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中居民现状的调查研究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52355d050e2524de5187e4d.png)
的居 民中绝大多数从事累 、 差、 脏、 险的工作 , 体力劳动者 居多, 获得的报酬却较低 。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数是 社区清洁工 、 保安 、 工厂临时工人 、 司机 、 小商小贩 、 餐饮 业人员、 建筑工人等( 2 。 图 ) 在城中村改造 中, 民完全失去 了耕 地, 村 原先靠 自 建房收取租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生活模式也被强制改 变。长期的坐收巨利, 助长了村民的惰性 , 文化水平不高
烈 , 竞争 力差 。 社会
调查显示 : 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 1 , 村 图 ) 失业率
高 , % 的人无 业 。正式 员 工 占总 人 数 的 3 , 有 工作 7 4 % 在
理、 经济、 社会等角度 出发 , 城 中村 ” 对“ 现象 , 从多方面
多 视角进 行 了深入 研 究 … 。但 是对 城 中村 改 造 实施 后 , 回迁居 民实 际生活 状 况 进行 研 究 的相 对 较 少 , 文 通 过 本 问卷调 查和 实地走 访 改 造后 的郑 州市 城 中村 村 民 , 了解
江西 农 业 学 报
2 1 ,2 3 :0 0 0 2 ( ) 29~2 2 1
AcaAgiu ua in x t rc h reJa g i
郑 州市城 中村 改造 后居 民生活 状 况调 查研 究
刘丽华, 杨芳绒 , 红, 贺 卫 刘
(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0 ) 5 02
关 键 词 : 州 市 ; 中村 ; 郑 城 改造 ; 活状 况 ; 查 生 调
中 图分 类 号 :33 8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1 5 12 1 )3— 29一 4 F2. A 10 —88 (00 0 00 o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a7832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b.png)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1.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武汉市城中村的现状,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数据支持,以促进城市更新和社会发展。
1.2 调查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武汉市城中村成为亟需改造的区域。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包括老旧住房、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等,亟需改善。
本次调查将全面了解城中村的现状,为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2.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以武汉市内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区、区和区等。
2.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居民进行,包括居民对现状的认知、对改造的期望和意见等方面。
实地考察主要对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环境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调查结果分析3.1 城中村基础设施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如下:(详细基础设施情况,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照明、垃圾处理等方面)3.2 城中村居民情况调查结果根据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城中村居民的情况如下:(详细居民情况,包括人口结构、居住条件、收入水平等方面)3.3 城中村环境状况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城中村的环境状况如下:(详细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水质状况等方面)四、城中村改造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以下城中村改造方案:(详细改造方案,包括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改造、环境治理等方面)五、结论与建议5.1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调查结果结论)5.2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调查问卷:包括调查问题和统计结果。
2、实地考察记录:包括对城中村基础设施、居民情况和环境状况的观察和记录。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注释说明1:2、法律名词2:注释说明2:(根据具体文档内容相关法律名词及注释)。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b15df7a647d27284b7351f6.png)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者:袁燕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城中村”是我国特殊国情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在其他国家很少出现类似情况,加上城中村现象出现时间不长,国外学者尚没有针对中国城中村做专门的系统性研究。
虽然国外城市不存在本质上与我国“城中村”完全相似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论述,如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窟、都市村庄等。
关键词: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区;都市村庄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1.城市边缘带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是目前公认的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地带概念的学者。
他在1936年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研究柏林城市地域结构时发现,某些原属于城市外围的地区,但被城市的扩展所侵吞,成为市区的一部分,他将这一地域称为城市边缘带。
安德鲁斯在1942年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它包括路易斯所说的城市边缘带,认为这才是整个城乡过渡带。
普莱扭于1968年根据安德鲁斯的思路,明确定义“乡村—城市边缘带”,即这是一种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nater首次把将城乡边缘带的传统形态学研究与城市建设周期、地理理论及社会资本相联系,探讨城乡边缘带的空间结构及演变机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nater和wheatley又开始注意到传统城乡边缘带研究己经不能适应地区的功能变化,于是提出了新的视点和方法:(1)城市边缘带不能只理解为城市地域内的一种独特景观类型,它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独特区域,其特征既不像城市,也不同于乡村,土地利用具有综合性;(2)应从多方面研究城乡边缘带的演变,特别注重城乡边缘带人口和社会特征的城乡过渡性。
2.城市蔓延城市蔓延指的是城市化区域向未城市化地域的(与其规模)不相称的扩张其特征是在城市边缘大片的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的住宅开发,使城乡间的界线日趋模糊。
关于五华区城中村改造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五华区城中村改造的专题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57094176edb6f1aff001f42.png)
关于五华区城中村改造的专题调研报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中共五华区委办公室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城市快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张,由城市包围村庄后形成的村民无地从事农业生产,但其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仍然保留原有农村形态的现象。
