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一)_中基(十三)病机(一)_2011年版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现在三十三页,总共五十五页。
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致的病理变化。 (1)气滞:气机阻滞不畅。
情志刺激 气滞
瘀血、痰食阻滞
气血不畅:胀满疼痛 血行不利:瘀血。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主要影响肺、脾胃、肝。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
现在三十四页,总共五十五页。
(2)气逆
正胜邪
不发病
邪胜正
发病
2.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
现在六页,总共五十五页。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定
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结 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
对稳定的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阳盛格阴,简称格阴。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五十五页。
1、阴盛格阳
概念:阴寒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真寒假热” 性病理变化。 阴盛于内—内真寒: 四肢厥泠,面色苍白。
格阳于外—外假热: 身热(欲衣被)
口渴(不欲饮) 面红(非正常,戴阳,面红如妆, 游移不定) 戴阳:阴阳上下格拒,下元虚寒,真阳浮越于上之病理状态。
形成:感受温热阳邪,阴邪化热,五志化火,气滞、血 瘀、食积等化热。
病机:阳邪亢盛,机能亢奋,临床表现出一系列阳热亢盛 之证。
临床表现:阳盛则热:壮热、面红目赤。
热则伤津,“阳盛则阴病”:口渴尿少。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五十五页。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
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病机
阴阳失调
1.阳偏盛: (1)含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 (3)临床表现:热、动、燥为特点的阳热表现,属实热证。
壮热、恶热、烦渴 面红、目赤、失眠 实热证 便干、尿黄 舌红绛、脉洪数
(4)形成原因:
感受温热阳邪或其它外邪从阳化热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瘀血、痰湿、食积等邪郁化火 恣食辛辣肥甘、误用温补壮阳之品
(2)病机特点:阴液突然大量耗竭或丢失,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
(3)病因: 邪热炽盛,煎灼津液 邪热炽盛,逼津外泄 慢性热病,久耗阴液 大吐大泻大汗,骤损阴液
(3)临床表现:
烦躁喘渴,大汗欲脱,汗热而粘 形体干瘪,目眶凹陷,皮肤皱褶 唇舌干裂,舌红而干 脉虚数无力,或躁急。
10.亡阳:
(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突然大量丢失,功能严重衰竭,以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阳气暴脱,导致全身机能衰竭。
❖临床表现:
▪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反应。 ▪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反应
(2)虚实转化:
A、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等所导致的虚实病 理转化过程。
B、病理特点: 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正气虚损—邪气积聚
C、临床表现:
6.血虚:多见心肝血虚
(1)含义: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 形体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2)病因: ❖ 脾胃虚弱,生血乏源 ❖ 失血过多,新生不能及时补充 ❖ 久病不愈,暗耗营血。 ❖ 肾精不足,肝血亏虚。
(3)特点: 血液亏虚,功能减退
(4)表现: 面白无华或面色萎黄 唇、舌、爪甲色淡白无华 月经量少,甚至经闭 头目眩晕、四肢麻木、脉细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视物昏花、两目干涩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中药药理研究、针灸治疗
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病机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机变化。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关注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 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病 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时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和辛凉解表的方法。同病异治原则要求医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
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制宜原则
要点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扶正药和祛邪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病异治原则
总结词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区、患者机体状况的不同,或病情发展阶段 不同,或病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病机在中医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病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促进 中医现代化发展。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病机则是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课件
• 发病机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 酒、葱、蒜等可通过酒精或挥发刺激物质直 接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原 有的皮肤病病情加重或病情迁延。
医学课件
30
• 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 失当,而致复发者。
• 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 如癔病、癫狂、梅核气。
• 环境变化而复发——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导 致旧病复发,如肺胀(肺气肿)、荨麻疹 等
•
宋、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宋·钱乙在《小 儿药证直诀》 中详细论述小 儿疾病病机特 点为:“易虚 易实”,“易 寒易热”及小 儿五脏病机。
刘完素,补充了燥气为病的病机特点,并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
热甚”的著名论点,论述了火热机。
李东垣提出“阴火”的病机概 念
朱丹溪倡“相火论” 提出: “阴虚火旺”的病机。 “六郁”病机。 即气、血、湿、火、痰、食六郁学 说
•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实际上 是指临床症状的轻重交替,如哮喘。
医学课件
28
复发的诱因
• 复感新邪——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者。其 机理是新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 病机,从而干扰或损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 的病理过程再度活跃
• 食复——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饮食不节 可致脾胃病复发,鱼虾海鲜可致瘾疹和哮喘 病复发,饮酒和过食辛辣之品可致痔疮、淋 证复发 (发物)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 虚”。
中医学基础(一)_中基(十四)病机(二)_2011年版
1、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A:邪正俱盛
