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秦岭北麓西安段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处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体验,有必要对该地区进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并进行环境提升。
一、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1. 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是秦岭北麓西安段的核心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在该区域内,应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不受到破坏。
2. 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适合进行自然观光和生态旅游活动。
可以规划一些生态步道、观景平台和休息点,方便游客观赏自然景观,并引导游客在此地域内保持环境友好行为。
3. 休闲度假区:在该区域内可以建设一些度假村和休闲农庄,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服务。
这些度假村和农庄应当注重生态环保,配套设施也要与自然风景相融合。
4. 乡村旅游区:适合进行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活动。
在该区域内可以发展一些农业观光园、特色村庄等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和当地乡土风情。
二、环境提升1. 生态修复:针对现有的生态问题,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包括植被的恢复、土壤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净化等工作。
通过植物的种植、水土保持等方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2. 生活垃圾处理:加强对旅游垃圾的管理和处理,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可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置垃圾回收站等措施,引导游客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3. 污水处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对当地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可以建设生态湿地、人工湿地等生物净化系统,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过滤净化。
4. 生态宣传教育:加强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环保主题活动、设置环保宣传牌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引导游客和居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5. 设施提升:进一步提升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观光设施、休息设施等。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主体问题浅析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主体问题浅析作者:王珂来源:《华人时刊·中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是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预防和救济的重要手段,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中存在环境行政执法主体设置不科学,多头领导,职责交叉;环境行政执法主体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科学设置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主体——环山带管理特区,加强对行政执法主体的监督。
【关键词】秦岭北麓;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主体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081-02秦岭北麓具有丰富的白然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其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和过渡性,且受人为影响较大。
虽然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均采取各种立法措施加大对该地区整治和监管力度,但事实上这一地带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却仍令人堪忧。
美国法学家庞德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
本文从秦岭北麓环保行政执法主体的视角,对秦岭北麓环保执法主体实施环保法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
一、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主体设置环境行政主体是指参加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环境行政权,能以白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够独立地为自己行使行政职权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者社会组织。
根据西安市2013年10月1日施行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秦岭北麓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体系中行政执法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而:(1)市人民政府:全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相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3)相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4)市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5)相关区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如2011年7月成立的西安市长安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6)市政府和相关区县政府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其自身业务相关的范围内对环境保护行使监督管理权。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秦岭北麓西安段自古以来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闻名于世,成为旅游度假的理想地点。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生态环境,开发出更多的休闲旅游功能区,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1.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的核心区域,其主要保护丰富多样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
在此区域内,设置观鸟、登山、野外露营等休闲项目,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魅力。
加强对游客的管理,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2. 生态农庄区生态农庄区是秦岭北麓西安段的另一重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参与农业生产,了解大自然的恩赐。
农庄区内的茶园、果园、花海等景观也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休闲场所,让人们在享受自然的还能够品尝到地道的农家味道。
3. 文化历史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在秦岭北麓西安段,特别是在文化历史区,可以将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开发出一些以历史古迹为背景的休闲旅游项目,如古城文化体验、文化遗产巡游等。
通过这些项目,游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二、环境提升1. 加强生态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监测和保护力度,加大对违法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好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2. 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是提升生态旅游的关键一环。
在秦岭北麓西安段,应该加大植树造林、河湖清淤、水体治理等环保工作,打造一个绿色的生态旅游环境。
还应该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 完善基础设施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升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的吸引力,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
整合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旅游产业为了认真贯彻西安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务虚会精神,抢抓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打造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旅游产业,遵照区委、区政府安排,我局由领导带队,组成调研组,就秦岭北麓长安段的资源保护利用状况及如何建设秦岭北麓现代化旅游产业,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秦岭北麓长安段地处终南山中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旅游发展迅猛。
这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旅游就很兴盛,人们无不以到终南奇峰尽情游乐为幸。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保障。
一、长安区旅游业发展概况1.区位分析长安区位于西安南部,从东、南、西三面环绕西安主城区,秦岭北麓山地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47.8%,是西安市近郊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安市未来城市重点发展地区。
2.长安区旅游业发展现状长安区是西安大都市圈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内容。
长安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客源市场不断扩大。
许多旅游景点已初具规模,例如上王村农家乐已成为关中地区农家乐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都市近郊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都表明了长安区的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长安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长安区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创新、资源保护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招商引资力度不到位:长安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缺乏引进大资金,对秦岭北麓生态人文资源进行整合、整体规划。
对深层次开发缺乏引进高层次管理企业、管理人才,不少旅游景区(点)经营管理还处于村组、村民管理的低层次水平,没有发挥应有的资源效应,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对秦岭北麓旅游景区(点)从总体和单体上都缺乏进行高层次的包装推介,致使未能引进高层次旅游企业的加盟。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处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境内,被誉为“西咸新区的生态后花园”。
这一地区地势起伏,山水相间,生态环境得以保持相对完好,是众多游客和市民进行生态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游客数量的增加,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亟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提升措施。
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评估和保护,同时合理规划旅游功能区域,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对秦岭北麓西安段进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划分,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提升策略,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特点,明确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划分的依据和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升休闲旅游体验。
通过对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法,以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规划和完善游客导览服务体系,提高游客体验和满意度,促进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终旨在通过环境提升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的有效管理和提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
1.3 意义生态休闲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之美的重要方式,生态休闲旅游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休闲生活的需求,还能够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秦岭北麓西安段作为西安市的重要生态旅游资源,其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对于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划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自然生态环境,防止人为开发破坏。
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开发模式研究
[ M] , D e n ma r k : C o p e n h a g e n B u s i n e s s S e h o d P r e s s ,
2 0 0 2: 2 2 1 - 2 4 6.
