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译语言特色
朱生豪的译事活动与译学见解
![朱生豪的译事活动与译学见解](https://img.taocdn.com/s3/m/135bb450ad02de80d4d84014.png)
第21卷 第3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1 No.3 2008年5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May 2008—————————————— 收稿日期:2007 - 05 - 03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06JDHY001-6YB、07CGWY018YB);宁波大学科研基金(XY0600028)。
作者简介:贺爱军(1973 -),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博士生。
朱生豪的译事活动与译学见解贺爱军(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伟大翻译家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鸳鸯湖畔。
之江大学的四年以及随后的编辑生涯,为朱生豪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功底,同时使他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创作才能,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从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他共译出莎士比亚悲剧、喜剧、杂剧与历史剧31部半,给中国莎学史和中国翻译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生豪长于译笔,但也不乏译论。
他具有伟大的爱国翻译思想,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
他的译文自然流畅,这与他采用再现原作神韵和神采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
关键词:朱生豪;翻译思想;莎士比亚戏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8)03 - 0044 - 05一、鸳鸯湖畔文昌星朱生豪(1912 - 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鸳鸯湖畔一个家道衰落的商人家庭。
他10岁丧母,12岁丧父,由年逾八旬的叔祖母抚养长大。
朱生豪出生的第二天,一位人称“张铁嘴”的算命先生给新生婴儿排八字,说新生儿的诞生日是“文昌日”,八字里有“文昌星座命”,日后读书定能飞黄腾达。
当时嘉兴的世风以经商为重,而朱家由于相信“文昌星座命”之说,虽然家道败落,经济拮据,仍千方百计让朱生豪走仕途之路,以振兴家业。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及朱生豪的翻译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及朱生豪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a3c6fc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6e.png)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及朱生豪的翻译彭建华;邢莉君【摘要】朱生豪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之"译者自序"中说明了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是一种未能达到的白话翻译理想.莎士比亚<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是三个重要的悲剧,在根本上,朱生豪的白话造译是一个目标性的改写行为,其译文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尤其是在正式严谨的白话文体上,对于在发展中的白话文来说,朱生豪的迻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是最富有激荡情感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译文.【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莎士比亚;翻译;策略;方法;改写【作者】彭建华;邢莉君【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05翻译是译入语文化中一种鲜明的目的性行为,虽然不少译者声称是亦步亦趋地追随原作,文学翻译从来就是阐释和创造性的改写,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迻译过程中体现某种约束的规范和文化目标,甚至主观的意图。
一般的,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决定了译文的文本品质、预期的可读性,和理想的译文接受效果。
多重的、多层次的文化规范制约着当下时代的写作活动。
翻译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活动及其译作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地位,翻译必然接受到文化规范的制约。
对于某一文化,文学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如佐哈(Itamar Even-Zohar)所说,只有当翻译越来越接近成熟,并具有重要的中心地位时,翻译才会注重文学的“充分性”,即亦步亦趋的追求与原文的结构和内容一致;相反,在不成熟的翻译阶段,文学翻译则注重“可接受性”,即为了迁就读者,尽量遵循译入语文化的文学规范和习惯。
朱生豪主要采用语体文(白话文)来翻译,他不无暗示地表达了自己的翻译观。
朱生豪自觉地选择了独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之“译者自序”写道:“余译此书之总之,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a701270066f5335a812182.png)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 的翻译流畅, 文词 非常优美, 不仅让中国读者感受到莎剧伟大的文学 价值 , 同时也让 我 们感 叹 中文 的博 大 精 深 。这 主要
是 因为朱胜豪对 词 汇的调用 、 表达 的处理 , 于通过 善 在 中国语言 中寻找 合 适 的符 号 来保 持 原 作 的神 韵 , 传达 莎剧 的气 派 。这也是 至今他 的翻译 版本仍 然有
收稿 日期 :0 0一l 2 2 1 0— 9
Gr v s,y wn a d y ed y u e d, ae a n il o rd a
T l d ah b t r d, i e t eut e l e He vl ,h a i . ai y e vl y
对其 中 的歌 部分 朱生豪 是这样 处理 的 :
第2卷 l
第1 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o . No 121 .1
21 0 1年 1 月
J RNAL OFCHAN OU GCHUN UNI ER nY V S
J n 01 a .2 l
朱生豪的翻译特 点浅析
汤志 明
