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基本特性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议
黄河泥沙年际变化非常不均匀$表现为丰沙年份 和枯沙年份交替出现) 以花园口站为例$实测水文资 料显示$花园口站历史上出现过两个连续枯沙系列$分 别是 "G%%""GT% 年和 "G\G""G&Q 年) 黄河泥沙不仅 年际变化大$而且与水量的丰枯不完全同步$视暴雨落 区的不同$而出现多种水沙组合) 年水量最大最小的 比值约为 TS"# cTSQ#$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Q c
?oK0F0F2"$ C^@ABeF<+*3"$ C^@ABC020/+%
#"@B"00+>S#<"65()*361G*)/+6#)1$ F+%&1#%& %R&#G"$ 2/#%3. %@2/#%3 ;3)"62+%("6<3%.13%8 9186+=+>"6S"("36./ '%()#)*)"$ !"#$#%& "###Q$$ 2/#%3%
驯采用的治河思想是&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其后明 清两代治河工作者$大多遵循潘季驯的治河思想) 由 此可见$治河思想不是分析 黄河泥沙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回顾了黄河泥沙治理过 程$提出了未来黄河泥沙治理措施建议$试图为维持黄 河健康生命提供科技支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 难治的 河 流) 黄 河 干 流 河 道 全 长 RQ\QJ;$ 流 域 面 积 &GSR#J;% ) 黄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征$其安危 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在长期治理黄河的实践 中$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和实践过多种设想和对策) 大 约在 Q### 多年前$大禹采用的治河方法是疏导为主. 西汉时期$贾 让 主 张 的 治 河 策 略 是 分 流 治 理. 东 汉 时 期$王景提出的 治 河 方 略 是 宽 河 筑 堤. 明 朝 时 期$ 潘 季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措施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展开讨论。
二、水量减少与泥沙淤积1. 水量减少:黄河上游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砂石堆积导致水位下降等原因,使得黄河水量明显减少。
2. 泥沙淤积:由于流域内大规模采砂、过度开荒、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导致大量泥沙堵塞在黄河道中,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并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三、污染与生态失衡1. 水污染: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失衡:过度的水资源开发、乱伐滥砍等行为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湿地退化、生物灭绝等问题日益严重。
四、治理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的水权交易制度,实施以价制量。
2. 泥沙治理:加强流域管理,开展泥沙调查与监测工作,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并加强监管力度,减少泥沙淤积现象。
3. 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并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4. 生态恢复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黄河流域湿地、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
五、国际合作1. 国际联防联控机制:与上游国家(如中国西南亚洲国家)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关联合治理方案。
2. 跨区域合作:推动黄河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协作,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六、结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只有通过加强治理措施,并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协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黄河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继续受益。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
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
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
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黄河的特点
黄河的特点
黄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泥沙含量和水流量上。
首先,黄河的泥沙含量非常高,这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当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黄河成为一条“泥河”。
其次,黄河的水流量也非常大。
虽然黄河的平均年径流量并不算特别大,但是因为黄河的上游流经的地区降雨量较少,而中下游流经的地区降雨量较多,所以黄河的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在雨季时,黄河的水量会非常大,而在旱季时,黄河的水量会明显减少。
此外,黄河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其河道和水流量的变化非常剧烈。
由于黄河的泥沙含量很高,使得黄河的河道很容易改变,而且水流量的变化也非常剧烈。
这些变化不仅使得黄河的治理变得非常困难,也使得黄河成为了一条极富挑战性的河流,吸引了众多勇敢的漂流者前来挑战。
总的来说,黄河的特点包括高含沙量、大水流量和河道及水流量的剧烈变化。
这些特点使得黄河成为了一条非常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河流。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
但是,黄河又性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涛涛黄河给我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约35公斤/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却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在我国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等语言描述黄河多泥沙的天性。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与世界多泥沙河流孟加拉国的恒河和美国的科罗拉多河相比,黄河年输沙量为科罗拉多河的12倍,含沙量约为恒河的9倍。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
但是,黄河又性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社会实践报告
黄河社会实践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研和观察,我参与了一次黄河社会实践活动,并根据所见所闻,撰写了以下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黄河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黄河的自然环境黄河,位于中国境内,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从青海高原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独特而复杂。
