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记忆心理学文献汇报
![记忆心理学文献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b52d9745767f5acfa1c7cd42.png)
Distinct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ices of maintenance in auditory and visual short-term memory 阅读报告1 研究背景及实验的提出1.1短时记忆的记忆模型短时记忆(STM)的研究是整个认知活动的研究中心。
短时记忆这一概念,被反复定义、完善,而其中,对言语材料的短时记忆研究更是相当的透彻,言语材料是指有一定意义或规律的听觉资料,研究者使用不同的言语材料进行各种探究,对其原理及生理基础都有了较多理解。
例如针对言语材料的短时记忆提出的Baddeley 工作记忆模型,该模型由中心执行器(centralexecutive)和情景缓冲区构成,前者包括负责空间和视觉信息的暂时存储的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sketchpad)和负责维持语言材料可记录的语音回路(phonologicalloop),后者负责多维解码的储存。
用该模型分析非言语听觉材料的加工,如记忆一个音节,则认为会在语音回路中得到维持。
但是,有研究却发现言语和非言语的记忆过程是不一样的。
确切的说,对词语、数字、音调、音品等声音的不同性质的加工是独立的。
Deutsch(1970)发现听数字和听音调不存在相互干扰,也就是说不同类型材料的记忆加工结构可能是不同的。
Williamson(2010)等人也发现类似的结果:言语材料与纯音调的记忆加工是分离的。
因此,有必要对非言语的听觉记忆进行单独的研究,这是本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既然音调可能与言语有独立的模式,那么音品、响度会不会也有独立的模式呢?因此,Postle(2007)建议对Baddeley 工作记忆模型完善为一个多储存模式的模型。
前额叶皮层(PFC)是与短时记忆有密切联系的脑区,Postle认为PFC的作用不是处理储存信息,PFC能使与刺激相关的先前记忆激活,从而使自上而下的加工取代自下而上的加工,通过这种机制PFC控制哪个系统模式在刺激过后能保持激活,例如,一个音调刺激就激活了音调刺激有关区域,使新刺激得到合适的记忆加工。
心理学读书报告
![心理学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2c2f98a0116c175e0e480e.png)
文献阅读报告一、本文主要内容:良好的友谊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积极适应,高质量友谊的青少年有更少的行为问题、更低的抑郁、焦虑及孤独感、更高的自尊、社会能力和社会接纳等。
良好的亲子关系或高父母支持与青少年更好的心理社会适应相关。
因此,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验证我们这样的假设:从早期到中期,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支持减少, 对情绪适应的影响作用减弱, 相反, 青少年感知到的来自朋友的支持增多, 并对情绪适应的影响作用增强; 进入青少年中期, 父母与朋友两个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减弱, 两种支持系统对情绪适应的影响可能会遵循独立模式。
我们预期:青少年女孩的友谊支持高于男孩, 父母支持的增强模式(即, 高父母支持将增强友谊支持对情绪适应的影响)更适用于早期青少年女孩。
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关系网络问卷、朋友提名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孤独感量表、抑郁量表五种量表。
施测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求出各个量表的平均数,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其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求得主效应,最后还进行了回归分析。
讨论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的特点和成年人有所不同,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对青少年的孤独感和抑郁有明显的相关,但是这两种支持系统对初一和高一的青少年的影响作用各有不同。
这验证了实验的最初假设。
但是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和女生对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没有太大的差异。
优点:1、使用的量表比较全面,有较好的信效度。
能够得到全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友谊和父母支持的情况。
2、初一和高一的青少年在友谊支持和父母支持上各有不同,这说明父母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用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同时,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对孩子的身心影响都比较重大,这也要求父母要重视这个问题去进行教育。
缺点:1、施测的问卷比较多,分多次施测,其中可能会有误差变量混进去,不能较好地控制。
收集的数据信息虽然也很多,但是进行统计分析时,并不能都完全用上,造成了对数据的浪费。
本土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本土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b55ba15844769eae009eda5.png)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与离职意愿——基于本土化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这次心理学研究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在本土化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关于员工离职意愿与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之间的关系的文献,该文是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周小虎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马莉于2008年第6期发表于《管理世界》上的实证研究论文,其题目为《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与离职意愿——基于本土化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
摘要:员工离职问题一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企业社会网络理论出发,运用结构方程和本土化心理学方法,验证了一个员工文化取向、企业社会资本、组织承诺和离职意愿间相互影响的全新离职解释模型。
研究结论表明中国文化会显著影响组织承诺和员工离职,组织社会资本在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支持如下的管理理念:(1)组织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扩张社会组织资本,提升组织的合作优势;在企业社会组织中注入中国文化传统是促进组织内协作和创造组织间共赢的重要手段。
(2)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重要的隐性资产,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组织的互惠规范,促进员工参与活动等手段,扩张企业社会资本,从而有效降低核心员工的离职意愿。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员工文化取向离职意愿组织承诺引言部分作者提出该文聚焦于组织与社会网络对员工离职行为的影响,并指出西方研究学者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关于离职意愿的研究结果是不适用于中国的。
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离职意愿也就可能有了不同于西方的员工的特征。
本文直接考察关于组织社会资本、组织承诺、文化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并得出研究结论表明员工的中国文化倾向与组织承诺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组织社会资本在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取向很大一部分影响了中国员工的离职意愿。
心理学读书报告
![心理学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a6a4d6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f.png)
心理学读书报告一、前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奥秘,对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读书过程中,我选择了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作为对象,通过深入阅读、理解和思考,我对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对我在读书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分享。
二、书籍选取我选择的心理学书籍是《心理学导论》。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教材,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
