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习题答案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大题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大题讲解教案
解题步骤:
1. 画出小车沿斜坡下滑的示意图,标记出各个力的方向。
2. 根据示意图,分解出小车沿斜坡的重力分力和垂直斜坡的重力分力。
重力的分力平行于斜坡,可分解为沿斜坡方向的分力和垂直斜坡的分力。
3. 计算小车沿斜坡方向的受力情况。
沿斜坡方向的受力包括斜坡的支持力、重力的分力和摩擦力。
4. 根据受力情况,列出小车沿斜坡方向的受力平衡方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车沿斜坡方向的合力等于小车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5. 解方程,求出小车沿斜坡下滑时的加速度。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题,讲解斜坡上牛顿定律的应用。
2. 加深学生对物体在斜坡上受力分析的理解。
3. 锻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引导学生画出小车沿斜坡下滑的示意图,标记各个力的方向。
2. 讲解重力在斜坡上的分解和各个力的受力分析。
3. 引导学生列出小车沿斜坡方向的受力平衡方程,并解方程求解加速度。
4. 讲解解答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分析和解题的方法。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类似的题目求解,巩固知识点。
教学效果评价:
1. 学生能够准确画出示意图,正确标记各个力的方向。
2. 学生能够熟练分解重力分力,并用受力平衡方程求解问题。
3. 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4. 通过课堂练习和讲解,学生对斜坡上物体受力分析的理解更加深入。
物理高中好题讲解教案设计
物理高中好题讲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定律
2. 通过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基本的力学知识:力、质量、加速度、牛顿三定律等
2. 一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3. 质点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解(15分钟)
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包括力、质量、加速度、牛顿三定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三、练习(20分钟)
1. 讲解一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通过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熟练掌握解题方法。
2. 在质点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性。
同时,通过练习和作业,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物理习题与解析物理科目教案
物理习题与解析物理科目教案引言: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习题是巩固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提供一些经典的习题,并结合详细的解析,为教师提供物理科目的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1. 动量与能量1.1 动量守恒定律题目:有两个相同质量的物体,质量分别为m1和m2,初速度分别为v1和v2,它们弹性碰撞后分别运动。
求碰撞后两个物体的速度v1'和v2'。
解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后的总动量是守恒的,即m1v1 + m2v2= m1v1' + m2v2'。
可以得到碰撞后两个物体的速度。
1.2 动能定理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的位置下落,与重力相互作用。
求物体下落h高度后的动能。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的总动能。
在这个例子中,物体沿竖直方向下落,重力对物体做正功。
当物体下落至高度h时,它的动能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2. 电磁学2.1 电阻与电流题目:一根长度为L的均匀电阻丝,其电阻率为ρ。
当通过该电阻丝的电流为I时,求电阻丝两端之间的电压V。
解析:根据欧姆定律,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成正比,即V = IR。
由于电阻丝是均匀的,可以使用电阻率来计算电阻,即R = ρL/A,其中A为电阻丝的截面积。
2.2 高斯定律题目:一个点电荷位于半径为r的球面内,球面上的电场强度为E。
求球面上半径为r' (r' < r)的一个圆环上的电通量Φ。
解析:根据高斯定律,电通量Φ等于该闭合曲面内的电荷除以真空介电常数ε0。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点电荷位于球面内,可以使用球面积分来计算电通量。
3. 光学3.1 折射定律题目:一束光线从真空中入射到折射率为n的介质中,入射角为θ,折射角为θ'。
求光线在介质中的速度v。
解析: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以及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有一个关系,即n= v/v0,其中v0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初中物理习题教案加讲解
初中物理习题教案加讲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欧姆定律:(1)教师演示实验:在电路中,当电压和电阻变化时,电流如何变化?(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3)讨论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欧姆定律。
3.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4. 应用欧姆定律:(1)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照明电路中电流的计算。
(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的电阻值与实际值有误差,如何修正?5. 课堂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教师出一些有关欧姆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习题讲解:1. 习题一:题目:在一段电路中,电流为2A,电压为12V,求电阻。
