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煤田煤层气藏划分及形成机制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南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作为淮南煤田的重要产区之一,具有较大的煤储层含气量。
煤储层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对推动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高效开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有助于了解煤储层气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机理,为煤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其孔隙结构和渗透率等关键特征,为进一步挖掘并利用该煤储层的天然气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确定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含量分布规律,揭示其气藏潜力;2. 分析岩心实验方法对煤储层气体含量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3. 探讨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对气体储集和运移的影响,为优化气藏开发方案提供依据;4. 研究煤储层的渗透率分布特征,评估储层的渗透性,为合理开发气藏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目的,我们旨在全面了解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藏潜力和储层特征,为淮南煤田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研究意义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中国重要的煤田资源之一,对其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通过研究储层含气量特征,可以深入了解煤储层内部的气体分布状况,为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对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渗透率分析有助于揭示煤储层的气体储集规律,为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和增加产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深部煤层气含量对于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和完善煤层气勘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对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既有助于深化对煤层气资源的认识,又为我国煤层气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煤层气的成分及其成因及成藏条件综述
为主且重烃的含气量较低。
2成因类型
从泥炭到煤的形成过程中均存在气体
3气藏形成条件
煤层气藏是指在地层压力作用下保有 一定数量气体的同一含煤地层的煤岩体。
[3】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煤层气开发地
质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
的产生。研究表明,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大致
可划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前者主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jzxdb201406048.aspx
煤层气的成分及其成因及成藏条件综述①
张辉 (晋城市煤炭煤层气工业局 山西晋城048000)
摘要:煤层气是储集在煤层及其临近岩层中的一种白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它的组成以甲烷为主,这类资源的成因奏型具有生物成因 和热成因两类。煤层气具有附生性,不均性和稀缺性等特点,它主要受控于煤层厚度、煤变质程度,封重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埋藏深度。 关键词:煤层气 中图分类号:P6l 成因 形成条件组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一098x(2014)02(c)一0066一ol
详细的气体生成阶段可大致划分如下: (1)热降解气,这主要发生在煤化作用 的“长焰煤一瘦煤”阶段。这些化学反应主 要发生于低于250℃的热力作用下,该过程 形成大量的烃类物质且以“生气为主、生油 为辅”。气体以甲烷为主且重烃含量逐渐增
在成因上,煤层气大致可划分为生物成因和 热成因两类,它们分别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未 成熟期和煤化作用的成熟一过成熟期。尽管 煤层气藏具有水压单斜型、水压向斜型、气
类使用的煤层气会逐渐消耗殆尽。
加。
(2)热裂解气,这主要发生在煤化作
用的“瘦煤一无烟煤初期”阶段。在大于 250℃的高温条件下,残余的干酪根、液态 烃和重烃会发生裂解生气。气体仍旧以甲烷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二、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概况淮南煤田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煤田之一。
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淮南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条件复杂,但煤储层良好,煤层气资源丰富。
目前,煤储层的勘探工作已经展开,但对于其含气量特征的详细分析还较为欠缺。
本文将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煤层气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1. 储层孔隙结构分析通过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岩心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发现其储层孔隙结构优良,孔隙度较高,孔隙分布均匀。
这为煤储层的气体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煤层气的产出率和采收率。
2. 含气量特征分析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较高,平均含气量在10~20 m3/t之间,最大含气量甚至可以达到30 m3/t以上。
这意味着该煤储层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有着良好的开发潜力。
3. 含气层分布规律分析通过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含气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
不同层位和不同岩性的煤层具有不同的含气量特征,这为后续的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结论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分析表明,该煤储层具有良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
其孔隙结构优良,孔隙度高,含气量较高,含气层分布规律较为复杂。
