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异化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人性异化的根源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人性异化的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292b072a195f312b3069a531.png)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人性异化的根源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
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雾都孤儿》《艰难时代》《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狄更斯特别注重描写英国底层社会人们的遭遇,从而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的现状,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早期长篇作品。
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从小在济贫院长大的孤儿奥利弗·退斯特的身世之谜和悲惨遭遇。
此作品自面市以来,吸引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文学批评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剖析。
一些学者分析了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人道主义思想,另一些则探讨了小说的叙事风格、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建构等。
本文则是试图以异化理论为支撑,分析当时英国冰冷的制度和异化的社会现状,初步探讨小说中人性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社会本身的异化才会最终导致人性的异化。
狄更斯的创作时代几乎与此同步。
小说《雾都孤儿》中,狄更斯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19世纪英国残酷的济贫院制度和社会现状,描绘了处于被异化的社会下人们人性的泯灭。
1 济贫院制度社会的异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便是社会制度和法律等各个层面的非人性化。
这些因素会逐渐发展成为制约和压迫人们的力量。
人在制度面前显得渺小无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而导致人性的异化和扭曲。
在《雾都孤儿》一书中,狄更斯在前几章就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英国残酷的济贫院制度。
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实施济贫法,设立济贫院。
济贫院这一制度的建立本应是为了保障贫民和孤儿的基本生活需要,使贫民的衣食有所保障,孤儿的生活有人照料。
而事实却是,济贫院成了理事和专员们中饱私囊的工具。
奥利弗所处的济贫院就是其中的缩影。
在济贫院里,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保育员和专员们煞费苦心地让所有人仅仅维持在一个饿不死的状态:每日供应三顿稀粥,以节省粮食;但也绝不让他们饿死,以节省殡葬费。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异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d3878e02d276a200292ef5.png)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3713f2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7.png)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从19世纪至今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将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力。
人是有意识、有创造潜力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赞扬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赢得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为了不断进步的新知识和经历。
二、异化概念马克思在分析今天的社会条件时,注意到工人在生产中失去他们的人性。
其原因在于生产过程被割裂成许多部分,工人只是某种环节的机器,没有机会全面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异化:工人和生产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然异化,二是对自己异化,三是对社会异化,四是对人类的异化。
这四个异化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形态的异化是异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人和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提出发展人类能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重要的,而劳动的异化则是工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解除异化必须从工业生产方式中逐步消灭分工和科学化生产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化趋势。
三、演变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演变过程。
在青年时期,他主要关注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他的思想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逝世前的马克思重视自然科学,并倾向于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冒犯并引起争议。
然而,现在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高度分工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参考价值,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弗洛姆人性异化论新探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弗洛姆人性异化论新探](https://img.taocdn.com/s3/m/ad5d93d5d15abe23482f4def.png)
以启 发人们重新关注马克 思异化理论 的 当代 价值 , 也 为人们进 一步 理解 当代 资本 主义社会 的本质 和人 的全
面而 自由发展提供 了一种新 的理论视 野。
关键 词 : 弗 洛姆 ; 人性异化 ; 劳 动 异 化 中图分类号 : B 8 4— 0 6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1 5 6 9 ( 2 0 1 3 ) 0 3— 0 1 3 1 — 0 6
人 性 的异化也 应 当被理解 为关 于人 的最深 刻异 化 。正 因为如 此 , 马 克思 在 接下 来 的讨 论 中虽
然 引用 了莎 士 比亚关 于货 币异 化 的描 述 , 但 是其 真 实 目的还 在 于批判 资本 主义 社 会异 化 了 的 货 币—— 这种 本来 只是商 品交换 的媒 介物— —对 人性 的否定 , “ 它把 坚 贞变 成 背叛 , 把 爱 变成 恨, 把恨 变成爱 , 把德 行变 成恶行 , 把 恶行变 成德行 , 把奴 隶变成 主 人 , 把 主人变 成奴 隶 , 把 愚蠢 变 成 明智 , 把 明智变 成愚蠢 ” 。弗 洛姆认 为 , 马克 思在 这 里对 人 性 异化 的思 考不 仅 揭示 了人
学手稿》 的解读 。 众所周知 , 马克思在《 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最后一部分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 异化 时写 道 : “ 只有 通过 发达 的 工 业 , 也 就 是 以 私 有 财产 为 中介 , 人 的激 情 的本体 论 本 质 才 在 其 总体 上 、 在其 人性 中存 在 。 ” ④ 这 在 一定 意义 上 启 示人 们 关 于 人性 的理 解 应 当有一 个 本 体 论
助” 。