秦岭是华夏文 明的龙脉 , 因其传承 中国历史、 中华 文 明的渊源关 系 , 成为 中华 民族 的象征 , 被誉 为 “ 中
度, 整合旅游宣传资源, 实施绿色生态营销。生态
文化旅 游宣传应 该在政府 相关部 门 的统 一部 署下 , 将政府旅 游主 管 部 门的整 体 旅游 形 象 宣传 与各 类
[ 1 0 ] 张 晓萍. 文化旅 游资 源开发 的人 类 学透 视 [ J ] , 思
想战线 , 2 0 0 2 , ( 1 ) : 3 1 — 3 4 .
t e n t i a l s a n d 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 M] ,B u t t e r w o r t h H e i n e .
ma n n, O x f o r d, 1 9 9 9: 2 2 — 3 4.
[ 2] B o b Mc K e r c h e r ,H i l a r y d u C r o s , C u l t u r a l T o u i r s m [ M] , N e w Y o r k :T h e Ha w o a h H o s p i t a l i t y P r e s s ,
2 0 0 2: 1 1 2 — 1 5 8 .
游形象 和 品牌是 旅游 目的地 的生命 , 是一 个 区域形 成竞争 优势最有 力 的工具 。主题 突 出、 形 象鲜 明的 旅游产 品 对 于旅 游 客 源 市 场有 着 极 大 的 吸 引力 。
秦岭山脉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秦岭山脉,位于中国中部,东起河南省,西至甘肃省,南北长约1600公里,东西宽约100-150公里,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秦岭山脉的生态环境、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
本报告通过对秦岭山脉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其生态环境现状、地质构造特点及生物多样性状况,为秦岭山脉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秦岭山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2. 国家林业局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3. 中国地质调查局4. 中国气象局5. 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 气候特征秦岭山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从山脚到山顶,气候由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都有明显差异。
据观测数据显示,秦岭山脉年均气温约为12-16℃,年降水量在800-2000毫米之间,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2. 植被状况秦岭山脉植被丰富,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
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灌丛。
据调查,秦岭山脉植被覆盖率约为70%,其中森林覆盖率约为50%。
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 生态环境问题尽管秦岭山脉生态环境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森林资源过度开发: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森林资源过度开发现象较为严重,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2)水土流失: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秦岭山脉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生物多样性下降: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秦岭山脉生物多样性面临下降的风险。
四、地质构造特点分析1. 地质年代秦岭山脉地质年代较为悠久,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
其中,古生代地质构造特征明显,形成了大量变质岩和沉积岩。
2. 地质构造类型秦岭山脉地质构造类型多样,包括褶皱、断层、火山等。
秦岭北麓休闲体育旅游生态区开发前瞻性研究
秦岭北麓休闲体育旅游生态区开发前瞻性研究休闲旅游今年来成为短途旅游的重要旅游产品,作为拥有优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且紧靠关中城市带的秦岭北麓是开发休闲体育旅游的最佳区域。
力求厘清思路,分析学界的研究现状,为未来开发秦岭北麓的休闲体育项目做好理论准备和资料分析的前期工作秦岭北麓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前瞻1休闲体育旅游国外学者研究综述国外研究休闲体育是与休闲的兴起与发展紧密相连的。
休闲学产生于美国,其标志是1899年凡勃伦(velble)发表的“有闲阶级论”。
他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休闲的,他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国外学者在“体育旅游”的定义研究方面比较系统,目前较有影响力的界定有如下几种:(1)非商业目的的参与或观战的外出旅游活动。
(hall 1992a:194);(2)指在特定休闲时间的人们的行为方式表达,如假期—部分因为特殊自然吸引物,部分因为人工体育和户外休闲设施。
(ruskin,1987:26);(3)度假过程中涉及参与和观战的体育旅游活动(ruskin,1987:26);(4)以休闲度假为基础的旅行,主要是个人暂时到外地参与体力活动,观看体育比赛或者观看跟体育活动有关的吸引物。
(gibson,1998a:49);(5)在居住地或办公地以外的地方参加的体育活动中所有的主动和被动参与形式,是非正式的或者商务商业原因的体育活动(standeven&deknop,1999:12)。
从以上国外学者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于体育旅游的界定相对系统,且外延较大。
我们课题中所涉及的“休闲体育旅游”应该被包含在“体育旅游”的范畴之中。
2休闲体育旅游国内研究现状部分学者倾向于从不同侧面对休闲体育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比如:于可红,梁若雯在《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一文中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秦岭北麓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以长安区农业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到广 泛 应 用 的 一些 面 向 区域 性旅 游 资 源 管 理 的 : 具体 系还 包 括 : I M( 游 客 影 响 管 理 )、 V A MP ( 游客活动管理程序 ) 、 R O S ( 游 憩 机 限定 值 的 范 畴 。研 究 者 普 遍认 识 到对 同一 环 境 而 言 , 不 同 旅 游活 V 动 强 度对 环 境 的 影 响 是 不 同 的 .环 境 的 承 载 力 也 绝 不 是 环 境 系 会谱 系 ) 、 T O MM( 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 ) 。 它 们 虽 然在 机构 设 置 、 政策 、 程序上千差万别 . 但 都 描 述 了一 种 自然 资 源 和 游 客 体 验 的
对 秦岭 地 区生 态 资源 开发 模 式 . 探 寻“ 经济一 社 会一 环 境 ” 和谐 发 展 的合 理 路径 。 [ 关键词 ] 农业生态; 循环经济 ; 规 模 经 济
d o i : l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3—0 1 9 4. 2 01 3 . 1 4 0 3 1
[ 中图分类号]F 5 9 0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0 1 9 4 ( 2 0 1 3 ) 1 4 - 0 0 5 2 - 0 3 统 中各 子 系 统 承 载 力 的简 单 加 总 。T E C C不 再 看 作 是 一 个 确 定
出, 承载 力 随 着 自然 和 生物 环 境 的相 互作 用状 态 的变 化 而 发 生 变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7
在 美 国学 术 界 对 r E C C 的理 解 已 经 超 越 了 寻 找 一 个 精 确 的
满 意状 态 和 最 低 可 接受 条件 的限 度 。
长安区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陕西教育学 院学报
Jxma fS an iIsi t fE uain ct l o h a x n t ueo d ct t o
Ma .2 o r o9
第2 5卷第 1 期
Vl. 5 No 1 0 2 1 .
