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谷歌的20%时间规定
谷歌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以其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而闻名。
谷歌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20%时间规定,这是一种鼓励员工自主创新的方式。
根据这个规定,谷歌的员工可以将每周工作时间的20%用于进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而不是按照公司的指示进行工作。
这个规定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有机会尝试新的想法和项目,从而推动公司的发展。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谷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很多谷歌的核心产品和服务,如Gmail、Google News和Google Earth等,都是由员工在这个20%的时间内开发出来的。
这些创新项目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收入和利润,也使谷歌保持了领先地位并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20%时间规定的创新还带来了其他诸多好处。
首先,它增强了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员工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工作。
其次,这种模式培养了谷歌内部的创业文化,激励员工不断尝试新的项目和创新思维。
最后,这种模式还帮助谷歌吸引了顶级人才。
人才倾向于加入那些能够提供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的公司,而20%时间规
定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谷歌的20%时间规定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在公司内部孕育出了许多创新项目和成功的产品。
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不仅为其他公司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经验,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公司可以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并与竞争对手保持差异化。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将针对该模式的具体细节进行阐述。
公司是一家大型科技企业,他们有着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
以下是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细节:1.招聘和选拔:该公司会从全国范围内各高校中筛选出优秀的毕业生进行招聘。
招聘过程中将进行多轮选拔,包括综合素质面试、专业技术面试和笔试等环节,旨在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2.培训和导师制度:新员工入职后,公司会提供专业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等。
此外,他们还会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新员工,帮助他们适应工作环境,并提供实际工作的指导和建议。
3.轮岗实习: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和工作经验,公司会定期进行轮岗实习。
员工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学习和掌握不同的技能和知识。
这种轮岗实习有助于员工更好地了解公司的运营和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同时也为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4.岗位培训和晋升机制: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岗位培训和晋升机制。
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培训计划,员工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同时,公司也会根据员工的表现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激励员工持续学习和成长。
5.职业规划和公平竞争: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为每个员工制定了个性化的职业规划。
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职业路径,公司会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同时,公司也倡导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论是晋升还是奖励,都会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和贡献来评判。
通过以上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不仅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而且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非常高,人才流失率低。
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注重选拔优秀的人才,提供全面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并为员工建立了良好的职业发展框架和激励机制。
该公司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他企业也具有借鉴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典型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典型案例随着我国的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于全面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在此社会背景下,培养新型技术性的人才就成为专业的主要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院依托自身优势与区位优势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应用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激发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应用工学结合、校企协同创新方式开展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一、实施背景成都市公布成都《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录》,对原有66个产业功能区、17个产业生态圈进行调整。
其中,崇州拥有3个成都市级产业功能区,涵盖天府旅游、都市农业、智能制造等多个板块。
其中,位于崇州的成都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属于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
崇州周边有各类大型、中型、小型电气自动化企业坐落其中,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人才从事电气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工作。
二、主要做法电气自动化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行业、服务社会,对接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基于“1-2-3-3”的人才培养模式。
“1-2-3-3”的人才培养模式图图1 3”人才培养模式图具体情况如下:(一)“1”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抓行业趋势,统领人培全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产业功能区,培养与现代化企业相适应的电气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2”个培养平台:深化建设校内外双基地,实现育人双循环。
通过专业指导和校企共建等多种手段,搭建了校内和校外两个培养平台。
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并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按照教育对接产业、学校对接企业、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的原则,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校企教学教研、生产实践等协同合作,积极组织开展“认知、跟岗、顶岗”实训,校企共同修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3”种常态化培养手段:常态培养推进,动态评价加持。
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
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三衔接、三共享”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一、实施背景2010年,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校在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以学制衔接为主的衔接模式、课程衔接体系和专业设置不连贯、技术技能等级衔接不畅通是存在的显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社会、政府和学校三个层面。
我校与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由“学制衔接”向“内涵衔接”转变、通过“三衔接、三共享”合理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
二、主要目标对接汽车市场服务岗位,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衔接专业,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构建能力核心,院校双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共同开发与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相衔接的核心课程,制定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院校教学优势,合理利用实训资源、网络空间资源,实现院校间的“专业衔接、课程衔接、教学过程衔接、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实现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工作过程(一)专业衔接以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长沙市职业中专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基础,建设依次递进,与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进行有效衔接。
针对我校提出的中高职汽车专业衔接的构思,两校在郴州职院召开了中高职衔接研讨会,着重解决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确定了采用“2+3”的人才培养模式。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中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现场专家。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典型案例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典型案例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开设于2003年,是山西省各高职院校中最早开设的此类专业群之一,被评为山西省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群、省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和优质校骨干专业群。