B:邪正相持
C:邪盛正衰
D:正胜邪退
E:正虚邪恋
答案:A
2、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结
答案:B
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A:子宫脱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
E:胃下垂
答案:C
4、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
B:胸胁胀痛
C:肌肤甲错
D:面目黎黑
E: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
答案:B
5、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A:气郁
B:气陷
C:气脱
D:气闭
E:气结
答案:C
6、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汗、吐、下太过
B:五志过极化火
C:忧愁思虑过度
D:燥热之邪所伤
E:误用辛燥之剂伤津
答案:C。
《中医学基础病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总结词:具体表现
详细描述:邪正盛衰的具体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脉浮等 症;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为寒热往来、虚实转化等症;气 血不和的具体表现为疼痛、出血等症。这些症状都是病机 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病机学说的临床应用
总结词: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病机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病机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特点,为 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对于实证感冒, 可以通过发散解表的方法来治疗;对于虚证感冒,则可 以通过补益正气的方法来治疗。这都体现了病机学说在 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03
CATALOGUE
中医学病因理论
病因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中医学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 外因三类。内因主要是指脏腑功能失 调,外因则包括六淫、疠气等,不内 外因则包括饮食、劳倦、虫兽、外伤 等。
特点
中医学病因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 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 功能的平衡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 用是疾病发生的关键。
六腑病机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兼病机
心肾不OGUE
中医学治则治法
治则的概念与分类
要点一
治则的概念
治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中医治疗疾 病的指导思想。
要点二
治则的分类
治则可以分为基本治则和具体治则两类。基本治则是针对 所有疾病的普遍性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调理气 血”等;具体治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疾病的特殊性治疗原则 ,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中医学基础病机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学基础理论 • 中医学病机理论 • 中医学病因理论 • 中医学病理变化 • 中医学治则治法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生活工作环境等
环境因素
• 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 • 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导致地
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
阴偏衰
形成原因
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久病伤阴
五脏皆可发生,以肺、肝、肾 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肾阴为诸阴之本)
表现: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消瘦、咽干口燥、 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阴阳互损
• 含义: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 对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 形成:由于阴阳互为根本,故阴或阳之间可以发生互损 • 由于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本,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累
相关概念
• 发病的原因
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一、发病机理
• 正邪与发病 • 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
正邪与发病
•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是疾病发生的
徐发
• 概念——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黏滞,故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房室不节,嗜酒成
癖,日久可成虚劳
Hale Waihona Puke 发• 概念——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中医基础学优质课件精选13病机
▪ 表现:
寒—恶寒、喜暖、肢冷
静—舌淡、脉迟、踡卧
阴胜则寒
湿—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泄泻、痰液清冷 以寒为主
▪ 转归:实寒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
虚寒证(久之由实转虚)。
2 阴阳偏衰
• 含义:指机体阴或阳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 • 表现: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虚寒证 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热证
阴或阳的某一方面物质减少或功能不足时,则必然不能制约对方 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从而出现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的 病理变化。
神疲、喜静瞋卧, 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温养兴奋不足的虚象
(2)阴偏衰——阴虚则热,以虚为主
▪ 含义: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 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 理状态。
▪ 特点:1、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 对亢盛的虚热证。2、盗汗、五心烦热
▪ 机理:阴液不足 不能制约阳气
阳气相对亢盛
阴虚内热
阴虚火旺 阴虚阳亢
▪ 特点:1、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 实热病证。2、高热、面红目赤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 机理:
阳热亢盛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阳偏胜
感受温热阳邪 形成 感阴邪从阳化热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热——壮热、面红、目赤 表现:动——脉数、心烦、躁扰
燥——口渴、便干、苔黄
阳胜则热
转归: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阴偏胜
▪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 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 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 特点:1、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或虚损不 甚)的实寒病证。2、恶寒、喜暖、肢冷