作者结合具体案例和实验研究,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它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各个方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适合初学者入门。
三、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阅读《心理学导论》,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采用系统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统计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
其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关注人类的思维、情感、意识和行为等方面,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最后,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不仅关注理论和实验研究,还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
心理学家可以应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来改善教育、治疗心理疾病、提高生产效率等。
四、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在《心理学导论》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探索人类如何收集、处理和储存信息。
2.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研究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是如何变化的。
3.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与他人交互和相互影响,探索人类对社会情境的认知和行为。
4.临床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
5.行为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系统在心理和行为中的作用,探索神经机制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6.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模式,探索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fd15f35ddccda38366baf4d.png)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
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
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
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
文献阅读报告范文
![文献阅读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a1085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0.png)
文献阅读报告范文文献阅读报告。
题目,《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一、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其心理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的虚假完美生活和美丽外表往往会让青少年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他们会比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从而产生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负面言论也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2.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交关系。
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交方式,他们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社交而非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虚拟社交缺乏真实性和亲密性,容易导致孤独感和社交隔离。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和谣言也会破坏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关系,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往往会受到他人的点赞和评论。
这种外部评价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使其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而忽略自己的内心感受。
长期以来,这种外部评价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建议。
1. 加强社交媒体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提高对虚假信息和负面言论的辨识能力,培养健康的社交媒体习惯。
2. 增加面对面交流。
学校和家庭应鼓励青少年增加面对面的社交活动,提倡真实的人际交往,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减少虚拟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培养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学校和家庭应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引导他们关注内在的自我感受,减少对外部评价的依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语。
文献阅读报告范文
![文献阅读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c8e51e763231126edb1119.png)
文献阅读报告标题:不同性别大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差异班级:14心理3班姓名:黄杏菲学号:201452302084一、观察法研究培正心理咨询男女生人数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小组最终决定了用观察法观察培正心理咨询室的男女数量,希望通过观察,从表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参与心理咨询的积极度,为更深一层地研究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和对心理咨询的信任程度做铺垫。
在此之前,先通过查阅了相关文献基础,从观察相关高校的参与咨询的性别比例数据开始着手,同时关注大学生的入学率性别比例,男女生的情感表达差异方面的研究。
二、相关文献的阅读1.心理咨询的男女咨询数量比例从2009年1月到2010年6月,某师范校就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现状进行了研究,该校的心理咨询在期间共接受了312例次学生来访。
结果表明,312次的咨询来访中男生占139人次(44.5%),女生则有173人次(55.45%),女生的咨询数量明显高于男生。
[1]文献所记录研究的时间过早,当时国内的心理咨询尚未被大众所熟悉,可以明显地观察出前来咨询的总人数并不高。
目前心理咨询正逐渐地发展,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得益于校内心理教育的发展,咨询的人数也会相应地提高,之间相差的数量也可能更明显地增大。
此外,男女参与咨询人数比例之间的明显差距除了有受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的差异影响之外,同时也受某些方面的因素影响,以下探究相关问题。
2.影响咨询性别数量差异的因素之一:大学性别入学率差异随着逐年入学率的增长,入学大学生性别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女生由于在学习考试中有刻苦细心的优势,在通过高考等选拔赛中脱颖而出。
大学录取的人数的性别比,这一比例从1999年的0.68:1增加到2009年的1.14:1,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2%,自2007年起,女性入学人数就已经超过男性。
[2]文献表明,女生在入学率在不断地逐年上涨,也就是说,本来在高校内女生的人数比例本来就比男生多,在校总人数的多少可能进一步影响了男生在校咨询的男生的数量,更可能使得在校咨询的女生人数远高于男生人数。
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ec991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d.png)
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背景介绍这份报告旨在对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心理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至关重要,因此了解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阅读兴趣对教育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多个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的问卷,以了解学生对心理学的知识和兴趣水平,以及他们在课余时间是否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