(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学院 , 福州 3 00 ) 50 2 摘 要 : 生豪是 中国翻译 莎剧 第一人 , 的翻译风格独特 , 朱 他 形神兼备 , 主要表现在 三方面 : 一是 朱生 豪的翻译通过
原 著 中这 一 段 刻 画 了多 种 形 象 , 朱胜 豪 对 此段
的翻译也 相应 地采 用 了多样 化 的语汇 调用 。可 以说
常 符合傻 瓜 的人物 形象 。
是五 彩缤 纷 , 俗 共 赏 。考 虑 到 莎 士 比亚 的戏 剧 作 雅 品 中的人 物形 象是 非 常庞杂 多种 多 样 的 ,而 朱生 豪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3550fec8d376eeaeaa3106.png)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 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
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2]2. 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的美学取向
![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的美学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e480a81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c.png)
2013.07学教育艺术殿堂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的美学取向李媛慧(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从美学上讲,译莎的过程就是译者的审美经验要和作者的审美经验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深入到原作的艺术意境当中去。
朱生豪以莎剧的翻译为情感载体,在自己的翻译艺术中,展示出作为翻译家和诗人的至美情怀,从而使译作彰显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情趣。
[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文学审美一、以诗言志体现译文语言之美朱生豪一直秉承着“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文学传统,并将“代天受命、参赞化育”的职责贯穿到他的所有文化实践中。
“小言”是朱生豪在上海孤岛时期为《中美日报》写的一批时政短论。
文章都很短小,但思维敏锐,形式多样,笔锋犀利,揭露并抨击了法西斯及其走狗帮凶的滔天罪行和虚弱本质,鼓励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来夺取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成为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独创性和特殊价值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朱生豪深厚的爱国热情和高超的文学素养的有机结合。
朱的译文经常采用散文体形式白话文表达,文中多处用韵,给读者留下了诗意的感受,此外莎剧原文中基本不押韵的独白,在其译文中也押了韵,而且换韵不多,很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会”中,罗密欧那段著名的独白:“轻声!那边窗子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展开它们的歌声,瞧!它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这段译文完美地诠释了朱生豪作为译者如何履行其“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的职责。
莎剧灵活生动、优美韵律的语言体系成了英国文学的宝贵财富,这让莎剧有着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莎剧语言如此丰富而生动,自然也给语言翻译者们带来了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生豪没有从莎剧文体出发,而是使用了诗化散文体与白话散文体对莎剧进行翻译,这是一个创新,在保留了原来莎剧诗歌韵味与原著语言特色的同时,也将东方富有特色的语言纳入到了翻译体系之中。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4d088d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0.png)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朱生豪,著名翻译家。
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
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
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
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朱生豪简介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通过两本英汉字典完成了著作的翻译,这个举动是震惊国内外的朋友。
下面,我们看看朱生豪简介。
朱生豪是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的中文系和英文系,因为十分热爱文学在毕业之后在上海的世界书局担任了编辑,其中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
朱生豪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小商人的家庭中,家境不算富裕甚至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但是朱生豪的读书成绩确是比较优秀,上大学都是通过奖学金的支撑度过。
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诗歌的欣赏是受到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二十岁的朱生豪已经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才子。
朱生豪简介中介绍在朱生豪大四的时间里结识了宋清如,成为了他的女朋友并且是今后的妻子。
随着朱生豪毕业,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
在担任上海世界书局的编辑时,朱生豪就开始陆陆续续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于战争在逃难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翻译的原稿,这种情况对于朱生豪而言是比较悲痛的,自己的心血全没有了。
朱生豪并没有放弃翻译,选择重新来过,将遗失的部分重新翻译。
1942年的时候宋清如和朱生豪两人结婚,朱生豪失了业跟随宋清如回到了自己岳母家生活,在结婚之后宋清如负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朱生豪一心一意的投入在翻译的工作中,但是身体每况日下。
最终还是没有挨过疾病的困扰,离开了人间。
朱生豪情书朱生豪和宋清如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这一段佳话是多少人羡慕和钦佩的。
