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18f53657e21af45b307a8d3.png)
考试管理要系统化、规范化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考试管理机构。 高校应设立考试委员会 ,负责对全校考试工作的领导 ,协调各方面的
关系 ,制定有关考试 的规定和办法 , 监督考试的全过程 ,处理考试过 稗 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检查评价各学 院 ( 系) 考试及有关考试规定的 执行情 况。各学院 ( 系) 也要建立相应 的考试 领导小组 , 责本 学院 ( 系 )的考试管理 , 并 向学校考试委员会通报本学院 ( 系 )的考试情 况 。在学分制下高校还应设 置专 门的考试管理机构一考试管理科 ( 或
性 考试 少 。
1 . 2考试命题不够科学、全面一
是考试题型 比较传统 、固定 。受标准化考试方式 的影 响,文科类 科 目考试中填空、判断 、选择等客观性试题多 ,综合性思考题 、分析 论证 题等主观性试 题少 ;理工类科 目考试 中则 以计算题 、证 明题偏 多 ,综 合性应用题 较少 ,不能全 面地反映学生 的实际水平 ,给学生 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二是试卷覆盖面窄。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 ,记 } 乙 性 内容多 ,知识再现率较高 。考试对学生 的激励作用不大 ,学生无压 力 ,学 习无动力 , 致使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平 时的学习 ,仅仅靠 临考前 强化记忆 ,临时突击 。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 的掌握 ,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 的提高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 ,使毕业 生最终难 以 适应社会的需求。
试命题是实施考试 的关键 ,是衡量预期标 的重要指标。因此 , 命 题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考试效度。 ( 1 ) 科学命题 。命题教师 ( 或命 题小组 ) 应依据课程教学 大纲 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试题涵盖的知识点 、重难点、广度和分量进行反 复斟酌 ,提高命题 的科学性 ,克服随意性 。同时命题应坚持以能力为 主线 ,注重应用性 ,注重理论联 系实际 ,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尽量克服标准化考 试暴露 出来的弊端 , 减少客观题 ,增加 主观题 比重。尤其要多 出综合 性思考题、分析题 、一题多解题,给学生多提供探索的机会。 ( 2 ) 严格审题 。 命题完成届 , 命题教师 ( 或命题小组 ) 应提供包 含试题考核的知识 点、难易度系数等内容 的试卷说明连同试卷标准答 案 ( 或答题要点 ) 及评分标准交审题人 审核 。审题人一般应 由熟悉教 学大纲要求且具备课程专业知识 的资深教师或专家担任 ,严把审题质 量关 ,切忌搞形式 、走过场 。 ( 3 )推行考教分离。为了增加考试 的信度 、效度和区分度 ,应在 条件成熟 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中推行考教分离 ,由课程贫贵人 组织统—命题 ,统一 阅卷 , 统一考试分析。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d4327b1fd0a79563c1e728e.png)
关键词 : 课程考核 ; 改革 ; 创造性
中图分类 号 : 4. G06 0 10— 432 0)1 08- 3
Re e t n n t e Re o mso l g u s si g W a s l f ci so h f r fCo l e Co r e Te tn y o e
n trs Rasn h h e fa s n nsi h oe c u ega e n iigsu e t aue . iigt es a so si me t n tewh l o r d sa d gvn td ns r g s r moe uze w l rmoe h i nt t e i ter v r d y t de a d r v n h r q izs i p o t ter ii ai s n h i l i v e ey a s is n p e e f te u ta h n to oo y o e c e t kn al 山 e—i n frh r po ie te moe e c ig meh d lg f ta h r-a ig— l 一 l t me a d u e rvd h m r t o p r nt st ot - h n e o p ot i e o d wo c a n lc mmu iain i h i ta h r n e n t t h i u i nc t sw t ter e c esa d d mo s ae ter o h r cet i sw l rai t a el S st e h e d fte c dtsse rfr tc l g s a d vy , O a o me tt e n e s o r i y tm eoms a ol e n h e e
关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关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c63e22ca216147917112899.png)
关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李丽,白东清,徐海龙,谭照君(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300384)【摘要】本文在分析课程考核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前提下,提出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路,根据课程性质分类,按照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分类并总结多种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课程;考核;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1-0159-02【基金项目】天津农学院重大教改招标课题子课题《水产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A-02)。
【作者简介】李丽(1981-),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白东清(1970-),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徐海龙(1980-),男,辽宁人,博士,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渔业资源生物学研究工作;谭照君(1985-),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学校整体的学风、教风情况[1-2]。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程考核可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及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知识的多少;对于老师来说,课程考核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对学校来说课程考核是课程建设水平乃至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
一、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书面考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方式最常用的就是闭卷,开卷,结课论文,以考核书本知识为核心。
考试成绩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考试成绩,学生能否正常毕业以及评选奖学金和优秀荣誉称号都以这份试卷作为唯一标准。
但是,目前课程考核内容多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死记硬背性的考题偏多,而综合性的分析讨论思考题较少,考试形式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
对当前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
![对当前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1a37c38b90d6c85ec3ac6b9.png)
教学 是一个 动态的持续 过程 。 教师根据不 同阶段 的教学 要求 , 以通过作业 、 可 课堂讨论 、 课堂提问 、 后作业 、 课 小组合
作学习、 堂测验 、 中考核等方式加强 过程性考核评价 . 课 期 可
度和信度不高 。( ) 4 课程考核 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 题型 死板 , 忽视对学生创新精 神创新能力 的测量和评价。( ) 5 课程
