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西方近代史学
历史学考博真题
2012年部分高校历史考博试题2012四川大学中国史考博试题(中国社会经济史方向)史学通论论述历史研究者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1, 论述历史研究者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结合史实论述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 结合史实论述历史比较研究方法中国史研究专题1、结合所报考专业,列举出相关资料集(25本)以及学术研究著作(25本)共50本,要求至少写出作者和书名,知道出版社和出版日期的,最好也能写出来。
2、阐述厘金制度,厘金制度的废除以及与关税自主的关系201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考博试题(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方向)中国近现代史1,论述自清末以来县级及其以下地方基层政权的变化(包含内部组织结构、职能等等方面)2,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1,论述自鸦片战争以来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状况及脉络2,比较分析江南、华北、福建三地自近代以来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发展演变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2012湖南师大中国史考博试题中国近现代史1,缺2,论述辛亥革命为何会发生在武汉?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3,简述北伐战争的经过,北伐战争快速胜利的原因何在4,论述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及意义2011年部分高校历史考博试题2011年四川大学考博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必然与偶然:武昌起义。
1、必然与偶然:武昌起义。
、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2、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史学概论史学概论、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史学近代化历程。
1、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史学近代化历程。
、论历史的真理性问题。
2、论历史的真理性问题。
2011年厦门大学考博试题社科基础社科基础1、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试论目前中国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其解决办法。
2、考古学方法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
、考古学方法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
中外历史中外历史1、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
、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
2、地理大发现的政治、经济等背景。
近代史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一些论调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自两汉以来,中国就与西方世界有了初步的交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国的关系,东汉甘英最远抵达波斯湾,虽然从地理上相对来说也是中国的西方,但还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西方。
直到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帝国)安敦王朝派遣使者来到东汉首都洛阳,中国与西方才算有了直接的接触。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与西方世界也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尤其是唐宋、元明清时期。
但这些时期内,由于古代世界生产力与交通的制约而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加上中国古代后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西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均大大受限,双方对于各自的印象基本上处于一种想象,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更是由于时代转型的需要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因此,在前近代,中西双方,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处于一种虚幻的状况,直到19世纪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19世纪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已经确立了对东方世界的优势地位,技术的发达和实力的强大使得西方得以直接有力深入东方世界,作近距离以至零距离的观察,从而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国的美好想象,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虽不无感性也更为理性的更为真切的印象。
这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定型的关键时期。
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一书中,人们可知,在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了异乎寻常的高度”,受耶稣会士报告影响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宽容推崇备至,还特别赞美中国的手工制品,尤其是陶瓷。
这些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而同时期的英国虽然也出现了类似推崇中国的现象,但热烈程度稍低,甚至还出现了与此对立的声音。
这与英国在中国贸易中受到的挫折有关。
此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更加迫切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严重阻碍了英国意愿的达成,尤其是18世纪最后几年马戛尔尼访华目的的落空之后,西方对中国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充满梦幻的盲目推崇,而是多了批判的眼光,尽管这种批判是基于个人在中国的体验。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绪论1.概括西方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及主要特征(1)阶段一:前5C-5C古典史学时期局限性:①仍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战争的结局和罗马强盛的原因②过分突出了历史著作的叙事性和文笔的生动,损害了历史的真实③历史的叙述上缺乏明确的时间尺度成就:①历史学家通过原因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事件的真正动因②历史学家“知道历史的作用首先在于获得真理”③历史学家认识到“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目的、成败的历史”(2)阶段二:5C-14C初中世纪的基督教史学时期①人类历史被描绘成在上帝意志的支配下,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进行斗争的历史成就:在时空观念上超越了古典时代①历史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②历史记载有了准确的纪年(3)阶段三:14C初-19C末20C初文艺复兴开创了西方史学的近代史学时期发展:①该时期是西方近代史学中人神之战,人战胜神的时期②历史考辨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③历史哲学开始产生④19C是历史学的大繁荣时期,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4)阶段四:20C初-今现代史学特点:思辨的历史哲学继续发展,但分析的历史哲学更受欢迎。