1. 地理特点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形起伏,河道多弯曲,东西岸的山脉高度不均。
河流沿途有多个难以逾越的陡峭峡谷,如壶口瀑布、龙门峡等,这些地理特点给黄河的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水文特点黄河水文特点突出,年内径流量变化大。
夏季河水暴涨,常常引发洪水灾害,而冬季河水则较少。
同时,黄河水的泥沙含量丰富,造成河道内淤积严重,需要持续的疏浚工作。
二、黄河的历史文化黄河流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黄河流域文明的发源地——中原文化。
1. 中原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是黄河流域一系列古代文化的总称。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夏、商、周等众多的古代王朝。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黄河的灌溉系统密切相关,黄河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2. 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众多,如兵马俑、洛阳白马寺等。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管、修缮建筑等。
三、黄河的当前问题然而,黄河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压力。
1. 水资源短缺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
很多地区的农田灌溉、工业用水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都面临着供应不足的问题。
2. 水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黄河的水质遭受到严重破坏。
城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致使河水变得浑浊,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四、对黄河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黄河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1. 推进水资源管理改革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
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摘要: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
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泥沙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根据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科学合理利用泥沙,提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泥沙来源及分布;治理措施;泥沙利用引言黄河含沙量居世界河流首位,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相差较大,上游是黄河水的来源,而中部则是泥沙来源且分布不均,以黄土高原最为显著。
近年以来,在政府有效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形成了一个基于“拦、排、放、调、挖”的治理黄河泥沙的办法。
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泥沙治理与防护,逐步提出“科学、合理、高效”为准则的治沙理念。
其中合理治理黄河泥沙,就要首先分析其来源以及分布的特点。
1泥沙来源及分布黄河治理在于治沙,治沙在于治其源头,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在黄河流域中部,即黄土高原,其主要分布是:(1)流经河口镇与延水关相互交织的河流;(2)流经无定河的部分支流以及清涧河、延水、北落河和白宇山河源;(3)流经渭河上游以北的葫芦河中下游区域以及散渡河流域。
其中不同流域其泥沙分布量呈现不均衡特点,另外泥沙量的增大主要在汛期,即降水主要在7、8月份。
做好在汛期防洪分流对于减少泥沙含量有重大意义。
所以我国先后在黄河流域及支流先后建立了,三门峡以及小浪底等水库,对于调峰调沙具有关键作用。
分析黄河流域中部土质对于做到有效治理泥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壤特质对水土流失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由于黄河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土壤特性以及其降水条件可知,造成黄河泥沙增多主要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即为:(1)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的跨越,使人类生产力大大提高,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大量植被树木遭到砍伐和破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1]。
治理黄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治理黄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治理黄河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合作、科学规划和全面治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明白了黄河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也需要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下是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黄河治理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决策支持。
政府在治理黄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组织资源,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实践中,我看到了政府的决策力和组织能力对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政府应该加大对养护黄河的投入和支持,逐步完善治理黄河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治理黄河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黄河治理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参与。
黄河流域地区发达的农业、工业、矿业等经济活动是黄河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企业必须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到黄河治理中来。
在实践中,我亲眼目睹了一些企业为黄河治理做出的贡献,他们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为保护黄河水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黄河治理,加强自身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对黄河的污染,同时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黄河治理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黄河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治理工作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
