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问答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问答范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地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现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关系?“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成败攸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这是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我国13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农村。

近年来,中央采取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程中 的重 大历 史任 务 ,要按照 生产发 展 、生活 宽 裕 、乡风 文明 、村容整 洁 、管理 民主 的要求 ,扎实 稳步 推进新 农村 建设 。发 展农 村经济 ,增加农 民收入 ,提 高农 民生活 水平 和生 活质 量 , 社会 主 义新农 村建设 的 出发点 是 和落脚 点 。我们必须 紧紧 围绕 增加农 民收 入这个 中心 ,扎 实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 民 收入 持 续快 速增 长 ,是 建设 社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 根 本 目 的
二 、 以 增 加农 民收 入 为核 心 任 务 ,扎 实 推 进 新农 村 建设
l 、城 乡收入差 距扩大 ,是建设新 农村的重 要背景 。 中 当前 增加农 民收入 ,一 方面要 求鼓 励劳 动密集 型产 业 央在现 阶段提 出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是 基于 多方面 的原 发展 ,大规模 转移农村 富余 劳动力 ,推 进多样 化 、多模 式 因 ,包 含稳 固农业 基础地 位 、扩 大 国内需 求 、构 建和 谐社 的城镇 化发展 ,调整农 业产 业和就 业结 构偏 差 ,实 现工 业 会 等诸 多 因素 ,但这 些 因素的 内核 在于缩 小城 乡居 民收入 化和 城镇化 的均衡发展 ;另 一方面 要求 在大 量农村 人 口和
为 中心 ,促进 粮食稳 定发 展 、农 民持 续增 收 ,作 为推 进新 实行工业反 哺农 业 、城市支持农村 的战略 。 农 村建 设的五 项原则 之首 。这 些充分 体现 了 ,增加农 民收 是增加对 农业农村发展 的投入 。按 照存量适 度调整 、 入 在建 设社会 主义新 农村 中的核 心地 位 ,因此 ,必须 把实 增量重 点倾斜 的原则 ,逐步实现 财政支农 投入 “ 个高于 ” 三 现 农 民收入增加 作 为检验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成 效 的根本 的要 求 。认真 落实新 增教育 、卫生 、文 化支 出主要 用 于农 村 的政 策和土 地出让金 一部 分用 于农业 土地 开发 等各项 投 标 准。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以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以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维普资讯
根据中央的决裳部署, 农业部在深
把发展农村生产 力作为新农村建设 沼气建设 , 推进村客整治和环境改善; 实
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 了推进社会 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必须 施农 业科技入户工程,加戈测土配方施
依 肥 工作 力度 , 广“ 电合一 ” 推 三 农村信 息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实施意见,并启动 实 始终把 发展 农村 生产力放在 第一位 , 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减 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在每个省份确 靠科技 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 ,不断增 综合服务; 特 轻农民劳动强度; 扩大农民科技培训、 阳 立一个新农村建设联系县, 每个联系县 强农 业和农村经 济的 实力和 竞争 力, 确 立一个示范村 和两个联 系村 ,还在一 别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 光 工程 实施范 围和规模,提 高农 民务农 些垦区确立示范场和联 系场,帮助这些 民收入。 发展农村生产力, 重点是建设现 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这些工作给农民 地方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各地规 代农业 ,这是实现粮食稳 定发展和农 民 带采了实惠,使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
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我们对 村建设 中,农 业部 门全 面落实党的农村 努 力化 解土地纠纷;加强对取消农业税
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 的极端重 政策 ,毫不动摇地 坚持农村基本经 营制 后农民负 担的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农民 稳 打 要性有 了更加深刻 的理解 , 在新农村 度 , 对 稳定土地承 包关 系, 鼓励有蒂件的地 负担反 弹; 步推进农业 综合执法 , 击 自 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 各种坑农 害农行为;积极推 行村 务公 开 建设 中如何落实科 学发展观有 了 进一步 方按照依 法、 愿、 的认识 , 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 的 自觉性、 流转, 索多 形式的适度规模 经营; 探 种 认 和民主 理财 , 努力消除农村 不安定 因素;

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干部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任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防止一哄而上,防止急功近利。

抓好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

开车要靠方向盘,行船要靠舵定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二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农村基层干部是否熟悉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并且严格按政策办事,是衡量一个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对每个干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参与者,必须熟知政策,吃透精神,切实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

三要有很强的群众观念。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

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作为农村基层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恪守服务之责,多想富民之策,多出利民之招,多办利民之事。

四要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做好工作的真本领。

俗话说,“没有精钢钻,揽不了瓷器活”。

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的扩大,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懂政策、懂市场、懂科技、懂法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好职责,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排头兵、主心骨和领头雁的作用。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打造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时代,当好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干部,首先要树立学习意识。

曾有一名历史伟人说过:人活到老学到老。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社会结构发生本质变化时期,不经常给自己“充电”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遇到各种问题,没有充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多角度、多渠道的理论思维,很难处理好各种事件。

作为一名村干部,虽然官职不大,但村民信任了你,选择你作为带头人,做人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天天与老百姓打交道,要有能力处理好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最棘手的事,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不辜负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