吸取了实证史学的有点,注重跨学科总体研究的法国“年鉴学派”历久不衰,成为当代史学的楷模。
二战后,众多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进入了历史学领域,反映了当代史学科学化、精密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史学结束了遭受史学界冷落的状态,渗入到专业历史学家中间。
2.了解中国史学界对西方史学研究的状况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从翻译他人之作到自己撰写著作(2)时期二:建国-1978 初步发展与遭遇坎坷大转变:从引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60S年代初,西方史学史得到学术界关注:西方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见被提上来在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出版不少有关西方史学的译著(3)时期三:1978-今初步繁荣与转型:研究最活跃、成绩最多第一章古典史学一、名词解释1.赫克泰阿斯米利都人,希腊第一位历史家。
兰克史学
兰克的“如实之说”与历史哲学摘要:兰克作为近代史学最重要的史学家,其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如实之说”的治史理念和研究型讨论班级的教学模式。
对于“如实之说”所外延出来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们也要加以讨论。
本文试图简单的找出兰克的史学外延。
关键词: 如实之说、史料、历史哲学列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
他对整个历史学界而言,其影响与作用是怎么形容都不会过分的。
他所创立的兰克史学又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他所倡导的撰史原则仍为今天的史学界所遵循,多年以来人们一直给兰克很高的评价。
一、兰克与史学专业化史学专业化的前提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当划清界限,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顺利的过程,更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兰克时代之前的史学家往往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史学家,他们一般都是一身几任,当时的史学实际上被视为文学或者历史哲学的附庸。
这种状况阻碍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更使得它无法赢得独立的学术地位。
如何使史学赢得自己的地位,特别是有没有可能获得像自然科学那样崇高的学术地位,到了19世纪已经成了史学家们面前一个突出的也是现实的问题。
对于历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而言,大学的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大学复兴之前也有不少学者对于历史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是零星的、孤立的,始终未能成为一种大的气候,历史学也就谈不上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历史学要想乘着大学复兴这股东风为自己赢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进而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和哲学划清界限,就必须让历史学朝着专业化的道路发展。
兰克在德意志莱比锡大学,兰克接触到了许多当时著名学者的著作,在广泛涉猎知识的过程中,他读到了当时很著名的史家尼布尔的著作,他对尼布尔的思想和治史方法非常的仰慕。
他当时就断言在近代社会中,历史学是可以有地位的。
这里稍微插入一点尼布尔主要著作是《罗马史》。
近代史作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第六章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
第六章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史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碑铭学和史籍整理的不断发展,继承朗克史学的西方传统史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与此同时,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在西方史学界,一股新史学的思潮在萌发、汇合,试图冲破传统史学的约束,多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文化史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史学一、普鲁士学派的出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德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鲁士军国主义者一方面利用德国人民的爱国统一运动,力图使普鲁士成为统一运动的中心,由普鲁士统一德国;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和资助哲学和历史学学者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制造舆论,提供理论依据。
普鲁士学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个史学流派。
普鲁士学派在史学思想和方法上,实际上是朗克学派的分支;在哲学思想方面,则是黑格尔哲学的继承。
他们体会普鲁士军国主义者的意图,把德国的爱国统一运动推向民族沙文主义的道路;他们宣扬弱肉强食,歌颂战争,为普鲁士以武力统一德国充当吹鼓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达尔曼、德罗伊生等。
二、普鲁士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达尔曼达尔曼(1785—1860年)是普鲁士学派精神上的祖师。
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和霍尔大学学习语言学,二十五岁获博士学位。
1809年,当拿破仑侵入德国时,他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徒步穿越德国,参加奥地利军队,投身战争。
从1812年起,他先后在基尔大学、哥廷根大学、波恩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讲授历史学和政治学。
他主张学术必须和政治相结合,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因此,有学者认为,达尔曼不是第一流的史学家,而是一个演说家和政治宣传家。