在实践中,我看到了一些科学技术的应用对黄河治理的效果。
例如,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监测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和水质变化,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恢复和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抵御能力。
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治理黄河的关键,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和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为治理黄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黄河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在实践中,我看到了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为黄河治理做出的努力。
大学生黄河治理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流域面积达75.2万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区市,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因素的制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给下游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一行大学生组成实践团队,于2021年7月对黄河流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治理实践。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报告。
二、实践背景及目的1.实践背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区洪水灾害频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治理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2.实践目的(1)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实践能力;(2)了解黄河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为黄河治理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方案。
三、实践过程1.前期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河治理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制定实践计划,明确实践目标、内容和方法;(3)联系实践地点,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
2.实践地点及内容(1)实践地点:黄河中游某地(2)实践内容:1)实地考察黄河中游某地水土流失情况;2)了解当地黄河治理项目及成效;3)与当地居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了解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4)开展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环保活动。
3.实践成果(1)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黄河中游某地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河段河道淤积,生态环境恶化。
当地政府已开展了水土保持、河道整治等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
(2)座谈交流:在与当地居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黄河治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治理资金投入不足;2)治理措施不够科学;3)公众参与度不高;4)生态环境恢复缓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治理项目;2)加强科技支撑,提高治理措施的科学性;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治理工作;4)加强生态环境恢复,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浅析
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浅析1. 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广阔,带来了丰富的泥沙资源。
黄河泥沙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对于土壤肥力的提升和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黄河泥沙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和污染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泥沙的过量排放导致了河床淤积、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因此,合理利用黄河泥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2. 黄河泥沙的特性黄河泥沙的主要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有丰富的悬浮物:黄河泥沙含有大量的细粒悬浮物,这些悬浮物中富含有机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包含有污染物:由于黄河流经的工业区域较多,泥沙中也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3. 黄河泥沙的利用途径合理利用黄河泥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3.1. 农业生产黄河泥沙中富含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可以用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通过在农田中施加黄河泥沙,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2. 建筑材料黄河泥沙可以利用其细粒悬浮物的特性,制成砖块、瓦片等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抗压能力,可用于建筑和修建工程。
3.3. 沉积物资源回收黄河泥沙沉积物中也有一定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
例如,研究表明,黄河泥沙中富含稀土元素,这些元素是一些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原材料。
因此,通过对泥沙沉积物的处理和提取,可以回收更多有用的资源。
3.4. 河道治理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还可以用于河道的治理。
通过合理的泥沙调控,可以减少河床的淤积和河道的冲刷,从而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4. 黄河泥沙合理利用面临的挑战在合理利用黄河泥沙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悬浮物含量高:黄河泥沙中悬浮物含量较高,处理难度相对较大。
•污染物处理:黄河泥沙中也含有一定的污染物,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巨大的数量:黄河每年带来的泥沙数量巨大,处理和利用需要大规模的设备和工程。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按地理位置及河流特征划分为上、中、下游。