中基每日一更病机(1)
中基每日一更病机(1)第八章病机1.病机的概念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1.虚实分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概念实虚常见邪气盛,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正邪斗争剧烈,有余)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虚弱、衰退、不足)症状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中期水湿痰饮、食积、气滞、瘀血引起病证多见于体质壮实者素体虚弱,精气不充;外感后期;各种慢性病日久伤津血津液;暴病汗吐下、亡血所致正虚外感: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内伤: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虚实夹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临床上的脾虚\湿滞证,由于脾气不足,运化无权,而致湿邪内生,阻滞中焦。
临床上既有属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不实等症状,又兼见属湿滞病变的口黏、脘痞、舌苔厚腻等表现。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如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阴,可形成邪热炽盛、阴气受伤的病证。
临床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见症,又兼见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阴气不足症。
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赢状”。
①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热厥,一方面有大便秘结、腹痛硬满、谵语等实热症状,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而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 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
“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 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运失常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热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3)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一般多见于疾病 的初期或中期。 痰涎壅盛、食积内停、水湿泛滥、瘀血内阻、以及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 热烦躁、声高气粗、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2、阴阳偏衰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 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病机趋向:“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中医学基础(病机)
发病一、发病原理1.正气、邪气的观点邪气:简称“邪”,泛指全部致病要素。
正气:简称“正”,指人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样保护健康的能力,包含自我调理、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康复自愈的能力。
2.发病原理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③邪正斗争的输赢决定发病不发病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3.影响发病的要素①环境要素与发病②体质要素与发病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体质种类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种类决定疾病的证候种类③精神状态与发病病机一、邪正盛衰1.实证:含义: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病理特色:亢盛、有余、不通形成原由:①外感病的早期或中期;②痰饮、食积、瘀血等滞留体内。
2.虚证含义:指正气不足,邪气不盛,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正气不足,邪气不盛1病理特色:衰败、虚弱、不固形成原由: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损失,脏腑功能衰败,抗病能力低下。
见于疾病后期或久病耗伤。
3.虚实变化(1)虚实错乱形成原由:邪气损正正虚实邪内生或复感邪气种类:虚中挟实: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逗留或复感外邪实中挟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2)虚实转变形成原由:邪气久留,大伤正气正气不足,变生实邪种类:由实转虚:实邪耗伤正气,邪去而正气大伤由虚转实:正气不足,推进、气化无力致痰湿水饮、瘀血(3)虚实真假种类:真虚假实:正气虚弱,推进无力“至虚有盛候”真切假虚:邪气内阻,气血郁闭不可以外达“大实有羸状”4.邪正盛衰对疾病发辗转归的影响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康复邪盛正虚:疾病恶化邪去正虚:常见于重病、重病的恢复期正虚邪恋:病程缠绵一、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1.阳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代谢亢进的病理状态。
病机:阳盛而阴未虚2病理特色:热、动、燥成因:感觉温热之邪,或感觉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过食辛辣或嗜酒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病机发展趋向:阳盛则阴病2.阴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阴气偏盛,机能阻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聚集的病理状态病机:阴盛而阳未虚病理特色:寒、静、湿成因:感觉寒邪过食生冷病机发展趋向: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1.阴偏衰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阴液损失,阴不制阳,致使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中基 病机重点(上)
第八章病机(上)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
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变化。
(2)虚实转化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实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3)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出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真实假虚: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真虚假实:值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卸退2.邪去正虚3.邪胜正衰4.邪正相持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二)阴阳偏衰(三)阴阳互损(四)阴阳格拒(五)阴阳亡失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1.精虚2.精的施泄失常(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三)血的失常1.血虚2.血运失常(四)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关系失调2.气与血关系失调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五、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液化燥(五)火热内生1.阳气过盛化火2.邪郁化火3.五志过极化火4.阴虚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