作者 简介 : 李红珍 , 华侨 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5ff29f2f7ec4afe04a1dfff.png)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张璐约5238 字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 ,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 :生与死之间的“两歧” ;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 ,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人的异化
![人的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077018dc80eb6294dd886c74.png)
浅论人的合理异化及作用摘要何谓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过于片面与消极,只看到了物质对人的消极影响, ,现代人是经过无数次的异化从原始人类发展而来,如果否认异化的积极作用,那么就等于否认了社会前进的动力,否认了社会的发展,否定了人类的历史,.当然,这里所说的异化是普遍的异化,而不是少数人的过度异化,此文主要讨论的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异化的合理性与影响,以及如何防止人类的过度异化. 关键词:异化物化一、人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
他主要从两方面论述这个问题:一是人的本质异化,即人类的异化。
劳动者被剥夺他的生活,即人的生活,失掉了自己的本质,人就不再是人了。
二是人同人相异化。
也就是任何人的关系已经被物和物的关系所取代,人已经被异化,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异化的理论,其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狭隘的把异化理论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没有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人的异化。
人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
1.人生来就被异化人类所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物质世界,如果脱离了各种物质,人就失去了其社会属性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人类对工具的改造与利用成就了智慧人类,人类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不断的改造世界,利用各种物质,而后来的人们是生活在前人改造过世界之上,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人类文明的延续。
卡夫卡《变形记》中“人性异化”之我见
![卡夫卡《变形记》中“人性异化”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d8605875168884868762d683.png)
卡夫卡《变形记》中“人性异化”之我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
它运用变形这种手法,转换视角,从另一侧面审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感情的变化,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的变化,描绘了人的异化过程,进而揭示了人性的异化。
文中,职业为旅行推销员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
仔细品味,文章的主旨在于向世人揭示人性的异化。
当一个人被别人依赖时,那么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情况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维系着一家宁静温饱的小康生活,在家里受到尊重和爱戴,家庭同他的关系是融洽的。
格里高尔也曾有过片刻的欢乐,那是当他的辛勤工作换来“亮晃晃圆滚滚的银币,当着惊诧而又快乐的一家人的面放在桌上的时候”。
可惜这种时刻稍纵即逝,家人很快就习以为常,而格里高尔“再也没有那种光荣感了”,一朝成了大甲虫,失去了职业,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
这无异于天塌地陷,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乃至于他最亲密的兄妹关系,都变的冷冰冰,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父亲发现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由惊奇、愤恨而狂怒,握紧拳头,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用手杖竭力赶他回卧室。
格里高尔谦恭地恳求并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
由于父亲用力一推,格里高尔的身体被门挤出了血,但父亲还气恼不过,把一只苹果砸进他的背部的壳中,并一直深陷进肉里,始终没挖出来,造成了他的致命伤。
他的父亲憎恶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
母亲呢?起初,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却被他的丑陋形状吓得晕了过去。
由于格里高尔不能工作,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所以和格里高尔最亲近的妹妹虽然最初还对哥哥抱有同情和关心,不过一旦格里高尔妨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连最同情他的妹妹也终于对他产生了厌烦,表示无法忍受,坚决要求把这“怪物”弄走,否则便会把父母“拖垮”,父亲亦十分赞同,而其实善良的格里高尔不过是爬出房间昕一听心爱的妹妹的小提琴声罢了。
异化的因素和根源
![异化的因素和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d679985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c.png)
异化的因素和根源
异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关系中失去自我、丧失人性和人格特征,变得陌生和异化的过程。
异化的因素和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异化:当劳动者无法掌握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只是成为资本家的工具和商品的生产者时,劳动者将会感到自己与劳动的结果产生了隔阂与疏离,这种劳动过程的异化导致了劳动者的自我丧失和人格特征的失去。
2. 社会关系的异化:社会关系的异化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各自为政和互相疏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与社会交往和沟通,而不是与具体的人进行交流。
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减少。
3. 商品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人们不再追求对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是关注其交换价值和货币形态。
这种以商品为中介的关系导致了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利益的获取成为了主导,使人的本质和自我被淡化和忽视。
4. 感性和理性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理性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忽略了感性和个体的情感需求。
个体的情感被压抑和禁锢,人们更多地追求功利和权衡利弊的理性选择,这种感性和理性的冲突导致了人们对自我的陌生感和迷失感。
总的来说,异化的根源主要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和发展导致的,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异化、社会关系的异化、商品关系的异化以及感性和理性的异化相互作用,导致了人的自我丧失和陌生感的产生。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异化思想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异化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86bf86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5.png)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异化思想【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探讨了人的异化问题。
