉值较小, 块裂顶板和 碎裂顶板的下沉值较大。 原因是在放顶煤开采条件 下完整煤层顶板冒落后尚能形成较大块状, 使得冒 落岩石的碎胀系数较大, 从而有效地充填采空区遏 制了上覆岩层移动; 而块裂顶板时由于煤层一次开 采厚度较大, 冒落的岩块活动剧烈, 使本来比较破碎 的顶板岩块冒落后更加破碎, 碎胀系数较小; 碎裂顶 板冒落后更是如此, 从而使得它们的下沉值较大。模 型 6 和模型 7 的下沉值也有区别, 因为模型 6 的顶 板切有“ ”裂隙, 开采后在切眼处顶板出现一定悬 臂, 即顶板不充分冒落, 对上覆岩层移动有一定的控 制作用; 模型 7 的顶板切有“ ”裂隙, 在此处顶板不 出现这种悬臂, 即顶板冒落较充分, 而在采空区另一 侧二者则主要受上覆尖灭砂岩体的影响, 使顶板裂 隙影响不明显, 这样就使模型 7 的最大下沉值大于 模型 6 的最大下沉值。 3 主要结论
表 1 煤层开采及赋存情况表
模型 开采 开采 编号 煤层 方法
13—1 煤 放顶煤开采 1 11—2 煤 普采 3 13—1 煤 放顶煤开采
开采 厚度 (m ) 1017 317
710
埋藏 深度 (m ) 303 366
300
顶板岩性
泥岩 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
4 13—1 煤 普采
810
13—1 煤 放顶煤开采 816
使得冒落带的高度也较一般大, 如果冒落岩石的碎 胀系数 km 一定, 将使上述括号内第一项的值较一般 大。在裂隙带中岩层断裂时的旋转角也较大, 从而使
模型编号 5
最大下沉值 (mm ) 3593
煤层顶板 破坏程度 完整顶板
断裂岩块之间形成的缝隙也较大, 使裂隙带的岩石
6
5517
块裂顶板
膨胀系数 k1 较一般为大, 上述括号内第二项的值也 增大。 则使 H (n2+ 1) 的值变小, 遏制了冒裂带高度 向上发展。 213 尖灭硬岩层对下沉曲线的影响
n1
n2
n1
n2
H (n2+ 1) = M - { 2 m i (km - 1) + 2 m i (k1- 1) }= M - { (km - 1) 2 m i+ (k1- 1) 2 m i}
i= 1
i= n1+ 1
i= 1
i= n1+ 1
在放顶煤开采条件下, 由于一次开采厚度较大
表 5 模型 5、6、7、8 的最大下沉值
随着放顶煤工作面的推进, 采空区上方岩层冒 落裂隙带的高度也随之增大, 当工作面推进一定距 离后, 冒落裂隙带高度不再向上发展, 而是稳定在一 定高度 (表 4) , 裂隙带高度是影响岩层与地表移动和 确定离层注浆位置的重要因素, 研究裂高具有实际 意义。13—1 煤采完覆岩移动稳定后冒落裂隙带的高 度与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下的冒裂带高度计算值[ 1 ] 相比较见表 4。 冒裂带高度与采厚关系曲线见图 2。
模型 5、6、7、8 的地质采矿条件基本相似, 所不 同的是模型 5 为完整顶板; 在模型 6 和模型 7 的煤 层顶板约 20m 范围内每隔 15—20m 分别切有“ ”、 “ ”的裂隙为块裂顶板; 模型 8 顶板在此范围内切 的更加破碎为碎裂顶板, 意在研究煤层顶板破碎程
5 11—2 煤 普采
310
13—1 煤 放顶煤开采 816
6
11—2 煤 普采
310
13—1 煤 放顶煤开采 816
7
11—2 煤 普采
310
13—1 煤 放顶煤开采 816
8
11—2 煤 普采
310
320 砂质泥岩
508
粉砂岩
576 砂质泥岩
508
粉砂岩, 切 有 裂隙
576
砂质泥岩, 切 有 裂隙
制作模型主要所用材料有: 河砂、云母、碳酸钙、 煤粉、石膏、水、水泥和锯末等, 相似材料配比是根据 煤岩层的抗压强度进行的。
第 1、2、5、6、7、8 模型为: aL = 1 150 第 3、4 模型为: aL = 1 200 第 9、10 模型为: aL = 1 100 b 模型的容重比为: ar= rm rp = 0. 625 c 模型的强度比为: aΡ= Ρm Ρp = aL 3 ar 第 1、2、5、6、7、8 模型为: aΡ= 1 240 第 3、4 模型为: aΡ= 1 320
外, 上述断裂角的值偏大 (一般在 60°左右) , 这主要
是所采煤层厚度较大, 且上覆岩层偏软造成的; 模型
8 在切眼侧的断裂角达 7916°、停采侧达 7215°比其它
模型大, 除以上原因外, 还与它的顶板较破碎有关。 212 放顶煤开采条件下的冒裂带高度
图 2 冒裂带高度与采厚关系曲线
表 4 放顶煤条件下冒裂带高度 (单位: m )
模型编号
1
3
4
5
6
7
8
10
平均
断裂角 (切眼侧)
71
6415
7115
73
70
66
7916
56
69
断裂角 (停采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