黄河上、中、下游不断发生洪水灾害,突出的是下游的决口泛滥,黄河下游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2km,落差3496m,平均比降为千分之一左右,水多沙少,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km,落差890m,平均比降为一千四百分之一,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桃花峪以下至河口为下游,长786km,落差94m,平均比降约八千分之一,两岸大部修有堤防工程,是黄河防洪的重点河段。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区、43个县,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沿黄主要城市有郑州、开封、新乡、濮阳、荷泽、济南、滨州、东营等,并有胜利和中原两大油田,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重要地区。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低。
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每年约有4亿t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升高,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最高达10m,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险。
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
黄河是一条极其难治的多泥沙河流,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同黄河洪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经过长期的治黄实践,逐步加深了对黄河洪水泥沙运动规律的认识,积累了治理经验,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黄河洪水泥沙还未得到完全控制,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下游防洪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继续多种途径解决黄河洪水泥沙问题。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许多灾难 ,近年来黄河下游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水资源短缺、断流频繁、河槽淤积严重、河道断面形态恶化等,特别是二级悬河的加剧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黄河污染问题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黄河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黄河污染的现状和原因,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现将实践报告如下。
二、黄河污染现状1. 水质污染: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普遍受到污染,尤其是在中下游地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据监测数据显示,黄河干流部分河段的水质已经达到劣V类标准。
2. 土壤污染:黄河沿岸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特别是镉、汞、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
这些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 生物多样性下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许多水生生物和鸟类已经消失或数量锐减,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污染原因分析1. 工业污染:黄河沿岸的工业集中,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废水、废气排放不规范,导致黄河水质恶化。
2. 农业污染:黄河流域农业发达,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过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此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不当,也造成了水体污染。
3. 生活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河沿岸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部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导致污水直排入河。
4. 非法排污: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非法排污,严重破坏了黄河生态环境。
四、实践考察1. 实地考察: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黄河中游的某段河段,亲眼目睹了水质污染的现状。
河水中漂浮着大量的垃圾,水质浑浊,异味刺鼻。
2. 访谈调查:我们与当地居民进行了访谈,了解到黄河污染对他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许多居民表示,河水已经不能用于灌溉和饮用。
五、治理措施及建议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污染排放。
2. 严格环境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
3.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大学生关于黄河治理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关于黄河治理社会实践报告哎呀,说到黄河,大家心里应该都有一幅画面吧?那条流淌了几千年的母亲河,有着“奔腾不息”这样的美誉,听起来就特别壮观。
可是,大家知道吗?黄河的治理可是个大麻烦!这不,我们这次的社会实践,就是专门去了解一下黄河治理的那些事儿。
一开始,我们一群大学生满怀激情,觉得自己能为黄河贡献一份力量,结果刚到现场,嘿,真是目瞪口呆。
那河水啊,浑浊得像是喝了几天的茶,根本看不到底。
大家一开始还挺兴奋,心想着:“哎呀,这水真有‘黄’的感觉嘛!”结果过了会儿,大家的笑容就慢慢消失了。
水质差,不说,岸边的垃圾也是让人心疼。
真是“山明水秀”变成了“山穷水尽”。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跟着当地的治理团队,像小猫咪一样,四处跟着他们。
工作人员都是一群热情的人,他们讲述了很多关于黄河治理的故事。
听他们说,治理黄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简直就像是在拼图,一块一块慢慢修复。
我们还学到了很多治理的方法,比如植树造林、修建堤坝、清理河道,听着听着,心里还挺热血沸腾的。
在河边,我们动手实践,拾起了不少垃圾。
说真的,那些塑料瓶啊、破旧的泡沫箱,真让人感到无奈。
我们一边捡,一边聊,仿佛在进行一场“捡垃圾大赛”。
一开始,大家还兴致勃勃,结果干着干着,手都酸了,有的同学甚至调侃道:“咱这是为黄河出力,还是在做体力活啊?”说完,大家都笑了,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治理黄河,不仅仅是捡垃圾,还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在这段实践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止是环境的恶劣,还有人们对这条河流的感情。
当地的村民总是提起黄河的时候,脸上那种自豪和忧虑交织的表情,真是让人心酸。
他们有的说,年轻人要接过这个重担,要把黄河治理得更好,大家都希望未来能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黄河。
我们也去参观了一些治理项目,比如湿地恢复和水土保持。
说到湿地,那可真是个宝藏地带。
湿地能调节水量,还能提供栖息地,简直就是自然的“净化器”。
听着专家讲解的时候,心里就像开了窍,明白了很多事情,原来治理黄河不仅是为了水质,也是为了生态,真的是“一举两得”啊。