该煤储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开采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
五、展望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分析仅是对该煤储层资源的初步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还需要加强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协调,推动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淮南煤田的煤层气资源开发和利用贡献更大的力量。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一、引言深部煤储层是指埋深在800m以上的煤层,在深部煤储层中储存有大量的煤层气资源。
深部13-1煤矿是淮南煤田的一个重要矿区,该煤矿地处淮河盆地的北缘,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深部煤储层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煤炭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深部煤矿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淮南煤田概况淮南煤田位于中国安徽省淮南市境内,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
煤田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淮河盆地的北缘。
淮南煤田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和,适宜煤炭开采。
目前,淮南煤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三、深部13-1煤储层特征深部13-1煤储层埋深在800m以上,主要为炼质煤和无烟煤,属于优质煤种。
煤储层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裂缝系统,具有较高的含气量。
煤储层顶部和底部常常存在煤层气藏,储层内部分布有煤层气水,地质条件适宜开采煤层气资源。
四、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1. 含气量分布特征根据对深部13-1煤储层的钻井资料和地质勘探数据分析,煤储层整体含气量分布呈现出随埋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储层埋深越大,煤层气的质量和含量越高。
在煤储层上部和下部,煤层气质量和含量较低,而在煤储层中部,煤层气质量和含量较高。
这种分布特征与深部煤储层的地质条件和气体生成规律密切相关。
2. 含气量影响因素煤储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煤层气生成量、孔隙结构、地层压力、渗透性等。
在深部13-1煤储层中,孔隙结构和裂缝系统的发育程度对含气量影响较大,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增大能够提高煤储层的含气量。
地层压力和地温的升高也会促进煤层气的生成和富集,对煤储层含气量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3. 含气量分布规律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分布规律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不同煤层、不同地层和不同地质构造部位的煤储层含气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淮南矿区煤层气地质控气因素概述
煤阶类型。矿区的煤种均为烟煤,镜质组反射率 R , x为 o ma 上)突出 2次 , 给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据估算矿 区每年向大气 . % . 6 主要有气煤、1 8 0 / 3焦煤 、肥煤 、焦煤和瘦煤等 ,以 排放煤层气近 3亿 m 既造成 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 也造成 了环境污 06 8 ̄1 4 %, 3 %- % 的气煤和 1 - 4 / 3焦煤为主。按美国的成 染 。 因 此加 强 对 淮 南矿 区煤 层 气 资源 地 质 特征 的研 究 ,积极 探 讨 中变质高挥发分 (3 ,2 ) 煤层气开发技术对改变华东和安徽 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以 功经验,中变质程度 的煤层对煤层气的生成和保存是非常有利的。 由淮南矿区部分煤层的煤岩显微分析结果可 以看出 ,镜质组 及 煤矿 安 全 生 产 ,具 有 重要 的战 略意 义 。 4 9 6. 2 0 平均 5 . %; 8 1 9 惰质组 2 . % ̄ 8 7 05 0 3 . %, 2 淮南矿区赋煤构造为一北西西一东西 向延展的复 向斜 ,含煤 的含量为 4 . %~ 97%, 99 3 . % 5 3 2 . %,平均 1.7 3 5 %;无机物矿物 2 地层为石炭 、二叠系。主要含煤段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 平均 2 . %;壳质组 5 0 8 . 2 盒子组 ,厚约 7 0 5 m,发育 2 6层煤 ,可采煤层最大累厚达 3 m。 21%- . %,平均 38%。较高含量的镜质组 ,不仅是产气的最 4 .5 54 低的无机 主力煤储层为 1 煤层、8煤层、1 2煤层和 1~ 煤层。主煤层煤 大贡献者,也为煤层气 的储存提供 了大量 的空间,同时 , l ~ 31 阶绝大部分 以气煤 为主 , 部分为肥煤、焦煤 、 瘦煤和 无烟煤类 , 镜 物含量使煤层中有足够 大的煤基质颗粒 内表面来吸附煤层气。 另外 ,矿 区煤的宏观煤岩类型主要为半亮型和半暗型煤。这 质组反射率范围 06 %~ .7 . 5 1 %,一般为 06 %~ .%。 3 .5 05 淮 南矿 区预 测 2 0m 以浅煤层 气资 源量 为 4 0 . L , 些资料说明淮南矿 区的煤种对煤层气资源的生成 是较有利 的。 00 9 03 8{ m 煤层厚度。煤厚是该矿 区煤层主要的特征之一 ,淮南矿区主 10m 以浅 2 4 .6亿 m O 0 以浅 822 50 3 78 ,10 m 6 .9亿 m ,是华东煤 层气储量最 大的地区。矿区煤层气储量 总体东高西低 ,以谢李深 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 ,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二叠纪 ,煤 系 5m 含 ~8 2 3m 部 中心的东部 区域含量最高,西部的谢桥矿井含量较低。主采煤 地 层 总厚 3 0 , 可采 煤 层 9 1 层 ,可 采 煤层 的总厚 2  ̄ 4 , ,单厚度达 6 m。 层 C1~ 、B1b煤层气含量最高 ,一般为 1~ 6 /,含量梯度 自下而上分为 A、B、C、D、E五组 。其中 c1 31 l 0 2 m t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淮南煤田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
潘集煤矿是淮南煤田中较大规模的矿井之一,该矿在不断深化过程中不断发现高含气煤层,其中13-1煤层被认为是该矿区较为有代表性的煤储层之一。
对于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其资源评价与勘探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质特征13-1煤层位于潘集煤矿的深部区域,主要分布在矿井底板以下1000米范围内。
该煤层主要含有干、饱和甲烷,且甲烷含量较高,平均含量约为18m3/t。
煤储层的构造上呈弱致密状,多孔度较低,但泥岩的密实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封闭性能,同时煤体自生有较多的孔隙和裂缝,导致煤储层含气情况复杂且不稳定。
二、含气量特征13-1煤储层含气量与深度的关系“倒U”型,含气量在底部陡增,上部较为平稳且含气量较低。
在深度800~1000米范围内,13-1煤层的含气峰值出现,常规脱气后该区块的低含气井底井壁处仍能观测到高浓度的甲烷气体,其中大量的自生气使得煤储层表现出较强的跨层渗透能力。