累计为社会输送物流人才1200余名,本专业群的毕业生广泛服务于省内外的各类物流企业,不少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行业中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1.项目实施背景山西省是能源和工业品输出大省,也是物流大省,随着省内电商、快递等物流新业态发展,山西物流己由大宗商品为主的传统物流向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转变。
在新形势下,专业群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行专业群定位,调整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努力探索符合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
2.主要目标依托山西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大背景,围绕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在以往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更深度的合作,建设“共同办学、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享成果”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柔性契合,动态优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基础上,创新与完善“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3.实施过程现代物流专业群积极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和物流企业正在进行的校企合作项目成为了其中的典型案例。
物流是中国物流企业中发展较快的一家企业,在山西省,物流企业目前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0%左右,目前在太原、运城、长治和大同布局有大型物流中心,新的大型物流中心在晋中市即将建成,企业对有理论和实操能力的专业群学生一直十分欢迎。
2020年9月,专业群开始与物流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物流的太原物流中心成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第一批物流专业群的学生正在企业进行实习,工作成绩受到了认同和肯定。
现代物流专业群和中通将开展以下合作内容:(1)学生提供教学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接受本专业群教师进行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和社会化服务机会;(3)实现校企的教学实践资源共享;(4)定期互派专业群人员进行讲学和培训;(5)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6)共同开发基于业务流程的新课程;(7)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解决学生的实习就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典型案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
1.芬兰:综合素质培养模式芬兰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被誉为世界领先。
芬兰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采用综合素质评价和项目制学习模式。
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综合性项目学习,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芬兰强调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追求自身兴趣和天赋,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2.新加坡: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新加坡致力于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支持。
新加坡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提供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培训课程,包括实习和继续教育。
另外,新加坡还推行技能认证制度,通过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对应聘者进行评估和认证,提高就业竞争力。
3.瑞典: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培养瑞典高等教育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项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瑞典高校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美国:项目制学习和院企合作模式美国高校普遍采用项目制学习模式,在课程中注重实践应用和团队合作。
学生通过完成真实项目,锻炼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国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和实习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5.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育人模式中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被纳入高校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一些高校还注重实践育人,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和企业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典型案例显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综合素质培养、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院企合作等。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经验及典型案例范文
人才培养经验及典型案例范文
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课题,它需要综合考虑教育、培训、企业实践等多个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面,经验丰富的机构和
企业往往会制定一系列的培养计划,以确保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和
专业素养的人才。
以下是一些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典型案例:
1. 个性化培养,一些先进的培养机构和企业会根据个体的特点
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通过对个体的能力、兴趣和发展
方向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培养效果。
2. 实践结合,许多成功的人才培养案例都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实际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
中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跨学科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跨学科
的人才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些成功的培养案例会将不同学科
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4. 持续学习,人才培养不应该只停留在一段时间的培训过程,
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建立起完善
的学习机制,鼓励员工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总的来说,人才培养需要综合考虑个体需求、实践能力、跨学科能力和持续学习等多个方面,通过个性化培养、实践结合、跨学科培养和持续学习等方式,可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这些经验和典型案例可以为其他机构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借鉴和启发。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和经济发展需求。
下面列举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
1. 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政府等合作共同开展培养计划。
这种模式通过将企业资源和高校教育资源紧密结合,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
比如,某大学与一家知名IT企业合作开设了一个IT实训基地,通过学生在实训基地中的培训和实践,能够更好地与企业接轨,提高就业竞争力。
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指在高校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组织创业比赛和孵化器等,帮助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够培养出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比如,某大学开设了创新创业学院,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资源支持。
3.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的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在多个领域进行交叉应用的人才。
比如,某大学开设了跨学科专业,将工程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出既具备工程技术能力又具备管理和社会科学素养的人才。
4. 远程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是指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现学生异地学习的方式。
这种模式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比如,某大学开设了远程教育项目,通过在线课程和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安排进行学习。
5. 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比如,某大学开设了工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案例,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去。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继续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
调查思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卜y-'f氾丁(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111000)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职教育的永恒话题,本文结合双高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从现代学徒制、订单教育、卓越人才培养及1+X证书制度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订单教育;卓越人才;1+X 证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五个专业组成智能制造专业群)基于专业群前期的建设成果,智能制造专业群获批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立项。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
