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1.1《运动与力》教案
2021新青岛版6制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1新青岛版6制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1.《运动与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2.《小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小球运动路线的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研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方式可以按照运动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重难点】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3.《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够使用感官观察并描绘物体运动方式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体不同运动方式和特征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糊口中物体各种运动的方式和特征。
【重难点】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方式和特征。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小木块、钢尺、风车教师准备:课件、评判表4.《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最新2021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课《运动与力》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1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课《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最新2021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021年青岛版(六三制)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课教案
2021年青岛版(六三制)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课教案第一课时:什么是运动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能够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 能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描述其运动状态。
教学内容:1. 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3. 观察身边的物体并描述其运动状态。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思考。
2.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并总结出静止和运动的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教室内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用语言描述。
4. 学生小组之间展示观察结果并交流。
5. 教师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教学资源:1. 图片和实物展示。
2. 观察实验所需的不同物体。
教学评价:1. 观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学生的小组交流和展示情况。
---第二课时:物体的直线运动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 能够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并描述其特点。
-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模拟物体的直线运动。
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并描述其特点。
3. 通过实际操作模拟物体的直线运动。
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直线运动,并描述其特点。
3.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模拟物体的直线运动,如推小车、滚球等。
4. 学生小组之间交流模拟实验的结果,并总结物体直线运动的特点。
5. 教师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物体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资源:1. 不同物体进行直线运动的实物或模型。
2. 模拟物体直线运动的实际操作材料。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体直线运动特点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学生模拟实验的操作和结果。
---第三课时:物体的曲线运动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弯曲的轨迹上运动。
- 能够观察物体的曲线运动并描述其特点。
-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模拟物体的曲线运动。
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集合
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集合第一课: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 教学重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 教学方法: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2. 讲解:简单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给出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解释原因。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并展示给全班。
5. 总结:归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复学到的内容。
第二课:物体的直线运动- 目标:了解物体的直线运动的特点,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体的直线运动。
- 教学重点:物体的直线运动的特点。
- 教学方法: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直线运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思考。
2. 讲解:简单讲解物体的直线运动的特点,并给出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判断它们是否是直线运动,并解释原因。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并展示给全班。
5. 总结:归纳物体的直线运动的特点,并复学到的内容。
第三课:物体的曲线运动- 目标:了解物体的曲线运动的特点,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体的曲线运动。
- 教学重点:物体的曲线运动的特点。
- 教学方法: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曲线运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思考。
2. 讲解:简单讲解物体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给出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判断它们是否是曲线运动,并解释原因。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并展示给全班。
5. 总结:归纳物体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复学到的内容。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21年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21年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教案一:物体的运动简介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并且能够分辨物体的静止与运动状态。
教学内容1. 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 物体的静止与运动状态的区别。
3. 分辨一些日常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学生周围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概念讲解:简单解释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变。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练活动:提供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互相交流讨论。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理解。
教案二:物体的直线运动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直线运动,并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教学内容1. 物体的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的运动。
2. 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教学步骤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概念讲解:简单解释物体的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的运动,运动轨迹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示物体的直线运动和不同的运动轨迹。
4. 练活动:提供一些实际场景,让学生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和运动轨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物体直线运动和运动轨迹的理解。
教案三:物体的曲线运动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曲线运动,并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教学内容1. 物体的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
2. 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教学步骤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的直线运动和运动轨迹。
2. 概念讲解:简单解释物体的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运动轨迹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示物体的曲线运动和不同的运动轨迹。
2021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全册全单元全套教案