13-1煤层的含气量与厚度关系相对平稳,平均含气量在16~20m3/t左右,但在煤层断层、岩层夹段等地质障碍带中容易出现含气量高低不均的情况。
三、影响因素分析13-1煤储层含气量异常分布的主要原因在于地质条件的作用。
煤层断层、岩层夹段等地质障碍对煤储层内部的气体扩散有着直接的影响,使得煤储层内的气体含量存在一定的异向性。
同时,煤储层是否为基岩直接接触,煤层是否存在自生气(超前气)等因素对于含气量的分布情况也有较大的影响。
四、勘探开发建议针对13-1煤储层含气特征,建议加强地质勘探和综合研究,了解煤储层内部的地质构造与物性,准确划分含气区块。
基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煤层跨层渗透的较强特征需要在隧道等工程中加强防控,避免出现煤层瓦斯等安全事故。
在煤储层勘探开发过程中,加强钻孔测试,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优选开采方式与工艺技术,提高煤储层的开采率和经济效益。
5. 煤层气藏成藏机理
经济边界
经济边界仅适用于工业性煤层气藏,以该 煤层气藏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最低含气量 表达,取决于煤层气的含量、资源丰度、 储层物性、地下水动力条件、开发技术条 件、经济政策等。
包括浅部的经济边界和深部的经济边界
• 在现有的开发技术条件下能够实现商业性 开发的煤层气藏称为工业性煤层气藏;反 之,称为非工业性煤层气藏。
纵向封堵系数R,是断层落差(L)和盖层厚度(H)的比值,其值越
小,纵向封堵能力越强 。
α
β
L
RH LsisninK
h
H
盖层
β
αβ 储 层
式 中 : - 断 层 倾 角 ; - 储 层 倾 角 ; L - 断 层 垂 直 落 差 ; H - 盖 层 厚 度 ; K - 比 例 系 数 ,
K = h / H , h - 盖 层 叠 盖 厚 度 。
海 拔 (m) 10 00
50 0
0
T L- 0 06 T L -0 0 7
滞流带
径流带
补给区 10 00
50 0
对应的极限储层压 力在1.3MPa左右, 即地下水的水位最 低应为130m左右。
风氧化带边界
由于煤层气沿露头的散失和空气的混入使得煤层气中甲烷浓度降低,二氧化碳、 氮气浓度增加。一般取甲烷浓度80 %为风氧化带的底界。
断层边界 距 寺 头 断 层 距 离
海 拔 ( m) 1000
5 00
图 2-8
含气量与距寺头断层距离关系图
海 拔 (m)
1000 1000
500 500
0
0
P
C
O
E 1000 500 0
0
图 2-9 EW 1 剖 面 寺 头 断 层 两 侧 对 接 关 系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潘集煤矿是淮南煤田著名的深部煤矿之一,其煤储层厚度较大,储量丰富,因此备受
关注。
本文针对潘集煤田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展开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该煤储层的气藏特征,为煤层气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首先,本文对潘集煤田13-1煤储层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
煤储层埋深较大,通常在800-1200米左右,属于深部煤储层。
由于地下温度和压力较高,煤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因此含气量相对较高。
此外,该煤储层属于控制性构造煤储层,煤体具有良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气体的运移和聚集,因此有一定的煤层气储量。
最后,本文探讨了13-1煤储层含气量的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煤层气的含量随着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在煤储层的不同层位中,含气量也存在差异,上部层位气体含量较低,而下部层位气体含量较高。
此外,煤储层的不同区块之间,煤层气含量也存在差异,其中
中心区块的煤层气含量较高,而边缘区块的煤层气含量较低。
综上所述,潘集煤田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条件、物性特征以及分布特征等。
研究表明,该煤储层具有一定的煤层气储量和开发潜力,但也
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因此,对于深部煤储层的开发,需要进行
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煤层气的成因分析课件
煤层气储存与运输技术
研发和应用新型的煤层气开采技术, 提高开采效率和产量。
研究和发展煤层气的储存和运输技术, 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煤层气增产技术
研究煤层气的增产技术,如水力压裂、 注气等,提高单井产量。
煤层气开发的市场前景
国际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推动市场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化学反应类型
主要的化学反应包括热解、水解和氧 化等。
化学成因证据
化学成因的证据包括在煤层中发现的 矿物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等。
煤的物质组成
煤的元素组成 煤的显微组分
煤的物理化学性 质
吸附性
热解反应
煤在高温下会发生热解反应,释放出 气体,这些气体在煤层中滞留,形成 煤层气。
煤层的地质环境
温度和压力
煤层气的成因分析课件
• 煤层气的成因机理 • 煤层气的形成条件 • 煤层气的开采与利用 • 煤层气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应对措
煤层气的定义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煤层气的组成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
总结词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生物成因和 热成因。生物成因阶段是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由 细菌作用形成的;热成因阶段是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下,由煤的变质作用形成的。
煤层气中的甲烷可用于 合成氨、甲醛等化工产品。
替代传统燃气,减少对 化石燃料的依赖。
可用于汽车燃料、热力 发电等。
煤层气开采与利用的注意事项
安全措施
资源保护
环境影响 技术创新
煤层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影响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 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淮南潘谢新区煤层气有利区勘探成果分析
淮南潘谢新区煤层气有利区勘探成果分析摘要:在淮南矿区利用地面钻探的方法,探明煤层气赋存情况,为煤层气开采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煤层气;勘探“十二五”期间,淮南矿业集团在淮南矿区张集、潘一、潘三、顾桥矿范围内施工煤层气勘探钻孔50口,进行煤层气(煤成气)资源探查,勘探钻孔分布情况见下图:一、地质概况本次勘探区位于淮南复向斜的内部及北翼的东段和中段,处于阜凤断层与上窑-明龙山断层之间,由南向北发育有谢桥-古沟向斜、陆塘背斜、陈桥-潘集背斜、朱集-唐集背斜等次级褶皱,同时受控于颍上陈桥断层、大兴集断层、朱集断层等。
二、工程技术方案施工50个煤层气探查钻孔,通过取样测试及常规、中子、双侧向、双井径测井,取得煤层气储层含气性、含气量、渗透率以及煤层密度、裂隙发育特征、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在综合分析淮南矿区煤层群煤层气成藏地质背景的地质基础上,对示范区煤层气(煤成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前景进行评价。
三、工程设计共设计50个钻孔,其中张集矿6个,顾桥矿27个,潘一矿4个、潘三矿13个,分5年实施,总工程量58498.61m。