经过对标深圳职业学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观念保守、模式单一不灵活、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突出问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主要从现代学徒制、订单人才培养与“定制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学历证书+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实施。
1主要做法邀请企业技术专家、院校教育专家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确定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多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观”为指导,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1现代学徒制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签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书》,制定《现代学制试点工作实施》、《制》、《双导师选拔、聘用管理办法》、《双向挂职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管理与制造管理。
构建“321”三段式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
第一个“3”是指学生用3个学期(第1〜3学期)在学校学习公共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案例,由专业群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利用校内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教学;第二个“2”生用2个期(4、5期)中控有限公司开展学徒制学习,由企业按1:5〜110的比例确定技术能手与学生的师徒关系,全程由师傅负责专业课程教学与实操训练;第三个“1”是指学生用一个学期(第6学期)开展顶岗实习,由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安排在各机器人公司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组装、作者简介:范宁(1980-),女,辽宁兴城市人,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实施%调试等岗位的顶岗实习,或安排在全国各省从事工业机器人售后服务、销售等岗位的顶岗实习。
油田四大教育案例分享(2篇)
第1篇一、引言油田作为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油田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享四个油田教育案例,旨在探讨油田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二、案例一:某油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 背景某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为满足油田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该油田与当地高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油田所需的专业人才。
2. 案例内容(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油田与高校共同研究油田发展需求,制定符合油田实际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2)实施“双导师”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由高校教师和油田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导师,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
(3)开展产学研合作。
油田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则为油田提供科研项目和技术支持。
3. 案例成效(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促进了油田技术创新。
高校教师参与油田科研项目,为油田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3)增强了校企合作深度。
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
三、案例二:某油田企业文化建设教育案例1. 背景某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功经验对我国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 案例内容(1)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油田通过举办企业文化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形式,将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2)开展员工教育培训。
油田定期开展企业文化培训,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树立先进典型。
油田积极宣传优秀员工事迹,弘扬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 案例成效(1)增强了员工凝聚力。
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员工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油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一个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是,某高校的工科专业在与某汽车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开设了汽车工程专业。
该案例中,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与汽车制造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工程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汽车工程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该高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室实验、工程项目实训等多种教学方式,加深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结合。
并与汽车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汽车制造过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高校注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教授,组建了一支专业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汽车工程理论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通过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该高校培养出了大量的汽车工程应用型人才。
这些人才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项目承接能力。
他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和评价。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高校与企业合作,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价值。
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人才培养模式
市农业学校《农业与农村用水》专业典型案例——“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人才培养模式一、实施背景通过实践“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探索出了农业与农村用水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育人途径,总结出了育人经验,为进一步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依据。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长期困扰中职学校发展的难题也是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此,我们先后组织了10名教师,通过对4个水利施工企业,5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11所兄弟院校进行了调研和考察。
结果表明,与农业与农村用水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有很多,主要有:施工员、监理员、质检员、材料员、实验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测量员、CAD制图员以与各工种操作人员等。
而企业一致认为“测量员”这个岗位是本专业中最重要的目标岗位,它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是工程施工中很重要的工作,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测量员是比较恰当的。
那么,如何培养测量员呢? 答案只能到企业中去寻找。
二、主要目标1、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完成了“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
2、修订和完善了技能训练实施计划,使专业课实践容达到了50%以上。
3、实践“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由2009级的32人增至2011级的78人,学生顶岗实习率达到了98.7%,顶岗实习的时间达到半年以上;有95%的学生获得测量放线工职业书。
4、与31家企业签订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合作协议。
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培养模式进行,即: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教学容与施工过程相结合、校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打破了原有的课程设置,强化了学习的实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扎实的操作基本功。
6、在技能训练中,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进行,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在学生中营造了“学技能,用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特定领域或专业集合中,通过系统的培养方案和合作机制,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1.工程领域专业群培养模式:•案例:一些工程领域,如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采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前期接受共同的基础课程培训,随后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
实践项目通常涉及多个工程领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团队协作能力。
2.医学专业群培养模式:•案例:医学专业群涵盖医学、护理、药学等多个专业方向。
学生在前期接受共同的医学基础课程,然后根据兴趣和职业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领域。
实习和实训通常以医疗团队协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和患者关怀技能。