长安区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职 晓 晓
西安地处关 中平原 , 有着深厚 的文化底 蕴和丰富 的 自然 资源 , 是我 国重 要 的旅 游城 市 。近年来 , 西安旅
游 发展迅猛 , 游业 已成为 西安市真正 的支柱产业 和先 导产 业。长安 区作 为西安市 的“ 旅 南大 门”历史 悠久 , , 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 同时 由于长安 区南部地 处秦岭北麓 , 这里千 岩竞 秀 , 万壑 争流 。 自古 以来长 安 的旅游就 很 兴盛 , 各个朝 代的人们无不 以到终南奇 峰尽情游乐 为幸 。源远流长 的历史 文化 、 得天独厚 的 自然生态环境
和蓬勃发展 的社会 经济为 长安 区发展旅游业 提供 了良好 的契机和保障 。
一
、
区域 及 长安 区旅 游 业发 展 概 况
( ) 域 旅 游 业发 展 概 况 一 最 先开发旅游 资源 的省 区之一 , 经过 近 3 的发 展 , O年 已形 成 了独 立 的旅 游产 业体 系。20 07 年, 陕西共接待入 境旅游者 13 人次 , 待国 内旅游 者 8 1 万 人次 , 游业 总收 入达 54亿元 人 民币。 ] 2万 接 05 旅 0 [ 旅 游业在全省 国民经济 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 。同其它西部省 区相 比, 陕西省在旅 游基础设施建设 、 客源市场拓 展 等方面 已具较 大规模 , 位居先进 行列 。在旅游 资源方面 以秦岭 为代表 的融南北 特质 为一 体 的 自然及生 态 旅 游资源具有较 高品位及 国际影 响力 。 2 西安市旅游 业发展概况 . 西安作为陕西 旅游的核心 区域 , 并一直 为国内 国外游 客 的集 散地 , 已经成 为高度 外 向型 国际旅 游城 市。 在 过去几年 中, 安市将旅游业作 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 的两大 主导产业 之一 , 西 旅游 业全 面稳步发 展 , 规模 不 断扩大 , 资源 开发成绩显著 。但 是西安人 文类 旅游产品 多 , 、 自然 生态类旅游产 品少 , 难于平衡 发展 。而 自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摘要】秦岭北麓西安段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而生态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对该地区进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并提出环境提升措施,以实现旅游体验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到。
在生态保护措施方面,我们将强调生态系统保护和植被恢复。
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将提出合理规划和建设旅游设施的重要性。
在宣传推广策略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推广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
结论部分将总结提升旅游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当地经济的重要性,并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提出的措施,有望为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区的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做出贡献,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秦岭北麓、西安、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环境提升、生态保护、旅游设施、宣传推广、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秦岭北麓位于西安市辖区域,是西安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城市绿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开发和过度利用,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目前,作为西安市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秦岭北麓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和环境提升亟待加强和改善。
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现状和旅游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制定合理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并提出有效的环境提升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才能实现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通过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当地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明确旅游功能分区的划分依据和标准,为区域内生态休闲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长安王莽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现状分析
长安王莽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现状分析生态观光农业就是把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产业与观光旅游业相结合而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项朝阳产业,它不仅能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而且有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其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安王莽位于秦岭北麓,长安区东南部,距西安市中心25公里,环山旅游公路从境域中心贯穿而过,与雁引路、西汤路形成了三条东西大动脉;西柞高速、航天大道横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
境域地形复杂,森林覆盖率达到42%,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百佳乡”,素有“长安小江南”美誉和“天然氧吧”之称。
王莽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产业特色和文化积淀成为本地区生态观光农业持续发展难得的地缘潜力和推进空间。
一、地缘优势与产业特色生态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地域和产业特色,长安王莽特色鲜明优势精绝。
1、自然条件优越,产业特色鲜明。
王莽地处秦岭北麓,集山、川、塬、坡、滩等地貌于一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极适宜农作物生长和果业发展。
十多年以来,当地政府以构建“大绿”工程为主的生态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绿色王莽。
其间,累计退耕还林1.8万亩,行道绿化51公里,河道绿化3500亩,塬畔绿化1000多亩。
初步形成了以山地森林为主干,绿色廊道相连接,平原村网为脉络的田园风光,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百佳乡”,在西安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已成为西安及周边市民节假日休闲观光之胜境。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的王莽人结合自身区域优势,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产业致富农民,紧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依托优势涉农产业,着力打造“绿色王莽、生态之乡”。