考核改革 力度不够 , 没有 引起学生 的高度重视。( ) 6 课程考核 结果 、 试卷分析缺乏及时的反馈。 二、 对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对 策和建议
( 加 强过程性 考核 评价 , 三) 增加 考核 次数 . 范过程考 规
核 的 管 理
( 丰富课程考核 方式 , 一) 建立科学、 多元的考核评价体 系 根 据不 同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同课 程的性质 和特点 。 活选择 考核 不 灵 形式 , 可采取 实行平 时考核 、 定期考 核、 学年考核相结 合的方 式, 突出考核的连续 性 、 综合性 。理论性 强的基础课程 , 考核 形 式以笔试 ( 卷、 开 闭卷 ) 为主 , 其他形式 为辅 , 重点考 核学生
力 为重点 , 并在实践 中培养和考核学生 的创 造 、 新 、 创 创业 能 力。 ( ) 二 更新考核 内容 , 出应 用性 、 突 实践性 、 综合性 、 新 创
性 内容
课程考核 内容应坚持 以培养能力为主 ,注重 基础性 、 创 新 性和实践性 考核 内容 的合理组合 , 少客观 性 、 减 记忆性 考 核内容 , 增加 主观性 、 综合性 、 实践性 考核 内容 。 点 考核学 重 生 获取、 处理和运用信息 、 知识的能力 。 分析和解决 问题 的能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ae7b31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a.png)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
文章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现存的不足出发,从课程设置的地位、课程的定位、教材的选用、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大学语文被称为高校基础公共课,是受众最多的课程之一。
但是从现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来看并不使人乐观,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必修课,多数学校仍将其列为选修课,在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投人明显不足,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大学语文已被公认为“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一门课。
笔者根据自己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确保其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语文?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就将大学语文定性为素质教育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重视。
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当不稳固,在目前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系列中,仅有“大学生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大学语文不在其列。
至今还有高校未开设这门课。
不少高校都将大学语文当作一门选修课看待。
虽然有的高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部分理工类专业开设,但并未普及到所有的理工类专业,即使在同一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开与不开,也很不稳定,教学时数的安排也很随意,多数学校都是开设一学期。
这样的状况使多数高校忽略了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究其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和国家教委指定的必要课时作为政策保障,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
高校《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df387be998fcc22bdd10d20.png)
高校《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作者:于慧丛艳丽张迪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2期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纲要;课程考核;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08-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
课程特性是理论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三位一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注重以“史”为基础、以“史”为借鉴,但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思想政治教育、重内在规律探索、重问题事件的归纳,是其显著特征。
该课程的宗旨在于通过史实的讲解,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服务。
而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手段。
单一的通过一张期末考卷并不能真正地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是否进入学生的头脑,影响他们的生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的考核势在必行。
一、《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人才评价标准的完善,高校考核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纲要》课程考核方式受教学内容、授课班额、学生人数等因素的限制,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方式单一,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目前《纲要》课程考核方式虽然已进行改革,但仍然已试卷考核为主,这种方式较易操作,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但单一的考试方式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这种考试形式重视学生对历史概念、特征等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忽视了学生把历史的经验教训、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的实际表现。
大学体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体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61656cf763231126fdb119a.png)
大学体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摘要体育考核是体育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促进、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今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应大力推进考核方法的改革。
否则,即使在教学内容和齐全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改革,而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旧仍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笔者仅就现今我国高校体育课考核内容和方法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考核改革面对新的世纪,高校体育如何规划与改革,已是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校体育教材内容和体育课模式的改革是研究的主题。
但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课考核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也应同步进行。
否则,仍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以,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考核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而考核的改革也可以推动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改进。
