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学院:园林与林学院班级:风景园林1102姓名:王旭学号:201109972013年7月5号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摘要: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
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
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
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
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
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
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
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
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
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
天人合一对中国园林往风景式发展的影响
华山真武宫
青城山上清宫
泰山碧霞元君祠
武当山金殿
华山玉泉院
嵩山中岳庙 终南山楼观台 武当山紫霄宫
青 城 山 常 道 观
浙江雁荡山朝阳洞
江 西 庐 山 仙 人 洞
南昌青云谱
庙岛妈祖庙 惠州玄妙观
崂山太清宫背山面海 谷陕 的西 小佳 山县 上白 云 观 建 在 黄 河 峡
杭州西湖抱朴道院靠山临湖
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物质 的客观因素与思想意识形态的主观因素。 深厚的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背景。受君 子比德、仁着乐山、智者乐水等儒、释、道传统思想 的影响,古典园林作为一项特殊的物化的艺术,发展 出师法自然、本于自然而又高出自然的自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式造 园手法,并最终以天人合一的意境为其终极审美意境, 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政治、艺术发展的必然,所 以天人合一思想必然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发展。
zjsru--风景园林111 李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 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 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 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即“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 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 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 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 统文化的主体。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必将融入各家的建筑或园林风格 中。
道教园林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其美 学原则和实践以及融入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 其他宗教园林、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也是一种启发。 加之,自然风景式宫观园林开我国自然风景式宗教园 林的先河,故而道教园林是我国宗教园林的主体部分 之一,是我国园林艺术中独具魅力的瑰宝。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摘要】中国园林历来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的行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这一思想体现在园林布局、建筑设计、植物布置以及景观呈现上。
园林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运用,建筑风格融合自然元素,植物布局追求自然生态平衡,景观营造追求自然美感。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园林独特的韵味与内涵,成为中国园林的灵魂所在。
展望未来,这种哲学思想将继续在园林设计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中国园林走向更深入的自然和人文融合之路。
【关键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设计、建筑、布局、植物布置、景观、影响、整体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源自于道家和儒家学说。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统一,主张顺应天道、顺应自然、顺应心性。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园林在设计中注重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园林布局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营造出让人心旷神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场所。
中国园林建筑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建筑风格简洁、自然,不断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
中国园林的布局和植物布置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园林规划注重追求自然山水、建筑植物的有机结合,以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设计、建筑、布局、植物布置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园林成为了一个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独特艺术形式。
1.2 介绍中国园林的特点中国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园林一直被视为艺术的绝佳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和谐的心态。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园林注重布局。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对园林景观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对中国园林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园林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的风格是由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决定的。
本文简述了儒家、道家、佛家这中国三大主流思想对中国园林景观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园林;儒家;道家;禅宗1引言在中国历史上谈及其主流思想,首先便是由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儒家;其次即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道家;然后便是佛家的禅宗思想。
尤其是道家文化在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很多方面具有其绝对的优势地位,甚至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史是道家文化的艺术史也不为过。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主流思想,这三大主流思想决定着中国人的主流观念和审美观念。
这三大哲学体系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即使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现代亦不例外。
2儒家思想对园林营造的影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作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思想手段而大力推崇。
