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人的本质
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人、人性与人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e46e60b79563c1ec5da71fb.png)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
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c2908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e.png)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高度智慧的物种,我们与其他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优势。
然而,尽管我们有着智慧,但是人类的本质和人性却常常成为思考和讨论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并思考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
人的本质是指人存在于世上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本质是具有生命力和意识的生物。
然而,仅仅以此作为人的本质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的本质还包括我们的灵魂、思维、情感等方面。
我们的思维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思考和创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美和善。
这些都是地球上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特质,也是人类与众不同的地方。
然而,人性是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的,它更加强调人的行为和品质。
理解人性的关键在于透过外在行为的背后看到内在的动机和因果关系。
人性可以包括人的善良、邪恶、自私、仁慈等诸多方面。
一个人的人性与其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社会的影响等手段来培养和塑造一个人的人性。
然而,人的本质和人性并非对立和分割开来的。
人性是建立在人的本质之上的,本质决定了我们的特质,而人性则反映了我们如何运用和发掘这些特质。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具有高度智商和创造力,但如果他们的人性不端正,可能会变得自私、恶意攻击他人。
另一方面,有些人天生可能相对普通,但由于他们的人性高尚和善良,他们会用自己的温暖和关爱来影响他人。
尽管我们的本质是相似的,但是每个人的人性是不同的。
这意味着每个人在面临选择和决策时,都可能会采取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会偏向于利己主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加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这种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性,我们才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文化、艺术和思想。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话题。
它涉及到哲学、道德、社会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
![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3f1bae7da417866fb84a8e3a.png)
1 以 人 为 本 的 “ ”的 哲 学 阐 释 . 人
本 , 立 全 面 、 调 、 持 续 的 发 展 观 , 进 经 济 社 会 树 协 可 促
和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 这 一 新 论 断 深 刻 阐 明 了 中 国共 产 ” 党 人 新 发 展 观 的 本 质 特 征 , 是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人 的 全 面 发 展理论 的继 承 、 富和 发展 。 丰 以 人 为 本 理 念 的 提 出 是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发 展 和 时 代 变 迁 的 产 物 , 是 适 应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自我 完 善 和 发 展 的 需 要 。 本 文 试 图 从 马 克 思 主 义 人 学 的 角 度 就 以人 为 本 与 人 性 及 人 的 本 质 的 关 系 对 以人 为 本 的内涵进 行一 些理 论上 的探讨 。
以人 为 本 , 就 是 要 以 实 现 人 的 自 由 全 面 发 展 为
最 高 核 心 价 值 目标 。 人 所 从 事 的 一 切 社 会 活 动 的 最 终 目的 都 是 为 了 满 足 人 的 不 断 增 长 着 的 物 质 文 化 生
始 终 是 一 个 虚 幻 的 形 象 。 言 之 , 果 要 使 我 们 的 思 简 如 想 , 其 是要 使我 们 的 ‘ ’ 为某 种真 实 的东西 , 尤 入 成 我 们 就 必 须 从 经 验 主 义 和 唯 物 主 义 出 发 :我 们 必 须 从
主 体 定 位 于 个 人 , 是 每 一 个 个 人 , 指 称 是 所 有 人 且 并 或 每 一 个 人 , 不 限 于 人 类 的 某 ~ 部 分 。 马 克 思 的 并 在
多 部 论 著 中 也 多 次 提 到 过“ 人 ” 个 词 ,共 产 党 宣 个 这 《 言 》中 也 提 到 了“ 替 那 存 在 着 阶 级 和 阶 级 对 立 的 资 代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9a7ae2a32d7375a5178095.png)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关于人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以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提出过许多论证与说明。
同时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解读和理解的差异,国内外就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也争议很多,本文就人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标签:人性人的本质关系一、人性中国古代社会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把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近现代以来则有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
1.中国古代“人性”思想就人性而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即人性本来相近,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谈到人性问题时,中国早期思想家往往是从性恶论或者性善论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思想谈起---其中孟子主张“性善论”:“人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不有善,水无不有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认为人的天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而“富岁子弟多懒、赖。