2008年以来昆明市启动了城中村5年重建改造工程,五华区按全市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诸多困难和和问题。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使城中村改造成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我们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五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基本情况(一)五华区城中村现状五华区建成区40.86平方公里范围共有城中村51个,总人口约9.1万人、城中村居住用地面积3.6km2,人口密度约为2.5万人/km2,总建筑面积约597万m2,城中村居住建筑平均容积率为1.56。
这些城中村普遍存在建筑安全和火险隐患,环境脏、乱、差,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等问题,也从社会形态上在将“城中村”拒之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之外,使“城中村”居民在社会保障、就业、就学等方面无法享受到“同城同等”的权益,严重制约了五华区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城市功能、形象的提升,与中心城区的功能、人居环境和土地利用价值极不相符,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差距较大。
提同时,这些城中村主要分布于传统老城区范围内,与周边老旧小区相交织,基本无可整合闲置用地,现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较高,流动人口庞大,改造难度很大。
加快“城中村”改造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和谐五华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城市社会结构与社会管理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是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是盘活城市资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需要,更是“城中村”广大居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
余杭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调查报告
![余杭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93943a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a.png)
余杭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调查报告1. 引言1.1 余杭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调查背景余杭区是浙江省杭州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是杭州市东郊的一个新兴城市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成为影响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余杭区作为杭州市的一个重要城市区域,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余杭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调查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一块短板,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环境脏乱差、人口密集等问题;其次,城中村改造已成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再次,余杭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中村改造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推动了项目的快速发展。
通过对余杭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调查,可以深入了解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制定改造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余杭区是杭州市的一个重要区域,城中村改造项目一直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余杭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现状和进展情况,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调查研究,探讨其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效果和作用,为未来类似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借鉴和经验。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全面了解余杭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实施情况,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为提出改进建议和未来规划打下基础,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城中村的现状调查分析城中村的规模和分布。
余杭区城中村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覆盖了大部分区域。
这些城中村通常建于城市边缘或农村地区,规模各异,有些只有几十户,而有些则有数千户。
由于城中村多为老旧建筑,密集布局,环境脏乱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
城中村的人口和社会结构。
城中村居民多为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群体,许多居民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生活困难。
城中村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中村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39ce5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9.png)
城中村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集中并密集几乎没有规划和管理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临时、非法、廉价、不符合规划条件的住房集聚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逐渐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难题。
在中国,城中村建设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但由于规划不合法和管理条件落后,导致了居民生活质量低、环境恶劣、社会治安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对城中村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制定合理的改造规划,是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旨在对城中村进行可行性研究,探讨其改造及发展可能性,提供相关参考与建议,为城市管理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内容1.城中村的现状描述对城中村的规模、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建筑结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描述,全面了解其现状情况。
2.城中村改造及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包括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治安不稳定等,探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及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
3.城中村改造及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对城中村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政策法规、资金支持、技术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