黄河中下游泥沙循环利用研究与实践1
黄河中下游泥沙循环利用研究与实践李明金工程公司摘要:黄河中上游泥沙,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具有可在利用的价值,黄河泥沙可以应用于泥沙,粘土可以烧结多孔砖重量轻、强度高、隔热保温性能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改善居住的热环境。
中原地区近几年粘土砖厂近万家,目前可用于烧制粘土的资源逐渐趋于枯竭。
粘土砖厂的利润相当可观,为了利益现阶段粘土的单价大幅度的攀升,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粘土的需要量也逐步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粘土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大。
关键词:黄河泥沙;循环;研究;效益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始终把泥沙处理放在突出位置,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人们认识到解决泥沙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必须采用多种措施,综合处理和利用黄河的泥沙。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赖于生存的黄河工程经济逐渐萎缩和枯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黄河管理者遇到的棘手问题。
1泥沙资源的条件黄河泥沙资源有取之不竭的特点,黄河滩区有许多自然或工程建设取土留下的坑塘,以及黄河工程的护堤地等有效、廉价(无经济负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用来作为泥沙的存放、精加工等工作的场地。
黄河部门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了抽取河道内泥沙淤背积累的丰富经验。
技术力量和施工机械我们有现成的成果可以利用,对设备进行简单的改造就完全可以投入使用。
2泥沙资源建筑市场潜力随着城市建设框架的逐步加大,建设用沙的需求逐年增加。
以往我们地区用沙都是以前黄河改道留下的沙丘,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已接近枯竭。
购置大沙成本较高,按照一定比例使用河沙,既能达到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又大大的降低了混凝土成本。
据统计每个混凝土拌合站每年可使用河沙的量达到1.2万m3,仅开封市混凝土拌合站近50家,全部使用河沙每年用量达到60万m3,市场前景广阔。
泥(粘土):利用黄河泥(粘土)烧结多孔砖重量轻、强度高、隔热保温性能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改善居住的热环境。
中原地区近几年粘土砖厂近万家,目前可用于烧制粘土的资源逐渐趋于枯竭。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国家17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
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以及地质调查等方面。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黄河下游泥沙的最重要的利用途径之一是灌溉。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灌溉是农田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可以为农田提供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黄河下游灌溉区的农业生产依赖于黄河泥沙的沉积,泥沙的利用对当地人民的生计至关重要。
其次,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养鱼。
黄河下游的河水富含泥沙,提供了良好的鱼类栖息环境。
当泥沙沉积下来后,河床变得宽广而平坦,为鱼类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在黄河下游的一些区域,人们利用泥沙形成的滩涂地势进行养鱼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建筑材料。
黄河下游地区的黄土是一种优良的建筑材料。
泥沙中的黄土经过加工和烧制后,可以用于制作砖瓦和陶瓷等建筑材料。
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
然而,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和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泥沙的供应量减少。
由于水库的建设和流域的治理,泥沙在上游被截留,导致下游泥沙供应的不足。
这对灌溉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其次,泥沙的过度沉积也会引发环境问题。
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不仅影响河床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河道淤积和水流阻塞。
这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困扰,还会导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需要加强黄河下游泥沙的治理和管理,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等方面。
然而,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黄河下游的泥沙资源,需要加强河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泥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
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引言】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泥沙最大的河流之一。
黄河泥沙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黄河泥沙的大量携带和沉积,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因此,研究黄河泥沙的特性以及其处理效果对于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泥沙特性】(一)粒径分布黄河泥沙的粒径分布广泛,主要包括粉砂、细砂、中砂和粗砂等。
粉砂和细砂颗粒较小,易于悬浮在水中,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中砂和粗砂颗粒较大,沉积在底部,对水域生物和水文条件产生重要影响。
(二)含水率黄河泥沙的含水率较高,通常在20%至30%之间。
这导致泥沙性质粘稠,容易形成泥浆状物质。
(三)养分含量黄河泥沙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如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的输入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营养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过量的养分输入也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处理效果研究】(一)沉淀处理黄河泥沙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比重,通过沉淀处理可有效去除部分悬浮的泥沙。
研究发现,沉淀处理系统对于粒径较大的泥沙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然而,细小颗粒的泥沙仍然难以去除,需要采取其他处理方法。
(二)生物处理黄河泥沙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这为生物处理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
研究表明,适当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可以促进泥沙的降解和去除。