儒学便开始了引领中国文化的历程。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官方哲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在汲取了道家的思想精华以后,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作为天地万物中的一员,其心境要与之融合为一体,在吞吸吐纳之间与万物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
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二千年,封建社会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社会对气候有极大的依赖性。
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增强了对自然的崇拜。
在古人眼里大自然是神圣的、伟大的。
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提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统一的,以及强烈的崇拜之情导致中国园林亦讲究“师法自然”,将大自然引入庭院。
而且儒家的“比德”说认为自然是与人的精神和内在情感紧密相连的,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与自然山水之间是相似的、相通的。
儒家不仅倡导积极“出世”的人生观,倡导“学而优则仕”,而且倡导不仕而退,做一个“儒隐”的观点。
这是社会上文人间的一种主流态度,他们以一种拥抱大自然的姿态修建园林,以自然山川为模板“效法自然”。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墨
中 西 方 哲 一 想 在 古 典 园 林 中 的 体 现 — 田 - , f
单 灵
( 国矿 业 大 学 ( 京 )力建 学 院 , 京 中 北 北 摘 要 : 文分 析 了 中西 方哲 学思 想 及 其 在 古 典 园 本 林 中 的 体 现 . 比 较 了 中 西 方 古 典 园 林 在 艺 术 表 现 上 的 差
是 中 国传 统哲 学 的另 一 种 形 象性 的 存 在 3 _ 。孔 盂 儒 学 对
于 现 实 的 关 怀 、 庄 哲 学 对 于 现 世 功 利 的 超 越 、 宗 哲 学 老 禅
用 圣 贤 的赎世 精 神转 接 现 实政 治 , 导 积 极入 世 。 禁 城 倡 紫 的室 内设 计 , 京 和南 京 城 的空 间秩 序 , 及 北京 四合 院 北 以 的 建 筑 形 式 等 都 符 合 儒 家 的 哲 学 准 则 。在 中 国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响 [。这 种 具 有 严 格 空 间 秩 序 的 设 计 手 法 , 可 避 5 ] 不 免 地影 响 到造 园领域 。
关 键 词 : 西方 哲 学思 想 中
古典 园林
浅谈中国哲学方法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
浅谈中国哲学方法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国哲学方法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应当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许多中国的园林和公园自然景观的布置时经过精心设计以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
设计师在布局和植被选择上注重自然的流畅和有机性,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宁静。
中国哲学强调道法自然。
道家和儒家思想都主张追求自然和道的法则。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布局和材料运用产生了影响。
设计师们在创作中追求简洁和谐,以体现自然的美。
他们善于利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形态进行设计,强调与环境的整体融合和统一。
中国哲学强调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哲学倡导人文关怀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思想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体现为注重人的体验和情感共鸣。
设计师们在设计中考虑到人的需求和感受,创造出具有人文关怀的景观空间。
在城市中,设计师们注重公园和绿地的规划和建设,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景点和景区中,设计师们注重游客的体验和情感共鸣,通过设计营造出令人愉悦和舒适的环境。
中国哲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哲学倡导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这种思想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体现为结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元素和手法。
设计师对于古典园林的传统资源进行研究和挖掘,将其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他们也吸收了西方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当代景观设计作品。
中国哲学方法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表现在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追求道法自然、以人为本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等方面。
这些思想启发了设计师们的创作灵感,并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得以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价值,为人们创造出美丽、舒适和和谐的生活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 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 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 景色往往藏在后面。
奥运村入口处障景
现代园林的障景多为讲究景观的艺术美, 缺少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形式更加丰 富多彩,造型奇特,颜色更加鲜艳,并 且园林功能也更加的多元。
框景
框景:凡利用门框、山洞、窗框、树框等,把景观围合 起来,有选择地摄取另一空间的优美景观,恰似一幅嵌 于镜框中的立体风景画,称为框景。
框景使游人产生错觉,把现实中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 误认为是画在图纸上的图画,把园林绿地的自然美、绘 画美与建筑美高度统一,高度提炼,把自然美升华为艺 术美,加强风景艺术的效果
框景的造景手法在园林布局中灵活
运用,即可起到步移景异、移步换 景的景观效果,丰富园林景观。
现代园林中的框景,有的是以框的 抽象画为景。有的以景框自成一景。
3. 中国绘画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传统山水画的画家在创作之前要对表达的意境有鲜 明的认识,这就是“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在理法要素上也与绘画有异曲 同工之妙,中国绘画中的构筑要素对园林造园创作 也有深刻的影响。从问名、相地、立意、布局、理 微到余韵以及贯穿他们的核心——借景也都是如绘 画的这个逻辑顺序一般有条理、有章法的进行。
古代——殿、堂、厅、馆、轩、榭、 亭、台、楼、阁、廊、桥的相互观 望
奥运村南北景观主轴上的对景
现代园林对景常为正对景,一般讲 究轴线对称,是正对的景能相互观 望、相互烘托
障景
障景:在园林中凡是起到抑制视线,引导空间作用的屏 障景物叫障景。
障景一般采用突然逼近的手法,使游人视线较快受到抑 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于是必须改变空间 游览方向,而后逐渐展开园林景观,达到豁然开朗“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即所谓“欲扬先抑,欲露先藏” 的技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223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学 术 论 坛中国是东方园林艺术的发源地,是世界上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
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文学的影响,讲究意境创造,力求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盛唐吴门画家张璪在《绘境》中提出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造园艺术遵循的原则。