4.城中村改造及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不同的城中村改造及发展路径,比如土地流转、新建社区等,分析每种路径的优缺点,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5.城中村改造及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城中村改造及发展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和设计,包括资金筹集、规划设计、技术支持等。
6.城中村改造及发展的效益评估对城中村改造及发展的效益进行评估,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
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收集城中村相关数据,包括城中村规模、人口数量、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等。
2.文献法查阅有关城中村改造及发展的政策法规、规划设计、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资料和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改造的路径选择、实施方案和效益评估,为本研究提供借鉴。
四、研究结果1.城中村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城中村面积庞大,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住房,涵盖了不同人口居住区,基础设施差、环境差等问题日益突出。
关于榆林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对策研究
![关于榆林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88ff56f01dc281e53af05c.png)
关于榆林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对策研究按照安排,我们对榆林城区城中村改造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了有关方面对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考察学习了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一些共识。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榆林中心城区城中村基本情况榆林中心城区共有行政村20个,全部在榆阳镇行政辖区范围之内,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南郊、红山和西沙,共有住户13163户,人口50198人,现有住房68693间,建筑面积约183.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426.1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占地面积127.8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553.9万平方米。
城中村土地大部分属于集体所有制土地,以居民宅基地为主、建设用地为辅,农用地不断减少以至消失,人口职业构成复杂,农民市民混居,外来人口居多。
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城中村改造高度重视,在世纪广场、凌霄广场建设和长城南路等市政工程建设中,先后拆迁改造了一些城中村,指派相关部门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市规划局已经编制完成了建安路小区、文化路小区、崇文路小区等城中村改造建设的详细规划。
今年年初,市上成立了榆林城区房屋征收与补偿办公室,榆阳区也成立了平房片区改造办公室,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已开始对城中村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总体来说,榆林城区的城中村改造还是处于零星的、自发的、无序的改造,有计划地、成片的、大面积的改造还没有真正启动。
当前,城中村居住环境现状:一是整体片区修建较早,当时多数未经正式规划设计,建筑质量低下,布局不合理,巷道狭窄,道路不畅,交通不便;二是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一些片区无排水、无公厕、无绿地、无垃圾箱、无休闲广场,环境脏乱差;三是流动人口居多、居住分散,不便社会治安管理,偷盗失盗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房屋安全隐患突出,平房建筑多为砖混、泥土结构,许多房屋年久失修,自然老化破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五是城中村民居大部分为平房,平房建筑严重浪费了大量城市土地,中心城区大约6平方公里城市用地被平房占有,占到建成区面积的10%,空间利用率很低,既不符合国家关于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也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
![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4fb63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e.png)
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一方面是农民转移城市居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失衡所导致。
长期以来,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老旧的建筑、拥挤的生活环境、缺乏基础设施等。
为了改善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许多城市采取了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措施。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和效果,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 城中村改造政策措施:调研各城市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及实施情况,包括资金来源、改造标准、政府支持等。
2. 改造效果评估:对已经进行改造的城中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居民居住情况、环境改善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
3. 居民满意度调查:对城中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改造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政府政策的态度等。
三、调研结果1. 城中村改造政策措施:不同城市采取了不同的改造政策,一些城市通过政府购买或征地再分配等方式实施改造,而另一些城市则通过与开发商合作,推动城中村改造。
政府在资金支持、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改造效果评估:大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旧建筑得到了改造或重建,居住环境变得更加宜居,基础设施得到了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3. 居民满意度调查:大部分城中村居民对改造效果表示满意,他们认为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更加便利,自己的居住安全得到了保障。
四、调研结论城中村改造政策措施对于改善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支持力度,同时更加关注居民的需求和参与,以确保改造效果的可持续性。
此外,城中村改造还需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整体协调,避免出现新的问题或矛盾。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204afd4b35eefdc9d333cf.png)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第1篇: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城中村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加快城市化进度,一场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造运动正在进行当中。
一、城中村的由来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