解答:根据欧姆定律,I = U/R,代入已知数值,R = U/I = 12V/2A = 6Ω。
2. 习题二:题目:一段电阻的电压为10V,通过它的电流为5A,若要使电流增大到10A,电压应变为多少?解答:根据欧姆定律,I = U/R,电阻R = U/I。
当电流为5A时,电阻R = 10V/5A = 2Ω。
当电流增大到10A时,电阻R' = 10V/10A = 1Ω。
根据欧姆定律,U' = I'R' = 10A × 1Ω = 10V。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课时练+答案
第一篇: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 时间和位移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 自由落体运动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 弹力3 摩擦力3 摩擦力4 力的合成5 力的分解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4 力学单位制5 牛顿第三定律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案设计(含课后练习单元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抛体运动》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及答案5.1《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了解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2掌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明确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3知道速度方向、合力方向及轨迹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通过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归纳法:3.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曲线运动的条件,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形成曲线运动的物理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什么是曲线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1.理解曲线运动的变速运动;2.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能运用曲线运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实验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自学导入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01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2)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在□02不断变化。
(3)如图所示,过曲线上的A、B两点作直线,这条直线叫作曲线的割线。
设想B点逐渐沿曲线向A点移动,这条割线的位置也就不断变化。
当B点非常非常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就叫作曲线在A点的□03切线。
(4)做曲线运动时,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04切线方向。
(5)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①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05方向。
不论速度的大小是否改变,只要速度的□06方向发生改变,就表示速度发生了变化,也就具有了□07加速度。
②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变化的,所以曲线运动是□08变速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动力学角度: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09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高三物理试卷讲解教案及答案
高三物理试卷讲解教案及答案一、教学内容1. 第九章第三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 第九章第四节:互感与自感;3. 第十章第一节:正弦式交流电的电压与电流;4. 第十章第二节:交流电的功率。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2. 学会计算互感与自感,并能运用到实际电路分析中;3. 理解正弦式交流电的特点,掌握交流电的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理解,交流电功率的计算;2. 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互感与自感的计算,正弦式交流电的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感应实验装置,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电阻箱,电容器,电感器;2. 学具:试卷,计算器,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2. 例题讲解:(1)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推导过程,举例说明;(2)通过电路图分析互感与自感,讲解计算方法;(3)以正弦式交流电为例,讲解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方法;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5. 互动环节: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鼓励学生提问,加强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 互感与自感的计算方法;3. 正弦式交流电的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方法;4. 注意事项及易错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给定条件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2)分析电路图,计算互感与自感;(3)给定正弦式交流电的参数,计算电压、电流及功率。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变压器、发电机等,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理解;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3. 互感与自感的计算;4. 正弦式交流电的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5.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的准确性。