四、实施效果1、归纳总结了研究区煤层群的吸解解吸特征、揭示了各煤层吸附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煤层群含气分布特征,确认了煤成气赋存层位。
研究区发育的煤层群中,13-1煤、11-2煤的理论吸附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7.5504m³/t、17.7952m³/t,1煤的理论吸附量最低,平均值为16.1047m³/t,其它煤层的理论吸附量居中。
影响煤的吸附能力的大小的因素包括煤的物理性质(煤的物质组成、煤的变质程度)、外部因素(煤的水分、温度、颗粒大小)。
研究区煤层群吸附量高的煤层主要为埋深较浅的13-1煤和11-2煤,而埋深最深的1煤的理论吸附量偏低,研究区来自煤的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及来自煤的内在物理性质如煤的变质程度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大小影响较弱,揭示了影响研究区煤层群的吸附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为煤质和煤体变形程度。
5.16 煤层气藏
第五章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5.16 煤层气藏一、基本概念及分类煤层气是一种在煤化过程中生成并主要以吸附形式储集在煤层中的自生自储式的天然气。
主要成分为甲烷,也称为煤层甲烷。
在煤炭工业中的煤层瓦斯,是煤成气的一部分。
煤层气藏是指受相似地质因素控制、含有一定资源规模以吸附状态为主的煤层气、具有相对独立流体系统的煤岩体。
煤层气藏具有明显的边界与周围地质体分隔。
一、基本概念及分类宋岩等(2010)根据水动力条件和煤层气藏边界,将煤层气藏划分为水动力封闭型和自封闭型2大类及多种基本类型:二、煤层气的赋存状态煤层气在煤储中的三种赋存方式:吸附、游离、溶解。
吸附气:是煤层甲烷的主体,占70~95%,一般占90%;游离气:存在于煤的孔隙、裂隙或空洞中;溶解气:溶解于地层水中,不足1%。
三、煤层气的富集◆煤层气在煤层主要依赖吸附作用,有无圈闭无关要紧。
但常规天然气必须在圈闭中。
◆煤层的含气量:一般为10~40m3/t煤,而煤的生气量至无烟煤阶段累计可达210~490m3/t煤。
◆至少有90%的由煤生成的气从煤中析出,大部分气运移出煤层,一部分赋存于煤层中并有一定规模的运移调整。
在不同演化阶段,煤层气的运移特征不同。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四、煤层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煤层气藏为具有一定规模,并含有商业性开采价值煤层气的煤岩体。
现代技术条件下,具有商业性开采价值的煤层甲烷气藏的煤层厚度通常1~30 m ,埋深45~2730 m ,煤阶可从褐煤到无烟煤。
四、煤层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煤层厚度和含气性:厚度大、含气量高、解析条件好—有利,下限1m。
渗透性:受控于多种复杂地质因素,天然裂缝发育有利。
保存条件:上覆地层有效厚度和煤层顶底板特征,顶底板好有利封闭。
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好,便于降压解吸,利于开采。
吸附状态煤层甲烷是煤储集天然气的主体。
当煤处于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时,吸附即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吸附状态的天然气要能流动,必须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使煤层甲烷解析出来。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煤层气是一种天然气,是在煤炭地层中由煤成分经过植物的生物转变作用而形成的沼气,它具有丰富的能量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淮南煤田中,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这一煤田中具有较高煤层气含量的煤层之一。
本文以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其含气量特征,为淮南煤田的煤层气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一、概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位于淮南煤田的北部,距离淮北市区约45公里。
该煤储层含气量丰富,已成为淮南煤田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重点之一。
本文通过煤层气钻采实验、地质采样和岩心分析等方法,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二、煤层气含量特征1. 孔隙度与含气量的关系孔隙度是指煤层中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
煤层孔隙空间中的瓦斯可通过渗透作用溶解在水中并对孔隙度产生影响。
瓦斯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孔隙度越高,煤层中的瓦斯溶解度越小,煤层气含量就越高。
研究表明,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孔隙度平均为8.6%,含气量平均为2.6m3/t。
孔隙度与含气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说明孔隙度与含气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煤的组成和结构是决定煤层气形成和含量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煤质类型为无烟煤和半焦煤,平均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为28.3%,平均固定碳为51.1%。
煤质研究还发现,煤层中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量均与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固定碳等指标有强相关关系,说明煤质特征对煤层气的生成和储存具有重要影响。
煤层的厚度是煤层气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平均煤层厚度为5.8m,平均含气量为2.6m3/t,说明煤层的厚度对含气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4. 煤层气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中煤层气主要分布在煤层顶部和底部。
煤层顶部含气量较高,但由于不易采集,实际上可以利用的储量较为有限。
两淮煤田煤层气成藏过程分析
两淮煤田煤层气成藏过程分析安徽省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和利用煤层气对缓解常规油气供应紧张状况、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大气环境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在系统分析煤层沉降埋藏史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两淮煤田煤层气成藏过程,为我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奠定基础。
标签:煤层气;成藏;两淮煤田引言安徽省煤层气资源丰富,在全国煤层气勘查开发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国家和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两淮煤田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两淮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与利用都进行了战略上的布局。