朱生豪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莎翁是齐名,莎士比亚是不朽的那么朱生豪也是不朽的。
朱生豪译文卷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英对照全译本
![朱生豪译文卷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英对照全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3d62030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2.png)
朱生豪译文卷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对照全译本一、序言《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朱生豪先生在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方面颇有建树,其《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对照全译本深受读者推崇。
本文将对朱生豪译文卷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二、翻译表现朱生豪先生的翻译功底深厚,对莎士比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在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不仅保留了原著的诗意和魅力,更加注重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他巧妙地将莎士比亚的古典诗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使译文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三、语言质感朱生豪先生的译文在语言质感上极为出色,用词精准、通顺,不失古典诗意,又保留了现代汉语的表达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他对莎士比亚的原文有着深入的理解,在翻译中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词语,使译文情感饱满,富有表现力。
四、情感表达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其深沉的爱情情感而闻名,朱生豪先生在翻译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译文中的爱情情感真挚动人,读者如临其境,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五、文化传承在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经典作品时,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朱生豪先生在译文中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精髓,更加注重了我国文化的传承,使译文既忠于原著,又贴近我国读者。
他在译文中巧妙地融入了我国古典文化元素,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我国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 resonance。
六、结语朱生豪译文卷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对照全译本,不仅是对莎士比亚原著的一次绝佳诠释,更是对中西文化的交融与融合的一个缩影。
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朱生豪先生的经验,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传承,使经典作品得以更好地在不同文化中传播与流传。
七、对比分析针对朱生豪译文卷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将原著和译文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朱生豪先生的翻译功力和译文的特点。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cbcf3cdb4daa58da1114a84.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另一方面,在于他重视“读者反应”的翻译批评观。
这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生豪是中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剧)翻译家。
在迄今已有的众多莎剧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
“朱生豪的译本发行量最大;国内剧团上]莎士比亚戏剧,也都采用朱译本。
” [1]可见,朱生豪对莎剧的诠释,已得到读者的认同,并自成风格。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它是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一种理论观点。
接受美学翻译观认为:译文应顺从译文读者的反应效果,译作的好坏应以读者在何种程度上正确理解和接受译文为标准。
而以接受美学翻译观来分析朱生豪的莎剧译作,我们发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分不开。
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由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先提出这一理论,其代表人物还有伊瑟尔。
该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
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主要概括如下:首先,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接受美学中,文本不同于作品,是一个多层面的呈开放式的图示结构,只有读者的介入才使它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其次,读者阅读的能动性。
文学作品注定为读者而创作。
接受美学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再次,文学史是文学效应史。
换句话说,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更是读者的接受史,是接受效应史。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6cdcc4b6f1aff00bfd51e6a.png)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尊奉他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剧作家。
他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心组织的结构、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优美如画的语言而闻名天下。
这里我们仅论述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刘炳善先生认为“莎士比亚和钦定圣经是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