整个地区在基础产业方面,形成了绿色鲜桃和无公害清水莲藕两大品牌。
(1)绿色鲜桃成名片。
十多年来,王莽人凭借品牌创建、项目推动、科技创新、规模扩张和全程服务五大兴桃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断推进王莽农业产业化进程。
2004年王莽鲜桃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为王莽鲜桃市场准入、打开国际大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同年,王莽万亩绿色食品鲜桃基地成立。
发展秦岭北麓休闲旅游业探讨
植 被 严重 破坏 。由于森 林 的破 坏 , 秦岭 的浅 山 、 丘陵 地 带难 以寻 觅
到大型 动物踪 迹 , 一些林 下植 物无 法正常 生存 , 天麻 、 杜仲 等野 生药 用植物 数量减少 。珍稀 物种 濒危 度加剧 , 秦岭地 区华南 虎几 乎绝迹 , 林麝 、 云豹 、 大 鲵种群 数量明 显减少 。
2 、 重复建设 严重
旅 游资 源 开发 层次 低相 当 多的 景 区没 有统 一 的管 理协 调 机构 和长 远规 划 , 建设 盲 目无 序 , 不 少 森林 公 园和 旅游 度假 区 的建 设 千 篇一 律 ; 缺 乏统 ~标准 和统 一要 求 , 管 理无序 现象 突出 , 管理体 制 不 够 协调 , 直 接影 响着 投资 和 建设 , 制约 着 旅游 资 源的 开发 和旅 游 业 秦 岭北麓休 闲旅游 开发现 状 的发 展 。截至 2 0 0 8 年, 仅西 安市 区内 的秦岭 北麓 就有 上王村 、 汤 峪 2 0 0 9年 8 月, 陕西省 政府 召开 《 秦岭旅游 发展规 划 》 , 做 出了以 镇 等旅 游观 光 农 家乐项 目 1 3 0 个 。多 数景 区 旅游 资 源开 发处 于 初 建设 秦岭 国 家山水休 闲度 假 旅游胜 地为 契机 , 整合绿 色山 水旅游 资 级 开发 状态 , 层 次较 低 , 旅游 活动 内 容单 调 , 旅游 功能 趋 同 , 仅 停 留 源, 形成 山水 秦岭 旅游板 块的 指示 , 并针 对加 强自然 景观 、 生态环 境 在观 光游览 方面 , 旅游 综合效 益差 。 的 保护 、 旅 游胜 地 整体 策划 等方 面给 出 了意见 。2 0 0 9 年 9月 , 陕西 3 、 文化底 蕴挖掘 不够 , 吸 引力 不大 省旅 游局正 式将 “ 人 文 陕西 ・ 山水 秦岭 ” 作 为陕 西旅游 的宣传 口号 。 个富含 文化 底蕴 的旅游 吸 引物是 旅游 目的 地的 生命 , 是 形成 2 0 1 0 年, 陕 西省 政府 强调 要着重 推 进大 秦岭 旅游 , 提 出打造 秦岭 品 竞争 优势 最 有利 的 工具 。秦 岭北 麓地 区 虽然 背靠 作 为我 国 国家 历 牌 。政 府对 秦 岭休 闲 旅游 的注 重 , 对 提 高秦 岭 旅游 的知 名度 、 带 动 史文 化名 城和 西北地 区区域 中心 的西 安市 , 但是 毕竟 目前景 点开 发 和促 进相 关产业 的发展 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2 0 1 2年 1 0 月2 4日, 西 过 程中文 化 内涵挖 掘不足 , 导 致旅游景 点对 远距 离的 客源市 场 吸引 安 市十 五 届人 大常 委 会第 四次 会议 上 提出 将进 一步 加 大秦 岭生 态 度 不大 。 环 境保 护 的宣 传 力度 , 加快 秦 岭景 区整 合进 程 , 沿 山建 设军 工三 线 4、 人 才 匮乏 、 管理水 平低 下 等 主题小 镇 。明确 产业 定位 , 优先发 展文 化旅游 、 生 态观 光、 现代 农 生态 旅游业 是一 个科 技含量 很高 的行业 , 需 要高 素质 的专业 人 业、 研发 创意 、 休 闲度假 、 康体 生命 等产业 , 打 造秦岭 特色 文化 , 走人 才 , 但 当 地 教育 相 对 落后 , 旅 游 人 才培 养 不 受重 视 , 培 养机 制 不 健 与 自然和 谐共 生的可持 续发展道 路 。 全, 而且 人才流 动性 的增 强 , 使 得生态 旅游 人才 更加 缺乏 , 不能适 应 作为 关中 城市群 天然 生态 屏 障, 秦岭 同时 也是 国家生 态安 全保 旅 游业 发展 的需要 。由于 缺乏 管理与 经营 人才 , 导致 该 区生态 旅游 障的 主体 区域 之 一 , 有着 “ 中国的 中央 国家公 园 ”的美誉 。秦 岭地 管理 效 率低 , 决 策 随 意化 , 造 成 了 生态 旅 游 市场 混 乱 , 服 务质 量 低 区旅 游资 源 丰富 , 仅 秦岭 可供 开发 的 7 2 个 峪 口就 为其 提供 了各 具 劣 , 真 正的生态 旅游难 以开展 。 特色 的休 闲游 览 价值 , 如依 托沣峪 的秦 岭野生 动物 园达到 了 秦岭休 三 、《 纲要 》为秦 岭地区旅游 业发展 提供 的机遇 闲旅 游欢 乐谷 : 挖掘 子午 峪 口内金 仙观 道 文化 , 打 造 出道 文化 养 生 2 0 1 3 年2 月, 国务院发 布《 国民旅游休 闲纲要 ( 2 0 1 3 -2 0 2 0 年) 》 度假 区等 。 ( 以下简 称 《 纲要 》 ) , 这对 于 推动 我 国休 闲旅游 业 的发 展 具有 跨时 二、 秦 岭北麓发 展休 闲旅 游业存 在的 问题 代 的意义 。《 纲要 》提 出到 2 0 2 0 年, 职 工带薪 年休假 制度 基本 得到 近年 来 , 由于 人 民群众 日益 增长 的旅 游休 闲 需 要 , 大 众休 闲 旅 落 实, 城 乡居 民旅 游休 闲 消费 水 品大 幅增 长 , 国民 旅游 休 闲质 量显 游 飞速 发展 , 秦 岭 地区 利用 自身 独 特的 优越 条件 , 旅 游景 点 不断 涌 著提 高 , 与小康 社会相 适应 的现代 国民旅游休 闲体 系基本建 成 。 现, 旅游业 异 军突 起 。但 由于 不合理 的开 发和破 坏使 景区 面临一 系 1 、 推动 产业结构 调整 列 问题 。 休 闲产 业 的发 展 需要 投入 人 力 、 物力 、 财 力三 大 要素 。《 纲要》 1 、 地 质资 源、 水资 源、 生物 资源遭到破 坏 的 提出 , 把 国民休 闲 旅游 上升 到 政策 的 高度 , 促进 了休 闲 产业 的发 旅游 生态 环 境与 资 源 的丰富 程 度直 接决 定 了旅 游 目的 地对 旅 展 。 如 果休 闲产业逐 步扩张 , 必然会 增加各 要素对第 三产业 的投入 ,
西安市秦岭北麓村镇生态化建设规划初探_以周至县为例_王永胜
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人口规模3万以上的5个乡镇全部分布在洪积扇平原
区,其中人口规模最大达到5万以上;0.5~3万人口规模的3个乡全部分布
在台塬区;而分布在秦岭中低山区的乡镇人口规模全部在0.5万以下。从
地貌变化来看,乡镇规模沿秦岭中山区-低山区-台塬区-平原区总体呈
逐渐增大趋势;从人口密度来看,人口密度最大的乡镇位于平原区,而
2 秦岭北麓乡镇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
2.1 不同地貌区乡镇分布特点
(1)乡镇数量分布 以周至县为例,秦岭北麓地区面积 2608km2,包括了洪积扇平原、台塬(竹峪-翠 峰原)、低山(受流水侵蚀剥蚀的秦岭低山)、 中山(受流水侵蚀剥蚀的秦岭中山)、高山(受古 冰川作用的太白山高山)等不同地貌[3]。涉及 乡镇12个,除厚畛子镇处于海拔较高的中山区 (生态区划中属于Ⅱ区)外,其余11个乡镇均
城乡规划•园林景观 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
·西安交通大学交叉学科项目(编号:2009xjtujc10)·
西安市秦岭北麓村镇生态化建设规划初探
——以周至县为例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owns in North Slope of Mount. Qinlin in Xi' an:A Case of Zhouzhi Country
位于秦岭山区的乡镇主要分布在从秦岭主脊向北延伸的黑河及其支 流的河谷内,这里谷深坡陡,河窄流急,地形变化大,交通不便,乡镇 发展存在很强的制约因素,故乡镇分布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小。受地形 地貌限制,人居聚落在河谷地带沿河发展,依山就势呈分散布局形态[4]。 乡镇性质相似,依赖秦岭自然资源,均以发展特色经济如核桃、中草药 等为主,近年还开展了小规模“农家乐”旅游服务业。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秦岭生态环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长期以来,秦岭生态环境一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面临着重要的生态保护难题。