他对异化的定义包括劳动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不同层面。
人的生产力受限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人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剥夺了自身劳动的结果,导致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都被异化。
要实现人的解放和消除异化,需要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消除私有制。
人的异化问题深刻影响当代社会,如人的心灵空虚和社会不平等等现象。
思考人的异化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需要不断探讨人的异化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人类社会的未来,需要消除异化现象,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人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消除、社会问题、思考、未来、人类社会。
1. 引言1.1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深刻思考人的异化问题的一部分。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揭示了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异化现象,并探讨了其根源和解决之道。
人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其他人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被扭曲和破坏,使得人失去自我和人性的本真。
本文将从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人的生产力与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的异化、人的解放与消除异化以及人的异化与当代社会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人的异化问题的重视,并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定义,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己劳动产品、与自己的劳动关系、与同类、更广泛地说,与整个人类及其社会关系的关系的感情冷漠和异化。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对自己劳动的产品和劳动的过程失去了控制,这导致了人与自己的劳动产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劳动成为了一种压迫和剥削的手段,而不再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论人性的异化
![论人性的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3235d321b90d6c85ec3ac630.png)
一、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还是社会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
”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眼中,人是相对意识存在的:“我思故我在。
”诚然,人,作为自然界的特殊生物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己一只受伤的脚趾头的关注,要远胜于对远处一场地震的关注。
”这是生物体自我保护的本能。
但人又不仅仅如此。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
”“可以根据自我意识等来区别人和动物,但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
”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而这种劳动,又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从天性上来说就是一种政治动物。
”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艺术与科学,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探寻自己的位置,不断地编织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就像蜘蛛,离开了蜘蛛网,就不成其为蜘蛛了。
由此人的本质就是自己编织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而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所以人类本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们是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而且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性或人的个性带有阶级性。
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个人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切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人。
”资产者和无产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像不同水域的鱼,各自游曳在自己的流层里,很难体会到对方的感受。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确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工具;奴隶式的分工使人畸形发展,使人变成片面的人……”“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
变形记中对异化的理解
![变形记中对异化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56a737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c.png)
变形记中对异化的理解
《变形记》是一部描绘人性异化现象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和困境。
在《变形记》中,异化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和异化。
首先,人与自我的异化体现在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
他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小职员,为了家庭的生计不辞辛劳地工作。
然而,当他变成一只甲虫后,他的身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的内心却仍然保持着人的思维和情感。
这种身体与心灵的巨大反差,使得格里高尔无法再与过去的自己认同,他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无助。
这种人与自我的异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
其次,人与他人的异化则体现在格里高尔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上。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前,他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与家人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们开始疏远他、排斥他,甚至将他视为家庭的负担。
这种从亲密到疏远的转变,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最后,人与社会的异化则体现在整个社会对格里高尔的冷漠和排斥上。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失去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成为了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异类”。
社会对他的冷漠和排斥,使得他感到
无比的孤独和无助。
这种人与社会的异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异类的歧视和排斥。
综上所述,《变形记》中对异化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和异化上。