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减少泥沙的侵蚀和悬浮;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质和吸附养分来净化水体。
生物处理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法,但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种植植物和微生物的适应能力和处理效果。
(三)人工处理除了传统的沉淀和生物处理方法,一些新型的人工处理技术也被应用于黄河泥沙处理。
例如,通过电化学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去除大量的泥沙颗粒,然而,该方法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实验。
其他一些方法,如高效过滤、化学沉淀和吸附等,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处理效果。
【结论】黄河泥沙具有多种特性,包括粒径分布、含水率和养分含量。
为了减少泥沙对水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大学生社会实践黄河治理
摘要:黄河作为我国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繁荣。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学生社会实践——黄河治理。
本文将从实践背景、活动内容、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践背景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洪水灾害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此背景下,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学生社会实践——黄河治理,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为黄河治理贡献力量。
二、活动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组织了20名大学生前往黄河流域,对黄河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洪水灾害等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考察,我们对黄河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2. 专业知识学习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大学生进行授课,讲解了黄河治理的基本原理、治理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大学生们掌握了黄河治理的相关专业知识,为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社区宣传活动在黄河流域周边社区,我们开展了环保知识宣传活动。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志愿者活动,帮助清理河道垃圾,改善生态环境。
4. 治理方案设计根据实地考察和专业知识学习,我们针对黄河治理中的关键问题,设计了治理方案。
方案包括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水资源调配、生态修复等方面,旨在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5. 实施治理方案在社区支持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对治理方案进行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操作,确保治理效果。
三、实践成果1. 提高环保意识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大学生们对黄河治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环保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
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
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
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水沙在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汛期水量占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占年沙量的85%以上,集中程度更甚于水量。
同时又主要集中在暴雨洪水期,往往5~10天的沙量可占年沙量的50%~90%,支流沙量的集中程度又甚于干流。
高度集中的泥沙形成高含沙量洪水。
(二)黄河水沙变化趋势1 水量稳定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近十几年来,黄河水量持续减少,1986年以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30%以上。
水量减少是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共同造成的。
随着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用水量在不断增加,现已达年均260多亿m3,占到黄河天然径流量560亿m3的近一半。
今后对黄河用水量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据估计,到2010年黄河缺水量将达到40亿m3,2030年和2050年均分别达到150和230亿m3。
因此即使气候条件恢复正常,黄河水资源日趋紧张的趋势仍不可避免。
2 沙量减少并不稳定,出现两极分化趋势黄河沙量伴随着水量减少,1986年以来沙量减少近40%。
一方面由于近期大暴雨较少,另一方面上中游水利水保综合治理措施起到减沙作用。
但治理措施在暴雨条件下作用甚微,因此沙量减少并不稳定,在一般降雨年份水量减少较大,而在发生高强度大暴雨的年份出现高含沙量洪水,沙量仍很大,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二、针对黄河泥沙的处理问题,古往今来,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探索和提出过不同的方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泥沙处理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泥沙处理的方略也在不断按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蓄水拦沙”对策建国以后,在下游采取“宽河固堤”方针、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积极进行了根治黄河的研究和探索。
这一时期治黄思想从着重于送水沙入海,转变为将水沙拦截在中上游,提出“除害兴利、蓄水拦沙”,以“达到综合性开发目的”的治河方略。
依据这一方针,计划在黄河的干流上修筑二三十个大水库大电站;在较大的支流上,修筑五六百个中型水库;在小支流及大沟壑里修筑两三万个小水库;同时用农、林、牧、水结合的政策进行水土保持。
把大小河流和沟壑变为衔接的阶梯的蓄水和拦沙库,同时利用水发展林草,利用林草和水库调节气候,分散水流,把泥沙拦在西北,使黄河由浊流变清流,使水害变水利。
2 “上拦下排”的泥沙处理对策1964年,“上拦下排”的治河思想得以明确〔3,5〕,有关部门一方面在黄河中游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紧进行“上拦”工程的试验和探索,一方面在下游加强“下排”措施,大力恢复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在1962年3月三门峡水库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运用后,及时提出了第二次大修堤的计划,到1965年,共完成土石方6000万m3,一些比较薄弱的堤段进行了重点加固,河道整治工作也重新展开,从而使下游排洪排沙能力逐步得到了恢复。
在60至70年代“上拦”工程的实践中,虽然水利水保工作经历了1960~1962年困难时期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仍取得了较大成绩。