3.信息技术专业群培养模式:•案例:信息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采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前期学习共同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深入学习。
项目实践和实际项目通常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完成,培养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商学院专业群培养模式:•案例:商学院可能设有专业群,包括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专业。
学生在前期学习通用的商学知识,然后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
实践项目通常以商业案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商业洞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些案例中,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这些模式通常强调实践性和跨学科性,以培养更全面的人才。
改革创新的例子
改革创新的例子【篇一:改革创新的例子】典型案例(部分)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设思路:广泛联姻、资源共享;校企结合,优势互补;互位互动,深度融合;双边发展,互惠互利。
立足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宗旨,本专业积极探索创新“能力本位,仿真实训,项目导向、工学结合、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行业协会为桥梁,加强与服务行业的合作,构建“双向服务、互利互惠”的机制,增加校企共建互动平台数量和质量,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之路。
能力本位:即紧密围绕毕业生就业岗位以及相关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 200 个专业目录中对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针对的实际岗位。
依据相应的职业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对服务型人才能力要求,分析完成各岗位实际工作所必备的应用能力,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建立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选用或自编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安排、落实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建设实习实训条件;根据课程标准管理、组织日常教学。
仿真实训:为满足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计划不断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和实训教学组织。
争取在两年内做到:(1)全部实操内容仿真实训。
建设符合能力培养需要的仿真实验实训条件,收集、制作真实的实验实训资料,采用最新应用软件,实现全部实操性教学内容(包括单独设置的实操课程和有关专业课程中的实操性内容)仿真训练。
(2)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
从新生入学起就向学生贯彻服务、管理、人才、素质、能力等观念,定期开展以饭店服务类技能比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职场意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真实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从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到各项实操性训练、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全部教学环节和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主线。
实践“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典型案例
庆阳市技工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典型案例实践“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实施背景一位建筑颇有建树的企业老总在我校校企合作论坛上说:“把学生给我,我来带半年,保准个个能顶岗!”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备受困扰而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要,尽管我们也有实习实训,也有顶岗实习。
为什么企业安排半年的实践,学生就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他们是怎样安排的?安排了哪些知识和实践内容?这一切正是我们职业学校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我校把建筑工程施工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借此机会,我们真就跟这个企业达成了协议,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在之前“企业冠名班”基础上,进行了一轮“学徒实习”的试点,一个专业三个企业的试点收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学生普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个以上岗位技能,80%在学徒实习企业就业。
随着示范校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正在更多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深入发展。
(二)主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使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地位;使学生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师傅指导下习得岗位操作能力;学生和企业相互认同,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学校和企业组成育人共同体。
在试点获得经验基础上,借鉴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培训内容、培训安排,修改完善相关专业实施性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庆阳市技工学校实施方案,并将学徒实习推广到全校更多的专业,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之中。
(三)工作过程1.现代学徒制试点2012-2013学年,我们安排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一个班在3家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家企业分别是,庆阳恒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甘肃华鼎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庆阳市中元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他们都是与我校有深度合作的优质企业,在规模、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均有优势。
典型案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录一、建设背景 (2)(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中高职顺利衔接的重要内容 (2)(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中职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 .. 2二、建设基础 (3)三、建设过程 (3)(一)开展了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期调研工作 (3)(二)确定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目标 (3)(三)构建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5)(四)开展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共享资源建设 (7)四、成效与经验 (8)(一)顺利承接转段学生 (8)(二)促进了学前教育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8)(三)为双方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 (8)(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中高职顺利衔接的重要内容2010年,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2015年9月,我校与湖南民族学院、娄底幼儿师范学校及长沙信息技术职业学校合作申报的《湖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获得立项。
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一项目,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为社会输送高职人才,祁阳师范学校与湖南民族学院合作,确立了“三对接三融合三证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中职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根据湖南省《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湘政发[2011]17号)文件精神,湖南即将全面实施幼儿教师资格考证制度,全面推行幼儿园新任教师在持有资格证人员中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制度。
幼儿教师资格考证将大专学历要求作为报考必要条件之一,这无疑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业门槛、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构建“三对接三融合三证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已经成为中职学校与学生们的迫切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
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
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的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
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等。
图2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
按照友阿集团、通程控股、山河智能等企业会计岗位调研结果和岗位职业标准,财务会计类岗位主要可分为出纳员、会计员、会计主管等,因企业规模大小而有所不同,各类岗位细分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也不尽相同,如出纳岗位又可分为企业收银员、货币资金核算岗位等,按各类岗位的职称又分为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
高职毕业生入职岗位主要为出纳员、会计员,必须达到取得会计从业、初级会计师的素质要求,并具备向更高职称岗位晋级和向会计主管、财务主管等岗位迁移的基础。
图3 会计专业人才职业成长图
(三)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会计职业岗位的分析,针对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从事会计专业各岗位业务核算、实务操作等专业技能;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创新理念、团结协作和责任意识,适应中小企业会计工作需要,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
.