1.高校大学体育课考核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1.1 考核的目的不明确主要是体现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重点检查学生对“三基”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
这种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用机械模仿,课堂纪律,集体行动,局限的教材内容,千篇一律的技术要求等规范约束着学生,使他们没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的权利,阴碍着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这就客观上逼使学生不注重如何用运动技能去科学锻炼身体。
因而也使得体育这一人类自身掌握的,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较为简单、僵化、枯燥的固定模式,教学效果不佳。
1.2 考核方法缺少灵活性现今体育教材内容繁杂,单项内容学时较少,体育课考试则大都是教完一项就考一项,学生很少有巩固练习的时间,加之所学项目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学生基本上就是凭原有的身体互质和技术水平参加考试,使大部分学生考不出什么水平,更体现不出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1.3 考核内容没有选择性每个学期考核项目至少三项,以田径的走、跑、跳、投,体操、球类、武术等基础项目为主,交替进行考试,任何一项不及格都会影响学生本学期的体育课成绩。
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进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进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2c9bfcf2cc58bd63186bdae.png)
一
二 、 程考试 试题质 量分析 课
( ) 一 试题 难度 分析
难度 是 指 试 题 的 难 易程 度 , 衡 量试 题 质 量 的 指 标 , 与 整 是 它
个试 卷的难易和考生得分的分布状态关系很大 。通常用全体考 生对该试题 作 出正确 回答 的百分 数来 表示 , 即试 题难 度指 数 ( ) 表示 。难度多大应根据 考核 的 目的而定 。P值越高 , P来 难度 越低 。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一套高质量试题的重要方面 。一般平 均难 度应 控制 在 0 5附 近 , 、 、 . 难 中 易的 比例 应为 2 、 o O 6 %、 2 %为 宜 。 O
1 4 企 业家 天 地 ・2 1 2 0 0年 3月号
关于高校 课程 考试 改进的几点思考
向 丽 娟
摘 要 : 文通过对 高校课程 考试 的各环 节要 素以及现状作 出 本 分析 , 对课 程考试的改进思路提 出 了建议 。 关键词 : 高等学校 ; 课程考试 ; 现状 ; 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 4 文 献标 识码 : G7 A 文章 编 号 : N 3 12 / (0 0 O — 14 2 C 4 — 0 7F 2 1 )3 2 —0
时 机 多变 化 , 而 实现 考 试 方 案 的科 学 化 。 从 4 严格组 织 考试 , . 是提 高考试 信 度 和 效度 的可靠 保 障。
三 、 程考试成 绩质量 分析评 价 课
( ) 试 的 可 靠 性 分析 一 考
可靠性是指考试测量结果的稳定程度 。简单地说就是考试
() 1 建全考试监督机构 , 建立 由学院 ( 教务处 ) 各学部领导两级 、 巡视制度 , 实施考试过程监督。() 2严格实行考前培训 制度。培 训的 内容包括“ 监考人 员守则 ~学生考试 管理办法 ” 考试违纪 “
高校“基础”课考试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基础”课考试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928a2e1172ded630b1cb6fc.png)
金 玉 兰
( 黑龙 江省鹤 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摘 要】 改进和 完善 “ 基础” 考试方法是“5方案” 课 0 的 新要求 ,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改革的重要 内容之 一。 本 文就 当前 高校 “ 基础 ” 课考试方 法改革问题具体 阐述考试 方 法改革 的必要性、 改革中应做到的“ 四个 坚持” 及对任课教
师提 出的 新要 求 。
黑龙 江鹤 岗 140 ) 5 17
【 关键词 】 考试方 法; ; 改革 责任
高校 “ 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简称“ ( 基础 ” 课是对 ) 大学新生开 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要增强“ 基础” 课教学的 吸 引力 、 感染力和实效 l, 生 提高教学质量 , 除了要转变教学观 念 、 教学方 法 , 改进 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外 , 还必须要进行考试 方法的改革。
一
、
准确把 握评分标准 , 易存在随意性 问题 , 极 致使对学 生的学 习成绩 的评价很难作到客观 、 公平、 公正 , 更容易加剧学生对 本课程学习的厌倦感 。 可见 ,一卷定成绩”的弊端要 求必须要 建立形式 多样 、 “ 科学 有效 、 公正 、 面真实的检测 教学效果 的综合考试 客观 全 评价体系。 二、 高校“ 基础” 课考试方法改革 的“ 四个坚持” 1 、坚持考试形式多样化 ,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 绩。 高校 “ 基础 ” 课考试方 法应采用多 种方 法和手段 来全 面 考查学 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 的真实 情况 , 必 须要彻底改变过去单 一 、 片面的评价体系 , 不仅要 重视总 结性即结果的评价 , 而且要 重视 形成性即过程 的评价 ; 不仅 要重视核心知识的评价 , 而且 要重视伴随知识 的评价 ; 不仅 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 、 基本技能即智力因素 ( 商) 智 的 评价, 而且要 注重考查对学 生的非智力因素 ( 情商 ) 的评价 ; 不仅要 注重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 习和掌握 , 而且要注重 提 高学生实践能力与水 平的锻炼与提 高, 通过全方位 、 多层 2坚持知行相统一 , 、 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对 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除 了要考查学 生对“ 基础 ” 理 课 论 知识 的学 习、 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的 状 况外 , 须要特别注重学 生的现实表现 , 必 使学生对 道德法 律理 论知识的认知与学 生的实际表现相结 合 , 到“ 做 学以致 用 ”促进学生增强道德法律素 养及行为修养 的自觉性 , , 促进 学 生正确解决“ 做人 ” 成才 ” 与“ 的关 系问题 , 最终达成教学 目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c0636b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a.png)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讨背景与现状高校课程考核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依靠期末考试,但随着教育模式不断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课程考核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考试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应对就业需求方面存在短板、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等。
因此,高校开始尝试采取新的课程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学科特色和教学目标,高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探索。
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之外,还有基于项目、实习、讨论和小组报告等的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的考核范围更加广泛。
此外,高校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教学平台和电子阅卷系统等,对课程考核进行更加精准和便利的管理。