国办函〔2006〕38号《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国办函〔2006〕38号《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函〔2006〕38号2006.5.19国务院各有关单位并中央编办: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需要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

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将有关部门职责分工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

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继续安排资金支持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中央财政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实施力度。

(财政部牵头)(二)逐步解决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粮食流通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

加快制定促进粮食产区与销区建立稳定购销协作机制的政策措施。

(发展改革委牵头)(三)把严格保护耕地放在突出地位,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商品率。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四)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旱作农业的投入。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五)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畜禽良种工程、超级杂交水稻等种子工程和动植物保护工程。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负责)(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抓紧实施中部粮食主产省大型排涝设施更新改造。

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开展节水改造、干旱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

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支持力度。

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农村电网。

(发展改革委牵头)(七)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支持中部地区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第一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

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

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

抓好其他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

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

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二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

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

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

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提高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5.12.31•【文号】中发[2006]1号•【施行日期】2005.12.3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2005年12月31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时政热点】《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知识链接】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

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

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3.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问题解答】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目标)是什么?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答: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以管理民主为保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民在社区事务中的各项权力能够得到保障,对社区重大事务拥有充分的发言权、表决权和否决权,凡是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应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决定,使农民政治权力更加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得到不断完善。通过实行民主的社区管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以乡风文明为核心。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以生活宽裕为标志。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是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现阶段,农村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农民已经从自产自销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跳出来,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活宽裕一方面要使农村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农村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它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因此,生活宽裕要扩展到农民享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生活质量、适合人居的环境和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人教版九年级时政专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人教版九年级时政专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适用于:中考时政专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社会热点材料材料一:2007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总结2006年农村工作时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在全国X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

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9746万吨,实现了连续三年增产。

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17万人。

温家宝总理在部署2007年农村工作时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

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要认真落实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温家宝总理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重点要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考试试题(新农村建设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考试试题(新农村建设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考试试题(新农村建设问题)【时政热点】《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知识连接】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

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

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3.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问题解答】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目标)是什么?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答: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标和建设重点2019-10-08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历史任务,为进⼀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个时期的“三农”⼯作指明了⽅向。

新中国成⽴以来特别是改⾰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农业综合⽣产能⼒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农民收⼊不断增长。

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9,450.9亿元,农民⼈均纯收⼊提⾼到3255元。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形成了城乡⼆元结构,农业⽣产相对落后,城乡收⼊差距持续扩⼤。

总体上看,农村的⽣产⽣活条件远不如城市,农村的社会事业和精神⽂明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往年的城乡居民⼈均收⼊⽐为3.2:1,绝对收⼊差距为7238元。

相当⼀部分农村存在饮⽔难、⾏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困难。

⽐如,全国约有⼀半的农村劳动⼒未达到初中⽂化程度,三亿多农村⼈⼝的饮⽔安全问题尚未解决。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历史任务,为进⼀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个时期的“三农”⼯作指明了⽅向。

现在,结合“三农”⼯作实际,谈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标和建设重点的⼀些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涉及⾯⼴的系统⼯程。

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产发展、⽣活宽裕、乡村⽂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稳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华⼈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改善农村⾯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深化农村改⾰六个⽅⾯提出了战略⽬标和建设重点。

发展现代农业,要稳步提⾼农业综合⽣产能⼒,确保基本农⽥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形势与政策院系:文化艺术管理学院姓名:王乐学号:808420100* 1、联系实际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理解?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

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

从实际来说,2006年1月1日国家财政开始实行免收农业税,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皇粮国税”历史终结。

但虽然目前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目前农村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农村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各项内容紧密相联,要完整地予以把握。

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

只有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狠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了根本。

2、联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杜青林: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杜青林: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杜青林: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扎实稳步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城乡桥》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 7月7日,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的落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页数】1页(P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J], 冀农宣
2.保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良好发展势头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J],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编辑部
3.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 [J],
4.杜青林: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
5.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以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识_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识_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06年10月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Oct.2006第29卷第5期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 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V ol.29 N o.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识、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鞠正江1,周 勇2①(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42)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扎实稳步地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跨越式发展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性和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政府主导性和农民主体性的关系。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农民主体性;跨越式发展〔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06)05-0058-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错综复杂。

要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思想认识、理论分析和政策决策层面上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

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建设新农村和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性支撑。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看,中心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镇是区域的节点,而广大农村则是城市的腹地。

只有生产力要素在城乡之间有效流动,实现城乡之间的有效集聚和辐射,城镇化才能健康发展。

如果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环境差,就难以给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要素支撑,也难以有效承接城市生产力的外溢,使城乡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并束缚了区域生产力发展,抑制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1500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1500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1500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为目标,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

下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总结如下:一、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还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了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社会经济稳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注重发展农村社会经济。

通过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流入农村,为农民提供融资支持,助力他们创业致富。

三、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重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通过加大对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的品质。

特别是农村宽带网络的普及,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信息支撑。

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等措施,有效防控了农村环境污染。

同时,推动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绿色种植、有机农业等环保农业模式,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金融支持等措施,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村社会经济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提升。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可编辑版】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可编辑版】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市实施意见,结合xx实际,现就“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xx、构建和谐xx的必然要求,是推进xx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迫切需要。

