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经济 2005.11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李炳坤

内容提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进一步解决 三农 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步骤。它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变农村面貌,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建设农村现代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和把握实际操作要点,切实做到扎实稳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反哺农业 公共事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 建议 ),在这个重要文献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在这里,笔者想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谈谈个人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早就出现过。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有关的中央重要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时常出现这个名词。2005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建议 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放在了 十一五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十分显要的位置上。

如此突出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的。笔者认为,提出建设新农村的背景,可以概括为 四个并存、两个条件 。

(一) 四个并存

第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相比之下,城市面貌的变化更大,一大批现代化城市在各地相继建成,可以说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农村的变化却远没有城市那么大,虽然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出现了许多新房,但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大量旧房,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还存在大量破房、土房。即使在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农民住房分布散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往往形成 有新房、无新村 的格局,农民依然不能享受现代城镇的公共服务,农村整体环境还处于 脏、乱、差 的状况。

第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城乡二元体制的作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一直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但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全面开展以来,城市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城镇居民

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呈现扩大的趋势。1998~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只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1998年的2.51 1扩大到2003年的3.23 1、2004年的3.21 1。如果统一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更大。

第三,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与农村需求不足并存。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有些方面已经出现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部分产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目前,全国钢铁、水泥和铝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过剩,电力、煤炭的生产能力也将出现过剩,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和多种日用品严重积压。与此同时,农村建设和发展缓慢,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市场规模较小、农民购买能力较弱,对工业品的需求普遍不旺,极大地影响了工业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加大了城镇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制约了城乡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第四,财政金融资金增长较快与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金融资金持续增长。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3万亿元,银行存款24万亿元(其中,城乡储蓄11.9万亿元),并且仍然在持续增加。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却依然严重不足。多数地区的县乡财政只是吃饭财政,一些地方连维持正常运转也遇到困难,更没有能力支持乡村建设。农村资金严重缺乏,大量资金却又通过吸储机构流向城市,许多地方农民和乡镇企业贷款难依然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矛盾。

(二) 两个条件

第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对 三农 工作更加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次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等项要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 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 三农 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对解决 三农 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认识趋于一致。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正在全国形成。

第二,我国已经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2005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所做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明确提出,要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对解决 三农 问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持续加大减免征农业税的力度,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已经达到28个,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推广良种和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实行 两免一补 (即免交杂费和课本费、补助寄宿学生寄宿费),使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能够上得起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状况;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 少生快富 工程,使计划生育更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和参与;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和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这一列重要的政策措施,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