可以说这样评价毫不夸张,这种观点也为广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
那么莎士比语言的美或者说特点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1.语体特色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的大师,他运用英语是如此的轻松自如。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上自国王、王后、王子,下至盗贼、小丑、掘墓人。
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基本上所有的话语都适合人物的身份,并且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也不一样。
莎士比亚有时运用优雅正式的语言,因为说话者来自社会的上层并且是处在正式场合,有时也有来自社会下层的戏谑甚至使用俚语,有时甚至不惜破坏禁忌,这是为了适应普通观众的娱乐品味。
所以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哈姆雷特的语言和掘墓人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剧本中我们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鲍西娅和夏洛克,亨利四世和福尔斯塔福,这个特别的肥肥的“骑士”一定以他的幽默和恶作剧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修辞手法一些批评家在他们统计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都在他的作品中熟练使用过,这些修辞手法大大增添了他作品的美,使其描写生动有力、发人深思,这里我们就讨论几种评论家写得不多,而作家却用得比较频繁的修辞手法。
1)双关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了3,000例双关手法。
莎士比亚对双关情有独钟,几乎在每部戏剧中都运用之。
王玉龙在《英语修辞与写作》中给它定义为:根据单词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而巧妙使用词汇的一种智慧语。
莎士比亚经常根据单词的不同意义来创造幽默喜剧的效果。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翻译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899bed36f1aff00bed51e96.png)
件”指导农村 的改革与发展 , , 这再 一次体现 人大人先生们 巨眼的大 学 ,朱生 豪刻苦勤 为 中 闰是 缺 乏 文化 水 一 了中央对“ j农” 问题的重视。 农村改革大大 奋, 嗜书女命 , ¨ 阅渎 J大量的文学名作 , , 二年 准的 国家 ,嘲笑 巾周
激 发 了农 民的 生产 积 极 性 , 动 生 产率 大 幅 级 时 曾参 加 “ 江 诗社 ”表 现 f超 强 的文 学 连莎翁的全译本都没 劳 之 , { ;
众 的 。.因 此 , , 『 4 I 继邓 小  ̄, , 泽 民 n志 总结 没 , 誉 为 中 国前 不 见 尝 试 者 、 不 见超 越 代 脉搏 ,塑造 r 多 'ZG- - 汀 d 皱
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
![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819285b312b3169a451a4d6.png)
1.翻译思想及其特征翻译思想指翻译家对翻译之"道"的经验的高度提升或高层级认知,这种认知又反过来指导他在更高层级上的实践,由此获得新的经验,从此周而复始。
翻译思想通常表现为对译事的某种原则主张或基本理念,通常经历三个深化(或提升)阶段:体验(experiencing)、体认(knowing)、体悟(apprehending)。
翻译思想具有以下特征:高层级性、能产性、模糊性、传承性、迁延性。
能产性(productive):指的是翻译思想具备产生对策、产生技巧的性能。
翻译思想产生对策,对策产生方法、技能、技巧。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思定于笔”,也可以解释为思想决定技法,翻译也是如此:翻译思想决定翻译方法。
本文试从朱生豪对莎剧的翻译中运用的翻译技巧,翻译策略是探讨其翻译思想,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2.朱生豪译莎背景朱生豪(1912.2.2-1944.12.26)是嘉兴人,他在抗战前后最艰苦的10年中(1935-1944),在贫病交加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以非凡的毅力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31个半(其中半个在逃亡中遗失)。
他替中国近百年文化事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功不可没。
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在19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
当时,泱泱神州大地正处于面临列强瓜分、灾难深重、急需通过向西方学习强国之道寻求变革的时刻。
同时,华夏国土也发生了有史以来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中西文化的大交融和剧烈碰撞。
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向这块古老的大地,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新旧的更替,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将催生新思想的产生,域外文豪的引进促使了文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融、交锋打开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开创了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
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在迫切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过程中,中国提出莎士比亚和日本提出的时间相比差不多,但在把莎士比亚搬上舞台上日本更为积极,并且对待其他文学巨匠的作品上,日本也都很积极,中国显得较为寒碜。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e22eead284ac850ad0242f7.png)
朱生豪的归化风格与梁实秋的异化风格
请先看《李尔王》中的一段台词:
原文 FOOL: Mark it, uncle— Have more than thou showest, Speak less than thou knowest, Lend less than thou owest, Ride more than thou goest, Learn more than thou throwest, Set less than thou throwest, Leave thy drink and thy whore, And keep in-a-adoor And thou shalt have more, Than two tens to a score,.....