2. 参与对象:我们从不同年级和院系中随机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参与对象,以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知识水平: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学有着一定的了解,能够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兴趣程度:尽管学生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但相对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花在其他学科上,心理学的阅读兴趣并不高。
3. 阅读情况: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有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或文章的惯。
然而,他们的阅读频率相对较低,仅有少数学生每周读心理学相关材料超过两次。
分析和建议结合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和建议:1. 增强宣传:为了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阅读兴趣,我们建议在校园内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例如举办心理学讲座、展览或分享交流会等。
2. 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学校可以购买更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杂志和在线资源,建立一个心理学阅读角,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引导阅读惯:学校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一次心理学相关材料,并提供相应的讨论和反思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4. 教育课程优化:在教育课程中增加心理学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地研究和了解心理学知识,从而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阅读兴趣有待提高。
通过加强宣传,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引导阅读习惯和优化教育课程,我们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兴趣发展。
心理学读书报告
![心理学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44230e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0.png)
心理学读书报告
我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它叫做《行动心理学》,作者是Michael P. Nichols。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和周围的人们。
这本书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我们如何行动。
它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以及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达到更好的结果。
书中运用了很多例子和实际的案例,使得理论变得更加易懂易操作。
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人际交往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讲述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冲突处理方式。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更好的关系。
书中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用的策略,比如“我语”和“要素表达法”,它们可以让我们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观点,并且在讨论和辩论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有关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思维和情感的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学习这些内容不仅
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理素养,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对待他人。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非常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
我从这本书中
学到了很多有关自己和他人的东西。
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的行为和
观点,并推动我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
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行动心理学和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心理学文献报告一《与团队典型领导一起工作的追随者满意度》
![心理学文献报告一《与团队典型领导一起工作的追随者满意度》](https://img.taocdn.com/s3/m/0df926951711cc7930b716de.png)
文献报告题目: Followers 'satisfaction from working with group-prototypic leaders: Promotion focus as moderator中文题目:与团队典型领导一起工作的追随者满意度:促进型关注作为调节变量目录1. 根本信息 (3)题目 (3)作者信息 (3)2. 摘要 (4)3. 研究回忆 (5)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领导力效用分析 (5)调节理论与不同的群组偏私 (6)4. 研究对象、模型和方法 (7)实验1 (7)实验方法 (7)结果与讨论 (8)实验2 (9)实验方法 (9)4.2.2 结果与讨论 (10)5. 结论 (11)6. 局限 (12)7.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团队领导对团队的影响 (13)领导风格与员工满意度 (14)领导行为与员工满意度 (15)8. 未来研究方向 (16)文献总结 (16)个人观点 (16)参考文献 (18)1. 根本信息题目英文题目:Followers ' satisfaction from working with group -prototypic leaders: Promotion focus asmoderator文章来Anton io Pierro, Lavi nia Cicero,& E.Tory Higgi ns. Followers ' satisfact ion from 源:worki ng with group-prototypic leaders: Promoti on focus as moderator[J]. Jour nal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21(45):1105-1110.作者信息(1) AW Kruglanski, A Pierro, ET Higgins.Regulatory mode and preferred leadership Array styles: How fit increases job satisfaction[J].Basic and AppliedSocial Psychology,2007, 29 (2), 137-149(2) A Pierro, F Presaghi, TE Higgins, AW Kruglanski.Regulatory mode preferences forautonomy supporting versus controlling instructional styl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 ,2021,79 (4), 599-615(3) L Mannetti, M Giacomantonio, ET Higgins, A Pierro, AWKruglanski .Tailoring visual images to fit: Value creation in persuasivemessage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21, 40 (2), 206-2152. 摘要追随者的促进性关注会对他们的满意度产生什么影响,当他们和一个自己团队的原型领导者一起工作的时候?我们认为高(vs.低)的推进型关注的追随者会更加积极的去回应一个团队的原型领导,以此作为一种推进内部(“推进我们〞)的道路,从而能够增加他们和领导一起工作的满意度。
心理学文献报告
![心理学文献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b8ba506a2161479171128cc.png)
How the brain regulates? coordination
function:
Brain systems can only be instrumental through coordination.