他的主要著作《丹麦史》、《英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都是为实际的政治目的而写的。
1848—1849年,他当选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议员,并被推举为宪法委员会的成员。
兰克史学
兰克史学01 兰克简介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2月21日-1886年5月23日),十九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客观主义史学创始人,也是西方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
主要著述有《拉丁和条顿民族史》、《英国史》、《法国史》、《教皇史》等。
02 基本内容兰克史学是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故名。
兰克史学基本思想:1、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 2、重视政治史; 3、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 4、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 5、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6、负有盛名的史著未必是可靠的; 7、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 8、一般的史著内容不能作为资料来源,必须深入档案库; 9、写作的目的在于复原历史,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始资料,找到同时代或接近此时代的史料。
03 基本特点恪守政治史传统(他的史著均以政治史为主题,以16—18世纪的欧洲各国为中心,不写古代史,很少写经济史,把欧洲以外的历史排除在他的史学视野之外,而政治史又渗透强权政治观念和英雄观。
兰克认为,历史生活的基本体现者是国家、民族和教会,三者中国家居首,因此,历史学家必须十分重视国家这一实体。
)严格考证史料(根据原始的文献用文字复原曾经存在的客观事实,即所谓“如实记述”原则。
兰克强调历史怎样发生,历史书就怎样叙述,而如实记述的前提是依据原始的文献。
他认为,原始文献就是曾经发生过的客观历史的见证,是提供报告的最高的历史见证。
对于原始史料,兰克认为一要通过外部考证方法(原始资料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论据的对照,不用版本的校勘)辨别真伪,二是通过内部考证(抓住史家和史料记载者的动机和性格,追查其资料来源)分辨真伪。
)不作价值判断(兰克主张史家只能“照实录来”,理论抽象不是史家的事。
史家必须超然是非,褒贬之外,无党无派。
西方近代史(政治)
西方近代史(政治)一﹑近代史的概念世界近代史包括15世纪初至1900年前后大约500年的时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时期: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二﹑背景知识①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②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
经济方面:17世纪后,荷兰、英国等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它们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积极拓展殖民地,彼此间展开了夺取殖民霸权的斗争。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文化方面:17、18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抨击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
他们勾画出未来理性社会的蓝图,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政治方面:17、18世纪,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先例。
③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个世纪,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2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史学思想:是史学家对客观进程和历史学本身的理论认识。
史学思想经历了从浅显、粗糙到精致,从局部到全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些史学理论、史学流派。
2.史学流派:某种特定历史学家群体,该群体中的历史学家们一般具有共同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并以某种共同的思想指导他们的研究。
如:兰克学派、边疆学派、年鉴学派等。
3.修辞学派:公元前4世纪在伊索克拉特斯的影响下,古代希腊史学中出现了“修辞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等。
该学派注重遣词造句,过分追求文字之生动,不关心史事的真实与否,力图把历史写得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
如特奥波姆波斯的《希腊史》和《腓力王传》等。
但是,这种过分注重修辞的做法,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与求真精神。
然其中也显示了整体史的初步观念——“泛希腊”观念。
4.希腊化时代:通常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0年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
是希腊与其他各地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
从社会经济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奴隶制度在地中海东部和亚洲西部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从文化上看,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广阔的空间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
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家有托勒密、塞硫西、马其顿、希腊和帕加马等。
主要史家有波里比阿、普鲁塔克。
5.埃及学:世界考古和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学科。
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语言、文字、历史及文化艺术的学科。
以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释读罗塞达石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为其形成的标志。
6.史学范型:也称范式、模式。
是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构(1926年)》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术语。
指某一学科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内共同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和准则,也是科学中的一种传统。
7.亚述学:主要指释读与研究两河流域的古文字——楔形文字和西亚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活动。