从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了朱生豪澎湃的爱国 热情,要花“百年功”来“端正”“瓯缺” 了的“河山!”。
朱生豪在上海孤岛时期为《中美日报》 写的一批时政短论,即“小言”。这些文章 都很短小,但思维敏锐,形式多样,笔锋犀 利,揭露并抨击了法西斯及其走狗帮凶的滔 天罪行和虚弱本质,鼓励全国和全世界人民 团结战斗来夺取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作为一位莎学家 ,梁实秋有条件来搜集大量图书资料,以便于逐字逐句精 研莎氏原文。他译莎的宗旨在于“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 ” 因此,他需要“存真”,力将文化的再现达到最大值。
梁实秋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译,力求忠实于原文,而且他 全部译出原文,绝不删减任何原文。因此,梁实秋的译文能 引导具有英文基础的读者去钻研莎士比亚原著,帮助他们 去准确了解莎剧原文,这对莎学研究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 “使我能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 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朱生豪的翻译理论英语作文
![朱生豪的翻译理论英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7f3350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4.png)
朱生豪翻译理论英语作文1English Essay:Zhu Shenghao's translation theory holds a significant plac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His translations of Shakespeare's works have brought the charm of Shakespearean literature to Chinese readers. Zhu Shenghao's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is a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faithfulness and fluency.For example, when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plays, Zhu Shenghao didn't simply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Instead, he tried to capture the essence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orks. He understood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not only be accurate but also read smoothly and naturally. His translations are like a bridge, connecting Chinese readers with the world of Shakespeare.One of the remarkable aspects of Zhu Shenghao's translation theory is his attention to detail. He spent countless hours poring over the original texts, research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making sure that every word and phrase was translated with precision. This dedication to accuracy and quality is what makes his translations so valuable.Moreover, Zhu Shenghao's translations are full of emotion and passion. He was able to infuse his own feelings into the translations, making the characters and stories come alive for the readers. His love for literature and his commitment to his craft are evident in every line of his translations.In conclusion, Zhu Shenghao's translation theo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His translations have enriche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have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translators. His example shows us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is not just a technical exercise but a creative act that requires talent,dedication,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both languages and cultures.中文翻译:朱生豪的翻译理论在翻译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试论莎士比亚戏剧中意象的汉译——以朱生豪译莎剧为例
![试论莎士比亚戏剧中意象的汉译——以朱生豪译莎剧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db0ff4ba8956bec0975e356.png)
以朱生豪译莎剧 为例
李晓丽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大学外语教 学部 24 0 ) 6 29
摘 要 :莎士 比亚戏剧 作为伟 大的 “ 诗剧 ”,其诗性 的语言必 不 在 中 国 的接 受 中所 体现 的文 化 差 异做 过 总 结 : 中 两 民族 性 格 差 可避 免 地 触 及 “ 象” 这 一 概 念 。 通 过 剧 中人 物之 口, 大 量 的意 象得 异 ,宗教 信仰 的差 异 ,典 章制度 的差异 ,风 俗人 情 的差异 。这 些 意 以 自然 、激情的呈现。 因此,在 翻译过程中,莎剧 中数 以千计 的意象 差 异 都会影 响 到译 者对 莎剧 文本 的理 解 与翻 译 。译者 必须 依赖 一
二 、莎剧 文本 中意 象主要 来源 的分类