research tools:
1. fMRI: areas that “light up” at the same time, or whose degree of activation is correlated, are presumably coordinated. 2.EEG: measuring the correlation of activity of brain regions within the same frequency range, or the actual cross-correlation of the waveforms themselves.
Difficult to fall apart?
the brain process : have both aspects and do both
amygdale appraisal fear and rage
Even for the structures were designed as cognitive or emotional, they coupled within milliseconds.
physiological basis:
a single epicenter: cortex and hippocampus (Freeman); multiple neural system: different structures distributed along the neuroaxis (author)
《当代教育心理学》阅读报告
![《当代教育心理学》阅读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9aab7fea1c7aa00b42acb02.png)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 组织。 (1)关于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一般概念:认知结构是人的认知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 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 布鲁纳对认知结构的观点: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 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 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 因素和基础。 表征的三种类型: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 征”(representation)。 动作型表征: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 映像性表征:三岁后至七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 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 符号性表征:大约从六、七岁开始;个体能运用语言、数字符号代表经 验,同时应用这些符号来学习和获得经验;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 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2)关于主动性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具体表 现在: a、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 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 b、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1)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 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a、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 系的过程,是主动认知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 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同化,比如婴儿吃奶和喝果汁,就是同化,原有的方式不需要改变。性 质不变,量的变化。 顺应,给婴儿吃蛋黄,原有的进食方式不能适应了,要有新的方式出 现。性质上改变。 b、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以适应新的任务; 知识转化为技能,做练习、实践。解决实际能 力。
心理学读书报告(合集五篇)
![心理学读书报告(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3ac0b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0.png)
心理学读书报告(合集五篇)第一篇:心理学读书报告心理学读书报告教育心理学的确很重要,它不仅是教会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它会使那个人影响一批人,乃至影响的社会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呢?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在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从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位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为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
它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目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其方法、学校的管理与领导等等;教育心理学则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阅读报告
![《认知心理学》阅读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bf6d84c3c1ec5da51e27012.png)
大类通识课程读书报告课 程 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姓 名 西木小卒学 号 --------教 师日 期 2016年10月22日题目认知心理学阅读报告认知心理学阅读报告姓名西木小卒学号-------- 阅读书目:《心理学导读系列——认知心理学》编者:John B. Best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篇导论Neisser对认知的定义是:认知是感觉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
对这句话中变换的理解是认知始于感觉输入,感官将外界的物理能量输入我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并由系统对物理能量进行加工,加工的第一步是将物理能量转化为神经事件的模式(一种神经能),而原先的未被转化的物理能量完全丢失;减少可以视为衰减,事实在感觉世界里我们不断处于刺激的包围中,为了避免认知系统处理冗余的信息,有大部分物理能量没有被转化,在工作记忆中我们视为“遗忘”的现象其实是认知系统的有意衰减,一些信息会在这个过程中丢失;认知系统对转化的能量进行分析并产生表象,这些表象会随着我们的使用发生变化;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着精致化,精致化与衰减相对,它会将信息与表象联结,其意义是便于更精确地理解当前的问题以及便于今后的提取与学习。