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人性的变坏是由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其本性的表现。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如果顺从放任这种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与违反等级名分,扰乱法度礼义的行为一起从而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的教化和礼义的引导,这样推辞谦让的美好品德人们才会付诸行动,国家的立法人们才能遵守,国家最后才能走向安定太平。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https://img.taocdn.com/s3/m/c805764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d.png)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而人性则是人的行为、想法和情感等方面的流露。
两者不同,但又相互影响。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一、传统理解中的人性和人的本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合作和社交性。
儒家思想则重视人的仁义道德,认为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
而基督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神赋予每个人自由意志和原罪,人类天生面临道德选择和罪恶的深渊。
二、现代社会中人性和人的本性的认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强调个体内心的欲望、压抑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行为心理学家也研究了人类行为的原因和特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人性和人的本性如何应对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存在各种社会问题,例如社会不公、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正视人的本性倾向,认识到人类有自私和利己的一面,因此需要建立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其次,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弘扬人性中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一面,引导人们积极面对挑战,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人性和人的本性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个体成长过程中,人性和人的本性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社会,与不同的人沟通和交往。
五、未来人性和人的本性的新认识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人性和人的本性的认识也会不断更新和丰富。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认知和智能的本质,人体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的生命和道德问题等等。
总结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是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af1f5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c.png)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人性与人的本质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人的漫长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意义。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每个人对人性和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本文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可以被认为是基因和遗传的产物。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带有一套特定的基因,这将决定我们的生理特征和倾向。
例如,一些人可能天生具有优势的身体能力,而另一些人可能更擅长思考和分析。
这些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的生理特征,还可能对我们的性格有所影响。
然而,尽管基因对我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生物学并不能完全解释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社会环境对塑造人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和认识都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中,我们接受了各种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
这些社会规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决策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性的表现。
然而,人性并不是被完全决定的。
虽然我们的基因和社会环境对我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我们还有意志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遵守道德规范,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和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并努力改变和成长。
人的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地在变化和发展。
除了生物学和社会因素外,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没有固定性的,它是个体在自由选择和责任面前的存在方式。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和价值。
在这种观点下,人性的本质是存在于个体的选择和责任之中的。
最后,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人的本质既受到基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塑造。
即使在相同的基因和相似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的人性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和经历。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c65c30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c.png)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人类固有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人性表现为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
那么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接下来将为您探讨。
一、人性的本质是多元的人性的本质是多元的,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因素。
人的本质一方面包含遗传基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包括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性的本质包含了与生俱来的本质和学习所获得的本质等多个方面。
1. 遗传基因对人性的影响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某些特质,如性格、行为习惯、智力等。
有研究表明,一些基因与人们的性格和智力水平等方面有直接关联。