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的讲情义、尊崇自然、谈玄论道、崇尚隐逸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文人特有的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情操,这也决定了中国造园的自然情调和诗情画意的美学思想。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画境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具有田园诗与山水画的特质。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
中国园林品题内容常采用古代诗文名句,或借助典故中优美意境来深化景观文化内涵,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美感。
这些文学性品题与园林空间环境相融合,诗化了园林景观,升华了景观意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风采。
如匾额“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空幻、悔悟和淡漠感。
中国古代画家在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园空间,要像绘画那样,把对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
如同《园冶》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具有深远的意境和极强的感染力。
另外中国山水画的画面安排,十分讲究构图层次。
园林的空间构图在布局上就是成功的运用借景、障景、对景、点景等手法。
2 中国古典园林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docx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摘要“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面貌。
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使中国古代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观得以充分发挥。
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在单体设计、群体组合、总体布局、类型及园林环境结合等方面 ,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
本文从儒 ,道,佛三家阐述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 :S6文献标识码 :A有悠久艺术历史的中国有众多哲学流派,各派思想不尽相同,然而有一个基本的东西确是一致的,那就是“天人合一”。
追求人与“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身及其环境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儒家的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还是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或者佛家的人与自我的和谐 ,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这一理念。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 ,而古典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受传统美学影响很深 ,处处都能看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子。
下面就从儒家、道家和佛家几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园林艺术中的。
1儒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追求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在儒家来看 ,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 ,小到人与人之间 ,大到人与整个国家民族都应该遵从这种道德原则。
因此儒家推崇仁义、礼制 ,而且有一套严整的制度。
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园林的格局,包括结构的安排、景物的位置、各种建筑物的序列都必须依礼而制 ,而且要体现一定的乐感。
这在皇家园林中表现地特别明显 ,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 ,而整个园区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这个中心在位置、高度、规划上都统帅着景区的其他建筑 ,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君臣礼制。
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就是佛香阁 ,从它的位置 ,规模和高度来说 ,都是所有景区和景点的统摄 ,象征着君主对万民的统帅。
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园林建筑
1. 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 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 • 夏商周三代时期,台寄托了人们对于神的崇拜。 • 周朝后,随着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学说的提出,通神之台的神 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 一目的。 • 春秋战国时开始,太成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 仁政精神。 • 东汉以后,积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楼阁建筑取代了高台建筑,台也 就淡除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舞台。
种类 松柏 竹 性格 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 象征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品德 种类 柳 枫 性格 象征灵活顽强、体态婀娜 象征火红刚烈、保持晚节
梅 兰 菊
象征不畏严寒、纯洁自律的品质 象征幽谷子芳、清雅脱俗的素质 象征不畏风霜、繁茂多姿的风貌
牡丹 荷花
象征光荣富贵、艳丽风姿 象征纤丽挺拔、出淤泥而不染
(一)坛、庙、宗祠 3.宗祠 宗祠(祠堂)是祭祠和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设家说的地方 , 是家 族礼制活动的多功能建筑。它一般按“左祖右社”原则 , 设于村落左方或村 子中心。
(二)明堂
明堂可以说是最独特的礼制性建筑,它的渊源久远。早期的明堂既是天 子召见诸侯的礼仪场所,也兼有祭祀祖宗的功能,后来衍生有诸多礼制功能 的综合体。它既是一个综合了儒、道、阴阳、五行、八卦、勘舆的大杂 烩,又是一个集中了隋唐以来建筑技术与艺术最高成就的大建筑群。透过 营建明堂的历史活动,不难体味到儒家礼制、礼教对这个独特礼制建筑的 高度关注,不难看出“礼”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的充分展现。
一、儒家“礼制”思想对建筑类型的影响
儒家把“礼”作为治国根本之道来提倡 , 视“礼制”为维系天地人伦上 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哲学思想与传统园林 2
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现如今,随着中国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领略中国的文化,尤其赞叹于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所蕴含的哲学精神。
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园林创造中,遗留下来了一大批蕴含丰富文化及历史思想的古典园林,并且对现代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园林一词是西晋沿用至今的名词,始于人造自然。
古代篆书"艺"字象形为人跪在地上用双手捧着树苗,是指早期的原始人因为社会发展及群居的需要进行人工植树来加以改善自身不满意的居住环境。
这就是最初的园林。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内容也发生着改变。
园林在中国古代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庭院、山池、别业、山庄等。