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早已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早已改成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城镇管理,撤消了乡、村行政建制,已经没有农民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的地区。
第二种:村内已没有耕地。
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村内已无农民集体财产。
虽然一些村已将农村村委会改为城市型居民委员会,农民也已农转非,成为城镇人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宅基地和房屋产权还是农民产权。
第三种:“城中村”现有土地产权还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
土地已经全部或大部份被国家征用,虽然村中农民已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其土地本质仍未发生变化,这部分“村”至今仍然还是“村建制”,实行村的管理方式。
甚至还有不少农民集体财产和村办企业经济实体。
第四种:还有部分耕地 ,仍是乡政府、村委会建制。
还有不少人是农民户口。
农牧种植业仍占一定比重的村落。
二、目前“城中村”的现状根据2021年的调查,我市主城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402个,涉及村民约32.4万人、10.2万户,村庄占地面积约28km,建筑面积2276万亩。
在这个402个村庄中,约有50%为“城中村”,50%为“城边村”。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城不城”“乡不乡”成为目前城市的尴尬。
城中村对我市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形象和卫生、环境上,还有城中村缺乏统一规划,建筑没有章法,“握手楼”、“接吻楼”普遍存在。
郑州市城中村调查研究
![郑州市城中村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dc96175a26925c52cc5bf7a.png)
( ) 中村 存 在 问 题 二 城
・
公 共 管 理 ・
J I1 fw Y C a 0 PI i 0r ua 0 tcn U1 hn eh
郑 州 市 城 中 村 调 查 研 究
汪耀武 , 张 扬
( 冈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土木 建 筑 工 程 系 ,湖 北 黄 冈 4 8 0 ) 黄 302
随 着 城 市化 发 展 的 不 断 进 行 ,郑 州 市 城 中 村 与 城
市 之 间 的 矛 盾 日益 突 出 。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1 建 筑 物 质 量 低 劣 且 盲 目加 高 . 城 中村 建 筑 多 为 村 民 自建 房 , 了 节 约 建 设 成 本 , 为 往 往 不 进 行 基 础 设 计 ,施 工 一 般 由 没有 资 质 的 施 工 队 完 成 ,同 时 由于 管 理 部 门管 理 不 到 位 造 成 在 施 工 过 程
关键词 :城 中村 ;改造策略 ;郑州模式
中 图 分 类 号 :T 9 414 文 献 标 识 码 :A U 8 .l 文 章 编 号 :17 — 3 X (0 1 0 — 0 9 0 6 19 1 2 1 ) 1 0 1— 4
城 市 化 既 是 人 口 由乡 村 向城 市 、由 中 小 城 市 向大 城 市 流 动 和 集 中 的 过 程 , 是 城 市 区 域 “ 食 ” 村 地 也 蚕 乡 域 、 解 村 庄 组 织 的 过 程 。所 谓 “ 中 村 ” 指 在 城 市 里 瓦 城 是
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f80ca4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f.png)
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一、引言城中村是中国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们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周边,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产物。
城中村改造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城中村改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中村的现状城中村通常由低层建筑、密集的居民群体和缺乏基础设施等特点所构成。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规划的缺失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城中村往往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人群的主要居住地。
然而,城中村的建设水平和环境条件较差,存在着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三、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城市形象: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加城市的美观度和吸引力。
2.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城中村的居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改造可以提供更好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3. 优化城市规划:城中村的存在不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通过改造,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的规划布局。
四、城中村改造的挑战城中村改造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1. 土地问题:城中村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或者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土地征收和重新规划存在一定的困难。
2. 资金问题: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资金筹措和分配问题较为复杂。
3. 居民安置问题:城中村改造必然涉及到居民的迁移和安置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好居民的利益关系是一个难题。
五、城中村改造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城中村改造面临的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1. 政府引导: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城中村改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改造进程。
2. 多方合作: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起多方合作的机制,加强沟通和协调。
3. 综合考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安置方案,确保居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孝昌县开发区城中村改造的调查研究
![孝昌县开发区城中村改造的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66fa13a8114431b90dd871.png)
商引进 力度 的加大 , 不少企业相继落户 , 上近 2 加 a政府 对土
地进行收储 , 有几个村如 : 牌坊村、 关王村 、 洪畈村, 土地所剩无
规 定可 以取得完全产权 ,且城中村 空间形态基本上和城市一
般社区相同。城 中村改造通过改变物质空 间形态 的方式促进 城 中村 社会 组织 形态等各方面的彻底改 变 ,达到城 中村与城
市 全面 融 合 的 目标 。
耕地 , 实行村民 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 。 中村改 仍然 城
造, 是指根据本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县 总体规划 , 按照城
胡宏 , 黄满
( 湖北 工程学院 城市建设学 院 , 湖北 孝感 4 2 0 ) 3 00
HU Ho ngHU ANG a M n
( si toUra C nt co o H b i n ier g nv ri ,io a 3 00 C ia I tue f b n o su t n f u e E gn ei U iesyXa gn4 20 , hn ) n t r i n t
【 摘 要】 了加快孝 昌县城 乡一体化 的进程 , 为 改善城 市人居环境 , 升居 民的生活水平 , 高城 乡规划 、 提 提 建设和管理
水平, 本文通过调 查孝 昌县城 中村 的现状, 分析 了存在 的 问题及城 中村 改造的优势 , 出了城 中村 改造 的措 施及建 提
议