“十二五”期间,我省煤炭产量出现了先增后减的趋势,与华东乃至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同时我省还面临着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以及能源供应安全等能源环境重大问题。
开发和利用煤层气对缓解常规油气供应紧张状况、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大气环境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对保障我省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两淮地区石炭-二叠成煤期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作用下煤系的沉降和抬升以及构造-热事件共同控制着煤的受热-成熟-生烃-散失过程,是煤层气成藏的关键所在。
下面在系统分析煤层沉降埋藏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淮煤田煤层气成藏过程。
1 煤层沉降埋藏史淮北煤田和淮南煤田在晚古生代属于同一聚煤环境,后期又具有相似的沉降埋藏历史。
因此,本次工作选取淮南新集地区煤层沉降埋藏史来说明两淮地区煤层沉降埋深过程。
由图1可以看出,淮南二叠纪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大致为295-253Ma,之后沉积了石千峰组和下三叠统,均为整合接触关系。
早三叠世期间,两淮地区煤系快速沉降,根据杨起等人研究分析,两淮二叠纪煤层在侏罗纪前(约230Ma)已达到最大埋藏深度,在新集地区为3500m左右。
中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两淮地区缓慢抬升,至120-23Ma前发生强烈隆升作用和长时期的剥蚀作用,煤系上覆地层及煤系本身蚀顶卸压,致使主要煤层的埋深小于1000m,有的地方煤层已出露古地表,煤系埋藏变浅,对煤层气成藏是十分不利的,受煤层气垂向分带规律控制,在煤层露头以下的一定深度内形成瓦斯风化带。
测井法在探查淮南潘三、丁集矿区煤层气储层赋存规律上的应用
测井法在探查淮南潘三、丁集矿区煤层气储层赋存规律上的应用摘要:利用煤层气储层特征专业测井法针对淮南潘谢矿区煤层气储层赋存规律进行初探,为煤层气及页岩气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煤层气;测井;勘探一、区域地层淮南煤田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区,区内除中奥陶统至中石炭统缺失外,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纪和白垩纪亦无沉积。
潘谢新区煤系地层被新生界松散冲积层所覆盖。
新生界松散层厚200~564米,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增厚,总的趋势老区较薄,潘谢矿区较厚。
潘谢矿区除个别古地形隆起处外,一般都在200米以上。
淮南煤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其中二迭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一般含有可采煤层9~18层。
可采煤层总厚度25~34米。
煤种以气煤和1/3焦煤为主,煤质优良,具有特低硫(<0.5%)、低磷(<0.05%),中高发热量、结焦性好、粘结性强等特点。
符合环保要求,在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及城市造气等行业受到广泛欢迎。
二、煤层气储量资源淮南矿区是我国有名的高瓦斯矿区,区内绝大多数煤层有自燃发火倾向,煤尘有爆炸性,地温较高,田煤层气资源丰富,预测资源总量达5928.25亿立方米,平均密度2.644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具有很高的开采利用价值。
按赋存状态分:-1000米以上为1395.61亿立方米,-1000~-1200米为954.95亿立方米,-1200~-1500米为1887.46亿立方米,-1500以下为1690.23亿立方米。
三、淮南煤田井下瓦斯资源特征淮南煤田赋煤构造为一北西西—东西向延展的复向斜,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
主要含煤段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厚约750米,发育26层煤,可采煤层最大累厚达34米。
主力煤储层为1煤层、8煤层、11-2煤层和13-1煤层;主力煤储层以气煤为主,部分为1/3焦煤,少量焦煤、瘦煤等其它煤类;煤层气条件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储层几何形态复杂,煤层层数多,煤体结构复杂,分岔变薄尖灭现象显著,厚度变化大,煤分层对比困难。
煤层气的成藏机制
2.2 热成因类型
经过生物成因阶段,随着上覆 岩层的增加和地层温度的升高,煤 化作用不断加深,热成因煤层气开 始生成(R0 为0.6%左右)。当R0 为 0.7%时热解烃量达到经济开采价值, 随煤化作用不断加深,热成因煤层 气持续生成,当镜质组反射率超过 4%时或直到盆地抬升使煤层出露地 表,地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热成因 煤层气才停止生成。
四、煤变质程度与煤层气 形成的关系
煤层的生气量和储气能力,都受 煤变质程度的控制,所以煤变质程度 对煤层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 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⑴ 煤变质程度太低,不利于煤 层 气 藏 的 形 成 : 未 变 质 阶 段 (R0 < 0.5%) 的褐煤,为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热解气即将开始生成,因此煤层的含 气量不高。
所以,低、中、高变质的烟煤和 无烟煤,都可以形成煤层气藏;未变 质的褐煤以及超高变质的超无烟煤 (已不属于储集层)不能形成有价值 的煤层气藏。 生物成因的煤层气主要形成于煤 化作用的早期阶段,即未变质到初变 质阶段,煤级约为褐煤阶段,生气量 约占总生气量的10%。
热成因煤层气形成于煤化作用 的中后期阶段,高挥发性烟煤或更 高煤级的煤中( R0>0.6%)。并且随 着煤化作用的加深,煤变质程度的 增加,热成因煤层气持续生成,并 且生成量增加,直到镜质组反射率 超过一定值(R0>4%)或盆地环境发 生变化(地层抬升,煤层出露地 表),热成因煤层气生成才会停止。
而且褐煤层和围岩固结程度差, 透气性良好,封闭性差,致使含量很 低的煤层气大多逸散了。因此,褐煤 很难形成有价值的煤层气藏。 ⑵ 当煤变质程度太高,即超高 变质的(R0> 6%) 超无烟煤,也不能 形成煤层气藏:对甲烷基本上不吸附, 孔隙度也很低。基本上失去了储气能 力,也就不能形成煤层气藏。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淮南煤田中的一部分,其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对于煤层气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煤储层的含气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为煤层气的开采提供参考。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根据前人的研究,该煤储层的含气量主要集中在煤层的上部和下部。
煤层上部的含气量较高,主要原因是上部的煤层压力较大,对煤层内气体的保存起到了保护作用;而煤层下部的含气量较低,主要原因是下部的煤层压力较小,容易造成气体的流失。
根据实际的钻井数据,可进一步分析煤储层含气量的垂向分布规律。
通过对不同深度的煤样进行含气实验,可以得到不同深度的煤储层含气量值,从而揭示煤储层含气量的垂向变化规律。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煤层的孔隙结构。
煤层的孔隙结构是影响煤储层含气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煤层中的孔隙结构种类丰富,包括微观孔隙、介观孔隙和巨观孔隙等,而这些孔隙对于煤层气的保存和运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煤层的压力。
煤层内部的压力对于煤层气的保存和积聚具有直接影响。
压力越大,煤层气体的存储量越多。