改革初见成效通过对一些高校的调研,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新的课程考核方式下,学生成绩整体呈上升趋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素质,并且对就业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新的课程考核方式下,学生的考试焦虑和学习压力并没有因此减少。
此外,新的考核方式可能涉及到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产生困难,从而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教育体系变革的必要性与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相比,新的课程考核方式需要实施更广泛的教育改革。
例如,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和运用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因此,高校要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体系的现代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结语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也可以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来逐步解决。
高职高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高职高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786d477802768e9951e7386e.png)
浅析高职高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技能型的综合型实践人才,在课程考核方面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中指出: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应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构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还是以一次期末考试“定终身”,这种方式既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联系,更违背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职业化”人才的宗旨。
笔者结合自己长期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改革课程考核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考试制度改革职业技能一、目前高职高专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一)高职高专院校考试监考力度不够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没考好,成绩偏差一些,他们在心理上就认为没有上本科院校,自己是“落榜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一等,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
而且就目前高职高专发展的现状看,即使学生在期末考试时不及格,那下学期初的补考老师也会给及格,目前几乎没有学生因为考试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再加上学校缺少有效的考试激励机制,导致现在大部分学校在期末考试时监考力度不够,学生在考试前不复习功课,考试期间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形成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看书复习,久而久之老师上课的含金量少,积极性也不高,期末考试抄袭的恶性循环。
(二)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期末考试的方式是最后的成绩,由于时间和题目是有限的,考试内容不能涵盖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更无法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考试一般采取笔试闭卷或考察课的形式,试卷的题目主要依赖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计算等客观形式,而主观阐述比较少,这样只能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教材的细节处,很难把握整门课程的思路框架和综合实践知识的运用,所以,这种考试方式既不符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无法说明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就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17132e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3.png)
知识文库 第24期18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的几点思考刘红彦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以来,如何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成为落实"05”方案精神的关键。
其中,专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和形式得到普遍认可和实践。
当前,一些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专题教学在积极推进,现谈一点我们的思路。
一、“纲要”开展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1、“纲要”是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历史课、大学本科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不同,也不同于其他三门政治理论课,“纲要”有其明确的课程定位,即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学生在概要地介绍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的分析与探讨,侧重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必要的国情、社情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育。
采用专题教学,在内容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每一专题都是用具体的理论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这样就能保证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论水平,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纲要”课程内容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课时较少。
运用专题教学法,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纲要”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中、下三编,教材虽然只有29万字,但内容宏大,重大历史事件与理论问题偏多,而规定的教学时数偏少,“05”方案规定为32学时,但很多院校有一定缩减或者分出一部分实践学时,存在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分配有限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尝试就是专题教学,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获得最有教育价值的知识、经验与理论。
浅析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效
![浅析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效](https://img.taocdn.com/s3/m/4bfdf1de8bd63186bcebbc51.png)