比如,携带类固醇激素受体基因的人,往往更具有领导才能。
2. 环境对人性的影响环境包括人们成长的社会背景、文化、道德观、人际关系等因素。
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特征和性格,甚至可以影响人的智力。
比如,在童年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孩子比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因为环境因素带来的优势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二、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自私是人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带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因素。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生命和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保护自己并获得利益。
自私在人的行为特征上体现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有时会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但是,自私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激励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创造各种想象不到的可能性,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干劲,提升人的能力和积极性。
三、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除了自私外,人性的本质中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那就是善良。
所有的人都具有同情心、友谊感和爱心,对他人的生命和幸福感到关切,不愿意看到他人受到伤害。
善良的本质不仅包含对个体的关怀和热爱,也包括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善良在创造美好社会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人性的本质是适应环境的人性的本质还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人的心理弹性和适应性也在不断提高。
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促使人们适应新的条件、发展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
第四章 正确认识人本理论 处理个人社会关系
![第四章 正确认识人本理论 处理个人社会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5fa0928bd64783e09122b5c.png)
新人工作室课件之四处理个人社会关系正确认识人本理论所谓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内在根据。
人的本质就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并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
自然科学的大量材料证明,人是由高度发达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迄今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人并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更不是只会说话的工具。
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结合实际剖析“人性自私论”。
(2)正确理解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概念,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涵,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
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早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往往是直观的,朴素的。
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中国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和西方关于理性问题的探讨。
〈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认为人性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即人类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中国古人对人性问题的争论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告子无善无恶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善恶混杂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利恶害,与生俱来认为人性即为本能,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认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认为人性既有善质亦有恶质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本性》中对这几种人性学说进行过分析和评价。
他说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都是“未为得实”、“亦有所缘”。
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说和杨雄的善恶混杂说,则是“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
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这几种人性学说,或把人性看作是天生就有的自然属性;或天生就有的内在秉性;或得自外在天理之性;或人所具有的感性欲望和理性,其都是片面的、肤浅的、不科学的。
最多不过可以把它理解为前人对人所作出的一种道德评价,他们没能真正得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结论。
西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认为理性的原则构成了人的真正本质,人要随遇而安,摒弃物质享受;柏拉图则认为人分为理性的、意志的、情感的三等,具有理性的哲学家管理国家,富于意志力量的军人保卫国家,只具有感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服务于国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极力贬低人,认为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人的本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体会“神意”或“天意”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人的本质问题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们又纷纷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阐释出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人本理论。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https://img.taocdn.com/s3/m/df2c4b3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7.png)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