最后是煤层的渗透性。
煤层的渗透性是指煤层对气体渗透的能力,渗透性越大,煤层气的运移能力越强,因此煤层的渗透性也会对煤储层的含气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分布规律主要受孔隙结构、煤层压力和煤层渗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的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开采技术和措施,以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对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分析,可以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摘要】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一个潜在的重要气藏,本文针对该煤储层进行了含气量特征分析。
通过对其孔隙结构、渗透性以及气体赋存状态进行分析,揭示了煤储层中气体的存在情况和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影响煤储层含气量的因素,深入探讨了气体的蕴藏潜力。
研究结果显示,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具有较高的含气量,且具有较好的气体赋存状态和渗透性特征。
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和结论总结,为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藏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孔隙结构,渗透性,气体赋存状态,影响因素,蕴藏潜力,研究建议,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南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淮南煤田中的一个重要煤层,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深部煤储层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对于深部煤储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特征尚未有深入的系统研究。
研究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含量特征,可以为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含量特征,探讨其孔隙结构、渗透性、气体赋存状态以及影响因素,从而揭示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蕴藏潜力,为进一步开展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揭示煤储层孔隙结构、渗透性、气体赋存状态及影响因素等特征,为有效评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气体蕴藏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探讨煤储层气体赋存规律,增进对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的认识,为淮南煤田及其他煤炭资源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淮南谢家集矿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控气因素分析
淮南谢家集矿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控气因素分析摘要:本文结合淮南谢家集煤矿前期煤层瓦斯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综合应用煤层气地质领域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从该区影响煤层气含量的地质因素盖层、构造和水文地质作用,分析影响煤层气赋存的控制因素,开展研究区煤层气地质特征研究,为煤层气资源开发和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煤层气;构造;地层;水文地质;控气因素引言煤层气是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开发利用这一新型能源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淮南矿区含煤面积大,煤层层数多、厚度大、煤层连续性好,现己探明和预测煤炭储量近800亿t,其中1000m深度以浅为200亿t,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期间进行的勘探试验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煤层气地质特征认识,而且逐渐形成了对煤层气藏的系统化认识。
煤层气地质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成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以淮南煤田谢家集矿区(谢一矿、新庄孜矿)为研究区,研究区隶属于淮南矿区,煤层埋藏深度深,上覆岩层透气性低,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大,是我国典型的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以及高瓦斯突出危险的矿区。
目前,对于此类高瓦斯低渗煤体的煤层气幵采仍是一大难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区地质背景淮南谢家集煤矿研究区地处八公山东北麓,淮河自北向南斜穿而过,地势平坦,全区地貌呈现西高东低之势。
矿区外围为由震旦、寒武、奥陶系岩石出露而成的丘陵地貌,走向与本区地层走向相同。
煤系上覆为厚为15~35m的第四纪堆积物。
地层研究区属华北地层大区,区内发育的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上太古界的五河群、霍丘群,古元古界凤阳群,新元古界的青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堅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受地壳运动及古地理沉积作用的影响,本区缺失新元古界长城系、莉县系、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以及中生界中一上三叠统,新生界的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发育不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煤田煤层气藏划分及形成机制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参考文献(13条)张新民, 李建武, 韩保山, 董敏涛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西安,710054 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50(z1) 5次1.李明朝.梁生正.赵克镜 煤层气及其勘探开发 19962.钱凯.赵庆波.汪泽成 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理论与试验测试技术 19963.赵庆波.李五忠.王一兵 煤层气勘探现状及重点目标选择 19984.张新民.庄军.张遂安 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 20025.谭明友.陶明信.贾红义.史宝光 合肥盆地地质格架演化及油气条件分析[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4)6.尚冠雄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煤地质学研究 19977.