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北麓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张英董秘刚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第14期
[摘要] 秦岭地区旅游环境资源丰富,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围绕如何充分发掘秦岭地区旅游资源,将环境保护与市场开发紧密结合,是秦岭地区各级政府积极筹划地区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本文以长安区农业生态足迹为例分析对秦岭地区生态资源开发模式,探寻“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规模经济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31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52- 03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牧场管理和野生动物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Carrying Capacity 的概念[1] 指的是一块土地单元能够承受的牲畜数量。旅游环境承载力(TECC)最初意义的典型概括者Mathieson和Wall[2] 将其定义为:在自然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和游客体验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景点的游客人数的最大值。McIntyre[3] 提出:在没有引起对资源的负面影响、减少游客满意度、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对一个给定地区的最大使用水平。
1 国外研究进展
在美国学术界对TECC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寻找一个精确的限定值的范畴。研究者普遍认识到对同一环境而言,不同旅游活动强度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环境的承载力也绝不是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承载力的简单加总。TECC不再看作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波动阈,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调整。Kenneth[4] 指出,承载力随着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也受技术、参数、产品和消费的构成等影响。因此,TECC不是固定的、静态的、简单联系的。
在欧洲TECC 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乡村、山地度假区、自然保护区等案例研究之中。为做好旅游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相继提出,如美国林业部门的Stankey等人系统地提出LAC (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些面向区域性旅游资源管理的工具体系还包括: VIM(游客影响管理)、VAMP(游客活动管理程序)、ROS(游憩机会谱系)、TOMM(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它们虽然在机构设置、政策、程序上千差万别,但都描述了一种自然资源和游客体验的满意状态和最低可接受条件的限度。
生态足迹(EF)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 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因为任何人都要消费自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均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影响,所以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Wackernagel 提出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2个基本事实: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因此,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有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
农业生态旅游通常被称为:农业旅游、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等。国内将农业生态旅游等同于观光农业旅游,并认为观光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卢云亭认为农业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发展农园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等旅游实体并提供旅客围绕农产品采撷、加工等广泛参与和体验的新型旅游[6];何平从资源吸引力角度指出农业生态旅游是指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7]
2 长安农业生态足迹分析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从西和南两个方向环拥西安市区,山、川、原皆俱,总面积1 580平方千米,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近84万,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作为西安城市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安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秦岭长安地区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开发地区旅游资源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该区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我们需要对其生态现状进行分析。长安区作为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农业生产区,在对秦岭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地区有效利用秦岭特色生态资源的基本形态。在此,我们以2010年数据为基础结合该区典型的农业产出结构,我们对其农业生态足迹主要从粮食、肉类、蛋奶、油类、蔬菜和瓜果几个方面的生产和消费状况来研究。
在此,以EF1表示长安区农业生态足迹总量,■1表示长安区人均农业生态足迹量,EF2表示陕西省农业生态足迹总量,■2表示陕西省人均农业生态足迹量,i 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本文选取居民常用农业生活资料作为农业生态足迹计算依据得出以下结果。
EF1=N×ef =N∑(aai)=N∑(ci/pi)
=975 569×(2.745 8e-7+1.235 8e-7+4.636 5e-7+1.611 3e-7+5.647 4e-7+2.834 3e-7+3.771 6e-6)=25 769
■1=0.026 4 hm2/人
EF2=24 600 000×(3.556 5e-9+8.197 9e-9+1.848 1e-8+1.984 3e-8+2.127 2e-8+5.271 7e-
9+6.446 0e-7)=432 997
■2=0.017 6 hm2/人
结合2010年数据比较来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8]和长安区统计年鉴),长安区拥有较为明显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地区应该积极依托此生态资源打造具有“生产—旅游—休闲”一体化的新型农业开发区旅游模式。为此,近年来长安区加快推进秦岭北麓农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带建设,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添福耕园、尚耕庄园等入园企业已达24家,总面积达到1 067 hm2,总投资额达到18.5亿元,年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6.8亿元。继续推进“九大农家”建设,完成了王莽清北、杨庄大寨、子午台沟3个村、78户农家乐经营户房屋立面改造,开展农家乐培训3 900人次,全区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 400户,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4亿元。
从另一方面来看,长安区人均农业生态足迹仅为0.026 4 hm2/人,低于关中地区平均水平(值为0.089 hm2/人)。[9]可见,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在生态农业及其旅游资源建设和发展中受到其产出物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如何在发展新型农业的同时合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是政府在积极扶持和发展新型农业道路上应该关注的问题。现有的保护措施来大致分为以下3种:①通过实施移民和生态补偿政策,将山区居民移出山外,或将农村居民在规定区域内集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秦岭旅游生态资源不因人类生活生产而遭到破坏,保持生态原貌。②成立秦岭生态开发保护管理委员会,对秦岭地区的开发保护实施规划和统一协调,确保对秦岭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序性和合理性。③科学引导区域内新型农业开发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通过对区内特色农业的布局规划,发展规模生产,提高对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的集中度,在促进新型农业旅游开发区建设的同时最大化地减少其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上王村的农家乐、王莽乡的万亩桃园、内苑乡的农业生态园林等等都在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对本地原有生态面貌的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对长安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尽管长安区对其秦岭生态资源保护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协调,使两者能够合理发展,但依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发展新型农业的过程中,如何使其产出的垃圾能够再次进入生态循环系统甚至农业再生产系统中。规模化生产虽然使垃圾容易集中,但如何对其实施循环处理依然是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