2021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全册全单元全套教案1.1《运动与力》教案【教材分析】《运动与力》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怎样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依据生活中的多种现象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古老师)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用文字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运动现象切入,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本课探究方向。
“材料包”提示学生可以准备一些容易获得,方便携带的材料,为课堂上的探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明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尝试用推、拉等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观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活动再结合生活经验的方式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进一步感受到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能够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推力、拉力等常见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在生活中也会观察到力作用于物体发生的各种运动现象。
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学生还没有做过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21青岛版四下科学1.运动与力教案
《运动与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说出物体有那些运动状态。
3、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对能量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4、能够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对改变它运动状态的力产生好奇。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难点:辨析改变运动状态和维持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学期末们学习了运动与静止,你能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将下列这些物体分分类么?(出示PPT)根据是否运动将物体分为运动和静止两大类。
师:这些物体是运动的,那么他们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与力。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一)认识物体的运动状态PPT出示三幅运动速度不相同的秋千。
师:这三个秋千都是运动的,它们有何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运动有快慢之分。
请学生再举几个运动快慢不相同的例子。
展示运动方向不同的自行车、跑步的人以及苹果改变运动方向的动图。
师:观察这几幅图片,他们的运动状态有何不同?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运动有方向的区别。
学生举例扩充知识容量。
(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了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之分,运动的物体又有快慢和方向的区别,那么你能说一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边都有哪些情况么?运动变为静止;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的方向改变;运动的快慢改变。
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运动状态的改变呢?四类变化类型分别举一个例子。
①运动变为静止:用手接住篮球②静止变为运动:拉动桌子③运动快慢改变:加速运球跑④运动方向改变:转动汽车方向盘具体分析四种变化:在这几个变化中我们做了什么?(用手推。
拉、用脚踢)这些变化是对谁的作用?(手作用于桌子、脚作用于球……)我们把这样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力。
我们给这些物体力之后产生了什么效果?学生回答,总结: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我们用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请你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思考: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么?你有什么事例来支撑你的观点呢?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分析。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四年级下册1-1《运动与力》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下1.1《运动与力》教学设计4、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你能推出什么结论?明确: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能量。
提示:平时要注意,避免运动的物体对人体造成伤害!5、下图中哪些运动的物体有能量?明确:运动的电吹风有能量,能使头发飘起来。
明确:运动的篮球员有能量,能撞倒他人;运动的篮球有能量,能打响篮板。
四、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例子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A.拉橡皮筋使其伸长B.将手上的篮球扔出去C.将易拉罐捏扁2. 飞来的足球碰到运动员的头,在力的作用下足球的( )A.运动状态发生变化B.运动状态没发生变化C.不好确定3.下列不属于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B.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C.风把地面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4.下列物体中具有能量的是( )A.静止的易拉罐B.运动的纸风车推导结论观察回答独立完成完成达标测评C.静止的铅笔盒(二)判断题1.雨点落在水面上溅起水花,可以说明运动的物体有能量。
()2.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指的就是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3.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4.小车在启动、加速、转弯等情况下,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
()5.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拉不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作业布置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
巩固课堂知识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总结课堂的运动状态,运动的物体是具有能量的。
板书板书设计。
2021青岛版四下科学1.运动与力课件
力改 变了 物体 的运 动状 态
运动的物体有能量么?
运动的球能将瓶子推倒
运动的锤子能将核桃砸开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推理
1.静止 2.运动
快慢 方向
青岛市崂山区西韩小学
运动 运动
运动 静止
静止 运动
运动有快慢之分
运动有方向变化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有哪些情况?
汽车启动、刹车;苹果掉落…… 汽车加速、减速
汽车转向、自行车转向……
物体
、由
,或者
、
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01
用手接住
03
力 用脚蹬、踢
02
04
用手推、拉
用手推、转
改变运动的快慢、方向,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 力 。
现象
动作 物体间的作用 产生的效果 总结
接住运动的 篮球
拉动静止的 课桌
加速运足球 跑
转动汽车方 盘
接住 拉动 运 转动
手对篮球的作用 运动变为静止
手对课桌的作用 静止变为运动
脚对足球的作用 运动速度加快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运动与力》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运动与力》教案四年级科学学科备课第一单元总课时数:4备课时间:2021年2月27日课题:运动与力课型:新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运动与力的关系,学生需要了解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举例说明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技能目标:能够依据证据,使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
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策略:汇报、讨论、操作、观察。
教学准备:风车、易拉罐、小球、瓶装矿泉水、核桃等。
课时安排:授课时间:2021年3月2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纸风车,让学生发现需要施加力才能使风车转动。
然后引出问题:其它物体的运动是否也与力有关呢?二、探究活动1、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教师让学生观察荡秋千和汽车行驶的现象,引导学生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力的关系。
教师让学生操作纸风车和汽车,引导学生发现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吗?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保龄球、锤子、杆子等物体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四、拓展活动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物体,了解它们的运动状态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课堂检测与反馈:教师通过提问、操作等方式进行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研究情况。
板书设计:运动与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024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运动与力》优质课件
1.1 运动与力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2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
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3
4
施加力
5
6
能量
要避免运动的物体 对人体造成伤害!
11
12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3
谢谢观看 !