程裕淇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19948.杨起.潘治贵.翁成敏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 19889.Scott A R.Kaiser W R.Ayers W B Thermogenic and secondary biogenic gases,San Juan Basin 1994(8)10.张枝焕.王青.陶明信 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成藏研究中的意义 200511.张泓.郑玉柱.郑高升.王绳祖 安徽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的伸展构造及其形成机制[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 探 2003(3)12.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构造-热演化、综合模拟与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块预测 200013.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 2000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 程东 煤层气藏可采选区评价系统研究——以沁水煤田南部为例 2001该研究应用地球科学(GS)与现代信息技术(IT)相结合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对影响该区煤层气生成、富集、开采的因素进行研究(综合地 质评价)的基础上,对煤层气可采性等级进行划分(选区),优选出以樊庄北侧和樊庄、潘庄交界处两块煤层气勘探开发最具前景的地区.通过该文研究,取得 以下成果: 1.形成了煤层气选区评价较为完整的研究思路; 针对沁水煤田南部的地质背景,形成了一套基于GIS 的从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库建立—→评 价指标选择—→评价模型分析—→煤层气可采性等级区划较为完整的煤层气选区评价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应该说这套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 对于别的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也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2.构建了煤层气选区评价的指标体系; 该研究采用目标分析方法,构建了具有三层结构的煤层气可 采性等级区划(选区)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标;划分出生气、储集以及开采三个类指标层,并将每一类指标细分到可直接进行量化的基础指标. 3.提出了 煤层含气量和可采性是煤层气选区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煤层气可采性影响因素进行的详细分析,强调指出了煤层气选区评价中煤层气可采性的重要性,得 出了含气量结合煤层气可采性进行了煤层气选区的新思路.提出了构造部位作为间接衡量煤储层渗透性能的指标,并通过对该区地质构造研究的成果,根据 构造带影响宽度将其量化,在该区煤层气可采性等级区划中取得了实际的效果. 4. 首次采用了煤层气开采度作为煤层气选区评价的衡量指标; 在进行单 因素映射分析的研究中,应用多元信息复合技术,首次引入煤层气开采度作为煤层气选区评价(可采性等级区划)的衡量指标,获得了一批表示煤层气可采性 的新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域的圈定,划分出煤层气可采性有利区、较有利区、不利区三个等级,这些结果较以前的选区结果更合理、更具科学性.5.证实了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的关系; 在对所收集到的煤储层压汞曲线分析中,证实了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折算出反映煤 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性的累积孔容和累积表面积的分形维数,并通过研究区数十个样品的累积孔容与累积表面积分形维数,与受控于煤储层孔隙发育程度的 主要参数——渗透率的相关性分析,指出了煤体渗透率主要受裂隙孔隙的发育及其张开程度影响,与基质孔隙关系不大的结论,裂隙孔隙虽仅占煤体总体积 很小的部分,但它对渗透率"贡献"值却很大,从而对煤层气渗透机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6.提出了煤层气可采性等级区划的层次分析一模糊综合评判 方法; 将层次分析法引人煤层气选区评价中,把影响煤层气可采性的各因素定量化,易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煤层气等级区划,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靠度和准确性,为解决煤层气选区评价这类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7.建立权重叠加模型和模糊 综合评判模型对沁水南部煤层气可采性等级进行划分. 采用权重叠加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划分沁水南部煤层气可采性等级.应用结果显示:煤层气可 采性有利区位于樊庄区北侧的丁寨村周围,和潘庄、樊庄区交界处,从而优选出煤层气勘探开发最具前景的地区.2.期刊论文 赵靖舟.时保宏 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 -科学通报2005,50(z1)根据煤层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结合中国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将中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含气区、含煤层气盆地、富气区、富气带和煤层气藏(田 )五级.在这一序列划分方案中首次提出盆地是煤层气富集单元中的重要一级,认为没有煤层就没有煤层气,没有盆地就没有煤层气藏.因此,"盆地"是煤层 气藏赋存的重要单元.依据沁水盆地的地质条件和煤层气分布状况将其划分为沁南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富气区、西山富气区、高平- 晋城富气区等5个富气区.其中沁南富气区是勘探前景较好的富气区.3.期刊论文 员争荣 试论构造控制煤层气藏储集环境 -中国煤田地质2000,12(3)基于构造控煤的概念,对控气构造基本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了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主要构造背景的不同控气性.此外,还对煤储层渗透性、储层压力大 小的构造控制特点进行了初步剖析.4.学位论文林晓英煤层气藏成藏机理2005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已有近40年历史,煤层气地质学已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但是关于煤层气藏及其成藏机理方面的研究甚少。
根据目前国内外煤层气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总结了存在问题及启示。
根据煤层气藏的自身特征,首先给出了煤层气藏的定义;并根据其定义,将煤层气藏的边界区分为6类:经济边界、水动力边界、风氧化带边界、物性边界、断层边界及岩性边界,对各类边界的封闭机理进行了探讨;结合边界类型的划分及煤层气藏自身的构造特征,以压力为主线,将煤层气藏分为水动力封闭型和自封闭型两类,前者可进一步区分为水动力封堵型和水动力驱动型煤层气藏两个亚类。
以沁水盆地南部、二道岭—汝箕沟地区、Piceance盆地、阜新盆地的王营-刘家地区、尤塔州中部的Price-Ferron-Emery地区、粉河盆地为例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煤层气藏的成藏机理进行了探讨。