认知分析可以划分为心理、神经、认知三个层次,我们认为的认知分析是指神经信息能被抽象地描述。
认知事件总以神经事件为基础,神经事件均是认知事件,但是并非所有的认知事件是心理事件,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论题有注意、模式识别、记忆、知识的组织等。
在注意的方面本书介绍了注意的分配与心理聚焦的问题;对象识别讲到了不同的识别理论;在记忆部分的内容里介绍了记忆的组织、贮存形式以及记忆的分级。
当代认知心理学存在有两种认知取向,信息加工取向与联结主义注意取向,前者认为认知很多过程是以系列和序列的方式进行的,一些认知过程以等级的方式指挥着其它过程以及认知系统而作为一个整体拥有构成的组织,它存在着互相分离的组成部分或次级单元,趋向于强调认知的抽象,系列的分析;后者强调神经与数学基础,认为真实神经系统可以进行类似于理想化系统的运算,在每个认知行为中神经与认知系统作为整体单元而非成分组成而起作用,趋向于认为神经元的平行加工。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507a12831126edb6f1a102c.png)
你为谁欢喜为谁忧?孟欣华农 2015311200215 今天你的心情好吗?为什么呢?是因为今天要去聚餐(人际)?还是因为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美了(自身)?或者是你就是心情好,没有理由的好?你有过心情不那么晴朗的时候吗?为什么呢?是因为被人批评而气愤(人际)?还是因为自己的书法退步了(自身)?或者你就是不开心,不讲道理地觉得不开心?我猜,你已经感觉到了,你的心情——换个专业一点儿的词“情绪”,会受到来自于自己内部的以及社会外部的影响,通常,你会怎么调节你的情绪呢?当我们说到情绪调节时,我们所做的努力主要在于克服负性情绪(因为正性情绪带来的积极体验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人人都希望越开心越好,怎么会调节呢?),这是因为人们追求正性情绪最大化, 但负性情绪在基本情绪中却占有较高比例。
这就是这篇文献的研究主题——情绪调节,《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来自《心理学报》。
一、研究背景现有研究表明, 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等负性情绪会干扰前瞻记忆(什么是前瞻记忆?前瞻记忆(prospectivememory)是指对将来要完成的活动或事件的记忆, 包括基于时间和基于事件两种类型。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是指对将来特定时间要执行某行动的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对将来某一事件发生后要执行某行动的记忆。
)。
曾有研究者发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损害在未来执行某种意图的能力, 高焦虑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低于低焦虑的被试。
举例来说,Schmidt(2004)通过问卷方式研究了美国911事件发生时, 被试的负性情绪状态与他们当天对自然事件的前瞻记忆的关系, 发现因袭击诱发了较强负性情绪状态的被试对日常事件的前瞻记忆较差, 强烈的负性情绪状态损害日常生活中的前瞻记忆。
在心理学上,前瞻记忆是一项需要注意控制的高级心理过程, 表现出注意敏感特征。
前瞻记忆的成功完成始终需要非自动化的加工,其成分受预备注意加工控制,而且前瞻记忆与工作记忆, 以及前额皮层的执行功能有关。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a17ed70b9d528ea80c77955.png)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Di(2022)文献阅读报告每周精读一篇文献, 并做笔记答复下列问题.1) 列出已阅读文献 (标准引用格式)Di, X., Zhu, S., Jin, H., Wang, P., Ye, Z., Zhou, K., et al. (2022). Altered resting br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professional badminton players. Brain Connect, 2(4), 225-233.2) 答复以下问题:A). 本文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研究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通过休息状态的MRI和fMRI考察与正常个体相比,专业羽毛球运发动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改变。
研究背景:人类大脑展现出可以根据学习和经历改变的可塑性。
专业运发动或音乐家的大脑在结构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灰质密度增加〕,但是支持这类人的大脑功能性变化的证据较少,而且由于不同范式的任务需求不同,使得这些研究不易于比拟,也就无法给出确定的证据。
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考察休息状态大脑功能连接性的fMRI。
本研究的被试采用专业的羽毛球运发动,因为专业球拍运发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尚没有被研究,而且这类运发动的大脑改变应该与其他已经研究过的运发动的大脑改变不同。
B). 本研究采用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逻辑是什么? 本研究通过什么研究方法来实现以上的实验设计?研究采用的被试、刺激材料、实验程序和记录参数是什么?本研究主要探讨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羽毛球运发动与没有相关运动训练经历的被试相比,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上有无显著的差异。
实验组被试为20〔10个男性〕个从事过3年以上〔3-16年,平均8.9年〕羽毛球训练的专业运发动。
他们正在上大学或者已经毕业。
控制组是18〔9个男性〕个在年龄和性别上匹配的大学生。
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
所有被试均通过西门子3T 三重扫描仪扫描。
心理类书籍总结报告范文(3篇)
![心理类书籍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644a7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b.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类书籍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类书籍进行总结,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阅读指导。
二、书籍简介及主要内容1. 《催眠师手记》作者:高铭简介:本书作者高铭是一位影视从业者,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深入催眠诊所和心理诊所,亲身采访了许多案例和故事,将这些故事整理成书。
书中通过15个典型案例,描述了不同心理疾病患者的生活背景、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催眠师和心理分析师的治疗过程。