但是无论如何它所承载的都是中华文化,中华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对中国传统园林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认为从儒家的思想上来说,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儒家看来小到人与人,大到国家与国家,都应该严格遵循天地间的道德原则。
社会应该有严整的道德规范。
因此儒家推崇仁义、礼制,而且有严整的制度。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园林的格局,包括整体结构的安排、各个景物的位置、各类建筑物的排放都必须按照等级划分,而且还要体现一定的韵律。
在皇家园林中这些特点表现的特别明显。
大多数皇家园林都有一条十分明显的中心主轴线,而在这条中心主轴线上又有一个很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就相当于整个园林的心脏,也是统帅整个园林的重要一点。
它的位置,高度,都是凌驾于其他建筑的,在体量上也相当庞大,看上去宏伟雄壮。
这其实象征着皇权的威严、至高无上和君臣礼制。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带着调研过的颐和园,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非常明显的中心主轴线,而在这条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中心,就是佛香阁。
从它的位置、规模和高度来说,都是所有景区,所有建筑的中心,是整个园林的统摄,这象征着皇上对万民的统治。
从形式上来说,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所以皇家园林基本都注重所有景区、景点的和谐、均正。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园林观中的反映
1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9响深刻。
印度的“本心论”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直觉观察、沉思冥想、瞬间觉悟的思想过程和构架,以期达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1、梵我合一佛教发展到禅宗,倡导“梵我合一”之说,认为主体与客体本来是不可分割的。
神学家们将“梵”作为世界的本源。
他们认为,“梵”是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是不能用逻辑语言来阐述的。
之所以倡导“梵我合一”是认为外在的世界本源和内在的人的灵魂其实应该是统一的。
禅宗追求的“梵我合一”、“心物交融”的境界,在我国园林的发展中主要体现在:我国古代造园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创作手法由写实转到写意,由追求形似升华到追求神似,并力求在创作之前达到“胸有丘壑”、“意在笔先”之境;在情感的营造上则注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注重内在的主观情感在外在的客观景物中的表现。
2、言不尽意佛学者们崇尚“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精神世界,有限的空间并不是佛教哲学所追求的,相反的他们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表达。
这就要求佛学者们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不用遵循所谓的逻辑和推理,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世界,依靠自己的直觉去产生感悟,产生“意”的表达。
这种通过内心写照、直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在园林创作中,则表现为更注重“意”的表达,追求主观情感在客观景物中表现的自由、无拘束的状态。
以“意”求“意”的创作方式反映在园林观上,就是在园林要素的选择上追求少而精,以少胜多,以质胜文;在造园方式上则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力求做到有法无式,形散神不散;在意境的表达上则不满足于直观感受体验,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二、儒道佛哲学思想所反映园林观的共通之处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对大自然的看法,即自然观,反映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建设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哲学观反映到我国园林建设中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对大自然保持着崇高的敬意,中国古典园林就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生成、发展乃至成熟。
最新 道家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精品
道家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能体现出自然的多姿多彩。
那么,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具有哪些不可磨灭的影响呢?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自然与人的统一,与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谋而合。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老庄哲学中有关自然的思想的体现,是受传统哲学影响的产物。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思想;天人合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中,经过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三个时代的积淀,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初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以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集居住与观赏为一体的建筑宅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凝聚,也是文人忧患心态的物化,寄托着自我超越心绪的乐土,承载了道家的出世思想,以及模拟自然,向往三山五池的意境目的,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境界。
力求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深悉自然特性,提炼山水精神,再造自然,一如自然。
中国的造园,反应了中国道教的哲学思想。
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本文便是通过分析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共契,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家思想的体现。
一、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自然无为、无形而实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主张在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构架中,展开自身的思维体系。
以幽深微妙的语言、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关怀世情。
具有独任清虚、超凡脱俗,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使人的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生态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生态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浅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生态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古典园林有着独特的形貌上的特征,是东方园林的代表。
形成在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这种特征一定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生态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以及生态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的分析,总结出其影响体现的方方面面!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哲学美学生态影响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明发展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古国。