浅析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效作者:黄静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11期摘要: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高校课程考核体系的有效性,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采取多种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高校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课程;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积极性随着近几年来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与之对应的毕业生工作学习能力却显著下降,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传统课程考核是以学期末的一次性考试作为整个学期的考试成绩,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只做突击性学习,无法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
本文就高校课程考核的方式改革进行讨论,在探讨考核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考核方式改革途径,希望能够对高校考核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近年来高校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也凸显出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考核方式缺乏灵活性虽然高校考核方式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变原有体制的实质,仍坚持以卷面考核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卷面考核易于控制,而且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简单,同时也能使学生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但是这种考核方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主要是因为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概念、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迫使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背诵和记忆方面,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符合新课标对全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缺乏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任何考核方式都应该以鼓励为主,在现实生活中发散性思维对于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一个正确答案。
高校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改革思考与研究
![高校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改革思考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f5a6239e3143323868935f.png)
高校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改革思考与研究高校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质量检验手段,其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关乎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从转变课程考核管理理念开始,探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考核主体,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切实推进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改革。
标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高校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手段。
作为教学质量检测手段之一,且对教学工作具有导向功能的课程考核,在高等教育应该呈现出新的特点并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1充分认识课程考核改革及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评价不重视学生本身的提升与发展,而是在教师的集中授课、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上。
既然高校课程考核是对课程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和评价,可以说,课程考核的科学与否关乎到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主要是通过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考查来评价,平时成绩只占很小的比例,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成效评价均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从而也难以达到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
教师教书的多,教学的少,考书的多,考能力的少,课程考核内容随意性大,考核方式也随心所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背离,有些无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课程评价能够基于设定的教学目标。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点,全面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切实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及评价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2转变课程考核管理理念谈及改革,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碰到一些难点与制约因素。
要改革,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可以从重点关注管理,转变为既关注管理,更重视教育。
重管理的考核理念侧重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并且据此决定学生能否获取毕业证与学位证,大多数高校也以此决定学生奖学金高低,同时也对教师进行业绩考核。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2cfd7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4.png)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在分别介绍了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现状。
在详细讨论了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内容的改进、方法的创新、效果的评估以及面临的挑战。
在总结了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取得的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对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实践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探讨,背景,意义,现状,变革,内容改进,方法创新,效果评估,挑战,成果,展望,建议。
1. 引言1.1 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背景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背景,是指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课程考核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
由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只重视知识性,忽略了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导致了大量的应试教育。