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秦岭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屏障,在保护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秦岭地区的植被种类繁多,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东部和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过渡地带。
秦岭还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对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二、秦岭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秦岭生态环境一直受到损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兴起,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乱砍滥伐、乱开矿、乱排污等问题屡禁不绝,严重危害了秦岭生态环境的整体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为了有效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一方面,加强了对乱砍滥伐、乱开矿、乱排污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消除了部分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完善了生态保护体系,促进了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尽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方面,由于地区内部分地方政府政绩观念浓厚,环保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推进,导致环保意识不足。
由于生态环保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地方政府在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难以取舍,导致环保工作受到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行为。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监督环保工作的落实情况,确保环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秦岭北麓研究范围和社会经济状况
研究区域鉴于以上原因,本次研究确定秦岭北麓的范围地区北部以渭河为界,与南部的秦岭山脉相对,涉及宝鸡、西安、渭南3市15个县、区。
包括宝鸡市的陈仓区(磻溪镇、钓渭镇、天王镇、坪头镇、胡店)、渭滨区、岐山(五丈原镇、安乐镇、曹家镇)、凤县、太白、眉县,西安市及周边的长安区、临潼区、周至、户县、蓝田,和渭南市的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15个县、区(如图1)。
2、地质地貌秦岭是我国大陆上南北地质的主要分界线,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陆造山带之一。
秦岭造山带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4]。
秦岭处于中央造山带和南北构造交汇的地方,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得地层变形、岩石变质。
第三纪以来秦岭山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和多次的断裂抬升,形成了秦岭山地、沿山丘梁、黄土残原和峪口冲积扇等4种地貌类型。
北麓地区也由此产生大量的断层崖,加之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岩体易风化崩塌,使山地显得陡峭、沟谷深邃、河流短促,从而形成了太白山、翠华山、骊山、华山等独特的山岳景观,以及石头河、沣峪、辋川峪、华山峪水景和华清池、东汤峪温泉等丰富的水域景观。
3 河流水系秦岭北麓是黄河一级支流渭河及其南岸众多支流的发源地,渭河水系面积占秦岭整个山地面积的24%。
秦岭北麓是关中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源地,有“七十二峪”之说。
秦岭北麓直接流入渭河的支流有150余条,自东向西主要河流有潼关的潼峪河,华阴的柳叶河、罗夫河、葱峪河,华县的罗纹河、石堤河、遇仙河,临渭区的零河、戏河,西安市的灞河、沣河,户县的涝河,周至县的黑河、清水河,眉县的石头河,陈仓区的千河、金陵河,渭滨区的清姜河等[8-9]。
秦岭北麓水资源总量每年平均约40亿立方米,占到渭河地表水的61%,是关中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依赖的重要水源保障。
(二)秦岭北麓社会经济状况1、秦岭北麓各区县工农业经济状况秦岭北麓地区包括宝鸡、西安、渭南三市15个县区。
所属的县区在社会人文特点上具有过渡性,既不同于山地内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也有异于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交通网络完善,经济发达)。
秦岭北麓生态破坏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秦岭是西部地区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西起甘肃,东至河南,长约1500公里。
秦岭是我国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诸如南北方分界线、长江黄河分水岭、800mm降雨量分界线、一月份中国0C°分界线等等。
因地理差异造成秦岭南北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在秦岭北坡及其以北的关中平原是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为主,在秦岭南坡及其以南的汉江谷地、四川盆地是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
同样,由于秦岭南北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植物等方面的差异,在农业生产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秦岭以南,一月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超过800mm,属亚热带湿润地区,作物可全年生长,良好的水热条件保证了水稻和油菜的发育,冬季可露地栽培蔬菜,是主要的稻、麦、油菜区,耕地主要是水田,稻麦一年两熟至三熟。
秦岭以北,一月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年降水量不足800mm,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因为冬季温度较低,为冬小麦宿根越冬提供了条件,冬小麦生长和质量均比秦岭以南好,夏季高温适宜种植棉花、玉米和水稻,因此,以喜温作物为主,耕地主要是埋地,一般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秦岭作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北面是渭河—黄河的一级支流;南部是汉江—长江的一级支流。
可以说秦岭养育了这两条具有非凡意义的河流,养育了华夏儿女。
秦岭之南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蜀文化及蜀汉文明的发端之地。
北面的关中平原史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国有名的文物古迹荟萃之地,秦汉文化底蕴浓厚。
