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冯梅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冯梅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 “学得”指有系统的正式的学习,是 “有意识的学习”(conscious learning )。

we acquire as we are exposed to sampl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which we understand. This happens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children pick up their first language----with no conscious attention to language form. We learned , on the other hand, via a conscious process of study and attention to form and rule learning. ---- Krashen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The Monitor Hypothesis The Input Hypothesis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习得与学习假设
学者对学得和习得的不同观点

Littlewood 认为,语言学习中下意 识和有意识是无法真正明确地加以区 分的。因此,习得和学得区别建立在 这个基础上是不可靠的。他说,学习 可以作为一个概括用语,其中包括无 意识和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Ellis 认为习得和学得之 间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习 得中包含有意识的学习, 两者在部分情况下可以互 相换用。
• Chomsky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is special ability as a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This device was often described as an imaginary „black box‟ which exists somewhere in the brain. This „black box‟, thought to contain all and only the principles which are universal to all human languages, prevents the child from going off on lots of wrong trails in trying to discover 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则要半年或更久。

Krashen认为“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刚从沉默期走出来的孩子,刚刚学会开始应用第二语言,但是错误非常多,不习惯第二语言的规则。

语法干扰期是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

孩子尝试着把语言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创造出大量的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错误)。

这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孩子可以讲英语了,家长就认为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其实这只是证明日常口语学习部分达到了一个水平,但是掌握的不全面。

许多中国孩子进入美国课堂学习时发现课本看不懂,学科词汇听不懂。

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学术英语知识。

而这方面知识对于孩子的学科应用水平和日后的工作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学术语言可以为孩子搭建另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让中国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异国文化,可以训练孩子的多元学科思维,也可以使孩子更快融入国际交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际人!作为家长要暗示孩子继续探索学习,鼓励他们多了解学科知识,让他们对学术英语感兴趣。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达到英语学习一个阶段后孩子的提高水平趋于缓慢,多数家长这时看不到孩子有明显进步就会施加很大压力给他们,担心孩子英语水平下降。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焦虑学习中出现的曲线期,这是每个学习者遵循的自然规律,只要坚持不懈,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会突破平缓期,继续提高英文水平。

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第三章 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

第三章 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

*他买了二本书。
(二)程序
1、经典程序 (1)描写
(2)选择
(3)对比
(4)预测
2、针对教学和习得的对比程序
(1)发现。即在教学中发现值得进行
对比研究的语言点。 (2)选择。发现的问题,有些跟母语 关系密切,需要进行对比研究。
(3)对比与解释。通过细致的描写、
(五)教育者及相关因素
儿童接受的母语,大多由亲属输入,
语句清楚简单,语速慢,重复多,有 感情,伴随表情和动作,是照顾性语 言。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大多由教师输入, 感情、表情和身势语不那么丰富。
(六)文化
儿童习得母语时,沉浸在和母语息息
相关的文化之中。他们在用母语交际 时很少出现因文化误解造成的交际障 碍。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往往没有沉浸在 相应的文化之中,缺乏相应的文化知 识,这对学习一种语言会有不利影响。
(1)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习得问 题的。 (2)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 调认知一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3)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 的影响。
4、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功能论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
究儿童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习得母语 的过程,应看做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 言来表示功能的各种方式的过程。
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 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四、输入假说
(一)习得—学习假说 “自然获得”(也叫“习得”)与“正式学
习”这两个概念是克拉申理论的中心。
(二)自然顺序假说
强调语言习得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
不变的自然顺序。这一假说还坚持语法结构 是按一定顺序而获得的。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
8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 研究对象不同 2 目的不同 3 方法不同
.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 研究目的不同 2 研究范0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informal learning),儿童大多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下意识,隐性知 识)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理解与生成过程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 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 在课堂学习的。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 境而言的。
.
6
五 自然地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 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题汇总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3)一、概念及术语 (3)二、有关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 (4)三、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 (5)四、学习动机 (6)五、学习策略 (6)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术语解析 (8)●思维: (8)●记忆: (8)●刺激stimulus: (9)●反应response: (9)●替代刺激substitute stimulus: (9)●积累效应summation effect: (10)●消退extinguished: (10)●迁移transfer/differential responses: (11)●废除disuse: (11)●语言习惯language habits: (11)●动觉kinaesthesis/动觉刺激kinaesthetic stimuli: (12)认知心理学术语解析 (13)一、知觉篇 (13)●注意(attention):●意识(consciousness)二、记忆篇 (13)●背景(context)●长时贮存(long-term storage)/●短时贮存(short-term storage)●衰退(decay)三、认知加工篇 (14)●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es;top-down processes)●材料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data-driven processes;bottom-up processes)●控制加工(control processes)●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特征分析(features analysis)●信息加工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联结主义取向(connectionist approach)四、知识篇 (14)五、语言篇 (15)●大脑两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移位(displacement)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一、概念及术语1.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母语mother tongue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幼年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并且这种语言会被用来进行社会交际。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 222 -校园英语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王玲【摘要】二语习得主要研究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关于该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论,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相互作用论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即语言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应当同时并重。