通过描绘格里高尔的悲惨遭遇,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和困境,引发了人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简述变形记的异化主题自考
![简述变形记的异化主题自考](https://img.taocdn.com/s3/m/617ead2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4.png)
变形记的异化主题引言《变形记》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变形记》中所呈现的异化主题,包括人性的异化、社会环境的异化以及知识与道德的异化。
人性的异化在《变形记》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甲第逐渐发生变形来揭示了人性的异化问题。
甲第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失去了自我,在权力面前沦为了一个残暴冷酷、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怪物。
这种人性从善良向恶劣转变的过程,展示了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所受到的压力和影响。
作者通过描写甲第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深入探讨了个体在社会压力下可能发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化。
这种人性异化不仅体现在甲第个体上,也反映了整个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堕落。
这种人性异化对现实社会而言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使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社会环境的异化《变形记》中所呈现的社会环境也是一种异化。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一个虚构的国度——“甲国”,展示了一个充满怪诞和荒谬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国度里,道德沦丧、权力腐败、人民被压迫,整个社会失去了正常秩序和价值观。
通过对甲国这个虚构社会环境的描写,鲁迅将现实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放大并夸张,以此表达对当时中国社会种种问题的批判。
他通过对社会环境异化的揭示,呼吁读者关注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知识与道德的异化知识与道德是一个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变形记》中,作者通过描写甲第在求学过程中所受到的歧视和排斥,展示了知识与道德异化的问题。
甲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但却因为与其他同学不同而受到歧视和排斥。
这种对知识的异化使甲第逐渐失去了对道德的追求和信仰。
作者通过揭示知识与道德的异化问题,呼吁读者关注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改变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才能避免知识与道德的异化现象。
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
![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7a9482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1.png)
三、异化与复归的意义
三、异化与复归的意义
杰克·伦敦小说中人物从异化到复归的过程,反映了他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 理解。他认为,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人性的力量和价值不应被忽视 或否定。通过描写人物的异化和复归,他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同时 也呼吁人们面对困境时坚守自我,不放弃寻找回归人性的道路。
基本内容
在新媒介环境下,受众媒介依赖现象愈发显著,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 影响。一方面,新媒介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更为丰富的 娱乐资源,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受众媒介依赖也带来了一 些负面影响,如信息过载、社交互动减少、身体健康问题等。因此,我们应该正 确看待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依赖现象,既要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也要努 力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基本内容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新媒介的监管,防止不健康的信息和行为对人们产生 负面影响。例如,可以对含有不实信息或者误导性内容的帖子进行限制或者删除, 以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对于那些以营利为目的,忽视社会责任的商业行为, 也应该进行有效的制约。
基本内容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在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新媒介上发挥重要作用。教育孩 子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如何进行健康的网络社交、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安全 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也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和地位, 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优点,不必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和表面的东西。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杰克·伦敦,美国20世纪初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广泛描绘了人性的各种 面貌和社会现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物面临各种困境,从生活 的压力到社会的异化。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杰克·伦敦小说中人的异化与复归的主 题。
欲望人生之下的人性异化
![欲望人生之下的人性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5fe6a13ceefdc8d376ee32c8.png)
欲望人生之下的人性异化孔子曰:食色,性也。
人作为生存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有基本的欲望和需求,但是当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的“本我”就很可能放纵“自我”,从“现实的原则”去追求“快乐的原则”。
在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中,小说将视点落脚于70年代中国的一个普通村庄王家庄,一幅幅乡间生活的质朴画面看似和谐而美满,但是穿插在其中的物质欲望、权利欲望和情感欲望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却让人触目惊心,遍体生寒。
“异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费尔巴哈提出来的,他讨论的是人与上帝的关系,上帝最终使人变成了“非人”。
而马克思认为,“大机器生产”与“工人阶级”是“对立的统一”,这个对立统一的结果是人的“异化”——人变成了“机器”。
在《平原》中,异化即是人性的扭曲与变异。
本文即试图探讨由于欲望的诱惑,人性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体现出来的病态和变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关于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归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层次。
在《平原》中,由于物质欲望的诱惑,老鱼叉占有了地主王二虎的田地、房产和他的老婆。