最新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名师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精品文档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许多立体声收音机有“STEREO,MONO”开关,4、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的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声音来~答:敲击时音调依次为?,7,6,5,5,4,3,2,1用嘴吹音调依次为1,2,3,4,5,6,7,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粉笔屑、泡沫、小纸团等把桌面的振动放大,通过轻小物体的振动观察桌面的振动。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1 / 59精品文档解:t声,s/v声,1000000m?340m/s?2941.18s ,火车,s/v火车,1000km?200km/h=5ht客机,s/v客机,1000km?1000km/h=2h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你其中的道理。
答:可以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先听到的是通过铁管传到耳朵里的,后听到的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因为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解:s=vt=340m/s×1.5/2s=255m5、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放出的声音和电台播出的一样,是立体声;而处于MONO 位置时收音机把两个声道的信号合成一个声道,没有立体声的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及习题(含答案):六.自由落体
自由落体自由落体(1)第1s末,第2s末,第3s末,…,第n s末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2)前1s内,前2s内,前3s内,…,前n s内的位移之比为h1∶h2∶h3∶…∶hn=1∶4∶9∶…∶n2;(3)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hⅠ∶hⅡ∶hⅢ∶…∶hn=1∶3∶5∶…∶(2n-1);①如果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运动所用的时间t的平方成正比,即x∝t2.②让小球从斜面上的不同位置由静止滚下,测出小球从不同起点滚动的位移x和所用的时间t.③斜面倾角一定时,判断x∝t2是否成立.⑤将斜面倾角外推到θ=90°时的情况——小球自由下落,认为小球仍会做匀加速运动,从而得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5)伽利略在寻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中使用的方法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伽利略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B.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C.牛顿管实验说明没有空气阻力时,铁块和羽毛下落快慢相同D.石头下落比树叶快,是因为树叶受到空气阻力,而石头没有受到空气阻力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减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运动情况是(C)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C.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D.速度变化率越来越大3.有一直升机停在200m高的空中静止不动,有一乘客从窗口每隔1s由静止释放一个钢球,则关于钢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A.相邻钢球间距离相等B.越靠近地面,相邻钢球间的距离越大C.落地前,早释放的钢球速度总比晚释放的钢球速度大D.早释放的钢球落地时的速度大4.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D)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取9.8m/s2B.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D.在地球上的同一地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小5.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时间图象正确的是(C)四个t AB <t BC <t CD =1∶3∶5∶920年后飞往火星。
高中物理整体例题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整体例题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高中物理常见知识点展开例题讲解,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方面的题目。
教学重点:
1. 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提高解题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 锻炼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老师介绍今天课程内容,并引入第一个例题。
二、示范解题
老师示范解答第一个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学生练习
学生针对同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老师在一旁指导和纠正。
四、讲解答疑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问题时,老师及时进行讲解和答疑。
五、总结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手段:
板书、投影仪、教学PPT、示范解题、学生练习、讲解答疑。
教学评价:
通过例题讲解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初中物理习题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习题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如力、质量、加速度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
3. 通过对习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计算2. 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4.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5. 习题讲解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讲解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F=ma,其中 F表示力,m 表示质量,a 表示加速度。
3. 讲解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其计算公式为 m=G/g,其中 G 表示重力,g 表示重力加速度。
4. 讲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率,其计算公式为a=Δv/Δt,其中Δv 表示速度变化量,Δt 表示时间变化量。
5.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F=ma。
6. 习题讲解与分析:分析学生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力学原理的应用。
3. 问答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4.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习题集:针对力学知识的习题集。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演示力学原理的应用。
4. 教具:如弹簧秤、滑轮等,用于直观展示力学现象。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力学基本概念和公式。
题目解答高中物理教案模板
题目解答高中物理教案模板教案名称:XXXX
教学内容:XXXX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准备教材和教具
3. 设定教学方法和过程
4. 做好课堂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学生准备:
1. 提前预习教材内容
2. 准备听课所需的学习工具
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2. 提出问题:
3. 探究活动:
4. 总结归纳:
5. 拓展延伸:
6. 巩固作业:
三、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 学生的表现:
3. 存在的不足:
4. 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
1. 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
3. 自我评价:
教案编写人:XXX
日期:XXXX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本,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2年人教版物理八下《弹力(教案)(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一、知识点①弹性: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②塑性: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③弹性形变:物体变形后可以恢复原状的形变。
④塑性形变: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⑤弹力:〔1〕定义: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注:1.物体放在桌面上,受到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支持力也是弹力。
2.桌面受到物体的压力,压力也是支持力。
3.弹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性质。
⑥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也越大。
⑦判定是否受到了弹力?假设法:假设局部条件不存在,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⑧弹力也符合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1)弹力的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弹力的方向:物体由于发生形变产生弹力,物体趋恢复的方向就是弹力的方向。
(3)弹力的作用点:两物体间的弹力是发生在相互接触面上,但可以将作用点移到重二、同步题型练习题型一、弹力的判断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投篮时,篮球离手后继续飞向篮筐是因为篮球受推力的作用B. 手握水杯静止在空中,水杯只受重力、摩擦力这两个力的作用C. 弹簧被拉伸时产生的力是弹力,钢丝绳悬挂重物的力不是弹力D. 以卵击石,虽然卵破,但卵对石头的力与石头对卵的力大小相等【答】D【解】A. 因为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所以当篮球离开手后由于惯性会继续在向上运动,故A错误;B. 手握有水的水杯静止在空中,那么受力平衡,分析可知,水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作用,此外,杯内的水有重力,会对杯子产生压力,故B错误;C.被拉长的弹簧和悬挂着重物的钢丝绳,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所以都受到弹力的作用,故C错误;D. 以卵击石,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D正确.应选D.类型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2.如下图是正在使用的弹簧测力计,这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分度值是______,所测拉力的大小是________。
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讲解教案课程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初中物理的课后作业讲解。