2024/1/科学课是小学中的一门有趣的副课,其中的科学实验是课程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科学实验包含的内 容很多,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说说 如何做好小学科学实验? 一、备课方面 虽然小学科学不是主课,但是老师应该对小学科学实验充分重视,在备课方面要精心准备。确定好教学内容和 方向,明确教学目的,对一学期的科学实验都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二、学生准备工作 有的实验课是实验室里本来就有现成的工具可以使用的,但是有的实验课是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工具的,老 师应该在上课前,让学生们准备好相关实验工具,并提前预习实验内容。 三、提升学生兴趣 小学生刚开始对科学实验课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孩子们年纪比较小,容易在短时间内就对科学实验失去兴趣。 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动手做科学实验,并及时予以一定的奖励。 四、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有的是让学生一个个的操作过关,有的是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然后互相 合作完成实验。不管什么教学方式,一定要学生们写下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五、考核方面 小学科学实验一般不做考试要求,但是老师们可以自己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做实验的态度、实验操作过 程、实验结果进行评分,作为小学生的平时成绩,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课的重视。
1运动与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青岛版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运动与力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的基本概念:静止、运动、速度等。
2.力的概念及其分类:重力、摩擦力、推拉力等。
3.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和形状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与力的奥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运动与力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运动与力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分析运动与力的关系
5.运动与力的关系总结
-力的作用效果
-运动与力的相互作用
2.请回顾本节课的实验操作,描述不同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并分析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3.请运用所学的运动与力知识,解决一个小问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力的知识,分析并解答以下问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那么物体的运动方向将如何变化?
最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与力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态度责任:(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
(3)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1)知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状态。
(2)描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路线: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平动、振动、转动等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能用学到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正确描述生活中多种运动物体的运动形式,知道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本单元共有4课,在内容上构成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第1课《运动与力》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知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状态。
第2课《小球的运动》通过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知道物体运动的离线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第3课《运动的形式》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能举例说明平动、振动、转动等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知道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第4课《车来了》通过观察列车站台上设置的安全线,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1课《运动与力》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运动与力》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怎样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依据生活中的多种现象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用文字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运动现象切入,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本课探究方向。
1.1运动与力(教案)-2022-2023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青岛版)
1.1运动与力(教案)-2022-2023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青岛版)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律。
2.学习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3.介绍运动和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律。
2. 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比较难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2. 运动和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教具及实验材料等。
2. 学生自带计时器、记事本及钢笔。
3. 在教室内准备一些小巧的物品,如小木块、小汽车等。
教学过程:Step 1 自我介绍(5分钟)教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用轻松愉快的方式拉近师生关系。
Step 2 导入(10分钟)请学生身处教室中,如果人不动,但是地球在绕太阳运动,我们是否在运动?这里涉及到了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并不单单指物体的移动,有绕轴旋转、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等。
Step 3 观察实验(15分钟)请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拿出上面提到的小巧物品进行实验。
学生需观察实验时所用的物品,如何施加力使之运动,设计5个实验,并记录运动的方式,观察运动的规律。
Step 4 讨论(10分钟)小组内学生交换实验数据,讨论运动的规律,并记要点。
Step 5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衍生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寻找答案。
Step 6 探究(25分钟)1)解释什么是力?力的作用。
2)使用力的三要素即力量、作用点、作用方向的概念初步描述,并举例说明。
3)运用实验数据和概念,让学生尝试分析事件的发生原因。
如为什么物体会相互碰撞,并用图示表示。
Step 7 小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回顾体验,提纲挈领地明确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Step 8 练习(10分钟)为了巩固课程核心内容,老师准备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检查他们是否理解了课程的主要内容。
Step 9 作业(5分钟)请学生自行重温今天的课程,并在家练习制作简易机械,发现并记录使用力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1.1《运动与力》教案
【教材分析】
《运动与力》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怎样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依据生活中的多种现象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用文字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运动现象切入,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本课探究方向。
“材料包”提示学生可以准备一些容易获得,方便携带的材料,为课堂上的探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明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尝试用推、拉等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观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活动再结合生活经验的方式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进一步感受到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能够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推力、拉力等常见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在生活中也会观察到力作用于物体发生的各种运动现象。
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学生还没有做过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风车、空易拉罐、小球、矿泉水瓶、核桃、小铁锤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1.教师谈话提问:同学们出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学生交流后回答。
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远的可以坐飞机、高铁,近的可以坐汽车或者其他的交通工具。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与力。
板书课题:运动与力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1.[PPT 3 出示]教师出示高速列车进出高铁站的场景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结合自己乘坐列车的生活经验,尝试描述出列车运动状态的变化。
3.学生观察并回答。
预设汇报1:列车进站,列车的速度逐渐变慢,最后静止下来。
预设汇报2:乘客上车后,列车带乘客加速离开车站,速度越来越快。
4.[PPT 4 出示]教师小结: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二)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PPT 5 出示]教师提出问题:列车进出车站,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列车属于较大的物体。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纸风车、空易拉罐、文具盒,你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运动状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