秦岭北麓是西安人的饮水资源地,可是随着秦岭北麓西安段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发不断升温,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的人为破坏和污染在不断加重。
如今“八水绕长安”的美景不复存在,从根本上说,与秦岭北麓森林生态功能减弱有着很大的关系。
目前秦岭北麓已形成的旅游景区、景点太多了,配套建成的度假村性质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山庄、农家乐等更是多如牛毛,有报道称连黑河水源保护区内也建有宾馆、饭店。
秦岭北麓景区带动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王雅萍 西安外事学院
【 摘 要 】在西安市政府 的带动和规划推动下,秦岭北麓沿线国家级森林公 园将积极发挥景区带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引领 中国西部都市现代农业向国际化迈
进,将 成为西安旅游的新亮点a 【 关键 词】秦岭北麓;景 区带动型 ;生态农业旅游
1 . 景 区带动 型 发展 模 式概 述 景 区 带 动 型 模 式 , 即 以开 发 重 点 的 旅 游 景 区为基 础 ,进 而 开发其 周 边地 区,通 过 重 点景 区带 动其周 边 景 区的发展 。景区带 动 型模 式有 两 个特 点 ,一是可 以通 过对 重 点景 区 的开发 来 带动 其周边 地 区农村 旅游 基础 设 施 的建 设、 改善农 村环 境 、拉动 农 副产 品的 销售 ; 二是 可 以增 加重 点景 区周 边地 区农 民 的 收入 、转移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 。 2 . 秦 岭 北 麓 景 区 带动 型 生 态 农 业 旅 游 发展 模 式 分析 西安市政府常务会 2 0 1 3 年 年 初 通 过 《 秦 岭 北 麓 西 安 都 市 农 业 示 范 区 规 划 ( 2 01 2 — 2 0 2 0 ) 》。示 范 区 将 以都 市农 业 为 主 导 , 重 点 发 展 休 闲 农 业 、 设施 农 业 、生 态 农 业 、 特 色 农 业 、 农 产 品 加 工 与流 通 业 等 五 大农 业 产 业 。 示 范 区规 划 范 围包 括 西 安 市 南 部 的 秦 岭 北 麓环 山路 沿线 及 其 以北 地 区 , 南 横 线 以 南 大 部 分地 区 , 东至 蓝 田县 的 厚镇 , 西 邻周 至 与 眉县 交 界 处 ,横 跨 蓝 母县 、 长 安 区、 户县 、周 至县 ,共涉 及 1 区 3 县3 7 个 镇 、街 道 和 6 0 2 个 行政 村 ,规 划 区 总 面 积8 6 0 . 6 平 方公 里 。 空 间 格 局 上 , 示 范 区 将 承 接 并 沿 袭 西 安 国 际化 大 都 市 的 空 间 结构 ,形 成 “ 一 轴 四 区 、 六 廊 八 心 ” 的 布 局 模 式 ,构 建 “山 、 水 、 田 、 园 、 林 、 城 ” 的 生 态 格 局 。根 据 规 划 ,至 2 0 2 0 年 ,秦 岭北 麓 沿 线 国家 级 森 林 公 园将 积 极 发 挥 景 区带 动 生 态 农 业 发 展 的 作 用 , 结 合 板 栗 、 核 桃 、 柿 子 、石 榴 、苹 果 、猕 猴 桃 等 果 业 ,发 展 体 验 农 业 和 森 林 旅 游 相 结 合 的观 光 活 动 , 形 成 装 备 现 代 化 、生 产 集 约 化 、功 能 多 样 化 的 具 有 国 际 竞 争 力 的 都 市 现 代 农 业 示 范 区 , 引领 中 国西 部 都 市 现 代 农 业 向 国际 化 迈进 ,将成 为 西 安旅 游 的新 亮 点 。 2 . 1 王 顺 山景 区一一 历 史 文 化 与 民 俗 体 验 区 王 顺 山 景 区 有 丰 富 的 自然 美 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悠 久 历 史 文 化 遗 迹 ,游 客 在 游 览 文 化 景 区之 后 可 以深 度 体 验 当 地 的 特 色 产 品 。在 体验 名 胜 古 迹 的 同时 , 让 游 人 深 刻 体 验 感 受 其特 色 的 地 域 农 业 的 魅 力 。在 这 里 可 建立 石 榴 观 光 园 采 摘 园 或 相 关 的休 闲 农 业种 植体 验 园 区 , 西 安 市 市 民可 以近 距 离 深层 次体 验 千 古 历 史文 化 , 特 色 民俗 风情 ,又 可 以体 验 农 耕 特色 资 源 。 2 . 2 长安 区 翠华 山地 质 生态 旅 游 区 翠 华 山 秀美 的湖 光 山 色和 其 国 内罕 见 的 山崩 地 貌使 翠华 山 以 “ 终 南独秀 ”和 “中 国地质 地 貌博 物馆 ”著称 。翠华 山旅游 景 区 由碧 山湖 景区 ,天池 景 区和 山崩石 海景 区三 部 分组 成 。翠华 山春 夏秋 冬 。景色 各异 ,风 景 独特 ,冬 季该 区域 已经 开发 了一 系列 以滑 雪 为主 题 的大型 旅游 项 目,可 以利用 其 翠华 山独特 的地 质地 形 巨大 的吸 引力 ,在 景 区周 边 开发 一系 列农 业旅 游项 目,如农业 住农 家
秦岭北麓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研究
生 态具有至关重 要的战略 地位, 也是影响关中地区上千万人 口 生存环境质量的 关键地区。目 该地带生态环境保护存 前, 在 着诸多问 如乱砍、 题, 乱伐、 乱垦、 乱挖、 乱采、 乱建以及各 种 企业和个人乱 三废” 排“ 等现象并未根除, 甚至在某些地区 还相当 严重。这 些问 题虽已 经引起省、 市各级政 府的高度重 视, 也进行过一些综合检查和整治, 但实际上收效并不明显。 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 但我们经过调研发现, 最主要的原因 在于现行的治理方略是只“ 未“ , 堵” 疏”治标未治本。 换言之, 我 们没有给这 些危害 生态 环境的 行为提供新的、 正确的选择 途 径。当 地居民 要生存, 地要发展经济, 当 这是他们很自 然、 很合理的要求; 我们硬性要求他们不要这样做, 当 不要那样 做的时候 , 并没有给他们指出“ 应该怎么做” 。历史经验反复 证明, 只禁止不引导是无效的治理方略, 正如治水只堵不疏 样, 终究会使洪水依然泛滥。因此, 我们认为 , 解决这一地 带 生态环境保护问 题的 根本之策在于调整当 地的 产业结构, 即: 在严格限制 传统农业和各类污染型工 业及采矿采石业的 同时,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如观光农业、 林业、 特色种植养殖 业、 果业、 畜牧业以 及手工 业等, 用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有益的 产业替代各种威 影响当 胁、 地生态环境的产 业。这是破解该 地区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 展矛盾的 唯一可选方案。 才能使 惟此 当 地生态环境得到真正 有效的 保护, 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 的迅速发展, 从而实现该地区人与自然、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
Hale Waihona Puke 协调发展。我们的具体建议是: 1在近邻各城镇和旅游景区的山口、 、 山外地区大力发展
观光农业。 农业是近些年新 观光 兴起的高效、 绿色产业, 该产 业与 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 后者的 农业种植是以收获农产品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秦岭,横亘于中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天然氧吧。
陕西秦岭地区,更是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生态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秦岭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切实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特制定本纲要。
一、秦岭生态环境现状秦岭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地、湿地等,栖息着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