而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背景也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高校应当根据国家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使得教育更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培养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国际化的发展也促使了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进程,因为只有跟上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高校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背景主要是基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1.2 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偏重于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
而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校课程考核改革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82153186c175f0e7cd137b3.png)
收稿 日期 : 0 8 1 —2 20— 2 O
基金 项 目 : 苏 科技 大 学 教改 基 金项 目 (X20 2 3 ) 江 J 0 7 o 4 作者 简 介 :张 国 昌( 9 3 )男 , 16 一 , 江苏 丹 阳人 , 江苏 科 技 大学 副 教 授 , 主要 从 事 教学 管 理 研 究 。
目的就是 为了给 学生 某 门课 程 的成绩 ; 生则 认 学
到高 校的整体教 学 质量 , 系到 学生 的就业 乃 至 关 高校 的办学水 平 和长 远发 展 。但 是 , 当前 我 国高 校仍一直 沿用传 统 的考 试模 式 , 学生 考试 的 目的 单 单是为 了取得 一个 高 分数 , 这个 高分 数 并不 而 能全 面、 客观地 反 映学 生 的综合 素 质 。随着 我 国 素质教育 的推进 和创 新教 育 活动 的不断 深入 , 传 统 考试模式 已不能完全 适应教育 改革和社会 发展
文 章 编 号 :1 7 —0 5 l0 9 0 —0 9 —0 6 3 4 32 0 )2 0 9 5
关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张 国 昌
( 苏科 技 大 学 教 务 处 , 苏 镇 江 2 2 0 ) 江 江 10 3
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考试 是 教 学 过程 的重 要 环 节之 一 , 它是 了解 学 生情 况 、 究教 学 工 作 、 进 教 学方 法 、 结教 学 研 改 总
第 9卷第 2 期 江 苏 科 技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V l N ・ o・ 9 o2 2 0 年 0 J u n l f in s ies y o c n e a d eh oo y ( o i c n eE io ) 09 6月 o r a o ja g u Un ri fS i c n T c n l v t e g S c l i c dt n J n 0 9 aS e i u ・2 0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4cfaeddf76eeaeaad1f33016.png)
浅谈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是一种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及教学效果的方式,即通过课程考核,评估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知识与所具有的能力,评价教学质量,而且也是课程建设水平乃至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
教育改革与时俱进,课程考核的改革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书面考试成绩为目的,存在不少问题。
这种以评定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突出地表现为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对学生的测试,轻课程自身的建设,既不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又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并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一、更新课程考核理念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改革要以学生为本,考核应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办学理念出发,把课程考核视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被视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工具。
故非常重视考核过程及成绩自身的公平、合理,强调试题的客观性、标准化,忽视并缺少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认真探讨,忽视社会人才需求对课程考核的调节作用,忽视课程考核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学目的及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论证,考试越来越成为一种简单的形式。
在这种考试理念下,学生往往只重视考试结果,缺乏课程学习的自觉性,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流于形式化。
课程考核不仅是一种考察学习成绩的手段,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
考试如指挥棒的观念,从确认考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角度看,这是有道理的。
老师、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指挥棒”作用,要真正树立人才培养的整体观念,从而认真地把课程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来思考、实施。
新的世纪,对人才有新的要求,我们要依据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律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来构建教学目标。
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3cc993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6c.png)
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在当前高校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教学管理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其主要意义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创新性的举措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考。
第一,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单调乏味。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属性授课、反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此外,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还包括采用讲座、研讨、课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立体化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第二,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和口试,但笔试和口试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且还会造成厌学、考试焦虑等问题。
因此,在考核方式上需要创新,采取综合评价、小组讨论、作业评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让老师更为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第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根据操作规程进行模拟实验,而这种方式更多的是灌输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因此,创新的实践教学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主导、真实实践、实践回顾等方面入手,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创新质量管理机制。