以1857亨利·罗林逊、爱德华·兴克斯、朱理亚·奥柏特和福克斯·托尔巴特几位学者,各自成功译读由亨利·罗林逊发现的《贝希斯顿铭文》上的楔形文字诞生的标志,并成为打开西亚地区许多奥秘的一把钥匙。
世界近代史教材电子版
世界近代史教材电子版一、近代史概述近代史(Modern History)是研究19世纪到20世纪末发展史的一个学科。
其内容涉及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发展过程。
在近代史出现前,科学技术及改变劳动时间利用占据中心地位,它们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为近代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从观察的角度看,十九世纪的变化多样,不仅政治、经济、文化新变化出现,而且此外集权、工商业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
二、近代史特点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在商业和经济上大有发展,矿业业务量增加,工业生产力激增,市场贸易大都更加便利,社会资本家重要地位得以巩固,这些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得突飞猛进。
2. 帝国主义兴起。
十九世纪是帝国主义的兴起时期,各国海外殖民地以及重要的帝国战争也因此产生,许多强大的帝国都建立起来,使国家权力强大,改变了此前国家社会结构。
3. 民族主义兴起。
在近代,民族主义被越来越推崇,民族团结、民族独立被提上议事日程,民族自治给殖民地带来解放,让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由此激起。
三、近代史影响近代史影响了今天的政治、文化及社会,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结果:1. 影响社会结构。
近代史促进了国家政治权力的转移和繁荣,它促使殖民地社会结构的变化,多民族国家建立,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更加倾向于民主而不是集权制。
2. 影响新型思想和文化。
世界文化也受到了近代史的影响,西方的科学技术要比东方先进,宗教、革命、民族解放、法律等思想及文化也随之变化,欧美方面的人文思想影响更深。
3.影响世界政治局势。
在20世纪初,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新的势力加入了世界政治,超级大国多达六七个,殖民地、植物经济等受到挑战,导致政治上的矛盾不断加深,在冷战期间,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等多种因素结构化世界,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世界的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仍然发生变化。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
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
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
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
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
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
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
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
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
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
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
这些改变了世界。
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
”(《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
史上最全的西方史学史要点总结
西方史学史第一章古典史学历史背景:在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中,古希腊击败了波斯帝国。
历史背景:在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中,古希腊击败了波斯帝国。
不仅促进了希腊城邦制社会的繁荣,而且刺激了他们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
会的繁荣,而且刺激了他们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
这个时代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潮,对传统奴隶主贵族思想传统予以冲击,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潮,对传统奴隶主贵族思想传统予以冲击,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史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代中诞生,并且开创了古典史学新局面,底德的史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代中诞生,并且开创了古典史学新局面,古罗马人继承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持续了一千年之久。
继承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持续了一千年之久。
一.希罗多德和社会文化史的创立希罗多德和社会文化史的创立社会文化史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1 人物简介:希罗多德,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历史》,被誉为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同时被称作“史学之父” 。
开创了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体裁,历史叙述体。
同时也开创了一种以社会文化为中心的史学传统,本人也已高度的人本意识和世界史眼界,对西方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主要著作:历史》《 a b c d 内容:希波战争,9 卷,涉及到了西亚北非和希腊等地各种情况。
取材:所得各种文字史料和实地采访调查所得体例:历史叙述体史料价值:①西方史学的第一本历史著作,详细的记述了希波战争,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②开创了历史叙述体,并确定了以社会文化为中心的西方史学范式;③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的鉴别和判断,采取客观主义态度,体现了严格的史学求真精神;④颇具文学价值,叙事简洁,文笔优美,精于战争描述,将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结合;3 历史观:①希罗多德推崇希腊,民主政治,而没有一概否定波斯,并且试图从历史本身去解释历史,标志着古希腊历史思想的转折,从记神事发展到记人事,具有了初步的人本意识。
【知识整合】近代史中西对比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相同点: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不同点: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③方式上,中国是在办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近代史学的新特点