【关键词】二语习得 环境论 先天论 相互作用论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涉及许多相互关联因素的复杂过程,它研究的是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到目前为止,关于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Environmentalist Theories),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Nativist Theories),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list Theories)。

这些理论为人们加深对二语习得的认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下面是本文对这些理论的简要探讨。

一、二语习得三大主要理论1.环境论。

环境论认为环境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文化适应模式等理论在讨论二语习得时都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语言学习是模仿、练习、反馈和习惯形成的结果。

根据行为学家的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同样的过程进行的。

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形成文字和物体或事件之间的“关联”,通过重复强化这些关联经验。

学习者模仿正确就会获得鼓励,或收到反馈以纠正他们的错误。

行为主义者把二语学习者视为“语言生产机器”,而语言环境则被看作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s)也把二语习得大部分归因于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学习者本身固有的内在能力,并主张人与生俱来就是很简单的学习力,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结构。

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是指个体在母语习得之后,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这一领域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究学习者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学习者对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做出反应,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如语音训练和句型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需要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

在教学上,认知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策略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语言。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的结果。

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掌握语言。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由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主张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i+1)来习得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教师应提供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输出假说输出假说由梅瑞尔·斯温提出,强调语言产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尝试使用目标语言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应用实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以设计模仿练习;根据认知理论,可以设置问题解决任务;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输入假说,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根据输出假说,可以安排演讲和写作作业。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介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介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介第二语言习得是语言学领域相对新的一个领域。

尽管如此,不难发现,存在大量的理论来解释超出第一语言范围的复杂语言习得过程。

目前,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为了向读者更好地介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前沿思想和观点,Rosamond Mitchell,Florence Myles和Emma Marsden共同主编了《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一书,系统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

与前两版有所不同,第三版更加系统全面的涵盖了当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作者在书面分析了当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观点,以及论述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方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这对于当代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发展1 引言30年来,二语习得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

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二语学习理论汇聚了各种思路的整体,而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整体。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是由Rosamond Mitchell,Florence Myles和Emma Marsden 共同主编、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关于第二学习习得理论系列丛书之一,2013年出版。

本书从多视角角度系统地介绍分析了当前第二语言习得的热点研究理论和各个学术流派的价值。

每个章节从较为广泛的视角如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介绍了当前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理论。

资助信息: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3YJA740042)基金和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3WYB013)基金支持,在此鸣谢。

2 内容概述本书共有十章。

第一章是基础理论介绍,包括一些关键理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研究者对这些理论的认识角度有不同,但是这些理论和基本概念对二语习得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对较为完善的理论的特点进行讨论后,作者呈现了当前对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学习过程的辩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介绍与评价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介绍与评价

快乐阅读AILEYUEDUKFeb. 2016 MAGAZINE 69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二语习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也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外语教学领域当中。

最近三十年以来,研究二语习得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日益增多,因此出现了大量有关书籍,而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正是其中一朵奇葩。

该书由Routledge 公司出版,它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出版,第三版是2013的最新版本,在旧版本的基础上,第三版增加了二语习得这一领域至2013年为止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书由英国的南浦安顿大学的应用语言学教授Rosamond Mitchell,埃塞克斯大学的二语习得教授Florence Myles 和约克大学的第二语言教育高级讲师Emma Marsden 合著。

本书收集了二语习得领域目前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在书中以章为单位分别讨论了几大方面的理论,包括语言学、认知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

本文拟对该书进行介绍和评价。

一、内容简介作者写《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的目的是要给读者提供目前二语习得领域最新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该书的目标读者很广泛,包括语言学的本科生、外语教育/英语(作为外语)教育/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以及从事二语教育的教师等等。

本书共有十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重要的概念和重要问题;第2章回顾了二语学习研究的近代史;第3章关于语言学和语言发展方面的“普遍语法论”;第4章关于二语学习的认知法:普遍的内隐学习机制;第5章关于认知法:记忆系统和有意识的学习;第6章关于二语学习的互动;第7章探讨了基于意思的二语学习方式;第8章从社会文化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9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10章是全书的总结。

作为全书的开篇,第1章介绍了“第二语言学习”(简称“二语学习”)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的重要问题,使读者对该书的研究范围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作者首先解释了“二语学习”这一核心概念,作者广泛地把它定义为任何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

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

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Jill’s hunger (S)“I’m hungry” (r)Jack’s hearing (s)Jack’s action (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

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为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语言学习行为,应用语言学家提出了很多语言习得理论,并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语言习得作出详细阐述。

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an D. 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本文对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传统意义上讲,第二语言习得分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学说( behaviorism) 和固有观念学说(innatism) 。

前者认为学习者与其周围环境的交流导致语言习得的产生;后者强调人的内在的和先天的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一种语言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2vice) ,使得人们去自由地习得语言。