【 bt c] o eoc la t p c sf ica Cutu aa r an gtnm r e er li e in e , p v A s atn r r a ere er e oXa h g o y r nn u l tri , p vt u a i gn r mn i r e r I d t ce th o s o n n b d r ie ao i o h b v vo t o n n m
10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
![10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9e44629b6648d7c1c74651.png)
96
51.79
6.57
西分营埠
500
146
77.37
11.3
徐家楼村
947
265
174.08
23.28
朱家谭里庄
333
96
72.89
8.95
5
村名
常住人口(人)
村生活用地(公顷)
于家涝洼村
423
10.74
李家朱茂村
781
15.3
玄家朱茂村
427
9.26
杜家朱茂村
759
15.71
王谭村
808
18.3
123.3
后栾村
502
140
90
九龙山村
528
168
200
张家庄村
580
166
80
西河西村
806
268
180
梨园村
1970
526
138
杨家小庄
842
216
80.7
草庙子村
1186
387
98
黄家村
586
215
55
丁家道口村
1134
330
193.25
茂子庄村
2851
916
550
马少野村
1952
622
500
村名
常住人口(人)
村生活用地(亩)
居民用地(亩)
徐家村
2100
1479.15
346.80
武家村
1930
2102.85
402.75
颜家村
1300
474.15
239.25
高家楼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b8100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6.png)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摘要】本文从城中村改造的角度,探讨了村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首先介绍了城中村改造的现状,随后分析了城中村改造对村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村民幸福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研究表明,城中村改造对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展望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旨在为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促进村民幸福感的提升,以实现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城中村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焦点。
城中村改造是为了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提升城市品质,但在改造过程中,村民的幸福感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过去的城中村改造往往偏重于城市规划和建设,而忽视了村民的实际需求和感受。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的幸福感,探讨城中村改造对村民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和感受,可以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建议,进一步提升城市更新改造的效果和村民的幸福感。
本研究对于促进城中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村民的幸福感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城中村改造的实际效果。
通过调查村民的幸福感,可以评估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为城中村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未来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影响村民幸福感的因素,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造政策,更好地满足村民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调查村民的幸福感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精准扶贫。
通过了解城中村村民的生活状况和幸福感,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扶贫政策,加强社会公平和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b48a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9.png)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城中村改造是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现有城中村进行改造,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实现城市更新和村民幸福感的双赢。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的幸福感如何?他们对改造工作怎么看?这些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处于城中村改造中的村民,调查范围涵盖了城中村改造项目所涉及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1.村民对城中村改造前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2.村民对改造后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3.村民对改造后生活品质的感受;4.村民对改造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1.村民对城中村改造前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对城中村改造前的居住环境并不满意,主要表现为房屋老旧、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等问题。
而在改造后,村民的满意度明显提升,91%的被调查村民表示对改造后的居住环境感到满意或者非常满意。
改造后的房屋新颖、公共卫生设施改善、交通便利等因素成为提升村民满意度的关键。
2. 村民对改造后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改造后的城中村提升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便利。
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村民对改造后的公共服务设施感到满意或者非常满意。
尤其是对于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设施的改善,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3. 村民对改造后生活品质的感受在调查中,绝大部分被调查村民表示改造后的生活品质有了较大的提升。
他们认为居住环境舒适了许多,出行、购物等方面也更加便利。
改造后的居住环境也更加安全、整洁,村民对改造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4. 村民对改造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的态度尽管大部分村民对城中村改造的结果表示满意,但对于改造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的态度却存在一定的不满。
部分村民表示改造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不够,对自己的利益保护不够,希望政府和开发商在改造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考虑村民的利益和诉求。
城中村发展与保障调查报告
![城中村发展与保障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64fc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5.png)
在脏乱差现象。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03
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生活不便。
03
城中村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
城中村发展模式
土地利用模式
城中村土地利用以低成本 、高密度的住宅建设为主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人口结构
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外 来人口居多,居民收入水 平较低,社会保障覆盖不 足。