其中静态特征包括煤层空间展布、煤层气成分和含气量、储层物性、吸附特征、储层压力、封闭条件;动态特征主要包括盆地演化及煤层气藏的发育史、埋藏史、热史、成熟度史、煤层气成因、含气量变化史、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对煤层气藏的影响。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最后一部分,从煤层气成因、储层特性、吸附特征、含气量、地下水动力学特征五个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等方面对高、中、低煤阶已熟和低煤阶未熟煤层气藏成藏的差异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指出了各类煤层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
对煤层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不但丰富了煤层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期刊论文刘洪林.赵国良.门相勇.王红岩.LIU Hong-lin.ZHAO Guo-liang.MEN Xiang-yong.WANG Hong-yan 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类型初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2)通过对煤层气赋集成藏因素和机理的分析,结合煤层气勘探中有煤层却没有煤层气赋集,有煤层气赋集未必是勘探的有利选区等地质认识,探讨了煤层气藏的概念,并根据煤层气藏的成因和构造形态对煤层气藏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共划分了8种煤层气藏类型,包括了目前所有已经发现煤层气藏类型.并认为只有在含气饱和度较高的煤层气藏,且具有较高的渗透率,才能成为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区块.6.期刊论文崔思华.刘洪林.王勃.杨泳.宁宁.桑树勋.CUI Si-hua.LIU Hong-lin.WANG Bo.YANG Yong.NING Ning.SANG Shu-xun 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特征-现代地质2007,21(4)从煤层气控制因素入手,对准噶尔盆地的煤层气成藏特征和煤层气藏的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是西北地区主要的聚煤盆地,煤层厚度大、煤层层数多、煤级低,具有典型低煤级煤层气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量很大,南缘无论是井下还是地表,煤层气显示都很活跃.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层气成藏模式是盆缘陡坡和缓坡模式.通过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对准噶尔盆地划分出乌鲁木齐河-白杨河煤层气藏、昌吉南煤层气藏、四棵树煤层气藏、小拐煤层气藏、克拉玛依煤层气藏、乌尔禾煤层气藏、彩南-大井煤层气藏,这些区域是开展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区块.7.期刊论文宋岩.柳少波.赵孟军.苏现波.李贵中.洪峰.秦胜飞.SONG Yan.LIU Shao-bo.ZHAO Meng-jun.SU Xian-bo.LI Gui-zhong.HONG Feng.QIN Sheng-fei 煤层气藏边界类型、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区预测-天然气工业2009,29(10)如何定义煤层气藏、如何界定气藏边界是认识煤层气藏的关键,要评价煤层气富集区首先要找出控制其成藏的主要因素.为此,结合我国含煤盆地的典型煤层气藏特征,围绕煤层气藏边界类型、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预测了沁水、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的煤层气富集区.结论认为:①煤层气藏的边界是煤层气藏划分的前提,煤层气藏主要有5种地质边界类型:水动力边界、风氧化带边界、物性边界、断层边界和岩性边界;②煤层气藏的形成经历了煤层气的生成和吸附、煤层的吸附能力增加和煤层气的解吸-扩散和保存阶段;③保存阶段是成藏的关键,区域构造演化、水动力条件和封闭条件是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进而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优选出9个煤层气有利富集区:晋城、阳城、安泽、阳泉、大宁-吉县、韩城、吴堡、准南、阜康.8.期刊论文赵靖舟.时保宏中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序列划分初探-天然气工业2005,25(1)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是探索煤层气成藏规律、进行煤层气资源和选区评价、制定科学的煤层气勘探程序、提高煤层气勘探成功率的基础.中国煤层气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富集单元研究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尤为重要.据煤层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结合我国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建立了我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系列,将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含气区、含气盆地、富气区、富气带和煤层气藏(田)五级.9.期刊论文赵靖舟.时保宏中国煤层气聚集单元研究现状-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煤层气聚集单元划分与成藏规律研究是进行煤层气资源和选区评价、制定科学的煤层气勘探程序、提高煤层气勘探成功率的重要基础.中国煤层气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环境十分复杂,聚集单元研究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尤为重要,但目前对含气区或煤盆地内部的聚气单元划分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对中国煤层气赋存环境及形成规律、中国煤层气聚集单元的形成、划分、评价方法以及中国煤层气藏的类型、成藏模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而且对发展和完善煤层气地质理论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0.会议论文陈振宏.王一兵.张亚蒲.王宪花.杨焦生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新方法2008煤层气藏储层研究是煤层气藏评价的重要步骤.核磁共振(NMR)测试低渗透流体孔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全新的尝试,引入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煤层气藏储层,可以为研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大大丰富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手段.本文利用核磁共振岩样分析技术,对采自大宁、樊庄及郑庄区块的煤样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仪核磁共振测试孔隙度及渗透率可信,与常规方法测试的孔隙度及渗透率吻合,并且可流动百分数与T2几何均值反映了煤层气储层物性的特点.同时,煤层气储层T2弛豫时间谱表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特征,特别是右峰代表的可动流体的含量,其面积与煤层气井产量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