而其哲学的思想也是可以追溯到古老文明发展时代。
而经过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哲学思想。
而中国传统哲学必然要从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谈起。
1.中国传统哲学中“人天同源,和谐一致”的自然观“人天同源,和谐一致”的概念也就是说人语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可以解释为“人天相通”、“天人一体”、“人天同源”等。
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学说又提出“天人一体”论,它主张顺应天道的发展,像自然山水之美靠拢,重视生态的保护以及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它的哲学思想带有非常浓重的自然主义,生态主义的色彩。
它提倡要顺应自然和人的发展,顺应本性,不违背它的自然发展,一切要顺其自然。
而庄子从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出发,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看着是真美、纯美,而一切的美,都被认为是对自然美的破坏,而这种“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1]的审美观,知道人们从自然的高度去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出资自然,天地之间唯有协调发展才为至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到,道法自然”[2]儒家的学说则道家“天人一体”的力量并提出了人语天地万物本来就是生命的整体,血脉相连,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都是人类的父母,而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和谐。
2.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从道家和儒家的学说上来说,他们都把天人观看成事整体性的大的生命观,把“自然看出是一个和人类密不可分的超级生命体,人类是自然万物中最灵秀、最尊贵者,其贵在于善思能辨,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
_天人合一_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
第5卷 第1期2006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F orestry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V ol.5 N o.1Mar. 2006收稿日期:2005206220第一作者:李保印,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
电话:010********* Email :lby @ 地址:453003河南新乡河南科技学院园林学院。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李保印1,2,张启翔1(1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1河南科技学院园林学院)摘要:“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憩的综合艺术品,是艺术的宇宙图案。
其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
该文在简要介绍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最后指出了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提出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园林;体现中图分类号:T U98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116(2006)20120016204The Embodiment of “the U nity of H eaven and Man ”PhilosophicIdeology in Chinese G ardensLI Bao 2yin1,2,ZHANG Qi 2xiang111School o 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 sity ,100083,P.R.China ;21School o 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Henan Institute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P.R.ChinaAbstract :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philos ophical ideology is one of the m ost im portant philos ophic though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d an im portant effect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ardens.These gardens are com plex artistic w orks and universal pictures com posed of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s ,hills and waters ,flowers and trees ,with poetic and picturesque connotations ,used for recreation and touring.The design is either imitating the heaven or mimicking the earth ,from sim ple simulation to the ultimate creation ,s o that the gardens look as if created by G od through built by man.This is the concrete presentation of the w orld outlook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The paper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philos ophical ideology ,then analyzes its express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finally points out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is philos ophy to the m odern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designing idea of m odern gardens are respecting the nature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people-centered ,friendly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utre.The purpose of all this i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nature ,culture ,ecology ,city ,and s ociety.K ey w ords :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Chinese gardens ;embodiment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源园林、诗词、歌赋等中国古典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不约而同地以“境界”作为最高层次的追求。
浅谈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浅谈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演变历程在中国悠久历史里,每一样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物质或非物质的,其起源往往都伴随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典园林也如此。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初,人们普遍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神话传说的敬畏,比如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园林的雏形出现在宗教仪式、祭祀祖先与神灵的祭拜活动中,如“灵囿”等;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时期,古典园林出现了像阿房宫及上林苑等气势宏大之作,这时期首次出现了中国皇家园林独具特色的设计“一池三山”。