通过讲解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后作业的题目要求和解答方法;2.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一、回顾课堂内容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2.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上的例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讲解课后作业1. 逐个讲解课后作业题目,解析题目要求和解答方法;2. 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讲解,分析错误原因和解题技巧;3.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实际问题解决1. 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2. 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和反思1. 对本节课的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提问,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3.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反思:课后作业讲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解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讲解课后作业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讲解清晰明了:教师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题目要求和解答方法,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 重点讲解易错题目:教师应该重点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分析错误原因和解题技巧,帮助学生避免类似的错误。
3.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
4. 联系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和反思:教师应该对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物理课后习题解析教学教案
引导学生总结解 题技巧和规律
布置相关练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对习题的掌握情况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掌握情况
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 课堂氛围:观察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和讨论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课堂纪律:评估学生的课堂纪律和注意力集中情况
教学目标是否达 成
学生参与度如何
教学方法是否有 效
教学效果如何
完成率:统计学生完成作业的比 例
优秀作业展示:表扬完成度高的 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正确率:评估学生作业的正确程 度
未完成原因:分析学生未完成作 业的原因
测试成绩可以反映学生的学 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测试成绩是教学评估的重要 依据
通过测试成绩可以对教学进 行针对性的改进
测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成 果的重要指标
注意事项: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 个性化引导;同时也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学生 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实验内容:针对课后习题中的 物理实验进行详细解析
实验步骤:介绍实验操作流程 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 出结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和讨论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教 学 目 标 03 教 学 内 容 04 教 学 方 法 05 教 学 过 程 06 教 学 评 估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13.1弹力》教案(附课后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13.1弹力》教案(附课后练习)(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学法点拨做好“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一题,从而真正体会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是学好本节的基础。
然后再想想,我们生活中经常说到的哪些力其实质是弹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重力、推力、摩擦力等,其实质是弹力的有。
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如图12-2-1所示,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大学物理课程习题解析教案
大学物理课程习题解析教案教案题目:大学物理课程习题解析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大学物理题目的解题技巧。
2. 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要求:1. 能够理解和运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物理学科的知识。
2. 能够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3. 能够进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1. 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2. 学生通过实例演示掌握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1. 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物理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物理公式。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针对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一些习题进行讲解。