老鱼叉是赤脚医生王兴隆的父亲,本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是地主王二虎的帮工。
“自从给王二虎做帮工的那一天起,老鱼叉就立下了一个宏伟的人生目标,他要做王二虎。
”王二虎那样的物质生活诱惑着老鱼叉,“像王二虎那样吐气、呼吸,像王二虎那样走路、说话,像王二虎那样吃饭、睡觉。
”由于土改这个机遇,老鱼叉巧妙的霸占了地主王二虎的田地、房产和他的老婆。
但是人到老年后,老鱼叉却陷入了魂灵的折磨,他总梦见王二虎教他归还一切。
从此老鱼叉沉迷于上吊和挖魂,他一次次的上吊,却被救下。
每到晚上,便会在院子里挖坑找寻王二虎的魂魄,最后老鱼叉走向精神崩溃,以死亡结束一切痛苦。
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本无可厚非,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是老鱼叉却是暗中夺人所有。
最后内心良善的“自我”与充满贪欲的“本我”构成矛盾冲突,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从而走向精神的崩溃。
人性的异化名词解释
![人性的异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16cd70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d.png)
人性的异化名词解释人性是指人类所固有的本质和特点,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普遍性特征。
然而人性的异化则指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表现出与本性相悖的行为和状态。
这种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性的异化表现为个体的自私和利己主义。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的加剧和利益的追逐,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成为了社会行为的主导。
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常常忽视了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减少,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单薄。
同时,不断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使人们迷失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以至于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其次,人性的异化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疏离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少。
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城市化带给人们便利和舒适,却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逐渐消失。
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物质需求,很少关心环境的改变和保护。
这种异化让人逐渐忘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依赖,无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此外,人性的异化还表现为人们与自己内心的断裂。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竞争压力,让人们身心疲惫。
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常常追求物质的成功,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内心的异化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虚伪和漠视,逐渐失去对真实自我的认同和追寻。
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人格的形成都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也容易引发心理健康的问题。
最后,人性的异化还表现在社会关系中的冲突与隔阂。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阶层差异越来越明显,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人们在面对社会不公和资源的争夺时,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敌意和不信任。
社会关系的疏离和冷漠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导致了社会和谐的破裂。
综上所述,人性的异化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反映了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状态的异化。
人性的异化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它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动,疏离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同时也导致了个体内心的孤立和困惑。
人的异化
![人的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07110900e87101f69e319559.png)
那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异化。
他变成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是一笔资本,这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
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
只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这种感觉就会不断出现。
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使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
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
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的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这跟人的本质要求是大相径庭的。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这种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
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
防纱的工人一年到头只能围着机器打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连安全都没有保证。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愿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劳动是不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的异化
——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读后感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的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变形记》是卡夫卡中篇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主要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下的人的异化现象。
《变形记》并不是只关系到格里高尔·萨姆莎,作品还涉及到一种既包含着他同时又超越着他的变形。
一、格里高尔的异化
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着许多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便降临。
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首先关心的并非是自己的身体,而却是工作,他担心自己迟到了老板会如何对待他或者是请病假了老板会怀疑是他的慵懒,他甚至下决心七点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