60年代,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汾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利措施年均减沙量占同期输沙量的17%;70年代,整个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和水利措施年均减沙量占同期输沙量的25.6%,其中坝地和水库的减沙比例最大,分别占总减沙量的43.1%、26%。
3 “拦、排、放”相结合的泥沙处理对策由于黄河河道持续淤积,而三门峡水库集中排沙又加重了河道的淤积,因此在6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了“分流治理黄河并淤灌黄淮海平原”、“把黄河水喝光吃净”的大放淤设想。
1975年以来,黄河下游进行较大引洪淤滩共有10处,共淤土地2.0万hm2,放淤量约1.7亿m3,效果较好。
淤滩可以减低滩地横比降,减少串沟、堤河,增加河道防洪能力,同时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人工引洪淤滩,清水回槽,对河槽减淤也是有利的。
1970年以来,黄河中下游的放淤工程尤其是黄河下游的放淤固堤实践有较大发展,截止1999年底,河南、山东河务局共完成淤临、淤背的堤防长度600余km,淤筑土方5.3亿m3。
放淤固堤对河道防洪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规模小,对河道减淤作用很小。
4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与“调水调沙”对策吸取“蓄水运用”和“滞洪排沙”运用的经验与教训,三门峡水库于1973年11月开始采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在来沙少的非汛期蓄水防凌、春灌、发电,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调到汛期,特别是洪水期泄排出库。
通过这一阶段的“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表明,在一般水沙条件下,潼关以下库区能基本保持冲淤平衡,遇不利的水沙条件,非汛期淤积还不可能全部排出库外,有利水沙条件可能微冲或保持冲淤平衡,三门峡水库保持了一个长期有效的库容,为发挥综合效益提供了保证。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期间,下游河道沉积速率有所减缓,1974~1988年全下游平均年均速率0.07m/a,比1965~1973年回淤期减小30%。
通过三门峡工程“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水库泥沙科学及水沙调节理论。
但应当指出的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是针对三门峡水库的特定条件形成的,有其特殊性。
三门峡水库改建成功,说明通过汛期降低坝前水位,可以保持平滩以下的槽库容。
改建时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并没有过多的考虑。
随着龙羊峡等大型水库投入运用,汛期的基流与洪峰流量均在减小,冲刷能力减弱,三门峡水库的运用面临汛期“无水”排沙的新情况,即使是再降低水库的运用水位,也很难保持库区冲淤平衡,且利用小流量排沙会使下游河道进一步恶化,对防洪极为不利。
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调节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获得较大调节库容和较强的泄空冲刷条件,使出库含沙量的增幅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利用下游河道可能达到的输沙能力输沙入海,使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
黄河的问题不仅是洪水威胁很大,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也是造成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原因。
单纯的“上拦下排”也有局限性。
如果在黄河干流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使水沙由不平衡变为相适应,就有可能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不淤或微淤。
按照这一设想,人们提出了依靠系统工程,实行调水调沙的治黄指导思想。
调水调沙主要依靠干、支水库(也有人提出在下游修建平原水库或东平湖)的运用来实现。
依照上述治理方略,规划的总体布局为:在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植树种草为主体的综合治理工程体系,兴利减沙;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一批水利水电工程,形成以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七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在黄河下游建成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为主的下排工程,结合挖河淤背固堤,淤筑相对地下河;加强并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结合上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形成防洪减淤体系。
其中,淤筑相对地下河的设想是:将大量引黄泥沙淤筑在堤防两侧(主要是背河一侧),逐步使其淤高淤宽,这样,既能逐步改变下游“悬河”的险恶局面,又能长期妥善处理引黄泥沙,这是开发治理黄河下游的新举措,是寓除害于兴利之中的一项战略措施。
目前黄河泥沙治理技术分析“拦、排、调、放、挖”作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处理体系,其核心为:产生的泥沙往何处摆放,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摆放。
“拦”主要是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特别是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的治理工作。
同时利用干支流水库拦截部分泥沙。
“排”就是利用河道输沙入海,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很强的输沙能力,在进一步搞好河道整治和河口治理的条件下,将大部分粒径小于0.05mm 的泥沙输送入海。
“调”是运用干流水库调节水沙过程,减少河道淤积。
“放”包括淤灌和放淤改土、淤背固堤和淤筑相对地下河;“挖”是通过水利工程措施进行挖河清淤积,改善河道条件,理顺河势,加固堤防。
人们在长期治黄的实践中认识到,黄河泥沙的处理利用是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不是一种措施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拦、排、调、放、挖”综合治理体系,是在人民治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是在认识到黄河泥沙问题复杂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对策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
分析“排”、“调”之间的关系不难理解,调水调沙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和加大库区及河道的排沙能力,显然,“调”是“排”的前提和基础,“排”是“调”的落脚点和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挖”、“放”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两者是一有机的整体。
因此,“拦、排、放、调、挖”仍可归结为“拦、排、放”的范畴。
就“排、调”而言,鉴于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黄河泥沙来量尚不能根本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举措,充分挖掘河道自身的“排”沙能力,力求河道少淤甚至不淤,是目前黄河泥沙所有处理对策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项举措。
“排、调”对策体现了,充分运用了黄河所特有的水流泥沙运行规律,这是其它泥沙处理对策所不具备的,因此,“排、调”对策应当成为今后泥沙处理对策的中心措施。