从20 世纪70年代起,克拉申便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于80 年代初发表其两大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2) ;同时于1982年与特雷尔(T. Terrell) 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 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 ①习得- 学得差异假设(acquisition2learninghypothesis) ; ②监检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 ③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④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 ⑤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2filterhypothesis) [1 ]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特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在 语境中运用语言,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 教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与发展
历史
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经历了传统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不同的发展 阶段。
发展
随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如任务型教学法、内容型教学法等。
全身反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全身反应法
通过身体动作和手势来教授语言, 强调听说能力的同步发展。
适用范围
适用于初学者和儿童学习者,能够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身体语言表达 能力,同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结 合使用。
沉默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默法
教师尽可能少地使用母语,通过 手势、表情和目标语来教授语言。
直接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01 直接法
通过目标语直接教授,强调模仿和练习,培养听 说能力。
0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特别是那些已经具 备一定听说基础的学习者。
03 注意事项
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提供真实、自 然的语言环境。
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听说法
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通 过反复练习和模仿来培养 口语能力。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一定基础的目标语学 习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能
力。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具备较好的目 标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注意
避免沟通障碍和文化误解。
THANKS
感谢观看
03
现代第二语言教学法
交际法
总结词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填空判断20分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判断)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焦虑是一种现实焦虑,也是一种状态焦虑。

所谓现实焦虑是指处于该现实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自然产生的焦虑;而状态焦虑是焦虑的暂时被动状态,它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出对当时情境的忧虑和担心。

17.(判断)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如不小心把“小张”说成了“小王”,是偶然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代表: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反映内在大纲偏误定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第二语言习得是按其内在大纲所规定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

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

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Jill’s hunger (S)“I’m hungry”(r)Jack’s hearing (s)Jack’s action (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

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

由于言语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孩子们就能逐渐地养成语言习惯,学会使用与其语言社区相适应的语言形式。

如果没有强化,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语言是不能学习到的。

行为主义习惯形成的学习模式:(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Behavior)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把研究动物所获得的结论,无保留地运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作出粗略和肤浅的见解,它强调环境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决定有机体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必然要忽视人在言语行为中的主动作用和独立作用。

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掌握某一种结构复杂的语言。

二、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乔姆斯基(NormChomsky)是认知主义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乔氏认为任何发育正常的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母语使用能力,这个事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不了。

儿童是不可能根据他们听到的数量有限的句子,通过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而习得母语语法和学会母语使用的。

乔氏认为,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植于大脑里的所谓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Device,简称LAD)或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

按乔氏理论,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只有“激活”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

母语心得过程:语言输入→普遍语法→特定语言的语法认知主义习得理论强调的是人脑中的内在因素,而不是习得的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

对于普遍语法是否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作用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

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博士(D.Krashen)的理论常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

1、监察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

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

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

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

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

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来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

这些因素是:1)动机(Motivation)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2)信心(Self-confidence)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忧虑程度(Anxiety)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

(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输入→Filter→语言习得机制→习得到的能力2、"监察模式与外语教学按照克拉申的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应尽量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习得语言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四、斯温纳(M. 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1、"斯温纳的输出假设的内容克拉申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中心作用(CentralRole),而斯温纳则认为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AMoreProminentRole)。

斯温纳假设的依据是“浸泡式”(Immersion)教学实验。

浸泡实验表明:尽管她的学生通过几年浸泡,获得的语言输入不是有限的,但他们并没获得如本族语者那种语言的产生能力。

她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不是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而是他们的语言输出活动不足。

她认为她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机会在课堂环境中使用语言。

再者,他们没有在输出活动中受到“推动”(Being Pushed)。

斯温纳认为语言输出有三个作用:(1)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注意的功能;(2)提供学习者进行检验自己提出假设机会的功能;(3)提供学习者有意识反思机会的功能。

斯温纳的输出假设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由于语言输出活动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其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语言时存在的问题,使学习者能有更多机会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以语言对假设进行反思,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输出对外语习得都是必需的。

在外语教学中恰当地安排适当的语言输出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

不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教材编写方面,要设计多种交际性的语言输出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产生能力的培养。

五、错误分析1、一些学者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这就是“错误分析”(ErrorAnalysis)。

语言学家科德(P. Corder)、理查兹(J.C. Richards)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错误进行研究和分析。

他们发现虽然有些错误来自母语的干扰或负迁移,但很多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消化不够全面而造成的。

他们认为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把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规则内在化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使用一种过渡性的语言进行交际,这种过渡性语言即不是母语的翻译,又不是要掌握的目的语,它介乎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可称为中介语(Interlangauge)。

中介语随着学习者接收更多的第二语言输入,随着他们不断改变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假设而发展。

由于学生使用中介语,犯错误是不足为怪的。

科德把错误总结为三类:第一类称为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Pre-systematic Errors)。

第二类称为系统的语言错误(Systematic Errors)。

第三类称为形成系统后的语法错误(Post-systematicErrors)。

学习者所犯错误的原因:母语干扰过度概括、忽略规则的限制等。

认清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减少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干扰。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负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会阻碍外语学习。

负迁移的主要表现:(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

英语属“语调语言”,汉语属“声调语言”,book布克,bad拜德,增添音节:Work读成worker, bet读成better。

(2)词汇层面义的负迁移现象A、词的概念意义(或外延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