在人类历史上,人性和人的本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不同的文化、国家、宗教、哲学以及科学领域对人性和人的本性都做出了不同的解
释和探讨。
那么,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呢?
一、人性的多元性
人性通常是用来描述人的本质、特征和品质的。
但是,不同的文化、
宗教和哲学都对人性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人性本善;而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性是复杂的,包括道德、智力、欲望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二、人的本性是固定的还是可塑的?
人的本性是指人天生所拥有的品质和特点,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等
方面。
然而,对于人的本性固定与否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有些科学家
认为,人的本性是基本固定的,不能通过后天因素进行改变。
而另一
些科学家则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和体验进行塑
造与改变。
三、涉及的科学领域
对于人性、人的本性的讨论涉及到多个科学领域,比如哲学、心理学、
社会学、人类学等等。
每个学科都对这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四、人性和人的本性对人类的意义
对于人性和人的本性的了解,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对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对我们对世界的未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通过对人的本性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社会稳定和人类幸福。
总之,人们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中进行深入探讨。
理解人性揭示人类的本质
![理解人性揭示人类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0494c85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3.png)
理解人性揭示人类的本质人类作为高度进化的生物,拥有复杂多变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人性这一概念涉及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本质特点。
理解人性是深入探讨和思考人类存在意义的重要一环,它揭示了人类的本质。
人性的多面性人性包含了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中的多种特质和特点。
首先,人性具有社会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彼此相互依存,无法孤立存在。
社会性驱使着人们追求与他人的互动和联系,从而形成人类社会的基础。
其次,人性还涵盖了善良和恶行的两面性。
人类一方面具备着天生的善良倾向,对他人产生同情和共情的能力,热爱和平与和谐。
另一方面,人类也具备着强烈的攻击性和竞争性,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会有悖道德的行为。
最后,人性还具备对于美和真理的追求。
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驱使着他们寻找美的存在和真理的本质。
人性的本质特征理解人性能够揭示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
首先,人性体现了人类的本能倾向。
人类从生物学层面上具有对生存与繁衍的本能追求,追求食物、水源和繁殖机会。
其次,人性还展现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人类有意识地思考自我的存在和意义,并通过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探索来追求满足感和幸福感。
最后,人性在道德与伦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对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产生兴趣,通过道德选择和伦理思考来指导行为。
人性的塑造因素人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遗传因素决定了人性的基本特征。
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制约和规范。
其次,环境因素也对人性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塑造,对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心理动力因素亦是决定人性的重要因素。
人的欲望、动机和情感推动了人性行为的发展和改变。
人性的发展与超越理解人性并不仅仅是了解其本质特征,更包含着对人性的发展需求。
人类通过教育、人文知识的积累和内心的成长来实现对人性的理解和超越。
人性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探索和挑战自我,通过文化、哲学和宗教的思考来超越短浅和狭隘的人性价值观。
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
![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0b7de2bcd1f34693daef3eac.png)
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摘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核心价值目标。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人的主体价值地位的确立,是承认了人的主体价值尺度;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人性和人的发展理论的肯定,承认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和普遍人性的存在;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对人的优先性价值的确立。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性;人的本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产物,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就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的关系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核心价值目标。
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以人为本的提出弥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某些方面的缺陷, 坚决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科学性, 同时也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有助于促进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以“唯‘物’主义”为中心向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方向去转换。
“以人为本”实际上结束了“以物为本”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
过去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及轻视人的发展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得到了纠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必然选择。