经济发展模式
城中村经济发展以小型企 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缺 乏产业支撑和高端发展。
城中村保障措施
住房保障
政府通过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等措施,为城中村居民提供住房保 障。
就业保障
政府加大对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力度,提高居民收 入水平。
教育、医疗保障
政府加大对城中村教育、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居民基本公共服 务水平。
待解决。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城中村问题给 予高度关注,调查城中村的发展
与保障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目的
了解城中村的发展现 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城中村未来的发 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分析城中村居民的生 活状况和保障需求。
调查范围
01
调查选取了若干典型的城中村作为样本,涵盖不同 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城中村。
建筑状况
城中村建筑多为自建房, 建筑密度大,房屋质量参 差不齐,存在安全隐患。
城中村人口结构
户籍人口
城中村户籍人口多数为原住民,也有部分外来人口。
流动人口
城中村流动人口众多,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学生 。
人口构成
城中村人口构成复杂,社会阶层多样。
城中村经济发展
经济模式
城中村经济以个体经济和小微企 业为主,缺乏大型企业和产业支
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
![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7062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3.png)
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已成为西安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中村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废弃工厂、旧厂房、集体宿舍以及老旧小区等区域,这些地区的住房条件较差,环境脏乱差,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安全问题。
因此,对于西安市城中村的居住形态进行更新改造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首先需要分析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居民的实际情况。
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对住房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城中村的居民也面临着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住房条件差等问题。
因此,更新改造模式的研究需要结合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现状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改造方案。
其次,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
例如,上海“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北京的“小汤山”地区都是成功的范例。
上海“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土地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原有居住区进行改造,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
北京的“小汤山”地区则通过清理低效用地,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功能的提升,使得该地区的居住形态焕然一新。
这些成功案例为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在借鉴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还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
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城中村居民的具体情况,包括收入水平、文化素质、职业分布等。
其次,需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确定更新改造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可以将城中村改造为集中居住区,为居民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和完善的社区设施。
同时,还可以将城中村改造为创新园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提升区域的产业经济。
此外,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在改造过程中应采取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也需要注重居民参与和共建共享的理念,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改造过程中,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城中村。
2024年城中村改造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城中村改造市场环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abcf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1.png)
2024年城中村改造市场环境分析引言城中村是指城市中一些老旧、拆迁未完成或者临时建造的住宅区,通常存在规划不规范、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城市更新工程,旨在提升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城中村改造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改造项目的影响与挑战。
城中村改造市场潜力1.潜在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2.新兴市场机会: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能带来的新需求和新业态,如商业配套设施、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商机。
城中村改造市场挑战1.土地资源有限:城中村改造项目常常面临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需要在保障居民权益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资金压力:城中村改造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升级和房屋重建方面。
相关企业和政府需要寻找合适的融资方式以缓解资金压力。
3.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城中村改造市场的崛起,各类开发商、建筑商等竞争者不断涌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企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2024年城中村改造市场环境分析方法1.市场调研:通过对城中村改造市场潜力和需求的调查研究,了解市场现状和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2.SWOT分析:分析城中村改造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帮助企业制定市场策略和应对措施。
3.竞争对手分析:对市场中的各个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了解其优势和弱点,为企业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参考。
城中村改造市场发展前景1.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提高市场发展前景。
2.城市建设需求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需求不断增长。