随后,中国经历了频繁战乱的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导致许多文人志士归隐循世,寄情山水,私家园林得以发展;隋唐时期,古典园林又出乎意料的迎来了空前繁荣;宋朝出现了将摹写山水发展到顶峰的艮岳;元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比较平静;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迎来了大爆发,成熟阶段,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齐发展的势头非常猛,期间出现了很多艺术价值极高的园林。
表一为周维权先生总结归纳的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简表。
[1]表一中国园林发展历史简表(周维权先生体系)发展阶段时间发展顺序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古典园林的转折期古典园林全盛时期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一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二古典园林成熟期后期古典园林衰微状态现代园林时期公元前11世纪-220魏晋南北朝220-589隋唐589-960宋代960-1271元明清初1271-1736清中叶及清末1736-19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前半页至今中国古典园林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单一的崇拜,到祭祀的仪式,到观赏游玩的功能,由粗陋到艺术层面,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的演变。
中国古典园林一直扮演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
它包含了许多种艺术形式,又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的主流哲学思想。
中国的许多古典园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比如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等。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摘要: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园林的选址、植物配景和意境方面都有体现。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现代园林建设有着指导意义,使现代园林达到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文明科学得到自然环境,使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全面协调统一的园林生态环境。
关键词:天人合一园林意境“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条根本观念,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核心,同时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永恒的主题。
这一哲学思想影响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延展性,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哲学、伦理学、美学还是在艺术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在艺术成就中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本与自然,又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古代中国,由于受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这种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思想,其表现为集居住休息和游览欣赏双重目的为一体,因地制宜,掘池凿造山,布置建筑、花、草,并利用自然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设计。
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1、“天人合一”的历史沿革“天人合一”哲学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产生、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
《周易》中“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道”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在一起,《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天和人都由“道”自然无为地生成的,天和人都要效法“道”,主张“道法自然”的观点。
之后,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哲学思想与传统园林 1
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绵长、深远,传统哲学思想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更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老庄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认为“道”的万物的根本,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唯一法则。
正是因为受到顺应自然的道教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园林都极力追求自然,讲求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山水、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建筑与山、水、植物尽力融合在一起,利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园林的每个角度做出极尽自然的风景,以创造景观为主,融山水诗、画的意境与造园艺术于一体。
无论是假山的堆叠,还是植物的配置摆设,都是经过古代造园者们的深思熟虑,力求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效果。
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还是荀子的礼治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甚至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有悠久而绵长历史的儒家学说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化着传播者,原本的学说甚至面目全非,但儒家的核心仍然是“礼”。
所谓“礼”,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严格的按照等级制度,守礼、律己、行孝道,让所有人正常、谦卑、和谐的生活。
就是因为这样的儒家思想,中国的古建筑也严格按照等级制度被建造,体现着中国建筑高深豪迈的文化哲理。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区别明确。
皇家园林更是以中轴线、庑殿顶、九十九级台阶、九百九十九间房间彰显着皇家无上的威严,“大壮之美”的宫殿、庙宇、住宅都严格按礼制强调严整而有序,中轴对称,以中为上,重要建筑皆处于中轴线上。
私家园林不能过分奢华,不能使用九级台阶,不能挑战皇家权威,这些都是儒家学说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一些文人墨客还将园林施以自己的思想,利用植物、山水象征着自己的品行。
比如陶渊明,他的院子里有五棵柳树,柳树刚柔并济,不做任何无意义的牺牲,尊重自己的生命,保持生命的价值,同时柳树能结根建本,象征着有原则,不轻易被动摇,又顽强的生命力。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以柳树自比,表现出自己坚守自己品性,是个不追随着入仕的洪流的高洁的人。
哲学与中国园林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就是以住宅群及外围的围沟加以围合;而奴隶社会时期的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到了封建社会,居住方式的封闭性就更为普遍。