2. 实例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习题集。
3. 实验仪器和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言(5分钟)1. 大学物理课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很多基本物理知识。
2.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需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二步:解题技巧讲解(20分钟)1. 解题前需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 通过画图或建立模型,形成清晰的思路。
3. 列出所有已知条件并尝试运用公式。
4. 对解法进行检查,保证解法正确。
第三步:力学习题实例(40分钟)1. 实例一:从静止状态下抛出一个物体,求物体的最高点和运动时间。
2. 实例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力和加速度。
3. 实例三:通过滑动摩擦力求出物体在斜面上的移动距离。
第四步:热学习题实例(40分钟)1. 实例一:一个容器中有一瓶温度为25℃的啤酒,将啤酒放入冰箱中,求啤酒冷却到5℃需要多长时间。
2. 实例二:热力学第一定律求解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问题。
3. 实例三:热功定理仿真实验。
第五步:光学习题实例(40分钟)1. 实例一:求物体在凸透镜中产生的倒立虚像的位置和大小。
2. 实例二:光的反射和透过的问题。
3. 实例三:透镜成像仿真实验。
物理高中简单题讲解教案
物理高中简单题讲解教案
题目:一辆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路面有障碍物,为了避免碰撞,司机需要刹车。
如果司机的刹车距离为20 m,求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是多少?
解答步骤:
1.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
已知:汽车速度v=10 m/s,刹车距离x=20 m
未知: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a
2. 运用物理公式
汽车刹车时的运动方程为:v² = u² + 2as
其中,v为最终速度(0 m/s),u为初速度(10 m/s),a为加速度,s为位移(20 m)
代入已知量得:0² = 10² + 2a*20
解方程可得:-100 = 40a
则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a = -2.5 m/s²
3. 结论
司机需要的刹车加速度为2.5 m/s²,即汽车在刹车的过程中减速2.5 m/s²。
司机应该尽快
将速度降到零,以避免碰撞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习题答案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物理习题答案第八章8-6 长l =15.0cm的直导线AB 上均匀地分布着线密度 =5.0x10-9C ·m -1的正电荷.试求:(1)在导线的延长线上与导线B 端相距1a =5.0cm 处P 点的场强;(2)在导线的垂直平分线上与导线中点相距2d =5.0cm 处Q 点的场强.解:如题8-6图所示(1)在带电直线上取线元x d ,其上电量q d 在P 点产生场强为题8-6图20)(d π41d x a xE P -=λε222)(d π4d x a xE E l l P P -==⎰⎰-ελ]2121[π40l a l a +--=ελ)4(π220l a l-=ελ用15=l cm ,9100.5-⨯=λ1m C -⋅, 5.12=a cm 代入得21074.6⨯=P E 1C N -⋅ 方向水平向右(2)同理2220d d π41d +=x xE Q λε 方向如题8-6图所示由于对称性⎰=l Qx E 0d ,即Q E只有y 分量,∵ 22222220d d d d π41d ++=x x xE Qyλε22π4d d ελ⎰==lQyQy E E ⎰-+2223222)d (d l l x x2220d4π2+=l lελ以9100.5-⨯=λ1cm C -⋅, 15=l cm ,5d 2=cm 代入得21096.14⨯==Qy Q E E 1C N -⋅,方向沿y 轴正向8-7 一个半径为R 的均匀带电半圆环,电荷线密度为λ,求环心处O 点的场强.解: 如8-7图在圆上取ϕRd dl =题8-7图ϕλλd d d R l q ==,它在O 点产生场强大小为 20π4d d R R E εϕλ=方向沿半径向外则 ϕϕελϕd sin π4sin d d 0RE E x ==ϕϕελϕπd cos π4)cos(d d 0RE E y -=-=积分RR E x 000π2d sin π4ελϕϕελπ==⎰0d cos π400=-=⎰ϕϕελπRE y∴ RE E x 0π2ελ==,方向沿x 轴正向.题8-16图8-16 如题8-16图所示,在A ,B 两点处放有电量分别为+q ,-q 的点电荷,AB 间距离为2R ,现将另一正试验点电荷0q 从O 点经过半圆弧移到C 点,求移动过程中电场力作的功.解: 如题8-16图示0π41ε=O U 0)(=-RqR q0π41ε=O U )3(R qR q -Rq 0π6ε-=∴ Rqq U U q A o C O 00π6)(ε=-=8-17 如题8-17图所示的绝缘细线上均匀分布着线密度为λ的正电荷,两直导线的长度和半圆环的半径都等于R .试求环中心O 点处的场强和电势.解: (1)由于电荷均匀分布与对称性,AB 和CD 段电荷在O 点产生的场强互相抵消,取θd d R l =则θλd d R q =产生O 点Ed 如图,由于对称性,O 点场强沿y 轴负方向题8-17图θεθλππcos π4d d 2220⎰⎰-==R R E E yR 0π4ελ=[)2sin(π-2sin π-]R0π2ελ-=(2) AB 电荷在O 点产生电势,以0=∞U⎰⎰===AB200012ln π4π4d π4d R R x x x x U ελελελ 同理CD 产生 2ln π402ελ=U 半圆环产生 0034π4πελελ==R R U∴ 0032142ln π2ελελ+=++=U U U U O8-22 三个平行金属板A ,B 和C 的面积都是200cm 2,A 和B 相距4.0mm ,A 与C 相距2.0 mm .B ,C 都接地,如题8-22图所示.如果使A 板带正电3.0×10-7C ,略去边缘效应,问B 板和C 板上的感应电荷各是多少?以地的电势为零,则A 板的电势是多少?解: 如题8-22图示,令A 板左侧面电荷面密度为1σ,右侧面电荷面密度为2σ题8-22图(1)∵ AB AC U U =,即 ∴ AB AB AC AC E E d d = ∴2d d 21===ACABAB AC E E σσ 且 1σ+2σSq A=得 ,32S q A =σ Sq A 321=σ 而 7110232-⨯-=-=-=A C q S q σC C10172-⨯-=-=S q B σ(2) 301103.2d d ⨯===AC AC AC A E U εσV 8-34 半径为1R =2.0cm 的导体球,外套有一同心的导体球壳,壳的内、外半径分别为2R =4.0cm 和3R =5.0cm ,当内球带电荷Q =3.0×10-8C 时,求:(1)整个电场储存的能量;(2)如果将导体壳接地,计算储存的能量;(3)此电容器的电容值.