城中村改造项目有望成为满足城市建设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更新潮流: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潮流,城中村改造项目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发展前景广阔。
结论城中村改造市场具有潜力和机遇,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关于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1147dd581b6bd97e19ead5.png)
《关于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调查与分析》一、序言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推动城中村改造也是我区继续推进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城区的应有之义。
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快速城市快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或者说是问题,因此我认为需要结合本学期《xx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综合分析城中村改建的问题。
二、郑州简介相信大多数人对郑州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其中对郑州发展也都有所了解。
因此本次就以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作为本次论文的分析城市。
郑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始于夏商时期,曾在此建都。
近代中国,郑州一直在县级和市级之间徘徊。
1953年,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前往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城市。
郑州市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征收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商埠,至今仍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商贸活动。
三、城中村特征及其成因“城中村”的形成是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根源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村落徒弟所有权归属集体名村民委员会时期管理主体。
“城中村”市政公用、市容园林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中村”道路、排水、供热供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设施基本为空白,居住环境恶劣;村庄建设无序发展,农民房屋“黑、窄、密”,居住环境“湿、危、杂”问题突出;大量低收入、素质低的流动人口涌入“城中村”使得“城中村”成为这回丑恶现象的多发地。
“城中村”的这些特点,决定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缘特征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成为城市的溃疡,对其改造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城中村”问题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城市发展的一个问题。
xx曾经说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改造中居民意愿的调查研究—以石家庄槐底村为例摘要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石家庄市于2003年实施了“城中村”改造。
通过试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形式对石家庄市槐底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深入了解居民现状及对拆迁的不同看法,汇集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发觉城中村改造的成绩和问题,力争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居民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引言在国外学术界,与“城中村”内涵相似的研究大都出现在城市蔓延问题、城乡过度地带整治问题、都市村庄建设问题、都市贫民窟问题等方面。
众多城市规划、地理、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国城中村的特征、形成机理、改造策略等多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对城中村改造实施后,原城中村村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却研究的相对较少,对石家庄城中村的研究就更加少了。
本文以石家庄槐底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了解城中村改造中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1 石家庄市槐底村概况及改造现状石家庄市是在“庄”上建立起来的城市。
在上一轮的石家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积极引导主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和谐发展组团城市。
大量房产开发商抓住良机,圈地建设,城市区域的不断外扩被包围的村庄越来越多,槐底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城中村”。
槐底村位于石家庄市东南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全村1500多户、近8000名居民。
村拥有自己的民办企业——怀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济实力较强且所处地段的地价逐年增长。
槐底村整体拆迁改造实行“自己拆迁,自己改造,自己建设”,分为三期,计划6年内全部完成。
2008年三月份起,第一期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469户民宅、130亩用地就全部拆除。
至今已有580户、三分之一居民完成了拆迁,并进入第二阶段。
2 样本基本情况“城中村”改造以加强文明社区建设、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和农民的市民化。
通过对石家庄市城中村槐底村的走访,了解居民现状及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本调查问卷在槐底村已拆迁和未拆迁居民中抽取出样本进行调查(已拆迁7户、未拆迁27户,共计73人)。
抽样样本槐底村居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两图(表2-1、表2-2),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
29%的比例为高中文化、25%为大专水平:拥有该类学历基本是青、中年人。
以企业职工为主,主要从事餐饮服务、柜台收银、保安、司机、促销员等公司接收条件底线低的工作;老年人和中年人几乎占据了比例为10%和25%的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11%拥有本科文化水平的校大学生或读研生。
由于村民接受的文化素质教育有限,导致其职业技能水平低,使他们在城市中很难从事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只能在接受条件底线低,常常通过在从事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低的工作实现就业,获得的报酬却较低。
3 居民生活现状分析3.1 居住环境问题居住环境问题(表3-1):有29%的居民对周围的卫生环境、基础设施不满。
村里垃圾随乱堆积现象严重;公共设施落后、基础设施不全、房屋破旧、违规建造等;其次是道路混乱狭窄、交通问题;再者,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各种文化的冲突引起社会治安问题;对村中人际关系不满意的占有19%的比例,主表3-1 居住环境问题A周围环境B治安状况C道路交通D人际关系E其他人数21 15 17 14 6(百分比%) 29% 21% 23% 19% 8%要以邻里之间人际关系为主导因素。
3.2 迁改造工程对居民影响整个拆迁改造工程对居民影响(表3-2):37.5%的人认为此次改造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会有很大的影响:生活方式从之前的“一家一庭院”改成居民小区,破旧的村庄将转换成水电暖设施全新、环境优美、拥有较齐全社会服务的综合性新型小区,对未来的住宅环境抱有较高的期望值。
14.2%人认为今后家庭收入来源将会受到冲击。