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适应多于征服,收集、积累多于寻找、探索。
这样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以聚居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民族来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封闭性的社会心理,他们认为适应自然是取得生存的最佳途径。
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囿”和《诗经》中所咏的“园”就是四周加以封闭、围合的早期园林,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人所向往的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所,其实是一个封闭的盆地形的自然地理环境。
此后按此理想模式建立的文人园林都是封闭的,隐藏在高高围墙深宅大院之内,尽管园林之内的围墙留有花格窗,相互有“透景”、“漏景”,然而临街的围墙是完全封闭隔离的,这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时期典型的安居理念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学说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讲,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演变历程在中国悠久历史里,每一样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物质或非物质的,其起源往往都伴随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典园林也如此。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初,人们普遍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神话传说的敬畏,比如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园林的雏形出现在宗教仪式、祭祀祖先与神灵的祭拜活动中,如“灵囿”等;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时期,古典园林出现了像阿房宫及上林苑等气势宏大之作,这时期首次出现了中国皇家园林独具特色的设计“一池三山”。
随后,中国经历了频繁战乱的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导致许多文人志士归隐循世,寄情山水,私家园林得以发展;隋唐时期,古典园林又出乎意料的迎来了空前繁荣;宋朝出现了将摹写山水发展到顶峰的艮岳;元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比较平静;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迎来了大爆发,成熟阶段,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齐发展的势头非常猛,期间出现了很多艺术价值极高的园林。
表一为周维权先生总结归纳的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简表。
[1]表一中国园林发展历史简表(周维权先生体系)发展阶段时间发展顺序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古典园林的转折期古典园林全盛时期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一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二古典园林成熟期后期古典园林衰微状态现代园林时期公元前11世纪-220魏晋南北朝220-589隋唐589-960宋代960-1271元明清初1271-1736清中叶及清末1736-19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前半页至今中国古典园林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单一的崇拜,到祭祀的仪式,到观赏游玩的功能,由粗陋到艺术层面,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的演变。
中国古典园林一直扮演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
它包含了许多种艺术形式,又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的主流哲学思想。
中国的许多古典园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比如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等。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往往会涉及到园林的设计理念,会研究到每一种每一座园林所要表达什么意图。
一个园林往往可以从社会背景、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价值认同等方面进行分析,但归根结底,追溯这些方面的源头,那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传统主流哲学思想对每个园林的理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简述对于园林景观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园林形成的根本,因为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创作行为,由人的主观出发,创造出形态各异,风格迥异的园林。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下,产生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才有后世对中西园林艺术风格不同的比较。
除了地域的不同,还有时代的不同,主流哲学思想的变迁,也造就了不同时期园林的不同风格。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无论哪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主流思想,但同时也有着其他哲学流派,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
然而,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里,经得起大风吹,浪淘尽的也只有寥寥几种主流思想,其中最为坚挺的是儒、道、佛三大体系下的哲学思想。
这三大思想产生的时代、缘由都不相同。
但它们都在各自不同时代里独领风骚,乃至贯穿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
这三种思想或其分支都在不同的时代里都有着一帮虔诚的信徒,把它们发扬至今。
儒家思想的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等级伦理,实用主义;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佛教的“悟”。
各具特色,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
但是这三大思想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都提出过“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化”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儒家以“人合天”,道家以“天合人”,佛家认为“人既在宇宙中,宇宙也在人心中”。
而中国古典园林以“虽有人作, 宛如天开”的基本原则,利用自然,模仿自然,艺术地表达自然美,遵循自然规律,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起来,将现实生活与艺术境界融为一体。
可见,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体系都有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不谋而合的思想。
[2]中国古典园林处处都显现出传统主流思想的痕迹,因此,能更好的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他们的联系点,对今后现代园林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3.1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末期,由孔子创立,该思想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殷商时期,最早出现的是“囿”。