电解池有外接电源两个电极;有外接电源;有电解质溶液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本身不反响,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发生复原反响。
阳极:发生氧化反响,假设是惰性中极,则是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假设是非惰性电极,则电极本身失电子电源负极 −−e - → 阴极,阳极 −−e - → 电源正极电能→化学能2 2 2 2 2 考点 40 电解原理及应用一、理解把握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二、把握电解反响产物及电解时溶液pH 值的变化规律及有关电化学的计算 1、要推断电解产物是什么,必需理解溶液中离子放电挨次 阴极放电的总是溶液中的阳离子,与电极材料无关。
放电挨次是K +、Ca 2+、Na +、Mg 2+、Al 3+、Zn 2+、Fe 2+(H +)、Cu 2+、Hg 2+、Ag +、Au 3+放电由难到易阳极:假设是惰性电极作阳极,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放电挨次是S 2-、I -、Br -、Cl -、OH -、含氧酸根离子(NO -、SO 2-、CO 2-)、F -343失电子由易到难假设是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则是电极本身失电子。
要明确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挨次,有时还需兼顾到溶液的离子浓度。
假设离子浓度 相差格外悬殊的状况下,离子浓度大的有可能先放电。
如理论上H +的放电力气大于 Fe 2+、Zn 2+,但在电解浓度大的硫酸亚铁或硫酸锌溶液时,由于溶液[Fe 2+]或[Zn 2+]>>[H +],则先在 阴极上放电的是Fe 2+或 Zn 2+,因此,阴极上的主要产物则为 Fe 和 Zn 。
但在水溶液中,Al 3+、Mg 2+、Na +等是不会在阴极上放电的。
2、电解时溶液pH 值的变化规律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有时溶液 pH 值会发生变化。
推断电解质溶液的 pH 值变化, 有时可以从电解产物上去看。
①假设电解时阴极上产生 H ,阳极上无 O 产生,电解后溶液 pH 值增大;②假设阴极上无H ,阳极上产生O ,则电解后溶液pH 值减小;③假设阴极上有H , 阳极上有O ,且V 2 H2= 2V O2,则有三种状况:a 假设原溶液为中性溶液,则电解后pH 值不 变;b 假设原溶液是酸溶液,则pH 值变小;c 假设原溶液为碱溶液,则pH 值变大;④假设 阴极上无 H ,阳极上无 O 产生,电解后溶液的 pH 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时间: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
第8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一、文艺复兴1、原因:(1)资本主义的产生(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教会的精神统治2、兴起:时间:14—16世纪地点:意大利核心思想(社会思潮):人文主义3、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4、代表人物:①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代表画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③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5、影响: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新航路开辟1、原因: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从东方获取黄金②东西方商路不通(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2、条件:地圆学说的流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3、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4、四位航海家以及成就: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①迪亚士——到达非洲的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③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5、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有分散向整体发展第9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开始的标志:1640年新议会召开导火线:1637年苏格兰人民起义3、内战:①领导人物——克伦威尔②结果:处死国王查理一世4、革命的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5、革命的巩固——颁布《权利法案》(1)机构:英国议会(2)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3)内容:国王无权废除法律;国王无权征税;国王无权招募军队;国王无权干涉议会的选举等。
(4)作用: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还有日本、瑞典、荷兰、缅甸等)6、历史意义: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路。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世界近代史1、卢德运动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
当时工人阶级尚未认识资本剥削下的实质,把机器看做是他们贫苦和灾难的根源,用摧毁机器的手段来反对资本家,约在1779年,工人卢德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
1811年春,诺丁汉郡针织工人为提高工资,开始大量破坏新发明的织机,不久在曼彻斯特及苏格兰相继爆发。
1812年国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调动镇压,1813年趋向低潮。
2、狄斯累利19世纪下半期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国务活动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保守党领袖。
三次出任财政大臣,两次出任首相,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与格拉斯顿齐名的最重要首相之一。
1835年参加托利党。
1865年他在德尔比内阁中第三次出任财政大臣。
提出1867年议会改革法案,得到议会的通过和女王的批准。
1874年出面组阁,。
对内实施社会改革,颁布社会立法。
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英国势力伸入埃及等地。
1880年议会大选保守党失败,狄斯累利被迫下台,但留任保守党领袖。
1881年4月19日,在伦敦病逝。
3、自由民权运动19世纪70年代,各种不满现状的政治力量掀起了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是在日本明治时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及社会运动。
自1874年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向藩阀政府提出一系列开设议会,减免地租,修改不平等条约及保障言论与集会的自由等等的要求。
直至1890年帝国议会开设后,该运动仍继续。
其本质是明治维新的继续和发展,其目的是促进日本政治的资产阶级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