下面本文就这一概念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1.以人为本的“人”的哲学阐释马克思在他的多篇著作中所提到的“人”是指“具体的人、现实的人”或者是“每一个人”,或者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第5章 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
![第5章 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ccf392d24028915f804dc2dc.png)
• • • • • • • •
3、两面性 ① 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 ② 人有善良的一面,又有邪恶的一面 ③ 人有聪明的一面,又有愚蠢的一面 ④ 人有多情的一面,又有无情的一面 ⑤ 人有脆弱的一面,又有勇敢的一面 ⑥ 人有高傲的一面,又有自卑的一面 如此等等
• • • •
三、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性——道德人性 1、道德人性是什么 道德行为无非四种:利人、害人、利己、害己 道德行为的直接心理动因是人的情感欲望 —— ——爱和恨 • 道德行为的根本心理动因是人的道德人性 —— ——人在根本上是利己的
• • • •
3、认识道德人性的意义 其一,是社会制度设计的前提依据; 其二,是行为规范设计的前提依据; 其三,是促进社会和人健康发展的前提依据。
第二节 人的本质
一、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 其一,人是自然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 • 其二,人是理性的存在还是非理性的存在。 • • • • •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评析 1、人的本质是什么 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 代表性观点:人性—— • 恒久为自己,偶尔为他人; •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 这一结论可以用同心圆来表示:
• • • • • • • • •
2、中国哲学中的人性善恶观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告子是性无善恶论的代表 世硕是人性亦善亦恶论的代表 董仲舒、韩愈提出“性三品”说 今之结论:人性—— 主观无善无恶,客观恶多善少 做人可善可恶,善恶可多可少
• • • • • •
二、人性的内容特点 1、层次性 一级人性:“物性” 二级人性:生物性 三级人性:动物性 四级人性: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独有的特性
如何理解人性
![如何理解人性](https://img.taocdn.com/s3/m/ba112c0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8.png)
如何理解人性人性是指人类的基本性格特点、人的本质和内在的无意识。
它是一个广泛的哲学概念,涵盖很多方面,如情感、决策、行为和价值观等。
在理解人性时,我们需要探究人类本质和行为背后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现象。
一、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是指人们固有的天性和能力,以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性的本质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同时的,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如食物、水和庇护,以及发展心理和社会的需求,如交友、爱和自我肯定等。
人性的本质是由一个人成长和遭遇过的经历决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经历,因此每个人所理解的人性将有所不同。
人类基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人性的永久影响有多大尚有待研究。
二、人性的行为人性行为可以被描述为各种行为模式和集合,它们反映了我们的动机和驱动力。
这些行为包括物质上和非物质上的一切,如追求生存和繁殖、社交、学习、艺术和精神追求等。
人性行为被认为是哲学和科学的重点之一,因为理解人类行为和动机是发现和预测人类的未来的关键。
科学研究已证明了人们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决策取向。
同样,心理健康的人倾向于为他们所服务的事业、他们所爱的人、他们的家人等追求品德上的价值和目标,这可以是人性优质的一部分。
三、人性的存在人性的存在指的是一个人的存在本身。
人性是体验和感觉到自我存在的结果。
人们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他们存在过,而存在的过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使人们看到和经历世界中的变化和复杂性。
一个人的存在可以被视为一种个人性,一条生命旅程,而这条旅程会被困惑、挑战和丰富。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应该选择如何生活和如何与其他人合作,并且关注自己的困难和欢乐,体验世界和自身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四、如何理解人性理解人性是通过对人类问题的研究,如动机、幸福、悲伤、锻炼等等。
它是一种哲学和文化价值观,可以帮助领导者、教育家、心理医生和每个个体更好地管理和适应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在理解人性时,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并学习到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个体和集体样本,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感觉、思想和情感保持高度自我意识。
人性与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视角
![人性与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9e968ef30242a8956bece4c3.png)
马克思说 : 可 以根据意识 、 教或 随便别 的什 “ 宗
么 来 区别 人 和 动 物 。 一 当 人 们 开 始 生 产 自 己 的 生 活 资 料 的 时候 , 一 步 是 由他 们 的 肉体 组 织 所 决 定 这 的, 人本 身 就 开 始 把 自 己 和 动 物 区 别 开 来 。 … ” 通
唯 物 主义 的解 释 。
需要 之所 以规定人 性 , 之所 以成为实践特别是
问题 的实践 思维方 式。
一
生产实践 的主体依凭 , 由需要 在生产 实践乃至整 是
个社会实践 中 的地位 所决 定 的。马 克思在 分 析生
产 和 消 费 或 需 要 的关 系 时 指 出 : 生 产 是 实 际 的 起 “
样 , 克 思 就 从具 体 人 性 的视 角 规定 了人 的 本 质 。 马 关 键 词 : 人 性 ; 的本 质 ; 会 关 系 入 社 中图 分 类 号 : 0 8 B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9 0 2 1 ) 2— 0 8— 4 l7 3 1 (0 0 0 0 2 0
第2 卷 第 2 8 期
21 0 0年 4月
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R A F H NA N V R I Y O C E C N E HN O OU N L O E N U I E ST F S I N E A D T C OL GY ( O I LS I N E S C A C E C )
尔 、 尔 巴哈 对 人 本 质 的 认 识 区 别 , 忽 视 了 马 克 费 而 思 把 握 人 的本 质 问 题 的 人 性 视 角 。 事 实 上 , 一 切 与 非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人 的 本 质 理 论 根 本 不 同 的是 , 克 马 思 一 开 始 就立 足 于人 的需 要 ( 性 的 基 础 ) 满 足 , 人 的 即 生产 实践 来 寻求 人 与 动 物 的 本 质 区别 , 而 把 人 从 的本 质 理 解 为 在 实 践 基 础 上 的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 这 不 仅 使 人 性 与 人 的 本 质 问题 由抽 象 变 为 具 体 , 且 而
什么是人性?