从周文王开始,出现了灵台等园林的雏形,以祭祀为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宫室园囿的经营到达了一定的水平。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受到儒家主张的“仁与礼”“礼乐制度”的思想影响,很多君王都建立不少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彰显自己的身份特殊以及天命难违的君主专注思想。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吴王的姑苏台、鹿苑等,其中“姑苏台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巍巍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范围内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
”姑苏台的雄伟壮观,奢华极致都体现着君王九五之尊的身份,在那提倡“礼治”,即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的社会也是很常见的,只是这得多劳民伤财呀。
这里就不讨论儒学得糟粕了。
[3]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造园高潮。
然而秦朝的以法家为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击,但在园林建造方面,秦朝也大力发展了宫殿园林的建设。
当时最著名的当属阿房宫,其规模之宏大,尽显帝王之气,但这也摆脱不了儒学思想的影响。
至此,可以总结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最初建设思想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期间虽有几次没落,但也无碍其生命力之顽强。
汉代,儒学思想重新受到执政者的幸宠,成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此时,汉朝在园林上的代表作为汉上林苑。
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后,上林苑很多宫殿的起名都隐隐透露出一种儒家文化的味道,例如宜春苑、思贤苑、博望苑等。
隋唐时期,古典园林迎来了全盛时期。
隋唐统一中国后,儒家提倡的“诗情画意”的文学艺术审美观运用到园林的建设中去,使园林的自然味道渐渐淡化,人文气息更加浓厚,很多文人志士把园林建设成为修身齐家的场所。
隋朝古典园林的设计更加注重内部的装饰与布局,大部分园林都运用了大量的人工湖,聚集了许多奇材异石,这其中与当权者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但也是受到儒学的“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的思想影响。
唐朝国泰民安,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国,宫廷建筑也日有兴建,宫苑的规模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的都大。
当时的宫苑规模可以用一首诗来形容,“山河千里国,城阙几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这与当时儒学大家韩愈提出的“天命论”“封建纲常”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除了皇宫贵族对园林的喜好,很多文人志士都会建造一些私人园林,这些文人志士都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是为了仁政,入世以及治世,为民众做民众工程,例如白居易在杭州西湖的白堤;有的是某些仁者志士受到中庸思想影响,辞官归隐,修建了属于自己园林,不入世,例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杜甫的元华西草堂等。
宋朝的园林发展为明清我国古典园林繁荣昌盛开了一个好头。
宋朝是一个崇尚文化艺术,摒弃武力暴力的一个朝代。
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而集众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宋朝园林自然而然地发展壮大。
期间园林内部的细部布局,细部设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很难说是哪些思想成为主导园林发展。
另外,儒学在宋朝结合其他思想发展成为了一种更具时代特色的儒学,历史称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它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
这里结合宋朝古典园林的发展,顺应天意,因地而为,给尽量保留自然的造园思想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也为明清时期古典园林的全盛状况奠定了基调。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园林建设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水平都很高。
当时中国园林大致可以分为四大基本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
此时的园林在总体布局、组织空间、建筑风格上都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且各具特色。
就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来说,在布局上体现着儒家哲学思想提倡的“君臣民的礼制观”的观点,明清很多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布局都是运用了这一思想。
例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那就是佛香阁。
以佛香阁的位置、高度、规模和体量统率着景区所有的景点,体现着一种以某点为中心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
还有“学以致用”的思想,由清初儒学思想家顾炎武提出来的,提倡实学,这对很多园林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经世致用,注重实用功能的效果。
例如,颐和园的修建与水利灌溉;三潭印月与疏浚湖底;长春仙馆与乾隆读书;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与民族关系,都表现了古典园林的用途。
[4]儒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上影响更为深刻。
中国古典园林细部设计布局上,都有很多涉及到儒家思想的东西,但是作为文化载体,园林内部布局设计同样会集其他思想之精华,所以利用哲学思想去细部剖析古典园林布局设计的普遍性明显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在个案中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更加权威、科学的理论,这里就不作讨论了。
3.2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由先秦老子创立,庄周继承和发扬了老子之道。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
在讨论道家思想时,无法以讨论儒家思想那样,分得那么细,毕竟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中占的地位不是道家、佛教思想以及其他思想可以比拟的。
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可以分为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后世时期这三个阶段。
先秦时期,由老子创立的道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观点,提倡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
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这一理念上。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利用原始自然来表达出来。
正是这股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古典园林的设计大多都没有采用整齐的规划原理,没有西方园林那样的方方矩矩,大多都是顺应大自然的方式去设计。
“虽有人做,宛如天工”就是这样来的。
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古典园林经典设计——“一池三山”的园林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以后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顺应自然”这一理念一直延续,每个时代的园林都深刻地奉行这一设计理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此时期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老庄对道家的思想也逐渐成为道家的正统。
他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清静无为”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不参物事,不与物谋”的齐物而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