主要内容:- 通过催眠、梦境、潜意识等心理学层面,揭示心理疾病的成因及治疗过程。
- 展示心理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阐释“事出必有因”的道理。
-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案例人物及其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2. 《你的情绪是如何形成的》作者: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简介:本书作者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是情绪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情绪、情绪的构建。
本书通过最新的科学证据,揭示了我们关于情绪的观念已经过时。
主要内容:- 情绪不是大同的,因人而异,受到个人历史、生理和环境构建的影响。
- 情绪的产生与大脑的特定部分有关,当被周围世界触发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它们。
- 揭示我们关于情绪的观念已经过时,引导读者重新认识和理解情绪。
3. 《情感勒索》作者:苏珊·福沃德简介:本书作者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接触过各种心理问题案例。
本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展现了情感勒索的现象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主要内容:- 情感勒索是一种心理操纵,使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
- 情感勒索会导致受害者陷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
- 提供应对情感勒索的策略,帮助读者摆脱心理困境。
4. 《自控力》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简介:本书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是斯坦福大学心理系讲师,通过大量科学研究,揭示了自控力的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
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
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
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
采用2×2 被试内实验。
第一个自变量为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包括图片和文字两个水平; 第二个自变量为学习材料的呈现次数, 包括一次和两次两个水平。
此外, 本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测量指标, 再认和图词源检测两种测验。
本实验所用的材料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crl-ipnp(center for research in language-international picture naming project)图片库,从该图片库中随机选择192 张图片作为实验材料。
其中,144 张作为学习材料, 另外48 张作为再认测验的新项目。
144 张学习材料中, 72 张图片保留其图片形式, 而另外72张图片转换成其所对应的中文名称(由2 到3 个字组成)。
从作者的描述来看,可根据方差分析的出呈现次数对图片偏向的相关性,可以验证假设。
作者的实验,比我的要完善很多。
比如加入了再认任务。
结果部分首先考察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统计两次学习次数条件下,再认任务的错误率,即旧项目的漏报率。
发现学习两次时, 再认的错误率明显低于学习一次时, t(26)=9.16, p=0.000<0.01。
这说明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再认的错误率显著降低, 学习次数的操纵对记忆错误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即学习次数变量有效。
其次,在确认了学习次数变量有效之后, 考察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以及学习次数对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如下。
图1 两种归源错误随学习次数的变化2 错误类型×2 学习次数anova 分析发现:(1) 同上, 错误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26)=3.78,p=0.063; (2) 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 f(1, 26)=27.00,p=0.000<0.01, 和再认任务一样, 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多, 归源错误越来越少; (3) 错误类型和学习次数的交互作用显著, f(1, 26)=6.37, p=0.018<0.05,如同上述第三种预期, 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多, 两种归源错误下降幅度不同, 图片到文字的归源错误率下降幅度大于文字到图片的归源错误率, 图片偏向显现。
进一步地分析错误类型在学习次数上的简单效应, 结果发现当学习一次时, 两种归源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f(1, 26)=0.18, p=0.675, 而学习两次时,将文字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显著高于将图片错误归源为文字的概率, f(1, 26)=10.10,p=0.004<0.01;另一方面, 学习次数在错误类型上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将图片错误归源为文字的概率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f(1, 26)=25.50,p=0.000<0.01,而将文字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却不受学习次数的影响, f(1, 26)=4.06, p=0.054。
最后, 借助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分析学习次数的效应到底作用于辨别力还是判断标准。
图2 d’和β 随学习次数的变化分析源检测在学习次数上的简单效应, 结果发现当学习一次时,两种源检测的判断标准无显著差异, f(1, 26)=1.99,p=0.171, 而学习两次时, 文字源检测的判断标准显著高于图片源检测f(1, 26)=5.67, p=0.025<0.05;另一方面, 学习次数在源检测上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学习次数对图片源检测的判断标准影响不显著,f(1,26)=0.11, p=0.741, 而文字源检测的判断标准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多显著提高, f(1, 26)=5.29,p=0.030<0.05。
作者的结果比我的预测要全面完整的多,比如我没有想到要验证学习次数的有效性。