( )动 物类 意象 一 动物 类意 象 的数 目占莎剧 文本 各类 意象 的 首位 。总 的来 说 , 莎 士 比亚喜剧 中出现 的动 物意 象 多为可 爱 型。 比如各 种 鸟类 : 白 鸽 、天鹅 、夜 莺 等 。而悲剧 中的大 部分 动物 意象 则是 令人 讨 厌 , 多为 凶暴 型的动 物 。比如奈 米亚 的狮子 、斯 巴达 恶狗 、豪猪 等 。 ( )植物类 意象 二 植物 意象 同样 也被人 类 赋予 了不 同的情 感和 联想 意义 ,给 人 以鲜 明的形 象感 ,丰 富 了语 言 的表达 方式 。 莎剧 中的植 物 意象有 代 表 爱情 的玫瑰 、代 表纯 洁 的百 合 、代 表 和平 的橄 榄枝 、代 表忠 贞不渝 的紫 罗兰 、代 表虚情 假 意的雏 菊等 。 ( )希腊 罗 马神话 以及 《 三 圣经 》人物 故 事类意 象 希 腊 和 罗 马文 化 是 西 方 文 化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 圣经 》作 为基 督教 的 经典 ,对 西方文 化 的影 响也 非常 巨大 。在 莎 士 比亚 所 处 的文艺 复兴 时期 , 以希腊 罗 马神话 和 《 经》 故事 为来 源 的意 圣 象大 量 出现 在 文学 作 品中 。然而 ,这 些有 着很 深文 化积 淀 性 的意 象 ,对 于 不太 了解 西方 文化 的 中国读 者来 说 ,在理 解这 些 意象 时 会遇 到一些 困难 ,往往 需要借 助其 他方 式来 获得审 美感 知 。 ( ) 自然 界现象类 意象 四 莎 士 比亚戏 剧 中的意 象 多来源 于风 霜 雨雪 雷 、水石 山河 海等 自然现 象 。这些 源于 自然 的意 象 与人们 的生活 非常 贴近 ,很 容 易 让读 者 获得共 鸣 。 ( ) 习语 类 意象 五 莎 士 比 亚 比较 喜 欢 使 用来 源 于 习语 的意 象 。 包括 成 语 、俗
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
![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c02377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d.png)
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李伟民【摘要】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08)001【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诗词创作;译文【作者】李伟民【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莎士比亚研究所,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3一、引言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有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虽然他不像大多数莎学家那样有留学欧美的经历,但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程度却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准确、畅达、优美和传神的中国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文以散文的形式既有诗的韵味,也以白话口语形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众多的莎士比亚汉译本中享有盛誉,历六十年而不衰。
朱译文为何能受到几代读者的喜爱,这始终是广大莎士比亚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认为,是朱生豪醇厚的中国语言文学基础,他的诗词创作才能,对莎剧原文较为透彻的理解以及灵活的翻译策略,使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读者口味的变化,成为中国莎剧译文中的精品。
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奠定了其译莎基础因为朱生豪自己是诗人,又对中国古典诗学有着深厚修养和独立见解,所以他在译莎时,对诗体的选择,有着更大的自由和广阔的天地。
他可以优游从容地选择古今诗体的不同风格、不同句式,作为翻译中的多项选择。
从四言诗到楚辞体,从五言诗到六言七言,甚至长短句,他都运用自如,在译文中可以充分发挥他的诗学才能,并使中国诗体的各种形式,十分自然地熔化浇铸于汉译莎剧之中而不露痕迹[1]。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4b3fda1f242336c1fb95e6b.png)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以下简称《莎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想当初,莎士比亚在伦敦戏剧舞台上功成名就,带着钱财和名誉荣归故里,享度晚年,几十个剧本是生是灭根本没往心里去。
在莎士比亚死后七年(一六二三年),他的两位演员朋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把他的三十六个剧本收集成册,加上颂辞补充完整,付梓出版,称为“第一对折本”。
人们一点没有意识到,赫明斯和康德尔仅仅出于对朋友的敬意而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启动了一个多么巨大的文化工程。
这个工程进入中国,认真准备接下来进行另一种文字施工的,直到二十一世纪伊始的今天,也仍只能算朱生豪一个人。
除了他,别说把莎剧全部研诵十几遍,就是一个剧本读够十遍,恐怕也很少有几个人做得到,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
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
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译者自序”里说:“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
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
读过朱译本《莎剧集》的人都知道,朱生豪在每个剧本中都尽量试着用诗体翻译莎剧里的诗;有些译作相当精彩,例如,《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大量诗篇等等。
其二,对莎剧在中国的翻译经过了解一些情况的人应该知道,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英某些好事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
莎士比亚译者比较
![莎士比亚译者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9663cd25022aaea998f0fe1.png)
莎士比亚四种悲剧的翻译。卞之琳是一个技巧化的诗人,在译诗实践中,他坚持 一贯的白话新诗格律的理想,他的英诗翻译多有刻意雕琢的细节,卞之琳《〈哈 姆雷特〉的汉语翻译及其英国改编电影的汉语配音》比较细致的讨论了剧体诗的 白话新诗体翻译,“我这样,无非想尽可能保持原来面目,无非是试试,至今还 不敢肯定我们用汉语写白话新体格律诗也可以这样写无韵格律诗(非指所谓素体 诗,那在英国现代也早已是过时的体裁)真也行得通。”卞之琳写道,“莎士比 亚的诗剧语言,既有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当然有他的个人风格,而他一贯的个 人风格也有前后期风格的变化,前期风格明快、流利,较多流行风格的娴熟到烂 熟的风味,《哈姆雷特》以后,特别在《里亚王》以后,遣词造句,日趋繁复艰 深,却较多新颖的风味,同时也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即使在莎士比亚的同 一个剧本里,应人物性格、心情的需要,语言还有多种变化。”