然而,当前秦岭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部分区域的树木遭到无序砍伐,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水资源方面,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水质受到污染,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非法采矿、采石等活动屡禁不止,不仅破坏了山体和地表植被,还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建设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给秦岭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二、保护目标与原则(一)保护目标短期目标:通过加强执法监督,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中期目标:在未来 5-10 年内,逐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水质,增加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
长期目标:实现秦岭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二)保护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要服从于生态保护的需要。
预防为主原则:加强源头防控,提前规划,避免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综合治理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对秦岭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治理。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秦岭的良好氛围。
三、保护措施(一)加强生态修复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加强对新造林地的养护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北麓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作者:张英董秘刚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第14期[摘要] 秦岭地区旅游环境资源丰富,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
围绕如何充分发掘秦岭地区旅游资源,将环境保护与市场开发紧密结合,是秦岭地区各级政府积极筹划地区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
本文以长安区农业生态足迹为例分析对秦岭地区生态资源开发模式,探寻“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规模经济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31[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52- 03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牧场管理和野生动物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Carrying Capacity 的概念[1] 指的是一块土地单元能够承受的牲畜数量。
旅游环境承载力(TECC)最初意义的典型概括者Mathieson和Wall[2] 将其定义为:在自然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和游客体验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景点的游客人数的最大值。
McIntyre[3] 提出:在没有引起对资源的负面影响、减少游客满意度、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对一个给定地区的最大使用水平。
1 国外研究进展在美国学术界对TECC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寻找一个精确的限定值的范畴。
研究者普遍认识到对同一环境而言,不同旅游活动强度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环境的承载力也绝不是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承载力的简单加总。
TECC不再看作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波动阈,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调整。
Kenneth[4] 指出,承载力随着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也受技术、参数、产品和消费的构成等影响。
因此,TECC不是固定的、静态的、简单联系的。
在欧洲TECC 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乡村、山地度假区、自然保护区等案例研究之中。
为做好旅游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相继提出,如美国林业部门的Stankey等人系统地提出LAC (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些面向区域性旅游资源管理的工具体系还包括: VIM(游客影响管理)、VAMP(游客活动管理程序)、ROS(游憩机会谱系)、TOMM(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
它们虽然在机构设置、政策、程序上千差万别,但都描述了一种自然资源和游客体验的满意状态和最低可接受条件的限度。
生态足迹(EF)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 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
因为任何人都要消费自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均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影响,所以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
Wackernagel 提出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2个基本事实: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
因此,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有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
农业生态旅游通常被称为:农业旅游、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等。
国内将农业生态旅游等同于观光农业旅游,并认为观光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卢云亭认为农业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发展农园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等旅游实体并提供旅客围绕农产品采撷、加工等广泛参与和体验的新型旅游[6];何平从资源吸引力角度指出农业生态旅游是指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
[7]2 长安农业生态足迹分析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从西和南两个方向环拥西安市区,山、川、原皆俱,总面积1 580平方千米,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近84万,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