格里高尔仿佛成了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着一切恢复真实和自然的正常状态进而可以像往常一样去工作。
在全权代理与格里高尔沟通时,格里高尔哀求道:“一个人可能暂时失去工作能力,但这时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绩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到,当他排除障碍之后,他会比先前更加勤劳更加尽力的工作的。
”格里高尔希望的是这家公司能够在自己恢复正常后继续让他工作,并且还保证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劳尽力。
格里高尔对全权代理说的那些话都是在恳求公司不要解雇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愿意立刻动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
他丝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变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尔的异化并非是从他变成甲虫开始的,而在他投身于工作之时就已经开始了。
格里高尔在家庭生意的失败后就热情的投入工作,从小伙计成为推销员,逐渐格里高尔负担了全家的开销,家人也习惯了由他来养家。
从此格里高尔便不再是格里高尔,而是一个挣钱养家的机器。
他之后对工作上的回忆也无非就是老板和代理,伙计们和学徒工,最甜蜜的回忆也仅仅只是向一个帽店的女取款员求婚被拒。
可见格里高尔完全丧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让自己老老实实的五年从没有请过病假的投身与工作中。
二、家人的异化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家人对此十分吃惊,但很快恢复常态。
母亲怕他,一见他就吓得晕死过去,得知格里高尔死去后,不由得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父亲甚至用苹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备受摧残;就连一直关心照顾他的妹妹最终也厌弃了他,将他视为“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
这体现出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一旦失去了谋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经济联系,人就无异于虫。
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不能工作后,他便无法再像之前那样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格里高尔失去了他的价值,因而被家人残忍的抛弃,最终陷入绝望,在孤独寂寞中凄然死去。
格里高尔的父亲是最先抛弃他的,当他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时,便充满敌意的握紧拳头想把格里高尔推回房间。
父亲对格里高尔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而是对他越来越嫌恶,父亲跺着脚、挥动手杖和报纸、发出“嘘嘘”声来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完全把格里高尔当成了真正的大甲虫。
“从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亲就认为只有以最严厉的方法对待他是合适的”,父亲对格里高尔的每一次举动都给格里高尔的身心造成了创伤。
父亲朝着格里高尔扔苹果,导致他背后嵌入一个苹果、视力消失,这些伤害对格里高尔是致命的。
格里高尔被
父亲认为是甲虫、是敌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抛弃他,像以前那样对待他,可是毫无价值的格里高尔是不可能回到从前的那种生活。
格里高尔的妹妹和妈妈之前对格里高尔抱有幻想,她们希望格里高尔能够正常起来,重新变回人类,像从前那样工作挣钱。
在妹妹准备搬走格里高尔房间里的家具让格里高尔有更舒适的生存环境时,母亲则说道:“搬走家具好像借此向他表明我们放弃了他会好转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让他自生自灭?我想,最好还是让房间维持原状。
这样,格里高尔回到我们中间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变,可以比较容易忘记其间发生的一切。
”她们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尔能够好起来,可是格里高尔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于是妹妹和母亲也失去了耐心,对格里高尔产生了厌恶。
直至最后妹妹说道:“我们一定得设法弄走它,我们已尽我们的所能去照顾它容忍它了,没有人可以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
”家人都想摆脱掉格里高尔,认为他只是一个让人厌恶的负担。
在这里,没有了亲情的温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价值的格里高尔的结局就是被抛弃。
在格里高尔凄凉的死去后,他的家人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而是如释重负,他们还“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计划着今后美好的生活。
当然,在变成大甲虫后,格里高尔也力图让家人理解他,他体恤家人的想法。
他认识到自己必须镇定从事,要有耐心,要极端体恤家人,使他们比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状况下不得已给他们造成的烦恼、难堪。
他也为自己无力再供给家庭的花销而羞愧和伤心。
但他却背负着甲虫壳,他的一片心永远无法被人理解和接受。
正是他的那层甲虫壳,不仅阻碍了他和他的家人进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沟通企图的失败;也正是他心底不断增强的希翼赢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导致了他彻底被抛弃乃至形体收到了毁灭,酿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
三、社会的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大工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和格里高尔一样的人们,忘我的投身于工作,成为挣钱的机器。
人异化成物的奴隶,当人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工作能力时,就不再为社会和家人承认,人就无异于物和工作。
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卡夫卡便是借着格里高尔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生活在恐惧与孤独中的生活本质。
卡夫卡所运用的语言是客观冷漠的,仿佛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很平常很常见的故事。
“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莎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语言平实普通,没有修饰,暗示着人变成虫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社会的让人能够瞬间接纳的事实。
卡夫卡只是讲述,而不对所述的人和事进行评论;他让人物按客观逻辑来行动,在自己的行动中显示出个性和品格,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意识,通过作者提供的客观描写和人物的活动方式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小说中多用简短的句子,质朴自然,语调超然、平淡,并不设置悬念和冲突。
如此叙事方式,让我们相信在社会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现象,让我们关注自己是否也发生了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个荒诞的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身边人物的反应都显得十分的逼真。
他将荒诞与现实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荒诞中透露出现实,而现实中又是虚幻的,这也便是“卡夫卡式”创作的艺术特色。
这就是卡夫卡,他关注的是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
卡夫卡是荒谬的,但是他的荒谬更多地体现出失败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个寓言,它们大都寓指了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