传统的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成果而不是过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围绕着学生中心、师生互动等质量管理原则,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监控,确保教学的质量。
总之,高校教育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质量管理和考核模式上要更加科学,这些都需要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评价标准。
当然,这些口号陈词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新时代深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
![新时代深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39004c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9.png)
2022年4月第17期Apr. 2022No.1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新时代深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魏 颖(华北科技学院 教务处,河北 廊坊 065201)[摘 要] 高校的任务在于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课程考核作为课程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许多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渐不能适应全面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应当改革创新课程考核方式,以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 课程考核;改革;创新;教学质量;在线考核[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项目“专业核心课多维度考核方法探究”(2019GJJG466)[作者简介] 魏 颖(198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华北科技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教育管理、考试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93-04 [收稿日期] 2021-10-22一、课程考核的历史渊源(一)从古代选官制度说考试课程考核起源于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一大发明。
考试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被用来选拔行政官员,以及对初入仕途的官吏进行定期的考察。
《尚书》中有“试可乃已”“敷奏以言,明试以功”等,是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的证明。
几千年来,出现过各种各样选拔官员的制度。
比如先秦实行的世袭制、军功授爵制等,官员世代为官;两汉时期实行征辟制、察举制,皇帝直接任命有声望的人才入朝为官,地方官员也可考察当地有名声、有才能的人,告知皇帝授予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以家族、声望为主,既不公平,也不公正。
隋唐时期形成并沿用至清朝末期的科举制,允许平民参加考试,打破了平民不能做官的桎梏,动摇了门阀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促进作用。
标签:纲要;课程考核;教学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
课程特性是理论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三位一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注重以“史”为基础、以“史”为借鉴,但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思想政治教育、重内在规律探索、重问题事件的归纳,是其显著特征。
该课程的宗旨在于通过史实的讲解,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服务。
而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手段。
单一的通过一张期末考卷并不能真正地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是否进入学生的头脑,影响他们的生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的考核势在必行。
一、《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人才评价标准的完善,高校考核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纲要》课程考核方式受教学内容、授课班额、学生人数等因素的限制,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方式单一,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目前《纲要》课程考核方式虽然已进行改革,但仍然已试卷考核为主,这种方式较易操作,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但单一的考试方式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这种考试形式重视学生对历史概念、特征等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忽视了学生把历史的经验教训、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的实际表现。
教师也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强制性的记忆方面,不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平时要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与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符。
(二)考核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技巧。
在生活中的所有方面,自由和开放的头脑对于问题的解决都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评估方法都应该鼓励它,而不是把所有的人归入‘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模式中。
”[1]目前在很多课程考核中,虽然也采取了终结性考试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但平时成绩比例较低,这种考核比例使学生不重视平时的考核,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最后的终结性考试上,使学习无法体现连贯性,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同时仅有的平时考核也仅仅用几个问题或一个小论文代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重复,缺乏对问题的判断,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迸发过程。
(三)考核方式形式化,还缺乏细化标准目前,一些高校尝试开卷考试或论文、小组讨论等考核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着形式化、走过场的弊端。
小组活动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差异化的评价机制,影响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在评价标准方面无法细化,教师也感到这些考核方式操作性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应用这些考核方式的积极性。
二、创建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的《纲要》课程考试平台所以《纲要》课程要进行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的考核改革,进而实现考核内容的分散到整合,促进考试对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评价,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具体做法是:要进行该课程相关的研究,形成有利于学生形成自身独立的认识和见解的考核方式;教师要强化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载体,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平台的作用。