作为西安城市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安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秦岭长安地区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开发地区旅游资源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该区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我们需要对其生态现状进行分析。
长安区作为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农业生产区,在对秦岭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地区有效利用秦岭特色生态资源的基本形态。
在此,我们以2010年数据为基础结合该区典型的农业产出结构,我们对其农业生态足迹主要从粮食、肉类、蛋奶、油类、蔬菜和瓜果几个方面的生产和消费状况来研究。
在此,以EF1表示长安区农业生态足迹总量,■1表示长安区人均农业生态足迹量,EF2表示陕西省农业生态足迹总量,■2表示陕西省人均农业生态足迹量,i 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
本文选取居民常用农业生活资料作为农业生态足迹计算依据得出以下结果。
EF1=N×ef =N∑(aai)=N∑(ci/pi)=975 569×(2.745 8e-7+1.235 8e-7+4.636 5e-7+1.611 3e-7+5.647 4e-7+2.834 3e-7+3.771 6e-6)=25 769■1=0.026 4 hm2/人EF2=24 600 000×(3.556 5e-9+8.197 9e-9+1.848 1e-8+1.984 3e-8+2.127 2e-8+5.271 7e-9+6.446 0e-7)=432 997■2=0.017 6 hm2/人结合2010年数据比较来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8]和长安区统计年鉴),长安区拥有较为明显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地区应该积极依托此生态资源打造具有“生产—旅游—休闲”一体化的新型农业开发区旅游模式。
为此,近年来长安区加快推进秦岭北麓农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带建设,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添福耕园、尚耕庄园等入园企业已达24家,总面积达到1 067 hm2,总投资额达到18.5亿元,年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6.8亿元。
继续推进“九大农家”建设,完成了王莽清北、杨庄大寨、子午台沟3个村、78户农家乐经营户房屋立面改造,开展农家乐培训3 900人次,全区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 400户,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4亿元。
从另一方面来看,长安区人均农业生态足迹仅为0.026 4 hm2/人,低于关中地区平均水平(值为0.089 hm2/人)。
[9]可见,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在生态农业及其旅游资源建设和发展中受到其产出物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如何在发展新型农业的同时合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是政府在积极扶持和发展新型农业道路上应该关注的问题。
现有的保护措施来大致分为以下3种:①通过实施移民和生态补偿政策,将山区居民移出山外,或将农村居民在规定区域内集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秦岭旅游生态资源不因人类生活生产而遭到破坏,保持生态原貌。
②成立秦岭生态开发保护管理委员会,对秦岭地区的开发保护实施规划和统一协调,确保对秦岭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序性和合理性。
③科学引导区域内新型农业开发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
通过对区内特色农业的布局规划,发展规模生产,提高对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的集中度,在促进新型农业旅游开发区建设的同时最大化地减少其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上王村的农家乐、王莽乡的万亩桃园、内苑乡的农业生态园林等等都在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对本地原有生态面貌的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对长安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尽管长安区对其秦岭生态资源保护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协调,使两者能够合理发展,但依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发展新型农业的过程中,如何使其产出的垃圾能够再次进入生态循环系统甚至农业再生产系统中。
规模化生产虽然使垃圾容易集中,但如何对其实施循环处理依然是个空白。
(2)政府在对秦岭生态资源保护中过度依赖财政支出扶持,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容易导致在财政吃紧情况下对生态农业和秦岭环境发展与保护出现波动,导致保护的不可持续和因为资金不足而出现的低效率。
(3)由于秦岭横跨关中多个区县,对其保护具有相当大的外部性,如何解决这种外部性成本和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抑制了地区对其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为此,长安区政府可以考虑以下措施发展生态农业:(1)通过征收环境补偿税弥补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传统路径,而要在生产和消费之初就确定合理的环境开发程度,确保秦岭生态服务系统能够有效运行。
(2)对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适当提留部分收益作为环保基金,解决外部性成本收益和成本的不确定问题。
(3)由更高一级政府与相关区县共同成立一个秦岭资源规划部门,协调不同地区在秦岭资源使用上的利益冲突,使资源在不同地区开发和使用上具有融合性。
(4)积极推进社会团体对秦岭生态资源的保护,调动全社会力量保护秦岭地区生态资源,形成多主体对其生态资源的保护,确保保护的可持续性。
(5)发展规模经济,尽可能减少农户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通过规模化实现对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循环处理,减少生产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以企业为龙头带动生态农业发展,是长安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考虑的新思路。
当前长安区着力打造的上王村农家乐、阳光雨露生态园等规模生态农业产业都取得了相当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语从以长安区为代表的秦岭地区生态足迹来看,秦岭地区生态资源的脆弱性要求地方政府能够积极采取以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导的“经济—环境”循环发展模式。
通过财政措施创新补充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永续性,积极协调秦岭地区各级政府对环境资源的开发政策,构建以政府为主、市场引导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环境资源开发保护模式,形成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综合利用秦岭资源的新型旅游业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