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三农”工作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

各级各部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

二、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3、加强基地建设。

突出区域特色,注重规模开发,重点建设八大主导产业基地,因势利导发展油茶、葛业、高山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

本着“八大产业、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毛竹、桑蚕、百合建管并重,突出新栽;茶叶、板栗、中药材以管为主,突出低改;畜禽、鳗鱼抓好大户,突出规模。

各主导产业牵头单位要建立1-2片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县级示范基地,乡镇区域内的每个主导产业要建立1个以上乡级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省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思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只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取得重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有新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有新改善。

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收入格局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网络全面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一项繁重的历史任务和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和原则、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对这个基本国情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避免盲目乐观情绪、形式主义、长官意志作风下的急躁冒进,推动农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落后。

最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开辟各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脱离了这个中心,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行之有效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根本破除,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民看不起病、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等问题十分突出。

各级政府要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围绕农民需求大力加强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经济 2005.11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炳坤内容提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进一步解决 三农 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步骤。

它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变农村面貌,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建设农村现代文明、增加农民收入。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和把握实际操作要点,切实做到扎实稳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反哺农业 公共事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 建议 ),在这个重要文献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

在这里,笔者想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谈谈个人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早就出现过。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有关的中央重要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时常出现这个名词。

2005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建议 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放在了 十一五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十分显要的位置上。

如此突出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的。

笔者认为,提出建设新农村的背景,可以概括为 四个并存、两个条件 。

(一) 四个并存第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

但是,相比之下,城市面貌的变化更大,一大批现代化城市在各地相继建成,可以说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

农村的变化却远没有城市那么大,虽然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出现了许多新房,但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大量旧房,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还存在大量破房、土房。

即使在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农民住房分布散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往往形成 有新房、无新村 的格局,农民依然不能享受现代城镇的公共服务,农村整体环境还处于 脏、乱、差 的状况。

第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并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城乡二元体制的作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一直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但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全面开展以来,城市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呈现扩大的趋势。

1998~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只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1998年的2.51 1扩大到2003年的3.23 1、2004年的3.21 1。

如果统一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更大。

第三,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与农村需求不足并存。

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有些方面已经出现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部分产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

目前,全国钢铁、水泥和铝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过剩,电力、煤炭的生产能力也将出现过剩,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和多种日用品严重积压。

与此同时,农村建设和发展缓慢,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市场规模较小、农民购买能力较弱,对工业品的需求普遍不旺,极大地影响了工业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加大了城镇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制约了城乡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第四,财政金融资金增长较快与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金融资金持续增长。

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3万亿元,银行存款24万亿元(其中,城乡储蓄11.9万亿元),并且仍然在持续增加。

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却依然严重不足。

多数地区的县乡财政只是吃饭财政,一些地方连维持正常运转也遇到困难,更没有能力支持乡村建设。

农村资金严重缺乏,大量资金却又通过吸储机构流向城市,许多地方农民和乡镇企业贷款难依然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矛盾。

(二) 两个条件第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对 三农 工作更加重视。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次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等项要求。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 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 三农 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对解决 三农 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认识趋于一致。

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正在全国形成。

第二,我国已经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在2005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所做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明确提出,要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

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对解决 三农 问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特别是,持续加大减免征农业税的力度,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已经达到28个,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推广良种和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实行 两免一补 (即免交杂费和课本费、补助寄宿学生寄宿费),使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能够上得起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状况;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 少生快富 工程,使计划生育更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和参与;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和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这一列重要的政策措施,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已经对解决 三农 问题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可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解决 三农 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步骤。

这对促进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从我国现实状况来说是适时的,从当前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来看也是能够做到的。

二、深刻体会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重要深远的历史意义。

概况起来,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变农村面貌。

以往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是单项措施,这类措施的实行往往由不同部门分别承担,缺乏统筹协调,整体效果较差。

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又包括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既包括深化体制改革,又包括增加农民收入;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而且,新农村建设实行资源整合、统一规划,综合配套推进,容易取得较好的整体效果。

同时,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展,不仅中西部地区可以大有作为,而且沿海发达地区也可以继续推进。

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方略,其实质就是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在目前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过大的差距。

推进新农村建设,让亿万农民公平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将广大农村全面纳入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密切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进而实现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

第三,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40%,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

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甚至更高,也还有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农村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如果农村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农村落后局面不能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较大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直接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它也有利于从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保持农村以至全国的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

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已经相当高,国际贸易摩擦日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重视扩大内需。

农民是我国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所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又可以直接形成农村投资需求,带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

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到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第五,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无论发展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事业或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目标都是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环境熏陶人,环境培养人,环境造就人。

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关键是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较差,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多方面要求。

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通过改善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可以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起来是20个字。

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20个字是通俗、简明的表述,其内容十分丰富,涵义极为深刻,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解释,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和理解。

根据 建议 的精神,从总体上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行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支持 三农 的资金放在各级政府预算的优先位置上予以安排落实,切实提高国家财政支出和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村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