解: 如图,内球带电Q,外球壳内表面带电Q-,外表面带电Q题8-34图(1)在1Rr<和32RrR<<区域=E在21RrR<<时31π4rrQEε=3Rr>时32π4rrQEε=∴在21RrR<<区域⎰=21dπ4)π4(212221RRrrrQWεε⎰-==21)11(π8π8d21222RR RRQrrQεε在3Rr>区域⎰∞==32322221π8dπ4)π4(21R RQrrrQWεεε∴总能量)111(π8321221RRRQWWW+-=+=ε41082.1-⨯=J(2)导体壳接地时,只有21RrR<<时3π4rrQEε=,02=W∴421211001.1)11(π8-⨯=-==RRQWWεJ(3)电容器电容 )11/(π422102R R Q W C -==ε 121049.4-⨯=第九章9-8 在真空中,有两根互相平行的无限长直导线1L 和2L ,相距0.1m ,通有方向相反的电流,1I =20A,2I =10A ,如题9-8图所示.A ,B 两点与导线在同一平面内.这两点与导线2L 的距离均为5.0cm .试求A ,B 两点处的磁感应强度,以及磁感应强度为零的点的位置.题9-8图解:如题9-8图所示,A 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42010102.105.02)05.01.0(2-⨯=⨯+-=πμπμI I B A T(2)设0=B在2L 外侧距离2L 为r 处 则02)1.0(220=-+rI r Iπμπμ 解得 1.0=r m9-10 在一半径R =1.0cm 的无限长半圆柱形金属薄片中,自上而下地有电流I =5.0 A 通过,电流分布均匀.如题9-10图所示.试求圆柱轴线任一点P 处的磁感应强度.题9-10图解:因为金属片无限长,所以圆柱轴线上任一点P 的磁感应强度方向都在圆柱截面上,取坐标如题9-10图所示,取宽为l d 的一无限长直电流l RII d d π=,在轴上P 点产生B d 与R 垂直,大小为RI R R R I R I B 20002d 2d 2d d πθμ=πθπμ=πμ= RI B B x 202d cos cos d d πθθμ=θ= RI B B y 202d sin )2cos(d d πθθμ-=θ+π= ∴ 520202221037.6)]2sin(2[sin 22d cos -ππ-⨯=πμ=π--ππμ=πθθμ=⎰RI R I R I B x T 0)2d sin (2220=πθθμ-=⎰ππ-RI B y ∴ i B 51037.6-⨯= T题9-11图 题9-12图9-12 两平行长直导线相距d =40cm ,每根导线载有电流1I =2I =20A ,如题9-12图所示.求:(1)两导线所在平面内与该两导线等距的一点A 处的磁感应强度;(2)通过图中斜线所示面积的磁通量.(1r =3r =10cm,l =25cm).解:(1) 52010104)2(2)2(2-⨯=+=d I d I B A πμπμ T方向⊥纸面向外(2)取面元r l S d d =612010110102.23ln 31ln 23ln 2])(22[1211-+⨯=πμ=πμ-πμ=-πμ+πμ=⎰l I l I l I ldr r d I r I r r r ΦWb9-17 在半径为R 的长直圆柱形导体内部,与轴线平行地挖成一半径为r 的长直圆柱形空腔,两轴间距离为a ,且a >r ,横截面如题9-17图所示.现在电流I 沿导体管流动,电流均匀分布在管的横截面上,而电流方向与管的轴线平行.求:(1)圆柱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2)空心部分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解:空间各点磁场可看作半径为R ,电流1I 均匀分布在横截面上的圆柱导体和半径为r 电流2I -均匀分布在横截面上的圆柱导体磁场之和. (1)圆柱轴线上的O 点B 的大小:电流1I 产生的01=B ,电流2I -产生的磁场222020222r R Ir a a I B -==πμπμ∴)(222200r R a Ir B -=πμ(2)空心部分轴线上O '点B 的 大小:电流2I 产生的02='B , 电流1I 产生的222022r R Ia a B -πμ=')(2220r R Ia -=πμ∴)(22200r R IaB -='πμ9-18图9-18 如题9-18图所示,长直电流1I 附近有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线框,通以电流2I ,二者共面.求△ABC 的各边所受的磁力.解: ⎰⨯=ABAB B l I Fd 2daI I d I aI F AB πμπμ22210102== 方向垂直AB 向左 ⎰⨯=CAAC B l I F d 2 方向垂直AC 向下,大小为⎰++πμ=πμ=ad dAC dad I I r I rI F ln22d 210102 同理 BC F方向垂直BC 向上,大小⎰+πμ=ad dBc rI lI F 2d 102 ∵ ︒=45cos d d rl ∴ ⎰++πμ=︒πμ=ad aBC d ad I I r r I I F ln 245cos 2d 2101209-20 如题9-20图所示,在长直导线AB 内通以电流1I =20A ,在矩形线圈CDEF 中通有电流2I =10 A ,AB 与线圈共面,且CD ,EF 都与AB 平行.已知a =9.0cm,b =20.0cm,d =1.0 cm ,求:(1)导线AB 的磁场对矩形线圈每边所作用的力;(2)矩形线圈所受合力和合力矩.解:(1)CD F方向垂直CD 向左,大小4102100.82-⨯==dI bI F CD πμ N 同理FE F方向垂直FE 向右,大小5102100.8)(2-⨯=+=a d I bI F FE πμ NCF F方向垂直CF 向上,大小为⎰+-⨯=+πμ=πμ=ad dCF dad I I r r I I F 5210210102.9ln 2d 2 N ED F方向垂直ED 向下,大小为5102.9-⨯==CF ED F F N(2)合力ED CF FE CD F F F F F+++=方向向左,大小为4102.7-⨯=F N合力矩B P M m⨯= ∵ 线圈与导线共面∴ B P m//0=M.题9-21图9-21 边长为l =0.1m 的正三角形线圈放在磁感应强度B =1T 的均匀磁场中,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如题9-21图所示,使线圈通以电流I =10A ,求: (1) 线圈每边所受的安培力; (2)对O O '轴的磁力矩大小;(3)从所在位置转到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时磁力所作的功.解: (1) 0=⨯=B l I F bcB l I F ab⨯= 方向⊥纸面向外,大小为866.0120sin ==︒IlB F ab NB l I F ca⨯=方向⊥纸面向里,大小866.0120sin ==︒IlB F ca N(2)IS P m =B P M m⨯= 沿O O '方向,大小为221033.443-⨯===B l I ISB M m N ⋅(3)磁力功 )(12ΦΦ-=I A∵ 01=Φ B l 2243=Φ ∴ 221033.443-⨯==B l IA J9-27 在霍耳效应实验中,一宽1.0cm ,长4.0cm ,厚1.0×10-3cm的导体,沿长度方向载有3.0A 的电流,当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1.5T 的磁场垂直地通过该导体时,产生1.0×10-5V 的横向电压.