HAM Rest, rest, perturbed spirit! So, gentlemen, 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好,朋友们, With all my love I do commend me to you: 我以满怀的热情,信赖着你们两位; And what so poor a man as Hamlet is 要是在哈姆莱特微弱的能力以内, May do, to express his love and friending to you, 能够有可以向你们表示他的友情之处, God willing, shall not lack. Let us go in together; 上帝在上,我一定不会有负你们。让我们一起进去, And still your fingers on your lips, I pray. 请你们记着无论是么时候都要守口如瓶。 The time is out of joint; O cursed spite,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 That ever I was born to set it right! 却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 Nay, come, let‘s go together. 来,我们一块儿去吧。(HAMLET, Act 1 Scene 2. lines 1-7 朱生豪译,人民文学,1994,卷五,289页)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这并不 是语言转换的偏差现象,也不是错译问题,恰恰是时代的无意识模糊了(对其自 身和别的群体而言)英语原文的真实状况,却加强了汉语的情感意义和意识形态 化的审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莎剧中语言中使用多种修辞。
1)双关(Pun)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 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 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3,000例双关手法。)
King: 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
———Hamlet , Act I , Scene II 国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姆莱特:(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2)矛盾修辞(Oxymoron)
O serpend heart, hid with a flowering face! Did ever dragon keep so fair a cave? Beautiful tyrant! Fiend angelical! Dovo-feather' d raven! Wolfish ravening lamb! Despised substance of divinest show! Just opposite what though justly seem' st A dammed saint, an honorable villain.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 And yet, to
me, what is this quintessence of dust?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 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 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 长! 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
Faith, there has been much to do on both sides, and the nation-holds it no sin to tare them to controversy.
真的,两方面闹过不少的纠纷,全国的人都站在旁边恬不 为意地呐喊助威,怂恿他们互相争斗。(哈爱看的戏班子 与童伶之间出现了竞争,地位日益衰落,双方出现了争斗 。把很多人都在凑热闹夸大成全国的人。)
4)借代(Metonymy)
It is / the east, / and Ju / liet is / the sun.!
Arise, / fair sun, / and kill / the en / vious moon.
再次,尽量地发挥散文在剧本里的作用。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how noble in
• 其次,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
极大多数剧本台词的主体都是用“素体诗”(blank verse) 写成,即抑扬格五音步无韵诗体。这种韵文没有脚韵,读之 不完全象诗,然而它又有强烈的诗歌一节奏。
• 音步
两个以上音节的英文单词或一句话都有重读音节与轻读音 节之分,按固定模式配合起来,反复再现,组成诗句,听 起来起伏跌宕,抑扬顿挫,这种固定的轻重搭配叫“音步 ”(foot), 一行诗中轻重搭配出现的次数叫音步数。 Eg: But, soft! / what light / through yon / der win /dow breloved Ophelia; 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 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 make up my sun.(Hamlet , Act I , Scene V)
我爱奥菲利娅; 4000个兄弟的爱加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 爱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 译语言特色分析
莎:语言的真实性、诗化语言、散文语言、修辞
朱:翻译语言的语言风格确立 添加押韵 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对句 添加虚词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 ,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 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 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 宙斯”。学术上把沙士比亚一生 中创作的39个剧本分成5大类: 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以 及传奇剧。
• 首先,莎士比亚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优点,就是真 实。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 ,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 展变化。
如吝啬鬼形象夏洛克的粗鲁、庸俗,尖刻,而鲍西娅的语 言文雅、优美、含蓄,与夏洛克恰成对照。哈姆雷特的语 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畅晓,有时妙语连珠,有时 语无伦次,这一切均取决于他内心矛盾的斗争和思想性格 的发展。
Hamlet :( 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 Not so, my lord. I' m too much in the su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Romeo and Juliet, Act III, Scene II 朱丽叶: 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那一条恶龙曾
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 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圣洁的外表 包覆着丑恶的实质!你的内心刚巧和你的形状相反,一个 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