图4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图. .
(四)构建“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紧密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目标,依托商贸旅游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校企共同夯实“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实现校企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方面的“四融合”,构建了“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校“校中厂”资源进行“公司制、项目化、开放式”的实习实训,使学生通过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实施逐步提升岗位能力。
专业岗位实践、综合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则主要依靠合作企业资源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和具体工作岗位上得到锻炼和发展。
图5 “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强化”:一年级强化会计从业资格素养教育、二年级强化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三年级强化综合职业能力提升
“三位一体”:“理实一体化”课堂平台、“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厂中校”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五阶段”:认知体验阶段、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阶段、分岗轮训双实操阶段、会计综合业务实训阶段、顶岗实习阶段
四、主要成效与特色
本专业积极实施“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专业学生文明、守纪、严谨、勤奋,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学生出勤到课率维持在98%以上,校课程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率在95%以上。
建设期成功举办了3届学生技能节,会计专业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技能训练和达标,通过举办技能比武,全面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会计从业平均一次通过率2012年--2015年稳定在50%以上(全省平均过关率为20%),累计通过率年达到100%。
毕业生当年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评价满意率95%以上,在社会享有良好声誉,在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和就业待遇上有明显优势。
图 6 会计专业近年获奖相关图片
在近年的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本专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3年5月、2014年5月会计专业的学生参加省高职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2013年11月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网中网杯”财
务决策大赛中本专业学生在全国87所高职学院的43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取得团体二等奖、全国第八名、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2015年5月获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第一名),之后又代表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手工第一名,总分第三名),刷新了省职业院校参加全国会计技能大赛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充分展现了我院会计学子在财会技能方面卓越的风采。
图7 会计专业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表1 会计专业近年竞赛获奖情况
赛项级别获奖成绩
国家级技能大赛2013年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网中网杯”财务决策大赛中本专业学生在全国87所高职学院的43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取得团体二等奖、全国第八名、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中本专业学生
获得团体一等奖
省级技能大赛2012年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中本专业学生获
得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
2013年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中本专业学生获
得团体二等奖(第八名)
2014年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中本专业学生获
得团体二等奖(第五名)
2015年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中本专业学生获
得团体一等奖(第一名)
五、体会与思考
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深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科学定位为基础,以校企长效机制建设为突破口,以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为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本专业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政行企校合作育人、互利共赢的办学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校中企、企中校”的建设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化、数字化和创新性的项目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面向未来,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以会计示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尽快将会计专业作为省精品专业、省示性特色专业建设的关于教学改革、会计岗位模块式课程体系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并逐步向各兄弟院校推广,加强教学软件建设,逐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共享。
2、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我们自身的条件,依托已注册成立的会计咨询公司,承接对外代理企业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短期培训等业务,以自己代理的企业的全真实际的账务原始资料及其核算管理的真实过程,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真实战训练,尽快实现财会模拟实习向全真实际操作训练转化。
3、根据《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围绕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贴紧产业发展,同步化服务;预见产业趋势,前瞻性育人;打造专业品牌,特色化办学”的理念,将会计专业与电子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商贸财经类专业融会贯通起来,共同为现代商贸服务业培养综合化、复合型的会计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