试求: (1) 载流子的漂移速度; (2)每立方米的载流子数目.解: (1)∵ evB eE H =∴lBU B E v HH ==l 为导体宽度,0.1=lcm∴ 425107.65.110100.1---⨯=⨯⨯==lB U v H -1s m ⋅(2)∵nevS I =∴evS I n =524191010107.6106.13----⨯⨯⨯⨯⨯=29108.2⨯=3m -第十章10-7 如题10-7图所示,长直导线通以电流I =5A ,在其右方放一长方形线圈,两者共面.线圈长b =0.06m ,宽a =0.04m ,线圈以速度v =0.03m ·s -1垂直于直线平移远离.求:d =0.05m 时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题10-7图解: AB 、CD 运动速度v方向与磁力线平行,不产生感应电动势. DA 产生电动势⎰==⋅⨯=ADIvbvBb l B v d2d )(01πμεBC 产生电动势)(π2d )(02d a Ivbl B v CB+-=⋅⨯=⎰με∴回路中总感应电动势8021106.1)11(π2-⨯=+-=+=ad d Ibv μεεε V 方向沿顺时针.题10-10图10-10 导线ab 长为l ,绕过O 点的垂直轴以匀角速ω转动,aO =3l磁感应强度B平行于转轴,如图10-10所示.试求: (1)ab 两端的电势差; (2)b a ,两端哪一点电势高?解: (1)在Ob 上取dr r r +→一小段 则 ⎰==320292d l Ob l B r rB ωωε 同理 ⎰==302181d l Oa l B r rB ωωε ∴ 2261)92181(l B l B Ob aO ab ωωεεε=+-=+= (2)∵ 0>ab ε 即0<-b a U U ∴b 点电势高.10-14 如题10-14图所示,在垂直于直螺线管管轴的平面上放置导体ab 于直径位置,另一导体cd 在一弦上,导体均与螺线管绝缘.当螺线管接通电源的一瞬间管内磁场如题10-14图示方向.试求: (1)ab 两端的电势差;(2)cd 两点电势高低的情况.解: 由⎰⎰⋅-=⋅l S t B l Ed d d d 旋知,此时旋E 以O 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 (1)∵ab 是直径,在ab 上处处旋E与ab 垂直∴ ⎰=⋅ll 0d旋∴0=ab ε,有b a U U =(2)同理, 0d >⋅=⎰l E cddc旋ε∴ 0<-c d U U 即d c U U >第十二章12-2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作如下调节时,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1)使两缝之间的距离变小;(2)保持双缝间距不变,使双缝与屏幕间的距离变小; (3)整个装置的结构不变,全部浸入水中; (4)光源作平行于1S ,2S 联线方向上下微小移动; (5)用一块透明的薄云母片盖住下面的一条缝.解: 由λdDx =∆知,(1)条纹变疏;(2)条纹变密;(3)条纹变密;(4)零级明纹在屏幕上作相反方向的上下移动;(5)零级明纹向下移动.题12-5图 题12-6图12-6 如题12-6图,牛顿环的平凸透镜可以上下移动,若以单色光垂直照射,看见条纹向中心收缩,问透镜是向上还是向下移动?解: 条纹向中心收缩,透镜应向上移动.因相应条纹的膜厚k e 位置向中心移动.12-8 在双缝装置中,用一很薄的云母片(n=1.58)覆盖其中的一条缝,结果使屏幕上的第七级明条纹恰好移到屏幕中央原零级明纹的位置.若入射光的波长为5500oA ,求此云母片的厚度.解: 设云母片厚度为e ,则由云母片引起的光程差为e n e ne )1(-=-=δ按题意 λδ7=∴ 610106.6158.1105500717--⨯=-⨯⨯=-=n e λm 6.6=m μ 12-13 如题12-13图,波长为6800oA 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到L =0.12m 长的两块玻璃片上,两玻璃片一边相互接触,另一边被直径d =0.048mm 的细钢丝隔开.求: (1)两玻璃片间的夹角=θ?(2)相邻两明条纹间空气膜的厚度差是多少? (3)相邻两暗条纹的间距是多少? (4)在这0.12 m 内呈现多少条明条纹?题12-13图解: (1)由图知,d L =θsin ,即d L =θ故 43100.41012.0048.0-⨯=⨯==L d θ(弧度) (2)相邻两明条纹空气膜厚度差为7104.32-⨯==∆λe m(3)相邻两暗纹间距641010850100.421068002---⨯=⨯⨯⨯==θλl m 85.0= mm (4)141≈=∆lLN 条 12-14 用=λ 5000oA 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劈形薄膜的上表面,从反射光中观察,劈尖的棱边是暗纹.若劈尖上面媒质的折射率1n 大于薄膜的折射率n (n =1.5).求: (1)膜下面媒质的折射率2n 与n 的大小关系; (2)第10条暗纹处薄膜的厚度;(3)使膜的下表面向下平移一微小距离e ∆,干涉条纹有什么变化?若e ∆=2.0μm ,原来的第10条暗纹处将被哪级暗纹占据?解: (1)n n >2.因为劈尖的棱边是暗纹,对应光程差2)12(22λλ+=+=∆k ne ,膜厚0=e 处,有0=k ,只能是下面媒质的反射光有半波损失2λ才合题意; (2)3105.15.12500092929-⨯=⨯⨯==⨯=∆n e nλλ mm (因10个条纹只有9个条纹间距)(3)膜的下表面向下平移,各级条纹向棱边方向移动.若0.2=∆e μm ,原来第10条暗纹处现对应的膜厚为)100.2105.1(33--⨯+⨯='∆e mm21100.55.12105.3243=⨯⨯⨯⨯='∆=∆--n e N λ现被第21级暗纹占据.第十二章13-12 单缝宽0.10mm ,透镜焦距为50cm ,用5000=λoA 的绿光垂直照射单缝.求:(1)位于透镜焦平面处的屏幕上中央明条纹的宽度和半角宽度各为多少?(2)若把此装置浸入水中(n=1.33),中央明条纹的半角宽度又为多少?解:中央明纹的宽度为f nax λ2=∆半角宽度为naλθ1sin -=(1)空气中,1=n ,所以3310100.51010.01050005.02---⨯=⨯⨯⨯⨯=∆x m33101100.51010.0105000sin ----⨯=⨯⨯=θ rad (2)浸入水中,33.1=n ,所以有33101076.31010.033.110500050.02---⨯≈⨯⨯⨯⨯⨯=∆x m331011076.3101.033.1105000sin ----⨯≈⨯⨯⨯=θ rad 13-13 用橙黄色的平行光垂直照射一宽为a=0.60mm 的单缝,缝后凸透镜的焦距f=40.0cm ,观察屏幕上形成的衍射条纹.若屏上离中央明条纹中心1.40mm 处的P 点为一明条纹;求:(1)入射光的波长;(2)P 点处条纹的级数;(3)从P 点看,对该光波而言,狭缝处的波面可分成几个半波带?解:(1)由于P 点是明纹,故有2)12(sin λϕ+=k a ,⋅⋅⋅=3,2,1k由ϕϕsin tan 105.34004.13≈=⨯==-f x 故3105.3126.0212sin 2-⨯⨯+⨯=+=k k a ϕλ3102.4121-⨯⨯+=k mm 当 3=k ,得60003=λoA4=k ,得47004=λoA(2)若60003=λoA ,则P 点是第3级明纹; 若47004=λoA ,则P 点是第4级明纹. (3)由2)12(sin λϕ+=k a 可知,当3=k 时,单缝处的波面可分成712=+k 个半波带; 当4=k 时,单缝处的波面可分成912=+k 个半波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