![什么是人性?](https://img.taocdn.com/s3/m/7673e84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0.png)
什么是人性?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探讨人性这个话题,但是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那么什么是人性?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方面为大家进行科普:一、人性的定义人性是指人类内在的本性和行为特征,是人类的本质和特征。
人性是人的基本特征,它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二、人性的内涵人性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自我意识:人性内涵中包括了人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人类都有自己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2.道德伦理:人性的内涵还包括了对于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同以及道德标准制定的固有属性。
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制约,也是影响人性的重要因素。
3.合作交流:人性内涵中还包括了合作交流的个人习惯和固有属性。
人们不仅要考虑自我的利益,还要考虑到与他人之间的互惠互利。
4.道德情感:人性的内涵还包括了对于道德情感的表达和维护。
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情感,涉及到对于社会的认同和责任。
三、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是与人的生命、心理、精神及社会属性等相互关联的。
人活在世间,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会产生各种情感、理念等等。
这些情感、理念及其表现形式,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与生俱来的基因和环境中触发和形成的。
所以说,人性的本质是由基因和环境双重作用形成的。
四、人性和文化文化和人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并且文化具有温柔一面对人的引导和塑造作用。
正是通过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人性本质,同时更好地融入社会。
五、结论总体来看,人性是多维度的,由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
并且,我们的人性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始终受到环供给物以及家庭、教育、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
因此,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也要更加重视人性的发展和塑造,从人的内心出发,从观念到语言的变换,推进着人性的逐步提升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性与人的本质浙江工商大学黄宏伟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关于人的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性、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种种片面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社会本质。
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古代区分人性与物性的直观认识阶段。
从古代神话、原始宗教直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及中世纪的基督教,都属于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
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体质特征,柏拉图就把人定义为“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
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意识特征。
如,基督教把人看作“信仰的生物”。
第二,近代寻找人的“本性”和“本质”的认识阶段。
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
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人性,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认为人性是从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性。
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它由深层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
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有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人”理论,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人超越现象世界,个人必须按照人类普遍的伦理规范去行动的“绝对命令”。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则代表了努力综合二者的倾向。
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只有实践才是这种统一的现实基础,因而不可能真正克服上述两种观点的“二律背反”。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了近代哲学对人的片面认识,进一步突出了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
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性和能动性,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否定了受理性、伦理必然性的制约,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在和纯粹的可能性。
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会性和受动性,认为人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甚至不过是社会结构之网上的一个“位置”。
近现代西方哲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地位矛盾性的反映,不可能真正克服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唱的都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同一“主题歌”:“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3页)第三,用实践和社会关系科学规定人的本质的认识阶段。
这是人类的真正的自我认识,它始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观与人性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社会历史实践之中。
马克思在理论上解决了前人根本无法解决的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而在实践上真正扬弃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人类解放运动。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来抽象地考察人,不懂得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正是以实践为基础,才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
(一)人性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产物1.人性与物性的区别。
人性概念首先是相对于物性概念而成立的,人性有别于物性。
物性有两种情形:一是纯粹自然界的物质――非人类客体的物质――所具有的物性,这种物性即自然性,包括其机械特性、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等自然性状;二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物性――社会场中的物性,亦即是指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客体――它们已经成了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的物性,此物性具有了两重性,除了自然属性(第一层面),还有社会历史的某些属性(第二层面)。