违反该法的个人或组织,将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
西方史学史
一、填空题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荷马时代”。
4.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他首创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
5.希罗多德的《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因以希波战争为中心,故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也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因此他也有“散文学之父”的称号。
6.修昔底德——“政治史之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在近代英国史家麦考莱称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休谟则认为“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开始的”。
7.色诺芬著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8.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
10 .李维称费边·匹克托为罗马“最古老的史家”,他的《罗马史》的问世可以视为罗马史学的开端。
11. 老伽图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12. 撒路斯提乌斯著有《碦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并完整的保留下来。
13. 罗马三大史家撒路斯提乌斯、李维、嗒西陀。
14. 李维的《建成以来史》又称《罗马史》。
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15.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
16. 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18.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19. 攸西比乌斯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著有《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编年史中最大的一部。
20. 奥古斯丁著有《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21. 格雷戈里著有《法兰克人史》,由于他著述的内容丰富翔实,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比德被人们称为“英国历史之父”他是诺曼底征服之前英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是《英吉利教会史》。
22.比昂多著有《罗马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汤普森称该书是“近代史学一个里程碑”。
西方史学史 复习整理
西方史学的发展阶段、研究对象和内容发展阶段:1.古典史学时期(BC5世纪------5世纪):即古代希腊罗马史学。
特点是神话和史诗盛行,以及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有意识地历史学者。
形成了西方史学优良传统,影响深远。
2.基督教史学时期(5世纪-----13世纪):即中世纪史学。
特点是古典史学传统中断,受基督教神学史观制约,史学发展缓慢。
3.近代史学时期(14世纪----19世纪):特点是发展进程加快,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相继发展。
并在兰克时代形成独立学科。
4.现代史学时期(20世纪以来):特点是新史学思潮萌发,冲击传统史学。
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出现。
对象:史学史是研究历史科学发生发展历史,以历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为探讨历史学。
西方史学史主要针对西方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史观及史学理论构成等。
内容:1.史学思想(史观和史学理论) 2.西方史家所处时代和历史环境以及史家作风。
(历史思想家、历史著作家、历史编纂家、历史文学家) 3.西方史学流派荷马史诗(名词解释)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社会情况,实质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特点为追求英雄主义和英雄史观,保留大量资料,反映了历史观念和人本主义观念。
希罗多德对西方史学的贡献及其史学特色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西方首部史著《历史》一书作者,西方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史学之父。
贡献:1.他创造了一种历史记述新体裁----历史叙述体。
其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核心,记事连贯,叙事生动,有较大灵活性。
这对于西方史学影响深远。
2.《历史》为西方最早的史书,在西方史学开创了作史传统。
他本人亦为史学之父。
3.创建了社会文化史传统。
其特点为宽宏丰富,广采博收,《历史》即西方史学最早的社会文化史著作。
4.对历史的探究、存疑和批判精神。
书中多为作者亲身调研,并初步运用历史批判方法,采用客观主义态度,辨别史料真伪。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论(一)史学史概念史学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人物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和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史学史概念范畴西方史学史以总结与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人民(主要是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抉隐钩沉,辩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去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范畴:1、历史哲学2、历史编纂学3、史料学4、史学方法论(三)西方史学史发展的过程、重大转折1、过程(1)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共计一千年,形成了诸多影响后世的史学优良传统。
(2)中世纪史学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基督教神学史观制约史学,史学发展相对迟缓。
(3)近代史学14-19世纪,14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发展,19世纪进入兰克时代,史学发展成独立学科(4)现代史学进入20世纪后,新史学出现。
2、转折(1)西方史学史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
希波战争刺激了希腊人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希腊编年史由此进入“古典时代”,这也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成为代表,后来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2)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罗马帝国覆灭,西方式会奴隶制终结,封建制开始。