作者从四个方面研究结果,先验证次数变量的有效性,再考察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以及学习次数对图片偏向的影响。
最后, 借助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分析学习次数的效应到底作用于辨别力还是判断标准。
但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帮助作者验证假设,即便如此,作者的解释也是要比我的科学很多。
从这一结果中,我觉得以后很重要的资料尽量通过文字材料多次识记,但是需要有想象力的材料可以多放点图片。
从实验的角度来说,设计实验一定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还要采取合理的方法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讨论部分我的解释和作者的解释差不多,一方面,一次学习时未发现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这一结果不同于以往研究结果。
这可能是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所导致的:(1)foley等人的研究采用儿童作为被试, 而本研究使用的是成年人;(2)riefer 等人的研究采用小组实验, 而本研究使用单独实验。
也有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范式所涉及的内部加工机制不同所致。
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当学习两次时, 将图片错误归源为文字的概率显著下降, 而将文字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却没有由于学习次数的增加而下降, 图片偏向显现, 这表示将文字方式呈现的信息归于视觉图片方式呈现似乎是人类较为稳定的一种倾向性。
作者的解释能说明数据。
在我认为这个结果可能还和实验材料,以及主试当时的态度等等有关。
作者的结论可以从数据中找到足够的证据。
本研究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这一结果暗示我们,至少, 在某种程度上, 增加学习次数的方法不适于用来减少图片偏向发生的可能性, 并进而提高证人证词记忆可靠性。
这个实验采用的被试是19~29之间的成年人,我认为可能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特性,还有也可能改变材料呈现的顺序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这个实验还可以深化研究。
篇二:荣格心理学文献阅读荣格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哲学基地班郭鹏华王德志曲振龙卡尔荣格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具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心理学致力于建立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联系。
其心理学来源广泛包括东西方的宗教神话哲学和炼金术等等。
故他的心理学对哲学家作家民俗家都产生深刻影响。
一.成长经历及其思想来源。
荣格心理学思想与其成长经历有很大联系。
他曾说:“我的一生是无意识的自我实现”。
他的心理学最初是在弗洛伊德的门下开始的。
但后来二者分歧太大最终导致分道扬镳。
但弗洛伊德思想无疑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使他找到分析人类精神功能结构的视角,但他更强调人格发展中种族起源的重要性,他将无意识分成两层: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包含着人祖先在过去各个世纪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
歌德的《浮士德》和尼采的作品使荣格对人性阴暗面和邪恶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此外他在炼金术和印度的思想中获得很多有价值的思想。
二.荣格主要观点及概念。
态度类型:他认为心理能量的流量有两种,外向表现的外倾和内向表现的内倾。
内倾的人兴趣更多指向自身情绪表现较为压抑郁郁寡欢;外向的人主题兴趣在外而不在内,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擅长交往,待人接物热情大方情绪比较乐观。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态度类型,只是比例大小因人而异。
人格功能类型:荣格认为心理活动有四种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思维功能是运用推理和逻辑,以解释各种事件;情感是做出判断时候的主观体验,其功能是给人以痛苦或愉快的主观感受;感觉是对现象不加评价的最初体验;直觉则是超越事实与逻辑而把握现实的本质。
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组合与匹配产生八种性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情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和内倾直觉型。
无意识:无意识分为两个层次:(1)个人无意识,由曾经显现在意识之中而后来被压抑或被遗忘的经验组成;(2)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和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经验,是人格中最强有力的成分。
讨论荣格心理学时遇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精神”,这是整个荣格心理学大厦的基础。
在荣格看来,精神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到的还是无意识的。
据此,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和弗洛伊德的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有所不同)。
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部分,个性化和意识在人格的发展中是同步的。
而在意识的个性化过程中,荣格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自我(ego),以解释人在个性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变得与他人不同的。
所谓的自我由能够自觉到的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等组成。
自我的功能是决定哪些观念、情感、记忆和知觉进入意识,哪些不能进入意识。
那么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自我的这种选择呢,荣格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决定了自我的选择范围,其一是一个人心理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功能,如一个人是情感型的,那么自我将允许角度的情绪体验进入意识;其二是一种体验在自我中激发的焦虑程度,凡是容易唤起焦虑的表象和记忆都容易被自我拒绝在意识之外;其三是个性化达到的程度,凡是个性化程度较高者,则允许较多的东西进入意识;最后是体验本身的强度,强烈的体验可以轻易攻破自我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