这第二层面的属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所赋予的,其实这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这类物性是人性的显影与确证,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
比物性更高级的是人性。
人性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人身上的物性、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精神属性。
人性,不仅因其具有精神属性而有别于物性,就是在前两种属性上,其表现也不同于物性。
我们反对用抽象的、机械的方式和方法去理解和对待人性中的前两种、尤其是第一种属性。
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所赋予人的种种属性,决非物性可以相比的。
人身上的确具有多种物性(比如机械特性、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然而,不能因此就将人与物作简单对比,这种方式最终将会将人贬低为某种物质、贬低为动物。
为什么不能将人性与物性简单相比呢?其基本理由有三:第一,物性中的高级形态,只不过是人性中的较低级形态或最低形态;第二,人性中的较低级形态受到高级形态的统摄和整合,从而,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第三,在根本上,人性永远是在社会实践的大洪流、大熔炉中不断洗礼和锤炼,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而物性中的第一层面是固定的,不具有可塑性,第二层面则不过是人性的一种投射。
有必要进一步区分人性与人的本性,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而人的生物属性,应该是人性中最低层次的普通人性。
人的本性在日常的某些用法中,往往是指对人来说最早的那些特性,最有影响的就是孟子所说的“食色,性也”。
这是特别需要辨析一下的。
当一个人被全面社会化之前,自从他一出生,他就具有某些人性,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这时,这个人的人性主要还是生物属性,只有他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的不断努力、不断被社会化,在他身上较高层次的人性内容才会形成并不断提升。
所以,人的本性在时间上,常常要滞后于人性,正如文明的人类,事实上是在原始人类之后才逐渐地发展而来的一样。
这也就是人性不同于物性的一个明显特征。
因此,孟子的“食色,性也”中的“性”,在我们看来,还仅仅讲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还不能当作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去理解。
2.人性概念的划界。
思想史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关于人性的假说,我们有理由将它们分别判断为经验独断论、唯理论、先验论。
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错综复杂的人生现象?如何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人性和人的本质?首先,应该看到人生现象的内与外的关系,并对内在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
综观众多的人性界说,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视域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情况,人性概念在其深度上有表层次的与深层次的之分。
表层或比较表面化的人性概念,仅仅反映人类的一般属性,而深层次的人性概念则试图反映人类的本质属性。
前者往往比较表面化,后者则容易片面化。
第二类情况,在人性概念的广度上,可以看到广义的人性概念和狭义的人性概念。
有的学者所讲的人性概念,属于广义的人性概念,而有的学者所主张的其实是一种狭义的人性概念。
事实上,两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认为,人性概念理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关键是要把这两个概念划界清楚:广义的人性概念,是指人类的全部属性的总和,包括人类人的各种真善美和假丑恶。
狭义的人性概念,则是指人类的本质属性或人性的主要内容,即人的真善美方面,尤其是指其中最本质的内容。
这一狭义的人性概念,着眼于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格理想,这种人性概念能够在最根本的意义和最终极的意义上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有时,人性其实是指人的本质属性,此时的人性,可以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的简称。
由广义的人性,我们学会了宽容,凡事都应设身处地去想想,尽可能地理解他人的错误甚至罪过的客观原因――从微观的具体环境到宏观的整个社会的社会存在状况,只要社会存在及其社会体制、社会文化场态没有发生质变,任何人处于同类环境,都十分容易将人性恶的一面表现出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如果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文化系统进化了,则将更多地表现人类的善良。
这也就是人性与社会环境的同一性关系。
由狭义的人性,我们知道人类和个人都需要不断提升,做一个人,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成人之道”就是一门颇为复杂的学问和漫长的修行过程。
有的人,是人又不是人,即他可能更多地被假丑恶包围着,真善美在他身上仅有一点萌芽,此时,正面的社会化,将社会道德、法律、责任感和正义感等等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也就十分重要了。
这也就是说,狭义人性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广义人性问题。
反之,广义人性上的进展,必将表现为狭义人性上的成果。
3.人性是形成的。
从哲学人学说,人性主要是人类及个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生成的。
为着更好地批评唯心主义及其它各种将人性说成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论说,我们应该准确表述人性的生成与发展过程。
人性的主要部分(社会性和精神性)是后天形成的。
整个人类及其个人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
社会场,包括市场、官场、情场等等,所谓“场”,不是指空间场地,而是指其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社会场具有其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和整合能力,不断复制大量的与其文化保持同一性的个体。
人类的特性不断地形成、不断地进步,人类不断地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人性的内容,所以,人性的后二个层面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形成的。
这种形成的过程和性质,无论对个体还是对整体,都是成立的。
我们并不是抽象地讲“人性是形成的”,而是要说“人性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及其整合的结果,特别是劳动实践的结果。
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实践过程中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的统一同步的,对个人而言,也可以说是与人的社会化、社会的人化的统一是同步的。
(二)劳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们从事着生产劳动并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社会关系。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页。
)第一,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劳动,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同上,第67页)“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通过自身的存在来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就人类起源来说,以制造工具为特征、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具有创造性的人类劳动,是“人猿相揖别”的根本标志。
就现实的人类社会来说,生产劳动又构成了任何一个社会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动物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