村庄拆了,个体营业户失去经营场所、多数居民缺失了房租收入,这给居民的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程度上的冲击。
12.2%人表示拆迁过渡期间,会给子女上学带来不便。
3.3 拆迁改造中居民最关注的问题3.3.1 安置补偿问题如表(3-3)30.1%的居民对拆迁过程中的安置补偿标准表示关注。
槐底村居民以置换住房方式进行表3-3 最关注的问题A安置补偿B回迁时间C生活来源D违法行为E新居环境F其他人数22 17 10 6 18 0(百分比%) 30.1% 23.3% 13.7% 8.2% 24.7% 0补偿,拆迁改造按一块整体宅基地为一个自然户,凡符合居委会制定的给予置换建筑面积为330平方米的高层住宅。
不符合立户标准的房屋、宅基地收归集体,房屋按重置价评估后作价给予补充。
居民表示:(1)由于居民宅基地情况复杂,由于划拨时间不同,宅基地面积不统一,各户宅基地房屋情况不同,费用缴纳的标准不易统一。
(2)在这个补偿不统一的情形下,工作人员在对政策进行落实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工作人员不公正、腐败现象。
(3)有村民反映,答应划拨孩子宅基地至今未给予落实。
其次,拆基地划拨方式,带有浓厚封建保守色彩如:家中男孩有分得单独宅基地的权利,女儿则不能或两个级以上能分得一块。
在拆迁补偿时,又起了争执。
(4)村民在摩擦失业和职业磨合期间,失业者及其家庭收入降低,带来精神和心理伤害,希望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
3.3.2 新住房情况24.7%新住房的户型结构及周围环境关心。
据了解得知改造后的住宅区容积率达到了4.9,与《国家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折合建筑容积率大致为2.8的标准相差甚远,如此高的容积率势必使空间更加拥挤、环境差、交通更加拥挤。
3.3.3 回迁时间23.3%关注何时搬入回迁房。
以拆迁过渡和移民安置为建筑性质并竣工的“芙蓉小区”和在建“槐南小区”没有落实,而是转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商品用房。
间接延长了居民的过渡时间,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3.4 优惠政策3.4.1 社会保障(表3-4)37%的居民反映与城市居民拥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对比,自身生活缺乏保障。
(1)居民没有完整的医疗保险,只有怀特集团组织的“大病统筹”。
“大病”的定义不够清晰,报销底线(2)居民养老保障靠只能子女、集体,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存在很大的隐患。
居民希望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
3.4.2 子女教育32%的人希望在子女教育;居民们认为:城市教育资源虽然优越,但成本偏高。
不但不能再享受“三免一补”,而且学生上学只能去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被撤)。
但是,居民的素质大多数较低,收入也不是很高,在有限的收入和高昂的教育费用制约下,再加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接受群体的失业现象也日益显现,这些都会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投资,恐怕他们会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去打工或其它形式去挣钱,如此往复,会形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3.5 居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居民家庭收入(表3-5)。
50%的居民家庭平均月收入达到3100—4800元;38%的人家庭月收入在1500-3000元;只有9%和3%的家庭月收入超过4800元、低于1500元。
数据反映居民的平均月收入水平比较低,高收入的家庭就更少了。
居民的物质经济来源不够丰富。
其次,居民消费水平(表3-6):44%和35%的居民平均年消费1万-2万和2万-3万,主要消费取向是衣食物质销费、子女教育、医疗费基础性消费比例大,用于娱乐、旅游等的高级开支较少。
消费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
综合分析样本家庭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发现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
3.6 居民的闲暇生活居民的闲暇程度(表3-7)。
8%的人表示空闲时间很多、23%的认为比较多,29%较小的闲暇时间,有40%的人感一般。
闲暇时段的娱乐方式(表3-8)。
32%居民习惯串门、走访邻居聊天;分别占有23%比例的居民以看电视、逛街为主;8%的有文化基础的人选择看书、画画。
总的来看,居民的空暇时间较多,生活节奏较慢,娱乐方式呈现单一、简单形式,精神生活质量水平较低。
3.7 居民的社会交际情况首先,交往对象范围(表3-9)的研究:17%的注重同学、朋友的交流;27%的居民喜欢与邻居交往;占有44%比重的居民局限于家庭人员之间的交往。
已拆迁居民在过渡住宅中表现出人际关系不如之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有孤立感和排斥心理。
改造拆迁对已拆迁居民在过渡阶段的社会交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与改变。
4 解决方案 表3-8娱乐方式A 看电视B 串门、聊天C 逛街D 娱乐场所E 其他人数 17 23 17 8 8(百分比%) 23% 32% 23% 11% 11%4.1 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法规及制度4.1.1 劳动就业保障村民作为弱势群体,面对就业市场竞争没有任何优势和力量,为此政府应尽可能提供便利,为其开辟道路,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1)把居民纳入城镇就业统筹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失业登记制度。
组织进行村民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就业服务。
(2)引导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中介组织积极向居民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失业居民再就业、组织外出务工和劳务派遣。
(3)给予优惠政策。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居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给从事个体私营和民营经济的村民提供一定的启动、扶持资金,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减免一定的税收,待到农民可以自立时再恢复征收税费。
(4)因拆迁改造而引起村民摩擦失业的,应给予居民相应的经济补偿。
(5)从被征土地中拿出少量建设用地,为村民提供经营场所,并同时提供经营指导,减少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的办理环节和办理时间等。
4.1.2子女教育保障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因素,在子女入学问题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城中村”改造后,面对城市优越的教育资源和昂贵的教育费用,让居民担忧。
因此,应该建立“城中村”居民子女入学优惠政策,使他们同等享有城市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互补,使他们切实享受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
4.1.3 村民的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应当参照本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适当调整,实行参保自愿,按照个人缴纳一部分、集体补助一部分、政府承担一部分的原则筹集被拆迁居民养老保险资金,筹资额度按参保人达到退休年龄后养老金待遇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
4.1.4 医疗保险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鼓励居民加入,使其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逐步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使城中村这个弱势群体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4.2 科学规划改造方案依据石家庄市城中村的布局特点和各个村庄的发展情况,适宜采取“一村一案”的开发模式。
按照统一思想、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要求,尽快制定“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逐村做好开发改造详细规划。
要注重科学性和前瞻性,避免盲目性和建设的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