基督教史学企图用基督教的神学史观改造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为代表。
罗马时代古典文化为基督教僧侣垄断,史学发展速度缓慢,沦为神学附庸。
(3)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人文主义者复兴了古典史学的传统模式,并在新时期中发展了古典史学传统,史学思想又一次把人置于历史发展的在中心地位,人文主义史学的出现,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兰克史学的特点
1. (研究对象)
以民族国家为研究单位的政治史是其主要 内容,精英政治在西方史学中占主流
2. (方法论 )
重视对史料的考证,力求应用原始资料 ·在 表述上进行如实的、个别化的描述 ,反对 根据各种理论或抽象原则概括历史。
3. 认识论
在历史认识上强调依靠“直觉”。其特性是:
外证”法(External Criticism):通过不同著作、版 本的互相校勘,考察使用的语言语法、词汇结构、 书写字体及编排体例等是否符合史料生成年代的 事人 的信件比史家的记录具有更大的价值” ;
B.对档案资料的重视,决定性地改变了近代历史 研究的取材范围。
A、传入中国的途径:. 取自日本:明治时期,兰克史学的传 入日本。王
国维、梁启超、罗 振玉等。“现代中国历史学的 发源地其实是东 京” 转道美国:何炳松翻译鲁滨逊的《新史学》。 径自欧洲:梁启超〔1919 - 1920在欧洲 游历)、 傅斯年(伦敦大学、柏林大学) B、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 a.在史学方法上,兰克倡导的史料批判原则成 为 中国现代史学的重要原则。〔傅斯年“史学即史 料 学”。
姚从吾(1894-1970) 傅斯年(1896年3月26 日-1950年12月20日 )
陈寅恪(1890-1969)
《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吉首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07年01 期)
“一份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 出货。”
“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②促进了阶级斗争学说在历史研究中的运 用
③促进了国别史研究和历史著作的普及 ④促进了近代语言学和近代史料学的发展
5.地位
上承启蒙运动史学之前(包括启蒙运动史 学)西方史学 发展的成果,下启西方史学 专业化道路,远播种子于后现 代史学,它 的影响早已超出它的时代,一直延续至今, 伴 随着西方史学发展的进程
坚信史学家通过对档案资料的考证与鉴别 便可以再现真实的历史 ;相信史学家在历
史研究与写作中可以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 做到绝对客观
缺陷:
1、恪守政治传统,以政治军事史为主;主 张西欧中心论。
2、 “历史实际上是一种上帝显现的历史。”
体认上帝的方式——直觉。(一种内在的 感情)
(五)兰克史学在中国
2、浪漫主义史学的特征
第一、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第二、强调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直觉与
情感的作用。 第三、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和民
族特征。
3、浪漫主义史学的派别
①保守派浪漫主义史学 1790年,英国第一位浪漫主义历史学家埃德蒙•伯
克(Edmund Burke,1727~1797年)发表《法国革命 论》。 1797年,法国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1768~ 1848年)发表了《论革命》 ②激进派浪漫主义史学
“我看到,这样一个时代正在到来,那就是,我 们在编写近代史时,不再依靠当代史家的记载, 当然也更少依靠他人的著作,我们撰史,将依靠 目击者的叙述和原始的文献资料”。
3.在历史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做出重大贡献 (继承发 展了 “习明纳尔” 教学法)
我也听过兰克的课……他是一个圆脸的小个
子,前额光秃,头发稀疏,嗓子很尖;他 的头刚刚露出讲桌,在讲台上打转转,看 着天花板,突然间像机关枪似的满不在乎 地讲上一段话,……花园里的喷泉,时而 喷发出一点儿毫无用处的水,然后又停了 下来。————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 们一起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分数加进去。”
“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 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 建设,不是作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 那个主义。”
斯年
———— 傅
所谓乾嘉朴学,是朝夕挂在嘴上的。到德 国后,情形大变了,始而惊异,继而佩服。 三年之后渐有创获,觉得Ranke(兰克)及 Bernhim(斑汉穆)的治史,实高出乾嘉一等。 他们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不为传统所囿, 有各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启示、指导, 可以推陈出新,他们很有系统的、切实的、 客观的治学方法,他们有意想不到的设备, 意想不到的环境,合理的人生观,与合理 的社会生活。———— 姚从吾
二、浪漫主义史学
1.背景 (1)法国大革命的起伏使人们开始质疑理性
主义,并引起对中世纪宗法生活的怀念之 情。 (2)拿破仑战争引发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思想 的高涨,浪漫主义的民族情绪开始取代18世 纪理性主义者倡导的“世界主义” 。 (3)法国大革命其所引发的欧洲社会剧烈变 革,促使了人们思想方法的转变。
法国的米什莱、瑞士的西斯蒙第、德意志的戚美尔 曼、英国的卡莱尔(前期)和科贝特等人
③自由派浪漫主义史学
法国复辟时期的梯叶和基佐、米涅、梯也 尔,英国的辉格派史学家麦考莱,德国的 “海德堡学派”的领袖F•施洛泽尔,美国的 班克罗夫特
4、浪漫主义史学的影响
①促进了历史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历史进化 理论的完善
三、兰克与客观主义史学
(一)生平与著作 兰克(1795~1886年) ,德意志图林根人。
1818年,莱比锡大学毕业 。1825—1871年, 任教于柏林大学。 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
《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 史》、《英国史》、《法国史》、《世界 通史》
兰克
(二)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产生的根 源(背景〉
1、普鲁士崛起与德国统一:史学与政治的 联姻
2、德国史学的(学术)渊源: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贡献
1.史观:核心→提倡客观主义态度,“如实 直 书”
《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序言:“人们一向 认为历史学的职能在于借鉴往史,用以教 育当代、以利于未来。本书并不企求达到 如此崇高的目的,它只不过是要弄清历史 事实发生的真相,如实直书而已”;
2.史学方法:
A.系统归纳并总结出一整套历史研究方法, 即 “历史学家应批判地考证史料并系统地 以此作为叙事的 依据。”他强调一切历史 研究活动基本原则是史料高于 一切。
(“内证法”与“外证法”相结合 )
内证法(Internal Criticism):考察提供史料人的身 世背景、性格与动机,并把史料与同时代其他作 家记载的相同内容史料进行参照分析,确定史料 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