下面结合几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建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的《纲要》课程考试平台。
(一)创新高校《纲要》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建立考教相融、学教互动、激励竞争的考核方式体系,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际性和实效性。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改革高校课程考试评价方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2]考试方法及考试内容多样化改革,是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核心。
《纲要》考试方式应当多样和灵活。
1.变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突出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核方法、形式,应该以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过去《纲要》课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多数考的是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因而大多数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就是提前几天开始抓重点背题,其结果就是获得机械的记忆。
我们变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采取读书笔记、观看历史影片、学生演讲、讲述历史故事、历史小测验等灵活的考核形式,学生既增强了记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2.采取平时考察与期末综合测试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现代人才评价的原理,将过去那种单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的评测转化为与课程同时进行的合作性、过程性评价。
”[3]目前世界多数大学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纲要》课是要引导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和“三个选择”必要性。
我们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理解、情感认同、学习状态、学习感受。
因此,在《纲要》考核的改革中我们要把平时考察和期末综合测试结合起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立场观点、思想状况以及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的最终育人目的。
3.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考核更加细化新时期大学生成长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巨变时期,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优点突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参与性强,同时薄弱之处也显而易见。
他们的意识更加自主,喜欢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往往表现出个性张扬、骄横任性、总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遇事缺乏冷静、考虑问题欠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重在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在于内化。
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研究主题,分小组讨论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以演讲的方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由教师和同学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评价时,要制定详细的,更具层次性的评价标准,如按学生的小组角色进行评价,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良性竞争,合理定位,又促进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的提升。
而这样的考核让学生感到公正合理,更容易接受!(二)创新高校《纲要》考核途径,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到实践中去学习、检验和运用。
社会实践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实践教学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
根据所在高校实际情况,可以利用当地历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考察。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哈尔滨烈士陵园、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处,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意,了解社会状况,并与理论知识相互印证。
这有助于他们端正思想认识,准确为自己定位,自觉地珍惜宝贵的时光,勤奋刻苦学习。
而基于社会实践途径的考核合情合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情感认同,促进知行合一,也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创新高校《纲要》考核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4]。
网络文化运用多维化、娱乐化、虚拟化、功利化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产生实效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新型的考核平台。
根据本课程学时少,而内容体系又极其丰富的特点,课堂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和考核平台,开通教学博客、建立QQ群、开设网上课堂等方式,建立网络考核论坛。
上传一些有历史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纪录片,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等。
向学生推荐一些红色网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沟通,畅所欲言共同探讨。
网络教学既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也符合90后学生新锐、喜欢上网学习的特点。
这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很容易得到学生接受和认同,与此同时,还可以占用学生一些网上空间,避免他们网上无所事事打游戏浪费时间的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高校《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点浅见。
而我以为人才培养中我们还会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考核方式的创新也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创设新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1]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曾庆均.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评价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0-05-26.[3]韩锋.美国评价学生的七项标准[N].中国科技报,2001-02-2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EB/OL].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1- 15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